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1:13
陶行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但在中国有名,在世界也很有名气,他是世界级的人物,日本友人斋藤秋男说,“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我是一个日本知识分子,战争使我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不知该怎么生活,该走怎样的路,我从陶先生身上受到了鼓舞,明确了人生的真谛,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我们都应该学习他。”我想,实在是没有诺贝尔教育奖,如果有,陶行知绝对是获奖者,因为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人象他那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民族的普及教育运动且取得辉煌的成就。陶行知先生是一个革命家。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床头写下“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贡献来”的豪言壮语。他热情拥护辛亥革命,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积极组织和参加爱国演说会,宣传辛亥革命,并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黄兴积极募捐,解决财政困难。他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在南京召开的声援北京“五四”运动大会上,他痛斥卖国贼,要求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九一八”事变后他一直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独裁统治,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多次通辑,是蒋介石暗杀的对象之一。他是一个理论家,陶行知全集合起来一米多高。他是一个教育家。毛泽东同志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宋庆龄说他是“万世师表”,郭沫若说“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他是一个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大众化,如:“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天下,24748,小坟葬伟大”,“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是一个外交家。他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出访26个国家和地区,历时两年多,行程十万八千公里宣传抗日,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他是一个演说家,他是一个书法家,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是一个文学家。梁漱溟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想到我亲切结识的盖世人物而衷心折服者不外三人,而陶先生实居其一,其他二人便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莫笑我把服务社会的教育家和秉国钧的政治家毛周二公相提并论为可怪,须知三位先生大有相同之处,这就是他们的襟怀气慨都卓然地向着世界全人类,廓然没有局限,从而三位先生在我心中实同一钦重的。
今天我们不介绍作为革命家的陶行知,不介绍作为文学家的陶行知,不介绍作为外交家的陶行知,不介绍作为演说家、书法家、音乐家的陶行知,我们重点介绍作为教育家的陶行知。
一、陶行知的简历
陶行知,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人,1891年10月18日生,一家躬耕自食,家境清寒。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但因生活贫困无力入私塾读书,6 岁时蒙馆塾师方庶咸秀才视其资质聪颖,为其免费开蒙。8岁到万安镇经馆伴读,11岁又回到黄潭源自学,有时也帮父母参加田间劳动。15岁进入歙县教会学校——崇一堂学校读书。因陶母在本校帮佣,英人校长唐进贤喜欢勤劳聪明的陶行知,准其免费读书。17岁崇一堂毕业后独自远离家乡,考取了杭州广济医学堂,因不满该校歧视非教徒学生,入学三天后便愤而退学。18岁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是该校的首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担任金大学报《金陵光》中文版主编。四年后,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典礼上,他以优异毕业生的资格,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论文表露出了他最初的教育救国的思想。1914年(23岁)陶行知在大学校长包文先生的鼓励和亲友的赞助下赴美留学,考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攻读市政。第二年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但他没有在伊利诺斯大学读完,便于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原因是,他深信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且他认为第一流的哥伦比亚大学是他攻读教育的最好的学校。他决心将来为祖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奉献终身。他认识到“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能渐臻满意。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重要之手续。”1917年 在哥大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毕业回国,他说“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毕业回国后即1917年9 月应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育生涯。为方便起见,我们分几个阶段向大家介绍一下陶行知的从教经历。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
1918年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同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他任主任干事。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
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了每月400银元的高薪,风尘仆仆奔走全国十几个省市,他说“凡我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 到的地方。”几年间平民教育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到了教育。
(三)投身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在平民教育处于高潮的时候,陶行知冷静地看到:“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乡下,平民教育是向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所以他响亮地提出了“到民间去”、“到乡下去”的口号。1926年1月他提出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并撰文为乡村教育确定了基本任务:“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他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他所绘制的蓝图是:“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经过一年的奔波筹备,1927年3 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成立。第一批学生13人,当时校舍尚未造好,陶行知说:“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满天间。……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做我们的指导员”。学校以培养农村教师为目标,他要求学生农民化,他说,“要想化农民,须受农民化。”他带头脱下西装革履,穿起布衣草鞋,住在牛棚柴房。
