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战咯、战役、战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09:45
战争与革命
战争与革命,是两种相互联系着的基本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战争往往与社会变革相联系,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就是通过诸侯兼并、争霸战争来实现的,最后由秦始皇打败六国,统一了中国。公元前 209中,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首次革命运动,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开始,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战争。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革命的理论观点,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它的最高斗争形式就是战争;非正义的战争弄得民不聊生,激起民众的革命情绪,必然引起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就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战争可以加快或延迟革命的进程,革命可以制止战争。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社会政治的不同表现形态,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它们是社会政治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战争与和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就有可能爆发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障碍既除,政治目的达到,战争结束,代之以和平;障碍没有扫除干净,战争仍将继续进行。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和平是不流血的政治。有各种各样的战争,也有各种各样的和平,马克思主义既反对盲目崇拜战争,也不需要痛苦屈辱的和平,不论对战争还是和平,它都主张坚持正义的、进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依靠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推迟或避免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但是,仍然存在战争与和平两种可能,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消灭了战争的根源,即消灭了私有制、阶级、实现了共产主义,人类才能进入永久和平的世界。
有限战争
有限战争,是美国官方使用的术语,产生于美国在侵略朝鲜战争开始失败的时期。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并令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霸占中国领土台湾,后又组成“联合国军”,9月 15日在仁川登陆,10月 7日开始越过“三八线”,迅速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并发出“最后通牒”,要朝鲜军民“放下武器,停止战斗”,气焰异常嚣张。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950年 10月19日晚开始陆续渡过鸭绿江,赴朝打击侵略者。从 10月 25日起,到 1951年 1月8日,中、朝人民军连续进行了三次进攻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摿瞎鼣和南朝鲜军队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以南,并解放了南朝鲜首府汉城。在中、朝人民军进行第二次进攻战役时,美军为了挽救失败,美国五星上将、“联合国军”麦克阿瑟建议“轰炸满洲”(即中国东北),企图把战火引向中国。英、法等国强烈反对,认为“轰炸满洲”,把战火扩大到中国,就有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所以,美国政府未敢批准麦克阿瑟“轰炸满洲”的建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于 1951年在美国参议院的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打“有限战争”的术语和主张。随后美军把“有限战争”的术语纳入《作战纲要》,并几次修改其概念和原则。美国1968年版《统帅纲要》对以前《作战纲要》对“有限战争”所确定的定义和原则,进行了修改,进一步明确:“有限战争是还没有达到全面战争的武装冲突。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军队之间进行的公开作战一 有限战争要求在破坏力或地理范围方面明确的政策限制之内一为达到有限的目标面胜利地进行作战。”美国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其《大战略》一书中说:有限战争包括对战争目的、使用武器、打击目标、兵力使用、地理范围五个方面的限制,而主要的是战争手段的限制。从50年代起,美国还提出了“有限核战争”的概念。在世界上拥有大量核武器的情况下,有核打击,就会有核反击。这种互相攻击,必然会导致核大战的。所以说“有限核战争”的政策是极其危险的,也是行不通的。后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人都明确指出:有限核战争根本不能打,因为有限核战争将会自动地扩大为全面核战争。尽管如此,“有限核战争”和有限“战区核战争”的政策,成为美国“灵活反应”战略方针的组成部分。这一政策的推行,在今后的局部战争中就有使用核武器的危险。对此,必须高度警惕,严加防备。
局部战争
是在局部地区内进行的有限目的的战争,是与世界大战相对的称谓。除了世界大战以外,其他的战争都是局部战争。它仅波及世界某一范围的地区,对国际战略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局部战争”这一术语,是马克思于1859年在《普鲁士对战争的看法》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后来,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高瞻远瞩地预测到,资本主义竞争发展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一场世界大战。他在1887年 3月12日在《致尤莉亚·倍倍尔》的信中指出:俄国和普鲁士都要挑起一场摼植空秸鶖,谁首先动手,谁就会挑起一场“世界大战”。首次把战争的类型区分为“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这对世界人民防备世界大战的危害和发展军事学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局部战争的基本样式和特点是:①战争起因复杂、多样。一些不易引起世界大战的因素,却易于引发局部战争。如一定的政治、经济矛盾和边界纠纷、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矛盾、意识形态斗争、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等,都是引发局部战争的直接因素和导火索。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产生现代局部战争的主要根源。②战争行动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交战双方在战争目的、作战区域、打击目标、使用武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限制的目的是防止战争升级、失控。如马岛战争中,英政府不准英军攻击阿根廷大陆;朝鲜战争中,美政府未敢批准美军要使用核武器的建议;海湾战争未把战争的目的放在消灭伊拉克上;等等。③战争形式多样化。发动战争的一方,一般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战争,给对方以不及防备的打击。战争行动,有的陆、海、空战并举,有的只进行陆战,有的只进行空战等。④战争规模,分大、中、小三等。大者到全国、多国行动。如朝鲜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有 16个国家的军队参战,加上中、朝人民军,双方 18个国家的 300多万部队参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一次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多国部队由 38个国家的参战部队组成,共 69万余人,伊拉克军队 120万人,双方总兵力 190万人。小者,只有几千、几万人参战。如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参战陆、海、空军仅1.8万人,格林纳达仅有陆军2000人。美军空袭利比亚,两次行动只动用3艘航空母舰、38艘战舰、240余架飞机。⑤持久战、速决战兼有。持久战,如美国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打了l4年;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打了9年多;越南侵略柬埔寨的战争打了l1年,均未达到其战争目的,都以失败而告终。速决战,如第三、四次中东战争,分别打了6天、18天;美军空袭利比亚,两次作战行动,实用作战时间仅l1个小时,达到了“外科手术”式打击目的。⑥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使战争强度和消耗越来越大,高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如第四次中东战争,18天双方日均消耗战费 6亿美元,比第二次世界大战61个参战国 6年日均消耗战费的总和还多 20%。海湾战争中,科威特损失和美国消耗各为 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2000亿美元,在 42天的战争中,双方日均损失、消耗 76亿美元,美国日均消耗14亿美元。局部战争,已成为当今和今后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主要战争形式。在今后的局部战争中,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加强对局部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在反侵略中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任务。
全面战争
全面战争,是国家实施总动员,全力以赴进行的战争。其基本战争行动样式和特征是,以武装斗争为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发挥国家的整体力量,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全面战争”的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欧洲战争的发展趋势中,于1854年首先提出来的。在帝国主义国家里,“全面战争”的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几个月之后,战略储备物资消耗殆尽,战争双方都被迫进行了国家经济动员,从而使战争的总体性大有发展。这一经验,促进了帝国主义撟芴逭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最先提出撟芴逭綌理论者,是德国纳粹党军事家 K.希尔 1929年在该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德国元帅鲁登道夫于1935年出版了《全民族战争论》(又译《总体战》、《全民战争》)一书,该书系统地阐发了“总体战”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动员“全体国民参加”全民族的“全体性战争”,主张国家的一切领域都要服从战争准备与实施的需要,以保证争夺“生存空间”战争的胜利。这一理论,成为希特勒准备和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论和战争指导原则的基础。法西斯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覆军亡国的彻底失败,证明了帝国主义进行的侵略战争,政治目的反动,战争政策和战略战术极端野蛮,激起了国内外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充分发挥全民族的“全体性战争”的功能。
只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民族解放战争,才能充分发挥“全面战争”的功能。如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国家联盟武装干涉的战争,斯大林领导的卫国战争,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都是彻底地为谋求人民、民族解放的根本利益而战的,所以,在战争中能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动员、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以武装斗争为主,各种斗争紧密配合,从各条战线上共同打击敌人,充分发挥了“全面战争”的整体威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全面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外,对“全面战争”的概念各有不同的解释。美国1962年版《作战纲要》,把“全面战争”与“全面核战争”、“总体核战争”定为同义的战争。美国1968年版《统帅纲要》,给全面战争下的定义是:全面战争是主要强国之间使用全部人力物力所进行的并危及到一个主要交战国的生存的武装冲突”,“包括使用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日本原田稔所说的总体战争,包括武力战、政治战、外交战、经济战、思想战等。法国博福尔说的“全面战争”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斗争。中国若遭到强敌人侵,将以空前全面的人民战争彻底消灭侵略之敌。
