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一书中到底有多少事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56:06
“达芬奇密码”一书中到底有多少事实?
陈韵琳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是一本引发很多争议的书
它之引发争议,是因为书中引用文献资料的虚虚实实。内文开始之前所陈述的”事实”:”锡安会,一个创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会社,乃一真实组织,1975年,巴黎的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批被称为”秘密档案”的羊皮纸文献,指出了许多锡安会的成员,其中包括牛顿、波提且利、雨果、以及达芬奇。”这部分内容,作者所取用的文献,已被证实是由Pierre Plantard伪造。(注一)
另外,”所有本书中关于艺术作品、建筑、文献以及秘密仪式的描述,均确有其事。”这句话立刻将”小说家”与”学者”明显的区隔开来。书中所提到的文献,学者们都会详细考证,并且会提出自己的”假说”——也就是在预备要从文献考证提出推论之前,让人知道自己的前提。此外,对所谓的”确有其事 ”的意思,也会更清楚的定义。
是有文献谈到”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提到的团体譬如圣殿武士团(Knights Templars)、兄弟共济会、或者某些宗教团体中的秘密仪式,但没有学者敢这么大胆的将这些内容全综合贯串成一个完整的有系谱的文化史,它们只能当做单一历史事件研究,或者成为某个断代史中的事件、并参照该断代史中的整体文化来做研究,如果要超出文献记载做出推论,就一定要交代研究者的”假说”。尽管是人文研究,还是有章法可寻的。
但做小说家就不需要如此了。”达芬奇密码”中的 ”确有其事”,作者并没有做更清楚的定义,书中真实的文献与作者的假说含混不清,因此可以给读者非常多猜想的空间,满足读者的想象力,若读者被误导,小说家不需要为此负责任,他本来就是在写小说嘛!被误导只能说是读者太笨或太懒了。(注二)
何以”达芬奇密码”会热卖?
但是一本书会畅销热卖,总还是有值得分析的原因,因为它隐含了一种时代趋势,值得我们来琢磨分析。(很明显可看出,随着”达芬奇密码”热卖,心灵小憩跟”达芬奇”有关的主题,点阅率都很高。)
首先,这本书的确是很能抓住读者注意力的侦探悬疑小说,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不到结尾,就是会让读者不想罢休的、非常希望得到完整的答案,从悬疑剧情创作的角度来说,作者是成功的。
其次,读者冀望得到答案,但每一个答案却都隐藏一个问题,作者用的方法就是透过变位字谜、双关语、密码、与符号溯源,找到其隐喻,在这过程中数学、古老科学与艺术、古老文化古老宗教互相串连彼此相关,这会让读者在探求答案的同时,也是在探索文化之谜,因而有得到知识的快感。
其三,作者以”达芬奇”作为书名,绝对使这本书很快的被注意,因为”达芬奇”五百年下来,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象征,因此,不仅”达芬奇密码”一书,继续累增了”达芬奇”的符号象征历史,更重要的是,作者也可以透过”达芬奇”获利。(注三)
其四、刚刚的说法会让人误以为”达芬奇密码”一书作者很会利用达芬奇名气炒作促销,其实作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使用”达芬奇密码 ”做书名,绝对仔细研究过达芬奇,因此书名”达芬奇”一样是个双关语、是个符号、是个隐喻,这是他高明之处,关于这部分我会最后再讲。
第五、作者在书中描述的人物,暗合了几种宗教态度。读者到最后会不知不觉的跟这些宗教态度的其中一种作认同,或者,透过完全不认同,表明自己的宗教态度(无神论也是一种宗教态度)。
因为小说人物纯属虚构,但主业会( Opus Dei)确有此组织,虚虚实实,因此我以下的分析,选择纯用小说中的人物来作宗教态度的分析。
苦修式的宗教态度
首先是主业会(Opus Dei),作者先解释跟主业会相关的事实部分:虔诚、肉体苦行,以及近年被怀疑有洗脑、强制等控制行为而引发争议(这应当是民主自由时代,该团体仍要求严苛的纪律与听命顺服,所带给人的困惑)。
“达芬奇密码”书中描述:”主业会这个天主教社团由西班牙神父施礼华创立于1928年,提倡回归保守的天主教徒价值观,并鼓励其成员在生活中牺牲….”( p037)这部分数据是真的。