晓庄师范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声誉。由于晓庄师范有地下党团组织,师生们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陶行知都给予大力支持。国民党气急败坏,1930年4月8日,勒令停办晓庄师范,武力封闭学校,逮捕学生,陶行知以“勾结叛逆、图谋不轨”等罪名遭到通辑,被迫流亡日本。
(四)开展“科学下嫁”,创办山海工学团
在日本,虽时间不长,但他对日本科学技术发达促成了国家的强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使中国效法日本走工业化道路,他决心开展“科学下嫁”运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他主张科学要从儿童教起,要使“人人都能享受”科学知识。他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懂得现代化的知识,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在三十年代初期,他就能看到科学技术和科技教育的重要性,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1932年10月陶行知根据晓庄师范学校的教育实践经验,在上海宝山大场地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山海工学团的儿童团员张健经常为农友讲故事,深受欢迎,农友亲切地称他为“小先生”。陶行知对“小先生”这一新事物极为重视,1934年1月正式提出了“小先生制”。由于“小先生制”适合普及教育需要,很快在20几个省市得到推广。还对东南亚一带普及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上百名干部。
(五)推行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出访2 6国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出于爱国赤诚,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与抗日救亡斗争结合起来,组织国难教育社,推进国难教育,作为抗日救亡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陶行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任国民外交使节,去国外宣传中国的抗日主张,历时二年零一月,出访26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世人的尊敬。
(六)提倡全面教育,创办育才学校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3月15日陶行知在一次讲演中说,“这阶段的战争特征是把战争的形势展开成全面,它已不是点线的战争,而是各方面的全面战争了。”他认为全面战争需要进行全面教育,并提出了全面教育界的内涵。在开展全面教育运动时期,他在许多流离失所的流浪儿中,见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因为得不到培养而夭折,他认为这是民族的损失,人类的憾事,于是1939年7月20日便在四川省合川县草街子风凰山的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育才学校吸引了许多著名进步学者、专家、教授来校任教,如艾青、贺绿汀、章泯、陈烟桥、戴爱莲等。周恩来专程到育才学校访问并做了抗战形势报告,题词:“一代胜于一代”。
(七)实行民主教育,创办重庆社会大学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独裁统治路线,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劳苦大众,实行的是一条真正民主的革命路线,这时陶行知指出“民主的洪流,浪头已经到来,没有力量可以抵抗它。因此学习民主,帮助创造民主的新中国,已成为生活教育的新的历史任务。”他为使教育服务于民主革命运动,提出了“民主教育运动”, 这是他探索新教育生路的一个新阶段。并于1946年1月15日创办了重庆社会大学,学校的办学宗旨是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在社会大学任教的有:吴玉章、郭沫若、翦伯赞、邓初民、张友渔、王昆仑、马寅初、许涤新、侯外庐、沙千里、孙起孟、聂绀弩、曹靖华、胡风、田汉、何其芳等。这种壮观的教师阵营在当时国内正规的文科大学也是罕见的。由于社会大学渐渐成为各界进步人士的一面旗帜,所以一直遭到国民党的蓄意破坏,1947年3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
(八)生命旅程的最后冲刺
陶行知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屡遭反动派的威胁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视死如归。1945年12月1日昆明大中学生举行了反内战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镇压,造成“一二·一”流血惨案,12月19日重庆各界人士举行“陪都公祭‘一二·一’死难烈士会”,陶行知给夫人写了遗嘱信,作好了牺牲的准备,毅然去参加公祭大会。1946年4月18日陶行知到达上海,开始了他在上海最后一百天的生命冲刺。他在生命的最后100天中,作了100多次讲演,为推进和平民主运动日夜奔走呼号。有一次在反内战要和平大会上作讲演,特务们上台抢走话筒,高喊反动口号。他在特务们喊口号的间歇时间里,讲完了他要讲的话,坚持宣传真理。
1946年7月11日和15日,民主战士李公仆和闻一多在昆明遭到国民党暗杀,陶行知非常愤恨,他更加奋不顾身地投入民主运动。
陶行知已知自己被国民党特务在暗杀黑名单上列在第三名,朋友们为他担心,但他大义凛然地说:“我是黑榜探花”、“我等着第三枪”,7月16日他给育才师生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深信我的生命的结束,不会是育才和生活教育之结束。我提议为民主死了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人来顶补。”24日,他操劳了一天,整理诗稿数万字,工作至凌晨,由于过度劳累,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25日凌晨溘然长辞,享年仅55岁。周恩来在给党中央的信中说,“陶行知是一直跟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我们学习陶行知学什么呢?陶行知为我们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有三:一是伟大的学说和理论,二是伟大的实践和经验,三是伟大的人格和精神。
我们重点介绍他的学说和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的创造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幼儿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师范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都是植根于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场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
对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有一句很有概括性的话,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含义有三:一是生活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二是教育又促进生活的变化,三是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教育的效能:一方面“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只要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过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另一方面,“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只有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才能发出力量而成真正教育。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1、生活决定教育;2、教育改造生活。教育改造生活,要从培养人开始;教育改造生活是改造自然,实现富国理想;教育界改造生活最重要的是改造社会生活。
(二)社会即学校
它是要求“以社会为学校”,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把整个社会或乡村当作学校。”它的含义:1、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2、学校不得关起门来办学,必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3、运用社会力量,由群众办自己所需要的学校;4、从培养目标说是培养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的具有“生活力”和“创造力”能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普通劳动者;5、从教育内容说,他要以社会为课堂,使学校的教育内容更丰富。