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交战双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撌澜缯秸鶖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 1898年到 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
①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②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 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1.1亿人,军民伤亡l亿余人,其中亡 5000万人,财产损失 4万亿美元。
③战争引起了革命。世界战争奴役性、掠夺性强,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导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④战争中联盟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和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士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战争进程中,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日、意轴心国组成的法西斯集团,为了进行以称霸全球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胁迫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加入其集团作战。为了战胜法西斯集团,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从1936年到1941年,屡次呼吁、倡议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率先在延安组织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在中国共产党推动和中国政府的倡议下,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协调。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到 1945年 5月,先后又有 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统一战线。这对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世界大战”的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美军《统帅纲要》和1962年版《作战纲要》都把世界大战称为“全面战争”,并明确“全面战争”与“全面核战争”、“总体核战争”同义,是敌对核强国或联盟使用一切手段所进行的“不受限制”的“双方都使用核武器袭击对方的本土”的战争。前苏联领导人和官方著作都说:新的世界大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火箭核战争”,是“全球性的对抗”,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思想斗争,以达到“重大政治和经济目的”。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以来,都准备打一场“按电钮”式的世界核大战。苏联、“华约”解体后,苏美两极体系崩溃,世界正向着政治、经济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强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推迟或被制止的。只有消灭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世界战争的根源和危险性才能彻底消除。
冷战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使用的术语。它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所谓“稳定”局势的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对反动政府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反动集团进行“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派遣“和平队”进行渗透;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以签订集体防御条约的形式扩大军事同盟,美国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挑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等。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38个独立国家,现在已发展到 140多个独立国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又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冷战。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备的。
战争本质与战争性质
战争本质,是战争固有的最根本的政治属性。战争是政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战争行动,是阶级的政治通过武装斗争手段的继续。这是战争本质的核心。它规定着战争的经济本质和军事本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战争观理论所揭示的战争本质的特性与其理论功能在于,①战争在阶级政治斗争的继续中,由政治决定战争的性质、目的和指导战争的基本政策与军事战略方针。②阶级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以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通常是在政治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再也不能照旧前进时,就用战争的手段,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求取发展。列宁把这种复杂的斗争发展过程概括为战争是“‘以剑代笔’的政治“。③战争的政治属性规定着,战争是政治性的行动。自古以来,任何阶级进行的战争,都带有阶级性质,都是为达成一定的政治任务与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武装斗争。毛泽东把它概括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决定着战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是为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的战争,是侵略、掠夺、扩张、奴役政治、政策的继续;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政治的继续;人民革命战争,是人民解放政治的继续。资产阶级军事理论,有的也承认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其共同特点是,极力掩盖战争的阶级目的和侵略性质,甚至把侵略战争美化成“解放”战争。⑤战争的政治属性决定战争的军事本质,即战争的军事目的。任何阶级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都是务求发展自己,消灭对方。所以,它赋予战争的军事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⑥战争的政治属性还规定着战争的经济本质。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也是阶级与阶级之间关系的基础。这决定着任何阶级进行的战争,在其政治目的中就包含着经济目的,有的也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进行战争。古埃及的第四王朝,从公元前2600年起,就把对外侵略战争的目的放在经济目标上,掠夺金、铜矿产和财富。就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而言,战争依赖经济,经济为战争提供作战工具和手段,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与组织力,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极大。
战争性质,是战争在政治上的本质属性。政治决定战争的性质。革命战争的政治目的和反革命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着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所以,战争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类。正义战争包括:奴隶、农民起义战争,人民革命战争,阶级、民族解放战争,反侵略战争,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卫国战争等等。非正义战争包括:镇压奴隶、人民起义的战争,反革命战争,殖民战,侵略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战争等等。正义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非正义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破坏、阻碍作用。判定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惟一的标准是政治,主要是看这场战争的政治内容、目的是什么,是由哪一个阶级进行的,是哪一种政治的继续。不能从谁先发起进攻、军队在谁的国家中作战等表面现象去判定战争的性质。阶级解放战争先发起进攻,是正义的。苏联在卫国战争胜利后,在转入战略追击向柏林进军的过程中,在当地人民的协助下,解放了东欧一些国家,继后在苏日战争中又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消灭日本侵略军;中国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类似这样的战争,都是正义战争。不区分战争本质和战争性质,便不能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害的。弄清楚战争的本质和性质,是确定正确的战争观,正确地认识、对待、指导战争的前提,也是确定正确的战争态度和行动的首要条件。
机械化战争论
机械化战争论,是一种主张建立人数少而装备精良的机械化军队去赢得战争胜利的理论,强调坦克制胜,有的国家也称“小军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以机械化快速部队突击敌人的指挥机构,使敌指挥瘫痪,然后按常规方式进攻,迅速夺取全面胜利。富勒把军队的指挥机关比做人的大脑,把指挥部的配置地域比做蛋黄,指出突击敌人指挥机构的必要性。这一理论成为希特勒建立坦克军切、集中使用坦克的理论基础,也曾推动某些国家重视建立强大的机动部队和改革进攻的作战方法,但它过高估计某种作战兵器的作用,忽视了军事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建立人数众多的军队这一事实,反映了这一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空中战争论
空中战争论,又称“空中制胜论”,认为空军可以独立进行战争,并认为拥有和运用优势空军取得制空权后即可决定战争结局取得战争胜利。这一理论由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1909年倡导,并于1921年在《制空权》中作了系统的论述。他在军事航空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即主张建立独立的、强大的空军,认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作用;只须依靠空中进攻,对敌方政治、经济中心以及重要的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即可迫使敌方投降而取得战争胜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是首次一次动用 200架次飞机实行战略轰炸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证实了制空权的重要性。战争过程中,争夺制空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并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德军闪击波兰、法国、荷兰、比利时、苏联等国,都是首先使用大量航空兵突击夺取制空权,有效地保障了突然袭击的成功。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曾与德军进行了1700多次空战,击毁德机 3700架,夺取了制空权,保证了战役的胜利。战争实践证明,空军可以协同陆军、海军作战,也可独立作战,并在现代战争中起重大作用,但是,空中战争论过分夸大空军的使用,主张单靠空军就可决定战争结局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是没有先例的。从有了空军以来,任何一次战争的最后胜利,都是由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发挥整体威力获得的。
战场空间.战场感知
战场空间,是指在战争中发生各种战斗行动的空间环境。是近年来描述高技术局部战争战场环境常用的一个术语,从“战场”的概念演变而来。早期的战争都在地面进行,可以把战场看成是一个平面。军用飞机和潜艇的诞生,使战场扩大到空中和水下,成为“立体战场”。随着作战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外层空间和人眼看不见的电磁环境(如电子对抗、信息战),现在通常把陆、海、空、天和电磁等战场环境统称为战场空间。
