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生物钟保健: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18:30
第一章 子时养生 照顾好胆经是最好的进补
在胆经的腧穴中,首先要想到胆经的合穴阳陵泉,也是筋的精气聚会之所,具有除痛祛风、舒肝理气的作用。阳陵泉的位置在哪儿呢?就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经常按揉阳陵泉穴,对膝关节酸痛、胁肋痛、下肢痿痹、腿足麻木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此外,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此穴或此穴下方的压痛点,并持续按揉2分钟,可缓解胆囊炎疼痛。
不用按摩针刺就可刺激阳陵泉的小方法:
坐在座位上,脚跟着地,脚尖尽量抬起,然后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外摆尽量转向身体左右两侧,即两脚跟并拢,脚尖外展成“一”字;前脚掌尽量抬起。等到阳陵泉、胆囊穴部位肌肉发酸发热即可放松两脚,休息片刻再练习。可两脚同时练习或单腿练习。
说到胆经,风池穴也是一个功效卓著的穴位。风池穴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对偏头痛、感冒、鼻塞、头晕、耳鸣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有些老年人阳气不足,容易怕冷,有的老人颈部特别怕风,按揉风池穴会有酸痛感。可以每天坚持按摩双侧风池穴,对防治感冒有帮助。常用的几种按摩方法如下。
① 用大拇指按揉。
② 中指、食指并拢按揉。
③ 两手十指交叉于颈后掌心扣于风池,用掌根挤压如同“拿”法,使穴位稍感酸胀为宜。每次按压30~50次,感觉穴位发热就可以了。
以下为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如果身上有点发冷、打喷嚏、流鼻涕、头后微痛,拿揉风池穴区、摩擦后项或用艾条艾灸大椎穴至皮肤转温,则畏寒头痛症状消失。
此外,胆经上的带脉穴(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穴位。它是足少阳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带脉如带环腰一周,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如果有病,会出现腹满、腰部以下凉冷如同坐在冷水里。选取带脉穴,配合按摩胆经足临泣(穴位)可立即使冷感消失。一位患者下肢怕冷发凉,针刺足临泣后,不一会儿患者诉两脚发热,其效果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还有自诉患肩周炎者,但肩周活动并未受限,仅是颈肩一线少阳所过处疼痛。经自己拿捏肩井穴(位于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一周后,肩部疼痛即可缓解。
胆经上的腧穴是胆经上的舞者,如何让它们演绎健康而精彩的人生,全在于你是否照顾好它了。
虽说按压穴位,可以有效止痛治病,但对于非学医的人来说,千万不要有“久病成医”的想法。“久病成医”者是指一些患慢性疾病的人,因长年患病、就诊、用药、查阅有关医学书籍及刊物,对自己所患疾病有较多的了解,因而在疾病加重、复发等情况下,不但心中有数,而且知道如何处理和用药。但疾病的种类繁多,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的现象,病人不可能有全面的医疗知识予以鉴别,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急、变化快,稍有耽搁就可能酿成大祸。比如,有报道患病10年的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每年要发作三五次,有一天晚上又出现右上腹和背部疼痛时,还按“常规”服抗生素和6542后睡下,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猝死在床上,送医院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有的冠心病患者经消心痛等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仅每日坚持口服50毫克阿司匹林,当有胸闷头痛时,不是到医院请医生诊治,而是擅自将阿司匹林加量至每日300毫克,不料一日大便时突然跌倒,送医院便脑溢血而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发病急、变化快,生死之间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因此,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可以挽救的生命却因院外延误而死亡,其中很多就是耽误在“久病成医”的失误上。因此,“久病成医”者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尤其是当“复发”与以往稍有不同,或略微加重时,更应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
非专业的中医爱好者,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自我保健治疗,解决一些小问题,这值得推广。但是,依法自疗不能取效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请专业医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问:每天什么时候梳理胆经最好?
答:理论上说,在胆经最旺的子时效果最好。据说过去民间练武的,为了练胆量半夜到坟地去练功,但同时我们还强调子时前一定要睡觉。因此,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三焦经经气旺的亥时(21点至23点)采用理三焦的方法。三焦经与胆经同属少阳经,有一个很有名的调理三焦的方法,那就是《八段锦》里的第一句口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关键在于“托天”二字。有点儿像伸懒腰的样子,但一定要有“托天”的意念,不论您是站着、坐着还是仰卧躺着,只要有意“托天”,则手少阳三焦经就可得到有效锻炼,手腕部的阳池穴会得到有效挤压、按摩。手指容易冰凉的人,如果做这个动作一会儿指尖就会变暖,周身发热。托天理三焦的同时,如果是坐位姿势,还可以同时练习两脚外摆勾脚尖的动作,刺激胆经的阳陵泉穴。如果到了子时还未睡眠,宜采用很安静的意念梳理法
答:理论上疏理胆经,应该是可以调理头部两侧耳朵上方胆经所过处的问题。如果您有经常过了子时还没睡的习惯,就要注意及时改变作息习惯,亥时(21:00~23:00)应及时安睡,在静卧安睡中静养子时初生的一阳。梳理胆经,还应该按揉阳明经的足三里,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从而使气血生化有源,加上合理使用养血药物和食物应该有效。问:我也想在晚上子时前入睡,可有时就是睡不着,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答:自己按摩足外踝下的申脉穴(此穴在骨缝之间,针刺效果较好)。问:我最近总在晚上23点左右发生偏头痛,痛苦至极,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治疗吗?
答:一般来说,少阳经头痛以偏头痛最为常见。手少阳三焦经亥时当令,足少阳胆经子时当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上有一句话:“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如果是23点前头痛,可取“中渚”穴(握拳,第四、第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三焦经的“输”穴)。
如果您是在23点之后头痛,试试按揉胆经上的足临泣穴(在第四、第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是胆经的“输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我在临床使用时常配合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以疼痛能够忍受为度(如果用毫针针刺就不会疼痛了,而是一种酸胀感,等酸胀感消失后起针,再按揉检查此穴,会发现压痛减轻或者消失,同时相应的病痛也会减轻或消失)。
是否有效一试便知,可知余言之不谬也,古人诚不余欺也。问:请问平时做哪些运动有助于养胆?
答:要有利于胆,应该首先明确胆的生理,胆有储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胆附于肝,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常言道肝胆相照,所以利胆重要的就是舒肝养肝,避免那些伤肝的事情就可以利胆。早晨要吃早餐。可以做柔和的伸展运动。自我按摩穴位很多,胆属于腑,“合主内腑”,所以首选胆之合穴阳陵泉。据报道,在X射线观察下,用胆囊造影剂研究针刺对胆囊动力的影响,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的阳陵泉,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胆囊影像明显缩小,表明针刺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时即开始,而在起针后10分钟更加明显。步行是一项很好的养胆运动,有人和家人吵架后,就会外出溜达一圈,回来气也就消了。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方法,即柏树之气息调胆病。可每天面对柏树站桩,或面对着柏树冥想即可,时间为15~45分钟,有益胆、养胆的作用。
传统武术中的形意五行拳有很好的调理脏腑功能。五行拳中的崩拳是形意拳中最简单的拳法,也是最实用的拳法,就是左右崩拳连环打出,其发劲直如贯矢,其形似箭,其性属木,在人身内通肝脏。崩拳回身动作起势为狸猫倒上树,落势为狸猫扑鼠,起势是截腿之劲,落势是踩踏之劲。经常锻炼崩拳能够舒肝利胆,并具有明目之功效。
附一足少阳胆经知识简表足少阳胆经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音zhuō ,颧骨),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语译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颈部行于手少阳经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向下覆盖于颊车部,由颈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属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缺盆部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行腋部,沿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环跳),向下沿大腿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第二跖(zhí)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按:目前《针灸学》经脉循行图穴位连线与灵枢经脉循行有些不符,笔者认为穴位挂图仅供理解参考,还是以阅读《灵枢·经脉》中的经脉循行原文为好。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而《针灸甲乙经》是首部从《黄帝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溯本求源,还是以《黄帝内经》为准续表主要病候。
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hàn)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口苦,善太息,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像蒙着微薄的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这是足少阳经气阻逆的阳厥证。本经穴主治“骨”所发生的病症:头痛、颔痛、眼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等症,及汗出战栗发冷、疟疾。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酸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使用附
注足少阳络脉足少阳经别足少阳经筋原文《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音僻,pì),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语译足少阳络脉名叫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实证见足部厥冷;虚证见下肢瘫痪,不能起立,可取足少阳络穴光明穴治疗原文《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语译足少阳经别从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同足厥阴经别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归属于胆,散布,上向肝脏,贯心中,挟食道,浅出于下颔中间,散布面部,联系眼后的目系,在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合原文《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qiú, 颧骨)。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语译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上结于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太阳经的前方,沿耳后上绕到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成“外维”。其病症可见足第四趾强滞不适,掣引转筋,并牵连膝外侧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部经筋拘急,前面牵连髀部,后面牵引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胁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之筋拘急时,则右眼不能张开。因此,筋上过右额角与跷脉并行,阴阳跷脉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相交叉,左侧的维络右侧,所以左侧额角受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叫“维筋相交”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瞳子髎面部。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
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2听会面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耳鸣,耳聋,齿痛,口,面痛,头痛3上关耳前。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斜,齿痛,口噤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4颔厌头部鬓发上。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偏头痛,目眩,耳鸣,齿痛,癫痫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5悬颅头部鬓发上。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中点偏头痛,日赤肿痛,齿痛6悬厘头部鬓发上。头维穴至曲鬓穴连线的下1/4与上3/4交界处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7曲鬓头部。耳前鬓发后缘直上,平角孙穴处头痛,齿痛,牙关紧闭,暴喑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8率谷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9天冲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头痛,癫疾,牙龈肿痛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10浮白头部。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横量二寸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11头窍阴头部。浮白穴直下,乳突根部头痛,耳鸣,耳聋足少阳与足太阳交会穴12完骨头部。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头痛,颈项强痛,齿痛,口,疟疾,癫痫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13本神头部。神庭穴(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14阳白前额部。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动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15头临泣头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足少阳、足太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16目窗头部。头临泣穴后1寸头痛,目赤肿痛,青盲,鼻塞,癫痫,面浮肿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17正营头部。目窗穴后1寸头痛,目眩,唇吻急强,齿痛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8承灵头部。正营穴后15寸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鼽衄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19脑空头部。风池穴直上15寸头痛,目眩,癫狂痫,颈项强痛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20风池项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鼽衄,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气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21肩井肩上。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22渊腋侧胸部。举臂,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胸满,胁痛,上肢痹痛 23辄筋侧胸部。渊腋穴前1寸,第四肋间隙胸满,胁痛,气喘,呕吐,吞酸 24日月上腹部。乳头下方,第七肋间隙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呕逆,黄疸胆的“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25京门侧腰部。第十二肋端小便不利,水肿,腰痛,胁痛,腹胀,泄泻肾的募穴26带脉侧腹部。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腹痛,经闭,月经不调,带下,疝气,腰胁痛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27五枢侧腹部。在侧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腹痛,疝气,带下,便秘,阴挺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28维道侧腹部。五枢穴前下05寸腹痛,疝气,带下,阴挺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29居髎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腰痛,下肢痿痹,疝气足少阳经与阳跷脉交会穴30环跳股外侧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下肢痿痹,腰痛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31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患者以手贴于腿外,中指尖下是穴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 32中渎大腿外侧。风市穴下2寸下肢痿痹33膝阳关膝外侧。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4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参考资料:据报道,在X射线观察下,用胆囊造影剂研究针刺对胆囊动力的影响,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阳陵泉,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胆囊影像明显缩小,表明针刺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时即开始,而在起针后10分钟更加明显胆经“合穴”,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35阳交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阳维脉郄穴36外丘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胆经“郄穴”37光明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目痛,夜育,下肢痿痹,乳房胀痛胆经“络穴”38阳辅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偏头痛,目外眦痛,瘰疬,脚气,腋下肿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胆经“经穴”39悬钟
(绝骨)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疾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40丘墟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参考资料:据报道,在对胆总管引流者进行胆道造影时(在注射吗啡的条件下),发现针刺丘墟、阳陵泉、日月等穴后30分钟,胆总管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收缩,蠕动明显增强胆经“原穴”41足临泣足背外侧。在第四、第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遗溺,乳痈,瘰疬,疟疾,足跗疼痛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42地五会足背外侧。在第四、第五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内伤吐血,足背肿痛胆经“原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43侠溪足背,第四、第五趾间缝纹端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热病,乳痈胆经“荥穴”44足窍阴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胆经“井穴”足少阳胆经穴歌
少阳胆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瞧,率谷天冲浮白次,(头)窍阴完骨本神邀,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风池肩井渊腋部,辄筋日月京门标,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风市招,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宵,阳辅悬钟丘墟外,(足)临泣胆输通带脉,地五会穴接侠溪,第四趾旁(足)窍阴毕。附二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第二章 丑时养生 养肝如同养护树木(1)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3月25日16:39新浪读书
丑时——1:00~3:00——肝经最旺
“卧则血归于肝”,丑时保持熟睡是对肝最好的关怀。肝五行像木,日常养肝要如同养护树木。养肝就要及时梳理它的性情,性情暴躁只能助长它的暴脾气。要想养好肝,在精神上要保持柔和、舒畅,力戒暴怒和抑郁,以维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肝经的时间一定要熟睡
肝属木,据有关资料统计,地属亚热带海岛气候的中国台湾人,多数为湿热体质,多数人都得过肝炎。而失眠多梦、口干舌燥、神经紧张、眼睛干涩、目赤肿痛、脾气暴躁的肝火症状,以及关节肿痛、皮肤发痒、痔疮等肝热结合脾湿下注之病,得病率极高
养肝其实很简单!对于肝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每天找时间“卧”着。
华山“睡仙”陈抟老祖,寿享一百一十八岁高龄,终生以睡功作为修炼手段,至今华山希夷洞内,犹存其卧功睡像。传有华山十二睡功总诀,大家可以参考。诀曰:
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复之候,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诀在闭兑,目半垂帘,赤龙头抵上腭,并膝,收一足,十趾如钩,阴阳归窍,是“外日月交光”也。然后一手掐剑诀掩生门,一手掐剑诀曲肱而枕之,以眼对鼻,鼻对生门,合齿,开天门闭地户,心目内视,坎离会合,是“内日月交精”也。功法如鹿之运督,鹤之养胎,龟之喘息。夫人之昼夜有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万四千里,是应天地造化,悉在玄关橐龠。使思虑神归于元神,内药也。内为体,外为用。体则合精于内,用则法光于外,使内外打成一片,方是入道工夫。行到此际,六贼自然消失,五行自然攒簇,火候自然升降,酿就真液,浇养灵根,故曰:玄牝通一口,睡之饮春酒,朝暮勤行持,真阳永不走。凡睡功毕,起时揩摩心地,次揩两眼,则身心舒畅。
问:我平时工作时间挺紧的,最近也有人说我的脸色发青,可能是平时加班的时间过多损害了肝所致,请问平时应怎样注意养肝啊?
答:要养护肝,就要找时间多休息。戒酒,不乱服药。可以提两个穴位供参考:太冲穴、太溪穴。如有条件酉时安神定志片刻,按揉涌泉、太溪穴,或者做十趾抓地动作,同时做赤龙绞海、叩齿、鼓漱、吞津等动作。如有不适,应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及时进行调理。
肝经诸穴是治妇科病的灵药
肝主疏泄,疏就是疏通,泄就是发泄、升发。也就是说,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什么是气机?气机就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我们的身体是一个不断发生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肝主疏泄是通过调理冲任二脉实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女性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与很多脏腑有关,其中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功能联系紧密。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所以肝主疏泄,调节气机,又可调理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经之气调畅,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就会准时到来,带下也会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和分娩也会顺利。如果肝失疏泄,则可致冲任二脉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引发月经、带下、胎产之类的疾病,严重者还会影响性功能和导致不孕症。
此外,肝藏血可以调节血量,对女子月经和胎产也起重要作用。女性以血为本,其行血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下血,无不涉及血。冲任二肝阴虚者的调养阴虚是血虚+热象,肝阴虚可以理解为肝血虚兼见虚热现象。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目涩干痛,胁肋疼痛,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或手足蠕动,舌红少苔,脉细数而弦。肝阴虚是以头晕耳鸣、胁肋隐痛、烦热目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本病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肝病、温热病后期耗伤###,使濡养功能不足所致。肝阴虚者在治疗上应以滋阴养肝为主。人卧则血归于肝,暴怒伤肝,饮酒伤肝,久视伤血,所以要养肝阴、滋肝血,生活中不生气,戒酒,注意不用眼过度,不熬夜。脉隶属于肝,冲为血海,主月经,任主胞胎,孕育胎儿。肝藏血以调节血量,可根据妇女生理情况调节冲任二脉的血量,从而维持妇女的正常生殖功能。
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乳房经常肿痛,到医院检查证实为乳腺增生,吃了一些西药也不见好转,现在经前一周乳房胀痛越来越厉害,乳头痛痒不适,甚至不能触衣。月经来后情况会好一点。中医认为乳房属胃,乳头属肝,所以为其针刺肝经原穴太冲,采用泻法,或用母子补泻法泻其子穴行间后痛痒立消。
肝经上的很多穴位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中太冲穴就是一个值得推荐的代表。平时可以自己经常按摩太冲穴。
有人会问,按摩太冲穴真有这么神奇吗?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有“发源、原动力”之意。《难经·六十六难》有“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之说,可见其重要性。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经常按揉太冲穴,可疏肝解郁、调理气血、化湿通经,对胁腹满痛、头痛目眩、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等症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爱生气尤其爱生闷气的女性来说,生气了,一定要按摩一下太冲穴,这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方法。除了按摩太冲穴外,还要重点照顾以下几个穴位。
(1)大敦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常按摩大敦,对女性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有很好的疗效;除此之外,大敦穴还是自古以来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孕妇产前产后皆不宜艾灸此穴。
(2)行间穴位于足背部第一、第二趾间缝纹端处。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痛经、带下等症。五输穴所溜为荥,性属火穴,母子属性为子,对于肝经火旺需要泻肝火时,取行间是最好的选择。按摩点穴从轻重上说,轻柔的属补,刺激较强、力量较重的属泻。对于不会扎针者,此时可以放手按压此穴,痛一点没关系,但别按揉到痛不可忍。
(3)蠡沟穴位于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是肝经的“络穴”,属肝络胆,所以这一个穴位可以同时调理肝胆两条经脉。
(4)中都穴位于内踝高点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疝气、崩漏、腹痛、泄泻、恶露不尽等,是肝经的“郄穴”。可治疗急症血证。
(5)曲泉穴位于膝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主治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阴痒、膝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五行属水,肝属木,按照五输穴的五行母子关系,曲泉属于母穴,虚则补其母。临床发现对于经常熬夜,自诉有颈椎病,属于肝经气血相对较“虚”的患者,按其曲泉穴多有压痛,针刺该穴(用补法)时,感到酸胀,随后颈项不适感可减轻或消失,起针后该穴压痛也可减轻或消失。很多伏案工作者不妨经常检查一下自己的曲泉穴。
按揉有压痛时千万不要用力按压,轻柔的手法才是补法。学习传统医学经验,把我们的肝经照顾好,多数困扰就会没有了,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问:请问什么时候按摩肝经最好呢?
答:从理论上讲,在肝经最旺的丑时按摩最好,但此时我们宜保持熟睡,以顺应自然。因此,可以将其改为在同名经手厥阴心包经当令的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按摩,或者采用酉时肾经当令之时按揉肾经原穴——太溪穴,同时按揉肝经原穴——太冲穴。
有了脾气要发出来——生闷气比发脾气更伤肝
女性多是肝郁气滞的代表
爱生闷气的人多为女性,主要表现为肝郁气滞。妇女乳腺增生很多是生闷气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女性来说,肝的经脉分布于两肋,乳房是肝脉必经之路。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就会出现胸闷乳胀、乳房疼痛。肝主气机的升降出入,脾升胃降也依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受纳降浊功能受阻,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影响津液的输布与血的运行,导致水液停滞,血行不畅产生痰淤等病理产物,形成肿块。肝阳上亢更钟爱男性
肝主怒。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发出来,表现为肝阳上亢。那些有火暴脾气的人,经常处于发怒状态,容易秃顶。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爱把脾气发出来,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肝气旺,更主要他们感觉心里有气不发出肝硬化病人更易发生溃疡病专家研究发现,肝硬化病人更易发生溃疡病,这种消化性溃疡病又称肝源性溃疡病,这也是发生肝硬化的明显信号。临床对照观察显示,肝硬化病人患溃疡病的发病率为15%,而非肝硬化者的溃疡病发病率仅占35%。经观察显示,肝硬化组的溃疡病发病率为20%,而非肝硬化的对照组仅为4%。大部分肝硬化的病人常会因肝功能失常、解毒功能低下、胃肠黏膜循环障碍、缺氧等因素破坏胃黏膜屏障,产生氢离子逆向弥散,损害胃黏膜,最终形成溃疡病。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食欲减退,出现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便血等溃疡症状,一定要注意检查一下是否伴有肝硬化。来会很憋闷。在大多数人看来,发脾气是有伤大雅的事情。事实上,有了气发出来要比闷在心里好得多。
由于生气会给身体造成诸多问题,因此平时养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做到“不生气”。所谓的不生气,并不是把气闷住,而是修养身心,开阔心胸,通过其他途径把“气”发出来,比如,可以多听一些悠扬和节奏舒缓的音乐,让优美的乐曲化解精神的焦躁,放松情绪;运动也是发泄的有效途径,只是别过度就行了。
问:最近与老公因为一点小事吵了架,自己当时气得不行,后来连着两天自己也没吃什么东西。后来老公又是道歉又是劝的,总算心里舒服了一些。请问人为什么在生气后食欲就会下降?
答:人生气时还会出现胃脘胀闷、嗳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生气或发怒是肝木过度旺盛的表现,肝木过旺则对脾土克制过度,导致脾的运化饮食功能下降,从而出现饮食不振的状况。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可以取太冲、足三里针灸。不会针灸可以用按揉的方法,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按揉太冲穴时会很痛,此时要反复按摩,直到这个穴位不再疼痛为止。平时按揉太冲穴不方便,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在办公桌下面能脱鞋,就用一只脚的脚跟踩按另一只脚的太冲至行间一线,也可以踩按大脚趾,这里有肝经的大敦穴和脾经的隐白穴,可以起到调和肝脾的作用。在家伏案学习工作时最好能够光脚,边活动大脚趾边踩压脚背太冲穴,这是一个提供给没有时间专门锻炼者的小秘密。
再说一个迅速舒肝理气的小窍门。如果在某些场合,有人说话交谈影响大家,用一个字和动作请其噤声,该怎么做呢?食指放在嘴上发出“嘘”。食指螺纹面属肝,伸食指相当于舒肝,“嘘”字在六字诀里属木通肝,为什么通肝呢?大家体会一下做“嘘”字时舌头受到按压的地方,是不是舌头的两边正用力抵在两边的上牙齿上,熟悉中医舌诊的人都知道,舌尖属心、舌尖的两边属肺,舌两边属于肝胆,舌根属肾,脾其华在唇。熟悉舌头、口唇和五脏的对应关系,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发一个音就能调理相应脏腑了。即使不知道六字诀练功方法,在生气时自己觉得需要迅速梳理一下肝气时,请做一个嘘声的动作试试看。
附:六字诀歌诀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按:现在有六字诀的很多练功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了解和选择锻炼。问:为什么人一生气就会紧握双拳?
答:《素问·痿论》认为:“肝主身之筋膜。”肝主筋膜,筋拉动骨骼负责运动,膜用来隔离、划分器官组织的功能界限,肝气旺,手指、脚趾有力量,肝脏对应手指、脚趾,活动手脚能活动肝脏。肝的变动为握,愤怒时肝气一动,拳头就不自觉地攥紧了,并想大喊大叫。这就是为什么人一生气就会紧握双拳,做要打人之状的原因。
平时不生气时,或者没有时间锻炼或者某些场合不宜做过大的动作时,抓握动作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手三阴、手三阳经络的方法,握拳时中指尖上的中冲穴(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正好点按在心包经的劳宫穴(心包经的荥穴),木火相生,可以起到补养心血的作用。那些手脚冰凉者,用搓手的方法也很难让手指转暖者,可握拳用中指点按劳宫穴,缓慢用力,尽力抓握几秒钟,然后缓缓放松稍停后再重复抓握,只需几下就可使手指转暖。在门诊碰到即使夏季也指尖湿冷且搓手也不易转暖的患者,令其采用该方法后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视伤肝血——电脑族更要养肝
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丑时安心睡觉呢?无论是日夜奋战在电脑一线的上班族,还是那些贪于游戏的青少年,他们的身心仿佛与电脑融在一起。
如果你也是这样,就请听听医生的忠告吧——久视会伤肝血!为什么这样说呢?肝开窍于目,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全依赖肝精、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肝经上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肝的精血循肝经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灵枢·脉度》也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的精血充足,肝气调和,眼睛才能发挥视物辨色的功能。
“目受血而能视”,“肝藏血,主情志的疏泄”。过度用眼自然要耗损肝血,我们的肝脏就像身体里的一个血库,如果血库里的血不充足,就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不清、小腿抽筋、腰膝酸软、手足无力、手指不灵活、皮肤出现斑点、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症状。这一系列问题的祸首便是“久视”。
生活中哪些人会久视呢?大家首当其冲会想到电脑一族。这些电脑族长期坐在电脑前,眼睛对着显示屏“望穿秋水”,显示屏却对他们大发辐射,长时间会出现头昏、头痛现象,此时肝也会受到冲击。如果肝气不舒,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症状。
对于那些常使用电脑的人平时应怎样养肝呢?我的建议是,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时,要时常适当换个姿势,要经常按摩穴位。如何按摩呢?伏案工作时可以采用脚踩大脚趾和太冲穴、行间穴的方法。如果可以放下手里的活儿,闭目待一会儿,那就一边踩按大脚趾和太冲穴、行间穴一边闭目,同时还可以用手揪自己的耳垂和耳尖后上方。睡觉前用热水泡脚时也可用指按压肝经上的太冲穴、行间穴。躺在床上后还可以用一只脚的外踝去按摩另一只腿上的足三里,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按摩丰隆穴。
只要熟悉了人体经络的穴位位置和功用,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好办法。但这些办法仅仅是一种辅助锻炼方法。《黄帝内经》中有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别忘了,养生的秘诀里有一句“不妄作劳”,不妄也包含不要过度的意思。中医就讲究一个“中”字,中也就是适度。
问:我最近眼圈发黑,而且面无光泽、神情憔悴、精神疲倦。我前几天加班时间较长,但是这几天我保持正常的睡眠,可还是这样,请问这与肝病有关吗?
