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真人研究文献(大丹直指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14:20
長 春 子
師姓丘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縣濱都人也。生於金熙宗皇統八年戊辰正月十九日。幼聰敏,日記千餘言,未弱冠即學道,隱崑崳山。大定七年,聞重陽道化,九月,乃拜於寧海之全真庵;重陽贈以金鱗,遂為弟子,重陽為訓今名字。九年冬,從重陽遊汴梁,寓王氏旅邸。明年正月初四日,重陽仙化,師與馬、譚、劉三師舉仙蛻,葬於劉蔣廬墓。二年歲甲午秋,乃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一簑,人謂之簑衣先生。晝夜不寐者六年,復隱隴州龍門山,苦行如磻溪時,遠方學者咸依之。
大定二十八年二月,世宗皇帝召赴闕,問答稱旨,賜以巾冠,館於天長觀。夏五月,召見於長松島,問以延生之理。師對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恭己無為,治天下之本。富貴驕淫,人情所常,當兢兢業業,以自防耳。誠能久而行之,去仙道不遠。誕詭幻怪,非所聞也。」上善其言。七月,再召見於便殿,師剖析至理,上大悅。翌日,賜上林桃,師不食茶果十餘年,至是,取一枚啖之。應制進《瑤台第一層》詞。八月,得旨還祖庭,賜贐,禮辭不受。
明昌二年辛亥,東歸棲霞,以故居為觀;敕賜額曰:「太虛」。泰和七年丁卯春,元妃施《道經》一藏,驛送太虛觀。貞佑二年甲戌冬,山東亂,帥府請師,牒諭所至,皆投戈拜命,寧海、登二州遂安。四年春,金宣宗皇帝命東平監軍王庭玉召師,不赴。興定三年己卯,師居萊州昊天觀時,齊魯陷宋。八月,宋寧宗皇帝命大帥彭義斌召師,亦不赴。是歲,元太祖成吉思皇帝在柰蠻國,命侍臣劉仲祿捧詔聘師。十二月,仲祿至萊州,師慨然應命。明年庚辰正月,師遂起行,十八大師從;二月入燕城,行省館於玉虛觀。三月,進表陳情。四月,道出居庸關,忽遇群盜,皆稽首而退。十月,師至武川,進表使回曷剌捧詔促召。辛巳春,逾嶺而北,七月至阿不罕山,留弟子宋道安等九人立棲霞觀,率趙虛靜輩輕騎以行。壬午三月,上遣太師阿里鮮來迎,詔諭仲祿鎮海護從師來,敕萬戶播魯,只以甲士衛師過鐵門。四月,方達印土,見皇帝於大雪山之陽,上設二帳於御幄之前居師,以便訪問。十月望,上設庭燎,虛前席延師,問以王道,時太師阿海阿里鮮侍。師對以:「節慾乃修身之要,愛民為永國之方。」及陳「天道好生惡殺」之意。上悅,命侍臣書之簡冊,其詳見於《慶會錄》。癸未二月,辭歸,上勉留。三月,復辭,制可,所賜備極豐腆,皆辭之,與諸弟子俱還。詔太師阿里鮮護師東歸,至阿不罕山棲霞觀,率棲霞觀弟子皆歸。甲申三月至京師,是月,上遣曷剌傳旨:「丘神仙至漢地,凡朕所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往回事跡見《西遊記》。
行省請師住天長觀,自爾使者赴行宮,皇帝必問丘神仙安否,還必有宣喻語行省,又施瓊華島為觀,師即命工葺之。乙酉春,師折梨花一枝,與玄寧居士張去華曰:「此男子之祥也。」去華以瓶養之,至秋結實二十有四,果生一子,即明誠也。延祥觀有枯槐一株,師以杖擊之曰:「枯槐再活!」後槐復榮茂。九月,熒惑犯尾宿,宣撫王揖請師禳之,是夕,熒惑退數舍。丙戌五月,大旱,行省請師祈禱,大雨三日。丁亥五月,詔以瓊華島為萬安宮,改天長觀為長春宮,賜師金虎符,主領天下道教事,特旨蠲免道門差稅。六月二十三日,雷雨大作,太液池南岸崩,北口山摧,師聞而笑曰:「山摧池枯,吾將與之俱乎!」七月初九日,師升寶玄堂,示眾以生死事,復曰:「教門用力大地塵,勞心地下功全拋。世事各宜精進,毋使虛度時光。正法難遇,道教事,尹志平、李志常相繼主之。」
遂書頌云:
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沒水長閒;
