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与学习及其在不同个体的表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51:00
提高学习成绩,除了要注意发挥学生情商的作用外,还要提高智商,也就是要科学运用智力,选择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老师、有文化的家长在引导孩子发挥情商在学习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提高智力水平。大、中学生也要学会从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角度科学运用智力,以提高自己学习的智商水平。
学生的学习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其学习心理活动是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统率下整体地发生的;获得知识的智力因素是学习的操作系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而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动力和保证。从智力角度看,个人的学习能力与效果,与智力结构、智力水平和使用是否科学有关;因此,必须对学习过程进行智力的心理分析。具体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智力的组成、结构和作用;二是学习过程各阶段的核心智力及各种智力的作用;三是不同个人的智力在学习上的总体反映。
一、智力的组成、结构和作用。
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和基础,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和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引导、组织和维持者。以上五种能力是核心智力因素,是一切智力也是学习活动的基础。从整个认识和创造的过程来看。
观察能力是智力活动的扫描器。没有认真的阅读和对实际情况的仔细观察[宏观和微观领域的观察通常要借助高科技仪器]就不会有准确的信息,所以它是认识的泉源,也是发展智力的基础;观察可以导致猜想,超人的观察力正反映了科学家的素质。观察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我们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它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速度、难易、深度和巩固程度。在学习中决不能轻视,必须从小就有目的、有计划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对客观事物由简到繁的观察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记忆能力是智力活动的存储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信息若不能记住,便会永远无知,智力活动就无法进行,人类将始终处于初始状态。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心理过程。记忆主要以回忆[又叫重现、再现]和再认[又叫认知]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前感知[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把它重新呈现出来叫做回忆;学生合上书本回答老师的提问,就是回忆。看到过去识记过的对象,一下就确定无误地认出来了,这就是再认。“记忆是智慧之母”,是人们对记忆作用的精辟表述。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一般人不一定能够用语言或画面把它准确地表达出来,而在画家的画作和作家的作品中,却能鲜活地表达出来。因为作家和画家有着非凡的观察和记忆能力,他们观察仔细记得牢,所以能够在作品中再现它们。有位生物学家把人的记忆比喻为物种的遗传,而理解则是物种的变异,没有遗传就不可能有物种的存在,没有变异也不会有物种的发展。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的传承,没有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想象是将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这种能力是智力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是对未来事物可能性发展的预见能力。在科技十分发展、实验手段日趋完善的今天,想象不仅没有失去它的作用,而且更加发挥它推动人类认识科学的作用。想象力和科学知识一样重要,因为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它能帮助我们看来无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想到更加广泛和深刻的东西。可以说任何科学的发现和发明都离不开想象。
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概括、判断、推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逻辑推理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东西,不加消化,将一无所获。思维力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演绎、归纳、类比等六种能力。面对新事物,人脑会运用思维能力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推理和判断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前者是前提后者为结论。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我们才可总结和运用规律,预期未来,发现新的事物。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人类两种重要的思维类型。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的实际思维现象表明,抽象思考问题总是以形象直觉思维为基础,进行形象思维时常常是联系着抽象思维的 。两类思维往往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从社会分工看,科学家善强于抽象思维,文学艺术家善强于形象思维。
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没有注意的参与,人们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世界,揭示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注意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一种共同特征。人在注意什么的时候,就在感知什么,记忆什么,思维什么或想象着什么。人在知觉过程中从许多事物中区分出知觉对象,在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中也都有注意现象。注意保证心理过程指向某种刺激物,以便深入集中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揭示此刺激物的意义和作用。较好的注意力,保证学生更清楚、更完善反映学习内容。注意涣散,往往是学习成绩差、智力发展低的重要原因。
在智力结构中,组成智力的诸要素不是机械地相加,而必须有机地结合。如果只有其中一个要素、或几个要素水平高,其整体水平还是不会高的。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长期从事实际工作,就是总结不出经验,究其原因就是在其智力结构中,思维和想象能力不够,面对众多的信息,抽象、概括不起来,无法进行推理,所以他无法说清他有几条经验,把握不了全局,便说不准今后工作的建议。另外,有的人读了许多书,就是有“货”倒不出,成了书呆子,其根源仍是智力结构不合理,逻辑思维力不强,死记硬背、食而不化,想象力、实践力差,便不会有开拓精神,无法开创一番新的事业。
老师和家长都应重视孩子的智力结构。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思维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在智力诸要素中,那些方面差一些,如观察能力不够,就要让孩子多做户外活动,回来写日记,详细描述细节,观看优秀画作、四大名著和优秀散文,使孩子从实践和名著的描写中学会细致观察。孩子想象力不强,多让他们朗诵诗歌,多做智力游戏,使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扩展想象空间。用各种办法,对其薄弱部分加强学习和锻炼,以完善其智力结构,使其智商得到提高。这样做胜过让孩子吃“聪明药”
二、各种智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包括上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与作业实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实际的操作过程和起作用的核心智力因素,其它智力参与协同。
1、         感知阶段。
学习的第一阶段是运用观察能力感知教材概念。感知的核心智力因素是观察力。对课程内容或其它知识的感知,主要是通过听课、阅读、参观等手段获得的。这一阶段通常体现在课程预习和其它形式的开始环节。其目的主要是对学习对象形成正确的表象,为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打下基础。观察是感知的高级形式,为了观察得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集中注意力,只有目的明确、用心观察,才能使感知结果准确可靠。所以课前要搞好预习,上课时用心听讲,在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要全神贯注动脑子。
[1]、感知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在学习中通过听课、多媒体、阅读等形式对课程内容的感知,主要是由感觉、知觉、表象等基本的心理成分起作用的。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研究资料表明,人类五官感知知识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有1.5%,味觉占有1%,这说明我们在观察中,要尽量做到多种器官参与。比如,食盐看上去是白色,舌头尝味是咸的,嗅觉无味,触摸为颗粒或粉状等。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在人脑中的整体反映。如食盐,综合各种感觉,可知它是无嗅、咸味的白色颗粒或粉状[经过加工]物质……。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现象的合称。通过感知,能了解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感知就是搞好预习、听好课这是第一个基本环节。
[2]、感知与观察力的关系。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加的知觉,是感知的高级形态,是任务明确的有意记忆,它能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因素;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观察效果就越好。观察力是在感知活动中体现的,但不能说观察力就是感知。例如公路监测人员和普通乘客同坐一辆车,前者通过仪器或观察,可感知道路的技术状况,后者只知坐着舒不舒服;又如一名电影观众和一位电影评论员同看一部电影,前者只是一般的感知,而后者则是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做出评价,同时体现他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掌握知识的首要步骤,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败的基础。课堂内外老师的讲授、教材、实验、标本、以及音像资料等,所有这些如果观察不深入,理解就缺乏必要的素材;观察不仔细,印象就会含糊不清,难以记忆、巩固;观察不周到,容易使不正确的地方被掩盖,发生错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个统计:在小学一、二年级3725名儿童中,发现错字率达到25,67%,其中由于观察不细致,对整个字型只有模糊印象而写错字的占88,21%。也有人在初中生中作过调查,发现有44,6%的错别字来源于对细节部分的观察不细心。学生的实际表现告诉我们,观察能力差,是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观察力对人的知识获得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观察中培养观察兴趣,产生新的设想;观察得来的社会、自然现象,促使人们创造性地去探索未知领域。牛顿读了古希腊科学家关于物体运动的论述以后,反复观察街上人们推车的运行情况,经过进一步实验及思考,总結出“任何物体,如果没有外力改变其状态,便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亦称“惯性定律”。
准确的观察是纠正错误理论的重要依据。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发现古代医书对人体脏腑记载存在错误,他通过40多年对大量人体解剖的观察,绘制了25幅正确的图样,并写成《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错误。
科学上意外的机遇给我们提供了从偶然性背后找出必然性的条件,但机遇是稍纵即逝的,只有那些有心理准备的人们才可能抓住它;观察是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加的感知,所以敏锐的观察力正是捕捉机遇的重要心理条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可能在众人之上。”所以他能抓住机遇在 科学上取得卓著成就。
