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时代下的社会化批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36:26
蒋红星
【网页批注是指用户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可以对Web页面的内容进行批注。笔者将Web2.0的理念引入网页批注,提出并定义了社会化批注的概念,探讨了社会化批注的现状和应用,认为社会化批注将成为一种新的Web2.0应用,有较大的教育应用价值。】
',1)">
一、Web2.0概述
始于2005年的Web2.0大潮席卷了整个互联网,其新技术和新应用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Web2.0应用的普及带来了经济、文化、思想理念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显著变化,各种体现着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Web2.0应用相继诞生。直至目前,Web2.0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被引用较多的是Blogger Don在“Web2.0概念诠释”中的定义:
“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割、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1]虽然我们对Web2.0的界定还很模糊,但还是可以判断出哪些是Web1.0,哪些是Web2.0,因为Web2.0具有区别于Web1.0的四个显著特性。
1.去中心化。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使得用户都成为网络中的内容节点,网络中没有了集中式的内容提供商。由此,作为分布式架构的互联网回归自由和平等的本色。每个人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而存在,个体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奉献和创造着信息。在去中心化的架构下,Web2.0完全以用户(人)为中心,而非以物为中心。Web2.0成为个性化的工具,个体具有了充分的话语权,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表达个人的主张。
2.微内容的可重用性。微内容(Microcontent)是用户创造和产生的任何数据,比如一篇文章、一段评论、一幅图片或者一个收藏的书签。这里的可重用性是指Web2.0让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使用这些微内容,让用户可以方便地聚合、管理、分享和迁移这些微内容,实现丰富的个性化应用。Web2.0下的微内容之所以可重用,是因为它们具有结构化(XML)、开放性(开放API)以及工具无关性(例如RSS)等特点。
3.社会性。人既具有个性,也具有社会性。人的个性主要指人的特殊性和能动性,人的社会性主要指人的共同性与依赖性。Web2.0以人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满足人的个性需求,也体现在Web2.0通过各种机制来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比如,Blog通过提供关联、友情链接、TrackBack和评论等手段,可以方便用户进行集体交流,促进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兴趣的人的交互。具有共同特征的用户在一段时间之后,逐渐自组织,构建出各种社会关系网络。
4.用户参与。Web2.0改变了1.0时代下用户“只读”的状态,将网站开拓成为双向互动的可读写服务平台。Web2.0采用的是一种激励用户参与和贡献的架构,用户不仅参与网站内容层面的构建,而且可以利用网站提供的开放API,直接开发一些与网站相关的应用。借助用户的贡献和参与,可以更大程度地挖掘网站的价值。
二、网页批注
(一)批注和批注软件
批注是阅读者在文章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评语或疑问,为文章内容添加批语或注解,以帮助理解和评论文章。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
随着电子文档的出现,传统的书面批注转变成为电子批注,诞生了大量的专用批注软件和具备批注功能的应用软件。比如,带有批注功能的MS Word、PowerPoint、Excel和WPS等办公自动化软件,Foxit Reader、CAJ Viewer、Adobe Acrobat Reader和北大方正的Apabi Reader等文档浏览软件。这些软件将批注内容存储在文档文件自身,批注内容跟随文档文件一同传播。Multivalent Documents(MVD)[2]、DIANE[3]和The Knowledge Weasel[4]等批注软件的特点则在于支持多种文档类型。其中,MVD作为一个可扩展平台,实现批注功能与文档格式的分离,DIANE具有批注多媒体文档的功能,而The Knowledge Weasel批注系统则提供了类C语言用来对特殊的批注内容进行查询。
在网络环境下,为了交流和协作的需要,批注软件还可以让批注内容在用户之间共享。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领域,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编辑和协同设计一般都提供了批注功能。例如,协同编辑系统PREP Editor[5]可以对特定格式的文档进行批注,而Actify开发的Spinfire[6]和Cimmetry公司开发的AutoVue[7]可以对二维和三维CAD模型进行协同浏览和批注。