其实主业会的宗教态度,正是一种苦修主义,它在天主教系统中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苦修主义,来自希腊文askesis,字义是操练,它是指一套属灵操练的系统,主要目的就是要除去撒但藉世界及肉身加诸信仰者的枷锁。它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但共通原则就是贫穷、贞洁与顺服,放弃世上、肉身的快乐,服从属灵导师的引导,使灵魂日渐提升,进入与神同在的境地。
耶稣在旷野受40天试探,是苦修主义的榜样,因此在耶稣时代就已流行苦修,起初苦修者选择沙漠地区,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公元250年左右,有一群隐士住在埃及中部的山洞之中,并将苦修主义传遍地中海一带,领导人物是巴西流( Basil)与耶柔米(Jerome)。
早期因着罗马帝国大肆迫害基督徒,苦修主义者多半选择退隐遗世独立,因此修士monk希腊字源原意是孤寂,不过当基督教国教化后,苦修也就包含了社会服务、宣教等内容。
尽管有很多信徒反对苦修,但苦修主义还是慢慢变成了”圣洁”的标准记号,教宗大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要求所有教士及罗马教会都要实行苦修,到1123年亚特兰第一次会议(First Lateran Council),已转变成必须守独身。
苦修主义原本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但巴西流主张群体苦修,这就成为修道院的来源。中世纪最大的修道院系统,是本笃会( Benedict)。而后随着几百年下来的演变和发展,修道院距离原初的贫穷、贞洁与顺服已太遥远,因此又有很多修道院发起改革运动,这就是后来出现熙笃会(Cistercians)、道明会( Dominicans)、普利孟特瑞会(Premonstratensians)、方济会(Franciscan Order)等的原因。
一般来说,修士的苦修包含个人性及群体性两种。个人性的苦修要求严格的尊守纪律与自制操练,特别是针对肉体方面,因为他们认为与神相交的主要拦阻,就是在邪情私欲。群体性的苦修则特别重视礼仪(Liturgy),这是一种群体性的敬拜生活,包含音乐、祷告、圣礼等等。
至于”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所提到的圣殿武士团( Knights Templars),这是在十字军出现以后,所出现的一种军事化的修道院组织,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圣殿、朝圣徒、并攻击回教徒;另一个修道院组织是圣约翰武士团(Knights of St. John),它又称慈善武士团,是十字军为保护病患而设。
天主教日渐腐败、加上黑死病蔓延人口锐减,修道院也随之式微了,很多改教者从修道院出走参与改教运动,马丁路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强烈主张传统的修道生活是不足够的,教会一定要改革才能复兴灵性。
修道主义在经过改教运动的批判后,于启蒙时代和二十世纪继续遭逢激烈的批评,不仅他们的贞洁、贫穷、顺服被怀疑,批评者也质疑他们的非人性化、与与世隔绝不合现代人的需要,因此苦修主义光荣的日子也就一去不返了。
这多少可看出来”达芬奇密码”一书的作者会拿” 主业会”来嘲讽的原因。
主角之一西拉系苦修带与鞭打自身的行为,其实是典型的苦修主义,这在天主教传统中并不陌生。
不过,西拉的行为还混杂了个人不幸过去的苦毒怨愤、对自我彻底的否定、心灵扭曲、以及极端保守的基要派的观念,因此他很容易被利用,以上帝之名进行迫害谋杀,他行凶后仍认为这是为了上帝的缘故、因此是圣洁的,这绝对不是苦修主义的观念。
基要主义式的宗教态度
若撇开西拉心灵强烈的扭曲、对过往强烈的苦毒怨愤、对自我强烈的否定不谈,西拉暗杀行动与圣洁信仰之间的密切关连,是属于极端基要派的宗教态度。
不管是回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信仰群体中一定都有”基要派”(Fundamentalism)。由这个字词出现于1920年代,足见它具体反映出现代化过程中对信仰造成的冲击。基要派的特色就是保守,拒绝现代化,对信仰要求字面意义上的严格遵守,道德严谨;基要派对现代化过程中造成道德、传统的毁坏攻击不遗余力,任何信仰者企图跟现代文化对话、找到平衡点,会立刻被基要派斥为堕落的世俗化;因此基要主义者往往会对世界持分离主义的立场。
极端基要派,会偏激的为了维护信仰纯正与严谨道德,不惜大动干戈,并将之视为以上帝之名而战。
所以西拉杀人后,进行忏悔,并跟自己说:”今日所犯下的罪行,在目的上是神圣的,对抗神之敌人的战争行为,已经进行了数个世纪,罪行肯定会得赦。”
开放式的宗教态度
会出现基要派,相对而言,一定意味着有开放的信仰。开放带出来的改变,往往会激起保守主义者的反弹。
西拉到底面对的是怎样的冲击,导致他得要激烈反弹呢?