答:是否有肝病需要到医院做相应检查。根据中医理论,眼睑属脾,《灵枢·经筋》:“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所以,改善黑眼圈从经络理论来看,应梳理太阳经和阳明经。太阳经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经经气相接。阳明经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足阳明经经气相接。“阳明脉衰,面始憔”。面色憔悴,要补阳明气血,用补法循经梳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再梳理手太阳小肠经和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重点是背部五脏俞穴。《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起居不时五脏受伤,五脏属阴,阴病取阳,背部属阳。五脏俞穴用补法。这样常可以很快缓解或者消除症状。其根本治法还是牢记《黄帝内经》开篇所强调的,要做一个知“道”者,尽量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从而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亚健康是肝疲劳的预警信号
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如果你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就先来看看自己吧!是不是最近总是感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全身无力、容易疲倦、精力不集中、健忘、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睡眠不良、早晨起床有不快感、颈肩僵硬、手足发凉或手足麻木感、心悸气短、胃闷不适……这些症状提示你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了。在亚健康中,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是其典型症状。
亚健康最钟爱白领和高级知识分子等工作环境紧张、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上班族,而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大都市。
工作累吗?当然!干什么工作不累呢?可是累也要有个限度。为了健康,为了自己,你应该学会休息。
亚健康在中医学中称之为“未病”,也就说你到医院去检查也不会发现什么问题,就是感觉平时很累——身累,心也累。中医认为,亚健康的症状无不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也就是说,发生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肝很累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肝是人体最敏感、最脆弱的内脏器日常养肝8法① 晚上23点以前上床睡觉;
② 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并观察大便的形状及颜色;
③ 饮食要正常,不要暴饮暴食;
④ 早上一定要吃早餐;
⑤ 烹调尽量少用动物油;
⑥ 少吃油炸食品,用过后的油不要炒菜;
⑦ 不吃冰品,少吹冷气;
⑧ 常保持心情愉快。官,劳累、熬夜、酗酒都会伤肝。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保证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如果肝失疏泄,就会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则产生疲劳。同时,由于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乘脾犯胃,就会导致所谓的亚健康状态,重者还会产生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人的阳气会随着四季更替出现“生、长、收、藏”,其中由“长”转到“收”,从“藏”转向“生”,这是人体阳气变化的两个“极”,这个极的变化,就是由肝负责管理的。因此,一般肝病多在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或冬春之交发作。就以一天为例,丑时是阳潜藏于阴的“极”(阳入阴叫做“寐”,阴转阳叫“寤”,即醒来),此时又是肝经流注的时间。“阳”是能量的释放,它不可能源源不绝,是需要休息的。只有通过休养,能量才可以储备,第二天才会有精神,所以“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如果经常熬夜或睡不好,肝失疏泄,应该潜藏的阳没有好好的休养,第二天醒来能量就会不够用,此时就会感到疲惫。
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人卧血归于肝”,说明丑时是养肝血最佳的时刻。由于现代人无规律的夜生活、酗酒、沉迷于电脑网吧,使肝储藏和调节血液功能严重受损,肝阴血耗损。
肝养目、柔筋、营爪的物质基础是营血。如果营血亏乏,则储藏于肝的血量不足,分布到全身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需要,不但经常感到乏力,而且也不耐劳累,且目无血养则会变得干涩,血不养筋则筋肉屈伸无力,血虚则肝木失其柔和之性。
怎么发现自己的肝有问题呢?如果睡足8小时仍觉得累、眼眶黑暗或眼睛干涩、皮肤易过敏、整天疲劳气色差,甚至有的女性痘痘长不停,这些都是肝疲劳的表现。如果一个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的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造成免疫力低下,这种长期的伤害会转化成慢性肝损伤。如果你每天清晨在丑时醒来,这就表示肝在通过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向你发出信号了。在针灸治疗上,这种失眠患者,根据“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理论,取太冲穴针刺或按揉穴位常可取得满意效果。有经验的医生用穴位按压可以检查和治疗某些病症。如果担心自己的脏器有问题,还是认真做一个健康体检为好。如果检查结果正常,仅是自我感觉不适,可再用中医经络理论慢慢“研究”,要想快点解除不适,还是到医院请专业医生诊治吧。
春季是最宜养肝的时机
夜睡早起,广步于庭
“夜卧早起”,就是说晚点睡、早点起。春天的生发之气刚刚起来,不要睡得太早,也不要睡得太晚,最好在子时前入睡,在肝经当令的丑时保持熟睡。不少人的肝病其实是熬夜“熬”出来的。一般人在熬夜后大都会双目赤红,这就是肝火上升的症状。
早起就是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起床,起床后应多散步。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被发缓形”告诉人们,此时要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
“以使志生”,以便使精神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意思是说,对待事物,也要符合春天的特点,应当发生的就让它发生,而不要去伤害它;应当给予的就给予,而不要剥夺它;应当培养的就去培养,而不要惩罚它。否则会使肝脏之气受到损害,到了夏天还会发生寒性疾病。
春季一定要避风
肝恶风。恶是厌恶、讨厌的意思。肝属木,木生风,风为百病之长,风轻上行,外来邪风先侵犯头部,易造成头痛。人的脑后有一穴位叫“风池”,“风进风池掀巨浪”就会生大病。
春宜省酸增甘
现在很多人都爱吃醋,有的人每天早晨还喝一点醋,说可以降血脂、减肥、软化血管、美容养颜等,还有人推荐食用醋泡花生米、醋泡黄豆、醋泡黑豆、醋泡鸡蛋等。说这些方法用的都是厨房里的东西,绝对安全。笔者认为,中医的方法还是应以传统中医理论来指导,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偏方用了有效,有时用了就无效。关键是要了解所用食物或药物的性味归经,辨明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证有效,不对证就无效。所谓“治病容易辨病难”。古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要先辨明病情阴阳属性,确定好治疗的大方向,然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再者,“食饮有节”,五味不可过极和偏嗜。《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春季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指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为什么要省酸增甘?酸性收敛,不利“发陈”,有违春气之应,甘味入脾,脾属土,肝属木,肝木可以克脾土。春三月任肝木舒畅条达生长,符合“赏而勿罚,予而勿夺”的原则。为防止肝木过旺克伐脾土,可在饮食上增加甘味以“实其脾气”。明白这个道理,其他季节的五味增减也就可以相应推衍出来了。
知道了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那么,相应夏季就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当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季则宜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则宜省咸增苦以养心气。也就是说春季宜少食酸味,多食甜味,以补养脾气;夏季宜少食苦味,多食辣味以补养肺气;长夏(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少食苦味,多食咸味,以补养肾气;秋季少食辣味,多食酸味,以补养肝气;冬季少食咸味,多食苦味,以补养心气。这些理论是根据五行理论推衍而来,对于四季分明的地区可以作为参考,实际应用宜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为养生而照书养生,分析明白原理后还要应用有效,这才是硬道理。
问:为什么春天最宜食韭菜呢?
答:春季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李时珍说:“韭……乃肝之菜也。”春季与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相应。
《本草拾遗》载:“在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韭菜虽一年四季都可食用,但以初春时节品质最佳,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常言道“春韭香,夏韭臭”。因此,春季适当食用韭菜可以养护人体的阳气,从而增强人体抵抗力。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韭菜所含的挥发油及硫化物具有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韭菜还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每100克韭菜含15克纤维素,比大葱和芹菜都高,可促进肠道蠕动,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大肠癌的发生,故有“洗肠草”之称。便秘者可取新鲜韭菜200~300克,洗净切成小段备用,锅热加食用油35克,鸡蛋12个,或用猪瘦肉,最后放韭菜轻炒,炒韭菜窍门是先放韭菜根部,翻炒几下后再放韭菜叶,韭菜变色即可起锅,切忌长时间翻炒,每天一次当菜吃。一般1周左右便秘好转或痊愈,以后可每周间断做此菜,可保持大便畅通。此外,韭菜还被称为“起阳草”,对性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韭菜虽好,但并非人人皆宜。对于有口臭、口舌生疮、咽干喉痛等热性病证及手脚心发热、盗汗等阴虚火旺症状的朋友最好和韭菜保持距离。另外,孕妇最好不食或少食韭菜,以防助热引起胎动不安。
寅时——3:00~5:00——肺经最旺
寅时经脉气血循行流注至肺经,肺有病的人经常会在此时醒来,这是气血不足的表现。《素问·刺法论篇》中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寅时醒来寻太渊
肺病自己查肺部出现疾病一般可以从咳嗽、咯血等典型症状辨病。
① 晨咳:一般多见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
② 夜咳: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慢性左心功能不全。
③ 无痰咳嗽:多见于慢性咽炎或喉炎、胸膜炎。
④ 多痰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结核等。
⑤ 青壮年咯血:可能患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病。
⑥ 中老年咯血:如果常反复发作,可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癌。肺主一身之气,它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寅时人体气血开始重新分配,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这个是由肺经分配完成的。如果此时醒来,多是肺气不足的表现。因此,过敏气喘、咳嗽等与肺经相关的疾病,通常会在这个时辰发作,尤其是过敏气喘的小孩,常在此时咳到醒来。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根据经络理论,可选取肺之“原穴”太渊穴。原穴是脏腑原气(即元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如下表所示。十二经脉原穴表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对人体非常重要。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来治疗五脏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输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所以,按五脏有疾当取之原的理论,肺有疾当取肺原穴即太渊穴。
根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即对于按时发病或症状加重的,可以取此时当令经的“输”穴。肺经的输穴还是“太渊”。因为阴经的输穴和原穴是同一个穴位,即“以输代原”。所以还是选择太渊穴。
如果根据“虚则补其母”的理论,应用五输穴时,肺在五行属金,土生金,即土为金母。在肺经上穴性属金的穴位为“经渠”,穴性为土的穴位为“太渊”。所以培土生金,还是要选择“太渊”穴。
个人经验对于寅时醒来难寐者针刺太渊穴,常可一穴见效。这是针灸的临床经验,对于不会针刺者,或没有条件针刺的患者,自己轻柔(轻柔属补,重按为泻)地按摩一下太渊穴,或许能够收效。因为民间中医的经验是,以指代针按揉穴位的效果取决于施术者是否练功。所以,如果自己按揉后不能取效,最好的办法还是到医院请医生诊治。
此外,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人体在清晨寅时血压低,脉搏、呼吸次数也少,尤其是清晨4时左右,血压最低,脑部供血量最少,生命力最弱,尤其肺系病、心肌梗死、脑血管栓塞、婴儿猝死症……都易发病,特别是冬季,经常有意外发生。因此,有这些病人的家庭,一定要在寅时多照顾病人,以防意外。
中医养生专家认为:大寒、大热、大风、大雾须避之。肺主皮毛,司肌肤腠理之开合,此时一定要做好防寒暑的工作,这当为首要保肺之道。
平时那些肺部虚弱者,可学习按摩、导引等保健方法,以增强机能、改变体质。一旦察觉肺系病症状,急早治愈,以绝后患。
寅时醒来后要是觉得睡不着的话,不妨披好衣服练习静坐。坐姿以自己能接受的动作,或散盘或单盘或双盘均可。道家认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寅时乃肺经当令,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所以是练气的最好时机。两手握固或结印或掐诀置于腹前,存神内守,以舌于口腔中上下搅动舔揉牙齿牙床内外,术称“赤龙绞海”。舌下系带两边有“金津”、“玉液”两穴,当津液满口时,叩齿鼓漱(次数自定,如果怕影响别人可以直接鼓漱),然后分数次咽下,意随吞咽动作转移至小腹。依法吞咽七次。应该注意的是,在行功过程中呼吸应始终保持自然舒畅,不论有无唾液或唾液多少,皆应做以上意想和吞咽动作。
闭口绞海鼓漱可刺激唾液分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含有黏蛋白、球蛋白、淀粉酶、溶菌酶等有机物。因此,“赤龙绞海”、“吞津”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健体防病良方。
此法是通过用舌抵口腔及漱口动作,刺激唾液腺分泌。这种导引方法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中记载道:“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可“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太上黄庭经》中亦载:“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嵩山隐士太元先生亦于《太元气经》中著述:“天地有泉源,非雷霆功则气不能润荡万物。人身有津液,非咽漱则无从溉五脏、蒙五彩……”此法备受历代功家推崇,南北朝陶弘景、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宋代刘河间及明代高濂和汪昂、石室道人,以及清代方开,还有少林祖师达摩、大文学家苏东坡、明太祖朱元璋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等历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武功大师也都奉此法如瑰宝奇术,举不胜举。
为什么肾有病,却在肺经当令的寅时来运功呢?这就是五行学说在养生上的运用,肾属水,肺属金,按照五行理论,金能生水,虚则补其母。补肾也就是用补金的方法,即“金水相生”法。
那么,怎么补肺呢?土能生金,所以临床常用培土生金法。比如,肺气不足者,常用健脾益肺的方法,参苓白术丸就是在此原则下的组方。运动疗法以五行拳为例,五行拳横拳属土应脾,劈拳属金应肺。练拳时适当多练习一下横拳、劈拳,就是取培土生金、健脾益肺之意。知道了五行生克的关系和补泻原则,也就可以化生出很多的方法。
问:经常吹冷气对健康是否有不良影响?
答:中医认为,“形寒饮冷”皆有害于肺,因为肺主皮毛,皮肤是肺的对应部位。如果皮毛感受寒气,会直接影响浅表气血的运行和汗液的排泄,气血运行和汗液排泄一有问题,肺气的宣肃功能,也就是肺的气化功能马上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冷气吹得太过,不利于肺脏的气化功能。“手太阴肺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吃下凉的东西,寒气从内在肺经影响肺的功能,吹冷气则是由外在体表侵入,其致病结果是相同的。
“窝囊废”其实是“肺窝囊”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五脏所藏……肺藏魄。”“魄”是什么?就是人的魄力、气魄、体魄。人的“魄”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代表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类经·脏象论》指出:“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人体一些知觉和动作是“魄”作用的结果。
在生活中,常骂一个不成事的人为“窝囊废”,是个废物、不中用的家伙。中医里将窝囊废也称为“窝囊肺”,那为什么不叫窝囊心、窝囊肝、窝囊脾呢?说一个人是窝囊肺,其实也就是说他的肺窝囊。肺有问题、肺气不足也常表现为缺乏“魄”力,就会变得很窝囊。人的肺气足,就会有“魄”力,常能做成大事;而肺气不足的人,连说话声音都很小,表现为缺乏魄力,自然就成了成事不足的“窝囊肺”了。
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主要通道,与肺直接相连。《灵枢·五阅五使》指出:“鼻者,肺之官也。”如果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也灵敏;如果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觉也差。
据说国外还有这样一句谚语:“大人物必有一个大鼻子。”中国在相面时也很讲究:女看眉毛,男看鼻。如果一个男人的鼻子位居中央,周正、挺拔、个大,就能成大事,这也是魄力十足的表现。
魄力足,可不是脑子一热的蛮干,要有理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五行要平衡,弱的要补,太旺盛的要疏导,要把其多余能量往下传,不能让多余的能量克制其他脏器,所以遏制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就像治理洪水一样,要多疏导,多分流,实在不听话的再进行克制。
肺气虚常见少气乏力,动则气喘,体虚易感等。临床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常采用“培土生金”的方法,即健脾益肺法。补肺气的穴位有:肺的“原、输”穴即太渊,或肺的母经脾经的原穴即太白。
五行拳的横拳属土应脾,劈拳属金应肺,可以经常练习以宣降肺之气机。如果练习劈拳的同时练习横拳,根据五行理论则属培土生金法。
问:在什么时间按摩肺经最好?
答:当然也是在肺经最旺之时按摩最好,但此时是早上3~5点,是睡眠的时间。因此,我们还可以从同名经上找其他穴位,如在上午9~11点足太阴脾经当令的时段进行按摩,“五脏有疾,当取之原”,选取肺经的原穴(也是输穴,穴性属土,土为金母,肺属金,虚则补其母,故取其母穴)太渊,再加上脾经原穴太白,则有培土生金、健脾益肺之意,有点像参苓白术丸的意味。问:根据西医的说法,气喘病人多是由于过敏体质所致;就中医立场来说,气喘与个人体质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
答:您说的应该是过敏性哮喘。喘证和体质有一定的联系,体质可以通过治疗和锻炼改善。现在各医院开展的冬病夏治对于哮喘就有很好的疗效。
“气喘”只是指呼吸困难、气息急促的症状。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邪热炽盛,痰饮停肺,肺肾气虚所致。除肺、心疾病常见气喘外,咽喉或胸廓的病变、温热类疾病、腹内肿瘤或积水等挤压及虚劳类、脱证疾病等亦可见气喘。
临床上对以气喘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常以气喘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辨证论治。
病性有实有虚:实者病势急骤,声高息粗;虚者病势徐缓,气短息弱。
气喘为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如:哮病、肺胀、肺热病、肺痈、肺水、肺衰、气胸等病,气喘常是其主症之一。暴咳、久咳、肺络张、肺痨、肺痿、肺癌、肺尘埃沉着病等均可有气喘症状。
临床根据病情表现综合分析如下。
(1)发作性气喘,常见于哮病,必伴哮鸣。
(2)劳作时发作或加重,或平卧时加重,常见于肺胀或由心衰等所致。
(3)气喘属吸气性困难者,多为上呼吸道阻塞性病变。气喘属呼气性困难者,多为肺胀、肺痿、哮病等。
(4)高热病人,一般都有呼吸迫促、息急气粗的表现。
(5)呼吸深而规则,伴有鼾音者,常见于痰厥、脏厥、出血性中风等。
(6)胸腹内肿瘤等挤压而致气喘者,可有胸腹腔癌、瘤及气胸、悬饮、支饮、肥气、晚期益虫病、鼓胀等病。
(7)某些中毒,如杏仁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有呼吸困难而见气喘的症状。
(8)咽喉病变或窒息时,亦可见气喘,应有咽喉部病变指征,或喉间痰鸣等症。
除在医院常规检查外,有时还会作胸部X射线检查、血气分析、CO2结合力、血电解质测定等。
其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有很多,具体如下。
(1)风寒束肺证:咳嗽气喘,胸部胀闷,痰稀色白,头身疼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2)寒饮停肺证:气喘咳嗽,或喉中哮鸣,痰液清稀多泡沫,胸部胀闷,恶寒怕冷,舌淡,苔白滑,脉弦。治宜温肺散寒、化饮平喘。
(3)表寒肺热证:气喘,咳嗽,胸部胀闷,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黄质稠,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散寒、清肺平喘。
(4)痰热壅肺证:气喘息促,咳嗽,胸部胀闷,痰多黏稠色黄或夹血丝,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平喘。
(5)痰气互结证:咳嗽痰多,气喘息急,胸闷,喉间痰鸣,舌淡或稍暗,苔白腻,脉弦紧。治宜化痰降气平喘。
(6)气郁伤肺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作时突然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咽中如窒,苔薄,脉弦。治宜宣肺解郁、下气平喘。
(7)肺气虚证:喘促短气,声低懒言,咳声低微,神疲肢倦,面色少华,自汗畏风,舌淡,脉弱。治宜补气益肺平喘。
(8)肺肾气虚证:喘咳日久,动则更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神疲,自汗,肢冷,或有浮肿,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细。治宜补肾益肺、纳气平喘。
(9)肺肾阴虚证:咳呛气喘,痰少质黏,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润肺平喘。
(10)水气凌心证:气喘息涌,痰多且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畏冷肢凉,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弱而数。治宜温补心肾、化气利水。
秋季养肺——该收的时候一定要收
肺气与秋气相通应,肺气在秋季最旺盛。此时,肺的制约和收敛功效强盛。到了秋天,人体的气血运行也随“秋收”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因此,人也应当顺应秋气而渐收。
如果不收,肺脏很容易受到干燥气候的伤害而患上肺热病,此时病人右脸颊会显得通红,肺气过盛,面色枯槁,胸背和四肢都会感到疼痛,还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出现鼻塞和打喷嚏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慢性哮喘和肺气肿。如果肺脏阴气重而阳气弱,人的身体就会变得黝黑、虚弱、怕冷,很容易感到劳累,在情绪上表现为忧伤、悲愁,容易扰乱精神,人体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不适感。
秋季养肺应以“收”为主,如何收呢?《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就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在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说,要早睡早起,起床时间要比春季稍晚一些,大体以与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宜。鸡叫的时候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所以人们一定把握好这个时机起床。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到了秋天,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秋冻要适度所谓的秋冻,就是“秋不忙添衣”,当然秋冻也要看情况。
初秋时,暑热未尽,凉风时至,衣被要逐渐添加,但不可一下加得过多,捂得太严。晚秋时,“月落乌啼霜满天”,穿衣要少一些,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但要适度,以自己能接受为宜,这样可避免因多穿衣服致使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此时宜生肺病。
“秋冻”是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也为冬季藏精做好耐寒准备。平静,借以缓解秋凉之气对身体的束缚,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如果您秋天还一天到晚想事情,那您的肺就不够调和了,身体就会变得不好,所以您要开始收敛种种作为,保持平静。怎样才能做到安定平静呢?这就要求人们收敛思绪,控制心情,遇事不急不躁,平静自然,使肺气保持通利调畅。
如果违背上面的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季还会发生顽固腹泻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秋季的“收”是冬季“藏”的基础,秋天阳气应当收而未能很好地收,冬天阳气就会应藏而不能藏。
肺是五脏中的娇脏,无论是在秋季,还是平时,我们都要善待它。
问:秋季养肺吃什么样的食物好呢?
答:秋季养肺最好是多吃白梨、白萝卜、百合、莲藕、白木耳等白色食物。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与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和五色中的青、赤、黄、白、黑相对应。肺脏与白色都属金,白色应肺。因此,经常吃白色食物可收到养肺效果。
卯时——5:00~7:00——大肠经最旺
卯时是大肠值班,此时要养成排便的习惯。起床后宜先喝杯温开水,然后去卫生间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排出体外。晨起一杯温水,可稀释血液,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卯时是最“方便”的时候
《素问·灵兰秘典》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与其他脏腑一样,中医也给大肠封了一个官儿,叫传导之官。什么是“传导”呢?从字面上理解,即传化和疏导的意思。
根据以上意思,我们也概括出了大肠的两大功能——主传化糟粕和主津。什么是主传化糟粕呢?大肠上接小肠,接受小肠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大肠主津,意指大肠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作用后所剩下的食物
大便形状和颜色可辨疾病一般来说,大便以黄色成形为原则,如果大便不成形可能是身体不够健康的警讯。此外,大便太硬或太软,颜色偏红、偏黑、偏棕色,甚至偏绿、带有油脂,都必须特别留意。
一般而言,大便的颜色是很淡的黄色,有的甚至接近于白色,可能是消化不良;如果带有鲜红色,表示肛门或直肠处出血,暗红则可能是肠道出血,黑色则表明胃部有毛病。残渣和剩余水分,将其中部分水液吸收,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即常说的燥化作用。
大肠主传化糟粕和主津的功能,什么时候发挥得最好呢?那就是卯时,也就是上午的5~7点,此时是这位传导之官在值班。它值班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排便。排便是大肠功能最直接的表现。卯时大肠工作勤奋,一觉醒来,正好如厕。
由于大肠是身体的末端,负责的又是消化后的食物残余,通常气味不佳,因此经常被人们忽略其对健康的重要性。也就说,我们往往只顾享受口腹之欲,却让大肠承担痛苦。常有这样一些人嗜食麻辣火锅等辛辣食物,方便时却如火烧般痛苦;又如现代人嗜食膏粱厚味、肥软精细之物,却因缺乏纤维质,致使残渣不易排出,积留在大肠中,成为致病因子。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大肠,尤其是卯时这一时间段。
在卯时怎么照顾大肠呢?按时排便是最好的方式。
有一种做法就是,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空腹喝一杯盐水,其功效就是清肠排毒。现在很多人都在用这个经济方便的方法解决“方便”问题,也每天清晨饮一杯加盐的凉白开水。
晨起喝一杯凉白开或者加盐的凉白开不知起于何时,笔者的建议是早晨起床后喝杯温白开水。
当然,清晨喝盐水是否有益健康,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人甚至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现身说法。那么,清晨喝盐水真的有益健康吗?笔者的观点,淡盐水用来漱口,晨起饮水还是温开水为好。不仅如此,一年四季饮水都是这样。为什么呢?
1晨起饮用淡盐水没有必要
晨起饮水的目的是补充前一夜丢失的水分,并稀释血液。研究和实践表明,白开水是承担这一任务的最佳选择。其他饮品,不论浓度高低,都不能起到白开水的保健功效。相反,可能造成血液的进一步浓缩。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对盐的需要量很小,仅为每日2~3克,自然饮食完全可以满足。如果没有大量出汗或其他特殊需要,没有必要饮用淡盐水,特别是没有必要养成饮用淡盐水的习惯。为了口腔消毒,或缓解咽喉肿痛,用淡盐水或饱和的浓盐水漱口是一种有效方法,但这与饮用淡盐水不是一回事。
2晨起饮用淡盐水有一定风险
不论健康人、高血压病人或伴有高血压的其他疾病患者(如糖尿病等),增加盐的摄入量都可能升高血压。对健康人,血压升高的结果可能还不至于造成高血压,但对于高血压患者,则可能是雪上加霜,导致病情波动。通常,晨起是一天中血黏稠度最高的时候,血压也达到第一个高峰,对心脏病患者来说,清晨是病情波动最危险的时期。因此,任何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如饮用淡盐水等都应尽量避免,高血压患者尤应注意。
3个体、群体不同
在饮食上,个体和群体是两个概念。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吃盐较多,但血压并不因此升高。其实,这不奇怪——所谓“高盐摄入导致血压升高”的观点,是从群体角度得出的,是对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都适用的原则。但具体到个人,因存在个体差异,情况可能不尽相同,但不能因某个个体的特殊性否定适用于群体的普遍原则。从科学的角度看,个体采用群体的基本原则指导自己的饮食是最为安全和适宜的做法。个体如果能做到避免高盐摄入这一群体原则,那么,可以将导致血压升高的饮食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既然说到喝白开水,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喝白开水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高血压病人要保证每天三个时段有水喝。一是晚上睡觉前半个小时,防止晚上因为水分散发导致血液黏稠。二是半夜,如果醒来去厕所,也要再补充一杯水,或者喝上几口。三是一觉睡醒后,再来一杯水,避免血液黏稠时就开始一天的各种活动,以免引发血栓。
有的高血压患者认为,夏天出汗太多,要多补充水才能保证健康。出门在外,很多人会买纯净水喝。多喝水没错,但是要防止一次喝下太多,尤其是纯净水,因其会很快进入血液,引起血压升高。最好的方法是用杯子接一杯开水,即使很渴也不得不等候水由烫转热、由热转温,这样就不会一次喝入很多,而是小口慢饮。
补充身体水分的饮水方式也要点滴而入,不可用灌的方式,更不可饮用冷水。
问:我最近排便不是很正常,也没有什么时间规律,有时是一天一排,有时两天一排,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到医院做一下检查,如果不是疾病原因引起的排便异常,那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饮食无规律或情绪波动大造成的,大可不必担心。最好养成每天在同一时间排便的习惯,这样即使没有很明显的便意也可以排出来。建议卯时不要仍躺在床上睡觉。问:请问清晨锻炼对大肠经有好处吗?