微光現處跳鳥兔,玄量開時納海山。
揮斥八紘如咫尺,吹噓萬有似機閒;
狂辭落筆成塵垢,寄在時人妄聽間。
畢,歸葆光堂,端坐而逝。有《磻溪》、《鳴道》文集、《西遊記》行於世。今棲霞縣太虛觀即其故居,磻溪長春成道宮即修真之處,京師大長春宮即登真之所也。
元世祖皇帝封號「長春演道主教真人」。
武宗皇帝加封「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
贊曰:
巍巍長春,一簑煙雨;
磻溪六年,雪山萬里。
洪範丹書,為王者師;
玉符金虎,演道明時。
──── (元)劉志玄、謝西蟾編,《金蓮正宗仙源像傳》
(新文豐版《正統道藏》,第五冊,176-178頁)
------------------------------------------------
丘處機語錄三則
近日研讀丘祖著作,至其語錄、書信,覺其言語懇切精妙,於修行有不少啟發,故先摘錄其中三則,以饗同道! 復初
長春真人寄西州道友書
大抵修真慕道,須憑積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難以超凡入聖。或於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於心地下功,全拋世事。但克己存心於道,皆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難量,小善小功,卒難見效。所以道,「剎那悟道,須憑長劫煉磨;頓悟一心,必假圓修萬行。」今世之悟道,宿世之有功也。而不知宿世之因,只見年深苦志,不見成功,以為塵勞虛誕,即生退怠,甚可惜也!殊不知,坐臥住行,心存於道,雖然心地未開,時刻之間,皆有陰功積累;功之未足,則道之不全。如人有大寶明珠,價值百萬,我欲買之,而錢雖未足,須日夜經營,儉用勤求,積聚財物。或三千五千,或三萬五萬,錢數未足,而寶珠未得,其積聚錢物,應急且得使用耳。比於貧窶之家,雲泥有隔,積功累行者亦然。雖未得道,其善根深重,今世後世,聖賢提挈,方之無宿根者,不亦遠哉!惟患人心退怠,聖賢不能度脫;若不退怠,今世、來世、累世提挈,直至了達耳。我無宿骨,雖遇明師,萬苦千辛,至今未了。丹陽、長真皆是宿緣,則十年、五載之間,天外飛騰自在。我雖未了,所受艱難,亦與常人異耳。祖師云:「無為道者,先捨家而後捨身。病即教他病,死即教他死,至死一著,抱道而亡,任從天斷。」斯為至言,學者其審之。
丘祖語錄二則
1 長春祖師住燕京天長觀時普說:「道涵天地,神統百形。生滅者,形也;無生滅者,神也,性也。有形皆壞,天地亦屬幻軀,元會盡而示終,只有一點陽光,超乎劫數之外,在人身中為性海,即元神也。故世尊獨修性學,煉育元神。可以滅而滅,說法四十九年,住世亦只七十載,人不以為無壽,皆病而示疾,形壞也,血肉之軀也。可以生而生,百千億萬劫,度生無量,又何常滅哉?謂佛肉身至今存焉,可也。若論性不壞,即餓鬼、畜生皆堪成佛,有靈明處是也。心能造形,心能留形,法中有愛住世者,動經於百劫,盡為之也。若心根傷壞,轉眼便為冥途矣。故有性存而心先死者,六道是也。有形亡而心存者,古來三教聖賢是也。今世祈長生者,不向本命元神自發大願,乃從仙佛乞靈,是捨本而求末矣。竟於我何與哉?吾宗所以不言長生者,非不長生,超之也。此無上大道,非區區延年小術耳。」
2 或問曰:「北宗道法至吾師而大行,全真之盛,百古未有,亦尚神通變化否?」師曰:「若好尚神通,便非大道,極平常,不作奇特想,只要心真,何事不辦!吾侍重陽師三載,未沐一言之誨,若起嗔心,久為下類矣。惟鞭策之甚,真為愛我之切,故歸化時,方有『此子可教,吾宗賴有大行』之句。後復得道兄丹陽馬大師接引,然後歸山煉心養性,三遭魔難而不動,沒於洪水而不知,虎臥於旁而不畏,初心真切,從之心空,心空性見,而大事完矣。遂出山度世化人。帝王禮拜,三官奉侍,僚望問道 ,至禮也。吾告之以清靜無為,上帝好生,一代仁厚之風,皆從此二句起。上親書袍領,命藏諸內府,世授子孫,敕吾為大宗師,然吾心未嘗動也。生平不受人一拜,拜必答之。未嘗自登師席,黃童白叟,婦女宰官,侯王帝主,一切平等。西域諸方,稱吾為震旦活佛,聲教所及,要荒無間,自古全真之盛,未有及此,此豈有所作為乎?不過性海中一點浮漚耳。天人自然感應,不尚神通。宮中有妖物,百法不靈,法師束手,請問於余。吾時在山中,靜中微作念,彼物已攝入道光法鏡中,初不用雷神將帥、符圖印訣,邪不朦正理也,吾存其理而已。」