自从教宗若望23 世在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1962-65)后,天主教就走出保守主义的框框,愿意跟各种思想潮流、宗教信仰对话,若望23世说教会应 ”赶上现代”(Aggiornamento),而后一批新的天主教神学家产生了,并且成为二十世纪末期的神学巨人。这改变了天主教之前以极端保守、停滞不前而闻名的印象。
新的神学家们一方面对信仰忠诚,一方面努力的跟现代思想对话。
这种转变,使天主教中坚持保守立场,视俗世思想为邪恶的、必须彻底拒斥的信徒们感到不安。
尽管教宗在”达芬奇密码”中不曾出现,但是却无所不在的成为书中主角之一、主业会会长艾林葛若萨的心理压力:”利用枢机团内兴起一股自由派浪潮之际,现在这名新教宗宣布他的使命就是『更新梵谛冈信条』,让天主教教义赶上时代,迈入第三个千禧年。艾林葛若萨担心,这表示新教宗果真傲慢的自以为可以改写天主的律法,好让那些认为天主教真正教义的规定在现代社会太过不便的人,能够回心转意。艾林葛若萨曾运用他所有的政治影响力,想说服教宗和他的顾问们:使教会的律法软化不单是信仰不坚与懦弱,更是政治自杀。他提醒他们,上一次律法的调整(指的就是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造成了凄惨的后果,教会出席率如今降至史上最低点,教会现金枯竭,甚至没有足够的天主教神父来主持各地教堂。人们需要教会的规范和指引,而非溺爱和纵容。”(p.173)
这正是典型的基要派跟开放派的冲突交战。
人文主义式的宗教态度
“达芬奇密码”的作者透过伪数据”秘密档案”,公布的锡安会成员:波提且利、达芬奇、牛顿、雨果系谱,蕴含什么讯息?
在文化史上,这些人全数是持人文主义式信仰立场的人——他们更在意真实的人性在信仰中自然的呈现,争取合乎人性的爱、公义、平等与自由。达芬奇尽管惶惑着信仰与科学的冲突,但他死前仍坚持按宗教仪式举行丧礼并入坟;牛顿是个信仰忠贞的基督徒;雨果创作中充满着对腐败教会制度的反弹、与真实 信仰中应呈现的入世思想——为爱为义为平等自由而战。
我们从苦修主义历史传统的描述中,多少可看出苦修主义者对待世界的度,是倾向世界是恶、肉身是恶,因此要用尽力气摆脱恶的势力,让自己清明与神同在,修道院的组织,尤其又让信徒可以与世隔绝。因此苦修式信仰到了现代社会,很容易一转变成分离的基要主义。
这种信仰态度在交通不方便、传染病蔓延、教育不普及、文化不容易交流的中古世纪,不会碰到多少困难,但一旦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以后,信仰就会跟社会文化呈现割裂二分状态。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以后,教会一直扮演着”文化裁决者”的角色,裁决标准依赖着”圣经”,但圣经主题是处理人神关系的,它对各个不同时代的信仰实践,仅只提出原则,需要教会在不同时代根据这些原则,重新做出符合当时代的诠释。教会从”守独身便是圣洁的记号”的观念来看待文化,当然是极端保守的,因此科学家屡屡遭逢”异端”的裁判,伽利略、哥白尼都是有名的公案。
因此在当时的文化人,往往跟教会的保守主义持对立的态度,他们相信新知与信仰可以并行不悖,并且努力的在文化界带出思想革命,企图找到信仰与文化的平衡点。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人文主义式的宗教态度。若是说马丁路德、加尔文是在进行教会内的革新,则这些人文主义者是在宗教裁判世界中,争取人文思想的自由。
这些人文主义者从政治社会到艺术文学、哲学科学,所在多有,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承继到现代;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尼采宣布”上帝已死”,看到人文主义在二十世纪的窘迫——当信仰与文化再度失衡,信仰彻底失势以后,二十世纪的人文主义者会走上什么路?
