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的人们的心理同样受到了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36:59
面对这次的地震,
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面对这次灾难。
有失去亲人的。爱人。孩子。朋友。
我身边就有来自四川打工的农民工子女的。
他们就有朋友或者是亲戚一家人全部丧生了。
真的很震惊。
我傻了。
我们年段还有到我们当地的红十字会申请。
当志愿者。很可惜我没能参加。因为名额都满了。
不过我们学校也是有开展这样的活动。
我们也是会积极参加的
因为在这次地震中。
跟我们一样的孩子也是很多的。比我们小的孩子也有。比我们大的也有。
有祖国的花朵被地震压在了沉重的钢筋石板中。
看到他们受伤的面容,我哭了。
看到了停放在操场上的遗体我哭了。
看到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哭了。我哭了。
看到了那曾经一栋栋为我们学生栖息学习知识的地方塌了。我哭了。
看到有的地方被夷为平地。我哭了。
地震。真的。太恐怖了。太令人揪心了。
而现在面对灾后的的灾民的心理。
我却爱莫能助。
我是一个喜欢心理学的人。
我从小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当一名心理医生。
替那些受过精神上和心理上创伤的人。
给予我所学的知识。
替他们疗伤。
我会努力的读书。
无论外国的心理学大学考试有多难。
我凭的是一颗拯救人心灵的重任。
也许我一个平民说出了如此伟大的话语。
希望你们也能够给你们帮助。
无论是金钱上的,精神上给予最大的帮助!。
用爱。去帮助他们。
Love.

专家介绍八种方法缓解震后心理情绪不良反应
2008年5月13日新闻晚报
头晕,想吐,吃不下晚饭……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本市高楼有明显震感。不少在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频频感到“眩晕综合症”,甚至强烈的晃动感仿佛一直还在眼前。今天早上进大楼上班时,一些人心里还有一丝莫名的“恐惧感”。今天上午,记者从本市各大医院了解到,昨天下午至今,本市并未出现大量市民因为震感不适而到医院就诊的现象。虽然个别不适感强烈的市民前往医院就诊,但都并无大碍。
市民不敢乘电梯
“地震发生时我正好在电梯里,感觉电梯摇摇晃晃,我腿都软了。”昨天,陈女士在经历了“电梯惊魂”后,晚上回家都不敢一个人坐电梯,要求先生和她一起回家。她说,一个人走进电梯,就觉得好像又要地震的,头开始晕了。心理专家、林紫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林紫表示,突然的灾难会让人严重丧失安全感,所以,安全感的重建是灾后心理重建的第一步,陈女士要求和先生一起回家,就是在通过支持系统重建安全感;而一个人进电梯又会有身心反应,是灾后应激反应的一种表现。
“听说晚上还有余震,我准备不脱衣服睡觉了。”蔡小姐看到网上传言晚上8点和11点有余震,害怕地开始安排,可是等到11点多都没动静,真是睡也不是不睡也不是。林紫说,地震、火灾、洪水、海啸等灾害对人心理造成的伤害除了当时的恐惧害怕外,还会遗留下来,普通人通常持续两周左右,有的儿童需要半年到一年,部分创伤后心理障碍可能持续数十年。复原所花的时间和恢复程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比如和灾难靠近的程度、受灾难破坏的程度、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弱、人格特征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涉及到躯体、认知、情感、人格等应激反应上。可能会有失眠、易怒、无法专心、过度警觉、惊吓、坐立不安、心跳加快、肌肉酸痛等反常的表现有时是延迟和潜在的,比如说有人会在灾难过去很长时间,仍下意识地不停地去医院检查,或反复述说当时情形。灾难的心理创伤可能使社会功能受损,所以需要灾后心理重建。
感到快要晕过去
昨天,在黄浦区一写字楼21层工作的女白领因为强烈的晃动引起身体不适,不仅感觉到头晕、想吐,而且连呼吸也开始急促起来。她还感到心慌,好像手脚都不能动弹,快要昏过去了。
昨天,不少在写字楼工作的白领都纷纷反映头晕、想吐等不适感。今天早上,一些白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昨天下午,个别不适感强烈的市民经过医院检查后,都并无大碍。医生分析说,大部分的市民还是因为情绪紧张而引起身体不适,并非心脏病等。只要及时缓解紧张情绪,症状即可自然缓解。
不要刻意想摇晃情景
对此,瑞金医院心脏科吕安康博士提醒市民,面对震感,首先不要恐慌。一般来说,出现震感对身体的危害并不会太大,往往表现为乏力、呕吐、头晕、失眠,甚至睡觉做梦等。专家分析,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不要过于紧张,否则难受的感觉反而可能会延长,要注意放松心情。
专家建议,要消除这些症状,最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做好预防。比如:不少人始终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其实,震感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一直刻意地去回想当时摇晃的情景和感觉。一般来说,头晕和摇晃等不适感都会自然而然地过去,最长的在一周左右都可自然消除。但如果始终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则会久久缠绕心头,难以消散。
【晚报提醒】八招教你震后自我情绪调整
● 避免、减少或调整压力源:比如少接触道听途说,或刺激的讯息。
● 降低紧张度:和有耐性、安全的亲友谈话,或找心理专业人员协助。
● 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在医生建议下用抗焦虑剂或助眠药来协助,这只是暂时使用,但可有较快安定的效果。
● 做紧急处理的预备:逃生袋、电池、饮水、逃生路线等,多一点准备可让自己多一份安心。
● 近期少安排些事务给自己,一次处理一件事情。
● 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亲戚、邻居、同事或心理辅导团体的成员保持联系,和他们谈谈感受。
● 规律运动,规律饮食(尤其青菜、水果),规律作息,照顾好身体。注意这段时间免疫力容易变差,小心感冒。
● 学习放松技巧,如听音乐、打坐、瑜珈、太极拳或肌肉放松技巧(可请心理专业人员教导)。
心理危机干预在救灾中的应用
2008年5月13日中国心理网
所谓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创伤事件的个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精神崩溃,使之尽快摆脱困境。这是一个短程帮助的过程,也称为情绪急救。危机干预的目的一是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的发生;二是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鼓励当事者的自信心和正确地自我评价,提出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三是提供适当的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危机干预的最低治疗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病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当事人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始于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火灾发生后,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对伤亡者家属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干预。