观察力是有效学习的心理因素,充分运用观察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培养高效的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的敏感性并与思维密切结合。有了思维的参与,才能提高对观察事物的理解。阿基米德在皇帝面前接受了称出皇冠重量的任务,脑子一直在思考,他到澡堂洗澡,水从盆中溢出,他从中悟出深奥的道理;称出了皇冠的重量,还发明了浮力定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离开了思维的观察,我们的知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只能是片面的、零碎的。
学习中的观察主要是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对己有知识加深理解,并从中学习创新。科学观察是在己知的基础上寻求和发现新事物。学习中的观察方法是根据观察对象的性质来决定的。要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观察态度;养成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的习惯,把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学会在观察中做好笔记,实事求是地描述观察对象的现象和产生发展过程。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
2、          理解阶段。
发挥思维能力,理解教材内容是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通过思索、作业、实习等形式对感知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一阶段,通过思维和想象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想性认识,以达到真正理解教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精辟的讲解,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和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来实现。所以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强的人有利于对教材的理解,理解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要重点研究思维问题。
[1]、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
思维是学生感知课程、理解教材的主要心理活动。学习主要是形成概念和建立起概念体系,在学习中思维和感知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通过思维活动掌握了概念,并使知识系统化。感知是直接的、直观的反映,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间接性就是借助于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感知到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理解教材的重要任务,就在于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及其体系。比如:气象台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可以预报天气;中医看病通过望、闻、问、切就间接知道病情,并可通过辨证论治,做到对症下药。概括性是说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是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规律性的联系和反映。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概念、公式等等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反映。学习只有通过概括认识才能掌握所学内容。如:学习一个数学公式,要分析公式的推导、适用范围和类似公式的异同 等,经过这些思考,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一般说来有下列方法:
一是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分开来,一一加以考察,了解事物的个别属性;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联合成为整体进行考察,了解事物的整体和联系,以做出正确判断。
二是比较和归类。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突出特点以加深认识;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
三是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把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加以考察,它是概括的基础;概括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集中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质上去的方法。
四是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把整体的各部分归入一定序列、纳入一定的体系的思维方法。如:我们按主题收集材料,使之系统化写成一篇论文。具体化是把概括的知识用于具体的、个别的场合的思维方法。
五是归纳和演绎。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其主要环节是归纳推理。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反,它以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式。
上述五种思维方法在思维活动中是随机、共同参与的。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基本的方法,抽象和概括是核心的方法。
[3]、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自己思维的综合、灵活、多向性品质。
一要提高综合思维能力:要有智慧杂交能力,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成果。爱因斯坦说: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吸取费尔巴哈形而上学认识论、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建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就是地质学和力学杂交的结果。要有思维统摄能力。能把大量的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科学概念和系统,使大量零散的思维成果更加简洁和明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容易掌握,应用更加广泛。要有辩证分析能力,在思考问题、与人答辩或解决问题时,要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符合逻辑,前提正确,判断推理有理有据,结论准确,令人信服;
二要注意思维的灵活和连动性,善于体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注意思维的逆向、纵向、横向连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依赖现成的答案和方法,不唯书、不唯上。
三要注意思维的多向性,全面地看问题,即看到事物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和联系,又不负视与问题有关一切重要细节,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行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出构想,以便开拓思路,达到一题多解,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用心寻找最优的答案;
[4]、在学习实践中培养思维能力。思维是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是搞好课程探究、理解教材的前提,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
首先要全面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结构是由思维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与对比想象能力等组成的。它们互相联系,组成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科特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完全一样,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在不同学科内的体现也各有所侧重。例如:逻辑思维侧重于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的培养,议论文主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记述文则主要是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学生要学好各门功课,不要偏科,才能培养各种思维品质,建立一个合理的思维力结构。
第二要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是我们理解教材的前提条件。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a端正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事业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是实行有意记忆、促进思维积极活动直接有效的办法。历代先贤、革命领袖和一些大科学家、文学家都具有高水平 的思维能力,这是与他们对事业高度责任感密不可分的。B培养稳定积极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如镇静、乐观等,可以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而消极的情绪,如烦恼、悲伤等,则有碍于思维活动的进行。一个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人,才能对事业充满激情,保持积极的活力。C 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为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解题培养思维能力。重视各种形式语言的锻炼和提高,在学习中不要偏科,积极参加作文、讲演、辩论竞赛等课外活动以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解题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一要把握例题的思路。例题是精选出来的典型,它的思路往往体现定理、公式、法则、定律发现者的创造思维,对思维培养有借鉴作用。它也反映了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了它有利于加强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二要注意归纳解题规律。要认真分析题目的类型,寻找不同类型题目的异同点,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把大量的习题归结为少数的解题思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三要多做有创建性的练习。包括在课堂探究过程中,积极发表创建;多做一题多解的习题;对问题从不同方面做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提供文章开头和结尾,写出尽可能多符合题意的中间部分内容;并把正确的答案挑出来。四是分析解题中的错误,通过对解题错误的分析,可以找到失败的思路,培养自己正确的思维品质。
3、巩固阶段
增强记忆能力,牢固掌握知识是学习的第三阶段。就是把所理解的知识,在大脑中储存起来,以便在需要时及时加以运用。其核心智力因素就是记忆力。
[1]、记忆在巩固知识中的作用。
记忆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感知过的、思考过的、行动过的事物的反映。科学家研究证明,人脑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正常人脑的记忆储存容量高达成10 ~10 比特[一个信息量的单位]。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的一份报告指出,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五亿本书籍的知识总量。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三个基本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过去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过去的事物回忆和再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而再认和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根据信息存入方法、编码方式和储存时间长短不同,一般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A、瞬时记忆[即:感觉记忆]。
信息必须通过感官的活动才能产生,信息停止刺激感官后保持的时间,视觉不超过一秒、听觉不超过两秒;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电影画面是断续的,因为有瞬时记忆[视觉暂留],我们才能看到连续的画面。感觉器官的生理特点决定瞬时记忆的容量[广度],它比短时记忆的容量要大。
B、短时记忆。
