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人体的终极奥秘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4:06
(2009-03-17 20:35:00)转载
标签:道医学
德道经
文化
分类:中医
编者前言1
熊春锦先生新作《道医学》即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经》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黄帝内经》所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在现代社会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医学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面临现代化的挑战,把中医的理论内涵、思维方式抛弃掉,所谓中医现代科学化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西医化。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经典被作为选修课,博士生案头有《黄帝内经》被当成笑话,临床治疗水平低怪罪中医理论落后……
即使是热爱经典的中医们,崇拜运用经典成为神医的扁鹊和医圣的张仲景,坚信无形的藏象系统有独立的结构、形态和强大的功能,并且控制着有形的解剖系统,但并不知道人为什么有这个无形的系统,是如何到达体内的,认为中医本来就具有不可知的特点,科学无法验证经络的存在,所以,中医具有不可验证性。这是典型的现代人用智不用慧得出的结论,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不知道中医诞生的时代是尊道贵德,天人合一的慧识时代,误以为那时没有现代科学,因此一定比现在落后。
半世从医的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道医学》的问世,为中医界和所有想了解生命真相的人们,作出了圆满的回答。2500年前人们还处在简单、纯朴的生命状态,能自然地运用慧观研究人体隐态物质,此领域的成果,我们的祖先遥遥领先于世界各民族。今天是智能独强的时代,现代人没有慧观的能力,对生命的三宝“精气神”的了解,最多在气的层面,谈神色变,将天人合一丢进迷信的垃圾,玷污人类生命真相的尊严。
中医存在的意义,不仅让人们认识疾病,更在于医源于道,借助健康问题,展示人类生命的终极真相。当代人认为道德的含义只是品格,不了解道德的能量属性,不能通达万物皆为道德养育的宇宙真理。为医者,首先必须是个悟道、修道者,道德是“修之身,其德乃真”行解相应的开发慧性的实践,熊春锦先生把本书称为道医学,在生命本原的层面,揭示人类存在的最高机密。
一、生命真相
祖先们真实不虚地认识到了“道”是宇宙的本源核心,是天地人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是宇宙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德”是道的外显,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能量物质。她充满宇宙太空,养育滋润着天地人万物,大至宇空星群,小至物质夸克,一切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质的巨大作用力。德蓄聚的厚薄深浅,决定着万物“道能”质量层次的高低,规范着物性的特征和物体的轻重大小,及其运化过程的长短。“德”就像人类万物生命分秒不能离开的阳光、空气和雨水一样,离开就是生命的终结。一切万有生命物质,都是“道德”二字的充分体现,虚无的道化生德一,道生德养,才产生万物。只是人类既享受着道德的恩惠,却不知自然道德的真谛,更未能自觉地修德行德去“知道”与“合道”,长期处于一种愚昧无明的“离道失德”状态中而已。
对人来说,德是道的能量化、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就是德;德是道的外现,是道之可见、可观、可言、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道虽无形无象,但可以通过德去表现。道是不可见的精微物质,德是道的基础物质元素。德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根。人通过德的品格而获得德的能量,德性的品与质不可分离,德是生命健康发展的能量源泉。道生德而为炁。炁的这种德性又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大类,分属于木金火水土五类物理特性,我们在研究五炁时,不可以仅仅研究金炁、木炁、水炁、火炁、土炁,五炁的先天物理特性,五炁的五德之性才是生命的根本,仁德炁、义德炁、礼德炁、智德炁、信德炁,才是构成生命的真谛。这五德之炁,分别主宰着人体肝、肺、心、肾、脾五臟和它们所属的子系统。人体某种德性品格的缺失,必然导致其中相对应质元炁的缺失而产生疾病和功能障碍。人类的健康从根本而言,都与本身五种德性品格和其中能量的强弱含量多少直接相关。
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天地人万物之所以能生存发展,皆是源于道德的养育。道德是万物之父母,天地人万物是道德之子,本性中都携带着道德遗传的基因,形体中皆载有道德之性,只是所含德性物质的质量与数量不同,才构成了大千世界万物万类不同质形的特征。道德不仅生养万物之形身,而且赋予万物以理性。万物虽无言,但都在默默地遵道行德,完成大道赋予它们的使命。而且是不计名利,不图报酬,大公无我,毫无私心,充分体现着道德的天然属性。日月之光明,朗照人类万物;森林树木,吸碳制氧,净化空气;谷物蔬菜牺牲自己的生命,供养人类的生存;一花一草,一水一石,无不具有道德的因子,也无不效法道德之属性。所以万物皆效法道德,莫不像子女孝敬父母那样尊道而贵德,这是万物的天性决定的,没有任何人指示命令,皆是以天然的本能去依附于道,亲近于德。万物与道德的这种自然亲缘关系,没有后天的丝毫痕迹,全是一片天然纯真。自然界大环境中遍存的“大道无私,天心至公”的科学真理,揭示了人的思想道德与天地自然的统一辩证关系。人心正,才能与天地正气相融相应;人心不正,即会干扰破坏天地的浩然正气,阻碍天地正气的流畅。
