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中国会发生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7:05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16:09 《经济》杂志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本刊记者 周 阳
中国人喜欢作展望,是这个乐观民族的传统;经济学家同样也喜欢作预测,这是他们“经世济民”的一条通道。于是,展望2006年的中国经济应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我们选取了在过去一年里悬而未决的十大关键词:市场化、贫富分化、能源紧张、就 业压力、金融改革、民间资本、外资进入、房地产泡沫、三农问题、政府职能。这些充满张力的关键词语勾勒出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以及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生活的经纬布局。
“市场化”之箭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中国的贫富分化还会进一步扩大吗?
2006年还会拉闸限电吗?
还会出现民工荒吗?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会有所好转吗?
……
新春伊始,对这些问题寄予些许的期望,尽管犹如一厢情愿地在其上施下良好愿望的魔咒——能反映的只是动力的最终方向,却不能左右事情发展的节奏——但是,2006年到底会发生什么?听他们说说,我们应该至少能感受到:我们走在去往哪里的路上。
【预测团队】
a.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在 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现同时任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b.何增科: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政治学博士。专业领域为政治学,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重点为廉政建设、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等。
c.陈东琪:现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毕业。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政策。
d.赵晓: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趋势与企业战略;新监管框架下的国有企业变革等。
e.左小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1992年8月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Univ.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1.2006年,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将会在哪些领域作进一步突破?
【关键词】
市场化:2005年由于 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产业化改革不断遭到质疑,引发社会对于“市场化”更深层次的思考:市场化在哪些领域应该有所为或有所不为。这一过程也必将对2006年市场经济改革取向有所影响。
【专家观点】
茅于轼:首先, 人民币升值的汇率调整将被迫进行;第二,某些垄断行业将有所放宽;第三,煤炭市场将进一步自由化。
左小蕾:我认为,汇率形成机制将会有进一步改革,新的汇率避险工具会不断创新;同时,大宗商品的价格机制也将有所改变,市场化程度会提升。
陈东琪:我认为,市场化改革将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大力突破:
(1)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显得相对滞后。如铁路、民航等领域。以铁路为例,面临的客运压力非常大,这次的春运再次凸现了这一问题,要求在运营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在效率方面有所提高;邮政产业方面,在信息化、网络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内部机制的转化显然还不够;市政行业,包括水电气公用设施公交运营管理,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公共服务要求不断增高的情况下,市政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还有烟草行业,我国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若按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烟草行业应该算作农产品,但我国仍然采用专卖体制,属于计划供给制明显的领域,需要加强市场化改革。石油石化行业虽然在打破垄断方面已经走在前面,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垄断。继续该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是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和形成有效竞争的要求。根据十六大精神,非公经济将进入垄断行业,新的一年将降低行业门槛、改革审批制度。
(2)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医疗、教育等。目前的医疗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计划体制,虽然在看病的问题上已经实现市场化了,但是在医药产品和医疗服务提供方面还依然是卖方市场,国家应该承担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比如平价医药部分过度市场化,因此,给百姓的感觉是,医疗服务体制并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2006年,在建立两层次的医疗体制方面的改革会加快,以兼顾低收入人群低保人员与商业化医疗服务的共同需求。
在教育方面,虽然不能简单地否认教育产业化。但是政府也有其应该承担起的一部分责任。目前人民收入增长还相对缓慢,农村地区和一些低收入无法承担完全市场化后的高学费,这将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3)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将加快。文化产业的开放是必然的。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产业面临国外冲击很大,不尽早首先在国内开放,不尽早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的话,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良性有效的竞争和效率。“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文化产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门槛还比较高,发展的趋势是要文化产业大众化,否则人们就会从其他的渠道获得他们需要的文化产品,目前美国大片、韩国文化对我们的冲击都很大,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将从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开始。除了影视基地,还包括全国性的影视运营消费网络引进市场化竞争,提高基础设施市场的集中度(目前这方面的重复建设还是很多的),改变目前各地散而小的局面,向公司化集团化经营转变。
(4)社保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制度,增加社保的参与率和保障率,是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城乡之间的社保制度都不一样,会导致百姓对失业、是否能够实现“老有所养”等的担心,并不得不进行被迫储蓄。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改革社保事业,也是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措施。
最后,其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也将在已有的基础和系统内进一步推进,如国有产权改革等。
【《经济》看法】
可以预见,2006年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更加“理性”的一年。在市场经济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如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方面,将会力度加大;而当前阶段,市场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将有所“自省”和“收敛”,这种发展的“双向性”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也可以算作2005年留给我们的一项意外收获。
2. 中国的贫富分化在2006年会进一步加大吗?