答:清晨不宜过早锻炼,尤其是年老体弱、危重病人,此时更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扰乱了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老年人总的锻炼原则是跟着太阳出没。日出后日落前锻炼最好。
合谷穴是大肠经最好的献礼
大肠经为手阳明经,在十二经中有独特的应用,有养阳、生津、通腑等作用。如果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导致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
大肠经上有一个支脉,是从缺盆走向颈部,通过脸颊,到下牙龈后回绕至上唇,分左右交会于人中,夹鼻孔两侧接足阳明经。所以,口角常出现溃烂的人,可以刺激大肠经以改善症状。如何改善呢?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指压或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如合谷穴,经络本身就可以跟它相关的肌肉、骨头、血管、关节联络,改善循环不顺畅的问题,甚至还可以治疗远端的疾病。《四总穴歌》里的“面口合谷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合谷穴,它可是大肠经送给人体最好的礼物。
合谷穴,也就是常说的虎口,它是大肠经的原穴。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就是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为什么还叫虎口呢?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的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合谷穴又名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因此,常按摩此穴还有健脾胃的作用。
合谷穴位于手背上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取穴方法:用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只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疾病减轻或消除。合谷穴的功效数不胜数。
1治痔疮
痔疮发作、便血时,可以按摩或搓揉合谷穴,用指尖、笔芯按摩或搓揉都可以,只要有酸胀感就表示得气了。肺经的孔最穴也很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按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此穴的疗效。
2缓解下齿痛
手阳明大肠经经过下牙龈,下牙疼时可以按合谷穴5分钟,疼痛会减轻。如果患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齿痛需要取胃经的内庭穴。
3救治晕厥
合谷穴还是一个急救穴。如果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二三分钟,晕厥一般可缓解。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按人中穴,醒脑回苏的效果更好。
此外,平常鼻子过敏者,也可以常常按压合谷,以缓解症状。
尽管按压合谷穴的好处很多,但是在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孕妇不宜按摩合谷穴,更不要针灸,文献记载针刺合谷穴有可能会导致流产。
问:我每年冬天都会感冒。一次闲暇时看到书上说按摩迎香穴可以预防感冒,可是我按摩了几次也没见效果,是不是我按摩方法错了?
答:您可以从入冬开始,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双手的大拇指关节按揉迎香穴(在鼻翼最宽处的两边),从紧贴着鼻翼最宽的部位向上搓到鼻梁骨处,然后再回到鼻翼最宽处为一次,一般要按揉100次左右。注意按揉迎香穴时稍微抹点润肤油,动作不宜太大,以免弄伤皮肤。迎香穴是大肠经最后一个穴位,手阳明大肠经的第一个穴位是商阳,肺经的最后一个穴位是少商。少商、商阳都是井穴。您可以再配合一个小动作,就是点钞票的动作,还要捻一下,临床做头皮针行针时常用点钞票的手势迅速捻针,不过从经络理论上讲,这个动作可以有效调理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
井穴是五输穴之一。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称为五输穴。是以水流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像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临床经常应用针灸疗法,因为取穴方便。
五输穴又配属五行,《灵枢·本枢》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
便秘是百病之源。短期便秘是肠道健康亮起红灯的警讯,长期便秘则是肠道健康的无形杀手。长期便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性便秘,会因体内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排出,而引起腹胀、口臭、食欲减退和易怒等身体中毒症状。还会使身体发胖、皮肤老化,引起贫血、肛裂、痔疮、直肠溃疡等疾病。
食物是治疗便秘的最好药物。经常便秘的人,应该多吃润肠、滑肠、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其中,核桃就是通便的法宝。
方法很简单:核桃仁、芝麻仁各30克,捣烂后用开水冲服。这两种食物均含大量油脂,有助于润肠,可消除便秘宿疾。如不捣烂,可直接口嚼少量,嚼极碎后吞下也可。
如果平时常感口干舌燥,而且失眠、多梦,多是肝火旺所致,也常引发大肠病,引起便秘或热痢。因此,每天清早最好保证饮食清淡,甚至吃素食,或吃水果,有助于大肠排泄。
腹泻
一想到腹泻,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天冲进厕所好几次的情景。实际上,腹泻几乎与排便的次数无关。即使一天只排便一次,如果大便呈泥状或水状,就是腹泻;一天上五六次厕所,但如果是有形状的大便,就不能称为腹泻。
中医论腹泻,是要辨证论治的。例如,因吃坏肚子而致的急性腹痛、腹泻,乃主张“通因通用”,也就是通过吃泻药来排除体内毒素以止泻。有人在卯时天亮即习惯性肚脐痛,继而拉肚子,此称“鸡鸣泄”,也称“五更泄”,这是命门火衰造成大肠经不能提升而致的腹泻,需要补脾肾以止泻。针刺穴位时,常取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并配合中脘、关元、天枢以治疗腹泻。水样泻,取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腹泻不很严重时,可以参考上述穴位按揉,有可能因为取穴不准或按揉不得法而无效,故应及时求医以免延误病情。慢性腹泻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由肠道炎症引起。其他一些疾病的早期表现不典型,有时可只表现为慢性腹泻,如糖尿病、甲亢、肝癌、大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大便次数、质地、形状改变(如变细)等,可到医院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肠道恶性病变。
对于习惯性便秘或腹泻,我们不要去习惯它、纵容它,关爱健康就是关爱我们身体的点点滴滴!
问:人到了老年,气血变得不旺,就会产生便秘,这是何原因呢?
答: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都会发生便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有的老年人因为年纪大出现阴虚现象,阴虚就是津液不足。如果大肠津液不足,就会引发火气,进而引起大便干燥、困难。有的老年人并不一定是津液不足,而是肺气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出了问题,也会影响大肠的蠕动功能,进而造成便秘现象。
此外,有些老年人的便秘习惯与精神压力、紧张有关,或因情志因素造成肝气郁结,或因情绪过度亢奋而化火,也会产生便秘。因此,人到老年,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对大肠的最好保养。问:请问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改善便秘情况?
答:一代宗师王培生先生介绍过一种小功法:两手外翻使小臂外旋可治便秘,内旋治晨起腹泻,效果很好。王老先生总结过很多健身祛病小功法,大家可以有选择的学习。
笔者也常推荐一些小方法,具体如下。
自己按摩穴位,可以选择中脘、天枢、下巨虚、支沟等。这些穴位都是临床针刺治疗便秘的有效穴位。
卯时及时起床,饮热水一杯,采取站桩姿势站立片刻,同时按摩脐两侧的天枢穴,以有温热感为宜,稍后如果感到肠蠕动明显,即可开始“方便”。
也可饮水后用拇指轻捏食指,两足开立与肩同宽,腿微屈溜臀,用髋部缓慢地画平圆,用转带脉的方法调理纵行诸经,使肠腑得到柔和的“按摩”,旋转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非常轻微的腹痛,不一会儿就会有便意。
或者饮水后面向西自然站立,两手交替做捻掌动作,意念关注拇指、食指,也很有效。其动作取自五行掌中的捻掌,捻掌在五行属金应肺,肺经脉起中焦、下络大肠。原练法的步法站立如形意拳的三体式步法,有些人不习惯如此站立,可采用普通的两足开立。
“莫饮卯时酒”与“再三防夜醉”
我们的祖先认为“酒为诸药之长”。它性温,味甘苦辛,有散寒气、通血脉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指出“辛入肺”,酒味辛,先入肺,肺与大肠相表里,饮酒应取其升阳发散之性,使阳气上升,肺气更强,促进气血流通。
适量的饮酒对肺经、大肠经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饮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掌握一定的时间和方法。
据说在浙江省平湖市城郊之北钟埭镇,过去沿袭一种早晨喝“卯时酒”的饮食习俗。在这里,喝“卯时酒”的一般多是老年人。以前没有电视,人们睡得早醒得也早,一般在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上街,然后到小镇里选择一个固定小酒店,要一些猪头肉、猪耳朵、五香豆腐干、油盐发芽豆等小菜,来上一二杯散装烧酒,边吃边饮,此法便叫饮“卯时酒”。
其实饮“卯时酒”这种做法古时就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喝卯时酒,他在《卯时酒》中这样写道:“佛法赞醍醐(tí hú),仙方夸沆瀣(hàng xiè),未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一杯置掌上,三咽入腹内,煦若春灌肠,暄如日炙背。”是说卯时酒有酒劲,一杯酒分三开饮下,肚子里热乎乎的,后背也像太阳烤一样。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耳,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郭相应点上。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体各部位在耳郭的分布好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具体投射区按摩方法如下。
① 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2次,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② 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具体做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在耳的背面即可,每日3次。
③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可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④ 耳郭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⑤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郭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续表附注手阳明经别原文《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语译手阳明经别,在肩上部肩髃穴处分出,从第七颈椎处进入体腔,下行到达大肠,归属于肺脏,向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脉气仍旧流入手阳明本经手阳明经筋原文《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语译手阳明经筋起于第二手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髃部;分支绕肩胛处,挟脊柱两旁;直行的经筋从肩髃部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行的走于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额角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其病症:在所经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挛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顾视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商阳食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大肠经“井穴”2二间握拳,当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目昏,鼻衄,齿痛,口,咽喉肿痛,热病大肠经“荥穴”3三间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身热,腹满,肠鸣大肠经“输穴”4合谷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大肠经“原穴”。
别名:虎口5阳溪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大肠经“经穴”6偏历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处目赤,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大肠经“络穴”7温溜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5寸处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大肠经“郄穴”8下廉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4寸处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9上廉在阳溪穴与曲池六连线上,曲池穴下3寸处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10手三里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1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地”和“阑尾”穴,证明其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大肠经“合穴”12肘髎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13手五里在曲池穴与肩髃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肘臂挛痛,瘟病14臂臑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处,当三角肌下端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15肩髃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疬手阳明大肠经与阳跷脉交会穴16巨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手阳明大肠经与阳跷脉交会穴17天鼎扶突穴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暴瘖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18扶突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瘖,瘰疬,瘿气19口禾髎水沟穴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与水沟穴相平处取穴鼻塞,鼽衄,口,口噤20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鼻塞,鼽衄,口,面痒,胆道蛔虫症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外台秘要》:不宜灸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髎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辰时——7:00~9:00——胃经最旺
辰时养胃就要按时吃早餐。如果你每天早晨都不给胃吃饱,时间久了,消化道溃疡病就容易找上门。饭后1个小时循按胃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启动人体的“发电系统”,以调节人体的胃肠功能。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
胃是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人以胃气为本”,突出了它的重要性。
胃在膈下,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贲门是胃的上口,幽门是胃的下口。
为什么说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呢?《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其意思是说,胃是储存饮食的器官,有“水谷之海”之称,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六腑活动的源泉。
胃是如何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的呢?这要从它的生理功能说起。
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类经·脏象类》:“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如何理解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呢?
我们可以通过胃字的构造来分析:胃字下面的“月”表示胃的质地,上面的“田”则体现胃的功能。田是种植和出产粮食的地方,而在人体,这个“田”就是生产人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地方,是人体的能量之源。所以,胃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是容纳、消化食物,使之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的不断蠕动及胃中阳气的蒸化下,使水谷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腐熟。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缺少了脾胃的正常运转,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则不能正常进行,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也就没有了物质来源。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在完成受纳和腐熟水谷之后,还要将初步消化的食物传递到小肠,在那里完成对食物精华物质的吸收。所以,胃还必须具备向下传递食物的功能——主通降。精华被吸收后,剩下的下移大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
通降是胃生理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称胃“以降为和”。如果胃失和降,饮食滞留于胃,就会出现胃脘胀痛、不欲饮食等症;如果胃气上逆,则发生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的升清作用。
早餐宜吃温热的食物养胃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要让土地化生万物,就一定要有适宜的温度。现在很多人喜欢在清晨醒来后饮凉白开以求通便,或喝蔬菜汁,说这样能直接摄取蔬菜里的营养并清理废物,有的还喝碳酸饮料。人体气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晨起时吃喝冷的食物,必定使体内各个系统更加挛缩、血液流通更加不顺。因此早上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温热的食物。
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营养丰富的早餐给胃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胃就可以在“上班”的时候有活可干。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该如何养胃呢?那就是按时吃好早餐。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睡醒后吃饭胃会尽全力消化。中医认为,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它对我们一天之中营养的来源、体力、精力的供输十分重要。有了充沛的活力,才能应付一整天的工作。
早餐怎么吃才好呢?除了掌握正确的时间,早餐的内容也要有新意。具体来说,早餐宜食五谷类主食,不宜荤腥。一般来说,起床后活动30分钟再吃早餐最为适宜,早餐应该享用热稀饭、热燕麦粥、热豆花、热豆浆和芝麻糊等,再配着少量蔬菜、面包、水果等。
辰时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此时吃饭最易消化,再多热量也能吸收,吃得再多也不会肥胖。因此,有些人为了减肥不吃早饭的做法是错误的。幼儿园一般是在早晨8点吃早餐。
可是很多学生却常不吃早餐就上学,这值得家长们重视。此外,一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很少吃早餐,或早餐质量不好,久而久之,这些人精神不振、气色很差。很多人将之归罪于前一天晚上睡眠差,其实与当天不吃早餐也有很大关系。对女性来说,不吃早餐会导致胃经气血不足,进而导致皮肤干燥、起皱和贫血,加速衰老。因此,无论是上班族,还是为人父母的家长,每天早起一刻钟,给自己和孩子准备一顿优质的早餐,应是每天的“必修”功课。
早饭一定要吃,其重要性可用“早饭如春雨之于禾苗”来概括。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说它金贵是因为它很重要。对于南方来说,春季正是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开始返青并到乳熟期,需要很多的水;对于北方来说,玉米、谷物等从播种到成苗,也要有充足的水,因而春天雨水尤显重要。
春雨还有一特点——春雨绵绵。“绵绵”说的是春雨细润、悠长,对大地有慢慢滋润的作用。早晨相当于一天中的春天,吃早饭也应该像春雨般绵绵,这样对人脾胃的滋养功能最好。
胃有腐熟的功能。胃作为一个空腔脏器,是饮食磨碎和初步消化的地方,而要磨碎和消化食物,首先要使食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停留一定的时间,胃就是食物停留等待进一步加工的第一个场所。
食物停留于胃,经过胃的蠕动和胃液的消化,得到初步加工,原先的大颗粒食物转化为小颗粒食物,这些小颗粒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顺利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而大分子物质只能通过粪便排出。如果向胃肠“绵绵”输送的营养物资都是液体或糊状的细小颗粒,不就能很快消化、吸收了吗?所以,吃饭要细嚼慢咽。其实,细嚼慢咽的吃饭方式比食物本身更养胃。
进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我们的胃承受着很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们要善待自己的胃、珍惜自己的胃。
问:我在天热时总喜欢吃冰的或喝冷饮,我想问一下,这些食物对胃的功能有什么影响?
答:中医认为“寒则凝”,虽然在大热天喝冰水很痛快,但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天气热时气血运行快,有利于新陈代谢;如果我们此时喝冰水就会造成气血凝聚,影响体内气血循行。
生活中一些女性有痛经的困扰,如果在行经前吃太多冰的东西,就有可能会使痛经反复发作。痛经即是气血凝滞导致。寒气造成气血凝聚,凝聚后气血不通,不通就会痛。因此有痛经的女性,在月经前应忌食冰凉的食物和饮料。
也许有人认为,天气热喝冰冷的东西才会解渴。其实,身体会觉得热,是因为体内储存了较多的热,无法散发出来,才使人感觉热、口渴,此时如果我们喝下温热的水,则有助于排汗、散热,这才是有效的散热解渴方法。
女人要在35岁之前养好胃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从此可知,女子到了35岁,足阳明胃经气血衰退,面焦发堕,颜面不荣,而男子在40岁左右,肾气衰,发堕齿槁,青春不再。
很多年轻人都有过长痤疮的体验,这些“顽固分子”通常都长在额头和脸上,这给爱美的年轻人带来诸多苦恼。
为什么痤疮偏爱往脸上跑呢?其实是你的胃经出现了问题。
脸部和前额都是足阳明胃经的循经部位。如果胃经不畅,最明显的表现是面黄、易生痤疮,口唇不红润、显现苍白色,而且精力不足,甚至头发枯槁。
我们知道,脾胃开窍于口。口唇苍白往往代表肠胃消化系统不好。女性就诊时一般不要化太浓的妆,这样才能看得到“英雄本色”。此外,有人脖子皮肤松皱,其实这些都是胃经气血亏虚造成的。
为什么女人一定在35岁以前养好胃经呢?女人一旦过了35岁,就会变老,皮肤也不再像青少年的时候那么滋润了,因为胃经恰恰循经面部。一旦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疼,都是胃经的问题。而女人在35岁后,胃经功能就会出现衰退,人的容颜自然变老,这个时期是女性一生的转折点。女人只有在年轻时保养好自己的阳明经,才能防止早衰。那么,女人如何保养自己的胃经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常敲胃经。
怎么样敲胃经呢?你可以循经开始,从锁骨下,顺两乳,过腹部,到两下肢正面,一直敲到脚踝。敲打胃经时要稍用力,一定要敲到小腿胫骨外侧到第二个足趾间的连线。从足三里穴开始,有痛感的地方就是穴位,要重点敲;足背最高的地方也要敲。当然,如果在敲胃经的同时,兼带敲肺经、大肠经,那么找回青春的感觉就不会太难了。
这是一个让人心浮气躁的时代,女人心里容易产生“沙子”;心里若有了“沙子”,有本事的女人可以把“沙子”养成“珍珠”。如何养呢?关键就在于敲胃经。
问:我是一个爱长痤疮的女生,每次痤疮侵犯脸上时,便秘也来凑热闹,难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答:据临床观察,大多数痤疮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便秘以及排便不爽等症状。经常长痤疮的人,说明其体内毒素太多了。毒素一旦被机体重新吸收后外发于肌肤,蒸熏面部就会发生痤疮。人体内的毒素还会阻碍人体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内分泌失调,致使痤疮更加严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到医院请医生诊治、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之外,还可以辅助调理阳明经,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重点穴位合谷)、足阳明胃经(重点穴位天枢、梁丘、足三里等)。调理方法可以是拍打、敲打、捶打、循按等。下肢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如果不方便用手调理,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小窍门。大家可能会发现,穿高跟鞋的女士在累了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勾起脚尖,大家可以试一下这个动作,如果站着,就稍息前伸一只脚,然后勾脚尖。如果坐着,可以勾起两只脚。坚持一会儿就会感到足三里往下有发热感,这时可以放下休息。其实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刺激足三里区,我们可以把这一无意识的动作变成一种有意识的锻炼,武术桩法中就有这一练法。对于不敢自己针刺,又怕艾灸烟熏,又要避免因拍打穴位让别人担心下肢有病,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刺激胃经上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如果脚尖勾起外摆,可以刺激胆经的阳陵泉。如果可以脱掉鞋子,则可以用一只脚跟放在另一只脚的脚背上,用自身肢体的重量按压脚上肝经的太冲、行间及胃经的冲阳、陷谷、内庭等穴位。
晚上躺在床上按摩胃经的方法:做一个“4”字腿的姿势,用屈腿的外踝循按另一条腿的胃经腧穴。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经上的穴位尤其是下肢腧穴,是针灸医生经常选用的。在这里为您介绍一些小方法,以调理胃经改善所谓的“髌骨软化症”——膝盖痛。
有一些老人总觉得膝盖发软,走路、站立时好像要不由自主地跪下去,平路时没有感觉,下楼梯或久坐站起来时就会有痛感,这有可能是患了现代医学所讲的“髌骨软化症”。
髌骨,就是我们常说的膝盖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髌骨软化症就是髌骨的软骨损伤引起的退行性变化。患髌骨软化症的人,开始活动时仅为酸痛,活动后觉得舒服。如果活动量加大或时间稍长,疼痛会明显加重,休息后缓解。有的病人在膝关节伸屈时可听到咯吱声,用手指按压髌骨四周即可感到疼痛。疼痛特点是站直了膝盖不痛,完全蹲下去膝盖也不痛,只有在半蹲位时髌骨所承受的压力最大,此时膝盖最痛,所以常常是上下楼梯时膝盖最不舒服。
髌骨软化症的防治重点在于改善膝部血液循环,尤其是髌骨的血液供应。加强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从中医经络理论讲就是加强大腿部足阳明胃经的锻炼,且可很好地防治髌骨软化。笔者在门诊碰到膝盖痛的患者,除针药并用之外,还指导患者练习一些特殊的静态姿势以保证治疗效果,从而缩短疗程,以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笔者个人经验,针刺治痛可以做到当时显效,但碰上老年患者或者症状较重的患者针刺效果不能持久,只能维持2~3天的时间。但经静功姿势锻炼一段时间后,就会得到反馈——这个方法很有效,现在膝盖不疼了,有的还说胃口也改善了。其实要归功于患者自己对胃经的有效调理。
下面介绍几种练习方法。
(1)在某些需要正襟危坐的场合,如果座椅是硬座最好,坐在座椅前1/3处,使大腿后面不要受到椅子边缘的压迫,仅用坐骨着力、会阴区不受压迫,有利于气血运行。两手扣于膝盖上,中指放在髌韧带上,食指轻点内膝眼,无名指轻点外膝眼(即犊穴),掌心劳宫穴贴在髌骨上方的鹤顶穴,小指置于膝关节外侧胆经所过位置,拇指置于内侧脾经所过位置。调整上身保持中正,如同垂直立在椅子上的一把鸡毛掸子,留意于手掌与膝关节的接触部位,手掌可以感到膝关节内温暖舒适。您也可以同时配合勾脚尖或外勾脚尖以锻炼足三里、阳陵泉的方法。时间随意,以感到舒适为度,见好就收,不可过度练习。
(2)坐姿同上,仅手掌位置不同。双手掌心向下,用掌心的热度温熨大腿前外侧足阳明胃经的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区,每穴温熨的时间根据舒适度自由选择。
(3)坐于沙发或办公椅上,两腿并拢(或分开)伸直,足跟用力蹬,足尖用力勾,使腿部足阳明胃经一线肌肉绷紧,坚持片刻,会感到腿部肌肉发热,有时会颤抖,稍坚持一会儿,慢慢放松。练习过程中如果口中唾液增多,要分次咽下,用意送入小腹。练习时意念最好专注于腿部。
(4)临睡前,坐于床上,两腿并拢伸直、蹬脚跟、勾脚尖,两目注视两大脚趾,尽可能不眨眼。两手扣于膝盖,同方法(1)。如果伸直腿后上身不能保持垂直中正者,可以把臀部垫高,或者坐在沙发边上,把脚放在地上练习。
(5)仰卧平躺姿势,屈膝或伸直腿,仍然为蹬足跟、勾脚尖姿势。还可以配合两手托天理三焦姿势或者环抱姿势练习。有些人一伸懒腰蹬腿就会腿肚抽筋,您可采用蹬足跟、勾脚尖的方法蹬腿伸懒腰,则可以避免腿肚抽筋的情况。
足三里是胃经最得力的干将
在胃经的穴位中,为什么把足三里单独提出来呢?这主要在于足三里的成绩在各穴中最为突出。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约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中医五行学认为,脾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据说日本有一个长寿家族,这个家族的家庭成员透露了他们的保健秘法:常灸胃经足三里穴;该家族成员凡年届三十者必奉行此法,年寿皆能逾百而无病。《黄帝内经》中指出,灸足三里能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生长。《针灸大成》中也提出艾灸足三里和绝骨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也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一说,为什么灸足三里与吃老母鸡有同等功用呢?
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及闭经、月经量少等。老母鸡的补益作用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人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具有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的作用。故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一说。
作为胃经要穴的足三里,被中医养生专家称为强壮要穴。如果经常艾灸此处,可有效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保持旺盛精力。
民间还有一句谚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怎样保持这种“不干”的状态呢?就是采用瘢痕灸的方法,即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灼伤皮肤后,使之起疱流水保持湿润,甚至化脓,最后常留有瘢痕,以形成对穴位的持久刺激。因留有瘢痕,为避免影响美观可以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灸时用艾条对准穴位,调好距离施灸,待穴位皮肤出现红晕即可,艾灸时宜选在辰时。如果平时上班没有时间,或有时间但怕艾灸的烟气,可以用前面介绍的刺激阳明经的方法在开车、办公、临睡以及其他您认为方便的时间操作。
一些女性患者经常有乳房胀痛的困扰,对此症状的认识通常如下。
① 青春期乳房胀痛:一般在9~13岁发生,月经初潮后,胀痛会自行消失。这与激素水平有关。
② 经前期乳房胀痛:许多女性在月经来潮前有乳房胀满、发硬、压痛的现象;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就会胀痛难受。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上述变化可消失。
③ 性生活后乳房胀痛:这与性生活时乳房生理变化有关。性欲淡漠或者性生活不和谐者,因达不到性满足,乳房的充血、胀大就不容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持续性充血会使乳房胀痛。
④ 孕期乳房胀痛:一些妇女在怀孕40天左右的时候,由于胎盘、绒毛膜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致使乳腺增大,从而产生乳房胀痛,重者可持续整个孕期,不需治疗。
⑤ 产后乳房胀痛:产后3~7天常出现双乳胀满、硬结、疼痛。这主要是由于乳腺淋巴潴留、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及乳腺导管不畅所致。
⑥ 人工流产后乳房胀痛:妊娠突然中断时,体内激素水平骤然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房突然停止生长,造成乳腺块及乳房疼痛。
对于长期不见缓解的胀痛,甚至越来越严重,触摸乳房可见凹凸不平、边缘不清、肿块活动度差,应到医院确诊,并及时治疗。
那么,乳房胀痛有什么解决办法吗?笔者下面介绍一些个人的临床经验供大家参考。
根据经络理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所以根据胀痛的部位,结合整体症状,开药方时选取适合的归经药物并合理配伍,服用后就可以消除症状。应用穴位针刺的方法常可立刻缓解或消除正在发作的“生理胀痛”现象。
选择适合的穴位按摩梳理经络气血,可以有效消除不适症状,从而避免手法不便的尴尬以及手法不当的损伤。如乳房胀痛者,可以取胃经和肝经的穴位来治疗。在经络理论里有一些穴位其身份特殊,如郄穴,见下表。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分布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经脉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阴跷阳跷阴维阳维郄穴孔最温溜梁丘地机阴郄养老金门水泉郄门会宗外丘中都交信跗阳筑宾阳交主治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针刺该穴常可迅速缓解或消除症状根据疼痛部位,选择通过疼痛部位的经络上的身份特殊的穴位,就可不必再忍受不适。梁丘穴位于膝盖外上方,如果裤管较紧,针刺取穴不方便,点揉按压也可以。针刺取五输穴里的输穴“陷谷”或经穴“解溪”,也可很快消除乳房胀痛。针刺中都或太冲或行间均可迅速消除乳头痛痒症状。
没有时间去医院,自己又不会针刺者,按压胃经要穴梁丘、足三里、丰隆、陷谷、内庭等穴,手指没有力量者可用“4”字腿法。方便时,可用外踝按揉梳理对侧腿部的胃经腧穴。用手指或掌根按揉小腿内侧的肝经络穴之蠡沟和郄穴之中都也能及时减轻肝经病痛。
有眼袋的人也一样,眼袋是遗传或肌肉比较松弛造成的,根据经络理论,足阳明胃经入下眼睑(参见“足阳明胃经知识简表”中“足阳明经筋”一栏)。所以还要加强对多气多血阳明经的调理,想美容,不想面色憔悴者,应好好保养阳明经,以推迟“阳明脉衰,面始焦”的发生。
问:我最近常感胃胀、恶心、呕吐,没胃口,请问按摩什么穴位较好?
