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钩:吴光伟一生敬慕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9:23
(2010-07-17 18:57:34)转载
标签:毛泽东
贺子珍
吴光伟
翻译
教育
素质
理想
激情
杂谈
分类:开卷有益
吴光伟一生敬慕毛泽东
□小屋清风/文
近年来,有关“吴光伟事件”被一些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其中不乏借此对毛泽东进行人格攻击的文字。实际上,所谓吴光伟和毛泽东之间存在“暧昧”关系,或者说“‘吴光伟事件’是导致毛泽东与贺子珍出现感情危机并离婚的直接原因”的说法,只是一种主观臆断,或者根本就是一种无稽之谈,因为哪种说法都没有可靠的证据和事实作为支撑,根本经不起推敲。
 
笔者的看法是,毛和吴确实有过愉快的合作。毛泽东对于吴光伟这位年轻漂亮,见多识广且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素养的新女性无疑心存好感,而吴光伟也的确对毛泽东这位气度非凡、纵横捭阖而且文采飞扬的的中共领袖一直怀着一种敬慕的情感。
说到吴光伟,有关文章有这样的记述:名吴广惠,又名吴宣晨,英文名为LiLi(莉莉),所以又叫吴莉莉。吴光伟1911年出生于河南,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父亲当时是北京盐务局局长,吴光伟是家中的第三个女儿,她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兄弟姐妹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北平的教会学校,在学校里,她表现出了很高的爱国热情。 1926年3月18日北平学生举行抗议段祺瑞政府的示威游行,在北平经世中学读书的吴光伟和同学们冒雨等候在段祺瑞政府门前,得到的答复却是有的学生被警察打伤,还有一名学生被枪杀。后来,她转学到上海,在一家商学院的女生部专攻英语。她学习很用功,在班里得过最高奖励。
1929年秋季开学,吴光伟又回到北平的经世中学。由于对教会学校管理制度和昏聩教师的反感,她又一次成为学生运动的组织者,结果是包括她在内的30名学生全部被学校开除了。不久,吴光伟考取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大学期间,吴光伟认识了正在北平师范大学攻读农业经济的张砚田,两人感情迅速升温。1934年3月1日结婚,当时吴光伟23岁。吴光伟大学毕业后,曾在北平中华戏剧专科学校任教。不久,她随张砚田到了日本,对那里的国民教育水平有很深的印象。三个月后,她回到国内,并于1935年10月考入国立南京戏剧学校学习。1936年初,学校排演果戈里的喜剧《钦差大臣》),吴光伟扮演市长夫人,很受欢迎。演出后她却走了,学校挽留她,她以经济拮据而告辞。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北平地区的许多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张研田和吴光伟也先后来到陕西西安,投奔陕西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加入到救亡大军中。张研田任杨虎城的参议,吴光伟则在陕西省政府民政厅当职员,是办公室里唯一的女性。
当时吴光伟的形象,有关人士在回忆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吴莉莉有着中等偏高的身材,皮肤白皙,有对大而有神的眼睛,对人态度冷漠,不大爱说话,她有一头波浪飘逸的卷发,常常穿着一身将校呢的军装:上身是紧身夹克,下身是马裤,足蹬长统马靴,右手食指上晃荡着一个钥匙链,那是她开的吉普车钥匙。那时在众多身穿旗袍、浓妆艳抹的国民党官太太中,她显得"鹤立鸡群"。当时小汽车还很少见,但张伯伯是胡宗南手下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的政治部主任,自然有办法给她弄来车子。
吴光伟显然不贪图享受。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之后,由于思想分歧,吴光伟和张研田二人协议分了手。1936年底,顾祝同率国民党中央军进驻西安。吴光伟参加了西北民族救亡联合会妇女部工作——谈到当时的思想,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吴光伟自述》中有这样的回忆:“我们想动员西安的全体妇女都来参加,我还帮助写宣言和标语,并在我的办公室里搞印刷……对我来说,那真是一段好时光,我平生第一次感觉到我是个有用的人。我和一位懂政治的朋友住在一起,她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共产党员。我渴望从事革命工作,并想知道我最适合做什么工作。我获悉有可能到延安学习,就在1937年2月19日来到了这里。我期望经过全面训练之后能成为一名党员。”她认为,西安事变更促使她加入到共产党的队伍,特别是抗日运动之中。
