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5:10
脾的实体位于腹腔上部,膈下偏左。《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灵·本藏》并记载了脾的形态大小、位置高下偏正、质地坚脆与发病的关系。《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医贯》谓:“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可见,古代医家所说的脾,包括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和胰两脏。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古人不名脺,而名为散膏。散膏即脺也,脾之质子为胰子,形如膏,故曰散膏,为脾之副脏,……即脺与脾为一脏也。”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主运化、主升举和主统血。其中以运化为核心,通过运化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精微物质,故称之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有关脾的理论,《内经》和《难经》奠定了基础,而历代医家有所发挥、补充。李东垣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强调脾之气阳的升发。张介宾明确指出脾主运化和脾主统血,并提出了“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的观点,李中梓则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说。明清之际,对脾阴之生理病理及证治的认识逐步深化,认为“调治脾胃,须分阴阳。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血证论·男女异同论》)。至此,脾的理论已日趋完善。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脾舍意,在志为思;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一)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有促进胃肠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转化为精、气、血、津液以输布到全身的生理作用。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气化。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脾可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胃主受纳,饮食物入胃后,经胃的初步消化而下移于小肠,小肠对之作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此过程的完成有赖于脾气之推动方能正常进行。其次,在心肺等脏的作用下,脾将吸收的精微物质转运输送到全身,如《素问·奇病论》所说:“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其三,在心肺等脏作用下,脾将精微物质转化为精、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总之,脾主运化涉及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运输送及转化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全过程。故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一般又将脾主运化的生理作用,划分为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食物:是指脾对各种食物的消化吸收、谷食精气的转运输送及转化作用。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进一步消化。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脾气的推动和脾阳的温煦,才能将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然后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转化为精、气、血以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因此,脾气健旺,其运化食物功能旺盛,才能不断地为化生气、血等物质提供足够的谷食精气,进而使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分营养。反之,在病理情况下,脾之气阳亏虚,或邪气困脾,脾失健运,则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泄等症状。同时,由于不能为气血生成及机体各部位输送足够的营养物质,继而形成气血虚衰等全身性营养障碍,表现出精神萎顿,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等症状。
 
(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运输送及转化作用。水饮摄入于胃,历经小肠、大肠,在脾的作用下,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生成津液,并借助脾的升达之性,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敷布全身。同时,脾居于中焦,还转输由肺肃降下达于肾的津液和由肾蒸腾上行于肺的津液,而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所以,脾是参与体内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被称为“水之中州”。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正常,则既确保了对水液的充分吸收,以免津液生成乏源,又促使水液在体内及时输布代谢,而不致积聚潴留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病理情况下,脾之气阳亏虚,或湿浊困脾,脾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常可导致水湿痰饮内生之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方面的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的功能失常会导致另一方的功能失调,所以在病理上常常同时共见。
2.主升举
脾主升举的生理作用,包括主升清和主托举两个方面。所谓脾主升清,是指通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的生理作用。其实质是脾主运化中向上转运输送水谷精微的作用,与脾之主运化功能和脾气主升的特点密切相关。脾的升清是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脾能升清,则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生化有源,人体始有生生之机。若脾气虚弱不能升清,则气血生化无源,头面诸窍失养,可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耳鸣等;水谷精微不能上输而与糟粕浊物混杂而下,又可致腹胀、泄泻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主托举,是指由于脾气的升举,以维持人体内脏位置恒定的作用。因此,脾的升举功能正常,可以防止内脏的下垂。若脾气虚弱,升举无力而下陷,则可出现内脏下垂,子宫脱垂,久泄脱肛,腹部坠胀等病症。由于脾位于中焦,故脾之托举功能失常,亦称中气下陷。
3.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脉外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称之为脾“主裹血”。脾主统血的机理,主要是通过气的固摄作用而实现的。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能摄血。脾气健运,则水谷精微化源充足,气亦充盈,气旺则能固摄血液,使血行脉中而不外溢,故清·沈明宗《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若脾气虚衰,血液失去气的固摄,即可导致各种出血,称为脾不统血。但由于脾气主升,脾主肌肉,故脾不统血常表现为肌衄以及尿血、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
(二)脾的生理特点
1.脾性主升
升与降是脏腑气机运动的表现形式。脾与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所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必须依赖脾气之升举,方能敷布转输到肺,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脾宜升则健。”脾气之升,不仅与本脏之功能有关,也是全身气机升降的关键。朱丹溪《丹溪心法》说:“脾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正由于脾喜升恶降,以健运升散为其特性,故对脾之病证治疗,多宜用益气升阳之品以促其运化。
2.喜燥恶湿
从脾之阴阳五行属性而言,脾为太阴湿土,与自然界中湿气相通,同气相感,故外感湿邪易伤于脾,使脾失健运,而见腹满、纳呆、体重、溏泄等症。脾又主运化水液,无论外湿困脾,还是脾之气阳亏虚,水液输布代谢障碍,又易生内湿,或湿留成饮,或湿聚成痰,或湿流皮肤成肿胀,或湿留肠间形成泄泻。《丹溪心法》说:“脾运委顿,清阳失旋,则胃气未能醒豁,所进谷气难化精微,易酿痰浊。”所以说脾喜燥恶湿。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罗浩《医经余论》说:“夫脾为己土,其体常湿,故其用阳,譬之湿土之地,非阳光照之,无以生万物也……故治脾以燥药升之,所谓阳光照之也。”即对于脾病的治疗用药,多采用香燥之品以化湿醒脾,而应慎用滋腻助湿之品。
 