战场感知,是指所有参战部队和支援保障部队对战场空间内敌、我、友各方兵力部署、武器配备和战场环境(如地形、气象、水文等)等信息的实时掌握的过程。又称战场态势感知。
战场感知包括“信息获取”、“精确信息控制”和“一致性战场空间理解”三个要素。
“信息获取”指及时、充分、准确提供敌、我、友部队的状态、行动、计划和意图等信息;“精确信息控制”指动态地控制和集成战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等各种信息资源;“一致性战场空间理解”是指参战人员对敌、友和地理环境理解的水平与速度,保持战术部队和支援部队对战场态势理解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战场感知除传统的侦察、监视、情报、目标指示与毁伤评估等内涵以外,还包括信息共享及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控制。
为提高未来信息化战争下的战场感知能力,各军事强国均在加强相关系统的开发。例如,美军开始研制的“战场感知与数据分发”系统,计划通过三个阶段的先期概念技术演示,实现该系统与“全球指挥控制系统”联网,建成分布式全球信息管理系统,随时为分散在美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的美军提供不断更新的陆、海、空、天战场综合态势图。  (国文)
十大军事原则
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 1947年 12月 25日至 28日在陕北米胳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其内容是: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领导和指挥中国人民军队在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锻炼中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作战的目的与方针,作战的目标与任务,作战形式与方法,作战部署与兵力运用,作战准备与物资保障,以及战斗作风和整训部队的方法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它使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原则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了,使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制胜的法宝。它极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它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作战的目的;它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的作战目标  ;它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基本的作战方针  ;它以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同时注重阵地战、游击战的配合,它以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为基本的作战方法。
十大军事原则,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的。只有为人民利益而战的人民军队运用它,才能成为制胜的重大因素;任何反动军队都不能利用它。蒋介石和他的美军顾问团都熟悉它,蒋介石也曾多次集训他的将校军官,进行研究,企图寻找对讨的办法,但最终也不能挽救其失败。
十大军事原则具有时代特征,它将随着时代和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有的原则要依据发展了的情况进行修改、完善,但它的基本精神,既适用于过去的战争,也适用于今后的战争。
呼风唤雨的气象战
越南战争期间,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是国外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斗争唯一的物资通道。但那里常常突然出现暴雨、山洪冲断桥梁和毁坏堤坝的现象,其破坏程度不亚于轰炸。开始,人们只认为是天公不作美,后来才知道这是美国使用气象武器的结果。在1971年 6月美军进行人工降雨的最盛时期,大批运输车辆挣扎在泥泞之中,一周之内通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由原来的9000辆减少至900辆。从此,气象战成为世界军事科技中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
气象战是用人工手段影响天气和气候使之成为武器的一种作战方式。这类武器通常称为“气象武器”。气象战旨在造成对敌不利、对己有利的气象条件,以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
千百年来,大自然的无穷威力令人神往,人们争相探索,以求趋其利而避其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巧妙地利用巨大的自然力为军事服务,而且可研制、使用“气象武器”,改变局部的自然条件,使之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这种需求成了气象战的“助产士”。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就已研制出加热消雾装置,以保障在机场有雾的情况下飞机能及时出动。1943年9月,美国第五集团军用飞机播撒造雾剂,在意大利沃尔图诺河上制造了一条约为 5000米长、1600米宽的雾层,成功地掩护了部队渡河。1946年11月,美国青年工程师谢菲尔和冯尼格特分别试验成功了人工降雨,为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此外,其他一些国家也积极从事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这些都为气象战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气象战”一词开始出现,西方一些国家甚至提出了气象战的各种设想,如人工降水破坏交通或制造洪灾,人工引导台风使之袭击敌军港口和海岸设施,人工诱发闪电制造森林火灾等。美军在侵越战争中曾多次用飞机向云中投掷碘化银弹,演出本文开头的一幕。
目前,气象战尚处于试验阶段,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更多的实践,但人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美国的气候实验室已有了近50年的历史,能制造风雨雷雹、酷热和严寒,并开始为部队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逼真”的环境。尽管在可预见的将来,“气象武器”还难以达到大规模“改天换地”的程度,但小范围、短时间的“呼风唤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成为现实,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们对大气变化过程认识的局限性,自然发生的异常天气变化  (即所谓“天有不测风云”) 掩盖着人工影响天气所造成的异变后果,因而使气象战具有隐蔽性,可能使受害方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害。
天然的烟幕雾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近地面空气的天气现象。气象观测规范将有效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称为雾,能见度在1000米-10000米之间的称为轻雾。
雾按其形成的方式通常分为三类:一类是因空气冷却,其中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凝结成的冷却雾;另一类是冷空气移到较暖的水面上,水面蒸发的水汽因冷却达到饱和形成的蒸发雾;还有一类是在上述两种或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混合雾。在海洋影响下生成于海上或沿海地区的雾称为海雾。海雾以冷却雾居多,它分布范围广,浓度大,持续时间长,日变化不明显。混合雾居第二位,常有海上风暴相伴随,形成连续出现低能见度、降水和大风的恶劣天气。
雾是形成恶劣能见度的危险天气现象之一,会给飞机起降、舰艇编队航行、各兵种协同作战带来困难;雾层对核、化武器的杀伤力也有影响;雾还可以作为“天然烟雾”,掩护部队的作战行动。在现代战争中,掌握战区雾的生消规律并作出准确的预报,对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1940年 5月21日,长驱直入的德军将英、法联军约四十个师包围在比利时和法国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到5月24日,德军距敦刻尔克仅有20英里。可是就在胜利在望之际,希特勒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使英法联军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面对联军三面被围,一面濒海的危险局面,  5月26日,丘吉尔下令英国海军开始执行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发电机计划”。由于英海军全力以赴,空军也拼死进行空中掩护,特别是浓雾笼罩了英吉利海峡48小时以上,它严重影响了德国空军的轰炸,使身陷绝境的英法联军33.8万人安全撤出,创造了享誉西方战史的一大奇迹。
战争给养的动脉军事交通
作战离不开运输,如运兵、运武器、运粮草等。古代运输主要靠人力、畜力和风力进行,后来使用战车作战。车的出现,促进了路的发展。中国秦代筑有驰道,用于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三国时期诸葛亮整修栈道,以便在山区行军;创制木牛流马,以便运输军粮。后人考证,“木牛”是一种独轮车或人推的四足步行机器人;“流马”是一种船,它在水中运输物资。隋代开台修了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它成为南方军粮北运的主要通道。铁路、舰船、飞机出现后,都已成为军事运输的主要工具。现代战争物资消耗很大,运输工作更加重要。各国都成立了专门的军事交通管理机构,加强军运设施的建设、管理、协调和指挥。军事交通以民用交通为基础,要求交通网络的构成要有利于国防、军事基地的布局,交通路线要与军事需要相适应。例如,在国家一级战备公路上,在适当的路段应能起降小型飞机或战斗机,因为一旦机场遭破坏,公路就变成了临时机场。当然这段路面的宽度、长度、路面材料都要满足飞机起降的要求。军事交通伴随现代交通的发展而日益发展。陆路交通将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提高运输能力。同时,还将注重发展和提高海上、空中的战略运输能力,发展大载重、高速度的先进运输工具;采用高效能的装卸器材和设备,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军事交通现代化管理水平。
世界历史上伟大的防御工程体系长城
如今,来北京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朋友,大都要去八达岭看看居庸关的长城,否则,就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遗憾。长城是我国甚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当我们登上长城极目远眺时,我们忍不住惊叹:在古代科学技术还相当低下时,人们是怎样构筑成这个布局合理科学、结构完善的防御体系的,并且由衷地叹服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说到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有关秦始皇修长城的诸多传说。实际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燕、赵等国已经开始修筑长城,尔后直到明代,先后有 8个诸侯国、10个封建王朝构筑、修缮过长城。其中修筑规模最大的当数秦、汉、明三个朝代,如今保存下来的比较完好的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主要部分。它全长6700千米,号称“万里长城”。
那么,长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防御体系呢?它是我国冷兵器时代直到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规模最大、最坚固完美的筑城体系,是世界著名的军事工程。它由绵亘的城墙、关隘、敌台、烽火台以及城堡等组成,以关隘为重点,与绵亘的城墙相连接,构成了点线结合,以点护线的防御筑城体系。它横跨甘、宁、陕、晋、冀等省区,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西岸,逶迤绵延,巍然耸立。我们说的明代长城,分南、北两道。北道东起辽宁凤城以东的鸭绿江西岸,向西经台安、义县、山海关、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大同、偏关、榆林、靖边、贺兰山、景泰、民勤、张掖向西对嘉峪关;南道又分为东、西两段。东段自四海冶起经居庸关、紫荆关、下关,在牛帮口分两支:一支向西北经平型关、雁门关,至偏头关东北的老营头,与北道相连;另一支向南经龙泉关、娘子关、黄榆关、峻极关,至黄泽关南。西段自陕西定边县西南,经宁夏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甘肃靖远县至兰州,折向西北,沿庄浪河西岸至古浪县黄羊镇与北道相连。
长城是古代一项军事防御工程, 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军事,据统计, 自秦至清的2000多年间,在长城沿线进行的战争就有350多次。它为保护中原人民的生活安定和发展经济,以及保护丝绸之路的商旅往来都起过积极作用。
战役学
