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类型与国人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23:54
“围观”类型与国人心态
心态,类型心态,类型
看客现象”这一体现奴性、麻木、封建、狭隘、自私等关联性的文化形态却在当下有死灰复燃之迹象。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警醒
时下,爱管“闲事”的国人越来越少了,热衷于“看热闹”、“看白戏”的人却越来越多了。看别人不慎失足落水的惨烈、看歹徒光天化日之下的行窃、看轻身跳楼的男女、看老人孕妇不慎跌倒、看瘦弱的女子被人当街强暴……凡此“热闹场面”、“白戏种种”,皆在可看之列,并能迅速集聚一大批围观者来。这里,我将上述社会现象称作“国人的围观情结”。
实际上,这种“围观情结”流露出的仍旧是鲁迅当年深恶痛绝的“看客心态”。 众所周知,“看客问题”一直是鲁迅先生内心排遣不去的心病。他之所以当年弃医从文,选择文学作为医治国民灵魂的药方,就是因为他在日本仙台看到了一群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他为同胞们的愚昧昏噩感到痛心和悲哀。在《〈呐喊〉自序》中,他悲愤的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在小说《药》中以形象的比喻将看客描述为“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者”,看客的奴性、愚昧、麻木、卑怯的丑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看客”原本是一个中性的词汇,然而,当一幕幕悲剧总在“看客”的众目睽睽之下上演时,“看客”的冷漠和残忍一次次刺痛的是国人的神经,“看客”也由此演化为“贬义词”。“看客现象”总能真实地折射出社会现实,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状况。“看客”的这种“只管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心态,折射出的是国民精神人格的“愚弱”和时代精神层面的缺陷。
虽然我们当下,中国大地呈现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日益开放透明的蓬勃景象,我们今天的中国也不再是鲁迅先生时代下的封建专制社会,但“看客现象”这一体现奴性、麻木、封建、狭隘、自私等关联性的文化形态却在当下有死灰复燃之迹象。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警醒,需要我们对当下国人的“围观情结”、“看客心态”再次进行系统的反思。
当然,不同的看客群体,针对不同的社会事件,其呈现出的“看客心态”和行为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我把当下国人中的“看客群体”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幸灾乐祸式”看客。这类看客人心冷漠,麻木不仁,把别人的痛苦和灾难当作愉悦自己的儿戏,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在“跳楼秀”中,有的看客举起手机拍照,有的起哄高喊“哦,要跳快跳,快来看热闹”。据报道,沈阳一女子欲跳楼时,反应极快的小商贩甚至临时做起了望远镜生意,或是兜售矿泉水、饼干等,围观者居然坐着马扎拿着望远镜兴致勃勃地看起了“表演”。
第二类,“见义不敢为”看客。这类看客面对邪恶或突发事件,总是用“理性人”假设权衡一番,在内心道德驱使与见义勇为可能引发的后果之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和博弈。近年来,从“彭宇案”到“老太捡金案”再到“钓鱼执法案”,类似报道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这使得人们“路不敢拾遗”、“伤不敢救助”,大家深知做好事成本太大,于是选择集体沉默,免得惹上官司和麻烦。
第三类,“明哲保身式”看客。这类看客在明哲保身主义的内心作祟下,不愿作出头鸟,在内心中为自己寻找台阶。“他们比我先来,他们怎么不救呢?我干嘛出风头啊,这不是自找麻烦?”结果,在看客的人群中,不论是素质高的还是素质低的,不论是有学识的还是不学无术的,统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梁启超曾在《呵旁观者》一文中将国人的劣根性归为“旁观”二字。“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对此,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道德义举成为无奈之举,面对国人日渐麻木的“看客之心”,我们除了为社会注射新的“道德血液”,更重要的是寻求相关制度的建设。如重建社会结构中的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机制,减少见义勇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见义有为给以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对社会义举予以表彰和嘉奖。当然,我们还应该注重和加强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因为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契约型社会,如果每个公民都有权利意识、监督意识、守法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公德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建构现代公民社会的行列中来,社会则定能实现良序化的治理,国人的“围观情节”、“看客心态”也就自然不会再出现。
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