【关键词】
贫富分化:关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讨论在2005年达到历年来的一个高潮。2006年,作为全面向和谐社会挺进的第一个完整年,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专家观点】
茅于轼:我认为,中国的贫富分化很难不进一步扩大。归根结底因为特权未减少,权钱交易还无法避免。
陈东琪:我的观点是,单从一个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不大的。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来看,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根据政府近来在取消农业税,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和采取扶贫措施方面的动作来看,已经表明对于贫富分化的控制也有加强的趋势。
赵晓:是的,还会进一步加大。
左小蕾:我以为会有所改善。
【《经济》看法】
正如贫富分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样,分化的缩小也有待时日。但是,2006年在分化层的结构方面可能会发生局部性调整和好转,比如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状况。这与取消农业税和阶段性政策倾斜有关。
3. 2006年中国的能源紧张是否能够得到改善?
【关键词】
能源紧张:2005年一度出现不少城市拉闸限电的局面。
【专家观点】
茅于轼:我并不认为存在能源紧张的问题,2006年的能源价格也不会再大幅度上升。
陈东琪:这是一个长期的矛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应该说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实施战略性安排,地区间的协调,长期应该会得到改善,而短期或者周期性的能源紧张仍然有可能性存在。预计2006、2007、2008年的情况好一些,拉闸限电的情况应该不会再出现。首先是电力投资的供给增加,供需缺口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季节性过剩;相应的煤炭、运力方面的紧张情况也会得到缓和。
赵晓:能够得到改善。
左小蕾:近期内通过提高使用效率可以得到改善;但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长期性,则需要增加石油储备和海外资源投资。预计,2006年不会出现能源“恐慌”。
【《经济》看法】
在紧张的程度上,有备而来的2006年应该比2005年有所缓和,但由于还没有时间从产业结构上得到调整,也没有完成增长模式的转换,压力始终如影随形。
4.200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如何?
【关键词】
就业压力:2005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局部地区民工荒并存的现象。
【专家观点】
茅于轼:大学生就业基本上还是供不应求的,问题在于专业不太对口,就业观念尚未改变。
陈东琪:大学生就业紧张和部分地区的民工荒还会存在。首先,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还在上升,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也在上升,深化改革后因为劳动效率的提升还有一些减员的情况发生,加上劳动年龄人口的自然上升,整个就业形势压力依然很大。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服务业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培训力度的加大,有利于就业岗位的增加。总体上来说,2006年中国失业率应该仍然处于可控的水平之内,大约在4.5%。
赵晓: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扩招所导致的供应的放量增长;民工荒是因为工资调整的滞后。
左小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教育有关,更于经济增长的机构有关。如果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改变,大学生就业就有问题。如果教育不跟上经济发展,学生也适应不了市场需求;农民工的问题也不能完全依靠进城打工这一条解决之路,中国毕竟有9亿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必须另辟途径。比如建设新农村,创造小城镇等等。
【《经济》看法】
农民工和大学生是中国近五年内两大就业团体。在谋求就业机会问题上,前者显然比后者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这与政府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引导密切相关,因此,2006年可以预见,就业市场会继续发生有利于农民工的事件,如劳动工资、劳动保障等;但大学生仍然需要重新找准在中国就业市场中的定位。
5.2006年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问题和新问题是什么?
