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起“体制外”的年轻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2:33
白领青年一样富有社会责任感,可以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怎么“寻回”让这个游离在团组织“传统工作”之外的群体?黄浦区团委的探索务实、有效—— 聚合起“体制外”的年轻力量
日期:2010-11-20 作者:钱蓓 来源:文汇报

本报记者  钱蓓
MSN的好友上限是1000人,这太让施海燕痛苦了。
担任着南京东路街道团工委书记的施海燕,是辖区内写字楼里白领心目中的“枢纽人物”,几乎每天都有人在MSN上向她发送好友申请。
不过,5年前,白领们与她和她的团工委没有任何交集。
黄浦区团委书记余海虹说,黄浦区有470幢商务楼宇,年轻白领近20万;把这些游离在团组织“传统工作”之外的青年人聚合起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2006年起,黄浦区团委启动“寻回白领”行动,先用新奇有趣的活动跨进了白领圈子的门槛,进而引导支持他们建立了众多公益社团。她说:“现代团组织应当成为所有青年‘输送’公益心和社会责任心的枢纽。”
“体制外”的20万和“体制内”的1.9万
此消彼长的一对数据要求团组织改革:在白领青年人数突破20万的同时,黄浦区学校、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青年人数在5年间从2.5万缩减到了1.9万。
白领青年群体随经济结构变革而不断扩容,他们身处外企、民企,不在团组织传统的覆盖范围内。但他们不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和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团组织一直在关注。2008年5月19日,近2万青年自发聚集人民广场悼念汶川地震中的遇难同胞,白领是其中主力。“他们准备了蜡烛,还有用来装蜡烛的一次性纸杯……整个活动动情而有序,大家都很自律,没有给清洁工添多少麻烦……”那一晚,余海虹在人民广场待到深夜,目睹了活动全过程的她深有感触:白领青年不仅正在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一样富有社会责任感,可以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团委必须更加主动地靠近这个群体”。她暗下决心,要更好更快地推进“寻回白领”行动。
从很“IN”的团活动到“有营养的时尚”
但,毕竟是“陌路”。余海虹回忆说:“最初我们连接触白领的机会都没有,甚至没有信息传递渠道。”2006年3月,区域内写字楼最为密集的南京东路街道团工委用了“最笨”的办法——“扫楼”。团工委书记施海燕带头,抱着一大摞团委活动的宣传单,走进商务大厦,拜访各家企业,“招徕”白领青年。
其实在决定“扫楼”之时,施海燕就很清楚:白领们对团组织的传统活动恐怕没什么兴趣,得有新招;那时她想到的最可能吸引白领的活动是户外拓展培训。可是“扫楼”的结果不理想,只勉强凑到45个人。
活动当天,下大雨,施海燕对效果不敢抱什么希望。但活动出乎意料地受欢迎。施海燕把活动照片上传到自己的博客——这个虚拟空间现在成了白领们的线上交流平台,很快就有人意犹未尽地评论:“认识了很多朋友,实际上我们大部分都在相近的楼里上班,感觉很亲近。期待下次活动。”
首场活动中,施海燕发现,“70后”、“80后”对集体活动一样渴望,但他们有“门槛”:时尚和兴趣。为此,南京东路街道团工委举办K歌、聚餐、拓展等活动,还请来策划公司做活动创意。
团组织的活动很“IN”。口耳相传中,参与者多了,“回头客”数量也不断上升,一批活跃分子脱颖而出。2007年初,有白领提出:‘我们需要搞一点‘更有营养’的活动。”
这与团委的思路不谋而合。余海虹说:“团委一直在寻找释放白领青年力量的平台”。公益,是双方找到的交集。2007年,黄浦区团委举办了一场白领青年K歌大赛,这期间穿插举办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孤儿院探访等活动;白领们则自发成立了“爱心公益社”,著名的“一公斤的书,无限重的爱”、“微笑迎奥运”、“微笑电梯”等创意就出自这个社团。
余海虹说,公益正是现代社会一种“有营养的时尚”,但白领做公益,团组织要引导、支持而不能“指挥”:“他们有学历、有能力,我们不能把他们当作‘接受者’,这会令他们反感。”
“网络中的枢纽”和“公益培养皿”
南京东路街道的探索产生了示范效应,白领公益社团在黄浦区接连出现。但区团委很快发现,白领们有层出不穷的创意,不缺热情、不缺人手,却会在资源获取和公益成果输出两个环节遭遇困难。
区青联有位委员一直想为贫困儿童捐款助学,却怕善款不能被“善用”而不敢行动。余海虹觉得,团委可以改变白领青年“有心有力没处使”的状况。他们帮这位委员设立了助学基金,借力学校内的团组织,请学校提名候选人,并一起确定受助者。
“团的组织优势决定了我们可以成为白领青年们的公益枢纽。”余海虹说,2008年开始,黄浦区团委以成为“公益网络中的枢纽”为目标展开行动,白领社团提供场地、经费、信息等“基础设施”,同时为他们的创意搭配执行力,为项目寻找实施平台。
“公益枢纽”在写字楼中铺设了“公益站点”——楼宇青年流动书吧。记者在科技京城的书吧看到,这里虽然只有两三百本书,但更是一个聚合公益力量的空间:诚信公约、“1+1爱心行动”、捐书易书、书友俱乐部等诸多公益元素在这里集成,俨然一个“公益培养皿”。
余海虹相信,团委成为公益枢纽,是其在社会建设领域拓展功能的有益尝试。对此,团市委表示,参与社会建设是团组织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上海团组织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方向,“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培育枢纽型组织的要求。团组织应当是集聚青年的枢纽,各区县目前正通过调整团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路径设计,促进团组织枢纽功能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