人文主义式的宗教态度,一样会经验到信仰中的神秘体验——个人与上帝之间非常亲密独特的关系建立,这种亲密关系任何信仰者都可能在祈祷中经历——
但绝不表示他们如”达芬奇密码”中所述的,一定就是神秘宗教(Mystery Religion)的成员。
密教式的宗教态度
“达芬奇密码”中描述出来的锡安会系谱与宗教仪式,是属于神秘宗教。它和天主教基督教中绝大部分信徒都会经历到的”神秘体验”,并不一样。
神秘宗教(Mystery Religion)原指古代希腊一些具有秘密仪式、又不许信徒外泄的宗教,后来也指着埃及和亚洲具有相同性质的宗教,当然,这些神秘宗教随着历史发展文化融合,中世纪以后也会参杂进天主教的元素,所以会有诸如”黑色马利亚”等的膜拜对象。
人们会有神秘宗教的渴求,其一是因为正式公开的宗教,总是会陷入公式化的僵化仪式中,使信仰者不得满足;其二是神秘宗教透过秘密的仪式和教义、以及外人不得随便加入、必须有会友的引荐、并经历指定的入教仪式才能成为教友的方式,让参与者感受到自我的独特、与盟誓的亲密向心力,这对参与者是很大的自我认同。
举希腊罗马时代的神秘宗教为例,他们称入教者为 ”奥秘者”,引导他入教的为”奥秘教师”,教内有”启迪圣事者”,和”持火炬者 ”。而造成一个奥秘群体的,还有好些重要的元素,像一起享用的饭餐、舞蹈、仪节,特别是入教礼,这些都能增强向心力。
神秘宗教很多仪式可溯源到原始民族的宗教仪式,不过差别是在原始民族这些仪式是整个部落一齐参加的,对他们而言并不那么神秘,是传统文化的一部份,而神秘宗教取用这些仪式后,因为秘而不宣不对外公开的举行,就变得很神秘。
天主教基督教信仰中的若干仪式,跟神秘宗教很相似,这是因为罗马的神秘宗教发展到最高峰的第三世纪,基督教信仰基于被逼害也必须秘密聚会,因此很多仪式,有蛮多相似性。
但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天主教基督教所有的仪式都指向曾出现于历史中的耶稣基督,而神秘宗教的仪式所指向的神,非常多元,包括各种神话人物、自然界、星体与大地等等。”达芬奇密码”中提到的各类事物诸如玫瑰、扑克牌、圣杯、拱心石、男性女性符号、五芒星、塔罗牌等等,都是神秘宗教的元素。
“达芬奇密码”中的历史文化信仰
再来要介绍的就是两位男性主角兰登与提宾。他们谈起圣杯、占星学、五芒星、塔罗牌、或透过性的神圣结合与神相通等等的神秘宗教,神采飞扬容光焕发,(让正在悬疑紧张情绪中的读者深感岔题)当真让人感觉他们笃信着某种神圣宗教,但是兰登在某次对话中跟苏菲说:”世界上所有的信仰都是建立在捏造出来的谎言上,这就是信仰的定义。….”
他们又是属于哪一种信仰呢?
从表层来看,他们信仰的是历史与文化
这种信仰相信真正的客观精神是在于历史文化,历史与文化可以显示出一切,宗教只是历史文化的一部份,人与其精神创见才是真正的主体。没有所谓的超越性宗教,宗教体验是有相对性的,受历史条件限制与特定符号、象征系统表达自身,各宗教间也有相对性,各自用自己的特殊用语表达相同泉源。
持此立场的学者,基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不管是研究原始宗教或基督教的神话传说故事,都沈浸其中乐此不疲,但他们一定会排除基督教信仰中的神迹与特殊启示,因此对耶稣的看法,尽管绝对相信他崇高的人格,认为他是精神与道德的导师,但是却会否定耶稣神性的那一面。
当然也因为热爱各种原始宗教、传说、神话故事,因此很能接受这些宗教文化中蕴含的神秘主义倾向,并将神秘主义中的仪式与符号象征神圣化。
类似兰登提宾,但是是真实人物、二十世纪著名学者恩斯特′卡西勒( Ernest Cassirer1874-1945),在其所著的”人论”(An Essay on Man)中,最能表现出这样的思想:”整体来说,人类文化可称之为人类自我解放的进展过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都是这种过程中的不同方向,人从所有这些方面中,发现且证实了一种新生的力量——建立他自己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约翰′麦奎利( John Macquarrie)整理卡西勒这类的”历史文化之成为客观精神”的论述,说他们的观点会认为:”宗教与科学一样,跟语言、神话、艺术等等同是属于多种多样的文化生命中的一种因素,每一种因素,都具有它自己特殊的象征形式,但是所有这些因素,都以它们的象征把原来的经验系统化了,然后它适应为人的精神生活。”因此这派学者们非常喜欢研究符号象征、语言文字。(注十)
了解了这种信仰后,我们便可以理解”达芬奇密码 ”中如下这段描述:
兰登说:”世界上所有的信仰都是建立在捏造出来的谎言上,这就是信仰的定义。接受那些我们想象中是真实的、却无法证明的事情。每种宗教都得透过隐喻、寓言、还有夸张的故事描述神,从早期的埃及人到现在的主日学,隐喻能帮助我们的心灵去处理那些我们无法处理的事情,当我们开始完全相信我们自己的隐喻时,麻烦就出现了。…. 我是个历史学家,我反对毁掉文献,我会乐见宗教学者有更多数据去思考耶稣基督的另一种生活。”