【关键词】
金融改革:2006年底,根据入世协定,中国将向外资开放国内的金融服务业。
【专家观点】
茅于轼:中国金融发展中的根本问题仍然还是社会信用的缺失;2006年在金融领域可能出现的新现象是:私人银行。
陈东琪:仍然还是银行业改革、资本市场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体制改革。
赵晓:2006年金融改革的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银行改革上,必须面临的新问题是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左小蕾:2006年12月1日,金融服务业将全面开放。金融改革在前所未有的危机意识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金融体系的改革事关全局,2006年上半年显然是改革年的重中之重。
2006年的银行业改革会延续已经形成的改革思路,以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作为阶段性改革指标;资本市场的战略也已经明确:股权分置改革-制度建设-资本市场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也提上议事日程。金融调控体制也越来越健全,金融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对于2006年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我们认为:
首先,必须坚定改革和开放的方向。金融安全不是靠关起门来就能够保护出来的。封闭不能保障安全,没有严格的规范的体制才是最大的不安全。金融安全说到底取决于机制、体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应避免重蹈“技术换市场”的覆辙,银行业“股权换机制”的战略要把握操作过程,务必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股权”换不到“机制”,或者像过去的许多合作那样,换来的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结果没有达到改革开放的目标,只能算失败之举。也要避免把他山之虎改变基因变成一只狗,狗当然无山中之王之威,没有老虎之能,于是把失败归咎于开放战略,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一贯思维模式。所以要以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期限为时间表,以到期是否换到“机制”问责决策和执行失误。
其次,开放步伐和节奏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同步。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体制,特别是整个经济体制的建设大大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管制的放松。开放超前,可能不但不能防范危机,还可能成为引进危机的导火索;开放滞后,则会遏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大安全和小安全的问题。
最后,对内也要开放。金融安全最终是体制问题,对外开放也是为了更快地建设体制。中国的金融安全要内外兼修,有民营资本参与竞争的金融体制,金融产业的竞争环境才会更公平,才能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内部压力,加快金融业的体制改革,使金融有了从内到外的安全保障。
对于有实力的民营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或者建立地区性的民营社区银行,加大银行业的竞争。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定要像“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方针一样,给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培养中国民营经济,使其对整个中国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不可忽视。同时,民营银行的建设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老大难问题的出路。
中国的证券公司一直没有真正的非政府资本参与。一些打着“民营”资本幌子的证券公司实际上问题还是在其“资本”的“出身”并非“民营”上。那些出了问题的“民营”证券公司的问题与国有背景的公司实际上是同出一辙。不能因为过去那些打着“民营”的旗号,不择手段违法违规地利用公共资本谋财求利,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别人利益的一些害群之马,就否定真正“民营”资本参与证券公司重组的作用。
如果有眼光有实力的中国民营资本,愿意按照国际投资银行的模式重组一些证券公司,特别是一些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中小证券公司,这样既给了民营资本与外资同等的投资机会,也避免证券公司的重组模式变成纯粹“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模式,使证券公司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特征、不同业务模式和不同竞争优势的多元化结构,证券服务业才能形成不同层次的服务,得到全面发展,将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经济》看法】
由于2006年底“入世”金融大限的到来,金融业正在由市场化改革最滞后的领域,摇身变作动作最大的行业。我们预测,2006年金融改革的最大亮点应该是金融业主体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
2006 中国会发生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16:09 《经济》杂志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本刊记者 周 阳
中国人喜欢作展望,是这个乐观民族的传统;经济学家同样也喜欢作预测,这是他们“经世济民”的一条通道。于是,展望2006年的中国经济应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我们选取了在过去一年里悬而未决的十大关键词:市场化、贫富分化、能源紧张、就 业压力、金融改革、民间资本、外资进入、房地产泡沫、三农问题、政府职能。这些充满张力的关键词语勾勒出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以及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生活的经纬布局。
“市场化”之箭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中国的贫富分化还会进一步扩大吗?
2006年还会拉闸限电吗?
还会出现民工荒吗?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会有所好转吗?
……
新春伊始,对这些问题寄予些许的期望,尽管犹如一厢情愿地在其上施下良好愿望的魔咒——能反映的只是动力的最终方向,却不能左右事情发展的节奏——但是,2006年到底会发生什么?听他们说说,我们应该至少能感受到:我们走在去往哪里的路上。
【预测团队】
a.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在 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现同时任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b.何增科: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政治学博士。专业领域为政治学,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重点为廉政建设、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等。
c.陈东琪:现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毕业。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政策。
d.赵晓: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趋势与企业战略;新监管框架下的国有企业变革等。
e.左小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1992年8月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Univ.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1.2006年,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将会在哪些领域作进一步突破?