战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学科,是系统化的战役知识体系,分为合同战役学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军种战役学。战役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用于指导战役实践,为夺取战役的胜利服务。战役学的研究对象是战役,主要研究战役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战役的产生和发展,战役准备和实施的方法等。其基本原则有: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知彼知己,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灵活机动,夺取和保持主动权;迅速、周密而充分的作战准备;集中兵力,将敌各个歼灭;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发挥人的精神力量;适时、全面的保障;等等。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军事家撰写的兵书,如最著名的《孙子兵法》,其中就包含了许多适用于战役的指导规律。在外国,较早论述作战理论的著作是公元前
4世纪左右古希腊色诺芬的《远征记》。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和作战经验积累中,作战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具有代表性,较系统地阐述了作战指导问题。进入
20世纪后,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战役实践和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20年代末,苏军把战役学正式确定为军事学术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制定了大纵深战役理论。1982年,美军也把战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对战役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了《作战纲要》,制定了空地一体战理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是在长期革命战争的战役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的战役理论知识,深入研究,揭示了人民战争的战役规律及其指导规律,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保卫祖国边疆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的战役学理论。和平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战争和军事领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现代战役的新特点,不断增加战役学理论的新内容,先后出版了多种战役学专著,使自己的战役学理论保持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战役学是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战略学、战术学共同组成军事学术的主导部分。战役学与军事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战役学对战略学和战术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受战略学理论的指导,并以理论成果对战略学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对战术学理论起指导作用,并受战术学理论一定程度的影响;促进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队后勤学、军事运筹学、军队训练学等学科的发展,并吸收诸学科的理论成果,促进自身的发展
战役
战役,是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接照统一计划和指挥所进行的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作战行动。按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
;按参战军兵种,分为联合战役、合同战役和军种战役;按空间,分为陆上战役、海上战役和空中战役;按规模,分为战区战役(方面军群战役)、方面军战役(集团军群战役)和集团军战役;按作战形式,分为阵地战战役、运动战战役和游击战战役;按样式和地理环境,还可分为登陆和抗登陆战役、空降和反空降战役、空袭和防空战役以及城市战役、山地战役、荒漠草原地区战役、江河地区战役、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高寒地区战役,等等。战役是介于战争和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在古代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对较大规模的作战通常称为“某某之战”,如著名的长平之战、成皋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战役性的作战行动。在外国,17世纪以前,多把大规模作战称为“会战”。“战役”一词,在中国始见于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史料中,当时称甲午海战为“甲午战役”、“日清战役”等。1908年,蔡锷提出战役是一个作战等级,并指出:“军者,战役中能独立专任一方面之战事者也。”此后,战役作为一个军事术语使用日渐广泛。在前苏联,使用战役这一术语始见于20年代。美国长期不使用战役概念,直至1982年才在其《作战纲要》中使用了“战役”一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役,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单一的陆军战役到诸军兵种合同战役的发展过程。战役通常由战役准备和战役实施两大部分组成。战役准备,是战役军团在战役发起前,根据上级意图、敌情、任务、地形等情况,在上级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的。战役准备必须立足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制定多种方案,做好多手准备;要有重点、周密、迅速、隐蔽地进行;要防止敌人的破坏和袭扰,保证各项准备工作按时、顺利完成。战役实施,是敌对双方力量和智慧连续、激烈较量的过程,包括战役发起至战役结束的全部作战活动,通常区分为若干战役阶段,一般程序是:机动展开或预先展开兵力兵器;火力突击或火力反击;突击首歼目标或抗击首次突击;扩张战果、发展胜利,或反突击、稳定态势;适时结束战役。战役实施过程中,必须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和侦察,全面掌握并处置各种情况;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兵力、火力和变换战法;保持各军兵种部队的密切协同,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不断鼓舞士气和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组织战役保障。战役是达成战争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的基本手段;较大规模的战争,通常包括若干战役,中、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可能由一次或数次战役成。战役是直接服务并受制于战争全局的,而战役特别是重大战役的成败则对战争的胜负起关键作用。战役通常包括若干战斗,并直接运用战斗来达成战役目的
;战役的胜负,受战斗特别是重大战斗的影响。战役是在作战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其规模不断扩大,样式不断增多,内容形态越来越复杂。随着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现代战役的立体性、纵深性和速决性不断增强;高投入、高消耗越来越突出;合同战役、立体战役、联合战役等已成为基本形态,并向立体化、电子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战役法
战役法,是指导战役军团进行战役的方法。按类型,分为联合战役法、合同战役法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军种战役法;按规模,分为战区(方面军群)战役法、方面军(集团军群)战役法和集团军战役法;按样式,分为进攻战役法和防御战役法以及其他不同样式的战役法等。“战役法”一词,1922年由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的斯韦钦教授首次提出。50年代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将“战役法”作为军事术语广泛使用。有的国家军队把“战役法”也称为战役学。战役法是随着战役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在此之前的作战实践及其经验总结中,早已出现许多属战役法性质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兵法中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以退为进等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已产生了陆军战役法和海军战役法。其中,陆军战役法主要包括诱敌伏击、前后夹击、分进合击、正面强攻、迂回包围、夜间奇袭、围困和筑垒据守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现了合同战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及其之后,陆续形成了空军战役法、防空战役法、空降战役法、战略导弹部队战役法等;两翼迂回、钳形攻击,中间突破、两翼卷击,四面包围、多点突击,地空(海空)一体、立体突击和依托阵地、顽强抗击,利用空间、节节抗击等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法是在长期革命战争的战役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灵活机动的战役法。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诱敌深入,创造有利战机;正面佯攻,侧后攻击;围城打援,攻城阻援;以攻为守,各个击破等。由于各国军队的状况不同,各种战役的情况不同,战役法也有所不同。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战役部署、战役协同、战役指挥和战役行动的方法,战役保障的措施等。战役法受战略的制约和指导,同时指导和制约战术。现代条件下,随着军队的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的不断增强,战役的纵深性、立体性日趋明显,战役法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进攻战役
进攻战役,是主动进击敌人的战役,是战役的基本类型之一,通常是战争全过程中的主要战役类型。其目的是歼灭敌军集团,攻占重要地区或目标,或夺取制海、制空权等。按空间,分为陆上进攻战役、海上进攻战役和空中进攻战役;按规模,分为战区(方面军群)进攻战役、方面军(集团军群)进攻战役和集团军进攻战役;按样式,分为运动进攻战役、阵地进攻战役、城市进攻战役、登陆战役、空降战役和追击战役等。古代战争中,已出现具有进攻战役特征的作战。中国早在商同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征伐,多为攻城作战;公元前 632年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晋军先“退避三舍”,诱使楚军深入,而后在运动中出奇制胜,各个击破楚军,是具有运动战战役性质的作战;公元前354年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齐军巧用计谋,避实击虚,攻敌必救,示弱骄敌,实施快速机动并截击魏军,大获全胜。其中孙膑创造的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创造了军队人数众多性和作战行动运动性的新的作战体系,组织了一些称之为“机动战”的战役,灵活采用袭击、包围、迂回、追击等战法,出其不意地各个击破了敌军;19世纪中期,防御者开始构筑野战阵地并形成防线,随之出现了阵地进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进攻战役主要是对筑垒地域的突破;后期,随着坦克、飞机的使用,发展为诸军兵种的合同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集中优势兵力,在狭窄的地段上组织突破,尔后以后续的坦克、摩托化部队投入交战,并以空降配合,以迅速发展胜利 ;运动战战役规模不断扩大,战法更加多样,并成为重要的战役样式;1945年苏军组织的柏林战役,给德军以最后的歼灭性打击,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城市进攻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进行了众多进攻战役。如“四渡赤水”、苏中“七战七捷”、陕北“三战三捷”等,都是著名的运动战战役,并从游击性的运动战逐步发展到大规模的正规的运动战;解放天津、上海等战役,则是对敌重兵集团坚守的、有水备筑垒坚固防御体系的大城市进攻战役的典型代表,分别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和钳形攻势、先断敌退路再实施总攻的战法,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在宽大正面上多路实施了战略性追击战役,结合运用深远迂回、包围战法,大量歼灭了全线溃退的敌重兵集团;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的横城反击战、金城战役等,进一步发展了阵地进攻战役的战法,注重隐蔽作战企图,以达成战役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灵活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周密协同,有效地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进攻战役,以歼灭战为基本方针。其基本要求:充分准备,精心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建立纵深、立体而有重点的攻击部署;密切协同,发挥诸军兵种整体威力;隐蔽突击,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以袭击、强攻或两者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灵活运用包围迂回、穿插分割等方法,并强调纵深性和立体性;统一、高效的指挥和全面保障;勇猛顽强,速战速决。现代条件下的进攻战役,是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其立体性、纵深性和速决性不断增强,更趋于高投入、高消耗,并向电子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防御战役