(二)网页批注及其分类
网页批注(Web Annotation),也称为“页面标注”[8]或“网页标注”,是指用户在网络阅读过程中直接在Web页面中添加批注信息(例如高亮显示字句或添加评注),但不修改Web页面本身。这里所说的网络阅读,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也称为“网上阅读”[9]。网络阅读的主要工具是Web浏览器,例如MS Internet Explorer、Mazilla Firefox、Maxthon和Netscape Browser。
网页批注工具可以用来批注在线或离线的HTML文档,具有辅助网络阅读的作用。2006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主任孙寿山在2006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表示:“我国国民传统介质阅读率持续六年下滑,网络阅读率六年增加了6.5倍。”[10]随着网络阅读率的增加,网页批注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网络阅读者的青睐。
国外对网页批注系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早在1994年就出现了CaMILE和CoNote等批注系统。根据网页批注系统的实现方式,可以把网页批注系统分成三类[4]:
1.基于服务器的网页批注系统,例如CaMILE、Col•laboració、DocReview和PageSeeder等。待批注的网页必须上传到一台特殊的服务器上,批注信息也存储在该服务器上。这类系统的使用者只能批注所在服务器上的网页。
2.基于代理的网页批注系统,例如Annotation Engine、Annotator、CoNote、CritLink和GrAnt等。使用者可以批注互联上的任何网页文档。代理服务器是使用者与网页的中介,它负责把批注的操作界面加载到使用者要访问的网页中。
3.基于浏览器插件的网页批注系统,例如Annotea、ComMentor、iMarkup、WebVise、WebAnn等。使用者安装一个浏览器插件程序后,就可以批注浏览器打开的任何网页。
(三)网页批注工具案例:iMarkup[11]
iMarkup是一款基于IE浏览器插件的网页批注工具,可以让使用者可以直接对在线网页进行各种形式的批注,批注的内容被保存在本地的iMarkup记录文件里。当使用者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再次浏览批注过的网页时,iMarkup可以再现当初的批注内容。
iMarkup提供了丰富的批注方式,包括便笺工具(可以插入文字便笺,甚至声音便笺)、文本工具(可以加粗文字或修改文字的背景颜色,标注重点内容)、画笔工具(可以在Web页面上随意地涂画和圈点)、对象库工具等。iMarkup用户可以修改、删除和归类批注内容,可以通过e-Mail将批注过的网页传递他人。当然,接收者要浏览收到的批注,也必须安装iMarkup。
(四)公开的、可共享的网页批注
作为典型的基于浏览器插件的网页批注系统,iMarkup将核心数据(批注内容)存储在本地,缺点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每个用户的批注内容将逐渐成为信息孤岛,难以共享和再利用。基于服务器的网页批注系统只能批注所在服务器的网页,局限性大。而基于代理的网页批注系统通过代理来提供批注接口和批注的存储空间,分离了批注对象与批注功能。因此,基于代理的网页批注提供了一种公开的、可共享的网页批注服务,是一种理想的批注架构。前面提到过的一些基于代理的网页批注系统,比如CritLink、CoNote,都在2002年之前开发,批注功能有待完善。
三、社会化批注
在Web2.0潮流的冲击下,笔者开始思考如何充分运用Web2.0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改进网页批注的系统架构和用户体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笔者率先提出了“社会化批注”的概念,并认为社会化批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Web2.0应用。
(一)社会化批注的定义
在引入社会化批注的概念之前,让我们先分析一种非常流行的Web2.0应用——社会化书签。
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s),也叫网摘或网络书签,用于在网上保存网页链接,美国的Del.icio.us网站于2003年最早提供这项网络服务。在社会化书签出现以前,人们要么将网页以书签形式(即链接形式)保存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要么将网页以.Html或.txt等文件格式保存在本地,这些本地资源难以管理和再利用,社会化书签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社会化书签将链接保存在网络服务器上,可以撰写链接的摘要和指定链接的标签(Tag),可以推荐和交换链接,实现了链接的自由获取和广泛传播。
网页批注工具iMarkup和本地书签都把核心数据保存在本地,存在共同的缺点。通过借鉴本地书签到社会化书签的进化历程,网页批注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Web2.0应用。受到“社会化书签”概念的启发,笔者提出“社会化批注”这一概念,试图概括Web2.0时代下的网页批注应用。社会化批注是一个全新的名词,国内外还没有严格的界定。经深入调查,笔者在国外的Diigo网站上发现了“Social Annotation”这个名词,可谓不谋而合。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国外有“Social Annotation”的研究文献。