-----------------------------------------
丘長春真人秘傳大丹直指
陳攖寧 審定 胡海牙 點校
此篇是青島某道友手抄秘本,往年帶到上海,請我審定。余觀篇中所有功法、口訣,乃北派真傳。惜其字句錯誤,文理欠通之處頗多,遂加一番修改,然後寄還某君。不久,彼等將余修改之稿付諸油印,印成再送一本給我,即此冊是也,惟當日匆匆修改,未能盡善,閱讀之下,仍不免荊棘刺眼。今又做第二次修改,稍為可觀,但不敢謂滿意耳。
民國三十七年冬季 攖寧 識
奇經八脈說
沖脈在風府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腎前,帶脈在腰間,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寸三分蹺。
凡人八脈屬陰,閉而不開;仙家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八脈乃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採之惟陰氣脈為先,此脈動,諸脈皆通,上徹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也。尾閭前,膀胱後,小腸之下(督脈發源處),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氣根,產鉛之地也。任督二脈,一源兩歧,一行身前,一行身後。人之任督,猶天之子午,可分可合。分,陰陽不離;合,渾淪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督乃人身之子午,陽火陰符,升降之路。
坎離交媾之鄉,又曰身中一竅,名曰玄牝。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輻輳虛間一穴,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故人能任督通,則百脈皆通。《黃庭經》言:“皆在心內運天經”。天經即吾身中之黃道,呼吸往來之路,此皆河車妙旨也。
攖寧按:以前可參考《本草綱目》內<奇經八脈考>。
一、論呼吸
氣是添年葯,心是使氣神;能知使氣主,便是得仙人。
呼為父母元氣,吸為天地正氣,令氣合形,神合氣,則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強閉出入,元氣反為天地所奪。又或任其出入,則元氣隨呼吸而出,與死靜者無異。是以有添抽之說,使氣呼吸至根蒂,吸自外而內,呼自內而外,吸則來于子宮玉洞,呼則直上昆侖,呼吸旋為一氣,而後謂之添年葯。雖然,一氣如何至此,蓋呼吸久,但覺有一吸至于內,久之而並不覺氣急,猶子在母腹時,即為胎息也。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內,不知呼之亦在內,則可奪天地之正氣矣。
二 論玄竅
又曰:“汝欲內呼吸,汝當得其一,則萬事畢。”一之為物,有兩竅。兩竅又止一竅,一竅通無極,一竅反太極,此一竅也。無內外,無邊傍,中有乾坤,理五氣,合百神,性命始于此,此結胎之所,根蒂之處,精氣神俱生于此。及父母生身受氣之初,精氣相交之頃,流注一線之路,其中似有管相通。故曰:“無孔笛,沒口人吹者也。”有此管,然後生腎,生諸臟腑,一身經絡,皆從此生。曰總持門,曰三關要路,先天一氣,實游于此,後天正氣,實從此入。在母腹時,吸至此竅,合天降;呼從此竅,合天升。又名為龜鼻頭,惟此一竅,乃內呼吸之祖氣也。