答:先到医院做一个检查,及时请大夫治疗。如果检查后没有大问题,自己又不愿意用药,又怕针刺,又嫌耳穴贴敷有碍形象,可以自己按揉足三里、丰隆、太冲等穴,如果自己找穴不准,请大夫指导一下,还可以请家人帮助提捏按揉背腰部的膀胱经腧穴。如果自己调理效果不理想,请及时到医院请大夫诊治。利用中医经络理论的非药物调理方法有很多,如按摩、导引、六字诀等。
附一足阳明胃经知识简表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è)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按:指应作趾,其他足经均同)内间(按:应作次指外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语译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交会鼻根中,会旁侧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中(巨髎),回出挟口旁(地仓),环绕口唇,向下交会语译于颏(kē)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颈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进入缺盆,向下过膈属胃络脾。胸腹部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向下挟脐两旁,进入气街(气冲穴)。腹内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气街与前外行者会合。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下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下行足背进入中趾内侧。小腿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足部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间,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主要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gàn,胫骨)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飕飕战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面色暗黑。病发时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欲跳出,独自关闭门窗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这是小腿部气血阻逆导致的骭(gàn,胫骨)厥症。本经穴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气盛有余则身体前面发热,表现在胃部则为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色黄;气虚不足则身体前面发冷、寒战,胃部了寒则感到胀满续表附注足阳明络脉原文《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语译足阳明络脉名丰隆,在距离外踝上八寸处分出,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部会大椎,与各经的脉气相会合,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部。其病:气厥逆则喉部肿痛,突然音哑。实证会躁狂和痴癫;虚证则下肢松弛无力,胫部肌肉萎缩,可取络穴丰隆治疗足阳明经别原文《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音è,鼻梁)(音zhuō,颧骨),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语译足阳明经别在大腿前面从足阳明经分出,进入腹腔之内,属于胃,散布于脾脏,向上通连心脏,沿着食管浅出于口腔,上达于鼻根和眼眶相连的组织(目系),仍旧合于足阳明经足阳明经筋原文《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斜)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颓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足阳明经筋语译足阳明经筋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中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行的上结于大转子部;向上沿胁部联系脊柱。直行的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腓骨部,合于足少阳经筋。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部而聚会于阴器。上向腹部而分布开,至缺盆处结集。上向颈部,挟口旁,会合于鼻旁颧部,向下结于鼻部,上方合于足太阳经筋。足太阳经筋成为“目上纲”(上睑),阳明经筋成为“目下纲”(下睑)。另一支,从面颊结于耳前部。其病症:可出现足中趾掣强,胫部筋肉痉挛,下肢跳动、僵硬不舒,股前筋肉拘紧,股前部肿,疝气,腹部筋肉拘紧,向上牵制缺盆和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如有寒则掣引眼睑不能闭合,有热则筋松弛使眼睑不能睁开。颊筋有寒,使筋肉紧急,牵引面颊和口角;有热则筋肉松弛,不能胜过对侧收缩,所以口歪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动,口眼斜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2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口眼斜,头痛眩晕3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口眼斜,眼睑动,鼻衄,齿痛,唇颊肿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4地仓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口,流涎,眼睑动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5大迎下颌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口,口噤,颊肿,齿痛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6颊车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处口,齿痛,颊肿,口噤不语7下关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斜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8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动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9人迎喉结旁15寸,当颈总动脉之后,胸锁乳突肌前缘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10水突人迎穴至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当胸锁乳突肌前缘咽喉肿痛,咳嗽,气喘11气舍人迎穴直下,锁骨上缘,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咽喉肿痛,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12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13气户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14库房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15屋翳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16膺窗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咳嗽,气喘,胸胁胀痛,乳痈17乳中乳头中央18乳根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19不容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呕吐,胃痛,食欲不振,腹胀20承满脐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21梁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22关门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23太乙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胃痛,心烦,癫狂24滑肉门脐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胃痛,呕吐,癫狂25天枢脐旁2寸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癥瘕大肠经“募穴”26外陵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腹痛,疝气,痛经27大巨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28水道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29归来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30气冲脐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冲脉所起31髀关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平臀沟处腰痛膝冷,痿痹,腹痛32伏兔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33阴市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34梁丘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胃经“郄穴”35犊鼻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膝痛,下股麻痹,屈伸不利,脚气36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
督脉经穴歌
督脉中行二十八,穴自尾骨长强发,腰俞阳关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加,筋缩至阳灵台妙,神道身柱通陶道,大椎哑门风府项,脑户强间后顶上,百会前顶囟会圆,上星神庭素髎前,水沟又称人中穴,兑端龈交督脉全。附二足阳明胃经穴位图
巳时——9:00~11:00——脾经最旺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胃不分家,养好脾的同时也要养好胃。巳时是脾经值班,不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
在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能生化万物。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素问·灵兰秘典论》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营养物质,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之就会多病减寿。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应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的运化有赖于胃阳的动力,胃的受纳有赖于脾阴的资助,而且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完成纳运过程。脾恶湿故多湿证,胃恶燥故多燥证,临床常见脾虚湿困、胃阴不足者。
胃主降浊。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进入小肠,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为和;脾主升清,脾气上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输布到全身发挥其营养功能,故脾以升为顺。
脾与胃居于中焦,是升降的枢纽,其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所以,在调理机体时尤其注意调理脾胃气机。
脾胃居中土,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肝、心、脾、肺、肾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脏对五行,很容易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传变现象。所以《慎斋遗书》有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口唇是脾经的一面镜子
为什么说口唇是脾经的一面镜子呢?《灵枢·五阅五使》说:“口唇者,脾之官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从中我们得知,脾开窍于口,故脾经有问题就会表现在口唇上。
“脾开窍于口”即饮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的脾经通畅,即可饮食有味、食谷感觉香甜,这样则营养充足,小孩长得健壮,大人则气血充足,肌肉健美;反之,如果一个人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减退或口味异常,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
《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是说,口唇的色泽与全身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是脾运化功能状态的外在体现。
生活中有些小孩晚上睡觉常流口水,这是由于后天脾胃虚弱的缘故,而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气对液有收摄作用,脾气虚,不摄液则流涎。脾虚之人肌肉弹力不足,容易松弛,因此睡后会张口,形成口水外流。其实有些成年人也会这样。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睡后不会流口水,如果经常有此现象,即显示脾气虚。比如,有的人过度劳累耗伤脾气,侧卧时可能会出现流口水,恢复体力后即可消失。
流口水也称流涎,属于唾液分泌过多。如查不出任何原因而出现流口水,称为特发性唾液过多,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副交感神经紧张性亢进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口腔或其他部位患病引起唾液分泌过多,称为继发性唾液分泌过多症。其原因很多,可分为真性唾液分泌过多和假性唾液分泌过多两种情况。
真性唾液分泌过多的原因主要有口腔炎、咽炎、舌炎、齿龈炎等口腔疾病,以及假牙不合适引起的刺激;汞、铅、碘、砷及尼古丁等药物中毒或刺激;脑炎、脑性麻痹、癫痫、帕金森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神经精神疾病;突发性甲状腺肿、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假性唾液分泌过多,是口腔唾液去路受阻所致。其主要原因是,食管狭窄或肿瘤、瘢痕等引起通路障碍;口腔、咽喉等部位手术后引起吞咽神经麻痹,导致口腔唾液难以顺利下咽;而神经、舌神经及下颌运动功能障碍;老年人唾液腺萎缩,可因服用药物导致药源性唾液分泌过多等。因此,若老人口角常流口水,做子女的应该引起注意,带老人去医院口腔科检查。
流涎,也就是平常说的流口水、流哈喇子,可以推测是脾的问题。根据中医理论清稀者属于“涎”,为脾之液,脾气虚不摄液可造成流涎。“唾”则是较稠黏的,根据“五脏化液”理论,涎为脾之液,唾则为肾之液。较稳妥的办法,还是及时到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进行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有的老人突然感觉疲劳乏力,侧卧流涎,没有及时治疗,结果次日半身不遂,原来前一天的流涎乏力是中风先兆。一年分四季,如果人生也分四季,老年可以比作秋季,常说多事之秋,所以老年人的不适症状一定要充分重视,一定要结合平时的健康体检情况综合考虑,别把中风先兆流涎当作脾虚。即使应用食疗也宜在排除危险病变之后,且应遵医嘱的饮食宜忌,作为配合治疗的辅助方法。
思伤脾——思念也是一种病
《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也就是五种情绪,这是五脏的功能表现之一。五脏与五志的对应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肾主恐、脾主思。五志与五脏,情绪与脏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也就是说,平时过于欢喜就会伤心,大怒就会伤肝……如果过度思虑的话,就会伤脾。如果伤了脾胃,则食欲不振。
有一次,一位女孩说男友与自己刚刚分手了,当时自己哭了一整天,现在不仅情绪不好,而且连饭也吃不下去了,而且总感觉浑身无力,问笔者是不是得了什么病。按中医理论她这种情况是忧思过度,脾气郁结,运化失常所致。《素问·举痛论》有言:“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小病不求人,但求按脾经
脾经属足太阴经脉,从足大趾前端沿内侧上行足内踝前,过下肢内侧,在腹股沟附近转入腹内,属脾脏,络胃腑,上膈膜,直抵咽喉部;然后连舌根、出舌下;另一条支脉从胃往上,过膈膜,注入心中。
如果脾经经气出现异常,会出现舌根强直、食则呕吐、胃脘疼痛、腹内发胀、时时嗳气等症状。此外,还会出现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脾经共有21个穴位。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在各穴位中,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都是治病好手,对付一些常见的小痛小病可以说手到擒来。
艾灸隐白穴止“功血”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过去每月月经量多,且来势很猛,自诉体检没有子宫肌瘤,这个月已经持续十余天,血色淡,每晚多梦易醒,腰酸体倦乏力,大便稀溏。看其舌体胖大色淡,舌边遍布齿痕。于是笔者选择为其针刺隐白穴再加艾灸的方法,再辅以肾经的水泉穴,同时服用人参归脾丸以健脾养血安神。2日后患者电话诉次日血即止。这是一例效果比较理想的患者,其属于脾虚不统血,合理选穴并配合合适的中药,才有如此效验。如果患者自己使用一定要确定病势不急,一时不便到医院治疗时才可参考此法。疗效不理想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辨证论治,以免误治失治。
“功血”是现代医学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异常的子宫出血,经诊查后未发现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其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律出血,属于中医妇科“崩漏”范畴。
崩漏是指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经血非时而崩下不止谓之崩,经血非时而漏下不尽谓之漏。这是由于致病因素损伤冲任,固摄失职,血失统摄而引起。中医根据具体情况常可分出数种证型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上例服用归脾丸加针灸得效的患者属于劳累损伤脾气,致使脾虚而导致的脾不统血,血下不止,心血亦虚,导致心不藏神,症见失眠、多梦易醒。证药相符,故而奏效。
在临床上,还会有其他证型,要辨证论治,证药相符,方可奏效。
按摩太白治胃痛
现代人工作繁忙,有时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难免会患上胃病,胃痛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按摩太白穴是笔者献给那些患有胃痛上班族的一条秘方。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按摩太白穴,以有痛感为宜。经常按摩此穴,对胃痛、食欲不佳、腹胀都颇具疗效。当然,按摩很重要,按时吃早饭更重要。
意守公孙穴减体重
意守的时间、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
《医宗金鉴》有云: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肋胀胸膈满,癥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针灸学》教材介绍公孙穴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并附有参考资料: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射线胃肠检查时,发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最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公孙为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胃蠕动加强,胃酸分泌增加,则会出现饥饿感。公孙穴的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所以对于想减肥却饥饿难耐者,意守此穴,或者按揉刺激此穴,皆可达到耐饥的目的。伏案工作者,可以在工作学习时,一只脚外翻,用另一只脚的足跟踩压在公孙穴上即可达到理想效果。可同时配合内关,其主治范围为心、胸、胃。梁丘为胃经郄穴,可治疗急症,如胃痉挛胃痛可以用点按法按揉,片刻即可缓解。笔者常在过了饭点还不能下班时使用此法,很快就可消除饥饿感。坚持一段时间,可很好地控制体重。
三阴交是妇科病的良药
三阴交是脾、肾、肝三条经脉相交之处,是治妇科病的灵丹妙药。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经常按摩此穴,可防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多、崩漏、盆腔炎、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有文献记载三阴交与合谷穴合用会导致堕胎,因此怀孕的女性不宜按摩这些穴位。
问:如何按摩脾经?
答:自己按摩可以采用坐位,搭“4”字腿式,用对侧的手逐个按摩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公孙穴可以有效防治胃酸过多,降低饥饿感,对于想减肥但难耐饥饿的人可以经常按摩此穴。不方便用手,可以用脚跟踩另一只脚的太白、公孙穴,这也是伏案工作者自我“保健足疗”的好方法。
笔者在家伏案工作时就是采用把脚放在脚踏上自己踩按穴位以避免久坐之弊。
《黄帝内经》有言“久坐伤肉”。脾主肌肉,长时间久坐不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四肢肌肉运动时对静脉的轻柔挤压有助于血液的回流,足部的按压或脚趾抓地动作可以运动小腿肌肉,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良好的气血循行可以使人精神百倍,也可踩按其他穴位,如太冲、行间、陷谷、内庭、侠溪等穴。踩按大脚趾,可以有效刺激肝脾井穴,调和肝脾。
但电脑一族切不可以为此法是什么无上妙法,而放任自己久坐桌前。这仅是一种万不得已的方法。再者,座椅也宜以硬木为好,坐时宜“正襟危坐”,坐在座椅前三分之一处,如果椅子较高或坐满椅子时,注意不要让大腿下面的肌肉被压在椅子边缘上。偏瘦者可加薄棉垫或薄海绵垫。这样是为了减少因坐姿不正而导致的对血管的压迫。这种坐法虽然没有松软的座椅舒服,但几年后会体会二者的区别,也会明白为什么老一辈人常教训年轻人行走坐卧站都要有规矩了。
长夏最宜养脾
长夏就是阳历的七八月份,阴历的六月份。中医学认为,长夏时期与脾相应,也就是说,这段节气与人体脾的关系紧密,此时最宜养脾。
为什么长夏最宜养脾呢?中医认为,长夏属土,而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暑湿,暑湿与脾土关系最为密切。土是生养万物的,离不开湿。没有湿,生养无从谈起,但又不能过湿,过湿就会涝。长夏季节阴雨连绵、潮湿,人最易出现脾虚湿困。
脾的特性之一就是喜燥恶湿,为什么脾喜燥恶湿呢?这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是分不开的。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太过就会困脾。
《素问·五行运大论》载:“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其意思是,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脏,脾脏能使肌肉生长发达……故长夏宜养脾。
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夏天人体能量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工作”,才能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营养。
长夏主化,是人体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的最佳时期,因此长夏时宜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青少年是长身体的大好时机,夏天要多吃高营养食品。一般人在长夏喜欢吃冷饮、水果,而实际上夏天宜吃热饮熟食,以免寒凉食物损伤脾阳,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如果此时需要吃汤药,大夫也常在药方中加入芳香化湿的药物,如藿香、佩兰等。
夏天,尤其是三伏天宜多吃一些豆类食物,有健脾利湿的作用。适宜夏天吃的豆类包括:绿豆、白扁豆、四季豆、赤小豆、荷兰豆、青豆、黑豆等。
长夏天气湿热,易使人心情烦躁,因此养脾还要保持好心情。所谓:心静自然凉。喜悦轻松的心情对脾有益,嫉妒、忧虑、多思则对脾不利。
附一足太阴脾经知识简表足太阴脾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通“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续表足太阴脾经循行语译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上内踝前边,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膝骨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属于脾络于胃,向上通过膈肌,挟咽部,连舌根,散布舌下。腹部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下三寸,分布于胸胁主要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大便或矢气后则感到轻松,全身沉重无力。本经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脾大络病症:实证为浑身酸痛;虚证为百节松弛软弱附注足太阴络脉原文《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语译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其病症:气厥逆则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内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足太阴经别原文《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语译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舌根足太阴经筋原文《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于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语译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髀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柱。其病为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部痛,转筋,膝内侧骨痛,股内侧牵引髋部酸痛,阴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及两胁作痛,牵引胸中和脊内疼痛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隐白大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脾经“井穴”2大都大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脾经“荥穴”3太白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脾经“输、原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4公孙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参考资料: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射线胃肠检查时,发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最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5商丘内踝前下方凹陷中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脾经“经穴”6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孕妇禁针7漏谷三阴交穴上3寸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8地机阴陵泉穴下3寸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脾经“郄穴”9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脾经“合穴”10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二至第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同,唯动作相反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11箕门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12冲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腹痛,疝气,崩漏,带下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13府舍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痛,疝气,积聚足大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14腹结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3寸腹痛,泄泻,疝气15大横脐中旁开4寸泄泻,便秘,腹痛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6腹哀大横穴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17食窦第五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胸胁胀痛,噫气,反胃,腹胀,水肿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18天溪第四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19胸乡第三助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胸胁胀痛20周荣第二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咳嗽,气逆,胸胁胀满21大包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中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脾之大络足太阴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
午时——11:00~13:00——心经最旺
午时是心经当令的时间,此时不宜做剧烈运动,午时一阴生,动养阳,静养阴,所以此时宜静养,可以静卧闭目养神或小睡一会儿,但午睡不宜超过1个小时,否则易引起失眠。此外,午餐时也不要吃得太多,凡事过犹不及。脏腑有问题,舌头先知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五脏之首,是人体的君主。心主血脉,它能够配合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输送全身;心藏神,统管全身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医称“心主血脉”。主,有主持、主宰的意思。心通过自身的搏动和血管构成的闭合回路将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各处,为全身器官提供活动时所需的养分,并带走其活动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就是说,心的功能旺盛则全身组织器官得到的营养就充足;反之,全身组织器官就会因营养不足而导致功能减退,甚至衰竭。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人的心气。心气旺盛,才能使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不出差错;如果心气不足,就会使心血管系统内部发生动乱,心律不齐、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都会来找麻烦。
怎样发现自己的心有问题呢?《灵枢·五阅五使》载:“舌者,心之官也。”也就是,心在窍为舌,也可以说心开窍于舌,心的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变化可以从舌的变化上知其所以然。
很多人去中医院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医生诊完脉后还要看看舌头,这是因为中医诊病特别重视舌头,认为“舌为心之苗”。当然,这个“心”不仅仅是心脏,人体五脏六腑的变化都会在舌上相应呈现。
一般来说,正常舌象可概括为六个字:“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即: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如何观察和分析舌象呢?伸舌时要自然,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口尽量张大(但不要过分用力),使舌体充分暴露。如伸舌过分用力,或舌体紧张、蜷曲,都会影响舌的气血运行,并引起舌色改变或舌干湿度的改变。
望舌一般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同时看舌体(舌质)的色质和舌苔的厚薄、颜色等。
望舌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体:包括舌色(淡红、淡白、红、红绛、青紫),舌形(荣、枯、老、嫩;胖、瘦;点、刺;裂纹等),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下脉络(观其长度、形态、颜色、粗细、舌下小血络的变化等)。
舌苔:看苔质(薄厚,润燥——润、滑、燥、糙,腻——垢腻、黏腻、滑腻、燥腻,腐——脓腐、霉腐,剥苔与类剥苔——前剥、中剥、根剥、花剥、镜面舌、地图舌等),苔色(白——薄白、厚白,黄——浅黄、深黄、焦黄,灰黑)。
舌诊内容较多,医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老师的指导才能逐渐掌握。临床根据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处方遣药。有的患者经常自己对镜望舌,又不能确定其中的变化信息,反而凭空增添了许多烦恼和担忧。
如果舌出现了以下几种变化,就要注意了!
① 淡白舌:舌体颜色浅淡,有时全无血色。这可能是脾虚运化无力或阳气虚弱所致。
② 红舌:舌呈鲜红色,多见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如火热内生、外感热邪等。
③ 绛舌:绛舌比红舌颜色还要深,绛舌表示热度更重,程度更深。
④ 紫舌:紫是一种红中带蓝的色彩。如果红的成分多,呈绛紫色,多代表体内有热;如果蓝的成分多,多代表体内有寒。
⑤ 青舌:舌表现为暗青色,多见于瘀血和寒证。
通过对舌的颜色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身体内部情况,然后再行对症治疗之法。
有些异常舌象可以自己调养。
苔厚,口中有异味:一般提示胃有点小问题。如无不适感觉,可先从饮食起居入手。如生活规律,情志舒畅,吃易消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腻、油炸食物,不喝酒、不吸烟。经调养,异常舌苔和口气有望自愈。
苔黑黏腻:如仅舌苔异常而舌边尖呈正常的淡红色,且无其他明显不适,有时为“染色”现象。但胃病较重者有黑苔时则要警惕,如舌边尖呈深红色甚至发青发紫,说明病情加重,应及时就诊。
舌有裂纹称“裂纹舌”,如无不适感亦属生理性的,无需治疗,如重病后出现裂纹舌,舌红无苔且有不适感亦属阴虚,需配合药物治疗。
身躯肥大,舌体胖大,舌边有齿印,苔薄白,如无明显不适,则为太过肥胖所致。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其脾胃运化功能相对不足,食物消化吸收易出现障碍。要少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适当运动。如苔白厚腻,舌边有齿印,不欲饮食,腹胀满,便溏薄,则属痰湿过盛,在进清淡易消化食物的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
舌红,苔黄厚,便秘,口臭,此属胃火盛,可服清热泻火中药,忌酒,忌食辛辣热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多喝水。
问:我最近总感觉心慌,气短,自汗,胸闷不适,浑身无力,面色苍白。医生说我是心气虚,只要补一补就行了。请问如何来补呢?
答:心气虚是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您这种症状就是心气虚的症状。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出现畏寒、肢冷时,则属于心阳虚。一般来说,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平时应避免大量出汗,因其可导致“气随液脱”,并进一步加重气虚症状。如因汗多,出现心慌、气短症状时,可用西洋参3~5克泡水饮用。在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要积极配合心理调摄,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午时小憩是对心经最好的回馈
午时,即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是心经当令时间,这时我们应该干什么呢?
古典小说常会有“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为什么行刑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原来,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12点的时候,此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此时也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我们讲的子午时刻,是人体气血阴阳交替转换的一个临界点。以人体气的变化来说,阳气是从半夜子时开始生,午时阳气最亢盛,午时过后则阴气渐盛,子时阴气最为旺盛,所以人体阴阳气血的交换是在子、午两个时辰。
如果心经不畅,午时就会有反应,轻者会有一种煎熬感,而且感觉胸闷、呼吸不畅,或耳鸣、声哑,夜晚往往难以入睡且多梦、盗汗,或心里惶恐不安,总好像有什么事要发生似的。因此,要照顾好心经,午时最好宜静不宜动,使心火下降。
我们在此时如何养生呢?午时应为“合阳”,此时应“少息所以养阳”。此外,“心主血脉”,“心恶热”,而此时正是太阳高照,气温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为了让心脏受到更好的照顾,所以此时宜小憩,一般来说休息30分钟就可以了。
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午休最有补益。午休也有助于消化。当然,午睡时间不要太长,最多也不要超过1个小时。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不吃早餐或早餐没吃饱,到了午间11点至1点的时候,往往会因气血不足而头晕。因此,不论工作有多繁忙,早餐一定要吃饱,才不会让心脏时常陷入“油尽灯枯”的困窘。
必须注意的是,心经的养生之道是尽量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心脏过度兴奋。因此,茶、咖啡、酒等应适可而止,肥胖、高血压或已有浮肿的人,更应少摄取高糖、肉类、点心、油脂太多的肉类(如肥猪肉)或含盐量太高的食物。
问:我父亲今年52岁,他以前一直很健康,可最近不知怎么了,身体变瘦了,且身上忽寒忽热,每天午时之后出现恶寒。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如需中药治疗,请医生四诊合参后再开处方。如行穴位疗法,根据按时发病的特点,建议根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选取发病时间当令经络的输穴治疗。如果是午时,属心经当令,心经输穴为神门。午后未时为小肠经当令,小肠经输穴为后溪。可请针灸医生针刺此输穴的方法治疗。此为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养生从安心神开始
心主神志,藏神。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的“心脏”略有不同,中医所说的“心”包括心脏和精神、脑力,以及与心相关的其他脏腑组织。《黄帝内经》认为,心为神明之官。
一个人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果心主神志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者反应迟钝、健忘、精神不振甚至昏迷等现象。
在生活中,当精神紧张、思虑过度或受到惊吓时,往往会出现心神不宁甚至悸动不安的情况,有时还会有失眠、多梦等症状。西医学认为,这些症状的发生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但缺乏好的治疗方法。中医从心所藏之“神”对意识活动的重要性这个角度出发,认为这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生,是心所藏之“神”不足所致,从而运用安神的方法治疗心慌、失眠、多梦等,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平时我们在治疗各种疾病时,首先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王”现代人如何宁心养神心明则神清,神清则身健。养生先养心,养心就要宁心养神。
宁心养神可以让我们摆脱无谓的烦恼,并进入一种超凡悟我的境界。
您可以静听天籁之音。何为天籁之音?风声、雨声、鸟声、水流声皆是天籁之音。清晨,您可以听树叶沙沙的响声,听虫儿的叫声,听鸟儿的啁啾……由近及远,由低及高,由粗略到细微,所有日常的积尘、积怨、积郁、积忧、积乏,顷刻都会化作云烟。
静听天籁是以归依自然的方式,慰藉紧张与烦恼,使之宁心养神,获得深度的休憩。稳住了,其他脏腑就好管理了。正所谓“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的病变通常主要反映在血脉失调和神志异常等方面。心包为心之外卫,故温热病邪内陷,多为心包所受,从而出现神昏、谵妄等病候。心虚证多起于内伤,表现为心气、心血之亏虚和心神暗耗;实证多由痰、火、瘀血内阻所致。
血脉失调:心气虚推动血行无力,如出现心悸、气短、脉弱无力,宜用补益心气法。若气虚又见寒象,如肢冷、自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脉象散乱,则为心阳欲脱之证候,宜用急救回阳法。若见心悸、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脉细,则为心血不足,治当补养心血。若血虚又见虚热现象,则属阴虚。若心胸憋闷、心前区疼痛(有时牵引肩背)、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甚则可见面青和唇甲青紫,为心血瘀阻,治当活血祛瘀。
心神疾病:心血不足,忧郁伤神,就会出现“脏躁”病,以悲伤欲哭、躁扰不宁为主要症状,治用养心润燥法。若以失眠为主,兼见心烦、盗汗、舌红、脉细等症状,为心火偏亢、阴血不足,治用清热养血安神法。若热邪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脉数等症状,可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法。若痰火扰心,出现失眠烦躁,甚至言语错乱、嘻笑不休、打人毁物、弃衣而走,即为癫狂病,可用降火逐痰法。
其他疾病:汗为心之液,汗出正常与否与心的功能有联系,很多汗证可从心论治。若劳心过度,心血耗伤,或久病血虚,血不养心,因而心悸少眠、盗汗、舌淡、脉细,治当补血养心、安神敛汗;若心阳不足,四肢清冷,神疲自汗,治当益气温阳,佐以固涩。由于心与小肠有表里关系,心火亢盛,火邪随经脉上炎至舌,出现舌红或溃疡、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脉数等症状,治当清泻心与小肠之火。
心属火脏,与夏季相通,水能克火,而冬季属水,一日中正午应夏,夜半应冬。所以心脏病多发生在夏季或日中,加重或死亡时间多在冬季或夜半。
心脏保健宜如《黄帝内经》所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类经》也指出“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另外,注意适寒温、慎起居、保持身体健康,配之以导引、吐纳等方法,使气机通畅,血脉调和,则效果更佳。
治病救人的心经腧穴
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压力;精神压力增大,体力上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很多人更是“积劳成疾”。有时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脑不清、心悸气短、失眠健忘、上火便秘、食欲不振等情况。
这多是因为心经问题所致。心经是人的生死命脉。如果一个人的心经发生病变,除表现出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喉咙干燥、头痛、心痛、口渴、胸胁痛和上肢前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症状。
一旦出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心属火,木能生火,木行对应的是肝。
经络取穴补泻时常用“虚则补其母”之法,而且“五脏有疾当取之原”。
虚则补其母,一可补其母经,一可在其本经上补其母穴。照此理论,补心的穴位可以是心经原穴(也是输穴)神门,还可以是肝经原穴太冲,或心经的井穴少冲(心经属于阴经,阴经的井穴五行属木)。肝在五行属木,其变动为“握”,手背透露心脏秘密很多人手背上的静脉极其凸显,血管胀得像要裂开一样,其实从这些凸显的静脉可以发现心脏是不是有问题。
具体检查方法:将手先向前伸直,然后斜放下45°片刻,此时静脉处于怒张状态,再把手往上举高45°,此时血液下流,静脉的凸显会消失。如果此时静脉血管依然凸显,表明心脏可能出问题了,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现在做一个握拳的动作,但是要从小指这一侧握起,小指尖正好点按在心经的荥穴(属火)少府穴上。这一小指的抓握点按,心经木穴少冲点按在火穴少府上,木火相生。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补心手法。但其动作要领是缓慢,使少府穴微痛即可。此法可以有效加强心主血脉的功能,进而改善手冷、血脉不周等现象。
现在很多人都在敲打经络,敲打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不是那么简单,弄不好会出现问题。
医生在临床也常用拍打法,但其五指并拢微屈叩打而非握拳捶打。医生检查肾区有无叩击痛时,要在被叩击的肾区垫上一只手掌,而不是直接叩击肾区。笔者的一位同事遇到一位求治腰痛的老先生,自诉身体一向很好,体检正常,现在每天敲打腰部膀胱经。这位同事马上建议患者到大医院做检查。其后患者化验尿中有红细胞,因敲打腰部用力不当所致。凡事有一个度,正确的操作才是保障。抽空看看经络循行,经络如同河道,经常梳理一下河道还是有益的。选择适合的部位,如肌肉丰厚处,用适合的手法拍打还是安全的。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临床实践表明,手部按摩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辅助方法。
在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建议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或产生呼吸困难感。
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
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至肩、手臂及颈部。
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熟睡或做噩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
性生活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
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在公共场所,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悸、气急。
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
儿童的活动能力比同龄人差,活动时感觉心悸、气急、乏力、口唇青紫。
感冒后轻微劳动也感到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则感觉气急。
突然胸部不适而昏倒在地上,或有马上要“死去”的感觉。
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需要高枕而睡。
出现下肢浮肿。
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现肥大、变形。
脸、口唇和指甲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
休息时自觉心跳有异常声音,或手掌握触前胸壁心脏部位时有震颤感。
妊娠期出现心悸、头晕、气急或浮肿。
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由锁骨上至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左肩、左手臂内侧有阵阵酸痛,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
心脏病的典型症状是胸痛、走路易喘、心跳异常及浮肿等。有时过热、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会引起心跳异常,出现头晕、眼花。如非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只是年纪大或紧张引起的心律不齐,或轻微的心区不适,可立刻按压心经穴位,如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心经输穴、原穴)加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合穴),常有意想不到的功效,但这些穴位毫针针刺效果较好。如果按压神门穴,切忌按压神门穴处的尺动脉,用拇指掐中指尖心包经的中冲穴也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但中医临床治病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其方法的运用是不固定的,针灸穴位也是同样的,不同的大夫针刺会有不同的效果。
问:请问按摩心经是不是在午时最好?