笔者对社会化批注的定义是:社会化批注(Social Annotation)是一种借助中间代理提供的用户接口和存储空间,对第三方的只读网络资源添加批注,并且可以再现或分享批注以及批注上下文的Web2.0应用。
在这个概念中,“中间代理”就是一个提供社会化批注服务的Web2.0网站,简称“社会化批注网站”。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网页批注不等同于社会化批注,有的网页批注工具(比如iMarkup)不属于社会化批注的范畴。可以说,社会化批注是一种基于代理的网页批注,但应该注意到,社会化批注强调对Web2.0理念和技术的运用。
(二)社会化批注是一种新的Web2.0应用
社会化批注改变了批注的产生模式和传播模式,使得批注的传播更为自由和平等。社会化批注完全依赖于用户个体的参与和贡献,蕴涵了Web2.0自由、开放和共享的理念。社会化批注是一种新的Web2.0应用,不仅因为社会化批注具有Web2.0的特点,还因为社会化批注不是某种已有的Web2.0应用的扩展或改进。下面比较一下社会化批注和社会化书签的区别。
社会化批注在存储批注内容的同时,跟社会化书签一样,也存储了对应的网址资源。但是,社会化批注和社会化书签显然不是同一个事物。社会化书签的应用目的是网址资源的发现与分享,用户在对网址资源进行过滤、摘要描述和分享的过程中,信息加工对象是网址资源。社会化批注的应用目的则是分享阅读的成果,分享个体对具体内容(例如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的理解与评释。社会化批注的信息加工对象是页面内容,信息加工的颗粒度更小,程度更深。
经过调查,笔者尚未在国内发现社会化批注网站,而美国的DIIGO网络技术公司其实早在2005年就提供社会化批注服务,只是这项服务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近来,涌现了更多的社会化批注网站,包括sharedcopy.com、stickis.com、warichu.com、wizlite.com和trailfire.com等。
四、社会化批注网站案例
(一)Diigo.com
作为第一个社会化批注网站,Diigo.com具有完善的功能。为了使用Diigo的功能,用户需要在客户端安装浏览器插件Diigo Toolbar,或者在浏览器收藏夹中添加Diigolet。其中,Diigolet实际上是一个Javascript脚本形式的书签,指向了Diigo网站的开放API。虽然Diigolet只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因为不必安装浏览器插件而受到使用者的偏爱。Diigo可以方便地针对在线信息进行收集、批注、分享和交互,一共包括六个模块:
1.批注
Diigo用户可以对任何网页中的文本高亮做标记,或者给选中的字句添加便笺形式的批注内容。当其他Diigo网络用户浏览这些批注过的页面时,只要把鼠标移到高亮标注的地方,Diigo会在页面中弹出DIV窗口供用户阅读或回复批注。根据个人的需要,用户可以设定批注内容的开放权限(分为个人私有、组内开放和完全开放)。
2.书签
所有Diigo用户批注过的网页都以书签的形式来保存在Diigo书签模块。
3.分组
用户可以建立或加入小组的功能。具有相同兴趣、目的或特征的用户群体可以聚合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协作和交流。
4.分享
Diigo提供了丰富的分享批注的渠道,包括邮件、Blog This、RSS、Linkrolls等。其中,Blog This让用户直接将标注原文和批注内容发布到自己的Blog网站上,而免去了复制、粘贴操作。不过,Diigo只支持WordPress Blog、Windows Live Spaces、LiveJournal Blog等少数Blog网站;Linkrolls让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显示最新的批注,要实现Linkrolls功能,只需将一段简单的程序脚本包含在自己的网页中即可。
5.搜索
用户可以按热门程度来发现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按照用户或标签来浏览批注。除此以外,Diigo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对标题、高亮原文、批注内容、Url、标签或全文进行搜索。
6.魔术D
魔术D是“魔术Diigo按钮”的简称,实际上是Diigo浏览器插件,内含Diigo客户端所需的各种功能。
(二)Stickis.com
Stickis.com也是一个在线批注互联网网页的工具。用户安装Stickis的浏览器插件后,就可以添加批注或者浏览到他人的批注,批注的内容都存储在Stickis的服务器上。与Diigo所不同的是,Stickis无法指定被批注的对象,批注信息是针对整个网页的。不过,Stickis的批注窗口的位置可以挪动,并且被记录下来,其他用户打开时就可以在原位置看到窗口。
五、社会化批注的教育应用