其主要差别是信息保持的时间比瞬时记忆要长一些,一般在一分钟左右;感觉中大量的信息能进入短时记忆的相当有限,而且易受干扰,其痕迹有随时间而自动消失的特征,而且无法恢复;短时记忆的广度[容量]既记忆材料呈现一次所能记住的最大量若为7个左右、小学生5-6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经过七年的反复测定和验证,在一篇题名为《奇妙的数字:7±2》的论文里提出正常成年人记忆广度的平均数是7±2,这个数值得到国际上的公认。米勒还发现决定广度大小的主要是记忆材料的数目,而不是这些材料的意义。根据上述特点,在实用中我们要设法减少材料的个数,如把识记材料编排成组;增加材料的内容,如把记忆材料画成图表形式、或提纲挈领地拎出几点,这样就能用较少的力气记住较多的东西。
C、长时记忆。
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一分钟叫长时记忆,它可以是数日、数周、数年,甚至终身不忘。短时记忆的材料如果经常被充分地复述,便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能量非常大,其储存即使一时受到干扰,以后还能恢复。
根据记忆的三个阶段,学习中要集中注意力,扎扎实实地形成瞬时记忆;开动脑子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有机联系,建立短时记忆;对短时记忆的材料进行复述、默诵和反复练习,巩固长时记忆。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质量。
记忆在学习中的意义。记忆是获得巩固知识的唯一条件。学了以后什么都没记住,等于没有学。孔子提倡“多识”,也就是要多记忆。 假如我们能够记住读的书和经历中的一切有用的知识,并可以灵活应用,那样我们会是多么有学问。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听完了课,复习的时候不要忙于对笔记、翻课本,最好集中精力在脑子里先‘过电影’,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回忆一遍,看看记住了那些,还有那些不理解、没记住,然后再去看笔记和教材,效果会更好”。这都是说明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记忆力的品质特征。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准备性和广阔性。
A、敏捷性是记忆速度的快慢。
在较短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的表现。不同的人记忆快慢是有差别的。据资料介绍:为了熟记一首内容不多的诗,不同的被试者需要重复10次到25次。有的人记得很快,古今都有“过目成诵”的人。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儿时看爷爷抄《东都赋》,爷爷刚抄完他就能背诵全文。
B、记忆的持久性。
记得快还要记得牢。人的记忆常常可以保持七八十年以上,许多老科学家都是如此。茅以升在八十高龄时仍能背诵圆周率至小数点后百余位而无错误。在学习中有了记忆的持久性,才会有知识的巩固性,而知识越巩固,则越能举一反三获得新的知识。
C、记忆的正确性。
所记忆的材料重现时和原材料内容能够相符,是一种很重要的记忆品质。记忆不正确,便有害无益。因为它会引起不正确的想象、思维和行动;不但失去记忆的价值,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D、记忆的准备性。
是说记忆的知识,在实际运用时能很快地重现出来。学习是为了使用,学了不少东西,到了要用时又提不出来,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为此,我们要有系统地去记忆知识,使学到的东西经过大脑的加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以便在应用时容易提取。
[3]、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学得的知识不断遗忘是絕对的,提高记忆力 就是怎样和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作了系统研究,他以自己为被试者,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的记忆材料,经过多次实验,得到了通过识记后遗忘的规律。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过了一段时间,遗忘发展的速度就变慢了。后来一些学者,用不同性质和不同数量的识记材料做了类似的实验,虽然有意义材料识记后的遗忘量没有那么大,但其大体趋势是一致的。后来的研究还表明识记材料的性质、内容和范围都会影响遗忘的速度。一般说来,对动作、技能的记忆遗忘得比较慢,有研究表明,学会的技能一年以后,只遗忘了29%,而且稍加练习即能恢复。而学会了的外语,只要一段时间不接触就会迅速遗忘。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归纳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与技巧,下面简要介绍若干种。
A、        复习记忆法。
理解的知识还必须复习才能巩固。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让两组学生学习同样的材料,一组经过复习,另一组没有经过复习,两组对材料的保持成绩,时间越长,差异越大。对于学习的材料,时间间隔越长,复习对于巩固记忆的重要作用也就越显著。复习不但能巩固知识,还能加深对材料的理解,从而更有利于记忆。
复习和保持的关系
经   过
时   间
未经过复习小组成绩保持%
己复习小组保持成绩%
1天
3-4天
1个月
2个月
6个月
77
66
58
48
38
88
84
70
62
60
怎样进行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一般在听课当晚就要进行复习,而且一周内还要复习一次;原则上刚学过的要多复习,以后次数可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具体的间隔时间和复习次数,要视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和个人学习特点来决定。学生要根据不同功课的要求和掌握程度,编好复习提纲,抓好复习重点,做到经常复习、交替复习相结合,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时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记忆方法以增强记忆效果。
B、理解记忆法和机械记忆。
根据学习者是否了解材料的意义来进行记忆来分类,可分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科学要领、范畴、定理、法则和规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人们记忆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理解记忆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赖于学习者对材料理解的程度。
我们平常说泰国的首都曼谷,实际上这是一个简称,泰国首都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地娃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共四十一个字。要把这四十一个字都背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恐怕比记圆周率小数点之后四十一位还要难得多。
我们不妨来背背这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一首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绝句《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首诗的总字数比泰国首都全名还要多七个,可是只要读几遍也就会背了。原因就在于这两首诗形象易懂。
一般说来,理解记忆优于机械记忆。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需要16.6次才能成诵;而识记6节诗,其中有480个音节,只要8次就能成诵。有人对中学生和小学生逐字逐句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是:机械记忆—
小学一年级学生能记住72%
初中二年级学生能记住55%
高中二年级学生能记住17%
意义记忆—
小学一年级学生能记住28%
初中二年级学生能记住45%
高中二年级学生能记住83%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小学范围内,年龄越大,其意义记忆的效果越好,而机械记忆的效果越差。因此在小学初中的学习中,要加强机械记忆的训练,如历史年代、人物名称、元素符号、数学公理、基本公式、外语单词、诗词范文等的记忆。
在学习中,凡是能够理解的内容,一定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不能单独理解的内容,就尽量在联系中记忆。
C、谐音记忆法
利用谐音来帮助记忆的一种方法。许多学习材料很难记忆,在它们之间不易找出有意义的联系,例如,历史年代、统计数字等等。如果对这些学习材料利用谐音加某种外部联系,这样就便于贮存,易于回忆。例如物理书的三个宇宙速度可以这样来记忆:
第一宇宙速度:7.9km/s(吃点酒)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要一点儿)
第三宇宙速度16.7km/s(要留点吃)
据说,一天,有位老师上山与山顶寺庙里的和尚对饮,临走时,布置学生背圆周率,要求他们背到小数点后22位;3.1415926535897932384626。大多数同学背不出来,十分苦恼。有一个学生把老师上山喝酒的事结合圆周率数字的谐音编了一句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
待老师喝酒回来,个个背得滚瓜烂熟。这种聪明的学生就是利用谐音法来帮助记忆的。
利用谐音法还可以帮助记忆某些历史年代,不少人觉得记忆历史年代是件很苦恼的事,不容易记住,而且还容易混淆。但是,要学好历史,又必须记住历史年代,因为没有时间也就无所谓历史。于是,许多聪明人利用谐音法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例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逝世于1883年。那么可以这样记,“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了)。”再如,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用它的谐音:“一把揪死”,就非常容易记住。
当然,谐音记忆法只适于帮助我们记忆一些抽象、难记的材料,并不能推而广之,用于记忆所有的材料。
D、联想记忆法。记忆和联想是非常密切的,客观事物是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的,人总是按照它们的联系去记忆、保持和重现的,所以联想也是一种记忆方法。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说:“记忆的基本法则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事物。” 联想的类型主要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在实际中我们要多加揣摩,以充分发挥联想在记忆中的作用。
接近联想,就是客观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或相连而建立的一种联想。如背诵诗歌,就是由于句与句、词与词相接近而联系起来的。类似联想就是对客观事物在现象或本质方面有相类似之处而建立的一种联想。如:记忆外语单词时,对义、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字,各自归结在一起来记忆。对比联想,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独立性而建立的联想。我们在学数理化时,可将各自彼此对立的定理、公式归结在一起,进行对比联想加以记忆。因果联想,由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联想,都要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加强记忆。
D、协同[又叫多通道]记忆法。在记忆过程中,使用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各种感官吸收知识的比例有很大差异。前面介绍了健康人各种感官吸收知识的比例。从记忆的效率看,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60%,3天后记住15%;只靠视觉获得的知积,3小时后记住70%,3天后记住40%,视觉、听觉并用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能记住75%。这是一般情况,但总的是多种感官并用的记忆效果好。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总是通过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以及运用多媒体、实物、图片、实验等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在学习外语时,特别强调听、说、读、写结合进行多渠道输入,以提高记忆效果。
多种感官并用之所以能够提高记忆效果,是因为各种感应分析器官都发动起来了,使记忆的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许多通路,这些通路互相沟通,在回忆时,只要有一个通路连结起来,其它通路就自然接通,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E、精选记忆法
对记忆材料加以选择和取舍,从而决定重点记哪些,略记哪些,这种记忆方法叫做精选记忆法。
对记忆材料之所以加以选择,是因为每个人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了。这些信息并不是都需要记忆的。
据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有一位大学生,他在图书馆的石阶上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大脑受到撞击。从此,不可思议的事情产生了,他的记忆好得不能再好,什么东西都过目不忘,像《真理报》这样的大报,从头版到第八版,只要他阅读后,每篇文章都能倒背如流。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头却疼痛如裂,因为记得太多了,大脑得不到休息。因此,记忆应有选择,记忆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材料。
