简析财经成功人物报道中的写作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45:07
论文梗概:财经报道中人物报道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为人始终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且关于人的信息或新闻,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本文选取部分财经成功人物报道对其写作方式进行分析,并探究这种写作手法和传统文学的关系,及受众猎奇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财经报道中的人物报道 传统文学的影响 猎奇心理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而“人”是财经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在财经报道中出现的人物往往是在经济领域内拥有相当话语权的。例如对国内知名企业的报道绝对离不开企业的领导者,海尔离不开张瑞敏、联想离不开柳传志、TCL离不开李东生,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和他们所服务的企业划上了等号。因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完善,日常经营活动中还存在着相当的“人治”的色彩,企业的经济行为亦带着浓重的“领袖意识”;另外,我国许多的民营企业尚未从家族制单一的管理模式完全转型到股份公司制的多元体系,当初创业的“草根老板”还吸引着众人的注意力。所以如何写经济活动中的人,如何写成功的商人,是当下财经媒体着重关心的一点。岁末年关的时候,上至央视二套的“年度财经人物评选”,下到省级媒体举办的如“2004年云南财经风云人物”,更有专业媒体举办的“2004中国十大IT财经人物评选。这些活动都在风风火火地举行,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媒体对成功人士的高关注度,同时受众亦有了解成功人士的需要。
笔者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2004年下半年的内容为分析蓝本。按照如下标准选择财经成功人物报道:
首先报道的主体是人,而非将人物作为穿插于事件的“针线”,讲述事件只是为了衬托新闻人物;
其次报道中的人物有他人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在某一领域内执牛耳;
再次近期发生与该人物有关的引起受众广泛注意力的新闻事件,该人物处于新闻事件的风尖浪口之上;
最后报道的所关注的人物是属于经济领域的,而非政界或者文艺等其他领域的人物。
根据以上标准,发现两家媒体给予了关注的成功人物主要有:宏基电脑的创始人施振荣;民营矿业大王嘉鑫控股的“神奇”老板陈宁宁母女;“跳马王”楼云的商业之路;《王均瑶的身前身后事》;因机场打人事件而处于焦点的王廷江;(以上为《21世纪经济报道》的内容)离任的证监会副主席查史美伦;三星电子首席执行官尹钟龙;《一代温州商人的背影》(以上为《经济观察报》的内容)。阿拉法特的逝世和美国总统大选亦引起媒体的重大关注,但他们都属于政治领域内的人物报道,因此本文不做分析。
纵观这些报道,记者写作的基调都定位于仰视成功人物的所作所为,尤其对他们的“发家史”大加渲染,多用形容词,从感性的角度加以抒发。
例如:《陈宁宁母女点石成金嘉鑫控股已成民营矿业大王》(《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0月14日13版),标题中的“点石成金”、“矿业大王”就已暗示记者的溢美之词,“点石成金”只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才有的技艺,“大王”乃一方之霸主、统领天下。再看报道中的文字,频频出现的是“吃惊”、“惊诧”、“传奇”、“奇迹”……“掌舵者陈宁宁27岁就成为嘉鑫控股的董事长,如此年轻的她如何玩转长期垄断的矿产资源?”“但即若如此,陈宁宁通过炙手可热的并购魔方,以1亿元左右的成本获得数十亿的回报,创下香江资本新神话。”阅读这些字句的时候,读者的情绪被调动得相当高亢,思路紧紧随着记者的文字,急欲了解这些陈宁宁母女究竟是如何横空出世的,是如何“锻造”成的。
又如《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0月14日30、31版的《宏基系“交棒”专题》中对宏基创始人施振荣的描述:“在一个日见平庸的时代,‘伟大’一词在现实中蒙垢,但是我们用它来评价施振荣先生却不勉强”,“施振荣交棒:修复组织缺陷的‘孤独教父’”,“施先生的信仰源于他的母亲,母亲把善良、温厚、开明和慈爱传授给他,他有传递给了弟子,文明的精髓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开枝散叶,人世间因这样的长者得存在而温暖,而值得留恋,现代商业社会因此成为人间道而非无间道。……”这些华丽的辞藻,给读者一种阅读过程中起承转合的韵味享受,像一篇精美的散文,娓娓道来。类似于戏剧中虚化了的打斗场面,擂鼓震天响,声势营造得很好,具体实在的东西确很少,台上的演员轻轻巧巧的几个回合转身,就已分出胜负。
以上两篇报道均运用虚化的方式进行报道,特别契合我国古代传奇文学中描写奇人异事时运用的“传奇”性手法中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的方式。如《西游记》中夸张孙悟空能72变、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来显示他的本领高强。
另一种成功人士的报道思路:即具体化的陈述“发家史”,通过直接或侧面材料来架构整篇报道。富翁的“第一桶金”在记者的笔下总是惊心动魄、峰回路转,非一般常人所能想象。
如《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1月15日报道《王均瑶身前事》:讲述了王均瑶从1981年开始的创业是,1981年王才15岁,从长沙到温州再到上海,记者清晰地描绘了王均瑶事业发展的“线路图”。报道中记者突出了这样的字句:“胆大包天”、“闯荡江湖”、“破天荒”、“‘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了梦想再想怎么去实现它,你想都不想怎么会实现。’王均瑶曾这样说,‘而且人家都是讲讲就算了,我是真的去做。’”、“90年代才20多岁的王均瑶就有了包机的想法,吓了周纪恒一跳”……
又如《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9月6日的报道《“一个姓楼的人当然要盖楼”——一个体操冠军的商业生涯》:“跳马王”楼云从最初的迷茫、不知所措,到现今的拥有自己的地产公司,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像李宁一样聚集财富。“26岁,幸福跃进商圈”、“28岁,开始磨砺”、“36岁,从地产重新起步”……都是用楼云实实在在所经历的事件来填充报道的血肉,可感可触。
这种报道形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通过具体事例才衬托主人公的独特性格,透过事件来描摹人物。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史记》中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司马迁在《李斯列传》开头写了李斯这样一件小事:“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屋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一件生活琐事,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史记》给后世文学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它描摹“复杂人物的多维透视和旁见测出笔法”(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210页)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手法。
综上所述,财经成功人物的报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虚一实,虚即是通过特殊词汇的运用烘托气氛,给读者以心理预期;实则通过具体事例的穿插衔接刻画人物性格。虚是为实而服务的,人物报道最终要落实在实际事例这一方面,光靠虚化的形容词只能沦为过去曾经盛行的“假大空、高大全”的典型人物报道。
财经成功人物报道形成这种报道手法,不仅受到传统文学诸多写作手法的影响,亦与受众的猎奇性心理有关。作为普罗大众的读者总是有种窥探心理,例如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畅销书《绝对隐私》,就是抓住了受众窥探心理来作为卖点。受众对远离他们生活圈子的成功人士存留有强烈的兴趣,总是想探询这些成功人士的发展道路或者是生活的其他方面。追星族正是这种心理的畸形发展,他们渴望了解自己所重视的明星的所有信息,并以此为荣。
成功人士占据新闻价值五要素中“显著性”这一要素,美国新闻界有条定律“成功人士+普通事件”或“普通人士+奇异事件”就能成为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因此做一篇关于联想新一代接班人杨元庆的报道,肯定要比关于联想某个职员的报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