【关键词】
市场化:2005年由于 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产业化改革不断遭到质疑,引发社会对于“市场化”更深层次的思考:市场化在哪些领域应该有所为或有所不为。这一过程也必将对2006年市场经济改革取向有所影响。
【专家观点】
茅于轼:首先, 人民币升值的汇率调整将被迫进行;第二,某些垄断行业将有所放宽;第三,煤炭市场将进一步自由化。
左小蕾:我认为,汇率形成机制将会有进一步改革,新的汇率避险工具会不断创新;同时,大宗商品的价格机制也将有所改变,市场化程度会提升。
陈东琪:我认为,市场化改革将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大力突破:
(1)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显得相对滞后。如铁路、民航等领域。以铁路为例,面临的客运压力非常大,这次的春运再次凸现了这一问题,要求在运营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在效率方面有所提高;邮政产业方面,在信息化、网络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内部机制的转化显然还不够;市政行业,包括水电气公用设施公交运营管理,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公共服务要求不断增高的情况下,市政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还有烟草行业,我国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若按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烟草行业应该算作农产品,但我国仍然采用专卖体制,属于计划供给制明显的领域,需要加强市场化改革。石油石化行业虽然在打破垄断方面已经走在前面,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垄断。继续该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是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和形成有效竞争的要求。根据十六大精神,非公经济将进入垄断行业,新的一年将降低行业门槛、改革审批制度。
(2)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医疗、教育等。目前的医疗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计划体制,虽然在看病的问题上已经实现市场化了,但是在医药产品和医疗服务提供方面还依然是卖方市场,国家应该承担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比如平价医药部分过度市场化,因此,给百姓的感觉是,医疗服务体制并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2006年,在建立两层次的医疗体制方面的改革会加快,以兼顾低收入人群低保人员与商业化医疗服务的共同需求。
在教育方面,虽然不能简单地否认教育产业化。但是政府也有其应该承担起的一部分责任。目前人民收入增长还相对缓慢,农村地区和一些低收入无法承担完全市场化后的高学费,这将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3)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将加快。文化产业的开放是必然的。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产业面临国外冲击很大,不尽早首先在国内开放,不尽早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的话,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良性有效的竞争和效率。“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文化产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门槛还比较高,发展的趋势是要文化产业大众化,否则人们就会从其他的渠道获得他们需要的文化产品,目前美国大片、韩国文化对我们的冲击都很大,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将从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开始。除了影视基地,还包括全国性的影视运营消费网络引进市场化竞争,提高基础设施市场的集中度(目前这方面的重复建设还是很多的),改变目前各地散而小的局面,向公司化集团化经营转变。
(4)社保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制度,增加社保的参与率和保障率,是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城乡之间的社保制度都不一样,会导致百姓对失业、是否能够实现“老有所养”等的担心,并不得不进行被迫储蓄。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改革社保事业,也是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措施。
最后,其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也将在已有的基础和系统内进一步推进,如国有产权改革等。
【《经济》看法】
可以预见,2006年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更加“理性”的一年。在市场经济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如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方面,将会力度加大;而当前阶段,市场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将有所“自省”和“收敛”,这种发展的“双向性”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也可以算作2005年留给我们的一项意外收获。
2. 中国的贫富分化在2006年会进一步加大吗?
【关键词】
贫富分化:关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讨论在2005年达到历年来的一个高潮。2006年,作为全面向和谐社会挺进的第一个完整年,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专家观点】
茅于轼:我认为,中国的贫富分化很难不进一步扩大。归根结底因为特权未减少,权钱交易还无法避免。
陈东琪:我的观点是,单从一个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不大的。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来看,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根据政府近来在取消农业税,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和采取扶贫措施方面的动作来看,已经表明对于贫富分化的控制也有加强的趋势。
赵晓:是的,还会进一步加大。
左小蕾:我以为会有所改善。
【《经济》看法】
正如贫富分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样,分化的缩小也有待时日。但是,2006年在分化层的结构方面可能会发生局部性调整和好转,比如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状况。这与取消农业税和阶段性政策倾斜有关。
3. 2006年中国的能源紧张是否能够得到改善?
【关键词】
能源紧张:2005年一度出现不少城市拉闸限电的局面。
【专家观点】
茅于轼:我并不认为存在能源紧张的问题,2006年的能源价格也不会再大幅度上升。
陈东琪:这是一个长期的矛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应该说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实施战略性安排,地区间的协调,长期应该会得到改善,而短期或者周期性的能源紧张仍然有可能性存在。预计2006、2007、2008年的情况好一些,拉闸限电的情况应该不会再出现。首先是电力投资的供给增加,供需缺口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季节性过剩;相应的煤炭、运力方面的紧张情况也会得到缓和。
赵晓:能够得到改善。
左小蕾:近期内通过提高使用效率可以得到改善;但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长期性,则需要增加石油储备和海外资源投资。预计,2006年不会出现能源“恐慌”。
【《经济》看法】
在紧张的程度上,有备而来的2006年应该比2005年有所缓和,但由于还没有时间从产业结构上得到调整,也没有完成增长模式的转换,压力始终如影随形。
4.200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如何?