善于学习记忆能力强的人,往往善于抓住重点,抓住精髓,善于组织材料。据说古时候,有的人记忆力极好,甚至可以把文章倒背如流,过目成诵。可是郑板桥却看不起这种人,把他们叫做:“没分晓的钝汉。”怎么个没分晓?就是不分主次、轻重,不管有用、无用,一股脑儿全都背下来。
有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谈到精选记忆法时说:“修辞格有数十种之多,但常用的不过十几种。在认真学习每种修辞格之后,我把常用的12种修辞格浓缩成顺口溜:‘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反语、设问、反问、反复、对照、对偶、排比’,并且以这24个字为主,列成一张表。在编排中,除了让它好读、押韵,便于记忆外,还把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用箭头标出,在下边用简练的语言注上联系与区别或特性,记忆住了顺口溜也就记住了12个主要的修辞格,根据排列的位置,想到几组修辞格的异同,进而想到它们的全部特点。这样,在分析句子时就能做到条理清晰,不易混淆和遗漏了。”
F、口诀记忆法。
把记忆材料编成口诀或合辙押韵的句子来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口诀记忆法。这种方法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把记忆材料分成组块来记忆,加大信息浓度,增强趣味性,不但可减轻大脑负担,而且记得牢,避免遗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每一个组块内的信息量多少是相对的。一个字母可以看作一个组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也可以看作一个组块,一个句子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组块内部的信息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结的,如果善于把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就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口诀记忆法就是符合组块规律的一种记忆方法。
口诀大都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例如,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劳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且有强大的生命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大小寒。
除二十四节气歌外,乘法口诀、珠算口诀、“百家姓”等都是运用口诀记忆法的实例。
对代数公式:°
[A+B]^2 =A^2+2AB+B^2
[A+B] ^2 =A^2-2AB+B^2
我可以编成这样一个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两倍在中央,二项符号看前面,它们两个都一样。
G、形象记忆法。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听觉、触觉或味觉的形象。抽象的材料赋予生动的形象,可以产生强烈的印象,以加深记忆。
一切记忆都要是从形象开始的。我们想到某样东西时,如电脑、炊具、沙发等等,脑子时就浮现这些物品的形象。我们经常看到车站排队前进的人流,在检票口受阻;便可以联想学到物理学中流体的连续性原理,加深对“液体的流速与通过的管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的理解。
怎样把抽象的材料加以形象化哩?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东西来比喻所学的材料;也可以把抽象的材料用形象化的材料[或语言]来加以描绘说明;小学生最初用:“山顶上有一头狮子、一头鹿”;来记忆3.1416。还可以根据所学的材料内容,编绘图形、制作模型,进行观察和实等。
H、分散记忆法。要记住所学内容,可以采取集中在同一时间内不加停歇地、连续反复地学习,直到记住为止;也可以采取分散学习法,即把学习时间分散开来学习,直到记住为止。实验证明,分散记忆法不但在时间上较为经济,而且在保持上也较为牢固。有人曾让两组学生去记忆同样的一首诗,一组用集中的时间来熟记,另一组采用3天内每天读一遍的分散记忆法。其结果是:集中记忆法熟记诗所需平均时间为14.5分钟;分散记忆法则只需9分钟。20天后再现时平均需要提醒的次数,集中记忆法为5次,分散记忆法为0.4次。
究其原因?心理学告诉我们:前面的学习活动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活动,这叫前摄抑制;同样,后面的学习活动也会影响到前面的学习活动,叫做倒摄抑制。在学习中处于中间阶段的学习活动,有可能受到前后两个方面的干扰。因此,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另一个原因是连续学习相近材料,大脑受到单调的刺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
分散也有一个限度。有实验表明,每次学习时间应不少于12分钟,每次的间隔时间以1天的效果最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本人的习惯,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好学习时间分配。
Y、独处记忆法。因为记忆材料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不受干扰;所以独处一室记忆材料比人多时效果要好。可是,我们是生活在集体中,周围总有人群,总会有干扰,怎么办?我们的学习场所虽然来自地理环境;但是只要我们有选择地去注意和行动,就可以造就我们的行为环境了。也就是说,我们只看我们想看的东西,只听想听的声音,这样即使地理环境相同,对不同的人来说,行为环境就不同了。有的人因干扰而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有的人却相反,虽有外来刺激也能集中注意力。一代伟人毛泽东少年在长沙求学时,常选择在长沙城南门口闹市区看书,仍能静下心来学习,借此锻炼自己。只要我们有心学习,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总是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独处和相对安静的环境的。笔者家里的一位小辈,就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和时间,在家里的浴室和厕所里,都放上书,利用一切时间,学习诗文和思考问题。
J、综合记忆法。要记忆很多的学习材料,一般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部分记忆法,即把学习材料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安排在几个时间单元去识记,直到记熟为止;二是整体记忆法,即把学习材料从头至尾进行识记,直到记熟为止;三是综合记忆法,即开始对整个学习材料作一番理解,然后分段进行识记,最后再综合起来复习巩固。
有人实验证明,整体记忆法优于部分记忆法。有人用诗作为记忆材料,结果是:学习20行、30行、40行、50行、60行、120行、240行的诗,整体记忆法和部分记忆法比较,节省的时间依次为12%、13%、9%、12%、22%、17%、19%。综合记忆法又优于整体记忆法。为了熟记一首诗,必须复习的平均次数是:部分记忆法为16次,整体记忆法为14次,综合记忆法为9次。
具体采用何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内容多,难度大,联系紧密的学习材料,应当采用综合记忆法;对于学习内容不多而联系紧密的,可采取整体记忆法;对于学习内容多而联系不紧密的,可采用部分记忆法。
K、交替记忆法。实践证明,学生前后学习的材料性质越相似,记忆效果越差。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熟记一批形容词。第一组休息五分钟,其它组继续学习。第二组记忆另外一些形容词;第三组记名词;第四组记数学。五分钟后,让各组把开始记熟的形容词默写出来。结果,第一组成绩最好;第二组比第一组的成绩低28%;第三组比第一组低20%;第四组成绩却只比第一组低8%。
究其原因,是因为相似的材料在大脑皮层中所留下的暂时联系比较接近,容易相互干扰,相互抑制。因而影响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在学习中不要单科独进,不要把性质相似的学科安排在一起复习。如学习语文、历史、数学三种材料,就应按语文、数学、历史或历史、数学、语文的顺序去学习,这样效果较好。
L、归类记忆法。按照事物同一特点或属性,把它们归集在一起,概括获得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而容易记住。人在识记活动中,对材料的分类、分组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人的经验是分类保持的,回忆唤起过去的经验也要借助于经验类别的范畴。
类化乃是信息编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编码是指信息内化于原有记忆系统的过程。通过把许多信息编码组成一个单独的组块,便能大大提高记忆力。比如:下列字母组合,一般就很难记住。
TZEATRLNIOEGIBREHALPE
但如果将这些字母重新排列成:LION[狮],TIGER[虎],ELEPHANT[象],ZEBRA[斑马],就能准确地回忆它们了。在各科学习中,都有大量知识需要归类和系统化,这是掌握大知识量、成为知识渊博之人的必由之路。
以上是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几种记忆方法。其实,这类有助于记忆的方法很多,各人可以查看有关书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用。
读书学习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要去记,最重要的是要有目的地记住一些东西。有些书要牢牢记住,有的只要观其大意就行了。在心理学上有预定目的任务的记忆叫做有意记忆。实验表明:有意记忆较之无意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在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时,80%的受试者能正确记住要记忆的材料。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对一定要记住的材料,要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以便提高记忆效果。
4、应用阶段
综合检验智力提高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把所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提高实践能力。知识的应用使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得到检验,是促进知识理解和保持的一种手段,发展文化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也是对智力的综合检验。学生会从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尝到创造的乐趣,进而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知识应用的基本形式和过程。知识应用的具体形式很多,课堂“问题为中心”、“探究型课程”等就是知识的具体运用。形式上有口头或书面作业,实地操作或实地作业,应用知识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等等。
知识应用过程由课程的性质和难度所决定,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1、审题。首先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剖析课题的条件和要求,抓课题的关键,弄清课题所叙述的现象和过程,找准所要研究的现象。
审题要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维等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审题有时是简缩的、一次完成的,但遇到比较生疏、复杂而困难的课题时,则往往是扩展的,而且要反复与后面的环节交错地进行。
实践表明,学习者在解答课题时,常常出现审题方面的错误。审题错误,就会文不对题,导致全功尽弃,得不出正确结论。主要表现:一是在没有弄清题意或对课题结构没有透彻了解之前,就进行猜测或盲目尝试:二是审题时粗枝大叶,常常疏忽或遗漏题目中的某些条件:三是对题意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或由于知识、智力上的问题,找不出课题的隐蔽的重要条件;四是在解题时,不能在全过程中始终保持题意,有时忘记了条件,有时中断解题过程而重新去审题。所有这些都会给解题带来困难。能否审好题,实际上关系学生的综合智力水平,是对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衡量。加强审题训练,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2、构思—重现有关知识,实现课题类化。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构思,是解决课题的重要一环。解决课题首先必须利用己经获得的有关知识,有关知识的重现是在感知课题的条件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实现的。这种重现往往总是和审题反复交错进行着,经过对己有知识的“筛选”与加工而完成的。有的人在解决课题时所重现的知识往往并不都是必要的,有些甚至于是导致错误的。这种情况可能是没有认真地审题,也可能是由于旧知识的干扰、大脑过度疲劳或当时的心理状态不佳等造成的。
课题类化,即通过思维和想象把握具体课题内容的实质,找到它与相应知识的关联,从而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己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这样,就能依据己有的知识去明确课题的性质,解释同类现象,或做出解题方法的判断。课题不能类化,也就无法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有的人由于独立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从课题情境中抽出与解题有关知识相同的因素,或者由于对己有的知识不理解、不巩固,所以在课题类化方面发生困难或错误。因此,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极为重要的。