对于自己的婚姻,她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浪费在琐碎的家务上,希望能够在社会事务方面有所作为。她理想的婚姻是丈夫和妻子都在进步者的圈子里各做各的事,互不干涉,否则不如过单身生活。
国共合作后,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但知识青年进入延安,还需要经过党的外围组织或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介绍,然后才能到延安向各相关接待处报到。通过西北救国联合会的介绍,满怀革命理想与激情的吴光伟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延安,并参加了抗大的学习。由于吴此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演出话剧,熟悉英语,略通日语,在抗大学习的同时,还就被安排参加外事接待工作,担任英语翻译。
1937年3月底,美国合众社驻天津记者厄尔·利夫(Earl Leaf)到延安采访。吴光伟受命出任其采访毛泽东、朱德时的翻译。完成了给厄尔·利夫当翻译的任务后,吴光伟又担任了史沫特莱的翻译兼秘书工作。
  
史沫特莱是1937年1月通过宋庆龄、斯诺的介绍,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来到延安作为期七个多月的采访的。她是继《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之后到延安采访的第二位外国记者。有人回忆,“羊皮大衣,貂皮帽子,高筒马靴,史沫特莱是一身时装出现在延安一片青灰色军装制服面前的”。而与她形影不离的翻译兼秘书是一位年轻漂亮,长发披肩,举止优雅,大学毕业后写过诗,演过话剧的吴光伟。据说,这位光彩夺目的吴光伟是早期延安最靓丽的女性,在当时被誉为“延安第一美女”。
有关吴的翻译水平,据史沫特莱记载:“第一天他(朱德)和我一起工作的时候,于黄昏时分,我和我的中文教师兼秘书和翻译、原来是女演员的吴莉莉(即吴光伟),在我住的黄土窑洞前面的平台上等他。莉莉的工作是在每逢我的中文水平不能够理解得清楚时,或是朱将军和我用一部分德文也不能传达意思时--这种情况时时出现--便由她从中翻译。”访谈中,遇到朱德不懂的美国文化内容,如著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由吴光伟从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并翻译成中文,提供给朱德作参考。吴光伟的翻译兼秘书工作是很出色的,很令史沫特莱和朱德满意。
吴多才多艺。有关人士回忆: 1937年6月20日,中国文艺协会在延安城里由基督教堂改制的大礼堂举行集会,纪念被尊奉为“世界革命文学导师”的高尔基逝世周年。当天晚上,演出根据高尔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母亲》。剧中主要人物母亲尼洛夫娜由吴光伟扮演,她扮演的母亲,形象丰满、仪态端庄、话语不多,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满着无私的母爱。在早期延安革命舞台上,多以反抗暴动和标语口号来表现革命的戏剧演出中,吴光伟的表演显得更加专业、艺术。
此次演出《母亲》,是由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十二队、十三队学员为主,其他剧团演员参与演出,当时在第十三队学习的陈明为召集人。留在陈明记忆中的吴光伟,身材苗条,性情温婉,品貌端庄,思想进步。
埃德加·斯诺的夫人尼姆·威尔斯也很欣赏吴光伟在舞台上对人物的塑造,更为生活中吴光伟高贵优雅又时尚现代的气质所惊讶,于是对请吴光伟作了专访。海伦·斯诺后来曾这样回忆吴光伟:“我第一次见到莉莉(即吴光伟)是在剧院里,当时她正在演出高尔基的《母亲》,并扮演主角。她不忍心看小孩饿死而把他杀了,演得那么凄恻动人,观众中许多人都不禁暗暗流泪。她当时是延安的明星女演员,不仅有当演员的天赋,而且能够在舞台上独领风骚。她很有教养,温文尔雅,容易接近,女人味十足,卓有魅力。吴莉莉看上去身材健美,脸色红润,皮肤白皙而细腻。她非常美丽。她留着三十年代所盛行的齐肩短发,而且卷曲美观。延安的其他妇女则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子。在延安,只有我和莉莉烫发、涂口红,尽管我俩都很谨慎,不敢涂得太重,这也不合延安的习俗。她是抗大学员,空闲时间都在学习……
据尼姆·威尔斯回忆,当年延安生活条件与吴莉莉久居的故都差距天地,可是吴莉莉无怨无悔,努力工作,十分引人注目。当然,中共高层许多人驻过大城市出过国,不以为怪。其间,吴得识朱德、周恩来、张闻天、李富春夫妇和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诸人。莉莉活泼、外向、热情,有时为毛泽东译读英文报刊、教交际舞,有时唱中英文歌曲。
