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何为?--盛世下的百年国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7:25
我们读书何为?
一个初冬的午后,天气晴明得好,暖洋洋的太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幕墙,温柔得我昏昏欲睡,遍体酥软,心里也登时明亮而温暖起来。这是江南一个小县城的图书阅览室,高大、宽敞、整洁,阳光就这样和书香交融在了一起,充溢着每一个角落。我沐浴其中,贪婪地吮吸着光与影和谐的旋律,像一个吃奶的孩子。而窗外,蔚蓝的湖水静静的,不起一丝波纹;修剪得齐整的草坪、树木肃立着,仍透着油油的绿意。
这个,我喜欢。端坐于一隅,我惬意地享受着,满心的舒坦、欢喜,却又没法说出来。此刻,任何词语都是无用的,都显得苍白无力。书,摊放在书桌上,我并不急于去看。尤其是碰到一本自己仰慕许久的好书,一篇好文章,摩挲在手,我更是心神摇荡。若有可能,点燃一支烟(我是不吸烟的,但这时要例外),泡一杯浓茶或一杯咖啡,那是再好不过了。我喜欢思索,或者说胡思乱想更恰当些,尽管上帝要发笑;而这时,我则希望我的大脑空空荡荡,“无”就是“有”,最大的“有”。我想,若有可能,我真愿这样一辈子。
这是市图书馆新馆,始建成时,我高兴了好一阵子,我以为,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就要看有没有像样的图书馆,有没有人读书。第一次去新馆,颇费周折,只知道新馆在××路上,哪知道××路偏得没几个人知道。找了一下午,好歹找到了,原来它在城郊,远看像休闲度假村。这也是它的不足之处,偏远了,人来不方便,以前在市区可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啊!——于是,几乎每个礼拜我都要这里来,一坐就是一天。有一段时间,我是天天来的,以致其他的读者误以为我是穿了便衣的图书管理员。
说实话,我坚信袁才子所说的“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从没买过书,如若不是为高考而不得已买几本资料外。“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也是个漂亮的借口,实际上是我没有那笔钱,舍不得去花,宁肯花几个铜板给个漂亮的女孩子买串糖葫芦呢。于是我就借书看,凡到一个地方,首先就是去书店、图书馆、小书摊,到北京、南京、上海,莫不如此。我就站着读书,即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是也!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新闻、文学、科学等等,俗的雅的荤的素的,就搭配着一齐来了,这叫“满汉全席”。 我蚕食鲸吞胡吃海塞生吞活剥饕餮一通,竟也大快朵颐,你说神奇不神奇?今儿个一些达官显贵,总喜欢舞文弄墨附庸风雅满口之乎者也整整流水帐口水诗,弄个大大的漂亮的书房,摆个大大的漂亮的书柜,不知道究竟书读了几本,可曾动过?我想那书也该是新新的不曾翻过几页吧?读书何必要书房书架呢!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都能读书,列宁、毛泽东专门找闹市读书,名人伟人尚且如此,我等碌碌平庸之辈还瞎讲究什么?读书是硬道理,有条件不读书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读书才是真道理!大学的一室友说蹲厕所时人的思维最活跃,我深信不疑,每一蹲厕,我首先要找的不是手纸,而是书!尤其是看一本喜欢的书,真是其喜洋洋者也!自叹天上人间神仙也不如也不比不过。