3、解答—形成解题判断,找到解题的方法和答案。
形成解题判断,然后向实践转化,这是应用知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解题判断是在审题和重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实现的。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对比和选择,确定所要采用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
应用知识的这些环节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有的人在形成解题判断时往往发生困难或错误,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或事实依据;或者缺乏严密的逻辑顺序;或者生搬硬套,片面地把它拉入有关的新知识系统中等等。都是应该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学习者可以找一些中等难度的题目,按照上述程序加以应用,然后增加难度,通过练习,使自己掌握应用技巧。应当指出,在课程改革以后,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课程探究这样的应用过程是会经常进行的。
上面探讨了学习过程四个阶段及其主要思维形式,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每个阶段都有核心智力因素,其它智力也会参加,而注意力是贯穿全过程的。也就是说无论那个阶段的学习,学生都要全神贯注,不能思想开小差。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听得懂、理解透、记得牢、用得上,高质量完成学业。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漫不经心,偷懒好玩,在学习上混日子,是絕对搞不好学习的,必须坚决纠正。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能充分展现青春活力,创造美好前程。
三、学习中智力在不同个体上的总体表现。
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造成这种情况有遗传因素,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总的表现为四种状态。
1、          知识掌握快、遗忘慢。
课堂学习效果好,知识掌握牢。这类学生充分掌握了常规学习规律,方法对头。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很强,能够当堂消化;记忆能力强又能及时复习,按照遗忘规律,安排好后续复习时间表,并认真执行;认真做好作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从情商上讲,他们学习目的明确,有对国家、家庭和自己负责的精神,对学习有兴趣,责任心强态度认真,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与老师配合,争取和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教学资源,使自己不断得到提高。
2、          是知识掌握快,遗忘也快。
学习效果好,掌握快,但忘记也快。这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力都不错,也能当堂消化,但记忆力不是太强,复习不及时,后续复习也没有安排好,或不能认真执行,因此学习的知识不巩固,月考和期终考试成绩不会太理想。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坚持性都差一点,责任心不太强。
3、          知识掌握慢,遗忘也慢。
知识掌握慢,但弄懂了不会很快忘记。这类学生没有认真执行常规学习方法,预习不认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弱,课堂学习效果不好,需要花许多课外时间来消化。这类学生可能智力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都差一点,但记忆能力尚好。也可能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认真执行常规学习要求等问题。
4、          知识掌握慢,遗忘反而快
这类学生可能智力水平比较低,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都不是很好,,缺乏想象力,思想迟钝。在方法上又不按常规学习要求办事。课堂听不懂,课后又没有把问题搞清楚,复习不认真,马马虎虎混日子。或者在情商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不感兴趣,缺少意志和毅力,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或者着迷于电子游戏机等,玩物丧志,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上述四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最好,第四种状态最差,第二、三种状态一般。不管你的孩子或学生的学习处于那种状态,都要认真分析原因。当孩子处于二、三、四种状态时,首先要弄清是由于情商不佳还是智力欠缺的问题。情商方面要看学习目的明不明确,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激情,意志品质是否坚强,学习行为习惯是否符合常规学习的要求。智力欠缺要作具体分析,五种智力是那种智力欠缺,然后在具体学习和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和提高。
世界上过目不忘的人是极其罕见的。除了个别的特例如超智者和白痴外,初生婴儿的智力水平是不会相差太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是形成他们智力水平的决定因素。了解学习悟性的状况就可以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如果孩子表现为第四种状态,就要有意识地加强五种智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学习上要求下苦功夫。“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能知几十知”。就是说,人家一次能学懂的,孩子虽然笨,用几十次总可以学懂的。遗忘快,就要不断复习巩固。天才在于勤奋。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科学知识是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和保证。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要从政策层面保证城乡学生受教育权利平等,通过改革理顺办学的体制、机制问题。对于广大教师和家长来说,要用求实的态度,结合实际,掌握情商和智商的科学知识,做辛勤园丁和孩子灵魂的工和师,“传道、授业、解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培养高尚情操和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提高学习成绩,除了要注意发挥学生情商的作用外,还要提高智商,也就是要科学运用智力,选择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老师、有文化的家长在引导孩子发挥情商在学习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提高智力水平。大、中学生也要学会从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角度科学运用智力,以提高自己学习的智商水平。
学生的学习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其学习心理活动是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统率下整体地发生的;获得知识的智力因素是学习的操作系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而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动力和保证。从智力角度看,个人的学习能力与效果,与智力结构、智力水平和使用是否科学有关;因此,必须对学习过程进行智力的心理分析。具体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智力的组成、结构和作用;二是学习过程各阶段的核心智力及各种智力的作用;三是不同个人的智力在学习上的总体反映。
一、智力的组成、结构和作用。
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和基础,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和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引导、组织和维持者。以上五种能力是核心智力因素,是一切智力也是学习活动的基础。从整个认识和创造的过程来看。
观察能力是智力活动的扫描器。没有认真的阅读和对实际情况的仔细观察[宏观和微观领域的观察通常要借助高科技仪器]就不会有准确的信息,所以它是认识的泉源,也是发展智力的基础;观察可以导致猜想,超人的观察力正反映了科学家的素质。观察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我们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它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速度、难易、深度和巩固程度。在学习中决不能轻视,必须从小就有目的、有计划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对客观事物由简到繁的观察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记忆能力是智力活动的存储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信息若不能记住,便会永远无知,智力活动就无法进行,人类将始终处于初始状态。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心理过程。记忆主要以回忆[又叫重现、再现]和再认[又叫认知]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前感知[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把它重新呈现出来叫做回忆;学生合上书本回答老师的提问,就是回忆。看到过去识记过的对象,一下就确定无误地认出来了,这就是再认。“记忆是智慧之母”,是人们对记忆作用的精辟表述。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一般人不一定能够用语言或画面把它准确地表达出来,而在画家的画作和作家的作品中,却能鲜活地表达出来。因为作家和画家有着非凡的观察和记忆能力,他们观察仔细记得牢,所以能够在作品中再现它们。有位生物学家把人的记忆比喻为物种的遗传,而理解则是物种的变异,没有遗传就不可能有物种的存在,没有变异也不会有物种的发展。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的传承,没有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想象是将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这种能力是智力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是对未来事物可能性发展的预见能力。在科技十分发展、实验手段日趋完善的今天,想象不仅没有失去它的作用,而且更加发挥它推动人类认识科学的作用。想象力和科学知识一样重要,因为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它能帮助我们看来无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想到更加广泛和深刻的东西。可以说任何科学的发现和发明都离不开想象。
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概括、判断、推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逻辑推理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东西,不加消化,将一无所获。思维力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演绎、归纳、类比等六种能力。面对新事物,人脑会运用思维能力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推理和判断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前者是前提后者为结论。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我们才可总结和运用规律,预期未来,发现新的事物。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人类两种重要的思维类型。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的实际思维现象表明,抽象思考问题总是以形象直觉思维为基础,进行形象思维时常常是联系着抽象思维的 。两类思维往往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从社会分工看,科学家善强于抽象思维,文学艺术家善强于形象思维。
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没有注意的参与,人们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世界,揭示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注意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一种共同特征。人在注意什么的时候,就在感知什么,记忆什么,思维什么或想象着什么。人在知觉过程中从许多事物中区分出知觉对象,在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中也都有注意现象。注意保证心理过程指向某种刺激物,以便深入集中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揭示此刺激物的意义和作用。较好的注意力,保证学生更清楚、更完善反映学习内容。注意涣散,往往是学习成绩差、智力发展低的重要原因。