但好景不长,稍后,就发生了延安早期著名的“吴光伟事件”。这起所谓“吴光伟事件”,缘起于史沫特莱给延安带来的新变化。据有关人士记述,当时,自称是“大地的女儿”的史沫特莱,不仅在延安采访写作,促成白求恩大夫的援华,而且还倡导组织了灭鼠运动、节育运动,以及声噪一时的交际舞潮流。但是,在延安广受青年人欢迎的交际舞运动,却引起革命队伍里部分经过长征的女同志强烈反对,她们认为男男女女在一起跳舞有伤风化,会使自己的丈夫变坏。最终导致贺子珍冲进史沫特莱住处,与吴光伟发生肢体冲突。
有关“吴光伟事件”,史沫特莱后来作了详细地回忆:她上床睡觉的时间不久,忽然听到隔壁吴莉莉的窑洞里,像猫一样的尖叫声划破了夜空。史沫特莱冲进了隔壁窑洞,看见毛坐在吴的炕头挡住妻子的拳头。贺子珍站在一边,对毛大叫大喊,毛默默地承受了她一阵子责备,然后给了她一记耳光,要她停止。于是,贺子珍冲向缩在墙角的吴莉莉,一把抓住她的头发,用手指甲抠她的脸。史沫特莱过来干预,贺子珍开始大骂史沫特莱,说她是帝国主义分子,在这个革命根据地败坏了共产主义道德。史沫特莱反驳她,说她不配当主席的夫人,并且给了贺子珍一个耳光。最后只好由毛的警卫员把贺子珍强行拉走。
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让一些人产生了无限的联想,认为这是因为吴和毛有了不正当的关系,有人甚至煞有介事地渲染吴是毛的情人,等等,极其抹黑之能事。那么毛和吴之间在这个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有关这个晚上的事情经过,《解放军报》2003年12月22日第7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史沫特莱被安排在延安城临街的一所房子里,同翻译吴光伟住在一起。吴光伟是一个20多岁的姑娘,被安排做史沫特莱的翻译兼秘书。2月初的一天傍晚,毛泽东吃过晚饭来看望史沫特莱。史沫特莱给他搬过一把木椅,又给他端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毛泽东和史沫特莱一边啜着咖啡,一边漫谈。毛泽东询问起她在美国的生活情况,她给毛泽东讲述了她的早年经历。
毛泽东一直全神贯注地听着史沫特莱讲述她的曲折经历,不时发出惊叹声,他手上的烟竟忘了吸,直到快要烧着手指才将烟蒂扔掉。毛泽东又询问了一些印度历史、德国革命的情况,然后给史沫特莱讲述起红军的发展史以及刚刚结束的伟大的长征。毛泽东讲到,红军在过雪山、草地时,许多优秀的红军将士在严寒、饥饿中倒了下去,长征结束时,红军仅存三万来人了(包括三个方面军)。讲到这里,他的眼里已噙满了泪水。“但是,红军是打不垮的。”毛泽东话头一转,继续说道:“我们经过长途的跋涉,跨越十余个省份,行程两万余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长征,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有关这次漫谈,据史沫特莱回忆,那段时间,毛主席经常来到史沫特莱的窑洞,在这里史沫特莱对他进行采访。吴莉莉也是须臾不可或缺的翻译。他们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一整天,有时吃饭也在这里。他们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从革命,抗日,苏联、美国、德国到浪漫主义的爱情,英国诗人济慈的诗 ......毛是个诗人,文学家,浪漫主义者。吴莉莉作为一个外国文学的爱好者,给他介绍和讲解了济慈 ......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援引史沫特莱后来对斯诺说起毛泽东和她俩交谈时所说的原话:“他(毛泽东)说他怀疑从西方小说中读到的那种爱情是否真的存在,它到底是什么样。在他认识的人当中,我似乎是第一个体验过这种爱情的人;他似乎觉得在某些事上若有所失。”史沫特莱还感到,吴莉莉好像在毛的内心深处唤醒了一种微妙的、细软的感情和青春的热望。每当她与毛讨论罗曼谛克的爱情时,对话似乎是说给原是充当中间人的吴小姐听的。讨论过程中毛做诗,吴莉莉当然比史更欣赏毛的诗。她以毛诗中所用的韵律赋诗作答,这使毛很高兴。他们详细讨论未来新社会中的男女关系,这些思想,都进入了以旧诗词的形式写就的诗篇。(见《史沫特莱--一个美国激进分子的生平和时代》)
可见,尽管在记述中加进了史沫特莱这位西方女性的一些猜测,但整体看下来,我们没有发现毛泽东与史沫特莱、吴光伟的交流有任何超出精神层面的东西。
这次事件后,吴光伟、贺子珍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尤其是吴光伟,她以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自我尊严和权利意识,要求有关方面对此作出裁决,