(三)教学做合一
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它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2、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
3、“教学做合一”,中心是个“做”字,什么是“做”呢?它的特征:1、行动,2、思想,3、新价值的产生。
陶行知给“做”下过一个广义的定义:“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寻求出路。”他说:“是活人必定做。活一天,做一天,活到老,做到老。”
做的意义:
1、“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
2、“做”是社会实践。(这是做的基本要求)
3、“做”是创造的过程。(这是做的目的,陶行知说,“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总之,“做”是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下面讲一讲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1、教育要放在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
2、教育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3、教育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
4、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新型的进步的教育理论,也是一种社会改革学说。它产生于教育实践,又推动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它立足于中国实际,又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教育成果;它立足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服务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又为着人民大众的生活向前向上。它是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尤其是其面向人民大众,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始终与政治经济密切结合等,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三、陶行知论教师
以上讲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伟大学说和理论,他的伟大实践与经验和伟大人格与品德,我们在介绍他的生平经历时已粗略地讲到了,我们就不专门讲了,因为我们是教师,是培养教师的,所以下面我想专门讲讲陶行知关于教师的思想和理论。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以下是陶行知关于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言论
1、“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
2、“小学教员教得好,则一二十、一二百家的小孩可以成家立业。否则变成败家子,永远没有希望了。”
3、“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德国战胜法兰西,归功于小学教员,这是人所知道的。”……“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的治乱。”
4、“家不重师,则家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简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5、“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6、“诸君何所事,候补当教员,开创新世纪,大任在两肩。”
7、“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
(二)教师的职能
1、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做真人
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关于“教人求真”的论述很多,归纳起来有下述三点:⑴追求真理,反对虚伪。他认为“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就是骗子。”“让真理赤裸裸地出来和小孩子见面。不要给他穿上天使的衣服,也不要给他戴上魔鬼的假面具。”“真理离开行动好比是交际花手上的金刚钻戒指,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行动的真理,真理的行动”,“行动的真理必须在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⑵教人求真求取真知。他说“我们要努力的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说、试验、印证、推想、分析、会通、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简单些说,我们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⑶培育真人,为真理献身。他在《最后一封信》中 对育才师生提出希望:“平时要以‘仁者不忧,智者示感,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
2、用教育的力量改造社会,建设国家
以下是陶行知的有关言论:
⑴“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能彻骨的改造社会。”
⑵“教育就是改造 社会,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
⑶“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三)教师的素质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献身教育,首先在敬业。陶行知在一首抒情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其次要乐业。他说,“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好教师应当“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小学校里学生小,房子小,薪水少,功课多,辛苦的很,哪有快乐?其实看小学生天天生长起来,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由萌芽而生枝叶都是一样的。”“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再次要有坚定的信念。他创办工学团时说过这样的话:“中华民族之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我有这种认识,我有这种信仰,我愿意做一个园丁将这种子遍撒人间。”
2、热爱学生,甘当骆驼
陶行知说:“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去做实验。”他反对体罚、讽刺学生,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以身作则,团结协作
陶行知说:“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和地步。”陶行知的长子陶宏回忆,他父亲“自己在学做人也教我们学做人,在做人上教我们学做人,学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做人法。”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陶行知看来,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接受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教学有新意之来源,还是获得教学之乐,去教学之苦的好方法。他说,“要教职工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常用方法就是鼓励发问。他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深入一步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方。在他看来,要深入探讨问题,治学治事,可请教这样八位不用报酬的常年顾问:
你要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
好像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
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关于追求真理,陶行知主张五探讨、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