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满堂独憔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9:16:51
(2010-11-18 23:31:52)转载
标签:平江
读书
文化

掌声满堂独憔悴
10月30日,孔和尚参加的“平江不肖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反响颇佳。平江的张奇珍先生写了一篇《孔庆东教授趣谈平江不肖生》:“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最引人注目的专家学者,首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孔庆东教授,孔教授一下飞机,去机场迎接他的司机就认出了他,这是因为孔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经常主持《百家讲坛》的缘故,是专家学者中的明星。”孔和尚插一句,首先认出我并请我签名的,是几名不相干的接其他客人的孔和尚的粉丝。而平江宣传部的领导并不认识我,反而问我:“他们为什么要请你签名啊?”孔和尚答曰:“我是著名书法家,你们都不知道么?”他们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平江领导之淳朴,可见一斑也。
张文又写道:“这次研讨会,安排孔教授两次发言,一是专题发言,二是总结发言。孔教授的发言风趣幽默,人称‘孔氏风格’。本次研讨会上,说平江不肖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不亚于‘平江起义’的人,就是他。”孔和尚再插一句,俺说的不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而是对于中国武侠小说和平江文化的影响。平江广大干部群众只知道彭德怀张震,不知道向恺然,这是分不清金牌银牌的短视表现也。正所谓,“我的讲话,好评如潮;我的痛楚,无人知晓。掌声满华堂,斯人独憔悴”也。
张文最后说:“这次研讨会,我与孔教授同坐,他对县志办编的《平江风情》很满意,连声说:办得好,办得好,很有意义!我还和他合影,可惜我不曾有相机,未曾拍下这据说是孔子后代的尊照。”孔和尚补充一句,《平江风情》确实办得好,没有官样文章,地方特色浓郁,表现出了平江崇文尚武的精神风貌。但可惜,偏偏是这样淳朴的地方,经济发展不如那些会骗人、会溜须拍马、会上欺下瞒的地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汤哲声主持的“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栏目是“平江不肖生专题”。其中的文章都汇集到了平江会议。那天我大会发言时,先从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讲起,介绍了北大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的温儒敏主编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讲了北大中文系的两大“系格”:宽容自由与严谨求实。并借用曹文轩教授的话说,宽容比严谨更重要,没有宽容的严谨,就会流于苛刻。用我孔庆东的话说,宽容是对别人的,严谨是对自己的。而小人们则往往相反。用这个态度来研究通俗文学包括武侠文学,可能正是当前所需要的。
江湖朋友送我一本黄健的武侠小说《血剑倪淑英》,台北明日工作室2010年7月版,台湾武侠研究专家林保淳写的序,不过黄健并非台湾人,而是一位60后的湖北人,是“第四届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首奖”《王雨烟》的作者。小说写得有特色、有文采,但远没有我期待中的精彩。想起平江之行,跟《今古传奇》的冯知明兄谈起大陆新武侠这两年突然陷入低谷。冯知明说主要是故事不精彩,作者们总想炫耀文化,结果反而被故事简单而抓人的西方作品抢去了市场。我联想到恩格斯讲的“拉斐尔的灵光圈”。大陆新武侠作者的文化水平高,这本来是优势。但中国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武侠小说如果把文化因素显露得过于外在,则反而成了传播的阻碍。金庸小说难以进入西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人粗糙低级的文化思维,无法理解中华文明的气象万千。对猴子进行启蒙,一定要找到猴子能够明白的方式才行。
上个月在卫生间读了几本旧书。一本是孔庆东先生的《47楼207》,读得甚是快活。十几年前的文章,今朝读来,仍然活蹦乱跳,散发出一种老和尚再会小尼姑的魅力。一本是鬼马星的《猫的复生》,广西人民出版社08年4月版。这本好评如潮的中国悬疑推理小说,再读时有点沉闷,正像我家领导所说,上海小资的低俗趣味,限制了作者的才华。本来可以探讨得更深刻一点的故事,时不时被恶俗的细节想象给毁了。正像情侣喝咖啡本来是一件有点雅的事儿,但是一定要炫耀喝咖啡才算雅,而且还要强调咖啡的牌子,那就比吃大蒜要俗十倍。而敢于吃了大蒜再去听音乐会,反而是一种雅皮士的先锋壮举了。
上海最雅的刊物之一,要推《上海鲁迅研究》。2010年秋季号纪念殷夫诞辰100周年的两篇文章很好,可惜电脑的输入法里,竟然没有现成的“殷夫”一词。革命烈士都被遗忘了,鲁迅说的“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句话,真不知作何理解也。另外几篇纪念杨可扬和瞿秋白的文章,也颇感人。冬季号大半篇幅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专辑,另有陈方竞等人的鲁迅研究文章数篇。俗不可耐的世博会已经收场了,希望上海恢复它雅俗共赏的一面吧。