答:当然,午时是心经值班,阳气最盛,此时按摩心经可以畅通人体气血;按摩后再午睡片刻更好。问:前一段时间,我母亲与父亲吵了一次架,尽管现在与父亲和好了,但最近还是感觉心慌气短,夜里总是失眠,请问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答:可选用补心气的穴位:少冲、神门、太冲。自己操作无效时请及时就医诊治。
“心腹之患”是大患
中医理论博大而精深、神奇而微妙。在中医里,人体内的许多东西都相互联系,彼此间都有一定的影响。古代有一个成语典故叫“心腹之患”,为什么古人一定要将“心”与“腹”联系在一起呢?
相传,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感觉自己国力强盛,想向外扩充地盘。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带着自己的臣子和一些厚礼来朝见夫差。夫差心里感觉很高兴,心想,越王对我还不错,还挺忠心的,就放他一马吧!这时吴王手下大将伍子胥看出问题。他认为出兵伐齐,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当前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可夫差这个人很倔,不听劝告。后来,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时出兵伐吴,就这样将吴国给彻底打败了。
这便是“心腹之患”的典故。它原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其记载:“寇贼在处,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后来人们常用“心腹之患”形容问题的严重性。有些权臣、大员将自己最亲信的人称为“心腹”,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心腹”为什么重要呢?心是心脏,对应手少阴心经,属里;腹内有小肠,为腑,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属表。二者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连,故气血相通。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也通于心。
“心腹之患”是说互为表里的小肠经与心经是一个整体,谁出了问题都不可等闲视之。所以,“心腹之患”说的就是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往往会表现为背痛、上肢痛,有的人甚至还会牙痛,而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循经线路。
如果一个人的心火过旺,除了会出现口烂、舌疮外,还会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证候,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如果小肠实热,也会顺经上于心,出现心烦、舌尖溃疡等症状。因此,同时出现这些情况时,在治疗上既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有成效。
为什么说“心腹之患”才是大患,原因就在于此。
问:我听说“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这样看来,是不是说吃一些苦味食物对心脏有好处呢?
答:是这样的。热盛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脏。如苦味归心经、心包络经、小肠经,所以心火旺或小肠经旺时,都可用苦味来调理。“小肠经旺”指的是小肠、十二指肠感染、发炎,引起腹泻、溃疡、糜烂,或熬夜以后舌头肿胀刺痛;心火旺则包括过敏反应、红肿热痛等,可以用苦味食物来缓解。
在苦味食物中以苦瓜最佳,中药则用黄连解毒汤;在肝功能异常的急性期,也要用苦的药方,如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
当然,凡事都不能太过。过多地吃苦味食物,可以使脾气受伤而不濡润,胃气受伤而胀满;因苦味属火,过食还会伤害肺脏,会使皮肤变得枯槁,头发也会脱落。
夏季养心重在静
“心”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一样,自始至终为我们的身体工作。我们睡觉了,它却不能睡。
一年四季,我们都要养心,但夏天为重点。《黄帝内经》载:“心者生命之本……为阳中之阳,应于夏气。”
为什么养心一定要在夏季呢?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应,因为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人体阳气随着自然界的阴阳升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再加上心为阳中之阳,属火,两火相逢,势必扰动心神,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心烦了,心的负担就会加重。所以,在烈夏至不贪凉,冬至要多冻夏至那天,地寒始生,地球吸入冷气入地心,人体也一样,那天起中焦的炼化能力减弱,吃凉太多,就会出现肠胃问题,因此夏至这天不能吃太凉的食物。
冬至那天起,地球吸收的太阳热量开始释放,地热开始上升,人体内热生,冬至那天要多冻,不要把热能给压住。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夜卧早起
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
无厌于日
厌,有厌恶、厌弃的意思。也就是说,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因为通过日照,可以补养人体的阳气。每次晒太阳,不得少于15分钟,但不宜过长,过长会损害皮肤。
使志无怒
夏季要保持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发怒;只要神清气和,思想平静,心火就不会生。当然,也不能大喜,过喜则会伤心。
使气得泄
夏天一定要使体内的气宣泄出来,如夏日困扰,懈怠厌倦,恼思郁积,气滞不宣,则有违养生之道。怎样宣泄呢?最好是天气凉爽的时段进行一些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以微汗为宜。
所爱在外
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在夏天,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学会“冷处理”。尤其是夏季的午后,天气炎热,使人难以入眠,情绪急躁,此时可以采取静坐、练习书法、绘画、听音乐等方式,使自己的心情平静。尽量选择舒缓的音乐,音量不宜过大;也可闭目坐于阴凉处,想象冰雪、大海、绿阴等景象,默念“阴凉”二字,在心理暗示、心理放松的同时,使机体放松,代谢下降,达到去热消暑的目的。
问:夏天天气炎热时,我就感觉自己的心特憋闷,而且晚上总是失眠多梦,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
答:夏天天气炎热,总会扰乱人的睡眠。点按少府、太冲、行间,再配合按揉内踝下照海和外踝下申脉穴。此外,中午一定要小睡一会儿,午餐后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片刻,一下午心情都会很好。如果自己点按穴位效果不理想,还是找中医医师进行治疗。因为穴位疗法能否得效与手法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附一手少阴心经知识简表手少阴心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语译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下过横膈,络于小肠。上行支脉从“心系”向上,挟食道旁,联系于“目系”(眼和脑相连的部位)。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向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到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穴,接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而欲喝水,这是前臂部气血阻逆发生的“臂厥”。本经穴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痛附注手少阴络脉原文《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语译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半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连系舌根部,归属于眼与脑相连的“目系”。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则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通里治疗。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经别原文《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语译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至喉咙,浅出面部,与手太阳经在目内眦会合手少阴经筋原文《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于肘后廉;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语译手少阴经筋起始于手小指内侧,结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伏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其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如承受横木(名为伏梁);下方为肘部之纲,病时当循行部位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和酸痛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极泉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2青灵少海穴与极泉穴的连线上,少海穴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项痛,腋胁痛心经“合穴”4灵道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解剖位置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分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心痛,瘈疭,暴喑,肘臂挛痛心经“经穴”5通里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解剖位置同灵道穴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心经“络穴”6阴郄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解剖位置同灵道穴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心经“郄穴”7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解剖位置同灵道穴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参考资料:①据报道,给狗注射垂体素造成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穴有明显的降压作用;②据报道,针刺癫痫病人的神门、阴郄、通里、百会、大陵等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心经“输、原穴”8少府第四、第五掌骨之间,握拳,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心经“荥穴”9少冲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心经“井穴”手少阴心经穴歌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附二手少阴心经穴位图
未时——13:00~15:00——小肠经最旺
未时是小肠经当令,是保养小肠的最佳时段。午餐最好在未时的13:00之前吃完,这样才能在小肠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把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否则,就会造成浪费。午饭一定要吃好,饮食的营养价值要高、要精、要丰富。未时午餐午时吃
小肠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这告诉人们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那如何理解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呢?
受盛化物
“受”有接受之意,而“盛”在古代是指用来祭祀的谷物。“受盛”也就是接受祭祀用的谷物。用来祭祀的谷物肯定是加工过的,而小肠接受的是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它是初步加工过的一种精细化了的食物,因此小肠有“受盛之官”的美誉。
如果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这时腹部疼痛等病症就会出现;如果小肠的化物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消化、吸收障碍,其典型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泌别清浊
“泌”有分泌之意;“别”,即分别、分离;“清”,指水谷精微,即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浊”,即代谢产物。小肠接受了胃传递过来的初步加工过的食物,接下来就是将食物进一步消化成为人体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并将其中的精华物质吸收,提供给人体使用,最后再将剩下的糟粕物质向下传递给大肠,由大肠排出体外。
饮食从口进入人体,并不断地添加消化液(口水、胃酸等),不断进行磨碎、分解工作,尤其是经过胃部充分磨细、乳糜化之后,推送入小肠,就可进行消化、吸收与分类。可以说人体所吸收的养分,一半以上都在小肠完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平时应怎样养护小肠呢?一定要吃好午餐。午餐什么时候吃最好呢?未时之前的午时较好,最好在12:30左右吃,不要赶在12:00,因为此时人的气血最旺,身体处于最亢奋状态。
未时,也就是下午1点至3点的时间段,小肠经最活跃,而午餐一定要在午时内吃完,这样到了未时小肠值班时可以最大化地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未时午餐要午时吃,未时就是消化午餐的时候,因此一定要在午时将食物吃下。
午餐一定要吃好,饮食的营养价值要高、要精、要丰富。午餐以简单、重质不重量为原则,避免吃得过饱,否则整个下午都会觉得没有精神。
虽然笔者不赞成人们不吃晚饭,但是晚饭一定要少吃。为什么现代人爱生病?原因之一就是晚饭吃得太饱。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同样道理,人晚饭时吃得过多也会导致肥胖。
据说过午不食也是李敖的养生之道。李敖说他还不想早死,所以要控制自己的体重。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过午不食,但是他中午吃得很多。虽然我们不能像他那样,但是晚饭吃到七成饱,还是比较合适的。
小肠经穴位是最好的“按摩师”
在门诊经常听到求治的患者自诉有“颈椎病”。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还有人将以颈椎退行性病变为基础(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及由此引起的颈肩部酸麻、胀痛症状称作“颈肩综合征”。
现代医学把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其临床表现常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其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通常认为颈椎病主要是因为颈椎间盘和颈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引起的。人们也认识到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不能单纯用机械压迫因素来解释,还有血管因素和化学因素在起作用,因而水肿及炎症引发或加重了神经症状。
颈椎病的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常和身体素质、职业、生活习惯、寒冷有明显关系。胃肠吸收差、生活不规律、长期紧张工作、思想高度集中者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如财务人员、电脑人员、驾驶员、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缝纫工等。颈椎病本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但是社会工作节奏加快、复杂程度提高,使颈椎病有年轻化趋势。
患有此病的女性人数是男性的3~4倍,据国外医学界统计,在美国每年约有20万人因为患腕关节综合征而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经络理论采用或针或灸或点穴或推拿或膏药贴敷或汤药内服等方法,可有效缓解症状。尤其是针刺疗法的神奇疗效,难怪《标幽赋》有言: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根据经络理论,按症状的发作部位、特点,结合四诊判断为不同的经络病证,选取适合的穴位进行,可调和气血、祛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目的。中医治疗方法都应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比如,针刺主要应用腧穴理论,推拿按摩应用经筋理论,挑刺放血应用络脉理论,药物贴敷、刮痧等应用皮部理论。
颈肩综合征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明显长时间紧张工作后,可见头晕、颈肩部劳累,此时只要注意适当的体育活动和放松,情绪乐观,也可做短暂的外部治疗,便可恢复原有的轻松。若前述症状被忽视,使病变进入中期,则会出现颈肩部肌肉群痉挛、颈部发僵、两上肢酸麻胀痛等症状,此时颈椎已发生退行性改变,但仍在可逆阶段,认真治疗可避免退行性病变的进展,甚至组织病变也可康复。疗效可靠的中药外贴治疗会使症状迅速缓解,再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纠正行坐姿势,可预防复发。若放弃中期治疗,使颈椎病进入后期,骨质增生密度增高、椎间盘突出之髓核机化、椎管狭窄,将使治疗难度增加。因此一旦出现颈肩不适,应早期治疗。
小肠经最常见的症状是肩臂疼痛,其他的小肠经证候还有重听、眼黄、眼涩等与体液有关的不适,有时还可能出现尿频、腹胀。梳理小肠经,刺激小肠经上的穴位是很有效的方法。
小肠经从小指外侧少泽穴开始上行,沿着手臂外侧后缘,至肩关节以后向脊柱方向行走,然后向前沿颈部上行,至颧骨,再到耳前“听宫”穴而终。这仅是体表穴位的循行线路,在体内如何和心相表里,要看内经经脉循行原文,这样才能明白脏腑之间的联系。看了经筋部分,才明白为什么手上的一个穴位就可以解决颈肩部的酸痛。梳理小肠经最好在未时小肠经最旺时开始。
后溪穴是小肠经的重要穴位,是治疗小肠经循行部位颈肩痛的首选穴位。那如何定位呢?
如果您是在办公桌前,打开手掌,有三条掌纹,将最上面的那条对准桌子的边缘,然后小臂外旋使手掌垂直做“手刀”状,此时桌沿接触的部位就是后溪穴。上下动一动手掌,感到接触点酸痛。保持这一动作,或用手指按揉此穴,边按揉边做耸肩缩脖或向左右两侧看或摇头晃脑的动作,就可以很快消除颈肩酸痛症状。平时可能还感觉不到此穴的威力,有痛症时,针刺此穴位就可以显出其功效。后溪是小肠经“输”穴,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所以腰背疼痛取此穴也非常有效。
还有一个必须要提的穴位,即养老穴。取穴时以掌心对着自己的胸部,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缘中,小臂内旋则找不到这个穴位,为小肠经“郄穴”。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针刺或按摩郄穴也能梳理经络气机,从而起到调理脏腑的作用。此穴能改善老年人的视力模糊,而且还可蓄元气、调精神。腰腿疼痛者,针刺此穴虽不能针到病除,永不复发,但即时症状减轻是没问题的。
接下来说说乳房的保健穴,小肠经上的乳房保健穴为少泽穴和天宗穴。
小肠经“井穴”少泽穴,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天宗穴位于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针灸学》上讲:少泽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天宗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胃经过乳房,即乳房属胃。小肠属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合,指下合穴,即六腑有病取其所属的下合穴进行治疗。《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足三里穴下三寸是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再下三寸是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由此可以知道小肠通过下合穴与胃相连。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针刺小肠经的井穴少泽可以治疗产后乳少,针刺天宗少泽为什么可以治疗乳痈了。
笔者在临床治疗乳腺增生患者乳房胀痛明显时,常选取胃经或肝经腧穴,并配合少泽或天宗,用泻法,不一会儿患者即可自己触摸按压,连称针灸不可思议。由此可见,胃经、肝经、小肠经的某些要穴对于乳房气血调理确有实效。
女性朋友可自己经常刺激一下少泽穴,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即:用拇指和食指捻揉(或一捏一松)对侧的小指,刺激小肠经的少泽(同时还刺激了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其能使心的气血充沛,心其华在面,总嫌自己面色不好没有光泽的人可以经常激发一下心经井穴少冲)。天宗穴可以自己用手按揉或请家人按揉,如果嫌按揉时太痛,可以用艾条悬灸天宗穴,至穴位处的皮肤有红晕时再按揉一下天宗穴,压痛常可减轻或消失。天宗穴还是一个检查和治疗颈椎病的穴位,为了使颈肩气血旺盛、胸部气血畅通,经常艾灸按揉天宗穴不失为一个简便舒适的养生健身美体妙法。
有时眉头(攒竹穴区)发紧作痛怎么办?那就点刺少泽穴,笔者经验其比针刺其他腧穴都舒服。一般点刺放血常用三棱针,但三棱针点刺针孔太大,像少泽穴这样的部位捏紧后用常用的针灸针轻轻一点即可出血如珠,点刺时要如同用针点刺气球一样,不必深刺,这样患者疼痛感很小,挤出1~2滴血,常常血出痛消,用毫针点刺针孔很小且愈合快。当一时头痛又不便请大夫治疗,按摩点穴效微,或针刺其他穴位后头痛减轻,但眉头攒竹穴区仍不爽利者,别忘了少泽穴。
人体的器官组织是由经络系统联系的,它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能量系统,人体一有任何病变,都逃不出经络的法网。透过经络体系,可以快速探本查源,对疾病一目了然。这也正是经络养生的神奇魅力所在。宋代医家窦材在所著《扁鹊心书》中开卷第一句就是“谚云: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所以,我们是否也该好好考虑一下:是仅知道几个穴位了事还是好好熟悉一下十二经络系统呢?
如果把经络系统比作城市的交通,穴位则为这些道路上的一些车站或相关职能单位。
一个是熟悉交通道路和路旁各个职能单位、车站,可以称为活地图的职业司机或者交通警察。
一个是能把车开走,但没学交通规则,不熟悉道路网络关系,不熟悉交通信号的普通人。
你希望自己是哪一个呢?
面如桃花也是病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
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热心肠的人,他们在助人为乐时会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为什么将爱帮助别人的人称为“热心肠”呢?小肠经属于太阳经脉,道家讲,善能生阳,这一阳的生起,就会带动体内的阳气,就会热了人的心肠。
如果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拉别人一把,这一帮,小指一动,也提升了小肠的能量,让小肠的运化能力提高,比平时吃药、吃补品要快多了,所以吃饭香甜,营养吸收好。吃得好,心情就好,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心藏神,一个人有了精神、心情好,心脏功能自然就会好。可以说,小肠经就像一面反映心脏能力的镜子,通过了解心脏和小肠的表里关系,还可以预测心脏功能。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找到笔者,主诉最近几天总感到胸闷心慌,脸红心跳,尤其是下午两点多钟更厉害。经医院检查了,也没查出原因。
识病还要看肤色1皮肤黏膜变得苍白,可于见寒冷、惊恐、虚脱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贫血、内脏出血等。
2身体的裸露部分以及乳头、腋窝、生殖器官、关节、肛门周围等处的色素明显加深,可见于肝硬化、肝癌晚期、肢端肥大症、黑热病、疟疾。服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皮肤色素沉着。当然,要排除日光照射因素。
3皮肤呈异常红色,排除心脏病外,一般多见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猩红热等发热性疾病以及阿托品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等。
4皮肤出现暗黄、发灰的颜色,反映体内脾胃不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如果心出了问题就会从面部色泽上表现出来。“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脏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强弱,就会显露在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又由于小肠经循于面部,故心脏出问题就会通过小肠经表现在面上。
可是为什么医院查不出原因呢?下午2~3点,经常出现胸闷心慌、脸红心跳的现象,从中医某个角度说是心有病。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中医称它为“火脏”。如果一个人的心火亢盛,其面色就会变得红赤。下午2点时分脸红便是心火外散的现象。
根据中医理论,心其华在面,有心慌的症状当然要考虑心的问题。下午未时乃小肠经当令,心与小肠经相表里。是心的病,但要从小肠经来治。心为君主之官,心有病不直接治心,要从心包或者小肠治。引心火下移小肠,通过小便将热排出。针刺穴位的理论根据是“病时间时甚者取其输”。针刺小肠经输穴“后溪”片刻,不适症状即减轻,为稳妥起见,根据同一辨证思路,配合耳贴、汤药以调理善后。
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有病不可怕,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任何疾病都可以消灭于尚未展露之前。《黄帝内经》说:“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说疾病已经形成再去用药治疗,就如同口渴了去挖井,打仗了去铸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
真的是“吃哪儿补哪儿”吗?
民间有一句俗语“吃哪儿补哪儿”。这个真有道理吗?尽管现代医学对其中奥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有时也不认同,但是在中医却有无数的理论依据。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曾发现动物内脏和人类内脏十分相似,于是他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以脏治脏”和“以脏补脏”的学术观点。这是中医食疗中一个很重要的法则——“以形补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哪儿补哪儿”。明代李时珍也说:“以胃治胃,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这些理论依据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我们祖国医学中的“以脏治脏”、“以脏补脏”及“以类补类”养生原则是被广大人民认可的。
但是,不能机械地理解“吃哪儿补哪儿”,更不能滥用,否则会有损健康。
中医学认为,动物脏器为“血肉有情之品”,较草本药物更易被人体吸收,因而能迅速起效,在调养、补益方面效果明显。另外,动物脏器与人体相应内脏在形态、组织成分构成和生理功能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当人体某一内脏发生病变时,用相应的动物内脏治疗或补益,往往会有很好的疗效。现代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以脏补脏”有一定的科学性。如从动物胰腺提取的胰岛素可治疗糖尿病;从猪肝中提取的猪肝核糖核酸可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慢性迁延性肝炎;众多动物胆汁所含的胆酸钠、去氢胆酸等,均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可治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切除后综合征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只要有了胃痛就要吃猪肚,得了心脏病要吃猪心,骨折了就得喝骨头汤……病症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不同,治疗和食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应该区别对待。
比如,吃肝明目。唐代孙思邈用猪肝治疗夜盲症,可是此法不适合高脂血症患者。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这对高脂血症患者无异于火上浇油,因此,高脂血症者要少食动物内脏。那高血脂且视力不佳的朋友如何通过饮食“明目”呢?
其实,猪肝的明目作用是指其能治疗夜盲症,其疗效与猪肝本身所含的维生素A密不可分。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除了猪肝外还有其他方法。比如,胡萝卜等黄绿色蔬菜中都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它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因此,高血脂且视力不佳者可用胡萝卜代替猪肝进行食疗。
有资料称,贫血吃血豆腐最佳,因为血豆腐富含铁。膳食中的铁主要分为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和植物性食品中的非血红素铁两种。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包括:各种动物瘦肉、肝脏、血、蛋黄等。含铁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包括黑木耳、海带、芹菜、韭菜、菠菜等。动物性食品中的铁更容易被吸收利用,但是如为补铁而增加各种肉类、动物肝脏等的比重,又会增加膳食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所以,动物血是补充铁元素既经济安全又营养丰富的食品。每100克血豆腐含铁87毫克,每天吃100克血豆腐,再加上其他膳食中含有的铁,就能满足全天铁的摄入量,而100克蛋黄和100克猪瘦肉中铁的含量分别为65毫克和15毫克,均低于猪血,而其胆固醇和脂肪的含量又高于猪血,因此选择吃血豆腐补铁更佳。
民间也常用动物睾丸、麻雀肉治疗性欲低下、性功能障碍等疾病。如果分析其共性,动物睾丸、麻雀肉均为高蛋白质、低脂肪食物。研究表明,持续食用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能使人在六周内增强性欲和改善性生活。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让麻雀不再被捕杀,代之以适度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减少脂肪的摄入也能达到相同效果。
养生的要诀,《黄帝内经》开篇并没有说吃什么补什么,而是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所以,吃什么是次要的,“规、律、平、和”的才是养生的无上妙药。
问:人到老年,容易健忘,中医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肾气逐渐亏虚,不能上荣于脑。而根据“以脏补脏”的理论,那么,老年人就应该多吃猪脑、鸡头一些食物来补益大脑吗?