孔和尚戏谑说:“五月天是读书天,坐拥万卷便是仙,若问人间福与祸,书中自有上上签。”我应道:“七月也是读书天,一卷在手赛过仙。不问空间热似火,大汗淋漓乐无边。”孔和尚又借郁保四之口赋诗一首曰:“桑拿七月天,蒸汗不须钱。能趁一时兴,聊偷半日闲。”很是忧国忧民,“感时花溅泪”了。那日早晨起来,日头已悬挂中天。没顾得上吃饭,就一头扎进市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好,市区,人多,孩子更多。我看了很高兴,中国未来有希望了,不至于个个都玩知丧志卖国求荣,有奶就是娘吧?书多且新,不过乱七八糟的啥都有,更让我心情沉重的是,所谓的处事秘笈、厚黑学太多了,且都摆在打眼位置,包装精美,宛若T台上的模特。斯时我正在翻看《中国站起来》,为摩罗的背叛叫好。没成想被电视台记者逮个正着——想必看我文质彬彬读书读得认真吧——两个电视台记者走过来,要采访我,问我是不是每天都来书店,为什么要来书店而不去卡拉OK歌舞厅桑拿房天上地上人间什么的,是不是每天都要读书。他们预设了答案,说生活富足了,吃饱了,喝足了,没事闲着也是闲着云云。我心下想,他妈妈的,我还没吃早饭呢!嘴里马上说道:“这个答案不好,我为什么来?为什么要来看书?不是谁发出了号召才看的,更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读书来不得虚假。七月也是读书天,大热天的,读书一来可以避暑,二来嘛,我们不能打肿脸充胖子,肥大了,不能得软骨病,说我们站起来,首先就是要精神站起来,就像60年前的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声雄伟宣告,让敌人丧胆百兽惊惶!”
不过,话说回来,还真得电视台的那两位记者,是他们的问,一下子惊醒了我:我为什么要读书?我们读书何为?
读了老帅贺龙女儿贺捷生的《今天谈信仰为何变得沉甸甸》一文,我的心情也沉甸甸的。那是炎热的夏季,我思想感情的潮水随着酷暑的热浪翻滚,我们还有理想吗?还有信仰吗?这是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而挥之不去的一个问题了。今天没有哪个学校会再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这个迂腐的问题了。大家早已默认,不约而同,读书是为了做官、读书是为了挣钱、读书是为了买香车娶美女。几年前一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你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你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了。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我不记得中小学语文课本是否有这段话,但我们小时确实燃烧着理想的激情。并且那理想不是空洞的,共产主义是人类大方向,我们的个人规划实实在在,不过就是长大了要当一名优秀的拖拉机手,为共产主义这座大厦添砖加瓦!而现在,由于抛弃了理想,抛弃了主义,抛弃了信仰,灵魂空虚了,精神贫瘠了,人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两足无毛的动物”,一具待腐烂了的躯壳!
“考不上大学,18岁就失业;上了大学,22岁就失业。”就业形势的压力,毕业即失业,还要延期本科去读研。学校里整天就是成绩、考试、奖学金、托福、GRE……空虚、无聊、郁闷,跳楼自杀事件时有发生。钱、钱、钱,茅于轼不是说赚钱就是为人民服务吗?对青年学子们来说,什么是第一位的?不是空谈大抱负,也不是只想做大事,而是赚钱,自己先养活自己。“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是没办法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一个人能赚钱,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青年人赚钱的行为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了,我不赞成不赚钱的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当今青年学子们的奋斗方向,赚钱!赚钱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嘛!还空谈什么理想、主义、道德、仁义廉耻啊!钱才是最重要的,有钱就有了一切!第一位的是钱;第二位的是钱;第三位的还是钱!所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
仍记得小时候我们充满豪情地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不再豪情万丈,也听不到现在的小孩子唱这首歌和这样的歌了。我们成长了,我们却把理想给丢了,我们的理想哪儿去了?这样我们读书还干什么?