防御战役,是抗击敌人进攻的战役,是战役的基本类型之一。其目的是消耗和杀伤敌人,挫败敌人的进攻,以争取时间,为转入反攻或进攻创造条件。按空间,分为陆上防御战役、海上防御战役和防空战役;按规模,分为战区(方面军群)防御战役、方面军(集团军群)防御战役和集团军防御战役;按样式,分为阵地防御战役、运动防御战役、抗登陆战役和城市防御战役等。古代战争中,已出现具有防御战役特征的作战。火器出现后,发展为要塞和堑壕、交通壕、火器工事等组成的阵地,增大了防御纵深。20世纪初,出现了集团军防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达到了方面军(集团军群)规模,出现了对坦克的防御和对空防御的内容,并构成筑垒地域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防御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方面军群防御战役,火力配系和障碍物配系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大纵深、多地带的阵地体系和多梯队、诸预备队的战役部署,并普遍强调顽强防守与坚决反击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防御的积极性。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即是大规模的防御战役,苏联军民通过大纵深的节节抗击,大量消耗和削弱了德军力量,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军3个方面军由此发起的战略反攻,迅速发展成 l1个方面军的总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进行了一些防御战役,如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黑山阻击战,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等。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进行了长期的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积累了组织实施宽正面、大纵深阵地防御战役的丰富经验。如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贯彻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构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体系,通过坚守坑道、严密组织火力和适时进行反击等行动,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敌人力量,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防御战役,以顽强的防守和积极的攻势行动为基本手段,必须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要点或重要地区;构成纵深、立体、环形、严密的防御体系;周密组织全方位、全纵深的整体抗击;积极组织攻势行动,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稳定指挥,周密协同和保障,保持持续作战能力。现代条件下的防御战役,是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对于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军队来说,其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严密防护,提高防御军团的生存能力,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周密组织对空防御,抗击敌人的空中突击,是现代战役的一个重点问题;适时歼灭空降之敌和搭载直升机实施超越阵地进攻之敌,是保持防御稳定性的关键之举;制止敌人穿插、迂回、合围、割裂,是发挥防御战役体系整体威力的前提;适时组织出击和反突击,并以游击战相配合,是保持防御稳定性、完成任务的积极手段。
登陆战役与抗登陆战役
登陆战役,是对据守海岛、海岸之敌实施渡海进攻的战役。登陆战役性质的作战古已有之,并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进而不断发展。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对叙利亚的渡海进攻,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早的登陆作战。1274年中国元代军队进攻日本的作战和
1661年明代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的作战,是较早的具有登陆战役性质的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陆海协同的两栖作战,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以奇袭为主要方式和手段,形成了登陆战役样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登陆战役、美英等盟军在宽大正面上抢滩登陆,舰炮火力直接支援登陆部队突击上陆,航空兵和空降兵实施垂直登陆,使登陆作战与海上作战、空中作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诸军兵种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1983年的马岛之战,在远洋奔袭、海上封锁、电子对抗、垂直登陆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登陆战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实施的海南岛登陆战役,以陆军乘木帆船抢渡海峡,采取偷袭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法,粉碎了国民党军陆海空三军的立体防御;1955年实施的一江山岛登陆战役,是一次陆海空军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登陆战役,受海区地理、水文、气象等条件影响大,参战军兵种多,指挥协同复杂,航渡目标暴露,夺取制海权、制空权的斗争激烈,保障任务繁重。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计划,统一使用力量,集中指挥,海上登陆与垂直登陆相结合,力求夺取局部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现代条件下,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装备的不断发展,以及气垫船、气翼艇和直升机等的广泛运用,登陆战役的突然性格进一步增强,登陆场的选择范围将扩大,立体化的垂直登陆、超越登陆等方式和手段将被广泛运用。
抗登陆战役,是抗击渡海进攻之敌的防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抗登陆作战规模较小,主要是沿岸的陆上防御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作战规模扩大,作战行动增加了夺取制海权的海上作战,开始形成现代意义的抗登陆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航空母舰和远程航空兵的运用,抗登陆战役中出现了在抗击海上登陆的同时抗击空降兵的作战,既能依靠陆上坚固阵地抗击,又能在对方集结上船、航渡时不断予以打击,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抗登陆战役是现代战役中的一种重要战役样式,通常是以陆军为主的诸军兵种及其他武装力量联合进行的防御战役,一般包括海上作战、空中作战及海岸、海岛防御作战,有时还有封锁海峡的作战。其主要特点:战场广阔,受地形、水文、气象等条件影响大,争夺制海权、制空权的斗争激烈;参战军兵种多,作战样式多且转换频繁,指挥协同复杂,各种保障任务繁重。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计划,实施集中统一指挥;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方向,形成有重点的纵深、立体、稳固的防御体系;以顽强的坚守与积极的攻势行动,不断消耗和杀伤敌人,挫败其进攻企图。现代条件下,抗登陆战役的规模特进一步扩大,防护能力和远战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争夺制海权、制空权和制电磁权的斗争将更趋尖锐激烈。从远打起、先机制敌,对集结上船、航渡、换乘、突击上陆、垂直登陆、空降着陆之敌,分别适时予以有力的打击,歼灭敌有生力量,是完成抗登陆任务的重要作战手段。
空降战役与反空降战役
空降战役,是较大规模的空降兵力通过空中机动后在敌战略或战役纵深内实施进攻的战役,可在大规模合同战役中进行,有时也可独立实施,通常用以配合地面军队或登陆军队的进攻,加速实现战役或战略目的。空降战役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如  1940年德军以两个师以上兵力在荷兰、比利时的空降和两个师以上兵力在克里特岛的空降,1944年美英盟军以三个师在法国诺曼底的空降等。战后,随着空中机动能力的提高和空降兵的发展,空降战役的纵深进一步增大,如1979年苏军以两个师在阿富汗的机降、伞降,直接达成了战略目的。空降战役,能超越天然和人工障碍及敌军战线,在敌纵深直接夺占预定目标,或在敌后摧毁其指挥机关、后方基地和控制交通枢纽等,以破坏敌整体作战能力;但对空中掩护和支援的依赖性大,在敌后独立持久作战易陷于被动,协同易遭破坏,后续补给困难。通常根据敌情、地形、气象条件和空降兵力、空中运输能力以及航空兵支援能力等,确定空降战役目的和方式、规模、地域、纵深以及突击的目标和扼守的地域。一般选择与敌安危相关、无重兵防守,特别是附近无坦克、机械化部队并易于攻占和扼守的地区为突击目标。空降战役,注重夺取、保持局部制空权和合理使用空降兵力;通常首先组织优势的地、空火力,摧毁敌防空兵器,打击敌空中力量,并有计划地采取伪装、佯动和电子干扰等措施;而后利用可乘之隙,实施隐蔽突然的空降,给敌出其不意的攻击。现代条件下,空降战役的地位更趋重要,垂直包围、垂直登陆、远程奔袭和纵深打击等样式和手段格广泛运用。
反空降战役,是歼灭较大规模空降之敌的战役。通常在战役或战略纵深内进行,一般由战役军团在航空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及地方武装协同下实施;有时在守备兵团的协同下,与阵地防御战役或抗登陆战役配合进行;对于稳定战局、巩固后方和支援正面作战等,具有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战役规模空降作战的实践,随之出现了反空降战役。战后,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反空降作战研究,并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演习,反空降战役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反空降战役,通常在遭敌大规模空袭的被动条件下,仓促组织;情况突然,临战准备时间短促,争夺制空权的斗争激烈;空中、地面或海上作战同时或交错进行;作战样式转换频繁,指挥协同复杂。必须平时预有准备,构筑必要的反空降支撑点工事,战时周密侦察,积极组织对空作战,力求打击空运和刚着陆之敌;对空降后展开或占领某一地区之敌,则集中兵力、火力,分割包围,快打快歼快撤,并防敌火力报复。现代条件下,反空降战役将成为一种常见的战役样式;对付大量垂直起降空运工具、打击攻击直升机和着陆的装甲目标,以及以空中机动或运用空降兵等方式打击空降之敌等,将成为反空降战役的重要内容。
战略性战役与战区战役
战略性战役,是对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决战性战役,是一种大规模的战役,有的国家军队称之为战略性会战战役。它分为战略性陆上战役、战略性海上战役、战略性空中战役和战略性核反击战役,有的国家还包括战略性核突击战役等。战略性陆上战役又包括战略性进攻战役和战略性防御战役。战赂性战役是随着军队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武器装备的改进而出现并发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主要是方面军或集团军群实施的陆上战役,敌对双方参战兵力达百余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略性战役的规模扩大,样式增多,出现了战略性海上战役和战略性空中战役;战略性陆上战役则发展为方面军群、几个集团军群或战区的规模,如中途岛海战、不列颠之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其中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规模最大,双方投入兵力400余万人,火炮 6.9万门,坦克、自行火炮 1.3万辆,作战飞机 l— 2万架,歼灭德军 50万人。战后,随着战略导弹和核武器的大量装备,出现了战略性核反击战役和战略性核突击战役理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计歼灭国民党军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是中国战争史上歼敌最多的战略决战性的大规模战役。战略性战役的主要特点:以消灭或粉碎敌重兵集团,夺取或保卫重要的战略要地为目的;规模巨大,战场广阔,参战兵力众多,具有战略决战性质;作战行动样式多,以战略隔断、战役合围和穿插分割等战法,围歼敌重兵集团;消耗巨大,协同和保障复杂艰巨;按照统帅部的战略企图和计划,在方面军群或战区统一指挥下组织实施,通常包括多次进攻战役或防御战役。现代条件下的战略性战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纵深性和立体性将进一步增强,战区战役和以战略空袭为手段的空中进攻战役将成为主要样式。