答:“吃哪儿补哪儿”是有一定的中医理论依据的。但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猪脑属于高胆固醇食物,而一些老年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脂、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过食高胆固醇食物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中风等疾病。儿童及青少年可以适当吃一些猪脑,以补益大脑。
民谚有“十年鸡头赛砒霜”。意思是说,鸡越老,鸡头毒性越大。有资料称,鸡在啄食中会吃进含有害重金属的物质,这些重金属主要储存于脑组织中,鸡越老,储存量就越多,毒性就越强,所以鸡头不宜多吃。
老年人补脑时可选择核桃,每天吃两个,日久自会体会其中妙处。
申时——15:00~17:00——膀胱经最旺
《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引而痛, 甚则吐诞……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申时是膀胱经当令,宜适时饮水。一定不要憋小便,否则会发生“尿潴留”。膀胱病的两大信号:遗尿和小便不通
膀胱的功能是储藏和排泄尿液。如果膀胱发生病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膀胱储尿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尿失禁等。《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也就是说,小便失禁是膀胱不能储藏津液的表现。如果膀胱排尿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淋沥不尽,甚至小便癃闭不通等问题。
由上得知,膀胱病两大信号就是遗尿和小便不通。膀胱不能储藏尿液就会漏,不能排尿就会不通,严重者会发生癃闭。
膀胱是一个储藏尿液的容器,除非经常性憋尿,否则本身不容易致病。中医认为,膀胱与肾相表里,主一身水气之通调,水分不足或过剩都会致病,包括小孩子尿床、大人尿频、尿急,甚至发炎、致癌等。又因“肾主骨,肝主筋,肾水滋养肝木”,水少则木枯,水亏则筋病。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筋骨经常酸痛,坐骨神经、头项腰背疼痛,冬季特别容易感冒伤风的人,也与膀胱经有关。
妇女更年期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急慢性膀胱炎,其主因为肾水不足。《黄帝内经》指出女子“七七天癸竭,故形坏而无子”。指女性到了49岁,先天肾水枯竭,排经停止,生理功能开始退化,并失去生育功能,出现暂时性内分泌失调。
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指因受外界压力,如咳嗽、大笑、打喷嚏时无法控制尿,以致尿液流出的情形),治疗时多以补益肾气、提升中气为主。民间常艾灸神阙、关元、中极等穴位。具体方法:点燃艾条,在这些穴位上轮换熏,每个穴位处感到灼热难忍时换穴再灸。每次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一次,连续灸一周,如果症状消失,即可停灸。再次复发时,如法再灸一周。如此反复施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偶尔小便不利只是小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发生癃闭。什么是癃闭呢?《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癃闭”,也就是常说的尿潴留,就是排尿不痛快或不通。排尿不痛快,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不利,点滴全无,病势较急者为“闭”。
癃闭自救小窍门:嚏法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通利小便的方法。即以打喷嚏的动作,开肺气、举中气,通利下焦之气,使小便通利、顺畅。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古人认为下窍闭起自上窍闭,因而上窍通下窍也通,取“提壶揭盖”之意。如果试用无效,还是及时上医院请医生诊治,切莫一味求己。平时经常按摩足三里、三阴交、中极、阳陵泉、水泉等穴位,对小便不通也有不错的疗效。
另外,夏季需防尿石症。
炎热的夏季,医院常出现尿石症的新、老患者悄悄增多的现象。
夏季为什么容易患尿石症?我们又该怎样防治呢?
尿石是尿路结石的简称,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指的是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结石的总称。根据结石停留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上尿路结石即肾和输尿管结石,大多表现为与活动有关的血尿和疼痛,或伴有尿路感染。其中根据结石梗阻部位和活动程度的不同,疼痛表现也不同。部分患者可以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多数患者疼痛不严重,可以是腰部酸胀或轻微疼痛;有些却疼痛得十分剧烈,患者难以忍受,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休克等症状。下尿路结石指的是膀胱及尿道结石。膀胱结石的典型表现为:排尿突然中断,并感疼痛,而且疼痛可放射至阴部,并伴有排尿困难和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道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急性尿潴留,并伴有会阴部剧痛,也可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及尿痛。
所有的尿石形成后,除了疼痛外,还可能由于局部刺激和继发梗阻、感染等原因造成肾脏的继发损害,或因长期刺激导致肾和膀胱发生癌变,危及生命。
高温天气使人体水分过多蒸发。当汗出增多而饮水不够时,人体内就会出现轻度的脱水,于是尿液浓缩,可导致尿中形成结石成分的浓度增高,再加上尿液减少,尿流阻滞,可促使尿盐沉积,利于结石的形成。
另外,研究表明:在结石多发地区,每日尿量少于1200毫升时,尿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尿量少于500毫升时,更是处于发生尿石的危险境地。这些都与高温天气下人体脱水密切相关。
如何防止结石呢?尽量多饮水,这是防治尿石既简单又重要的措施。多饮水能补足人体需要的水分,从而可以降低结石成分在尿液中的浓度,并防止结石促进物的聚合。饮水不仅有利于防止尿石的发生,而且即便有了尿石,不管是什么类型,增加水的摄入以稀释尿液,也可延缓结石生长速度,防止碎石或取石后的复发,促使结石的排出。有研究表明,约60%的患者在增加足够的饮水量后,结石的复发率降低。一般情况下,每日的饮水量应超过2000毫升,才会起到防止结石复发的效果。另外,可多食含水分多的蔬菜、瓜果,尽可能把尿量维持在2000毫升以上,肉眼观察尿液无色或淡黄色。
水的质量对结石的发病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前认为水的硬度可导致结石的形成,现在的研究结果正相反,水的硬度增加,各种矿物质越多,越容易结合成不溶性物质,从而减少矿物质在肠道的吸收。另外,水中含镁等微量元素,这是良好的结石抑制物。
为了更好地防止尿石,应该讲究饮水时间。一般认为夜间尿石容易形成,因此主张维持夜间尿量。建议睡前饮水500毫升,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白天应将饮水量适当均匀分配,使每小时都有适量的尿液冲刷尿路,这样可以将刚刚形成的微小结石,以及钙离子、尿酸等有利于结石形成的物质及时排出体外,达到防治结石的效果。餐后1~3小时,由于处在吸收的高峰期,大量的代谢产物被肾滤过。因此,此时加大饮水量,可有助于排出代谢产物,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另外,在运动后,为了防止尿中溶质浓度增高,也应及时饮水。
日常用水应选择普通的白开水。草酸钙结石或尿液草酸较高的患者尽量少饮茶。另外,不能拿各种饮料、牛奶、啤酒当做日常饮用水,虽然啤酒的绝大部分是水,多饮可一时增加尿量,但在一时的利尿后随即可引起尿液浓缩,尿液浓缩是导致尿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且啤酒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长期大量喝啤酒,可摄入丰富的营养物质,导致尿液中嘌呤类物质的代谢产物——尿酸大大增加,因而尿酸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将成倍增加,尤其是痛风患者(体内尿酸水平往往高于正常),更应禁止饮用。
问:我的小孩子6岁了,可是最近不知什么原因晚上开始遗尿了,问他什么时候尿的,他自己也不知道,请问有什么方法解决吗?
答:不仅小孩子会遗尿,有的大人也会遗尿,这是膀胱经出现了问题。点按中极穴(膀胱的募穴),微微用力按压5分钟左右,然后按揉膀胱经上的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天两次即可,按压时以本人感觉有酸胀感为宜。如果膀胱俞定位不准,可以在其背部脊柱两旁小儿本人两指宽的地方点按揉压,可以从后颈部一直点揉到尾骨,小儿感觉酸痛的地方揉的时间长一些。最后以脊柱两侧的痛点消失为准。不仅小儿调理如此,大人也可如此调理。这里只能说一个大概,因为没有见到患者,舌脉未参,有时间还是到医院请中医当面诊查一下为好。
运动和学习的最佳时间在下午4点
为什么说下午4点是运动的最佳时间呢?下午4点属于申时,申时的属相是猴子。猴子的天性是爱动,它整天都会上蹦下跳的。
每天下午4点的时候,是人体新陈代谢率最高的时候,肺部呼吸运动最活跃,人体运动能力也达到最高峰,此时锻炼身体不易受伤,而且此时阳光充足、温度适宜、风力较小,可谓是锻炼的最佳时间段。细心的人会发现,很多运动员破纪录的时间多在下午这段时间,道理不言而喻。
您可能会说,那就在下午运动吧!当然,这时一定要多运动,而且还要有成效。必须全身出汗,才能达到锻炼的终极目的,所谓“动汗为贵”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运动必须出汗,这样不仅可以疏通全身经络,也可改善人的心情。如果今天您情绪低落,可以用出汗解脱烦恼。通过运动出汗,还可以使皮肤更健康、睡眠更深,还可缓解疼痛、放松肌肉、治疗关节炎。
即使是现在,很多人依然认为早晨运动最好,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凌晨被现代人称为“魔鬼时间”,此时人体内血糖度、血压都是一天中最高的,血液黏稠度也最高,如运动不适,加上清晨寒冷刺激,极易导致身体不适,发生中风。
看来不应该提倡“闻鸡起舞”的习惯。如果还是改变不了早起锻炼的习惯,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做广播操等运动量较小的方式,千万不要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下午也是工作最出成效的时间段。膀胱经是一条最长的经脉,其一端至脑部。申时气血流注脑部时,此时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效率都最高。古人说“朝而授业,夕而习复”,就是强调早晨学完后,一定要到下午申时好好复习,以强化记忆。
当然,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午时最好能睡午觉,到了申时才会保证充足的精力去应付工作和学习。中医强调顺时养生,如果破坏了这一规则,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问:运动出汗有助于皮肤美容,那有哪些注意事项吗?
答:“动汗”的确可以改善一个人的肤质,但是在运动前一定要带着干净的皮肤去运动,运动时不要化妆,运动是为了健身,而不是去选美。如果化了妆,不仅看起来与运动环境不相宜,而且流汗后会变成大花脸。更重要的是,化妆品经过汗液的刺激或阳光的照射,会刺激肌肤引起不良反应。如果运动持续时间过久,那面部污垢则更容易损伤皮肤。
劳宫寻天柱,解乏又明目
从膀胱经的循经路线上,可以知道头痛为膀胱经循行部位的病症。那后头痛怎么办呢?
膀胱经上的天柱穴是治头痛的要穴。天柱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 05寸,旁开13寸(注:这里的“寸”是同身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主治头痛,项(颈部的后面叫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痛,热病等。天柱穴是位于血管和神经通路关卡的穴位,可有效消除后头痛、肩膀痛、身体疲劳等症状。
天柱穴除了治疗后头痛,还有一个作用——明目。
《灵枢·口问篇》有言:“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侠颈。”
所谓“五脏六腑皆摇”,乃五脏六腑皆失其常。所谓“宗脉感”,乃全身诸脉皆有感应。所谓“目无所见”,乃视力下降,甚或失明。换言之,即如果因悲哀过度导致的视力下降或者一时失明者,要“补天柱侠颈”。“侠颈”,是说天柱穴的位置在颈部两旁。“补天柱”,即是在天柱穴施用补法。
针、灸、按摩仅是形式不同而已,冬季可用艾条悬灸,最简便的方法是按摩。如果因悲伤过度致视力下降者,按摩时医者一手置其前额处固定头部,另一手拇指和中指点揉轻拿天柱穴,力量宜柔和渗透,以患者感到穴位处温暖渗透为宜。自我按摩也可以,两手搓热后,十指交叉置于脑后,使两手掌心扣于天柱穴区,或坐或仰卧,闭目内视天柱穴和掌心劳宫穴,待天柱穴温暖发热,静候片刻。锻炼有素者劳宫穴温度可以很高,用掌心“灸”天柱穴效果更好。
如果没有伤心事,只是因为平时久坐电脑桌前,用眼过度,出现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时,也可以用此法休息片刻。同时配合脚趾的运动,常可很快恢复视疲劳,配合闭目转睛,就是一个偷懒的“眼保健操”。注意:此法虽然有效,但仅作权宜之计,不可因有妙法在手,而放任自己劳心伤神,用眼无度,要时刻记着“不妄作劳”才是养生的原则。
问:我最近几年一到冬天的下午三四点就会感觉很累、很乏,有时看着书就睡着了。平时我也是在9点左右睡觉,没有熬夜的情况,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答:这可能与您的体质有关,发病时间属于膀胱经当令之时,可以根据有时间规律的疾病的治疗取穴原则,采用膀胱经“输”穴“束骨”针刺或按揉。
用足踩压足缘即可有效刺激束骨穴。也可以把两足外翻,两足心相对,然后把一足的外缘置于另一足的内缘上,使足部的膀胱经腧穴与脾经腧穴(太白、公孙)相互按摩。问:如何锻炼膀胱经,有没有简单易行的方法?
答:试试面对墙壁,做下蹲起立的练习。初练时可离墙稍远,随着腰背力量的增加,逐渐缩短足尖与墙的距离,最后足尖抵住墙时仍然能蹲起自如。每天坚持做十分钟即可,其中奥秒一试便知。问:我最近长时间上网后,总感觉眼睛发胀,且视力有所下降,请问有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啊?
答:有以下办法。
① 减少上网时间,“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② 用手指按揉睛明穴、攒竹穴,每穴15~20次,用力以微感酸楚为度。
③ 用足跟揉压太冲穴、大足趾(力量以轻揉舒适为度),双手十指交叉置于脑后。劳宫寻天柱,以劳宫温暖天柱穴,用人体热能“灸”疗天柱穴。可配合闭目运睛、吞津、按摩耳郭等方法。
按:按揉穴位也好,意守也罢,这些只不过相当于“和于术数”中“术”里的一些“小技巧”,养生要时刻牢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附一足太阳膀胱经知识简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语译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上行额部(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会百会)。头顶部支脉从头顶分出至耳上方(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会脑户、风府),回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挟脊旁(会大椎、陶道)到达腰中,进入脊旁筋肉,络肾属膀胱;一支从腰中分出,挟脊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经过髋关节部 (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会合于腘窝中(委中),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至阴,接足少阴肾经)续表足太阳膀胱经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头重痛,眼睛像要脱出,后项像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折了一样,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像要凝结,小腿肚像要裂开,这是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引起的踝厥证。本经穴主治“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腘窝、小腿肚、脚皆痛,小脚趾不好运用附注足太阳络脉原文《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 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语译足太阳络脉名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阴经脉。实证,见鼻塞,头痛,背痛;虚证,见鼻涕清流,鼻出血,可取足太阳络穴治疗足太阳经别原文《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语译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分出,进入腘窝中,一支在骶骨下五寸处分出,进入肛门,属于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部散布;直行的一支,循脊部两旁肌肉上行,进入项部,仍旧属于足太阳经足太阳经筋原文《灵枢·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頄。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语译足太阳经筋起始足小趾,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上向腘内侧,与腘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挟脊旁上后项;分支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头项,由头的前方下行至颜面,结于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纲”,下面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位;一支进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耳后乳突);再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部。其病可见小趾僵滞不适和足根部掣引酸痛,腘窝部挛急,脊背反张,项筋拘急,肩不能抬举,腋部僵滞不适,缺盆中如纽掣样疼痛,不能左右活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睛明目内眦旁0.1寸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手太阳、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2攒竹眉头凹陷中头痛,口眼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3眉冲攒竹穴直上,入发际 05寸头痛,眩晕,鼻塞,癫痫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4曲差神庭穴(督脉)旁15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1/3与外2/3连接点取之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5五处曲差穴上05寸,距头部正中线15寸头痛,目眩,癫痫6承光五处穴后 15寸头痛,目眩,鼻塞,热病7通天承光穴后 15寸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8络却通天穴后1 5寸头晕,目视不明,耳鸣,癫狂9玉枕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头项痛,目痛,鼻塞10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 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痛,热病11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12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13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肺的背俞穴14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心痛,胸闷,呕吐心包背俞穴15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心的背俞穴16督俞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17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兔的贫血状态后针刺“膈俞”、“膏肓”,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18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肝的背俞穴19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胆的背俞穴20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脾的背俞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21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胃的背俞穴22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三焦背俞穴23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据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刺肾俞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肾的背俞穴24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25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腹胀,泄泻,便秘,腰痛大肠背俞穴26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27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腹痛,泄泻,痢疾,遗尿,尿血,痔疾,遗精,白带,腰痛小肠的背俞穴28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 5寸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膀胱背俞穴29中膂俞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泄泻,疝气,腰脊强痛30白环俞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骶疼痛31上髎第一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的中点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腰痛32次髎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33中髎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督脉之间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34下髎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督脉之间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35会阳尾骨尖旁开05寸泄泻,便血,痔疾,阳痿,带下36承扶臀横纹中央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37殷门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腰痛,下肢痿痹38浮郄委阳穴上1寸,在股二头肌腱内侧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9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内缘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三焦经下合穴40委中腘横纹中央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膀胱经的“合穴”41附分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手、足太阳经交会穴42魄户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3寸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43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3寸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44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 3寸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痛45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3寸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46膈关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47魂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48阳纲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 3寸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49意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腹胀,肠鸣,呕吐,泄泻50胃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51肓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 3寸腹痛,便秘,痞块,乳疾52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53胞肓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54秩边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55合阳委中穴直下2寸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56承筋合阳穴与承山穴连线的中点痔疾,腰腿拘急疼痛57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58飞扬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头痛,目眩,鼽衄,腰腿疼痛,痔疾膀胱经“络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59跗阳昆仑穴直上3寸头痛,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阳跷脉“郄穴”60昆仑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膀胱经“经穴”61仆参昆仑穴直下,赤白肉际处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脉62申脉外踝下缘凹陷中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脉63金门申脉穴与京骨穴连线中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膀胱经“郄穴”。阳维脉之别属64京骨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膀胱经“原穴”65束骨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膀胱经“输穴”66足通谷第五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膀胱经“荥穴”67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膀胱经“井穴”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六十七穴足膀胱,睛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承光通天堂,络却玉枕接天柱,大杼背部第一行,风门肺俞厥阴四,心俞督俞膈俞强,肝胆脾胃俱挨次,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到白环,各个节外寸半长。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尾骨尖外取,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委中就在腘中央。附分侠脊第二行,魄户膏肓与神堂,膈关魂门九,阳纲意舍与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续,廿一椎旁秩边场,合阳穴接承筋穴,承山飞扬踝附阳,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通谷节前陷中取,至阴终于小趾旁。附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酉时——17:00~19:00——肾经最旺
肾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的阴阳变化相通应,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蛰伏,有利于肾的封藏。因此,养肾要着眼于“藏”。酉时如何养生呢?肾经是人体协调阴阳能量的经脉,也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主要经络,由于酉时是工作完毕需要稍事休息之时,因此不宜过劳。肾经决定你的寿命长短
中医上所说的肾不是西医单纯所说的肾脏,其涵盖肾脏、输尿管等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关系到其他脏腑,所以非常重要。肾脏是五脏中最后衰老的器官。
肾的府第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个,故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肾主藏精,有“先天之本”之称,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此外,肾主水液,主纳气。如果一个人的肾气亏损,就会表现为腰膝酸软,易生疾病、易衰老。自我判断肾气是否充足如何判断肾气是否充足,身体是否健康呢?
1如果平时常出现口干舌燥、失眠盗汗,甚至尿频、腰膝酸软等问题,则可能为肾阴不足、虚火上亢所致。
2如果感觉性机能不足、力不从心,则可能是肾阳虚亏所致。
3如果经常觉得手足心热、口干舌燥、腰膝酸软,但又畏寒、喜欢热饮,此多为肾阴阳两虚;有时还会伴有耳鸣或眩晕,尿频、尿不尽,性机能失调,或女性白带多、不孕等症。
4如果一动就喘,一咳嗽就漏尿,则可能是肾虚所致的肾不纳气。
5经常失眠多梦、夜间频尿、盗汗、健忘、心悸怔冲,则可能是心肾不交。藏精是肾最重要的功能。那“精”是什么?是精华,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之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转输五脏六腑,成为脏腑之精。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
肾所藏之精可化生为肾气,肾气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肾气属于元气的一种。
气包括很多种,如元气、宗气、卫气。其中,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元气充沛的人,脏腑组织功能健旺,身体则强壮少病;反之,如元气衰惫就会生病、衰老。人们常说,大伤元气,伤了元气的人就有生命危险了。平时所说的肝气、脾气、心气也属于元气。
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元阴与元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人体生长发育、繁衍生息,因此,这两种物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它们藏在哪里呢?那就是肾。由于肾所藏的元阴与元阳是生命的原物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所在,所以我们把肾称为“先天之本”。
随着年龄的增长,元阴和元阳会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消耗,从而导致人体逐渐走向衰老和死亡。《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其意是说,人在七八岁时,由于肾气的逐渐充盛,所以有“齿更发长”的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能促进人体性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天癸”,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子,女子开始排卵,出现月经,性机能也逐渐成熟并有生殖能力;到中年时,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随之逐渐减退而消失。当人们年纪增大、体质减弱、多病时,人体精气也就自然不足了,此时阴阳失衡,可出现肾虚。
可见,肾气衰弱,老之将至,肾气衰竭,死之将至,寿命之短长,系乎先天肾气之多寡与后天肾精、肾水之养护。
问:请问膀胱咳是怎么回事?
答:《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引而痛……肾咳不己,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病情较轻者,不咳嗽时小便尚能控制,咳嗽加重可出现小便失禁。中医认为,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尿、排尿,与肾的气化作用有关。膀胱储尿时要依靠肾气的固摄能力,排尿也要依靠其控制能力,这是肾司膀胱开合的作用。开则使尿液顺利排出体外;合则使水津保留于体内,可维持体内水液的相对恒定。一旦肾气虚弱,膀胱开合失调,就会导致膀胱咳的发生。
为什么现代人多肾虚
现代人动不动就说自己肾虚了,不管是调侃,还是真有问题,肾虚无疑已经成为现代人常说的流行语了。当您拿起报纸、打开电视,看到的或听到的最多的医学词汇之一就是“肾虚”。你肾虚了吗?男人需要补肾!女人也需要补肾!给人们的感觉是现代人都“肾虚”。
到底什么是肾虚呢?从中医角度来看,只要是肾的精、气、阴、阳虚衰不足,就可称为肾虚。肾虚可分为四种: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和肾精不足。
气虚多表现在功能上,肾气不足可细分为肾气不固和肾不纳气。
腰为肾之府,如果腰膝酸软,要定位在肾,若还有其他症状,如听力减弱、小便颜色清澈但频数余沥不尽,或遗尿失禁,或滑精早泄,女性胎动易滑,等等,这些属于肾气不固。如果腰膝酸软,症见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则为肾不纳气。
如果肾气虚较甚,全身机能低下且伴有寒象,则属于肾阳虚。比如,腰膝酸软疼痛,畏寒肢冷且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疲惫,面色白或黧黑(形容颜色黑中带黄),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见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较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等。
肾藏精,肾精不足者常见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动作迟钝,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成人则见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闭经不孕,性机能减退,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等。
肾病主要症状和阴虚内热症状共见,则属于肾阴虚。比如,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瘦人多阴虚、胖人多阳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肾虚。可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也经常喊着肾虚呢?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主因。不论您是高级白领还是普通打工仔,您所承受的身心压力,已经让您身心俱疲,精力衰退了;再加上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及现代污染的日益严重等,都成了现代人肾虚的罪魁祸首。
肾虚要补,根据自己的类型对症下药,才不至于出现不良现象。
要根据人体的整体来考虑。五脏五行相应,肝脏属木,心脏属火,脾脏属土,肺脏属金,肾脏属水,五脏相邻相生、相隔相克,彼此维持动态平衡,人才能无病。如何补肾才稳妥呢?请医生辨证用药调治,过犹不及。
再安全一些的方法,就是首先减少精气的消耗。精气的消耗通常有上下两个渠道,道家称为上漏和下漏,根据精可化气、气可化神的理论,劳神过度,加上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工作习惯,久之会损伤肾精。下漏是指失精而言。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指的就是下漏。减少精气的耗损是养肾的第一法则。所谓成人精气不耗者可得天元之寿六十岁。
进补时如果不直接补其本脏,采用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通常是很安全的。肾属水,其母脏为肺金。补肺以补肾即金水相生法,补肺用健脾的方法属于培土生金法。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以后天补养先天,这才是最安全的方法。常说饱暖思淫欲,所以“补肾”的安全“药方”,就是解决“饱暖”问题,而不是用什么神丹妙药。
问:我父亲60多岁了,最近由于上火,听力与以前相比差多了。大夫说老年人到了年纪,属于正常的生理问题,没什么大碍,请问平时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强化他的听力功能呢?
答:人到老年,肾气虚衰,受一点外界刺激就会出现听力不足等问题。平时除了保持好心情外,还可以让他经常做叩齿、绞海、吞津、鸣天鼓运动。《素问·刺法论篇》中记载道:“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平时也可以随时锻炼,不必仅在寅时,行走坐卧皆可操作,所谓: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叩齿时要保持思想集中,口唇轻闭,想象自己的牙齿越叩越牢固。叩齿后,再用舌头舔牙齿内外,包括牙龈。鼓漱后,漱口并将口水慢慢咽下。吞咽后常会发生腹中肠鸣现象,不必理会。再配合鸣天鼓(两手捂耳,食指搭于中指指背上,然后食指用力突然滑落敲击后脑部,此时耳中咚咚如鼓声),最后可以按摩耳郭,搓手按摩颜面头部。不要等已经出现问题时才用这些方法,平时也应养成习惯,因为防病比治病更重要。
“我很笨”——其实是您的肾出了问题
很多人对一件事情做不出来了,最爱说“我很笨,做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人天生就笨吗?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其意是说,肾脏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所以肾脏有保持人体精力充沛、强壮矫健的功能。由于其作用强大而有力,所以说它有“作强”的职能。同时,智力与技巧是从肾脏产生的,只有精气充足,才能有较高的智力和技巧。
技巧从浅层讲,就是技艺、工巧一类。一个人的智力和技巧是从肾脏产生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笨,如果他经常对一件事情做不来,很可能是他的肾出了问题。因此,感觉自己笨的人平时要多注意补肾。
技巧从深层讲就是人的生殖繁衍能力,是人的造化功能。为什么呢?肾主二阴。从这层涵义可以很清楚地将肾与外阴及生殖器联系起来。既然肾为作强之官,那自然与生殖有关。王冰释说:“造化形容,故云伎巧。”
说到笨,难免让人想到老年痴呆者,其也与肾有关。
现代医学告诉人们,痴呆是以记忆、行为和人格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其中又以老年性痴呆最为常见。中医认为,老年性痴呆的发生与“肾虚”有密切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肾主骨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分为骨髓、脊髓、脑髓,都是由肾精化生而来。肾精的盛衰,不仅会影响骨骼的发育,而且也会影响脊髓及脑髓的充盈。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素问·五脏生成论》:“诸髓者皆属于脑。”
脑是人体内的元阳(神)之府,是人体精髓和神明高度凝聚的地方,人的视、听、嗅、感觉及思维记忆等功能都源于脑。而且这些功能又都在脑髓的充实下才能发挥,而髓海的充实又依赖于肾气的温煦、充养。如果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就会出现“脑转耳鸣,胫酸感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医方集解》说:“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可见肾精亏虚是导致老年痴呆病的根本原因。那为什么人在年轻时耳聪目明、体健神清呢?因为那时肾气充足。
为什么很多老年痴呆病人经常流口水呢?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涎”更接近平时所说的“口水”,主要有润泽口腔的作用。脾在液为涎,如果经常流口水,则可能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其实,老年痴呆病人流的“口水”多为唾液。肾在液为唾,《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肾为唾。”也就是说,水液经过肾加工后变成“唾”。“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一般来说,“唾”比较黏稠,可帮助食物消化。
古代养生家很注重以“吞唾”来养肾精,把舌下分泌的唾液称为“金津玉液”,吞咽并以意送入小腹,称为“玉液还丹”。老年人平时多吞唾也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每天早上起床后就要吞唾,即用舌轻抵上腭10分钟后将口中唾液吞入咽下。注意,不可先刷牙、吃饭,等吞唾后再做别的事。
总体看来,老年痴呆多是因为肾精不足、脑海空虚、神明无主而致,平时应以补气益血、补肾健脑为主,还要保持肾水充盈,肾主藏精,不要纵欲、熬夜,不妄作劳,这才是保健养生的正确方法。
问:请问有没有简单的按摩方法来预防老年痴呆呢?