但是他却又矛盾的表示,他无法公布会彻底毁掉基督教信仰的文献:”《圣经》代表着这个星球上千百万人的基本指标….如果你发现你能否认基督教信仰中那些神圣故事的文献,我们应该这么做吗?….至于那些真正了解信仰的人,都晓得这些故事是隐喻。”
当苏菲强调反正这些信仰是假的,兰登则回答:” 不会比一个数学解码者只因为有助于自己破解密码,就相信虚数『i』的存在更假的了。”(p.390)
对兰登而言,信仰真伪并不重要,理解那些反映着历史文化的符号象征隐喻,才是最重要的。
神圣女性信仰
尽管信仰历史文化是真正的客观精神,用它来框住一切科学的人文的艺术的宗教的思想,但随着历史文化的进程,还是会有不同的关注焦点。”达芬奇密码”透过译码、双关语、变位字谜,逐步带读者进入”圣杯”这个关键事物,最后把焦点落在神圣女性的概念上,并在最后跟苏菲说,就算圣杯与抹大拉马利亚的文献没有公布,”你看看四周,艺术、音乐和书籍里都在述说她的故事,与日俱增。世局动荡,我们开始察觉到人类历史的危机….以及自我毁灭的危机。我们开始感觉到有恢复神圣女性崇拜的必要。”(p.505)意味着,客观的历史文化进程,现在已到了”神圣女性崇拜”的阶段。
也就是说,”达芬奇密码”这本悬疑侦探似的小说,在客观的历史文化框架下,本质上是个女性主义议题的小说,再也没有比女神崇拜更支持女性主义的了。作者非常机智的将圣杯与抹大拉的马利亚做出符号性的关连,而其它的象征符号诸如玫瑰、扑克牌、圣杯、男性女性符号、五芒星、塔罗牌… .,也全都指向神圣女性的主题。
而我觉得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将画家达芬奇变成支持神圣女性的象征符号,可见作家丹布朗对艺术家与其作品真的有做过专研,的确,达芬奇经常成为女性主义者专研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达芬奇与神圣女性信仰
在文艺复兴时期,着重思想的艺术家们竭尽所能的模拟自然,因为他们相信自然之上有一个共通的法则,这个法则与永恒理念是相通的,至于模拟自然,需要的就是理性,而这种理性只有男子具有。最可以拿来作代表人物的就是兼通艺术与数学几何的画家法兰契斯卡,他的画作充满准确的量测与清晰的几何,其名作”天使报喜”,背后的走廊梁柱量测之准确清晰,使透视法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而女性在文艺复兴时期,则是比拟为大自然。
于是男性画家这种以理性观看绘画大自然、将自己置于大自然之外,所造成的二元对立,不仅使男性掌控大自然,也呈现出男女地位上的差异。
达芬奇却是个例外。
单从文艺复兴众多画家来比较,达芬奇的确在比例上画了最多的女性肖像(留下的六幅肖像画就有五幅是女性),而且绘画风格绝不是远距离的男性的理性观看,而是近距离的认同式的感性观看,每一个女子的脸部表情,都充满着可以充分陈述心理的神秘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地位是比男性低下的,女性被赞誉的绝对不是才华,而是沈静温柔贤淑,女性肖像画远比男性少太多,至于暗喻人间情爱的神话作品,女神往往充满着性感的肉体情欲,画家以男性的眼光,带其它男性观画者,观赏着女性的肉体情欲之美。
相较之下,达芬奇笔下的女性,不仅会被达芬奇以暗喻的方式(譬如月桂、棕榈叶、鼬鼠等)指陈画中女子的非凡才情与对男性的驾驭,而那些女子们,个个都是理性冷静充满思想而神秘的,甚至有着阳刚之气,完全不让任何观画男子感觉她们是男性的玩物、或者地位卑下低于男人。更不用说,达芬奇将他晕涂技法淋漓尽致完美无缺的发挥,全用在了”蒙娜莉萨”、”圣母、圣婴和圣安妮”的晚期描绘女性的作品中。
此外,我们若是将达芬奇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晕涂法,与达芬奇的女性绘画内容并置来分析,会看出更多达芬奇对女性地位的高抬与尊重。
有不少文艺复兴画家,透过绘画神话作品,将女神与大自然并比,并圣化了女性与大自然。譬如波提且利(Botticelli,1445-1510)的”维纳斯的诞生”与”春”,正是女神与大自然透过许多象征符号,交织成浑然一体的泛灵界样貌。
而达芬奇与众不同的是,他不只用晕涂法画圣母,他也用晕涂法画人世间的女性蒙娜莉萨。
“蒙娜莉萨”或”圣母、圣婴和圣安妮”背后神秘的晕涂法,绝对不是准确的量测与理性的观看,这种形式绝对是流动、感性而神秘的。达芬奇放弃了男性高于女性的绘画观看,改采画家与画中人物彷佛浑然交织的绘画形式,正意味着他对女性的认同与尊重。而”圣母、圣婴和圣安妮”,也使达芬奇成为史上第一个绘出动态女性的画家。