马路两边巨大的广告牌上,是笑吟吟的所谓“成功人士”,男士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女士浓妆艳抹灿若桃花。曾几何时,心头也萌生了“做人要做比尔·盖茨”这样的念头。而当一个个神像坍塌之后,我清醒了:王益不是北大的骄傲吗?黄光裕不是草根的楷模吗?还有,“打工皇帝”唐骏,让多少年青人疯狂!一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成了人们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敲门砖。难道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是让人们复制他的造假欺骗吗?唐骏在接受一家杂志访问时,发表了他的“成功哲学”——“欺骗成功论”:“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赤裸裸毫不掩饰了,撕下了套在皇帝身上的并不存在的华丽外衣,暴露出这个荒谬、汲汲功名、价值混乱的时代的最真实的一面。
联想到三年前,即2007年,一家报刊刊发一组文章,以“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总名之,说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而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刘仰认为,“其实只有一种毒药,就是成功。另外两种毒药都是成功这种毒药的变种。只要中了成功的毒,必然也会中另外两种毒。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只要获得了成功,消费和性欲就不再是问题。所以,成功是毒素最高的现代毒药。”不是吗?在所谓的“成功”那里,已没了理想、主义、道德、仁义、廉耻、诚信,有的只是粗鄙、庸俗、虚伪、犬儒、狡诈、欺骗、不择手段。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那你就不是让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30岁了,你还蜗居,结不了婚,或者干脆就没有哪个女的愿嫁给你。
而今仍在神化“成功”、“个人奋斗”和“竞争”,于是让人们产生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为通过“个人奋斗” 和“竞争”,会背“窗前明月光”,就可以进入“精英”阶层而获得“成功”。 父母的急切与社会的急功近利相碰撞,一系列教育问题产生了。衡阳晚报10月12日曾报道了“狠心母亲扔下一双儿女”一事,此文刊出后,引起众多读者关注,其实,仔细搜寻国内报刊,此事件并非孤例,近几年,年轻妈妈“杀子”惨案频频见诸报端。
1、一时心烦,母亲竟亲手掐死了两岁的女儿
21岁的陕西渭南人张某,因向家人索要100元回娘家不成,心烦意乱之中,竟将女儿掐死。今年6月4日,咸阳市中级法院判处这位狠心的母亲有期徒刑15年。
2、妈妈推儿入水致其丧命
今年10月,陕西礼泉县一26岁的母亲陈某,与丈夫关系恶化欲离婚,进而迁怒儿子,竟狠心将4岁儿子推入水库中致其溺亡,事后还假装儿子失踪报警。警方查清真相,将这名残忍母亲刑拘。
3、女儿背不出“床前明月光”被妈妈失手打死
今年3月29日晚,从贵州老家到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打工的女子小诺(化名)因为3岁女儿对不上李白的《静夜思》,竟失手将女儿打死。在法庭接受审判时哭了一小时,最后,检察官向法院建议对小诺判处四年左右有期徒刑。
4、大刀向母亲头上砍去
10月17日,福建惠安县,只念了小学一年级、15岁就出门打工今年16岁的小蒋,因为工作、经济、感情等家庭琐事和母亲吵了起来,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激动的女儿冲进了厨房,抓来菜刀就往母亲头上砍去。
…………………………………………
还有去年的“杨元元”事件,上海海事大学的校领导竟然说,“你穷还来读什么研究生?”赤裸裸的一句话,就把穷人读书的权利给剥夺了。但恰恰这就是当今的主流意识,精英意识。你穷,还读什么书?——延伸开来,你穷,还买什么房?还住什么上海、北京?住上海、北京,这是某些阶层的一种特权!