答:每日温暖关元穴。关元穴是三阴脉、任脉之会,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分5等份,肚脐往下3/5处,即是此穴。两手掌搓热,然后相叠扣于关元穴,闭目反观,配合赤龙绞海、鼓漱、吞津,具有益肾健脑、预防老年痴呆病的作用。如果两手温度不够,可以采用艾灸关元穴的方法。
要做大事先保肾精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肾藏志”。也就是说,肾脏主管并蕴藏人的“志”这种精神活动。如果肾脏功能平衡,肾气疏通正常,那么人的行为意志力就会变得坚定;反之,如果肾脏功能不平衡,肾气就会紊乱,这时意志力就会缺乏。
志是什么呢?在《灵枢·本神》中有岐伯关于志的讲解:“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在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谓之智。”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可为什么最后有的人理想成真,而有的人理想却破灭了呢?这是因为很多人的意愿中途发生了改变,意愿的坚定不移才是志向。
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因为,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就会全面崩溃;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这也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
肾在志为恐,肾气不足则恐,肾气足则有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肾……在志为恐。”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
惊与恐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吓;恐是自己心里知道的。惊与恐,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惊恐虽然属肾,但与心主神志相关。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这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会产生不良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胀满,甚则遗尿。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受到惊吓会尿裤子的原因了。“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故《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有人说,医者只管治病,至于命,那不是医生所掌握的。而笔者认为,医者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命。常言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庸医致祸。因此,在行医过程中面对患者时,要找出问题症结,疏通十二经络,协调脏腑关系,使其“主明下安”。
问:这几天正值新婚之际,我与女友由于忙于置办婚事,终日奔波,虽感觉很累,但累并快乐着。我们经常也忙里偷“闲”,一起共度爱河,年轻人火力壮嘛!可最近几天我发现自己的睡眠少了,而且还不爱吃东西,是不是过于劳累?还是与我们纵欲有关呢?
答:说得很对。精生于肾,肾是生命之本。纵欲伤精,精伤则神伤。“新婚多虚”,欲不可绝,但也不可纵,应适当控制。有条件的话可食用一些优质蛋白,如牡蛎、瘦肉、牛肉、黄豆、海产品等。
“少阴伤寒”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俗称“挟色伤寒”,也称“少阴太阳两感症”或“伤寒两感症”,是指成年男女房事中因出汗后感受风寒所致的一种病症。《伤寒论》把疾病分成“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六个阶段,称为“六经”。其中,太阳主表,太阳病为六经病变中的最初阶段。一般情况下,邪气侵犯少阴,要经由太阳或其他经层层传入。但在房事后少阴肾经骤虚的情况下,感受风寒,寒邪直入少阴引发“少阴伤寒”。本病发作突然,常于房事后数小时至1~ 2天内发生,病人除有发热、恶寒等外感症状外,还有倦怠、嗜卧、周身酸软疼痛、脉细微欲绝等表现。有的还有小腹或脐周拘急疼痛、阴部抽搐等症,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急腹症、泌尿系统感染等。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一例“少阴伤寒”病案:“夏令,一少年因午前恣食西瓜,食余又当窗酣睡,值东风骤起,天气变寒凉而冻醒,加之醒前梦中遗精,醒后即发寒战,伴腹痛且持续加重,其脉细微若无。”可见,本病除发作于房事之后外,遗精、手淫后感受风寒之邪也可发病。“精血同源”,同理,失血过后也要注意不要受寒。比如,产后、人流术后、手术后、献血后、月经后等。
夏日是“少阴伤寒”的多发季节。夏季炎热,人体腠理疏松,卫表不固,若房事出汗后不知保暖,而一味贪图凉爽,可使寒邪直中少阴。更有得病后羞于启齿者,将病情掩盖,延误诊治。因此,夏日房事应注意避风保暖,汗后不可贪凉饮冷,患病后更应如实向医生叙述病因,以求得到正确诊治。
常按肾经,健康一生
如果您想健康一生,那么就来关注肾经吧!
肾经是人体很重要的经脉。如果肾经异常,则表现为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如漆炭,咳嗽痰唾带血,喘息气急,两眼昏花,视物模糊不清,心如悬空而不安,犹如饥饿状;肾气虚则易生恐惧,心怦怦跳动,这叫“骨厥”。本经穴主治“肾”方面所生病症,如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咽喉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和脊柱、大腿内侧后缘痛,以及足痿弱不收、喜躺、足心发热而痛。
该怎么办呢?经常按摩肾经穴位是最理想的选择。
常按太溪穴能提高肾功能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也是原穴,古人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注:“回阳九穴”是治疗阳气固脱的九个穴位。指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经常按摩此穴,具有养大志、提高肾功能的作用。太溪穴还可治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足冰凉、女性月经不调、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症。
自己按摩取穴时,可采用正坐位,将一条腿的小腿放在另一条腿的大腿上,即“4”字腿状,太溪穴则位于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按摩时,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拳头突起的关节按摩,注意力量要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宜。
常按涌泉穴有助于改善睡眠
睡眠是养生第一良方。如果睡前用温水泡脚,再按摩足部涌泉穴10分钟,效果最佳,这样可以促进心肾相交,阴阳合抱,以促进睡眠。
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其意指体内肾经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要穴。因此,经常按摩涌泉穴不仅有助于睡眠,还可补肾健脑、增强智力,而且它也是长寿要穴。
自己取穴时,可采用正坐位,屈腿并盘到另一条腿的大腿上,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其按摩方法有两种。
其一,揉涌泉,用拇指端或中指端在穴位上点按、旋揉,每次揉30~50次。
其二,推涌泉,用对侧拇指腹自小脚趾根部经涌泉斜向然谷推揉,或者用同侧手拇指自小脚趾根部经涌泉穴向然谷穴抹按,另一手大拇指可以助力抹按。推或抹的方向均顺着肾经的走向操作。顺经为补,逆向为泻。每次推100~500次。
还有一种涌泉穴锻炼方法,就是五个脚趾抓地,使涌泉穴收紧坚持5秒钟后再放松脚趾,稍缓一会儿再重复抓地动作。这个方法不仅可锻炼涌泉穴,还有效锻炼了足三阳经,及脾经、肝经。对于冬季脚凉的人,经常使用此法,可以不必再为脚凉烦恼。久坐电脑桌前的办公一族,边工作边使用此法,通过脚趾的运动牵动小腿肌肉的运动,可促进静脉血回流,起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萨希·门迪斯建议飞机乘客每隔一小时就起身走走,或者坐着伸展一下腿部的肌肉。此外,乘飞机时不要服用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或饮酒,因为那会使您更加懒得动弹。其目的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深静脉血栓”就是常说的“经济舱综合征”,虽然发生概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足以致命。位于飞机后部的经济舱座位狭窄,乘客活动度很小。如果飞行时间较长,血液循环受阻,下肢静脉则容易形成血栓。一般来说,乘客下飞机后这种血栓多会自行溶解,但有的血栓非但不会溶解,反而可能顺着血流在人体内运行,一旦进入心脏或肺部阻塞血管,就会致人死命。肌肉的运动可以按摩静脉,增加血液回流动力,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肢体最小的有效运动是运动手指、脚趾。从中医经络理论来说,运动手指、脚趾是在调动十二经脉。
此外,位于足内踝前下方、舟状骨前下凹陷处的然谷穴,为肾经荥穴,穴性属火,按此穴可以清肾经虚火,常用于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消渴、泄泻、咳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小儿脐风、口噤等症。
太溪穴直下1寸的水泉穴乃肾经郄穴,可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子宫脱垂、小便不利等症。如果女性痛经,一时不便到医院找中医大夫诊治,可以自己按摩水泉穴。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定位水泉穴,可以在内踝高点和足跟连线的中点附近寻找压痛点,用手指或指关节按揉,如果家里备有艾条,可边灸边按揉,等到按揉穴位不再疼痛时,您会发现腹痛也随之消失了。
问:我最近总是在下午五六点左右出现牙痛,请问这时该怎么办啊?
答:牙痛发生在酉时,可能是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可以按以上方法按摩肾经的原、输穴即太溪穴,每次用补法轻柔按摩10分钟,可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自己按摩效果不理想,请到医院找针灸医生给您准确的穴位针刺或配合调理方药。如有龋齿,请到口腔科请医生处理。
冬季如何养肾
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冬季天气寒冷,阴气最盛,因此肾与冬气相通应,此时寒邪最易侵袭的就是肾,所以冬天要注意好好地养护肾。
那么,冬季如何养肾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是万物生命潜藏的季节,自然界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较盛,表现为风寒凛冽,水结冰,地冻裂的景象。为了适应环境,人们此时要减少活动,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要做到“早卧晚起”,早卧就是尽量收藏阳气,晚起是为了避免无谓的消耗。“必待日光”。就是说一定要等到天大亮才起来,喜欢早锻炼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使志若伏若匿
在冬季,还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平静,好像有所收获而不肯泄露机密那样,保持平静而不露声色,这就要求我们在冬季要保持含而不露。尽管在冬季要做到“神藏”,不要使情志过激,但仍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不能因严冬之时枯木衰草、万物凋零而抑郁寡欢。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若有私意”,有什么话,有什么打算,也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藏在心里就可以了。“若已有得”,有很多东西,似乎已经得到,不要再去追究,不要去外面寻求,悄然安住则有利于身心健康。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去寒就温”,要求人们在冬季要避免受寒,注意保暖。现在很多年轻女性,冬天还穿裙子,其实这种“美丽冻人”的做法对健康最不利。到了冬季,我们要保持室内温暖,穿衣打扮也应以温暖舒适为主。“无泄皮肤”,到了冬季就不要过分开泄自己的皮肤,这个时候要少洗澡;在日常活动中也要做到少出汗,以免损伤阳气,影响体内阴阳平衡。
如果违反了这个法则,就会伤害肾,到了春天,还会发生痿和厥。“痿”就是全身无力,身上没有劲儿,“春困”则特别明显;“厥”不是昏厥,而是阳气不能输布四肢而出现手脚冰凉的厥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冬“藏”是春“生”的基础,如果冬天没有很好地养“藏”,则春天阳气应生而不能生,则会生病。
问:中医认为桂附地黄丸要在晚上5时吃效果最好,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下午5~7时是酉时,肾经当令。根据中医子午流注,酉时经络刚好流注,是肾经最强之时,而桂附地黄丸是补肾的,所以此时用药最好。
附一足少阴肾经知识简表足少阴肾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语译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中,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直行的主干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人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足少阴肾经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音huang)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注:痿病兼见气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为主症)嗜卧,足下热而痛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如漆炭,咳嗽痰唾带血,喝喝气急,坐下又想站起,两眼昏花,视物模糊不清,心如悬空而不安,犹如饥饿状;肾气虚则易生恐惧,心中怦怦跳动好像有人要捉捕他,是为骨厥。本经穴主治“肾”方面所生病症,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咽喉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边痛,足痿弱不收,喜躺,脚心发热而痛续表附
注足少阴络脉足少阴经筋足少阴经别原文《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语译足少阴络脉名大钟,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向下下外行通过腰脊部。其病气逆则心胸烦闷,实证见小便不通利,虚证见腰痛,可取足少阴络穴治疗原文《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语译足少阴经别在腘窝部分出后,与足太阳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脏,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来,归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继续上行,联系于舌根,再出来到项部,仍会合足太阳经别原文《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邪(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之经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语译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下边,入足心部,同足太阴经筋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髁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膂(脊旁肌肉)里挟脊,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其病症,可见足下转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症候。病在足少阴经筋,主要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筋病,项背部筋急,而腰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阴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后仰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涌泉于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肾经“井穴”2然谷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消渴,泄泻,咳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小儿脐风,口噤肾经“荥穴”3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咳血,气喘,咽喉肿痛,齿痛,失眠,腰痛,耳聋,耳鸣肾经“输、原穴”4大钟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癃闭,遗尿,便秘,咳血,气喘,痴呆,足跟痛肾经“络穴”5水泉太溪穴直下1寸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肾经“郄穴”6照海内踝下缘凹陷中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便秘,咽喉干痛,癫痫,失眠。
参考资料:据报道针刺健康人照海穴,有明显促进泌尿的作用八脉交会穴一,通于阴跷脉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7复溜太溪穴上2寸水肿,腹胀,泄泻,盗汗,热病汗不出,下肢痿痹8交信复溜穴前约05寸月经不调,崩漏,阴挺,疝气,泄泻,便秘阴跷脉“郄穴”9筑宾太溪穴上5寸,在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癫狂,疝气,呕吐,小腿疼痛阴维脉“郄穴”10阴谷屈膝,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阳痿,疝气,崩漏,小便不利,膝腘酸痛肾经“合穴”11横骨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际,前正中线旁开05寸少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12大赫脐下 4寸,前正中线旁开 05寸遗精,阳痿,阴挺,带下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13气穴脐下 3寸,前正中线旁开 05寸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泄泻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14四满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疝气,便秘,腹痛,水肿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15中注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月经不调,腹痛,便秘,泄泻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16肓俞脐旁05寸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泄泻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17商曲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腹痛,泄泻,便秘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18石关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呕吐,腹痛,便秘,不孕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19阴都脐上 4寸,前正中线旁开 05寸腹胀,腹痛,便秘,不孕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20腹通谷脐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腹胀,腹痛,呕吐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21幽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腹痛,腹胀,呕吐,泄泻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22步廊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呕吐23神封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咳嗽,气喘,腹胁胀满,呕吐,乳痈24灵墟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 寸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25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咳嗽,气喘,胸痛,呕吐26彧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2寸咳嗽气喘,胸胁胀满27俞府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咳嗽,气喘,胸痛,呕吐足少阴肾经穴歌
足少阴经二十七,涌泉然谷溢太溪,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栖,阴谷膝内跗骨后,以上从足走至膝,横骨大赫连气穴,四满中注肓俞脐,商曲石关阴都密,通谷幽门寸半辟,步廊神封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附二足少阴肾经穴位图
第十一章 戌时养生 心包经是一条让人快乐的经(1)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3月25日16:39新浪读书
戌时——19:00~21:00——心包经最旺
心脏病,最先表现在心包上,心包经之病叫“心中澹澹大动”,患者感觉心慌。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在戌时循按心包经。此刻还要给自己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散步最好,否则容易失眠;晚餐不要过于肥腻,否则易生亢热而致胸中烦闷、恶心。代心行事同时又代心受邪的心包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就是心包,它包裹并护卫着心脏,好像君主的“内臣”,能够传达君主的旨意。所以说,它能代心行事,故又称为“心主”,心脏产生的喜乐情绪便是从这里发出来的。
膻中位于两乳之间的正中位置,是宗气汇聚的地方。宗气是什么呢?它是聚积在人体胸中的气,又称大气。它主要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化生。经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常吃牛肉养心包中医认为,牛肉味甘、性温,归心包、心、肝、脾、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强健心包,补肾壮骨、补血厚肠的作用,尤其是小孩在成长期常吃牛肉,可以让筋骨更厚实。
1取牛肉半斤,煮熟烂,配米饭或与米煮成粥吃。可强心包、补脾胃,病后体虚者可食用。
2取小牛肉半斤,熬至极烂,每日食一小碗,不但可活络筋骨、避免中风,还可改善轻微的中风偏瘫。气相结合即成为宗气。宗气形成后,聚集在胸中气海处,并贯注于心肺之脉,故膻中又有“上气海”之称。
人体的宗气可以推动肺的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及嗅觉的灵敏度,都与宗气有关。宗气还有协助心气推动心脉搏动、调节心律的作用。如果宗气不足,就会出现气短、喘促、呼吸急促、气息微弱、肢体活动不便、心脏搏动无力或节律失常等问题。
膻中因其部位接近于心肺,又是人体宗气的发源地,能助心肺输传气血,协调阴阳,使精神愉快,因此称它为“臣使之官”。
心包可以保护心脏,使其不受外邪侵入;如有外邪侵入,心包则首当其冲掩护心脏。因此,心包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代心受邪。如果把心脏比喻成一个重要人物,心包就是保护它的警卫员。如果有敌人进行刺杀活动,那第一个为心挡子弹的就是心包。
心包代心行事,代心受邪。因此,心脏病最先表现在心包上,心包经之病叫“心中澹澹大动”,患病者感觉心慌。
有时心包受风邪、湿邪干扰,但并不是马上出现问题。比如,风湿热侵入心包,常会蛰伏20年,才发为风湿性心脏病;寒邪侵入心包,则会阻塞血路,成为心绞痛;水湿之邪入侵,则会成为心包积水。
如何照顾好我们的“心主”呢?在每天的戌时,也就是19~21点,是心包经最旺的时候,可以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个时辰头脑比较清醒,记忆力也很好,更主要的是这个时间是“喜乐出焉”的时间。我们可以在下班后,与朋友或家人一起聊聊天,以舒畅自己的心情。
此刻还要给自己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散步最好,否则容易失眠;晚餐不要过于肥腻,否则易生亢热而致胸中烦闷、恶心。
问:请问有没有简单的调节心包经的功法呢?
答:其实方法有很多,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但很实用的方法:心包经的井穴(即中冲穴),位于中指尖端的中央,用拇指对接中冲穴如掐诀状即可。身体姿势随意,或坐或卧,如果想加意念,可以选择存神意守膻中穴区(注意:不要仅想皮下某一点,可以想胸中,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其是心包的募穴,还是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口中津液满口时可以鼓漱吞津。结束时,双手握拳,中指尖(中冲)点按掌心劳宫穴片刻。两手搓热后干洗脸、搓耳、五指干梳头,再顺势而下,用双手劳宫穴温暖肾区片刻即可。
心包经是快乐健康之源
心包经是健康之源,经常敲心包经对防病养生有很大功效。心包经起于胸中心包络,往下过横膈膜以联络三焦。支脉横过胸部,入腋下3寸处,再往上行进入腋窝,然后从手臂内侧往下,入手肘中,沿两筋之间到手掌,直达中指指尖(中冲穴)。
心包经可代心行事,其功能及病理变化与心基本一致,其脉多血少气。如果此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化,则会出现手心热、臂肘挛急、胸肋支满、心慌、面红、笑个不停、心烦、心痛等症状。
心包能让人高兴,心情郁闷时,试一个简单的动作——鼓掌,就是两手相互对击,啪啪作响。手掌中央有心包经通过,大陵穴位于手腕内侧横纹中央,劳宫穴位于握拳时中指尖点按位置,中指尖是心包经井穴中冲穴。小指侧有心经通过,大鱼际还有肺经的鱼际穴,两大拇指桡侧还有肺经井穴少商穴。所以鼓掌动作可以振奋心包经、肺经、心经。不要吝惜您的掌声,给别人以赞许和鼓励,也给自己以欢乐和健康。
如果我们在参加考试、面试或者是在其他重要的场合出现紧张、心跳过速时,做一个动作就可以使自己的紧张情绪缓解,即握拳振臂为自己加油鼓劲。握拳时中指尖的中冲穴正好点按在劳宫穴上。从中医经络理论来看,这看似平常的动作充分刺激了心包经的相关腧穴,激发了心包经的能量,使人心情舒畅、坚定信心。
中冲穴是心包经的终端,位于中指末端。指压中冲穴可以用于心绞痛的应急治疗。此外,指尖持续刺激5分钟,便可以明显改善失眠情况。但掐中冲穴比较痛。
笔者的经验是:心绞痛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痛势稍缓,但胸部仍感觉闷痛不畅时,用豪针针刺心包经郄穴“郄门”(郄门穴位于小臂内侧正中腕横纹上5寸,腕横纹到肘横纹是12寸,所以可以取两处横纹连线的中点,再向手腕方向平移一指的距离,在此附近寻找压痛点,即为郄门穴),常可以针到痛消,且针刺时患者仅感酸胀,没有用指点按穴位时的疼痛不适。郄门穴可以用作平时的自我检查,如果发现压痛,而这一段时间自己比较累,就可以在劳宫穴压痛处轻揉,也可以用麝香壮骨膏贴敷在郄门穴上,可配合拇指点按中冲穴,以保持心情舒畅,遇事不怒,可有效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内关穴是心包经络穴,它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要穴。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此穴,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都可通过按摩以改善症状。附一手厥阴心包经知识简表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语译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历经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沿胸出胁部,在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至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出于末端(中冲)。掌中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心中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挛,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跳不宁,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不止。本经穴主治“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附注手厥阴络脉原文《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原脱,据《太素》杨注引《明堂经》文补),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语译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沿经向上连于心包络、心系。心系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中烦乱,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手厥阴经别原文《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注:完骨,耳后高骨,即颞骨乳突)之下语译手厥阴经别,在腋下三寸处(天池)分出,进入胸腹,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沿喉咙,浅出于耳后,与手少阳经会合于完骨下方手厥阴经筋原文《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语译手厥阴之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部内侧;上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分散前后挟在胁旁。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部。其病症见经筋循行部位僵滞不适,转筋,以及胸痛或成为“息贲”气急症(注:息贲指呼吸急促气逆上奔的症候。《济生方》卷四:“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天池第四肋间隙,乳头外侧 1寸咳嗽,气喘,胸闷,胁肋疼痛,瘰疬,乳痈手厥阴、足少阳经交会穴2天泉上臂掌侧,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心痛,咳嗽,胸胁胀痛,臂痛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曲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心包经“合穴”4郄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痛,心悸,呕血,咳血,疔疮,癫痫心包经“郄穴”5间使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心包经“经穴”6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
参考资料:据报道,电针刺激正常人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血清淀粉酶并无明显改变,但针治急性胰腺炎患者时,其血清淀粉酶常能迅速下降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7大陵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疮疡,胸胁痛心包经“输、原穴”8劳宫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心痛,呕吐,癫狂痫,目疮,口臭心包经“荥穴”9中冲中指尖端的中央。《针灸甲乙经》: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素问》王冰注:去爪甲角)如韭叶陷者中。《针灸大全》:手指端内廉。《素问·缪刺论》: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王注:谓中冲穴)。 有人据此定中冲穴在中指桡侧指甲角,并认为《针灸甲乙经》“在手中指之端”的“端”字,是指末端,而非尖端,因《针灸甲乙经》定厉兑、关冲、窍阴、大敦等穴均在“指端”云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心包经“井穴”手厥阴心包经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郄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侵。附二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
亥时——21:00~23:00——三焦经最旺
亥时三焦经当令,三焦为元气、水谷、水液运行之所。此时是十二时中最后一个时辰,指当夜的21:00~23:00,亥时又称“人定”,意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此时是安歇睡眠的时候。三焦是管理水道和主气的官儿
三焦或三焦经都是传统中医的专有名词。《类经》中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脏腑,一腔之大腑也。”所谓“包罗脏腑”,即包覆各脏腑的外膜,可以保护脏腑,为油脂体膜,故称为“焦”。三焦油膜可以完整包覆整个体腔,显然比五脏六腑还要大,所以又叫大腑。其存在形式又与其他脏腑完全不同,又叫“孤腑”。
三焦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呢?三焦既属“火性”,又位于亥时之“水位”,其对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即为“行气行水”。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即三焦可使全身水道通畅。人体中的水液之所以能够正常排泄,这与三焦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此外,三焦可通行元气。元气在肾,由先天之精所化,依靠后天之精滋养。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全身的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通行的道路。
那三焦是指哪三焦呢?三焦可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上焦如雾
上焦为横膈以上,包括心、肺、胸、头面部及上肢。《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也就是说,面食最入三焦经我们平时吃的面食是由小麦磨粉制成的。中医认为,小麦味甘、性平,入脾、胃、心、肾、大肠等经,因此也可入三焦经。常吃小麦可养心安神、健脾养胃、厚肠止泻、和胃制酸、消烦止渴、消肿止痛、益肾补阳,在缓解失眠、腹泻、腰腿疼方面也有相当效用。
1减轻胃病:将小麦做成的馒头烤至略焦,每次吃半个,分两次吃完;最好在胃不舒服、胃酸分泌较多时食用,可以制酸、减轻不适症状,甚至改善腹泻。
2治轻微烫伤:取面粉适量,以香油调成糊状敷在患部,4小时更换一次。
3治体虚易盗汗失眠:可予小麦30克,加甘草、大枣适量,加水煎服,早晚各喝一次,有缓解作用。上焦心、肺敷布气血,就像雾露弥漫的样子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此外,上焦还可接纳水谷精微,故又称“上焦主纳”。
中焦如沤
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灵枢·营卫生会》认为“中焦如沤”。“沤”,音òu,指长时间浸泡。“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需要像沤田一样,才能进而化生气血。因中焦脾胃能化生水谷精微与气血,所以又称“中焦主化”。
下焦如渎
下焦是指胃以下部位,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和下肢等。但由于肝、肾同源,肝与肾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故又将肝、肾都归属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认为“下焦如渎”。“渎”,音dú,指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古称“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为“四渎”。淮河、济水古时候也独流入海,所以与江河并列。淮河、济水先后被黄河改道所夺,淮河下游淤塞后注入长江,而济水故道即今之黄河下游,现有的记载首见于《尔雅·释水》。“四渎”也是一个穴位名,位于前臂背侧三焦经,在阳穴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常用于暴喑、暴聋、齿痛、呼吸气短、咽阻如梗、前臂外侧疼痛等。
“如渎”是形容下焦肾与膀胱排泄水液的作用犹如沟渠,使水浊不断外流的状态。下焦还主司二便的排泄,故称“下焦主出”。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做完运动或吃完饭后,体温就会升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上焦和中焦发挥了功能。那么排尿后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打哆嗦呢?这是下焦放出热量的缘故。
三焦经多气少血,气动气乱就会生病。耳聋、耳鸣、喉干痛、精神病均需要调理此经。平时照顾好三焦是对健康的最大安慰。
问:我这个人就是不爱吃面食,还有其他什么食物可保养三焦呢?