当今人类偏重物质,轻视精神,否定精气神的客观存在性,只重享受,不讲道德,正觉丧失,愚智独用,识盲三宝,血浑肉浊。故而失去了古道淳朴的元始一炁,丢失了上苍赋予人类的天良,不能以道德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这正是当今人类社会的最大的缺憾!人类医学的发展和疾病的发展,其实与整个社会的逐步离道失德是同频同步的过程。人类逐步的失德,心智越来越复杂化,同时造就了医学和疾病的繁复性发展,当“忠信薄”信德也丧失殆尽之时,也必将是现代医学危机时代的到来。道德建设在医学界的回归和重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蒂,全部都建立于对这个“虚无生万有”中的虚的研究之上,虚中实有的精气神,就是生命的实相。同时,对万物由道这个虚和○中生出,并且通过德的能量的畜养而成形的现象进行全面研究,也就构成了宏大的道德文化系统和方法论。道医学由于其核心是把握住“非常道”的世界,主动进入“虚无生万有”而慧观有质无形的虚态空间,全面观察认识事物的本因、内因、外因,特别是对本因的了解掌握。所以需要具备通过修身才能达到的慧观能力,将慧观与智观和谐统一地整体把握,并且灵活加以运用,因此道医学在一般情况下,只会在道学的修身界内部流传,难以完整地进入常道后天意识“唯智能”使用的医学领域之中。
没有生命真相中无之以为用的精气神,也就不会存在生命显相中有之以为利的“识、血、肉”。生命是一个虚相的精气神与实相的识血肉的复合双重结构体。而且有质无形的精、气、神,始终决定着实相的意识、血液(全身70%水份的体液)、肉体各器官组织系统的存在、健康与消亡。而正觉、正念、正行的识、血、肉的活动却又能维护、保持、提升精气神的活力。甚至在德性品格的引领下,使人们真正进入精气神的有质无形的境界中,全面再造生命的品质。
25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对生命真相认识方法,是一种修身内求的方法,是一种慧观内视外察的方法。这种慧观所把握的是生命的真相,而不是有质有形的假相。在生命的“性命”和“神形”这两个不同层次之中,全都是性为真命为假,神为真形为假。生命中的本性与精神是不死的,它们只存在时空转换,而命与形却会存在生长、衰败与死亡。古代的圣贤能够直接通过慧观而把握住生命的真谛,以简驭繁,当然也就不会像西医外求法那样高度重视解剖学的发现与结论。
中国的文化是修身的文化,是慧观的产物。这一特点,我们从古代圣哲为生命的臟腑定字、定名中,也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来。五藏之名中,只有一个“心”没有“月”字旁;六腑之名中,只有一个“三焦”没有“月”边。其它所有组织器官全都冠以“月”字为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观”呢?因为只有慧观才会发现,生命的体内,只有心才会自身直接产生一种生物光场,自燃而明。而其它带月字结构的所有组织器官,全部都只能像月亮那样,借助心光而发出浅淡的光明,它们本身全都并不具备自身产生光的能力。皓月当空虽亮,却借太阳以明。这种自然现象,在人体内同样可以在慧观中发现。
慧观中虚态臟器场中的物元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婆,在全部呈显时会出现俯视下的平面立体排列。慧观中的心臟场态,是在胸腔的中央而不是偏左,与实际解剖位置并不一致,肝臟的场反而出现在身体左侧等等。因此,历史的记载中,常常记录为前朱雀(心),后玄武(肾),左青龙(肝),右白虎(肺)。这是一种慧观的记录,而并不是智观的记载。当传统中医运用道学的这些慧观记载而论病时,近百年来引起众多人士的攻讦,认为不科学,是错误的。却不知古人是一种慧观下的记录,实体与“影子”当然存在着位置差异性。但是,器官的“场”全都是生命的精华之炁所构成的,并非光照下“影子”的形貌那么简单。道学认识论中,只要抓住了任何事物精气神的“场”,也就能够全面把握住其中有形有相的实物。因此,我们的祖先始终持守着老子所说的“无之以为用”,以慧观的结果而研究万事万物的本来面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这一特征是整个西方所未能具备的重要差异性。西方文化是最典型的外求法,缺乏更高层次的内求慧观法。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医时,要高度重视这其中的差异性,千万不可轻率地用西医学的观念研究中医,不然就是盲人骑瞎马,极为容易走入误区而无法真正掌握道医和传统中医。
例如,皮肤受凉而感冒,在慧观中会发现人体体表的九层卫气出现漏洞或塌陷,邪气会沿着经络的传输而进入上呼吸道以及肺内,而隐藏在鼻窦中九虫之一的“蜣虫”,就会乘正气虚弱与外邪相应,破坏上呼吸道中精与气的动态平衡,使防御功能下降,外邪迅速入侵,作用于有形有相的实质性器官组织。从而使患者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这些深刻的慧观就能使道医全面认识皮毛、鼻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建立“肺主皮毛”的理论。
(因文章长分两篇发,请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