在智力结构中,组成智力的诸要素不是机械地相加,而必须有机地结合。如果只有其中一个要素、或几个要素水平高,其整体水平还是不会高的。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长期从事实际工作,就是总结不出经验,究其原因就是在其智力结构中,思维和想象能力不够,面对众多的信息,抽象、概括不起来,无法进行推理,所以他无法说清他有几条经验,把握不了全局,便说不准今后工作的建议。另外,有的人读了许多书,就是有“货”倒不出,成了书呆子,其根源仍是智力结构不合理,逻辑思维力不强,死记硬背、食而不化,想象力、实践力差,便不会有开拓精神,无法开创一番新的事业。
老师和家长都应重视孩子的智力结构。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思维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在智力诸要素中,那些方面差一些,如观察能力不够,就要让孩子多做户外活动,回来写日记,详细描述细节,观看优秀画作、四大名著和优秀散文,使孩子从实践和名著的描写中学会细致观察。孩子想象力不强,多让他们朗诵诗歌,多做智力游戏,使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扩展想象空间。用各种办法,对其薄弱部分加强学习和锻炼,以完善其智力结构,使其智商得到提高。这样做胜过让孩子吃“聪明药”
二、各种智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包括上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与作业实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实际的操作过程和起作用的核心智力因素,其它智力参与协同。
1、         感知阶段。
学习的第一阶段是运用观察能力感知教材概念。感知的核心智力因素是观察力。对课程内容或其它知识的感知,主要是通过听课、阅读、参观等手段获得的。这一阶段通常体现在课程预习和其它形式的开始环节。其目的主要是对学习对象形成正确的表象,为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打下基础。观察是感知的高级形式,为了观察得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集中注意力,只有目的明确、用心观察,才能使感知结果准确可靠。所以课前要搞好预习,上课时用心听讲,在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要全神贯注动脑子。
[1]、感知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在学习中通过听课、多媒体、阅读等形式对课程内容的感知,主要是由感觉、知觉、表象等基本的心理成分起作用的。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研究资料表明,人类五官感知知识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有1.5%,味觉占有1%,这说明我们在观察中,要尽量做到多种器官参与。比如,食盐看上去是白色,舌头尝味是咸的,嗅觉无味,触摸为颗粒或粉状等。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在人脑中的整体反映。如食盐,综合各种感觉,可知它是无嗅、咸味的白色颗粒或粉状[经过加工]物质……。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现象的合称。通过感知,能了解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感知就是搞好预习、听好课这是第一个基本环节。
[2]、感知与观察力的关系。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加的知觉,是感知的高级形态,是任务明确的有意记忆,它能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因素;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观察效果就越好。观察力是在感知活动中体现的,但不能说观察力就是感知。例如公路监测人员和普通乘客同坐一辆车,前者通过仪器或观察,可感知道路的技术状况,后者只知坐着舒不舒服;又如一名电影观众和一位电影评论员同看一部电影,前者只是一般的感知,而后者则是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做出评价,同时体现他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掌握知识的首要步骤,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败的基础。课堂内外老师的讲授、教材、实验、标本、以及音像资料等,所有这些如果观察不深入,理解就缺乏必要的素材;观察不仔细,印象就会含糊不清,难以记忆、巩固;观察不周到,容易使不正确的地方被掩盖,发生错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个统计:在小学一、二年级3725名儿童中,发现错字率达到25,67%,其中由于观察不细致,对整个字型只有模糊印象而写错字的占88,21%。也有人在初中生中作过调查,发现有44,6%的错别字来源于对细节部分的观察不细心。学生的实际表现告诉我们,观察能力差,是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观察力对人的知识获得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观察中培养观察兴趣,产生新的设想;观察得来的社会、自然现象,促使人们创造性地去探索未知领域。牛顿读了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论述以后,反复观察街上人们推车的运行情况,经过进一步实验及思考,总結出“任何物体,如果没有外力改变其状态,便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亦称“惯性定律”。
准确的观察是纠正错误理论的重要依据。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发现古代医书对人体脏腑记载存在错误,他通过40多年对大量人体解剖的观察,绘制了25幅正确的图样,并写成《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错误。
科学上意外的机遇给我们提供了从偶然性背后找出必然性的条
件,但机遇是稍纵即逝的,只有那些有心理准备的人们才可能抓住它;
观察是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加的感知,所以敏锐的观察力正是捕捉机遇的重要心理条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可能在众人之上。”所以他能抓住机遇在 科学上取得卓著成就。观察力是有效学习的心理因素,充分运用观察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培养高效的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的敏感性并与思维密切结合。有了思维的参与,才能提高对观察事物的理解。阿基米德在皇帝面前接受了称出皇冠重量的任务,脑子一直在思考,他到澡堂洗澡,水从盆中溢出,他从中悟出深奥的道理;称出了皇冠的重量,还发明了浮力定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离开了思维的观察,我们的知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只能是片面的、零碎的。
学习中的观察主要是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对己有知识加深理解,并从中学习创新。科学观察是在己知的基础上寻求和发现新事物。学习中的观察方法是根据观察对象的性质来决定的。要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观察态度;养成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的习惯,把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学会在观察中做好笔记,实事求是地描述观察对象的现象和产生发展过程。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
2、理解阶段。
发挥思维能力,理解教材内容是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通过思索、作业、实习等形式对感知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一阶段,通过思维和想象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想性认识,以达到真正理解教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精辟的讲解,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和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来实现。所以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强的人有利于对教材的理解,理解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要重点研究思维问题。[1]、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
思维是学生感知课程、理解教材的主要心理活动。学习主要是形成概念和建立起概念体系,在学习中思维和感知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通过思维活动掌握了概念,并使知识系统化。感知是直接的、直观的反映,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间接性就是借助于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感知到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理解教材的重要任务,就在于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及其体系。比如:气象台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可以预报天气;中医看病通过望、闻、问、切就间接知道病情,并可通过辨证论治,做到对症下药。概括性是说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是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规律性的联系和反映。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概念、公式等等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反映。学习只有通过概括认识才能掌握所学内容。如:学习一个数学公式,要分析公式的推导、适用范围和类似公式的异同 等,经过这些思考,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一般说来有下列方法:
一是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分开来,一一加以考察,了解事物的个别属性;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联合成为整体进行考察,了解事物的整体和联系,以做出正确判断。
二是比较和归类。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突出特点以加深认识;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
三是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把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加以考察,它是概括的基础;概括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集中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质上去的方法。
四是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把整体的各部分归入一定序列、纳入一定的体系的思维方法。如:我们按主题收集材料,使之系统化写成一篇论文。具体化是把概括的知识用于具体的、个别的场合的思维方法。
五是归纳和演绎。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其主要环节是归纳推理。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反,它以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式。
上述五种思维方法在思维活动中是随机、共同参与的。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基本的方法,抽象和概括是核心的方法。
[3]、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自己思维的综合、灵活、多向性品质。
一要提高综合思维能力:要有智慧杂交能力,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成果。爱因斯坦说: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吸取费尔巴哈形而上学认识论、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建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就是地质学和力学杂交的结果。要有思维统摄能力。能把大量的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科学概念和系统,使大量零散的思维成果更加简洁和明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容易掌握,应用更加广泛。要有辩证分析能力,在思考问题、与人答辩或解决问题时,要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符合逻辑,前提正确,判断推理有理有据,结论准确,令人信服;