人之命門為玄,腎堂為牝,此處立基,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臍後腎前,非臍下一寸三分,非兩腎之空竅,此乃真竅,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通尾閭,中通心腎,中空內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種,實藏于此。通天地,通神聖,得則生矣,失則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此天仙下手處,捨此而下酆都九幽者也。
觀音堂,觀屬眼,音屬耳,眼屬心,耳屬腎,心腎相接處,為觀音堂,主持一身者也。自兩眼角心一時收來,收到兩眼角中間,觀音堂也。以一身心神氣脈,盡收在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時收來是也。心定後,自觀音堂用眼下看鼻尖,看到臍下半寸,眼常在此處,寂然不動,任鼻呼吸,調息綿綿,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則真息自謂。自不由于鼻外,思惟止于身中,正謂此耳。
又曰:“蟾光終日照西川”,即此便是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臍下坤地也。若用眼回光于臍下,以調真息,是神入氣穴。如築基一般,回光久,腎中一點真陽,上與心神相合,則心息相依。夫一呼一吸為一息。息者,氣也。心息相依,則水火既濟,回光調息工夫,遇靜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時中,意到皆可為。即行功時,意失便收來,所謂“放去收來總是伊。”是工夫久,寂然不動中,復以色情採之,欲罷不能,欲解不釋。
心內自悟,五賊先生。五賊乃眼、耳、鼻、口、意。目不外視而視內,則魂在肝而不從眼漏;鼻不聞香而呼吸在內,則魄在肺而不從鼻漏;口不開而默內守,則意在脾而不從口漏;心不妄想,則神在心而不從想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攢簇在坤位。坤為腹,則獨修無漏矣。
攖寧按:五賊只說了四個,尚缺“耳“之一賊未說。
三 論採葯
葯者何物,吾身元氣是也。又曰:“不向腎中求造化,卻于身上覓工夫。”元氣行乎氣血之中,而耳能聽,目能視,手能持,足能行,然人之生,元氣生之也。所以強名此氣曰命。而心有神強名曰性,神氣性命合,故曰雙修。工夫只在一雙字,心火上炎,腎水下漏,便不雙也。故修性兼修命也,無他,不過取腎中之氣。採氣之訣,脊骨二十一節,自下而上,七節之傍,兩腎居之。從下尾閭穴,天一生水,夜子後,一陽生。身中元氣,自下而上,卻行到腎,兩腎中間一竅。正七節之中,元氣從此而出,所以人睡到半夜子時之後,外腎陽舉。陽不自舉,內腎竅中之氣發出,予外腎舉也。當其內腎陽氣將到外腎之時,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閉口,調息綿綿,存想兩腎中間。若有氣從此出,此氣即謂之鉛,為坎中金也,又名白虎。腎絡連心,下動上應,夜夜行功,坐更余方睡。一月之間,覺兩腎中間氣動而出。只因圯坐,此氣不得順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順于凡母則成胎,逆受靈母則成丹。外腎不舉,便是陽氣不行之驗,不採之採是名為採,而所謂煉精化氣者也。又人吃五穀諸味,濁化為渣,清逢為津,津化為陰精,陰精不煉,便作怪,想淫欲。只用丹田自然之風,吹動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火蒸,自然化氣而上騰,蒸透一身關竅,是為煉陰精而化真氣也。
四 論交媾