(三)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古籍中亦称肌肉为“分肉”。
分肉与分肉之间的间隙处称为“溪谷”,系体内之气汇聚之处,亦是经络穴位所在之部。故《素问·气穴论》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肌肉与筋膜、骨节协同,主司人体运动。肌肉的正常收缩与弛张,使肢体运动灵活自如。另外,肌肉尚可保护内脏,缓冲外力损伤。《灵枢·经脉》喻言:“肉为墙”。当有外邪侵袭时,肌肉与皮肤共同起隔绝拒邪之作用,故《灵枢·五变》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肌肉的丰满健壮与否影响着四肢的功能活动,二者均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由于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可将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以营养肌肉四肢,使其丰满健壮,活动有力。故《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生成》注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若脾之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不能正常濡养肌肉四肢,则可导致肌肉瘦削,四肢软弱无力,不耐劳作,甚则痿废不用。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言:“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所以,临床对于肌肉病变,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慢性肌肤溃疡等,大多也从脾论治。另外,四肢肌肉的适度运动,可促进脾的运化,增进食欲。《三国志·华佗传》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是饮食物进入人体的起点。口腔接纳食物后,经咀嚼混入唾液,便于胃的受纳腐熟。在经络联系上,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而舌主味觉,故脾开窍于口主要涉及食欲与口味两个方面。《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生理情况下,脾气健运,泌口津,助消化,促使食欲旺盛,纳谷馨香,口味正常。反之,脾的功能失常,则可导致口味的异常和食欲的变化。如脾气亏虚,则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脾胃湿热,则口甜口腻。另外,脾有伏热伏火,又可循经上蒸,发生口疮、口糜。
唇,《难经》称之为“飞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开窍于口,而口唇为肌肉构成,也要依赖脾所化生的气血以濡养。《素问·五脏生成》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故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脏功能的盛衰。脾气健旺,则气血充盈,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气血衰少,口唇淡白不泽,甚至萎黄。
3.在志为思,藏营舍意
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灵枢·本神》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张介宾注曰:“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意,有回想、联想之义,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一般认为意与思有相通之处,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脾主意与思,意者记忆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故论云: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必是心。”说明思虽脾志,但也与心主神明有关,意则偏重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在志为思”。《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说明思与意的心理活动均为脾所属,均赖脾之健运而提供充沛的营养以维持。一般情况下,适度的意与思是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所必需的,对机体生理活动无不良影响。但若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可使脾气郁结而不升,脾胃纳运陷入困顿迟滞状态,表现出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等症,《素问·举痛论》称为“思则气结”。继则使气血生化乏源,而出现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心脾两虚症状。另外,脾虚又易出现不耐思虑,思维效率偏低,持续时间缩短,记忆力不佳等。诚如严氏《济生方》说:“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守,使人健忘,治之法当理脾使神思清宁,思得之矣。”
 
4.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主要由腮腺所分泌,其主要功能为消化食物。食物在唾液中乳化并溶解,为胃肠道的进一步消化作准备。此外,尚有润泽口腔、保护黏膜以及防御等功能。《素问·宣明五气》说:“脾为涎。”即涎为脾之精气津液上溢于口而化。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与精气上注于口而为涎;同时,涎不溢出口外又赖脾气的固摄功能。若脾气虚弱,或脾胃虚寒,或脾经有热,升降失常,都可导致涎液分泌过多,而自口角流出的病变。脾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注于口,涎液分泌减少,则可见口干之症。另外,肾水上干于脾胃,或心病口眼歪斜亦可导致流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