【关键词】
就业压力:2005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局部地区民工荒并存的现象。
【专家观点】
茅于轼:大学生就业基本上还是供不应求的,问题在于专业不太对口,就业观念尚未改变。
陈东琪:大学生就业紧张和部分地区的民工荒还会存在。首先,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还在上升,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也在上升,深化改革后因为劳动效率的提升还有一些减员的情况发生,加上劳动年龄人口的自然上升,整个就业形势压力依然很大。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服务业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培训力度的加大,有利于就业岗位的增加。总体上来说,2006年中国失业率应该仍然处于可控的水平之内,大约在4.5%。
赵晓: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扩招所导致的供应的放量增长;民工荒是因为工资调整的滞后。
左小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教育有关,更于经济增长的机构有关。如果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改变,大学生就业就有问题。如果教育不跟上经济发展,学生也适应不了市场需求;农民工的问题也不能完全依靠进城打工这一条解决之路,中国毕竟有9亿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必须另辟途径。比如建设新农村,创造小城镇等等。
【《经济》看法】
农民工和大学生是中国近五年内两大就业团体。在谋求就业机会问题上,前者显然比后者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这与政府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引导密切相关,因此,2006年可以预见,就业市场会继续发生有利于农民工的事件,如劳动工资、劳动保障等;但大学生仍然需要重新找准在中国就业市场中的定位。
5.2006年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问题和新问题是什么?
【关键词】
金融改革:2006年底,根据入世协定,中国将向外资开放国内的金融服务业。
【专家观点】
茅于轼:中国金融发展中的根本问题仍然还是社会信用的缺失;2006年在金融领域可能出现的新现象是:私人银行。
陈东琪:仍然还是银行业改革、资本市场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体制改革。
赵晓:2006年金融改革的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银行改革上,必须面临的新问题是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左小蕾:2006年12月1日,金融服务业将全面开放。金融改革在前所未有的危机意识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金融体系的改革事关全局,2006年上半年显然是改革年的重中之重。
2006年的银行业改革会延续已经形成的改革思路,以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作为阶段性改革指标;资本市场的战略也已经明确:股权分置改革-制度建设-资本市场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也提上议事日程。金融调控体制也越来越健全,金融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对于2006年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我们认为:
首先,必须坚定改革和开放的方向。金融安全不是靠关起门来就能够保护出来的。封闭不能保障安全,没有严格的规范的体制才是最大的不安全。金融安全说到底取决于机制、体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应避免重蹈“技术换市场”的覆辙,银行业“股权换机制”的战略要把握操作过程,务必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股权”换不到“机制”,或者像过去的许多合作那样,换来的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结果没有达到改革开放的目标,只能算失败之举。也要避免把他山之虎改变基因变成一只狗,狗当然无山中之王之威,没有老虎之能,于是把失败归咎于开放战略,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一贯思维模式。所以要以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期限为时间表,以到期是否换到“机制”问责决策和执行失误。
其次,开放步伐和节奏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同步。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体制,特别是整个经济体制的建设大大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管制的放松。开放超前,可能不但不能防范危机,还可能成为引进危机的导火索;开放滞后,则会遏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大安全和小安全的问题。
最后,对内也要开放。金融安全最终是体制问题,对外开放也是为了更快地建设体制。中国的金融安全要内外兼修,有民营资本参与竞争的金融体制,金融产业的竞争环境才会更公平,才能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内部压力,加快金融业的体制改革,使金融有了从内到外的安全保障。
对于有实力的民营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或者建立地区性的民营社区银行,加大银行业的竞争。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定要像“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方针一样,给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培养中国民营经济,使其对整个中国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不可忽视。同时,民营银行的建设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老大难问题的出路。
中国的证券公司一直没有真正的非政府资本参与。一些打着“民营”资本幌子的证券公司实际上问题还是在其“资本”的“出身”并非“民营”上。那些出了问题的“民营”证券公司的问题与国有背景的公司实际上是同出一辙。不能因为过去那些打着“民营”的旗号,不择手段违法违规地利用公共资本谋财求利,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别人利益的一些害群之马,就否定真正“民营”资本参与证券公司重组的作用。
如果有眼光有实力的中国民营资本,愿意按照国际投资银行的模式重组一些证券公司,特别是一些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中小证券公司,这样既给了民营资本与外资同等的投资机会,也避免证券公司的重组模式变成纯粹“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模式,使证券公司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特征、不同业务模式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