战区战役,是为达成战争的全局性目的而由战区统一指挥并使用战区内主要武装力量共同进行的战役,是一种大规模的战役,通常由数个方面军(集团军群)战役、集团战役和军种战役构成。按类型,分为战区进攻战役和战区防御战役;按地理环境,分为内陆战区战役和濒海战区战役;有的国家军队将其区分为大陆战区战役和大洋战区战役。战区战役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区作战体系的建立及其逐步完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的,如1942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区实施的一系列海上作战,1945年苏军进行的远东战役等。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进行过一些战区战役,如1948年在东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战役。战区战役的主要特点:具有明显的战略性,战场空间广阔,规模巨大,参战兵力多,作战样式多,持续时间长,指挥协同复杂。现代条件下的战区战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纵深性、立体性格进一步增强;在局部战争条件下,一次战区战役将可能成为一场局部战争,其成败将决定战争的胜负。
方面军战役与集团军战役
方面军战役,是方面军或相当于方面军的战役军团所进行的战役,是一种中等规模的战役,通常由若干集团军战役、空中战役构成;濒海地区作战时,还可包括海上战役。方面军战役可分为方面军进攻战役和方面军防御战役,它既可在一个独立的战略或战役方向上进行,也可在数个战役方向上协同实施。方面军战役,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方面军的建立以及多个集团军协同作战而产生并发展的,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国军队首次建立了由数个集团军编成的西北和西南两个方面军,并分别进行了东普鲁士战役和加利西亚战役;此后,主要参战国也都进行了一些集团军群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方面军战役得到很大发展,纵深性和立体性增强,并成为诸军兵种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有的在某个战略方向上独立进行,有的则在方面军群或战区编成内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方面军,并进行了多次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野战军,并进行了多次具有方面军战役性质的野战军战役。方面军战役的主要特点:战场空间广阔,参战力量众多,作战方式多样,战役机动广泛,指挥协同复杂,保障任务艰巨。现代条件下,方面军已成为多数国家军队战时编组的中型战役军团;方面军战役的合同性、纵深性和立体性将进一步增强。
集团军战役,是集团军或相当于集团军的兵力所进行的战役,是一种小规模的战役。美军的“军战役”相当于集团军战役。通常在方面军编成内实施,也可在某个战役方向上独立进行。分为集切军进攻战役和集团军防御战役。集团军战役出现于19世纪初。1812年俄法战争和1866年普法战争中,集团军战役通常在相对独立的方向上组织实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国普遍建立了集团军,主要进行遭遇性质的机动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成为方面军战役或集团军群战役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进行了许多集团军规模的战役。现代条件下的集团军战役,编成将更趋复杂,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将不断增强,战役节奏将不断加快。
海上战役
海上战役,是海军战役军团单独或与其他军种兵力共同进行的战役。按性质,分为海上进攻战役和海上防御战役;按参战军种,分为海军战役和海上联合战役。海军战役主要有消灭敌战斗舰艇编队、袭击敌岸港重要目标、保交、封锁、反封锁、保卫海军基地等战役;海上联合战役主要有登陆战役和抗登陆战役等。海上战役是介于海上战争与海上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在古代战争中就已存在。公元前 480年,希腊与波斯的萨拉米斯海战,双方参战战船 1300艘,击沉波斯战船  200余艘,是海上战役的雏形。桨船时代,海上作战舰船增多,行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如 1340年英法两国的斯勒伊斯海战,双方参战舰船计 450余艘,激战十几个小时,法国 200艘战船只剩 20余艘。帆船时代,海上作战规模扩大,样式增多,通常以炮战为主,并进行火攻。如1598年的露梁海战,中朝两国水师联合作战,打击侵朝日军,双方参战舰船达 1300余艘,联军实施了统一指挥和密切协同,采用伏击、拦截、包围、夹击、火攻和追击等战法,歼灭日舰  400余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以战列舰为主力,并开始使用潜艇和水上飞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量使用了舰载飞机、岸基飞机和潜艇,协同水面舰艇作战,主要参战国还使用了航空母舰 ;航空侦察、雷达侦测和无线电通信等得到很大发展;进行了大量海上战役,样式增多,规模扩大,立体性增强,远距离作战能力提高,除海军诸兵种协同进行的海军战役外,出现了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海上联合战役和战略性海上战役。海上战役的主要特点:作战空间广阔,参战兵种多,作战样式多,情况变化快,目标暴露,间接掩护力差,受气象影响大,指挥、协同和保障艰巨复杂。现代条件下的海上战役,空间将更趋广阔,时间将相对缩短,夺取制海权、制空权、制电磁权的斗争将更趋尖锐激烈,高技术兵器的较量和远距离突击将成为重要手段,并将出现消灭敌航空母舰突击编队、大洋搜索敌战略导弹潜艇等新佯式。
空军战役
空军战役,是空军战役军团单独或在其他军种兵力协同下进行的战役,分为空中进攻战役、防空战役和空降战役。空中进攻战役,通常以航空兵为主实施,主要有夺取制空权、削弱对方战争潜力、孤立战场、消灭对方重兵集团等战役。防空战役,以航空兵、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为主实施,通常是大规模合同战役的组成部分,有时也独立实施;主要有要地防空、战区防空和多战区联合防空等战役。空降战役,主要由空降兵在航空兵等协同下实施。空军战役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年 9月,德军使用两个空军集团军,出动飞机 2000余架,先后对波兰的
50个机场、30多个城市,以及铁路和波军的防御体系,实施了大规模的空中突击,使波军的指挥系统和交通、动员体系瘫痪,阻止了其机动,并为己方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开辟了通道,是战争史上最早的空中进攻战役。此后,苏、美、英、德、日等国,都曾多次进行过百余架至于余架飞机,持续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时间的空军战役,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空军进行了多次以交通运输系统瘫痪为目标的空军战役,即所谓的“绞杀战”,长达12个月之久,先后出动飞机达 25.5万架次。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防空部队实施的防空战役,通过空战和对空作战,大量消灭了敌机,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实施了空前规模的空军战役,以高强度的空袭为主要手段,运用先进的侦察器材、电子装备、隐形飞机和大量精确制导武器,38天中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总投弹量达9万余吨,摧毁了伊拉克、科威特境内的伊军绝大部分预定目标,极大地削弱了伊军抵抗能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空军战役的主要特点:作战空间广阔,突然性、速决性强,合同化程度高,纵深性、立体性明显,电子斗争激烈,强度高损耗大,组织指挥复杂,协同保障困难。现代条件下,空军战役的地位更加重要,独立的空军战役将增多;将更重视打击敌高空乃至外层空间进袭的目标和低空、超低空进入的目标;垂直包围、远程奔袭等方式将广泛运用,对指挥、协同和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战役部署与战役协同
战役部署,是对战役编成内的兵力所作的任务区分、编组和配置,亦称战役布势,是战役决心的重要内容,通常根据敌情、地形、任务、战役类型和样式、战役企图等确定。战役部署的正确与否,对战役的胜负具有重要意义。战役部署是随着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行动方式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古代战役中,较大规模的进攻作战,通常采取多路攻击部署;防御作战,通常以拱卫重要城镇、关隘为目的,按坚守与反击相结合的原则部署兵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战役部署开始向纵深、梯次发展;进攻战役大都按突击队、钳制队、预备队部署;防御战役按第一梯队、预备队部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编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并编有炮兵群、高炮群和各种预备队;有的国家军队还编组快速集群。战后,增加了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电子对抗兵等部署。现代条件下,战役部署更加强调纵深性和立体性,通常建立梯队部署或集团部署;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对疏散配置和机动使用将提出更高要求。
战役协同,是参加战役的各军兵种和各部队按照统一计划所进行的协调一致的行为,是形成和发挥整体合力、有效地打击敌人、夺取战役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役协同主要是主力与非主力或步兵、骑兵、炮兵之间的协同,以及陆军集团与海军舰队之间的协调配合。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役协同逐步发展为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的立体协同,出现了较为详尽的战役协同计划,并能在协同遭破坏或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恢复或进行新的战役协同。战后,获取、传递、处理情况的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不断增强,战投协同的内容和手段得到进一步发展。实施战役协同,通常以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军兵种为主,并根据预定的战役进程和划分的阶段,针对敌人可能的行动,按任务、时间、空间组织。协同事项一经确定,即由战役军团司令部拟制协同计划并摘要下达。现代条件下,战役协同更趋复杂,对时效性、准确性和不间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也将使战役协同更趋于精确和周密。
战役正面与战役纵深
战役正面与战役纵深,是上级对战役规模和战役军团作战任务范围的规定。战役正面,指战役军团展开后面对敌人的一面,分为进攻战役正面和防御战役正面。其宽度,通常根据上级意图、敌情、任务、地形和战役编成、作战能力等确定。如美军军(相当于集团军)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其进攻正面和防御正面均可达80千米--120千米。同一级别的战役军团,通常其防御正面宽于进攻正面;主要方向的正面窄于辅助方向的正面。战役正面的宽度是否适当,对顺利实施战役具有重要影响。战役过程中,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战投正面的宽度将可能是变化的。
战役纵深,指战役军切作战部署或遂行任务的纵向深度,有时也指战役作战地区从前沿至后方的整个地区,分为进攻战役纵深和防御战役纵深。其深度,通常根据上级意图、敌情、任务、地形和战役编成、作战能力等确定。如美军军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其进攻纵深为120千米--150千米,防御纵深为 150千米--200千米。通常情况下,如果对方作战能力较强,己方战役纵深则较小;反之,则较大。
战役编成
战役编成,是为遂行战役任务而对参战兵力进行的组合,通常由建制和配属的兵力组成。战役编成是随着战争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古代战争中,较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作战编成中主要是步兵、战车兵和骑兵或水面舰船部队。公元前 300年,罗马军队建立了军团和由军团组成的野战军,相当于现代的集团军。俄国于19世纪韧在陆军开始建立集团军,随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集团军,海军的水面舰艇种类增多,战役编成逐步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陆军增加了装备坦克和飞机的部队,出现了合同战役编成----方面军;
海军战役编队中增加了潜艇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陆军战役编成中的装甲兵、炮兵、防空兵和其他技术兵种增多,合同战役编成发展到方面军群,出现了航母编队和空军战役编成。战后,战役编成中先后出现了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防空导弹部队、空中机动突击部队和电子对抗部队等,规模进一步扩大。战役编成,不是固定的编制和建制,是战前临时组合的战役集团,通常由统帅部或上级根据战役任务、性质和样式,以及敌情、作战地区地理环境等确定。现代条件下,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新的军兵种的出现,战役编成将增加新的成分,专业和勤务保障部队的比例将明显增大。
