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奸性传播”引领大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2:08:18
2009-12-29 02:13:13
浏览 8830 次 | 评论 19 条

文章书画作者:江心岛(江枢衢)
搞文化的动不动就喜欢讲“伟大”和“不朽”,尤其爱用这两个词去定义艺术,这跟搞政治的喜欢讲“崇高”和“正确”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忽悠人,所以在这世界上,就有很多艺术作品被贴上了不朽的标签。
但是,社会学界和科学界大多都不买账,尤其是心理学家,更是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人们面对作品时的感受,仅仅不过是一种心理消费,而且多数时候都是一种扭曲的心理共鸣,这世界谈不上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一切都在变化中,等人类消失了,一切的所谓“感受”都会烟消云散。
我更倾向心理学对文化艺术的认知,但这不防碍我喜欢舞文弄墨,所以没事时候就甩几笔刷子,鼓捣点作品出来,然后自己点根烟,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慢慢欣赏,若是不小心搞出神来之笔,也多是自我陶醉的悠然自得,不过,对这种陶醉,我还是很明白其中的心理机制,知道所有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感受都是一个德性,就是:自己生的孩子最美,怎么看都美!别人要是看了不美,就有一种想把别人掐死的冲动。
写到这,就牵扯到了艺术作品的两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自娱”和“传播”。
“自娱”很简单,跟“自慰”差不多,比如你丫画完一张画,自己偷着乐就行。中国传统文化里,把“自娱”的地位抬的很高,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绘画”,讲究的就是“你丫爱看不看,想看都不一定给你看!”完全就是一副牛逼的姿态。
“传播”这项功能就没“自慰”那么简单了,首先就是需要别人对你的作品产生“共鸣”,这点就有些像是“交媾”,得是水乳交融才行,双方都得发乎于情,否则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你的作品没法获得别人的“共鸣”,那你再怎么搔首弄姿去推销,也是没用,要是搞得跟小姐拉客一样下贱,即便能卖出去,也挺没劲的。
艺术传播的心理机制有很多,在理论方面,研究最到位的,是法国人勒庞的《乌合之众》,其次是弗洛伊德的《论文学和艺术》、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法国现象学界对“符号”研究的系列丛书等等,我在这就不详细讲解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找书读读。
趁着我还有暇兴,在这里,我给你们讲讲“艺术传播”的最高境界,就是“强奸性传播”!
“强奸性传播”是“艺术传播”中最牛最有效的手段,其实整个人类文化艺术史,其最伟大的成就,都来自“强奸性传播”!
“大众不具备鉴别能力”这个特性,无论是在社会学、人类学还是心理学界,都是公认的定律。所以这就让“强奸性传播”成为可能,也是必然。可能大家有点看不懂我在说什么,那我就举几个经典案例,来让你明白什么是“强奸性传播”!
很多人都知道书圣王羲之,无论懂不懂书法,一提起来,好多人都会顶礼膜拜,都会说他书法好,但王羲之书法为何好,绝大多数人都说不清,只是因为别人都说好,所以就跟驴似的也顺着说好。你要是查查历史,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王羲之其实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手给炒作出来的,因为皇帝喜欢,所以逼着大臣们都临摹,上行下效是社会行动的标准模式,所以大唐的全体国民都跟着效仿,一件事要是给搞到这份上,也就没人敢说不好了,而所有不具备鉴赏力的人天天耳濡目染在王羲之的书法中,习惯便成了自然,怎么看都觉的好,这就是典型的全体国民文化“被强奸”!而且感觉很爽,这就像有被人扔到了喜欢吃辣的地方,渐渐就会适应麻辣的口味,如果不给他吃,丫的反倒受不了,同样的道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就成了大众的审美标准口味,所以就这样一千多年被延续了下来。
比王羲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样板戏”!当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被迫只能天天接受这八个“样板戏”时,再坚硬的大脑也会给洗白!好在文革的十年很快被结束,否则的话,现在所有人都得是戏迷。
除了大众容易“被强奸”外,搞艺术的人也爱投机,远的不说,就说现在中国最火爆的“当代艺术”,其实已经被集体“科学化”了。自打西方现象学家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艺术传播的奥秘,提出“重复就是力量”这定律后,中国所有搞“当代艺术”的主,全都是抱着这话死活不放,所有人都玩“系列重复”,要么是玩“光头系列”,要么是玩“照片系列”,反正玩来玩去就是重复一个符号,最后真他妈的走上了科学的轨道,全都有了力量。这股强劲的力量再一次“强奸”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在所有不具备鉴赏力的大众对这些“符号”都已经欣然接受,并且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