二要注意思维的灵活和连动性,善于体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注意思维的逆向、纵向、横向连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依赖现成的答案和方法,不唯书、不唯上。
三要注意思维的多向性,全面地看问题,即看到事物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和联系,又不负视与问题有关一切重要细节,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行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出构想,以便开拓思路,达到一题多解,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用心寻找最优的答案;
[4]、在学习实践中培养思维能力。思维是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是搞好课程探究、理解教材的前提,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
首先要全面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结构是由思维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与对比想象能力等组成的。它们互相联系,组成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科特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完全一样,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在不同学科内的体现也各有所侧重。例如:逻辑思维侧重于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的培养,议论文主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记述文则主要是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学生要学好各门功课,不要偏科,才能培养各种思维品质,建立一个合理的思维力结构。
第二要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是我们理解教材的前提条件。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a端正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事业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是实行有意记忆、促进思维积极活动直接有效的办法。历代先贤、革命领袖和一些大科学家、文学家都具有高水平 的思维能力,这是与他们对事业高度责任感密不可分的。B培养稳定积极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如镇静、乐观等,可以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而消极的情绪,如烦恼、悲伤等,则有碍于思维活动的进行。一个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人,才能对事业充满激情,保持积极的活力。C 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为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解题培养思维能力。重视各种形式语言的锻炼和提高,在学习中不要偏科,积极参加作文、讲演、辩论竞赛等课外活动以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解题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一要把握例题的思路。例题是精选出来的典型,它的思路往往体现定理、公式、法则、定律发现者的创造思维,对思维培养有借鉴作用。它也反映了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了它有利于加强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二要注意归纳解题规律。要认真分析题目的类型,寻找不同类型题目的异同点,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把大量的习题归结为少数的解题思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三要多做有创建性的练习。包括在课堂探究过程中,积极发表创建;多做一题多解的习题;对问题从不同方面做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提供文章开头和结尾,写出尽可能多符合题意的中间部分内容;并把正确的答案挑出来。四是分析解题中的错误,通过对解题错误的分析,可以找到失败的思路,培养自己正确的思维品质。[待续]3、巩固阶段
增强记忆能力,牢固掌握知识是学习的第三阶段。就是把所理解的知识,在大脑中储存起来,以便在需要时及时加以运用。其核心智力因素就是记忆力。
[1]、记忆在巩固知识中的作用。
记忆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感知过的、思考过的、行动过的事物的反映。科学家研究证明,人脑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正常人脑的记忆储存容量高达成10 ~10 比特[一个信息量的单位]。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的一份报告指出,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五亿本书籍的知识总量。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三个基本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过去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过去的事物回忆和再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而再认和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根据信息存入方法、编码方式和储存时间长短不同,一般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A、瞬时记忆[即:感觉记忆]。
信息必须通过感官的活动才能产生,信息停止刺激感官后保持的时间,视觉不超过一秒、听觉不超过两秒;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电影画面是断续的,因为有瞬时记忆[视觉暂留],我们才能看到连续的画面。感觉器官的生理特点决定瞬时记忆的容量[广度],它比短时记忆的容量要大。
B、短时记忆。
其主要差别是信息保持的时间比瞬时记忆要长一些,一般在一分钟左右;感觉中大量的信息能进入短时记忆的相当有限,而且易受干扰,其痕迹有随时间而自动消失的特征,而且无法恢复;短时记忆的广度[容量]既记忆材料呈现一次所能记住的最大量若为7个左右、小学生5-6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经过七年的反复测定和验证,在一篇题名为《奇妙的数字:7±2》的论文里提出正常成年人记忆广度的平均数是7±2,这个数值得到国际上的公认。米勒还发现决定广度大小的主要是记忆材料的数目,而不是这些材料的意义。根据上述特点,在实用中我们要设法减少材料的个数,如把识记材料编排成组;增加材料的内容,如把记忆材料画成图表形式、或提纲挈领地拎出几点,这样就能用较少的力气记住较多的东西。
C、长时记忆。
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一分钟叫长时记忆,它可以是数日、数周、数年,甚至终身不忘。短时记忆的材料如果经常被充分地复述,便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能量非常大,其储存即使一时受到干扰,以后还能恢复。
根据记忆的三个阶段,学习中要集中注意力,扎扎实实地形成瞬时记忆;开动脑子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有机联系,建立短时记忆;对短时记忆的材料进行复述、默诵和反复练习,巩固长时记忆。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质量。
记忆在学习中的意义。记忆是获得巩固知识的唯一条件。学了以后什么都没记住,等于没有学。孔子提倡“多识”,也就是要多记忆。 假如我们能够记住读的书和经历中的一切有用的知识,并可以灵活应用,那样我们会是多么有学问。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听完了课,复习的时候不要忙于对笔记、翻课本,最好集中精力在脑子里先‘过电影’,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回忆一遍,看看记住了那些,还有那些不理解、没记住,然后再去看笔记和教材,效果会更好”。这都是说明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记忆力的品质特征。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准备性和广阔性。
A、敏捷性是记忆速度的快慢。
在较短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的表现。不同的人记忆快慢是有差别的。据资料介绍:为了熟记一首内容不多的诗,不同的被试者需要重复10次到25次。有的人记得很快,古今都有“过目成诵”的人。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儿时看爷爷抄《东都赋》,爷爷刚抄完他就能背诵全文。
B、记忆的持久性。
记得快还要记得牢。人的记忆常常可以保持七八十年以上,许多老科学家都是如此。茅以升在八十高龄时仍能背诵圆周率至小数点后百余位而无错误。在学习中有了记忆的持久性,才会有知识的巩固性,而知识越巩固,则越能举一反三获得新的知识。
C、记忆的正确性。
所记忆的材料重现时和原材料内容能够相符,是一种很重要的记忆品质。记忆不正确,便有害无益。因为它会引起不正确的想象、思维和行动;不但失去记忆的价值,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D、记忆的准备性。
是说记忆的知识,在实际运用时能很快地重现出来。学习是为了使用,学了不少东西,到了要用时又提不出来,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为此,我们要有系统地去记忆知识,使学到的东西经过大脑的加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以便在应用时容易提取。
[3]、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学得的知识不断遗忘是絕对的,提高记忆力 就是怎样和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作了系统研究,他以自己为被试者,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的记忆材料,经过多次实验,得到了通过识记后遗忘的规律。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过了一段时间,遗忘发展的速度就变慢了。后来一些学者,用不同性质和不同数量的识记材料做了类似的实验,虽然有意义材料识记后的遗忘量没有那么大,但其大体趋势是一致的。后来的研究还表明识记材料的性质、内容和范围都会影响遗忘的速度。一般说来,对动作、技能的记忆遗忘得比较慢,有研究表明,学会的技能一年以后,只遗忘了29%,而且稍加练习即能恢复。而学会了的外语,只要一段时间不接触就会迅速遗忘。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归纳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与技巧,下面简要介绍若干种。
A、        复习记忆法。
理解的知识还必须复习才能巩固。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让两组学生学习同样的材料,一组经过复习,另一组没有经过复习,两组对材料的保持成绩,时间越长,差异越大。对于学习的材料,时间间隔越长,复习对于巩固记忆的重要作用也就越显著。复习不但能巩固知识,还能加深对材料的理解,从而更有利于记忆。
复习和保持的关系
经   过
时   间
未经过复习小组成绩保持%
己复习小组保持成绩%
1天
3-4天
1个月
2个月
6个月
77
66
58
48
38
88
84
70
62
60
怎样进行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一般在听课当晚就要进行复习,而且一周内还要复习一次;原则上刚学过的要多复习,以后次数可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具体的间隔时间和复习次数,要视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和个人学习特点来决定。学生要根据不同功课的要求和掌握程度,编好复习提纲,抓好复习重点,做到经常复习、交替复习相结合,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时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记忆方法以增强记忆效果。
B、理解记忆法和机械记忆。
根据学习者是否了解材料的意义来进行记忆来分类,可分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科学要领、范畴、定理、法则和规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人们记忆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理解记忆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赖于学习者对材料理解的程度。