战役军团
战役军团,是遂行战役任务的作战集团。按军种,分为陆军、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战役军团;按规模,分为大、中、小型战役军团。大型战役军团,有战区、方面军群等,中型战役军团,有方面军、集团军群、海军舰队、战区空军等;小型战役军团,有陆军集团军、海军战役编队(区舰队、分舰队)、空军集团军、防空集切军、空降军等。
最早的战役军切,是1812年俄法战争中出现的以陆军的步兵和骑兵为主的集团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编成内有数个集团军的方面军或集团军群,以及海军战役编队。战后,先后出现了合成集团军、机械化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空军集团军、防空集团军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许多重大战役都是由方面军群、战区等大型战役军团实施的。战役军团,有的是平时编制,有的则是战时临时编组。现代条件下,战役军团的机动力、突击力、火力和快速反应、电子对抗、指挥自动化等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主攻与钳制
主攻与钳制,是进攻作战中相互配合的作战行动。主攻,是集中兵力兵器在主要方向上对敌人实施的攻击,对作战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主攻通常选择敌防御较薄弱、利于隐蔽接近、便于突破和向纵深发展进攻的地方;有时也可选敌强点。主攻方向通常只能有一个。必须集中优势的兵力、火力,对敌实施突然、迅猛的攻击,一举突破敌防御,并不断向纵深发展进攻,在助攻方向的配合下,歼灭敌人。
钳制,是以部分兵力、火力迷惑、吸引和拖住敌人的作战行动,亦称牵制。钳制分为战略钳制、战役钳制和战术钳制,通常以部分兵力在次要方向实施,还可使用穿插部队、空降部队、特种部队等进行。钳制方向可选定多个,通过积极的攻击、袭击、佯动、阻击和反击等行动,分散敌人力量,保障主力作战和歼敌。
战斗保障
战斗保障,是保障部队安全顺利遂行战斗任务所采取的措施,是构成战斗力量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侦察、警戒、通信联络、电子对抗、工程、伪装、气象、水文等保障和对核、化学、生物、燃烧武器袭击的防护等。海军和空军还分别有引导、航海、防险救生、编队防御、雷达领航、飞行管制、港口与机场防御等特有的战斗保障。周密组织战斗保障,对夺取战斗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部队在战斗、行军、输送和宿营时,需全面、及时地组织战斗保障,以必要的兵力和技术器材,防止敌人的袭击、侦察、电子干扰,保障自身的行动自由。现代条件下,战斗保障的内容和手段将不断增多,对技术的依赖性增大,对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规模杀伤武器的防护与电子对抗将更加突出和重要,战斗保障与战斗行动之间的界线将会缩小。
行军与宿营
行军与宿营,是部队有组织的移动和驻止。
行军,是部队沿指定路线有组织地移动,是机动的基本方法,目的是转移兵力,争取主动,形成有利态势。按方式,分为徒步行军和摩托化行军;按强度,分为常行军、急行军和强行军。行军目标暴露,隐蔽困难,对道路依赖性大。必须查明情况,确定行军部署,并按前卫、本队(通常编组若干梯队)、后卫顺序编成行军序列。通常徒步行军平均时速4千米--5千米;日行程 25千米----35千米;摩托化行军平均时速20千米,日行程150千米----250千米。行军中,必须保持充分的战斗准备,严密组织对空防御等各种保障,适时组织休息和宿营。
宿营,是部队行军或战斗后的临时住宿,分为舍营、露营以及两者结合的宿营。宿营前,要预先组织侦察,派出设营队勘察,选择便于隐蔽和防护、便于抗击敌突然袭击、便于行军和随时投入战斗、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进出道路的宿营地域。宿营时,必须充分利用地域隐蔽疏散配置兵力兵器,加强侦察、警戒、防空、工程、伪装等措施。宿营部署力求与战斗部署一致,以便紧急情况下可随时投入战斗。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斗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斗,是在山地、沙漠戈壁草原、热带山岳丛林、海拔高而寒冷、江河、水网稻田等地区所进行的战斗的总称,包括山地战斗、荒漠草原地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战斗、高寒地战斗、江河和水网稻田地战斗等样式。公元前204年,汉军巧借潍水歼灭楚齐联军的潍水之战,是较早的江河战斗。公元228年,三国时期的街亭之战,以及三国后期的魏灭蜀的战斗,都是较早的山地战斗。公元 635年,唐将领李靖为保障唐朝边境的安全,在青海湖附近及以西地区,歼灭吐谷浑的战斗,属于高寒地战斗。1877年,清军将领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的战斗,都属荒漠草原地战斗。1885年,冯子材率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的战斗,属于热带山岳丛林地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过多次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斗,如1941年 l1月的黄崖洞保卫战,利用山地有利地形,据隘固守,粉碎了日军“扫荡”;1949年 4月的渡江战役中,在鸭儿沟口地区实施辅助攻击的部队,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出敌不意,顺利地强渡长江,并向纵深发展进攻;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许多战斗就属于典型的高寒地战斗;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的战斗,都属热带山岳丛林地进行的战斗。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在沙丘中隐蔽设伏,全歼以色列王牌一九○坦克旅的战斗,是一次现代条件下的荒漠草原地战斗。特殊地形及气象条件,对战斗具有重大的影响。如山地和江河,易守难攻,部队机动受限,指挥、协同和保障困难;荒漠草原地易攻难守,便于部队机动,便于指挥、协同,但不便隐蔽和防护,给水等保障困难;高寒地,人员体力消耗大,武器、车辆等效能降低,机动、指挥、协同不便,各种保障困难;热带山岳丛林地,便于部队实施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利于隐蔽行动和达成进攻的突然性,便于部队凭险扼守和进行伏击和袭击,但指挥、协同不便,运输和补给困难;水网稻田地,利于部队凭借江河、湖泊、居民地等组织防御,但不便指挥、协同,部队机动受限。现代条件下,随着军队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的增强,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特殊地形条件下战斗的突然性、纵深性、立体性和速决性将进一步增强,各种保障更加复杂,要求更高。
进攻地带与防御地带
进攻地带与防御地带,是遂行攻、防任务时对作战行动所规定的空间范围,通常成纵长方形。进攻地带,指进攻作战中左右分界线之间的宽度和从展开地区至任务全纵深的深度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并称之为作战行动地带。其大小,依据进攻军队的任务、编成以及敌情、地形等情况确定,通常由上级指挥员规定。分为方面军(集团军群)进攻地带、集团军进攻地带、军进攻地带和师进攻地带等。方面军(集团军群)进攻地带包括若干集切军进攻地带;集团军进攻地带包括若干师或军进攻地带。通常情况下,同级部队在担任主要方向进攻任务时,进攻地带相对较窄;担任辅助方向进攻任务时,则较宽。苏军在卫国战争时期,进攻地带的宽度通常为:集团军25千米--60千米,师 4千米----8千米。美军在现代条件下,其进攻地带:军(相当于集团军)宽度为 80千米----120千米,纵深 120千米,师宽度 25千米----30千米,纵深30千米----50千米。
防御地带,是集团军、军或师组织防御时所占领的阵地,指防御前沿至后方和左右分界线之间的地域。出现于19世纪初,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防御体系设置的重要形式。通常依据敌情、任务、地形和作战编成等情况确定。分为第一防御地带和第二防御地带,有时还包括第三防御地带,以及掩护或保障地带、火制地带、障碍物地带等。第一防御地带一般为主要防御地带。每道防御地带可划分和构筑两三道防御阵地和中间阵地、斜切阵地、侧方阵地、反坦克阵地、诸兵种预备队阵地、后方阵地,以及反突击或反冲击展开地区等。苏军在卫国战争时期,其防御地带:集团军宽度为40千米----60千米,纵深为 30千米----40千米 ;师宽度为6千米----10千米,纵深为4千米----6千米。美军在现代条件下,其防御地带:军宽度为80千米----120千米,纵深为150千米----200千米;师宽度为 30千米----60千米,纵深为 50千米----70千米。
开进与展开
开进与展开,是部队在进入交战之前的行动。开进,是部队由集结地域或待机地域向准备进入交战的地区前进的行动。其主要方式有徒步开进、摩托化开进和两者结合的开进。现代条件下的开进,通常在敌空中、地面侦察监视和袭击的威胁下进行,有时还可能与敌遭遇。必须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正确编组开进队形和区分序列,尽量选择夜暗或不良天候,严密组织对空防御,加强反侦察、隐蔽、伪装、佯动、警戒、道路保障和调整勤务等措施,以便迅速投入作战。
展开,是部队由行军队形、疏开队形、集中状态等转变为作战部署或战斗队形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占领有利地区和地形,形成临战态势,以利适时投入交战。分为战略展开、战役展开和战术展开。其时机、方法和地区,通常根据敌情、地形、任务和机动条件等确定。为减少敌火力杀伤,必须尽量利用夜暗、不良天候和有利地形,隐蔽迅速地实施,力求从行进间同时或逐次展开。现代条件下,多路、多方向同时展开的方式将增多,对组织指挥和保障将提出更高要求。
包围与反包围
包围与反合围, 是作战过程中的重要作战行动。
包围,是在正面部队配合下向敌翼侧或后方突击形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是进攻作战打歼灭战的基本战法之一。《孙子·谋攻篇》中有“十则围之”的论述,把包围作为重要的用兵法则。包围,能使敌人在两个以上的方向作战,为速决全歼敌人创造有利条件。分为战略包围、战役包围和战术包围。其主要样式有一翼包围、两翼包围、四面包围和垂直包围。
反合围,是对抗敌人包围的作战行动,是防御的一种样式。通常从阻止敌人多路向己方两翼或后方的机动开始,以制止和粉碎敌合围企图,从被动中争取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丰富的反合围作战实践和经验。如针对敌人的“ 围剿 ”,采取内线歼敌一路或一部,或适时跳出敌人包围圈等方法粉碎敌人合围;对抗敌人的“扫荡”、“铁壁合围”等,则灵活运用集中跳出或分散跳出,以及及时退却,或攻歼敌一路、一部等方法 ;有时,也以部分兵力阻击、钳制敌人,掩护主力脱出包围等。
突击与反突击
突击与反突击,是战役过程中的主要进攻行动。突击,指集中兵力、火力对敌人进行急速而猛烈的打击,是进攻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战法。按地位作用,分为主要突击和辅助突击;按空间,分为地面突击、海上突击和空中突击;按手段,分为兵力突击、火力突击和两者结合的突击;按方向,分为正面突击、翼侧突击和后方突击;按方式,分为钳形突击、向心突击、并肩突击、对进突击、两栖突击、连续突击和密集突击等。通常根据作战企图、任务、敌情、地形、天候和编成等确定。力求选择敌要害、薄弱处实施主要突击,同时在一个或数个方向上实施辅助突击,并适时对歼击目标实施连续突击;或区分地域、海域、空域和目标、时间等,形成多样式、全纵深、立体的突击,以达成速决歼敌之目的。现代条件下,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迅速发展和电子、隐形技术的广泛运用,突击的突然性、准确性、纵深性和立体性格进一步增强,方式和手段更趋多样化,并将出现太空突击和电子突击等新样式。
反突击,是防御战役中对突入之敌实施的攻击行动,亦称战役反击,是防御战役中的主要攻势行动,带有决战性质。成功的反突击,对挫败敌人的进攻,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通常以第二梯队或战役预备队为主,在第一梯队和地、空火力支援下组织实施;濒海地区防御时,还可有海军兵力配合。一般根据防御战役决心预先计划和准备,在战场情况变化时适时选择有利时机,隐蔽突然地进行。现代条件下,反突击的规模和强度日趋增大,并可能多次实施,战机的把握也将更加困难。
战役保障
战役保障,是战役军团为顺利遂行战役任务所采取的各种保障措施的统称,是构成战役力量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侦察,通信,电子对抗,对核、化学、生物、燃烧武器等袭击的防护,工程,伪装,水文气象和交通,以及后勤、技术、政治工作等保障。海军、空军还有航海、航空方面特有的战役保障。有效地实施战役保障,对提高战役军团作战能力、胜利完成战役任务具有重大作用。古代作战,早已产生了侦察、伪装、工程、后勤等保障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防空、防坦克、防化学、通信和技术保障等新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增加了反空降、电子对抗等内容。战后,随着导弹、核武器、攻击直升机等的出现和电子装备器材的广泛运用,防空、防坦克、防空降等逐渐从保障措施发展成为作战行动;对核、化学、生物、燃烧武器袭击的防护和电子对抗等成为重要的保障内容;战役保障的技术性日益增强,并扩展到多个领域乃至外层空间。现代条件下的战役保障,对技术的依赖性日趋增大,并将越来越重视多种力量的综合运用,专业保障力量自身的防卫将显得更为重要。
战斗部署与战斗队形
战斗部署,是对战斗编成内的兵力所作的任务区分、编组和配置,是战斗决心的重要内容,分为进攻战斗部署和防御战斗部署。它通常根据上级企图、任务、敌情、地形和编成等确定,必须适应立体、全方位、全纵深战斗的需要,以发挥整体威力。通常编为两个梯队,有时也编为三个或一个梯队,并编组合成预备队、炮兵群、防空兵群、侦察干扰群、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工程兵预备队、防化预备队、运动保障队以及通信预备队等。第一梯队主要完成当前任务,第二梯队完成后续任务。合成预备队担负临时赋予的任务。进攻时,还可编组穿插分队、迂回分队、袭击分队和空降分队以及障碍排除队、先遣分队、强击支队或强击群等;防御时,还编组掩护分队、反空降预备队等。有航空兵支援战斗时,通常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敌情、任务变化时,则随时迅速地调整或变更战斗部署。