答:如果不爱吃面食,可以吃米饭,不要因为米饭常见,而忽略了它的作用。它其实是最补益人体的。
米饭是最大众化、亲和性最强的一种食物。从中医角度讲,米饭味甘、性平,除了入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之外,其余各经也都适用,所以也适合三焦经。
① 病后体虚或肠炎发作期,吃点稀米粥可以补气、厚肠、开胃。米饭与绿豆配伍,煮成绿豆稀饭,既可饱腹,还可清热解毒、除烦渴。
② 米饭与干姜同煮,可以温中祛寒、缓解女性痛经。一碗温热的稀粥喝下去,出汗后非常舒服,也可以缓解感冒。
③ 米饭与小茴香、黑糖同煮,煮沸之后再加少许盐调味即可。趁热服食,几次之后,可缓解胀气、呕逆等问题。
当然,米饭的功用还有很多,只要合理安排饮食,都可以补益三焦。
大米为水稻,根据其生长环境来看,其能养阴润燥,其润燥之功以米汁为最。养阴之物比较滋腻,所以大米熬粥很黏。如果用大米熬汤,上层米油最好,润滑爽口、滋而不腻,对于津液不足、咽干夜甚者是一个经济方便的窍门。有的人有胃病,不能吃米饭,每天只能吃馒头,看着别人吃米饭也只有羡慕的份儿,不妨试试水涝饭,煮出的米汤不要浪费,可以当水喝。
笔者的几位患者说近日感觉上火,人很慵懒,时下芒种将近,建议其做些米汤喝,以降火润燥利湿,一举两得。
民谚:“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说的就是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因为夏季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体内汗液不易通畅发散,热蒸湿动,湿热弥漫。所以,暑令人多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根据季节特征,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
在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接受阳光照射(注意防暑)。夏日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需注意的是,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汗出不见湿”,“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亥时三焦通百脉
十二经脉循行了十二个时辰,三焦经则为最后一站,这时是夜间9点至11点的亥时,过了此刻又是新一天的开始。可以说,三焦经是六气运转的终点,三焦经通畅即水火交融、阴阳调和、身体健康。
亥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要保持心境平静
从亥时之初(21点)开始到寅时之初(3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此时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进入一天之中的“冬季”。冬季是万物闭藏之时,人到此时也要闭藏,其目的就是为了第二天的生长。那么,此时此刻我们该怎么做呢?要收藏兴奋,保持心境平静。睡前要做到不生气、不狂喜、不大悲。
邪入三焦的针灸疗法如果邪气侵入手三焦经,就会使人产生咽喉肿胀疼痛、舌体卷缩、口干口渴、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而不能抬高到头部等病变。
临床针刺疗法常取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等穴。
关冲点刺放血对喉咙痛有效(医院常用三棱针,点刺后针孔较大,自己可以用验血糖用的采血针,笔者常用1寸毫针点刺,以免针孔过大,效果也很好)。
肩部侧面疼痛、不能抬起手臂者,针取中渚,常可缓解肩臂疼痛,甚至可以使疼痛消失,手臂即可侧举过头。
睡前要少喝水
亥时气血流至三焦经,而三焦经掌管人体诸气,是人体血气运行的主要通道,上肢及排水的肾脏均属三焦经掌管范畴。此时阴气极盛,要保持五脏安静,以利于睡眠,睡前要少喝水,容易水肿的人尤不宜多喝水。
要及时入睡
亥时三焦可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就会得到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最好在22:30左右入睡。在生活中,很多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亥时睡觉。
人体脏腑直接受三焦的管理,如果三焦不通,必然会生百病。如果想让养生更上一个台阶,就要时刻关注亥时的三焦。
问:请问三焦咳是怎么回事?
答:《素问·咳论篇》说:“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意思是说,五脏咳嗽,长久不愈,病邪就蔓延转移至六腑。脾咳不愈,胃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病,胃咳的表现为咳嗽而伴有呕吐,严重时可能吐出蛔虫;肝咳不愈,胆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病,胆咳表现为咳嗽并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大肠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病,大肠咳表现为咳嗽时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小肠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病,小肠咳的表现为咳嗽而多屁;肾咳不愈,膀胱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病,膀胱咳表现为咳嗽时小便失禁。
以上这些咳嗽如果长久不愈就有可能发生三焦咳。三焦咳表现为咳嗽时腹部胀满,没有食欲。常用异功散、通理汤、木香顺气散、七气汤加黄连、枳实等治疗。
阳池穴是手足冰冷的克星
三焦经主要分布在手臂外侧中间位置,以及肩部和侧头部。其循行路线是:从无名指尖端的关冲穴往上,经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液门穴,顺前臂两骨之间往上,穿过肘,从上臂外侧上肩,入缺盆,再向下至膻中穴,与心包相联系,然后下横膈膜,联络上、中、下三焦。其中,一条支脉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直上出耳上角,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另一支脉则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后注眼外角,与足少阳经相接。
三焦经如果出现问题,就会表现为气乱水亏,可能出现多汗、水肿、耳聋、喉咙不舒服等非特定性疾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梳理三焦经脉,亥时最好。
经常按揉三焦经还可以防治因胃肠机能失调而引起的痤疮:用手指从腕至指端,沿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按揉摩擦5~10遍;也可用毛刷垂直刷腕外侧三焦经位置5遍。
对三焦经失调可发挥神奇力量的是阳池穴。阳池穴是三焦经原穴。何谓阳池?阳是指天上阳气;池是指囤物的器皿。该穴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囤聚太阳热量后化为阳热之气。因此,经常刺激这个穴位,可以恢复三焦经的功能,并将热能传达到全身。
有一位年仅25岁的姑娘来找笔者看病,她是一个典型的惧冷症患者,夜间常因四肢冰冷而无法入睡。白天情况虽然好一些,但也感觉冷。因为她是一名打字员,因四肢冰冷打字都不灵活。
后来,笔者告诉她刺激阳池穴可以治疗手脚发冷症。阳池穴在手背间骨的集合部位。取穴时,先将手背向上翘,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那一侧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
按摩阳池穴,最好是慢慢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两手交换。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除按摩阳池穴外,还可以用手指捻另一只手的无名指指甲两侧以刺激关冲穴(握拳法可刺激手上劳宫穴、少府穴,对改善发冷症效果更好)。
阳池穴的作用不止于此,刺激阳池穴还可缓解腕关节损伤和急性踝关节扭伤。
现代人电脑用得多,所以患有“鼠标手”的大有人在。鼠标手多是腕关节劳损过度所致。如果您感觉手腕不舒服,可以揉捏阳池穴和位于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的大陵穴。具体方法是:将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腕的大陵穴,中指指腹放在阳池穴,适当用力按压05~1分钟,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可防治“鼠标手”。
阳池穴怎么会治急性踝关节扭伤呢?笔者的一位朋友把脚扭伤,笔者告诉他对阳池穴进行针灸就可以了。他刚开始还有些疑问,手上穴位能治脚上病吗?点按患肢对侧阳池穴压痛明显,点揉片刻后感觉脚踝疼痛有所减轻,于是针刺阳池穴,外踝前下方的疼痛很快缓解。
为什么脚扭伤要在手背上取穴呢?这是因为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手少阳经与足少阳经为同名经。足少阳胆经循行至踝部、足背部及大、小趾部。手、足少阳经在外眼角部的瞳子髎穴衔接,而且多次在肩、面、耳后等部位相交会,表明手、足少阳经脉关系密切。
作为三焦经的原穴,阳池穴能激发元气,通过足少阳经脉,可达踝部,发挥其疏通经络、舒筋利节之作用。因此,治疗踝关节扭伤会有明显效果,这也符合《黄帝内经》“下病上治”的原则。尽管针灸效果要比按摩好,但是对于那些不愿动针的人,只好用按摩的方法。
梳理三焦其实很简单。传统健身方法“八段锦”第一句就是“两手托天理三焦”,“元气”通过三焦布散,如果三焦气机不畅,元气不能布散,则可出现手脚湿冷。其实“两手托天理三焦”这句的关键就在“托天”二字。只要做出托天的动作,不论您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您的手形一定是最方便寻找阳池穴的手形,可用这个动作挤压刺激阳池穴。
是不是一定要托天呢?当然也不是,只要保持挤压阳池穴的手形,随便往哪个方向都行。
亥时性爱是身体最快乐的表达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告诉人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要以阴阳为法则来分析和认识,这其中也包含了我们常说的性爱。性爱是人体阴阳整体观念的最佳体现。那么,在这十二个时辰中,哪个时辰过性生活最好呢?
从古时候起,中外的医学家就开始争论什么时辰过性生活最合适。上古彭祖认为,当大寒大热、大风、大雨、日蚀、月蚀、地震、雷电之时为天地交感、阴阳错乱,不宜同房。饭饱、喜怒恐惧、酒醉时亦不宜同不宜性爱的7个时间
1重病初愈不宜性爱。
2过度劳累、醉酒或情绪不好时不宜性爱。
3月经期间绝对不能性爱。
4妊娠前3个月及最后3个月要禁房事。
5分娩后至子宫复原以前(约6~7周)要杜绝性爱。
6女子放环(或取环)及男子输精管结扎两周内不能性爱。
7医生认为要避免性生活的其他情况。房,否则,不仅伤其身,尤损其子。
那什么时间过性生活最好呢?有人认为,清晨最好。此时人们经过一夜的休息,体力也已恢复,有较好的精力。也有些人主张,最好先休息几个小时,一觉醒来再过性生活为好。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经过一天的学习、工作,大都感觉很累,而到了晚间还想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一般晚上睡觉较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性生活,体力不济,精神懈怠,未必能使双方满意。如果先休息几个小时,体力、精力都可得到恢复,性爱后还可休息几个小时。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曲黎敏教授针对亥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可供大家参考。
晚上22点左右行房事最好。为什么亥时行房事最好呢?可以先看亥字的写法。
亥字上面的两个横代表阴与阳,下面是两个人,在前面的是女人,在后面的是男人;女人挺着肚子,意思是怀孕了。这个亥字的意思就是,此时男女交合就可达到阴阳平衡,就可以怀孕。亥字也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如果您想让生命有一个起点,就要从亥时开始。
现代人大多数也赞成亥时性爱。因为性活动需要付出较大的体力,亥时行房事后可以立即入睡,使双方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天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在22:30左右入睡,这样才能保证子时熟睡,并保证新的一天正常、平稳地开始,我们的生活、生命也因此而不断延续。
笔者认为《黄帝内经》开篇已经提出“不妄作劳”,当然包括房劳。根据《黄帝内经》理论,中医临床对“肾虚”者也不是直接补肾,而是辨证平衡脏腑之间的关系,而且补肾也采用“虚则补其母”之法,运用“金水相生”原则,以补肺来益肾。补肺又可推及健脾。所以,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治病必求其本。脾胃好了,吃得好了,则无须补肾。常说“饱暖思淫欲”,其实里面就含有五行的生克关系。附一手少阳三焦经知识简表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此指胸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音zhuō,颧骨)。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焦合入于委阳)语译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颈旁联系耳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耳后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耳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客主人(即上关穴)前交面颊至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此外,三焦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主要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yì)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喉咙痛。本经穴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病症:自汗出,目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皆痛,小指、次指(无名指)不好使用附注手少阳络脉原文《灵枢·经脉》: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语译手少阳络脉名外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分出,绕行于臂膊的外侧,进入胸中,会合于心包。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松弛不能收屈,可取手少阳络穴外关治疗手少阳经别原文《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 指天(注:手少阳经别,起于巅顶,其部位在上,故称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语译手少阳经别在头部从手少阳经分出,向下进入缺盆,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手少阳经筋原文《灵枢·经筋》: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注:曲牙指颊车上部),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注:此处指颞前部),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舌卷语译手少阳经筋起始于第四指末端,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外侧,结于肘尖部;向上绕行于上臂外侧,上肩部,走向颈部,会合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部进入联系舌根;一支上下颌关节处,沿耳前,连接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其病可见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转筋掣引,以及舌卷缩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关冲第四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昏厥三焦经“井穴”2液门握拳,第四、第五指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三焦经“荥穴”3中渚握拳,第四、第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穴后1寸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手指不能屈伸三焦经“输穴”4阳池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疟疾,腕痛,消渴三焦经“原穴”5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热病,头痛,自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病,上肢痹痛三焦经“经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6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耳鸣,耳聋,暴喑,瘰疬 胁肋痛,便秘,热病三焦经“经穴”7会宗支沟穴尺侧约1寸,于尺骨的桡侧缘取之耳聋,癫痫,上肢痹痛三焦经“郄穴”8三阳络支沟穴上1寸,桡骨与尺骨之间耳聋,暴喑,齿痛,上肢痹痛9四渎尺骨鹰嘴下 5寸,桡骨与尺骨之间耳聋,咽喉肿痛,暴喑,齿痛,上肢痹痛10天井屈肘,尺骨鹰嘴上1寸许凹陷中偏头痛,耳聋,瘰疬,癫痫三焦经“合穴”11清冷渊屈肘,天井穴上1寸头痛,上肢痹痛,目黄12消泺在尺骨鹰嘴与肩髎穴连线上,清冷渊穴上3寸头痛,齿痛,项强,肩背痛13臑会在尺骨鹰嘴与肩髎穴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当三角肌的后缘瘿气,瘰疬,上肢痹痛14肩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肩臂挛痛不遂15天髎肩胛骨上角,曲垣穴上1寸肩臂痛,颈项强急手少阳经与阳维脉、阳跷脉交会穴16天牖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角处头痛,目痛,耳聋,瘰疬,项强17翳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耳鸣,耳聋,口眼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手、足少阳经交会穴18瘈脉乳突中央,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界处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9颅息耳后,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20角孙当耳尖处的发际颊肿,目翳,齿痛,项强手少阳、足少阳、手阳明经交会穴21耳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踝状突后缘凹陷中耳鸣,耳聋,聤耳,齿痛22耳和髎鬓发后缘;平耳郭根前,当颞浅动脉后缘头痛,耳鸣,牙关紧闭,口手少阳、足少阳、手太阳经交会穴23丝竹空眉梢处的凹陷中头痛,目赤肿痛,眼睑动,齿痛,癫狂痫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天牗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耳门听,耳和髎在鬓发后,眉梢陷处丝竹空。附二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
附录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小秘密(1)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3月25日16:39新浪读书
附录一《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小秘密
秘密1:子时前一定要睡觉
子时是晚上23:00至次日凌晨1:00,此时胆经值班,是胆汁运作和骨髓造血的时间。子时是身体休养及修复的开始,应该睡觉。此时不要熬夜,否则会致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易思等多种神经症状。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面色红润;反之,子时前不睡者,面色清白。子时不要吃夜宵,不易消化。晚饭吃得多、吃夜宵都会影响睡眠。“胆有多清,脉有多清”。
秘密2:丑时要愉快入眠
丑时是凌晨1:00至3:00,此时肝经值班,是肝脏修复的时间。肝经可调节全身血液并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解毒和排除毒素,为人体进行清洗工作。此时我们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过度压抑导致气血不畅。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丑时前未入睡的人,面色会显得青灰,情志倦怠而易烦躁。
秘密3:寅时要有较深的睡眠
寅时是凌晨3:00至5:00,此时肺经值班,是呼吸运作时间。其特点为“多气少血”,“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人体体温最低,血压也最低,脉搏和呼吸都处于最弱状态,脑部供血最少,此时值夜班的工作人员易出差错,重病人员也更易出现死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如果在寅时经常醒来,则为气血不足的表现,应加以注意。老人要慢起床,少早练。老年人肾气不足,如果寅时醒来,可以如《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秘密4:卯时宜喝温开水排便
卯时是上午5:00至7:00,此时大肠经值班,有利于排泄。卯时血气流注于大肠,此时最适宜喝杯温开水,然后去排便。早餐可吃香蕉、橘子、苹果类的酸性、高纤维果蔬。卯时不要喝酒,否则肝脏无力及时解毒,导致血液中酒精浓度提高,必然对身体有害。
秘密5:辰时该吃早餐了
辰时是上午7:00至9:00,此时胃经值班,一定别让它闲着。您的胃已经等了整整一个晚上,所以,每天一定要早起吃早餐,而且要多吃一些、吃好一些,并且也不会发胖。每天此时调理胃经最好,以启动人体的发电系统。
秘密6:巳时理脾经
巳时是上午9:00至11:00,此时脾经值班,是脾脏最活跃的时间。办公室一族也宜起身活动一下,给自己倒杯水慢慢饮用,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坐位时两腿并拢,用力挤压腿内侧脾经,活动大足趾,如果已经有饥饿感,但还不能马上进食,可以接压公孙穴,以减少胃酸分泌。脾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血的质量就好,所以口唇红润,否则唇白或暗、紫。
秘密7:午时最宜小憩
午时是上午11:00至下午13:00,此时心经值班,是养心的时间。午时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宜养神、养气、养筋。此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午餐后适当休息或午睡,但午睡不能超过1个小时,否则会引起失眠。起来后要适量运动,以利疏通周身气血,增强心脏的功能活动。
秘密8:未时消化吸收功能最旺盛
未时是下午13:00至15:00,此时小肠经值班。小肠可分清浊,将水液归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至脾。故午餐应在下午1点前吃完,这样小肠才可以在其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吸收营养物质。佛家也有“过午不食”之说。
秘密9:申时多喝水利排尿
申时是下午15:00至17:00,此时膀胱经值班。膀胱储藏水液和津液,并将多余水液排除体外,津液在体内循环。此时最宜多喝水,是一天最主要的喝水时间,及时排尿,此时乌龙茶或普洱茶最适合减肥人群。此时辰头脑最清醒,记忆力最好,适合工作和学习。
秘密10:酉时工作完毕多休息
酉时是下午17:00至19:00,此时肾经值班。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本,肾在酉时进入储藏精华的阶段。申时发低烧是气血大伤。由于此时是工作完毕需稍事休息之时,因此不宜过劳。阳痿患者可在此时按摩肾经穴位,效果最为明显。下班路上多做十趾抓地动作锻炼足三阴、足三阳,以刺激涌泉穴,这是一举两得的补肾方法。
秘密11:戌时要保持心情愉快
戌时是下午19:00至晚上21:00,此时心包经值班,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即心包络,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要保持心情愉快,晚餐不宜过腻过多,餐后要休息;运动以散步方式最好,不要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失眠。如果此时在家里,可拍拍手张开双臂调理一下心包经,并给家人一个拥抱。此时是心包经与脑神经活跃的时间,是看书的最佳时间,同时也是全天体重最重的时候。
秘密12:亥时睡眠休生养息
亥时是晚上21:00至23:00,此时三焦经值班。三焦经掌管人体诸气,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要道,也是六腑中最大的脏腑。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容易水肿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做一下八段锦的第一个动作“两手托天理三焦”,有点像伸懒腰。
附录二子午流注示意图及逐日按时定穴歌附录二子午流注示意图及逐日按时定穴歌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条经脉。12个时辰与人体12条经脉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午流注纳支法十二经脉的气血循行: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时分布,从半夜子时(23时)算起为予、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经脉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会健康长寿。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起于肺经寅时(3~5时),终于肝经丑时(1~3时),每经历时2小时即一个时辰。
1子午流注示意图表
子午流注示意图日节律子午流注表十二经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时间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23~11~32子午流注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经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迭,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思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附录三人体十二经脉饮食调养指南附录三人体十二经脉饮食调养指南
经脉名称调养各经脉的食物肉禽类蔬菜类水果类杂品类足少阳胆经虾、蟹、海参、黄鳝、龟、鳖、蛇肉、牛肉、猪肉、鸡肉、羊肉、狗肉等菠菜、茄子、洋葱、白萝卜、丝瓜、胡萝卜、黄瓜、蘑菇、苦瓜、海带、藕、韭菜、木耳等苹果、葡萄、山楂、桑椹、荔枝、西红柿、李子、西瓜、香蕉、菠萝、梨、桃子、橘子、木瓜、龙眼、柿子等大豆、花生、核桃仁、芝麻、酒、醋、绿豆、胡椒、茴香、肉桂、蜂蜜、牛奶等足厥阴肝经蟹、虾、海参、黄鳝、龟、鳖、蛇肉、牛肉、鹿肉、鸡肉、猪肉、羊肉、狗肉等菠菜、洋葱、茄子、白萝卜、胡萝卜、丝瓜、黄瓜、蘑菇、苦瓜、海带、韭菜、木耳、蚕豆等桑椹、荔枝、苹果、西红柿、李子、山楂、葡萄、香蕉、西瓜、菠萝、梨、桃子、橘子、龙眼等花生、核桃仁、芝麻、酒、醋、大豆、绿豆、胡椒、茴香、肉桂、蜂蜜、牛奶等手太阴肺经鸡肉、羊肉、鸭肉、蛇肉、兔肉、驴肉、鳗鱼等冬瓜、丝瓜、萝卜、葱、姜、蒜、辣椒、蘑菇等梨、菠萝、香蕉、苹果、柠檬、杏、橙等牛奶、绿豆、核桃仁、茶、木耳、糯米等手阳明大肠经鸡肉、羊肉、鲫鱼等大蒜、白菜、菠菜、茄子、蘑菇、木耳、豌豆、四季豆、扁豆等石榴、南瓜、杏、桃、香蕉、柳橙、橘子等高粱米、大麦、黄豆、玉米、核桃仁、胡椒、蜂蜜等续表经脉名称调养各经脉的食物肉禽类蔬菜类水果类杂品类足阳明胃经牛肉、鸡肉、猪肉等白菜、包心菜、马铃薯、山药、豆腐、白萝卜、胡萝卜、藕、韭菜、南瓜、马齿苋、茄子等香蕉、苹果、葡萄、桃、杨梅、山楂、橘子、柿子、大枣、龙眼等干姜、花椒、紫苏、胡椒、大茴香、小茴香、芝麻、豆蔻、稀饭、面条等足太阴脾经青鱼、鲤鱼、黄花鱼、鳝鱼、鳗鱼、青蛙、牛肉、羊肉、猪肉、猪蹄、鸡肉、兔肉、狗肉等萝卜、豆腐、芹菜、姜、蒜、刀豆、扁豆、马铃薯、藕、丝瓜、南瓜、冬瓜、蘑菇、香菜等菠萝、龙眼、柿子、苹果、橘子、柠檬、橙、甘蔗、葡萄、荔枝、桃、木瓜、大枣、山楂等莲子、薏米、蜂蜜、花茶、绿茶、酒、醋、酱油、白糖、红糖、花椒、胡椒、茴香、糯米、大米、小麦、小米、玉米、高粱米、黄豆、牛奶、羊乳、花生、绿豆等手少阴心经龟肉、蛇肉、鸡肉、牛肉、羊肉等黄瓜、茄子、金针、番薯、藕、南瓜、香菜、豆腐等荔枝、龙眼、大枣、桑椹、西瓜、西红柿、苹果、梨、葡萄、山楂、橘、柿子等莲子、花生、红豆、红茶、花茶、绿茶、酒、白糖、红糖、小麦、绿豆等手太阳小肠经鸡肉等冬瓜、南瓜等西瓜、甘蔗等红豆、绿豆、茴香、盐、白糖、红糖等足太阳膀胱经青蛙、鸡肉、鲫鱼等莴苣、丝瓜、冬瓜、黄瓜、白菜、芹菜、蕨菜等西瓜等豌豆、绿豆、茶叶、酒、白糖、红糖、大米等足少阴肾经虾、蟹、海参、鲤鱼、黄鱼、鲢鱼、鳝鱼、鲫鱼、龟肉、青蛙、蛇肉、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鸭肉、猪肉、兔肉等豆腐、海带、韭菜、芹菜、菠菜、空心菜、山药、胡萝卜、藕、丝瓜、冬瓜、蘑菇、姜、木耳、番薯等西瓜、荔枝、龙眼、桑椹、香蕉、甘蔗、梨、木瓜等莲子、核桃仁、花生、芝麻、白糖、红糖、酱油、辣椒、花椒、胡椒、黄豆、牛奶、茶叶、茴香、肉桂、牛奶、小麦等手厥阴心包经龟肉、蛇肉、鸡肉、牛肉、羊肉等黄瓜、茄子、金针、番薯、藕、南瓜、香菜、豆腐等荔枝、龙眼、大枣、桑椹、西瓜、西红柿、苹果、山楂、梨、葡萄、橘、柿子等莲子、花生、红豆、红茶、花茶、绿茶、酒、白糖、红糖、小麦、绿豆等手少阳三焦经鸡肉、鲤鱼等藕、黄瓜、香菜、白菜、大葱、生姜、空心菜、白萝卜、冬瓜等西瓜、西红柿、桃子、菠萝、苹果等绿豆、绿茶、牛奶、稀饭、面片汤等附录四经络系统简表
膀胱经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部别行分出,入体腔,与各经所络属脏腑相连,出颈项部,阳经经别仍合于原正经上行头部,阴经经别则随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上行头部注入六阳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组成六对,称“六合”。
作用:加强表里两经体内联系;加强十二经与头面的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如:承山、承筋治痔疾,因足太阳经“别入于肛”;商阳、二间治喉痹即其经别“上循喉咙”);加强十二经脉与心的联系(足六经通过足三阳经别与心直接联系,因而各经病候中均出现“心”的症候,表明“心为五脏六腑大主”有生理基础)。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联系的筋肉系统,是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周连属部分。《说文解字》解释“肉之力也”,“力”是“筋也”。段玉裁注说:“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说明筋是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本”,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经筋的活动有赖于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全身筋肉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为十二组肌肉群,以手足三阴三阳名之为十二经筋。
1分布概况
经筋分布于外周,不入脏腑,有“起”、有“结”,数筋结于一处为“聚”,散布成片称“布”。十二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相类。阳经之筋分布在肢体外侧,分为手足三阳;阴经之筋分布在肢体内侧,并进入胸腹腔,但不联络脏腑,不像经脉有脏腑络属关系,故经筋的命名只分手足阴阳而不连缀脏腑名称。其中,手三阴之筋结于胸膈,手三阳之筋结于头脚,足三阳之筋结于目周围,足三阴之筋结聚于阴器。经筋受经络气血的濡养,只分起、结、聚、布,连属骨节,而无顺逆流注关系。
2.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其病候主要表现在肌肉抽动方面,如局部或全身肌肉拘急、抽搐、强直,以及弛缓、瘫痪不用等。由于经筋还联系耳、眼及胸膈部有关器官,因而可发生耳痛、耳鸣、视力不良及喘息、胃病等内脏症候。经筋病候的治疗主要是“以痛为输”。但经筋受经脉气血的濡养,故除局部取穴外,还应按经络循行取远穴。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的分布。经脉呈线,络脉呈网。
作用 :反应病症(《素问·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疾病传变(《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诊疗应用(可以通过皮部诊察疾病,如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续表经络: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使人体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经脉:大的主干奇经八脉督脉起于胞中出会阴,行于后正中线,上至头面。任脉起于胞中出会阴,行于前正中线,上抵颏(kē)部冲脉起于胞中出会阴,行于腹部第一侧线,交会足少阴经穴带脉横行腰部,交会足少阳经穴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足少阴等经及任脉穴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交会足太阳等经及督脉穴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交会足少阳经穴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足太阳等经穴无络属脏腑,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在全身起统领、联络和调节作用络脉:小的分支十五络手太阴络列缺腕上寸半,别(分支)走手阳明;直入掌中,散入鱼际手阳明络偏历腕上三寸,别入手太阳;上曲颊,偏齿,入耳足阳明络丰隆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络头顶、喉嗌(yì)足太阴络公孙本节后一寸,别走足阳明;入络肠胃手少阴络通里腕上寸半,别走手太阳;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手太阳络支正腕上五寸,内注手少阴;上走肘,络肩足太阳络飞扬外踝上七寸,别走足少阴足少阴络大钟内踝后绕根,别走足太阳;上走心包,外贯腰脊手厥阴络内关腕上二寸,别走手少阳;系于心包,络心系手少阳络外关腕上二寸,合手厥阴;注胸中足少阳络光明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下络足跗足厥阴络蠡沟内踝上五寸,别走足少阳;上睾,结于茎任脉络鸠尾下鸠尾,散于腹督脉络长强挟膂上顶,散头上;别走太阳,入贯膂(lǚ,脊骨)脾之大络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十二络从络穴分出,走向与其相表里的经脉,沟通表里,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鸠尾、长强、大包沟通躯干部经气,起渗灌气血作用。
络脉与经别可加强表里经关系,不同点为:经别主内,自肘膝分出后入体腔,加强表里经在头面躯干及脏腑之间的联系,无所属穴位,也无所主病症,但循行路线补充了经脉所未及,扩大了经穴主治范围;络脉主外,自肘膝以下分出后走向与其相表里的经脉,主要沟通表里两经在四肢部的联系。络脉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当表里两经病变时常取络穴治疗孙络别络分出的最细小分支,称为“孙络”。其作用同浮络,即输布气血,濡养全身《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