这种晕涂法构成的流动神秘感,也让大自然一如女性一般的神秘莫测,绝不是精准理性的测量可以全盘理解掌控。所以与法兰契斯卡相比,达芬奇跟他正好处在艺术形式的两极。
当然,我们可以从达芬奇医学解剖的笔记中得到映证,他在研究女体时,是推翻了”女性身体是堕落的”的观点,将男女身体置于同样的让人惊叹的地位上。(注四)
由这些达芬奇绘画的研究可以发现,作者丹布朗处理这个精彩的悬疑侦探小说,导引着神圣女性的议题,而定名为”达芬奇密码”,书名一样是个双关语,它既指涉悬疑的破解有赖罗浮宫的达芬奇画作,也指涉真实世界中的达芬奇,的确是研究女性主义的人需要重视的画家。
至于达芬奇画作中暗示着圣杯位置、暗示着抹大拉的马利亚,则是小说创作中为衬托主题而有的杜撰。
书中对抹大拉的马利亚的诠释,是根据”抹大拉的马利亚的福音书”中几句话的推衍而来,那几句话描述了耶稣的门徒觉得耶稣喜欢马利亚胜过他们,有些吃醋,而后推衍了耶稣其实娶了抹大拉的马利亚,还生了孩子,只是被门徒与其后的教父们强力掩盖掉了,千年来耶稣与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后裔因此倍遭逼迫。女主角苏菲,正是后裔,她其实是公主。(这部分大量参考了Pierre Plantard的伪数据)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不是文献考古史料分析,它是本小说,所谓小说,就是杜撰、想象、虚构、真假掺杂,这些都是小说的特点。
抹大拉的马利亚究竟是何许人呢?
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是耶稣的妻子?
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从圣经查考,在耶稣受难以前提到她的地方,是在路加福音八章2节,她因被鬼附非常的痛苦,耶稣治好了她,从此以后她就一路跟随耶稣,成为门徒之一。从原文详解,耶稣治愈马利亚,是全人从精神到肉体的治愈,不能只指为从不道德到道德性的治愈。
在纪录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之前,路加福音七章37-50节,记录了一次女人拿香膏涂抹耶稣的脚的事件,香膏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物品,因此这次事件呈现了那个女子对耶稣的深爱。在这段,路加加上了“她是个罪人”的批注。
抹香膏的女人的事件纪录,圣经中除了路加福音,还出现于马太福音二十六章6-13节,马可福音十四章3-9节,约翰福音十二章1-8节,这几节仔细比对,会发现路加福音所记载的,不管是时间、地点、主题,都跟马太、马可、约翰记录的时间地点不一样。路加的重点是“爱与赦免”,后三者的重点是“这香膏是否枉费”。因此路加福音那个“有罪的女人”,是另一桩事件,既不是伯大尼的马利亚(也就是马大、拉撒路这个家庭),也不是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而圣经没有任何地方指陈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就是那个有罪的女人。
针对这几节比对,远在早期教父的著作文献中就有很多的争论不同的说法,结果到中古时期的学者,不仅让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竟然会变成有罪的女人的代名词,甚至将伯大尼的马利亚和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混为一谈积非成是,并且变成文化产物,出现于绘画作品中。
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根据几卷福音书比对(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节、马可福音十六章1节、约翰福音二十章1节),她与其它妇女一齐去耶稣墓前,可能是因为她更急切些,走的比较快,因此单独到了墓前,她发现坟墓是空的,赶快回头去找耶稣的门徒彼得约翰,再跟他们一齐到墓前。彼得约翰对坟墓是空的深感奇怪,又回去告诉其它门徒,而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仍留在坟墓那里哭泣,就在此时,她单独一人,复活的耶稣向她显现,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立刻呼喊耶稣:“老师!”她一定是急着想触碰耶稣,因此耶稣跟她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这句话意味着死里复活的耶稣,跟门徒包括马利亚之间已进入到另一种关系层次中,跟之前成为人的耶稣,已不再一样了,而耶稣愿意透过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告诉祂的门徒们,应当是认为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能够很快的理解这种新关系。