交媾,腎水即覺上升,便以心氣下降,此氣謂之汞,離卦,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龍,下迎而水火迎合,心腎二氣,自然交媾。身中夫妻也,以意為媒,用意勾引,即為中央意土也,又曰戊己土。所謂交媾,只心腎二氣,循環于心下腎上之間,玄門指為洞房,交媾數足,循環百遍,落于黃庭,下丹田相迎,無夜不交媾,夜夜落黃庭,則夜夜元氣凝聚,便是積氣。積氣便是抽添,所謂“氣是添年葯”,常人以之延壽,玄門以之修煉,皆借此氣為丹頭也。
五 論河車
河車,元氣積聚,上無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閭,由尾閭而夾脊、而玉枕、而泥丸,而背後氣通也。前升之氣忽引後升之氣上而復下,下而復上,玄門所謂河車運轉,夾脊雙關透頂門,常使氣沖關透節者也,總之是任督二脈通。任起中極之下,上至咽喉,屬陰脈之海,二脈相通,百脈皆通。又曰:“皆由心內運天經”。天經即吾身中之黃道,即二脈也,晝夜存之自長生也。
吾息心運轉之後,復落黃庭,自覺黃庭內有氣存焉,以心常常照顧。所謂心息,又謂凝神入氣穴者此也。行住坐臥,照顧不移,神氣自凝,一氣即歸中,鼻中氣自微,所謂調息要調真息者此也。然凝一之久,又復周流循環不已,鼻息之氣,接天地之氣。天地之氣從鼻入,接著腎中之祖氣,與之渾合一運,此人而漸與天地合,以為後來煉氣化神張本,補益吾從喪之真氣,所謂竹破以竹補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精,真精真氣已足,自然化神。精氣神充滿于一身,然猶為後天,未能超脫,以之延年可也。
六 論先天
如欲得丹,必須棄世極靜。小靜三日,中靜五天,大靜七日,靜中自然生動,所謂人死自活。此時全在道友扶持之力,混沌鴻蒙,牝牡相從。鴻濛者,一氣未分時也。相從者,陰陽混于中而不相離也。當其未離也,神凝氣聚,混融為一,內不覺一身,外不覺宇宙,與道為一,萬慮俱遣,溟溟滓滓,不可得而名,強名曰太乙。含真氣,又名曰先天一氣,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可與鐘、呂並駕矣。又曰:“採鴻濛未判之氣,奪龍虎始媾之精”,閉入黃房,煉成至寶,寂然不動,則心與天通,而造化可奪。又曰:“莫向腎中求造化,卻于心裡覓工夫。”今人不知大道之祖,或指真鉛為先天,或指天一生水為先天,或指兩腎中間靈明處為先天,皆非大道之先天也。
七 論三寶三要
人身有三寶三要 。三寶者,精氣神也。神即性,天所賦也。氣,未生之初祖氣也。精,先天一點元陽也。此三品上葯,煉氣化神,煉精化氣,煉神化道,三寶之旨也。
三要者,一曰鼎爐,然名雖多,而玄關一竅,實鼎爐也。二曰葯物,名亦異多,而先天一氣實葯物也。三曰火候,然火候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實火候也。
八 論太陽真氣
又曰:“能奪天地之真氣,可以長生。”早晨于高處,向日靜坐,存想太陽包羅吾身,連身化為太陽。無思無為,混混沌沌,天地之氣漸漸歸吾身。如日在東,眼則向東;日在西,眼則向西。總是吾身與太陽相抱,輪轉不息,方能得之。
九 論無中生有
又曰:“丹道當夜氣之未失。”但凝神聚氣,端坐片時,少焉神氣歸根,自然無中生有。漸凝漸聚,積成一點金精。又曰:“命之根蒂在真“,又曰親“形者神之用”。聞至人調息養性之訣,無非精氣通身,煉一身之陰氣而已。
十 論坎離水火
當人未生之時,一點初凝,總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繫如瓜蒂,兒在胎中,隨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臍帶,天翻地覆,則一點真陽,凝聚于臍中,乾變為男離,坤變為女坎。故神出氣移,遂不復守胎中息。夫息者,胎呼吸也。息不守,則心火屬男離,屬魂欲飛。又加以思慮塵想,益不與腎水相接,腎水屬女坎,屬魄欲沉。又加腎水失固,益不與心火相接,是任其升沉,坎離不顛倒矣。腎自腎,心自心,水火各居,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又滅照心,不滅妄心,焉有生理。