10月21日到海洋大学演讲时,学生送我一本《海大学子》2010春夏刊,办得很活泼,王蒙题的刊名。其文学院薛永武院长,送我两本大作。一是《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08年12月版,此书属于才情之作,虽然是“人才美学”的开创性著作,但对我没什么用处,人力资源专业的朋友可以看看。另一本是《〈礼记·乐记〉研究》,属于功夫之作,翻阅一过,十分佩服。对我思考礼乐问题颇有助益。青岛的学术根基很深,今年我们专业的硕士生开题报告中,傅宏远同学写的是30年代青岛的文学生态,我给予了很高评价。
10月22日与美国驻华大使馆多位官员一起去吃川菜,美国卫斯理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舒衡哲女士也在座。老太太1979年到1980年曾作为首批美国留学生在北大中文系学习,所以我叫她“师姐”。师姐送我一本研究北大鸣鹤园的“燕园记忆”丛书之一《鸣鹤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席间孔和尚与柯达礼文化官、何敬生参赞等美国大哥畅谈了中西文化。主人送给客人每人一套宣传美国意识形态的书签,印制得很精美,但是边角太锋锐,很容易割伤人。宴会在恋恋不舍的气氛中愉快地结束了。
《文史参考》2010年10月上,是圆明园专刊,里面既有爱国文章,也有汉奸文章,恰好是圆明园历史的活教材。《华文文学》2010年第5期开头设有“李泽厚专辑”,值得一读。结尾刘再复与女儿刘剑梅关于红楼梦真俗二谛互补结构的对话,也很有意思。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推出了阿迈斯托的巨作《世界:一部历史》上下卷。该社以前曾送给我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由于那本书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我并没有太在意,所以这次送的新书,我放在桌角,迟迟没有拆封。在编辑的热情推荐和鼓动下,本周打开一看,果然是一部前所未见的历史杰作。从目录就可看出,作者不仅充分占有了世界上各国历史学者的研究体系,而且第一次以比较客观的视角,从宏大的历史时段来看待整个人类的文明演进。从走出冰河时代,到大河流域,再到轴心时代,再到后帝国世界以及欧亚大陆的危机,从增长驱动到能量革命,从追求乌托邦到受困的生物圈,作者把政治事件为聚焦点的线性叙述改变为从人类生存状况为考察面的散点透视,第一次将自然、社会与文化融为一炉。无怪乎此书受到学术界和读书界的一直热评,并引起争论。
周六买了一本中国书店2000年版的《柳宗元集》,易新鼎点校。我本来有整套的唐宋八大家文集,因见此书特价,原价38元只要5元,便买了。回来翻了《献平淮夷雅表》等几篇文章,顺便认识了几个生僻字。又吟咏了几遍《早梅》:“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的仄韵诗写得很棒,孔和尚用集句法,从四首柳诗中各拈了一句,凑成仄韵一绝,姑名为《芳意》:“燕有黄金台,曲堂何为设?芳意不可传,独钓寒江雪。”
《哈三中万岁》一文赢得许多赞誉,成都的刘汝玫和美国的孙丽城都发来贺电。日前收到哈三中前辈校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永善的大作《归合自然——我的同学盛寿考》,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月版,另一位哈三中前辈校友、教育科学出版社原社长滕纯写的序。盛寿考是杨永善的山东莱州老乡,也是哈三中校友,是一位“平凡而优秀”的美术工作者,可惜29岁不幸溺水身亡。杨永善几十年来一直怀念着青少年时代的这位益友,终于在古稀之年完成了这部图文并茂的特殊文集。我想起80年代上大学时,就开始断断续续参加哈三中北京校友会的活动。那时感觉滕纯老师、杨永善老师等前辈,既有才学,又很和善,真不愧是我们哈三中的骄傲。到了世纪之交,我和80级的孙丽城等同学,又多次跟杨永善老师相聚。杨永善说,我的那篇《遥远的高三八》,他很爱读,里面写到的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刘天越,就是他给取的名字。校友情、同学情,绵绵不绝。我不禁想到,我最要好的中学同学萧麟,已经去世多年了,哪天我至少也要为他,写一篇文章吧。
据清华李希光教授微博讯,全世界人民的亲朋好友比尔盖茨先生下周来华,据说是发动什么绿色革命,推进接种疫苗。李先生的这个消息很及时,原来这就是上次盖茨和巴菲特来华大谈慈善的原因,他们的目的是要为对华发动生物战麻痹国人,进而企图用疫苗、转基因加上汉奸这三大武器,在50年内把中国人口消灭到3亿以下。谁是父母谁是亲人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中国人的面前了。
不过有的人是不在乎这个问题的。郁保四日前被借调到中宣部工作,跟王青皮吹牛,给他3万块钱,什么事都能办。王青皮当场掏出3万块,说请你把我父亲的标准像挂到天安门城楼上,如果办不成,你丫得赔我6万!过了3天,郁保四给王青皮带来一套崭新的户口和身份证件,姓名一栏写着:“毛岸青”。
本期博客思考题:
1.     为什么那么多国人崇拜比尔盖茨?
2.     我们能否得知“客观的历史”?
3.     汉奸们为什么鼓吹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