很可以做个对照的是,耶稣升天见父后,再到门徒当中,却是叫他的男性门徒多马去触碰祂的伤痕,理由是,多马不信耶稣死里复活。这种对照更显出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在耶稣面前的独特性,那是一种对于神人之间的信与爱的快速理解,是女性特质所独具的。
从这些圣经记录的确可以看出,耶稣是很钟爱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的,但毫无“结成夫妻生儿育女”的暗示,也绝对无法如此衍伸。
而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成为有罪的女人的象征,的确是中世纪学者混淆变造出来的,他们让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在艺术史中彻底污名化,成为罪女的符号。
究其实,“达芬奇密码”中利用伪文献,将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变成耶稣的妻子,不仅要凸显耶稣是圣人而不是神的观点,更要凸显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的马利亚地位的尊贵,因为耶稣是透过这种神圣婚姻,才能成为完整的男人的:“男性在精神上是不完整的,除非他们拥有跟神圣女性结合的肉体经验。”(p.355)
如笔者前述,将历史文化变成绝对客观的框架,让一切人文科学纳入此框架,一定会产生一切都是相对的、所谓的神其实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的观点,当然在这观点之下,耶稣只可能是圣人、不可能是神。作者在这里再度善用达芬奇艺术作品的,用“最后晚餐”这幅画来补充说明。(p.283)
这就是为什么“达芬奇密码”中会提到“诺斯底主义”。因为“诺斯底主义”,是耶稣死里复活后,第一个倡导耶稣是人不是神的观点的教派。(p.281)(注五)
诺斯底主义很明显的和圣经中陈述出来的基督信仰差距非常的大,从一个信仰历史文化的客观性、视基督信仰为历史文化产物的人而言,“诺斯底主义”和“基督教主义”当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们之间是等值的,因此不能谅解何以“圣经”中没有纳入“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马利亚的福音书”;但从基督教信仰的立场,“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马利亚的福音书”,是不可能纳入圣经中的,这绝对不是因为歧视女性,而是基于筛选圣经的标准。(注六)
为何教会压抑女性?
我在前文中有提到,“达芬奇密码”会热卖,当然隐含着它反应某种时代趋势。很多研究当代文化趋势的学者,都看出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有一股宗教复兴的热潮,这宗教复兴的热潮又以新兴宗教的兴起与流行,最为明显。
“达芬奇密码”中,至少呈现出苦修式信仰、基要主义式信仰、开放式信仰、 人文主义式信仰、秘教式信仰、历史文化信仰、神圣女性(女神)信仰,而最后又以:“你看看四周,艺术、音乐和书籍里都在述说她的故事,与日俱增。世局动荡,我们开始察觉到人类历史的危机….以及自我毁灭的危机。我们开始感觉到有恢复神圣女性崇拜的必要。”(p.505)作结,意味著作者最终期待复兴女神信仰。
女神信仰非常容易跟秘教式信仰结合,因为女性一向以来就有跟大自然结合、成为大地之母的连带关系,这其实正是新兴宗教的内容。(注七)
因此归根就底,这部作品是部预设宗教立场的作品、也是女性主义作品,尽管它呈现了各种信仰方式,作者最终导引到新兴宗教的女神崇拜,这可以说是女性主义的最强烈主张了,因为女性主义者一向以来就把父权文化关连到父神崇拜,也视父神信仰带出来的文化体系为压迫女性的元凶,因此彻底的否认圣经。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回到诺斯底主义了。因为以圣经中纪录的耶稣对女性的言行,相较于当时代歧视女性视女性为奴的文化,耶稣根本就是个女性的解放者,在他的言行中没有任何贬损女性的含意,他跟女性的关系也打破了当时的罗马歧视女性的文化,何以教会到后来会出现贬抑女性的文化呢?