战斗队形,是为进行战斗展开兵力兵器所形成的作战队形,是战斗决心的重要内容,分为合成军队战斗队形和兵种战斗队形。它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兵力兵器数量和地形等情况确定,主要有一字队形、三角队形、梯形队形和梯队队形等。力求集中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利于发扬火力和适时机动;便于疏散隐蔽和减少伤亡,利于指挥和协同,以充分发挥整体威力。进攻时,能形成强大、高速的连续突击能力;防御时,能有效地抗击敌人地面和空中的连续突击。根据战场情况变化,适时灵活地变换战斗队形。现代条件下,战斗队形将更注重整体协调、快速机动和灵活应变,并将不断增加新的成分,与临战队形、行军队形的变换将更趋频繁。
阵地编成
阵地编成,是防御战斗中各种阵地的组合,是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把各阵地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抗击敌人的进攻。18世纪,火枪、火炮大量用于战场后,防御阵地通常由一线式的堑壕和炮兵阵地编成。19世纪后,防御阵地由交通壕连接的几道堑壕和配置在纵深的炮兵阵地及预备队的阵地编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机枪、坦克等武器装备的使用,军队的突击力有了明显提高,阵地编成出现了由二至三道阵地组成的防御地带以及斜切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大纵深的战略防线,形成多地带、大纵深的阵地编成,每道防御地带由二至三道阵地构成,建立了以支撑点为主的防御阵地,并增加了警戒阵地、中间阵地和反空降阵地等。阵地编成,通常根据上级企图、任务、敌情、地形、战斗能力和战斗部署等情况确定。必须善于利用地形,合理地选择各阵地的位置;各阵地能互为依托,相互支援;便于纵深梯次、疏散隐蔽地配置兵力兵器,便于观察、发扬火力和实施机动,利于割裂敌战斗队形,抗击敌坦克的突击和战术空降;便于抗击敌多波次的冲击和阻止敌人迂回包围;便于减少敌核、化学武器和地、空火力的杀伤,便于实施反冲击、反突击等。各级的阵地编成不尽相同,如连的防御阵地由各排支撑点和火器发射阵地编成;师的防御阵地,通常由第一阵地、第二阵地、第三阵地、斜切阵地、反坦克阵地、炮兵群阵地、防空兵阵地、反空降阵地、指挥所、诸预备队以及后方配置地域等编成。现代条件下,阵地编成更趋于大纵深和多样化。执行防御战略的国家,通常在预定作战区域,特别是主要作战方向上,建设水备设防工程体系;在主要防御地带、阵地上构筑钢筋混凝士式地下工事和坑道式工事,形成堡垒式的阵地体系。这对增强作战部队的防护力、生存能力、作战能力和防御的稳定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战与夜战
近战,是敌对双方在直射武器有效射程内的作战,是歼灭敌人的一种有效战法。它能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和近战兵器的威力,减少或避免敌远战火力的杀伤。冷兵器时代,近战主要以刀、枪、剑、戟等进行白刃格斗和战船撞击等。火器出现以后,近战则先由远距离火力战开始,而后以冲击和白刃格斗来决定胜负。19世纪末,随着速射武器的出现和发展,近战主要以火炮、机枪、步枪的抵近射击和以手榴弹为主来杀伤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坦克或坦克引导步兵冲击成为近战的主要内容,并出现了飞机冲撞战术。苏联飞行员在卫国战争中对德军飞机进行过六百多次冲撞攻击。现代条件下,近战通常由步兵、炮兵、坦克兵、攻击直升机协同实施,增强了近战的合同性。近战具有短兵相接、行动迅速、紧张激烈、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等特点,多发生在向敌冲击、歼灭防御工事中的残敌,以及抗击敌人冲击、实施阵前出击和反冲击、坚守工事等场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双方1800辆坦克进行了会战,出现了坦克冲撞的近战。
夜战,是夜间进行的作战。它能有效地隐蔽行动企图,减少伤亡,出敌不意,近战歼敌,是消灭敌人的有效战法。冷兵器时代,军队常在夜幕的掩护下,实施偷袭,摸营动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夜战”方法。公元前478年,中国吴越笠泽之战,越军主力乘夜暗,出其不意地偷袭吴军,大获全胜。火器时代,线膛枪和速射武器运用于战场,夜战以偷袭和强攻相结合的方法近战歼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夜战中开始大量使用坦克、飞机和火炮,规模不断扩大。战后先进的夜视器材极大地增加了夜间的“透明度”,夜战更为广泛。现代条件下,夜战更依赖先进的夜视器和电子侦察器材,昼夜作战的差距日趋缩小,与敌夜视、电子侦察器材的斗争将更趋尖锐复杂。夜战具有武器射击效果降低、观察和指挥受限、协同复杂、保障困难,但易达成战斗突然性、出奇制胜、近战歼敌的特点。
近战和夜战是我军的传统战法。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我军发扬近战和夜战的传统,取得了重大胜利。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近战和夜战仍将是我军的重要战法。近战、夜战效益,取决于人的觉悟和勇敢精神。
战斗编成
战斗编成,是对参加战斗的兵力进行的临时组合,通常由建制和配属的兵力兵器组成,目的是正确使用兵力,建立统一的指挥,发挥诸兵种整体威力,以便顺利遂行战斗任务。战斗编成通常根据任务、敌情、地形、兵力兵器的数量等因素确定。应遵循的原则有:集中兵力,以战斗兵种为主,构成诸兵种合成的战斗整体;便于统一指挥和各兵种间的密切协同 ;根据战场情况,合理使用兵力兵器;提高突击力和防护力,并具有立体作战能力;根据战斗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主要方向上进行战斗的部队,通常应有较大的战斗编成;遂行独立战斗任务的部队,编成应具有独立战斗的能力。
战术协同
战术协同,是各军兵种和各部队为遂行共同的战斗任务,按照统一的意图和计划协调一致的行动,是形成整体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夺取战斗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古代作战中就有互相配合的行动。公元前 21世纪,在中国夏后启对扈氏的作战中,已经出现徒兵和车兵的配合作战。公元前 6世纪以后,战斗中常将部队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实施主攻,一部分进行钳制或侧后配合。《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把配合作战比做打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惧至。”随着骑兵、水军的出现和数量的增加,形成了水陆协同,车、步、骑配合战斗。火器出现后,出现了使用火器的步兵与使用冷兵器的步兵、骑兵的配合。17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步兵、骑兵、炮兵三个兵种的战术协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飞机、坦克、无线电通信开始运用于战场,出现了航空兵之间、航空兵与地面部队之间的战术协同,开始有了无线电协同通信和各兵种、各部队按目标、时间、地点协调一致的行动,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战术协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陆军、海军、空军之间的战术协同发展到一定的现代化水平。战后,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发展和导弹兵、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新兵种的出现,以及指挥自动化系统等新技术的采用,战术协同手段多样,方法灵活,内容复杂。战术协同,通常根据预定的战斗进程和划分的阶段,针对敌人可能的行动,按目标、时间、地点在现地组织,有时也可在沙盘、地图上进行。时间紧迫时,则在命令中明确有关协同的主要事项。现代条件下,战术协同将更加复杂,对战术协同的主动性、时效性、准确性的要求更高。战术协同在实施过程中易遭破坏,必须预先准备,制定恢复被破坏的协同计划的应急方案和措施,以保障实施及时、有效的协同动作,发挥整体威力。
进攻战斗
进攻战斗,是主动进击敌人的战斗,是战斗的基本类型之一,目的是歼灭敌人,攻占重要地区或目标,分为对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驻止之敌的进攻战斗和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战斗。其中,对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有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仓促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驻止之敌的进攻战斗,有袭击战斗、破袭战斗;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战斗,有优击战斗、遭遇战斗、追击战斗。根据地形、天候等条件,还有登陆战斗、渡江河进攻战斗、城市进攻战斗、山地进攻战斗、荒漠草原地进攻战斗、水网稻田地进攻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进攻战斗、高寒地进攻战斗以及夜间进攻战斗等。进攻战斗随着武器装备的变革和战术的发展而发展,经过了古代徒兵的进攻战斗到现代的合同进攻战斗的发展过程。最初的进攻战斗是以徒兵用冷兵器格斗。公元前ll世纪,车战成为进攻战斗的主要样式。公元前6世纪后,进攻战斗通常由步兵、骑兵、车兵配合进行,出现了迂回包围、穿插分割、袭击、伏击、钳制等战法。火器用于作战后,进攻战斗中开始注重发挥火器的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诸兵种合同进攻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进攻战斗逐渐立体化,进攻的正面、纵深加大,火力、机动、突击结合紧密。战后,进攻战斗强调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连续突击。现代条件下的进攻战斗,将在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或在其威胁下进行,正面和纵深将进一步扩展,进攻速度提高,并将在地面和空中,前沿和纵深,有时还可包括海上(水下)、空中同时展开,突然性和速决性增强,电子斗争更趋尖锐激烈,兵力、兵器将更趋疏散,机动将更为广泛。
防御战斗
防御战斗,是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是战斗基本类型之一,目的是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扼守阵地,争取时间,为转入进攻或反攻创造条件。按目的、任务,分为阵地防御战斗(包括野战阵地防御战斗、坚固阵地防御战斗)和运动防御战斗;按准备时间,分为预有准备的防御战斗和仓促防御战斗;按地形、天候等条件,还有山地防御战斗、荒漠草原地防御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防御战斗、高寒地防御战斗、城市防御战斗、海岸防御战斗、岛屿防御战斗、江河防御战斗和水网稻田地防御战斗以及夜间防御战斗等。冷兵器时代,防御战斗多在城邑、要塞进行。19世纪后,随着线膛火器的出现和火炮射程的增大,野战阵地防御战斗的地位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防御战斗发展为诸兵种协同实施的合同战斗,防御体系逐渐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防御战斗的合同程度进一步提高,纵深增大,工事构筑更加完善,出现了防坦克支撑点,障碍物种类增多、密度增大,并加强了防坦克障碍物的设置;打坦克火力和防空火力成为火力配系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炮兵火力为骨干、以防坦克为主的火力配系。战后,防御战斗加大了掩护地带的纵深,更强调以广泛的机动挫败敌人的进攻,反坦克成为防御战斗的主要内容,并注重对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反空降成为防御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条件下的防御战斗,防御纵深将进一步扩大;机动在防御战斗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样式更加灵活多样;火力突击的连续性将增强,打击手段越来越多,将从不同高度、不同距离和不同方向对进攻之敌实施全纵深打击。
军事制裁都有哪些?
军事制裁的内容主要包括中止军事技术合作、暂停军方交流、取消军事援助、限制武器出口等,它是手段和结果都较为严重的一种制裁方式。
美国经常通过各种军事制裁手段达到其政治目的。如2005年6月,美国以以色列出售“哈比”无人攻击机给中国为由对其实施军事制裁。上周一,美国又对委内瑞拉采取军事制裁,理由是其在反恐行动中没有与美国进行全面合作。
部队夏季行军应注意什么?
1.夏天雨多,有时来的突然,行军时必须携带雨具。
2.雨天鞋带不应系得太紧,鞋中灌进泥沙要及时倒掉,以防把脚磨伤。衣服湿透后不宜长时间休息,以防受凉,到达宿营地后要尽快擦干身体,更换衣服。
3.雨天行军道路滑,尤其是泥泞道路,大步行进易滑倒,应以小步稳走为宜,脚要放平,注意身体平衡,适当放慢行进速度。
4.雷雨天不要在高山、大树下及河边等地休息,以防止雷击。
5.夏季行军要预防中暑,尽可能利用早晚时间行军,争取在一天最热的时间来临之前到达宿营地。晴天最好夜行军。夏季行军应穿旧的浅色军衣,有利于吸汗、透风、散热。军裤和衬裤更应穿旧的,裤裆不要提得过高,以避免出汗多而使大腿内侧磨伤。烈日下长途行军应戴上伪装圈,以防强烈阳光直射头部。
6.胶鞋以半新品为宜,并要略大些。袜子大小要合适。鞋和袜子潮湿后应更换,以免脚底打泡或烂脚。鞋带不宜系得过紧。
7.队形不宜密集,在公路上行军最好成一路或两路在路的两侧行进,队伍间保持距离,适当疏散,以利通风散热。休息应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并卸下武器装备,脱下鞋袜,清除鞋内砂土,使脚通风干燥。选好宿营地点,以便于官兵安静休息。夏季行军还要注意饮食卫生,搞好膳食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