谈到这次事件的深层次原因,200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延安颂》对这段历史作了这样的分析----
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正确地预见到全面抗战即将到来。为完成救亡抗战的历史重任,毛泽东必须尽快了解世界。换言之,他要求全党必须完成从与世隔绝向面向世界的过渡。由于斯诺访问陕北后写成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着中国》在中外产生的巨大反响,因此毛泽东越发主动地接近来访的中外男女记者。
但是,贺子珍对此却没有思想准备,尤其她对毛泽东过分地与史沫特莱等外国女记者接触更是难以理解,甚至以传统的文化观念来要求毛泽东。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遂引起了他们夫妻情感逐渐破裂。最后导致贺子珍丢下不满周岁的女儿离开延安,铸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难怪《延安颂》感慨:不同的性格会造成人们的爱情悲剧,我们也许能从历史和时代的进程或其他的视角去解读毛泽东与贺子珍爱情破裂的内在原因,但是贺子珍和毛泽东两个革命人的爱情悲剧和延安时期的那种特殊的氛围、那种特殊性和艰苦性肯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有关材料,“吴光伟事件”后,毛泽东请求中央同意离婚以彻底解决问题的要求得到中央批准。贺子珍受到了批评,很快离开了延安,在西安稍作停留之后,便飞往莫斯科。吴莉莉也被逐出延安。此后,吴光伟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她在延安的经历也被关于延安的历史所遗忘。
据说,后来,吴光伟到了西安,但她仍然希望能够回到共产党队伍里来,曾积极向党组织要求过,组织上也安排有关负责同志与她谈过话。可惜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过了很久,她都没有得到这次谈话的结果。
不久,吴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并被拉到西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此时,她意外地见到了她的前夫张研田。张已经当上了胡宗南第七分校的政治部主任。张把她救了出来,不久两个人复了婚。婚后二人生了一个儿子张小芒和一个女儿张小菲,但据说两个人的感情一直不好,吴光伟根本不爱张研田。他们的夫妻关系很奇特:虽然在人们面前,夫妻二人卿卿我我,亲密和谐。但是一关上家门,就形同路人,谁也不再理谁。就连张研田在外面终日和两个歌女鬼混,吴光伟也不闻不问,置若罔闻。
有关人士回忆,吴光伟始终不忘毛泽东这位伟人。据有关回忆,有一次她与闺中密友、国立北京师大的同学雷锦章闲谈,吴光伟说,中国民主自由的希望在毛泽东的身上。一谈起"北方的那位伟人",吴光伟竟然泣不成声,连手中的的烟卷熄灭了,烟灰跌落在白锻子旗袍上都不知道。以后,连在吃饭时也会站起身来举杯高呼:“为那位北方的伟人祝福!”敬佩之情,可窥一斑。
据说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张研田带着两个孩子坐飞机去了台湾,吴光伟竟然拒绝前往,躲在了好友雷锦章家。张研田到台湾一个月后,有一天,一队国民党士兵突然闯入雷锦章的家,从卧室的大衣柜里把吴莉莉揪出来,她虽然竭力挣扎,哭哭啼啼,最终还是被强行拖上汽车带走,送到了台湾。
还有一说,吴莉莉离开大陆时,曾留下过一个手提箱没有被拿走,其中有毛泽东曾送给她的一套线装书《聊斋志异》。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毛的亲笔题词:“润之赠吴莉莉”。不过,这只是雷锦章的说法, 而且是否事实, 已无从考证。
有道是,1980年10月的一天,高院正在审判"四人帮"之一的江青,江青出场后,态度十分嚣张,桀骜不驯。有一位知情的老人感叹道:“中国落在这么一个女人手里,老百姓不倒楣才怪呢。要是当初毛主席真和吴光伟好了,没准这段历史就要重写。”当然,这是后话,不题。
分享

阅读┊评论 ┊收藏 ┊转载 ┊顶▼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精)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诗歌: 洗礼
后一篇:史海沉钩:红军为何也没能攻克赣州城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全新育儿博客温馨上线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新浪博客5周年活动盛大开启!写记录博文,点亮纪念勋章!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