Peter Brown 在“The Body and Society—Men,Women and Sexual Renunciation in Early Christianity”一书中,透过文化历史研究,指出女性地位低落跟诺斯底 主义渗入基督教信仰是有关的。(注八)
尽管尼西亚会议中教父们竭力阻挡诺斯底主义,但诺斯底主义灵肉二元论还是进到了基督教信仰中。在耶稣的教训中,人的堕落是全人、从灵到肉的堕落,拯救也是全人的拯救;当人被救恩拯救,神国就已经在人心中生发,全新的生命已经开始。
诺斯底主义渗入后,教会界开始视肉身为恶、视世界为恶,灵肉二元对立之下,苦修主义、与世隔绝的修道院应运而生,性成为罪恶,而女人会引诱男人,所以是堕落的,婚姻是次等人的选择。当然可以想见,最后守独身会成为贞洁的象征,处女成为圣女。
新教改革者包括马丁路德,很多人从修道院走出,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废弃守独身即是持守圣洁的观点,他们鼓励婚姻,这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将灵肉二元对立观点放弃了,这使现世真实的人生包括婚姻,都可以彰显圣洁。这就是为什么新教与天主教相较之下,新教显得开放的多。
基督教女性主义的回应
过往压迫女性的教会文化,教会非但不该否认,而且得要正视,并透过女性主义神学来矫正。
现在在基督教当中,已出现很多的女性主义神学家,他们在研究中坦承教会文化长久以对女性的压抑、将女性视为次等,这些神学家们重新从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圣经、诠释圣经,从圣经四福音中耶稣的言行,找到耶稣解放妇女的例子。
以新教神学家E.M.Wendel为例,他在其作品“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中,是以耶稣和核心来建构女性主义神学的,包括耶稣如何看待女性,女性用怎样的女性特质跟耶稣建立爱的关系,Agape之爱中的女性特点,耶稣的女性特质,以及“因信称义”对女性自爱应当会产生的影响。Wendel还用中古以来的圣像学研究,来看信徒心中上帝与耶稣的女性特质。(注九)
也就是说,在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家的神学研究中,是不需要透过否认圣经、将耶稣降低成为人、或以抹大拉即是玛达肋纳马利亚女性谱系、或以大地之母来塑造女神;反而是重返耶稣言行,以女性视野重新诠释耶稣、并找到耶稣的“母性性格”来重新定位女性跟男性的关系。
人类的堕落,是男与女一齐的堕落,堕落导致男性辖制女性、女性恋慕男性;男性得终生劳力糊口、女性得受生育之苦,这种堕落是男与女一齐发生,因此,拯救也是一齐发生的。在耶稣救恩的新创造底下,男与女的关系被更新了,男人要用耶稣舍己之爱爱自己的妻子,妻子对丈夫不再是为奴的惧怕,而是神圣盟约中的敬重。
正因为这种新创造完全翻转被咒诅的旧文化,所以耶稣是以死终结过去,以复活带出全新的开始,这正是救恩的含意、也是以耶稣为男女关系的核心的含意。 (注十)
几种力量纠缠在一个漩涡中心周围:峋山隐修会、暴君团、那个利用暴君团却要公开而不是毁灭圣杯秘密的teacher,还有两位主人公,以及不出场的大多数基督徒。那个漩涡是耶稣有无妻女子嗣。顺着这条线索看过去,信仰本身是没有被动摇的。
我们来看看,如果耶稣是有妻女的,最接受不了的是哪些人,他们又是为什么接受不了。其实是很有趣的。最接受不了的是大多数基督徒。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耶稣有了妻女就不再是圣子,神圣的上帝之子了。但事实上,即使那些没有进入新约正典的福音书都是假的,圣经上何尝不是称耶稣是人子呢?人子就是人的儿子,只不过他担负了赎罪的使命,这样的使命才彰显出耶稣是神的儿子。
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宽容、宗教自由的非常有趣的理路。
把镜头稍微拉远一些,看看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它的最后是昭示弥赛亚的到来,而新约的故事就接续下来,声称耶稣就是那个弥赛亚。可是,犹太教从来也不承认耶稣,更不认为弥赛亚已经到来。他们还是在继续等待着。这是犹太教教义的核心部分。历史上,基督教占主导的欧洲人长时期歧视甚至迫害犹太人,不能说没有宗教的因素在里面。
再回到圣杯秘密。它既然不能被现有新约体系所接纳,那正说明,基督教的基督是神而不是人,跟犹太教强调弥赛亚尚未来临一样,成为一种信仰的牢不可破的边界。可是按照常识,耶稣招收门徒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多岁了,他在一个犹太教社会里成长,怎么可能还没有妻子呢?同样按照常理,难道只有犹太教的拉比才能选称谁是弥赛亚吗?为什么犹太人耶稣,他的行神迹,他自我牺牲只为救赎人类的罪,他就不可以宣称自己是神的儿子呢?可是信仰就是这样,固执着最核心的价值,不能退守半部。
这种不能退守,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如犹太教那样把自己的种族跟上帝直接挂上钩,自称是神的选民,是独一无二的,因而强调种族的纯洁性和固有文化的保守性。另一种就是如基督教那样,它的教义虽然是博爱的,可以平等接纳任何人加入,但也因此不容易保守固有教义,需要用战争来解决教义的分歧。圣杯的秘密中有一种说法,为了保卫圣杯,圣殿骑士团才发动十字军东征,这批圣殿骑士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最终被用基督教统一分裂的罗马的康斯坦丁皇帝迫害,从此,峋山隐修会秘密保存着圣杯的秘密、圣血的后代。
先写这么多,下次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