人民日报日前发文《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其实,问一声“ 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并没错,而且“好得很”! “从‘你是哪个单位的’的骄横,到‘我爸是李刚’的张狂;从‘蚁族’艰难的处境,到对‘阶层固化’的焦虑;从个别地方招录干部子女的红头文件,到‘拼爹就业’背后的无奈,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人们基于不同‘身份’之上的生存状态,对于‘身份’的复杂心态,以及对‘身份’背后存在的社会地位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平、发展机会不均等现象的批评。”“各种‘身份壁垒’在一定范围内顽固存在,甚至以新的形态横亘在人们的奋斗之路上。”
可惜的是,帽子扣错了,棍子自然也就打错了。
马门列夫批驳说:“从历史长河来看,个人命运是受阶级命运影响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胜利后,就注定了整个奴隶主贵族阶级衰亡的命运;新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就注定了整个封建主阶级衰亡的命运,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以后,就注定整个剥削阶级衰亡的命运。”“特别是无产阶级大多数的命运是和无产阶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个人命运,剥削阶级出身的‘身份’多数可以世袭财产而带来‘好命运’,个别的可以甩掉这个‘身份’的影响而参加革命,和革命阶级共命运;无产阶级出身的‘身份’多数只能世袭贫困,极个别的可能通过所谓‘个人奋斗’,而跻身上流社会,无产阶级的多数也可以通过阶级的奋斗,夺取政权而整体改变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而《人民日报》完全不谈阶级的奋斗和阶级的命运,只从个人身份和个人奋斗着眼,因此,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无非是散布一些荒谬观点而已。”
我们看到,《蚁族》通过“个人奋斗” 和“竞争”,上了大学,成了“白领”,仍免不了《蜗居》。学者李云雷在《我们为何读书》中说:能进入精英阶层的人总是少数。掌握了话语权的精英集团,也在压制“准精英”。面对精英们织就的网络,青年人如果仍幻想靠“个人奋斗”和“竞争”去成功,则难免会有“白日梦”幻灭的时候。在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奋斗”的意识形态性:首先,“个人奋斗”只能改变个别人的命运,而无法改变大多数人的命运,无法改变一个阶层或群体的命运;其次,在今天这个社会,“个人奋斗”的起点是不公平、不平等的,他们所可以凭借的社会资源也有着天渊之别,在这样的现实秩序中,即使一个底层青年去“奋斗”,其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再次,如果说在1980—90年代,尚有“个人奋斗”的空间,那么现在这一空间已经越来越狭小了。我们必须抛弃“个人奋斗”的幻想,只有在整体的社会结构中,在时代与历史的演变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与把握底层与我们自己的命运。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从这样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关注底层与底层青年的命运,因为底层的命运不仅只与底层相关,而且也与中国和世界相关,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
学者卢麒元《新井田制》中讲道:“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形成新的井田制。以权力为纵,以资本为横,社会资源被强制性分割完毕。并且,逐渐固化而僵化,以血统的方式世袭和传承。中国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开始全面垄断社会资源了。工农子弟,很难再象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的代青年那样,凭借个人努力获得人生的成功。”
我也是读书跳出农门的,尽管现状并不尽如意,用父母的话说,是不用修理地球了。不是看不起农民,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农民,他们热爱劳动,他们知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眼下新圈地运动把农民逼得走投无路,比城市强拆更不人道。物价疯涨,公务员加薪,企业老总补贴,而农民呢,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的观点:物价上涨的根源是因为粮价上涨,打压粮价是解决通胀之途。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表示了忧虑:这样一来,岂不是向农民转嫁通胀风险?农民是我国的大多数,如果长期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应对通胀或经济危机,其结果恐怕是民弱国虚!
我不忘家乡父老乡亲劳作的辛苦,也记着960万平方公里辛苦劳作的10亿农民,人不能忘本,不能像那个穷苦出身的张精英,一旦富贵起来就背叛了列祖列宗,替“资本”、“市场”说话了。让我用李云雷的话作结:“我又听到了那首熟悉的童谣《读书郎》,其中有两句歌词让我很受触动,一句是‘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另一句是‘只为做人要争气,不受人欺负不做牛和羊’,以前听时没有注意,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歌词大有深意,我们读书写作也好,做学问也好,应该对得起父母与乡村,而我们的目的就是“不受人欺负不做牛和羊”,不仅自己不做,也要让所有的人都不做,要彻底打破让人做牛羊的机制,而不是让别人做自己的牛羊。只有这样,或许才可以说没有背叛读书的初衷,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那漫长而艰苦的求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