及时的心理疏导对帮助受难者家属走出绝望无助的心态,最大限度降低灾害的社会负面影响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004年9月,国务院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急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为我国灾后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创伤事件可激发当事人对伤害或死亡的反应性害怕、绝望和恐惧。美国纽约医师学会的一项研究显示,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有100万以上的纽约人发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该学会的调查显示,9·11事件后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1/4的儿童接受心理咨询,而成人中24.6%的人酒精摄入增加。9·11灾难发生后,美国政府立刻雇用大批心理医生,对幸存者和现场目击者实施针对心理危机的紧急干预;同时纽约市教育局派出大批学校心理专家,对教师和学生实施心理辅导,疏解他们心中的恐惧。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啸无情地袭击了人类。这一天,20多万生命被无情的海浪吞没。
心理学专家们倾听了上百名幸存者的故事。有幸存者眼睁睁看着突然袭来的海啸,让亲朋好友以及成百上千人顷刻间在自己眼前丧生,与死者的生离死别以及没能阻止亲朋的死亡,让他们对自己还活着产生了负罪感。有个幸存者告诉前来援救的心理学专家们说:“我看到妻子被海浪冲走了,我不顾一切地放开了我的孩子想去救她,但却于事无补。”这名幸存者在普吉岛上徘徊了6天,不吃不睡,最后通过救援人员10多小时的说服,才回到曼谷家中。
“有个法国妇女在海啸中失去了孩子,她一遍一遍地回想这件事难以自拔。这种心理创伤,有点类似于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子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心理专家克雷罗这样说。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位从印度尼西亚海啸灾区回来的心理学专家凯耶斯说,印度洋海啸这样的大灾难,对人们造成的心理损害是巨大的,许多人可能终生难以复原,潜藏在心中的恐惧和忧虑难以消解。如果他们能得到早期救助的话,心理状态还可以得到一定改善。事发半年是一个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心理救助,可以防止群体性的心理健康危机的爆发。
去年“桑美”台风对我省温台地区造成了重大的物质和生命损失。浙江省政府首次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队伍和心理危机紧急干预医疗队,在台风登陆后的第二天赶往灾区,为灾民提供情绪平衡、认知平衡和心理支持等服务。通过对灾民进行灾后心理危机紧急干预工作,抚慰了一颗颗极度恐惧和绝望的心灵。这对灾民安全度过重大打击后的危险期,稳定社会秩序、尽快平息危机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政府在重视“物质救灾”的同时,也进行“心理救灾”,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借用各种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平衡,重建灾民的自信心,这是现代政府重视公共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绩效水平的重要举措。
从我做起,从容应对汶川地震灾害
2008年5月13日红网
据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民政部统计,截至18时统计,四川省汶川县7.8级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重庆、云南等地107人死亡,34人受伤。目前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实中。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毫无疑问,任何自然灾害,对政府的治理和应急能力、社会的生活秩序和心理压力都会形成极大挑战。面对已经发生的灾害,我们必须构建更高的公共理性,共赴时艰,共渡危难。目前,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赈灾本身,是积极救援、严防谣言、防止恐慌、稳定情绪。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全国各界齐心协力,保障民生,恢复被破坏的生活秩序,消除谣言与恐慌,逐步恢复重建。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面对灾害,恐慌是人的正常反应。但过度的心理恐慌,会造成个体认知混乱,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降低,谈灾色变,闻灾心惊,未灾先乱,从而不能有效地规避灾害。一旦出现社会心理恐慌,造成的社会危害,则往往比灾难本身危害更大。轻则造成社会波动,重则造成社会骚乱。因此,这时候,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出现恐慌与盲动行为。
一般来说,在面对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性灾害,容易产生盲目从众心理和行为。亦即人们常说的群体性盲目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上也称非常规集群行为。特定环境下的人群,会在某种诱因下,引发集体精神失常现象,称之为“精神病流行”。而一个常见的主要诱因,便是信息来源不是得自具有公信力与权威性的渠道,而是来自小道消息或者谣言。特别是极少数人惟恐天下不乱,别有用心,恶意造谣,弄得人心惶惶。所以,面对一切灾害信息,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的甄别,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制造、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
类似于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时刻都可能发生,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可以预防的,还有一些自然灾害尚未找到准确与适当的预测、预防方法。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在考验政府应急能力,也在考验着每一位公民的应急能力、文明程度和心理素质。目前我们能做的是把危害降到最低点的,上下齐心,从我做起,稳定社会情绪,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积极支援灾区救援与重建。我们相信,面对自然灾害,只要我们官民一心,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的家园将会得到重建,并且“明天会更好”!
在这里。默默的为你们祷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