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报道中的女记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1:30
时间:2008-5-25 13:30:30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阅读81次

张泉灵在抗震救灾前线
5月13日下午,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的第二天,刚从珠峰上下来的张泉灵就从拉萨赶到成都,并立即赶往都江堰等重灾区直击报道当地灾情。回想起当时面对满目疮痍与生死离别的情形,张泉灵说,那时她曾崩溃。
张泉灵是第一位深入灾区的央视女主播。“到达汶川比上珠峰还难。”张泉灵在和央视直播连线后说,上珠峰很多是可以预计得到的,但徒步去汶川,有太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已经探明的道路情况非常恶劣,每隔三五公里就有一处山体大滑坡,每隔三五百米就有一处滚石的小塌方。”
从灾区回到北京之后,张泉灵第一时间接受了白岩松的电视采访,未作休息,5月25日,她又坐上了主播台,报道唐家山堰塞湖抢险近况。
“面对灾难,我也曾经崩溃过。15日我到都江堰去拍摄寻找遗体和处理遗体的视频,那是我在灾区里唯一的一次精神崩溃。”张泉灵说那次报道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第一个没想到的是,整个救援过程会耗费那么长的时间,原本以为找一个生还者不需要太久,但实际上的救援往往要耗费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
而寻找遗体的漫长过程,同样也远远超乎张泉灵的想象。她说,虽然救援人员很早就知道遗体在哪里,但是为了保存死者的尊严,全程都是用手扒手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现场等待的时间过长,加上积郁的情绪,这些让张泉灵在现场崩溃了。

一位四川女记者刚刚从绵竹退下来,这个娇小的姑娘说她几乎无法工作,眼泪就没有停过,太惨了,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的救人,然而往往救不了,跟着去的摄影只了拍一张照片,就扔下相机去帮忙,因为那情景让你不可能站着看着。
她说,她在一个学校现场看到了她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幕,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看着那些小小的,带着红领巾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的孩子,她说她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了。
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个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的时候,她已经泣不成声……

一名路透社记者进入震中汶川县映秀镇采访。

凤凰卫视记者胡玲 绵阳震灾报道

陈晓楠:离开绵阳,离不开的

凤凰记者在灾区前线

曹景行 胡玲 灾区会师
在此次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无论是在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上,都可以看见许多女记者在灾区现场报道的身影。
四川汶川大地震其强度、影响范围以及造成的损失之大引人关注,关于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更是承载着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关注,所以对于新闻的实效性、准确性要求很高,新闻工作者身上都承受着很大压力。
从性别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场合下,大部分救援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男性,这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但许多来自各个媒体的女记者,则让观众们看到了女性在灾难过后的勇敢。她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克服特殊时期的交通、通讯以及生活各方面的不方便去完成媒体的使命。
众多女记者奔赴救灾现场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这说明在新闻行业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业务和心理素质都过硬,并且能够肩负起重大、特殊报道任务的女记者。这种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以往长期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心理限定。传统中女性柔弱、附属他人的形象已经开始转变。
当今社会,女性已经越来越勇敢地承担起更广泛的社会责任,走进了以往不曾涉足的职业领域。同时,社会大众对女性实现自我的要求也保持着越来越支持和肯定的态度。这种转变得益于社会舆论的促进作用,但最根本的推动力还是来自女性自身的内在觉醒,这种近乎本能的要求使得女性将在未来真正地撑起半边天,实现两性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