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序列和横截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5:04
波士顿的各种名胜中,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肯尼迪总统图书馆,这个地方我前前后后去过没有十次,也有七八次。
我喜欢上这个图书馆,是因为第一次去的时候,那时有个临时展室里展出的是一些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资料(这个展室几乎每次去展览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之后我去的时候就再也没看到过那些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资料,虽然图书馆里还是有好些永久性的关于导弹危机的展室)。其中有一个展品是一张信笺,上面被肯尼迪用铅笔写满了“Decision?Decision?Decision?”从这张普通的信笺上,你可以看出肯尼迪的焦虑,犹豫和面对的艰难抉择。我当时心里就想:这样的展品在中国大概是不会被展出的。中国的故事大概一定会是伟大领袖谈笑间乾坤独断,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中国的领袖是神,美国的领袖是人。
就是这个简单的细节,吸引我去了第二次,第三次。当然,每次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最近一次去,仔细看了当时的第一夫人杰奎琳的印度之行。我意外的发现,当时美国的驻印度大使就是不久前刚刚去世的哈佛经济系教授加尔布雷斯,这个细节让我饶有兴趣的把裱在墙上的那些当时加尔布雷斯发给白宫的绝密电报都读了一遍。其实说的都是些家常琐事,无非是第一夫人今天做了什么,当地的反应如何等等,看不出来这种事情为什么也要绝密。
-
当然,去了这么多次肯尼迪博物馆最大的感受还是,它给了我了解60年代美国的一个窗口-60年代的美国有点吓人,那时的美国内忧外患。其实看完肯尼迪图书馆,再去看《阿甘正传》会很有体会,阿甘就生活在那个年代。
外患,那是一个冷战的美国-60年代也许是冷战最热的年代,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越战。
内忧,那是一个阿甘老家的华莱士州长在自己的就职典礼上说“(种族)现在隔离,(种族)明天隔离,(种族)永远隔离”的年代。它提醒我们的是,到那时为止,美国还是一个种族隔离的国家,黑人和白人不能一起坐车,一起吃饭,一起上学。而肯尼迪任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派军队护送两个黑人女孩去公立学校上学,而那位华莱士州长就堵在学校门口。
1960年,美国是那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总量第一,人均第二(那时的人均第一是瑞士),那时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是目前中国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人均收入的3倍。再说一遍,半个世纪之前,美国的人均收入就是现在中国人均收入的三倍,这还是按照购买力计算的,按照官方汇率计算,这个数字会变成8甚至是10。
AndreiShleifer前几年写了一本书《一个正常国家:共产主义之后的俄国》。在一篇精华版的《外交事务》的文章里,他写道:
在1990和2003年,俄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大约是8000美元(注:中国是4000),这个水平大约和1991年的阿根廷或者1994年的墨西哥相当。在这个收入水平的国家,民主都是相当粗糙的,有些国家甚至完全没有民主。它们的政府都有腐败的问题,它们的媒体从来不是完全自由的。绝大多数这样的国家都有很大的收入分配不均,非常集中的公司所有权和动荡的宏观经济。从所有这些方面看来,俄国都是一个正常的中等收入国家。所有这些中等收入资本主义民主的缺点并不会妨碍未来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否则,西欧和美国就不可能离开它们的19世纪。
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意AndreiShleifer的观察的。因为从我第一次到肯尼迪博物馆我就发现,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和今天的非常不一样,很多今天被人当作想当然的东西在半个世纪前全然不那么显然。这个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也被很多人当作最自由的国度,半个世纪之前其实还有种族隔离,你就大概可以理解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从必然走向自由所需要的艰难过程。更不要说杰斐逊在写“不言自明,人是生而平等”的时候,根本没有把黑人当作人。
很多人看到美国的好处,就忘记了这中间的过程。用术语说,他们只看见了一个横截面,却没有看到整个时间序列。
请不要误读,这里不是在重复所谓的我们还很落后,教育水平还很低,所以我们不能搞民主,这是我不同意的。这里是在说,在评价我们的现状时,评价我们取得的进步(或者退步)的时候,当前的美国不是一个好的参考系,西欧也不是一个好的参考系。有哪位知识丰富的读者提个醒,在这个世界上(以及历史上),和中国当前的收入水平相当或者略高的国家中,有哪些国家是做得比较好的,这样也许能给我们一个更加现实的目标和参考系。
林毅夫说经济上不能赶超,赶超反而带来更多的问题,欲速则不达。不知道政治上有没有类似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