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波:开放社会才会有开放的心灵(中国青年报 2009-7-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49:47
连续相关的几条新闻,都不得不让我把目光专注于我们的心灵。
7月16日《时代周报》报道了北大坠楼硕士贾昊在生命最后6天屡遭挫折丧失自信的悲剧;而此前几天,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黎立在校内银行抢劫了十万块钱。7月15日央视《新闻会客厅》邀请黎的两名同学和一位教授做了一档节目。黎立的同学透露,原本善良、内向的黎立去抢劫有贫困的因素,但绝非仅仅是为了钱,他在母校读了6年仍没能毕业。
央视节目的题目就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诚然,并非任何人在物质上都很富足,谁都可能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此而去抢劫、报复乃至轻生。初看上去,当事人心理“有问题”的嫌疑往往难以洗刷干净。但新闻中,认识贾昊两年、最后6天一直陪伴他的刘扬就很困惑,“他(贾昊)之前这么快乐、这么阳光、这么幽默的一个人,那么有内心力量,他肯定能自我调节的啊。”在刘扬心目中,贾昊并不封闭,“特别能说,说话神采飞扬的,而且他声音特别动听,特别有磁性”。不过,刘扬也承认,在最后的日子里,贾昊反反复复提到的一句话是“我现在一点心力都没有”。
从新闻中看,贾昊报考博士被拒绝,几个工作机会,尽管他“考试成绩优异、实习表现也受到了中层领导的认可,却总是在校领导层被‘奇怪’地刷掉”……没法知道哪个原因是最后那根稻草,但汇集在一起,悲剧就产生了。
毫无疑问,黎立和贾昊这两个考上名牌大学、曾经十分努力的人,本应代表底层一种奋发的力量。但励志佳话没能续写,悲剧自然有其个人因素,可社会的反省也切不可少。如果黎立孤立无援的处境能得到学校乃至更多同学的同情,如果贾昊抓到那么多被“奇怪刷掉”的工作机会中的一个……这些假设对当事人来说已经意义不大,但它可以给社会的反省和纠偏指引一个方向。
生而为人,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如果先天就背负生活重累,就没有任何背景可以炫耀,但这在正常社会里并不特别让人焦虑。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贫困的歧视,而且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找到向上的通道;没背景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遭白眼,并屡屡失去公平分配资源的机会。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受歧视、机会总比别人少的环境中,怎能不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个所有要素都向公众平等开放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开放社会;只有在开放的社会里,才会有开放的心灵。7月15日的《广州日报》对高中生弃考现象进行了调查,文中引用了中国社科院的一个结论:农村孩子改变现状越来越困难。你难道能说,“越来越困难”的背后,都是农村孩子个人努力不够的结果?很多事件、种种迹象都在警示我们:建成一个开放社会还任重道远。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7/17/content_2761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