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许倬云的演讲:晚明的启蒙是如何夭折的(节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5:41
明朝晚期有一段时间几乎达到了欧洲历史上所谓的启蒙时期。
欧洲的历史从文艺复兴后,紧接着就是宗教革命,然后就是启蒙运动的开始,于是从迷信的,自我约束的社会,慢慢演变出自由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就是所谓的启蒙。欧洲的启蒙,有其一定的背景。与商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依我个人来看,明朝晚期称得上是中国的启蒙时期,可惜这个运动并没有继续发展;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课题:“明朝晚期的启蒙”。
一般人总以为明朝的万历年间是一个政治不修的年代,万历皇帝可以累年不上朝,在内有宦官专权,北疆也有持续不断的骚扰,在当时被称为倭寇的日本人也不断在沿海惹事。从表面上看,明代是个很糟的时代,但有几点转变却又是值得我们留意的。
首先,文学从有规律,严整的古文转变到相当自由的小品散文。也有一些著名长篇小说出现,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这成就非常了不起。
胡适之先生在进行五四运动时,曾发起白话文文学。事实上,白话文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到明朝晚期更可说到处可见!因此,白话文运动其实并不是五四的时候才有的,而且当时文化的冲劲也相当强盛,简直沛然莫之能御。
在艺术方面,明朝前期与后期就有很大的差异,明朝晚期的画作,有些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抽象画,跳开写实,跳开规律,而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性灵。
文化的表现上如此,至于宗教生活上禅宗也发展的极盛,处处可见到很大的寺庙。道教也发展出了全真教。这时民间极其蓬勃发展的一个教派。全真教在民间传教,拥有很多的信众,而且都是针对农夫,商人,小贩,工人等等。来自社会的中下阶层。
全真教的教义讲究平等,自由,讲究靠自己的内心约束自己的行为,讲究自尊自重,而不依靠教条和规范。除了全真教外,以武当山为基地的真武派也非常发达。
从当时文学,艺术与宗教中,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就是要解放自己,要自己做主,要自由。此精神也正是王阳明的哲学基础。王阳明的思想,要把朱子的理学做一番大转变而创为心学。理学讲的是靠天地之间的“理”来约束个人的行为。心学强调的,却是靠自己的“心”来指导“主人”。一个主人在外面,一个主人在里头。
刚刚谈到的这几条路所表现的面貌都是一致的,和欧洲十六,十七世纪的启蒙运动相比较,两者基本上也是类似的。但为什么欧洲的启蒙运动,持续发展到欧洲的近代文化,而中国的启蒙运动却没有完成?这是我们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我们先来回想启蒙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基础在哪里?
第一,一般市民已不再住在农村社会里,而大多住到城镇中,他们是从事工商业,以及靠手艺维生的人。城市的繁荣使他们的生活无虞,便开始有余暇思考问题,也有多余的金钱去进行娱乐,并从娱乐之中得到教育。以昆曲为代表。昆曲是士大夫阶层非常细致的表演艺术。明代的民间其实也有昆曲,他上承宋代和元代的杂剧与散曲。所以昆曲并非完全在士大夫阶层发展,而是上下阶层都有。就连说书唱评弹在明朝晚期也发展成了一种艺术,使民间一般人于娱乐中获得了教育,同时也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使他们的子女能够获得比较多的教育。当时,即使在店里当学徒,基本上也算是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不仅是跟着老师做些杂事。主要的商业和大店铺,甚至都有一定的教育制度,至今还能发现不少当时流传下来,供工商业学徒所读的教科书,例如《杂字》教本。就因为城市人们的知识水平不低,启蒙运动才得以发展。
再则,国际贸易带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自古以来,中国的国际贸易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是往中亚,西亚的丝路与一条北方草原路线的侧道,它翻过长城向外蒙沿着东西大道走,另外一条则是海道,其最大的港口向来是广州,福州,浙江的明州(今宁波)以及泉州。在明朝这些都是重要的港口。中国与东南亚(如日本,朝鲜)的海上贸易长期都在进行着。同时,陆上贸易在蒙古时代也已达到巅峰。但是,陆路交通毕竟有限,车子,骆驼,马匹所能运送的货物不多。所以陆路贸易量不易扩大。而中亚,西亚人口也不太多。蒙古被朱元璋赶会北方之后,蒙古的几个汗国彼此之间又发生内乱,回教的势力也开始膨胀了,使陆路沿线饱受战争威胁,海道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发达起来。马可波罗当时是从陆路到中国,却经由海道回意大利,为什么?因为陆路并不通畅。在元朝晚期,海道的开通造成了世界性的影响。这条航线沿着中国海岸驶过马拉加转口到印度洋,再从锡兰分成三路线,一条走波斯湾,一条走红海,一条往东非走,在前述三个地方上岸后再走陆路抵达欧洲。这条航道路途遥远,但只要船只坚固完好,海上交通的载重量不是陆路可以相比的。海道沿线并没有大国拦截威胁,而且沿路地区人口多,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宽裕,购买力强。海道开通后,中国的贸易更完全改观,海外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不仅供给终点站欧洲的需求,沿路上的需求也不少。明朝时期,经由东南亚到西亚,这条进入欧洲的海道交通,输出量最大的物资是瓷器,当时瓷器的价值比今天的水晶还昂贵。当时的欧洲并没有发现高岭土,所以从唐代开始就想学瓷器制作的欧洲人,学了几百年还是学不会。瓷器输出在当时是大宗贸易。今天的福建德顺一带,仍有不少烧瓷器的瓷窑,所烧出的瓷器几乎全是为了外销。
明清中国之转变,明朝的启蒙运动,有些方面还胜过同时代的欧洲一筹。其最终夭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清兵入关。清朝以政治上的高压和文化上的愚民及经济上的闭头政策维持统治,断绝了中国近代化的生机,也丧失了两百年后抵御船坚炮利的西洋人冲击的可能。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这是一个异化的教育圈。一代又一代教下来的学生,成了一批批出走家乡的人才。文化的土壤一层层地被剥落,原本的努力办学,教书,研究立意很好,但却造成如此一个诡谲的结果。而近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这类难题,并没有因为时代转移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