自Blog、Wiki、社会化书签等Web2.0应用诞生以来,相关的教育应用研究比较活跃。社会化批注可以用作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协作研究工具、网络阅读的交互工具等,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下面举例说明它在批注式阅读教学和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一)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课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批注式阅读教学切实履行了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确立研究专题;学生根据专题,深入开展批注阅读;展示批注阅读成果(可采用小组交流或个人自述两种方式);总结评价,扩展延伸。[14]目前,批注式阅读教学一般采用书面材料和黑板,有的学校则利用幻灯片软件(例如Microsoft PowerPoint)来交流批注成果。这些方式的共同缺点是不利于批注内容的记录和共享,不利于学生充分参与和深度合作,限制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发挥空间。回顾社会化批注的功能和特点可知,社会化批注软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可以使得批注式阅读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便于开展课外批注式阅读。
(二)作为网络教学的交互工具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网络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了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一般的网络教学支持系统都提供了笔记本和BBS等辅助工具。事实上,这些辅助工具都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社会化批注有助于改进这些缺陷。例如,当学生对在线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产生疑问时,如果采用BBS提问,问题的出处和问题的解答处于两个不同的页面。他人在回复问题时,为了看到对应的问题出处,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而如果采用社会化批注,提出问题变成给页面加批注。提问的解答者不仅能够看到问题,还可以同时看到问题的“上下文情景”。
六、结束语
批注是阅读者对信息深度加工的过程,社会化批注为互联网资源提供了基于用户的信息加工平台和信息加工模式。社会化批注的价值不在于分享信息,而在于分享个人的理解和隐性知识。社会化批注潜藏着极大的商业价值和教育价值,它将成为Web2.0时代下的又一种创新应用。作为一个新事物,社会化批注有待大量的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本文旨在对社会化批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开展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Web2.0时代悄然而至.Http://it.sohu.com/s2005/web2info.shtml.
[2] Thomas A.Phelps,Robert Wilensky.Multivalent Documents:Inducing Structure and Behaviors in Online Digital Documents[DB/OL]. http://csdl.computer.org/comp/proceedings/hicss/1996/7426/00/74260144.pdf.
[3] Hartmut Benz,Steffen Fischer, Rolf Mecklenburg, Gabriel Dermler.DIANE Hypermedia Documents in a Distributed Annotation Environment[DB/OL]. http://libra.msra.cn/papercited.aspx?id=336096.
[4]Alice Jane Bernheim Brush.Annotating Digital Documents for Asynchronous Collaboration[D].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2.
[5] Christine M. Neuwirth, David S. Kaufer, Ravinder Chandhok, and James H. Morris.Computer Support for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Writing: Defining Parameters of Interaction[DB/OL].http://portal.acm.org/citation.cfm?id=192893.
[6]http://www.actify.com.
[7]http://www.cimmetry.com/.
[8] 陈联. Web页面标注模型及其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J]. 2006,(11):2054-2056.
[9] 王素芳. 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 图书与情报,2004,(3):91-93.
[10] 调查显示我国网络阅读率 6年增加了6.5倍. 改革管理[J]. 2006, (10): 47.
[11] iMarkup官方网.http://www.imarkup.com.
[12] 谭支军.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技术应用[J],2005,(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