十一 論塞兌垂簾
塞兌者,口開神氣散,故塞之也。垂簾者,眼全開露神,全閉暗神,惟半垂簾耳。故元宮係妙覺真性,丹竅為一身緊關。又云:“丹竅,仙家謂之玄牝”。又曰:“玄關,曰戊己門、曰虎門。”總之不外水火二字。又兩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謂玄關也。其根全于眼心生造化,自屬真心玄之又玄者,心腎內日月交精于內,兩眼外日月交精于外,攢簇水火而不散,氣自調矣。此穴謂之觀音堂。
十二 論靜中採動
若于寂然不動之中,復有動機,當時即以色情採之。欲罷不能,欲解不釋。此色心濃餓,而動其真陽,更加觀心而吸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個月時候,或靜坐、睡醒時,覺腹中有沖和之氣,升撞不定,此真陽氣無動也。即用眼用意,採此真陽之氣,經引到頂上正路中,所謂倒行逆施,以能升頂者此也。復自頂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閭關,前後數回,半晌工夫,一得永得,其氣常自周流。
十三 論三關三田
夫背後尾閭、夾脊、玉枕,此三關為督脈屬陽。前面上丹由即觀音堂,中丹田即黃庭,下丹田即臍下也,三丹田屬陰,即任脈。此陰陽升降之路,自背後督脈上來,即屬子。自前面任脈下去,即屬午。此子午抽添,所謂周天火候真氣通身,千條百脈撞崑崙也。
尾閭關在後夾脊下,脊骨盡頭處,其關通內腎之竅,此關起一條髓路,號曰漕溪,又曰黃河,此是陽氣上升之路,直上至胸後對處,謂夾脊雙關。又上至腦後玉枕,此三關也。
人身有三宮,曰泥丸、土釜、華池是也。泥丸謂之上丹田,方圓一寸二分,虛間一穴,乃藏神之穴,在眉中心入內三寸之地。眉心為天門,入內一寸為明堂,再入內一寸為洞房宮,再入內一寸,然後為泥丸宮。眉心之下謂之鼻柱金橋,下至口中,有兩竅通喉,謂之雀橋。蓋喉是頸外哽骨,外氣出入處也。內有軟喉,謂之咽喉,乃進飲食通腹,謂之喉也。其氣喉有十二節,曰重樓。直下肺竅,以至于心。心下有一竅,名曰絳宮,乃龍虎交會之地也。直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黃庭宮也,乃中丹田。左明堂、右洞房,青龍居左,白虎居右,亦是虛間一穴,方圓一寸二分,乃藏氣之所,煉丹之鼎爐。直下之臍門相對過處,約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萬四千里。自人心至腎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腎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臍門號生命,有七竅通外腎,乃精氣漏泄之。臍之後,腎之前正中處,名曰偃月爐,又曰氣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華池,又曰下丹田,乃藏精之所,採葯之處。此處有二竅,一竅通內腎,一竅通尾閭,此一身之關竅也。
攖寧按:八萬四千里之說,不合于今之天文學。寸數分數,亦不可拘執。因人有長短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論。
十四 論以神馭氣
又論胎息,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蓋呼吸者,氣也,神者,心也,所謂“氣是添年葯,心是使氣神”。以神馭氣,以氣留形,以神馭氣而成道,以火煉葯而成丹。
此篇經陳攖寧先生圈點,並批曰:“此篇字句,錯誤之處太多。凡能看的出的,皆已代為改正。尚有明明知其是錯誤,而無法改正,只得仍舊。道理說得很好,但嫌其名詞複雜。”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