我们平常说泰国的首都曼谷,实际上这是一个简称,泰国首都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地娃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共四十一个字。要把这四十一个字都背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恐怕比记圆周率小数点之后四十一位还要难得多。
我们不妨来背背这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一首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绝句《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首诗的总字数比泰国首都全名还要多七个,可是只要读几遍也就会背了。原因就在于这两首诗形象易懂。
一般说来,理解记忆优于机械记忆。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需要16.6次才能成诵;而识记6节诗,其中有480个音节,只要8次就能成诵。有人对中学生和小学生逐字逐句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是:机械记忆—
小学一年级学生能记住72%
初中二年级学生能记住55%
高中二年级学生能记住17%
意义记忆—
小学一年级学生能记住28%
初中二年级学生能记住45%
高中二年级学生能记住83%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小学范围内,年龄越大,其意义记忆的效果越好,而机械记忆的效果越差。因此在小学初中的学习中,要加强机械记忆的训练,如历史年代、人物名称、元素符号、数学公理、基本公式、外语单词、诗词范文等的记忆。
在学习中,凡是能够理解的内容,一定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不能单独理解的内容,就尽量在联系中记忆。
C、谐音记忆法
利用谐音来帮助记忆的一种方法。许多学习材料很难记忆,在它们之间不易找出有意义的联系,例如,历史年代、统计数字等等。如果对这些学习材料利用谐音加某种外部联系,这样就便于贮存,易于回忆。例如物理书的三个宇宙速度可以这样来记忆:
第一宇宙速度:7.9km/s(吃点酒)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要一点儿)
第三宇宙速度16.7km/s(要留点吃)
据说,一天,有位老师上山与山顶寺庙里的和尚对饮,临走时,布置学生背圆周率,要求他们背到小数点后22位;3.1415926535897932384626。大多数同学背不出来,十分苦恼。有一个学生把老师上山喝酒的事结合圆周率数字的谐音编了一句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
待老师喝酒回来,个个背得滚瓜烂熟。这种聪明的学生就是利用谐音法来帮助记忆的。
利用谐音法还可以帮助记忆某些历史年代,不少人觉得记忆历史年代是件很苦恼的事,不容易记住,而且还容易混淆。但是,要学好历史,又必须记住历史年代,因为没有时间也就无所谓历史。于是,许多聪明人利用谐音法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例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逝世于1883年。那么可以这样记,“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了)。”再如,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用它的谐音:“一把揪死”,就非常容易记住。
当然,谐音记忆法只适于帮助我们记忆一些抽象、难记的材料,并不能推而广之,用于记忆所有的材料。
D、联想记忆法。记忆和联想是非常密切的,客观事物是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的,人总是按照它们的联系去记忆、保持和重现的,所以联想也是一种记忆方法。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说:“记忆的基本法则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事物。” 联想的类型主要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在实际中我们要多加揣摩,以充分发挥联想在记忆中的作用。
接近联想,就是客观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或相连而建立的一种联想。如背诵诗歌,就是由于句与句、词与词相接近而联系起来的。类似联想就是对客观事物在现象或本质方面有相类似之处而建立的一种联想。如:记忆外语单词时,对义、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字,各自归结在一起来记忆。对比联想,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独立性而建立的联想。我们在学数理化时,可将各自彼此对立的定理、公式归结在一起,进行对比联想加以记忆。因果联想,由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联想,都要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加强记忆。
D、协同[又叫多通道]记忆法。在记忆过程中,使用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各种感官吸收知识的比例有很大差异。前面介绍了健康人各种感官吸收知识的比例。从记忆的效率看,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60%,3天后记住15%;只靠视觉获得的知积,3小时后记住70%,3天后记住40%,视觉、听觉并用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能记住75%。这是一般情况,但总的是多种感官并用的记忆效果好。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总是通过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以及运用多媒体、实物、图片、实验等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在学习外语时,特别强调听、说、读、写结合进行多渠道输入,以提高记忆效果。
多种感官并用之所以能够提高记忆效果,是因为各种感应分析器官都发动起来了,使记忆的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许多通路,这些通路互相沟通,在回忆时,只要有一个通路连结起来,其它通路就自然接通,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E、精选记忆法
对记忆材料加以选择和取舍,从而决定重点记哪些,略记哪些,这种记忆方法叫做精选记忆法。
对记忆材料之所以加以选择,是因为每个人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了。这些信息并不是都需要记忆的。
据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有一位大学生,他在图书馆的石阶上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大脑受到撞击。从此,不可思议的事情产生了,他的记忆好得不能再好,什么东西都过目不忘,像《真理报》这样的大报,从头版到第八版,只要他阅读后,每篇文章都能倒背如流。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头却疼痛如裂,因为记得太多了,大脑得不到休息。因此,记忆应有选择,记忆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材料。
善于学习记忆能力强的人,往往善于抓住重点,抓住精髓,善于组织材料。据说古时候,有的人记忆力极好,甚至可以把文章倒背如流,过目成诵。可是郑板桥却看不起这种人,把他们叫做:“没分晓的钝汉。”怎么个没分晓?就是不分主次、轻重,不管有用、无用,一股脑儿全都背下来。
有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谈到精选记忆法时说:“修辞格有数十种之多,但常用的不过十几种。在认真学习每种修辞格之后,我把常用的12种修辞格浓缩成顺口溜:‘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反语、设问、反问、反复、对照、对偶、排比’,并且以这24个字为主,列成一张表。在编排中,除了让它好读、押韵,便于记忆外,还把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用箭头标出,在下边用简练的语言注上联系与区别或特性,记忆住了顺口溜也就记住了12个主要的修辞格,根据排列的位置,想到几组修辞格的异同,进而想到它们的全部特点。这样,在分析句子时就能做到条理清晰,不易混淆和遗漏了。”
F、口诀记忆法。
把记忆材料编成口诀或合辙押韵的句子来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口诀记忆法。这种方法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把记忆材料分成组块来记忆,加大信息浓度,增强趣味性,不但可减轻大脑负担,而且记得牢,避免遗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每一个组块内的信息量多少是相对的。一个字母可以看作一个组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也可以看作一个组块,一个句子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组块内部的信息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结的,如果善于把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就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口诀记忆法就是符合组块规律的一种记忆方法。
口诀大都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例如,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劳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且有强大的生命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大小寒。
除二十四节气歌外,乘法口诀、珠算口诀、“百家姓”等都是运用口诀记忆法的实例。
对代数公式:°
[A+B]^2 =A^2+2AB+B^2
[A+B] ^2 =A^2-2AB+B^2
我可以编成这样一个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两倍在中央,二项符号看前面,它们两个都一样。
G、形象记忆法。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听觉、触觉或味觉的形象。抽象的材料赋予生动的形象,可以产生强烈的印象,以加深记忆。
一切记忆都要是从形象开始的。我们想到某样东西时,如电脑、炊具、沙发等等,脑子时就浮现这些物品的形象。我们经常看到车站排队前进的人流,在检票口受阻;便可以联想学到物理学中流体的连续性原理,加深对“液体的流速与通过的管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的理解。
怎样把抽象的材料加以形象化哩?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东西来比喻所学的材料;也可以把抽象的材料用形象化的材料[或语言]来加以描绘说明;小学生最初用:“山顶上有一头狮子、一头鹿”;来记忆3.1416。还可以根据所学的材料内容,编绘图形、制作模型,进行观察和实等。
H、分散记忆法。要记住所学内容,可以采取集中在同一时间内不加停歇地、连续反复地学习,直到记住为止;也可以采取分散学习法,即把学习时间分散开来学习,直到记住为止。实验证明,分散记忆法不但在时间上较为经济,而且在保持上也较为牢固。有人曾让两组学生去记忆同样的一首诗,一组用集中的时间来熟记,另一组采用3天内每天读一遍的分散记忆法。其结果是:集中记忆法熟记诗所需平均时间为14.5分钟;分散记忆法则只需9分钟。20天后再现时平均需要提醒的次数,集中记忆法为5次,分散记忆法为0.4次。
究其原因?心理学告诉我们:前面的学习活动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活动,这叫前摄抑制;同样,后面的学习活动也会影响到前面的学习活动,叫做倒摄抑制。在学习中处于中间阶段的学习活动,有可能受到前后两个方面的干扰。因此,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另一个原因是连续学习相近材料,大脑受到单调的刺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
分散也有一个限度。有实验表明,每次学习时间应不少于12分钟,每次的间隔时间以1天的效果最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本人的习惯,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好学习时间分配。
Y、独处记忆法。因为记忆材料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不受干扰;所以独处一室记忆材料比人多时效果要好。可是,我们是生活在集体中,周围总有人群,总会有干扰,怎么办?我们的学习场所虽然来自地理环境;但是只要我们有选择地去注意和行动,就可以造就我们的行为环境了。也就是说,我们只看我们想看的东西,只听想听的声音,这样即使地理环境相同,对不同的人来说,行为环境就不同了。有的人因干扰而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有的人却相反,虽有外来刺激也能集中注意力。一代伟人毛泽东少年在长沙求学时,常选择在长沙城南门口闹市区看书,仍能静下心来学习,借此锻炼自己。只要我们有心学习,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总是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独处和相对安静的环境的。笔者家里的一位小辈,就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和时间,在家里的浴室和厕所里,都放上书,利用一切时间,学习诗文和思考问题。
J、综合记忆法。要记忆很多的学习材料,一般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部分记忆法,即把学习材料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安排在几个时间单元去识记,直到记熟为止;二是整体记忆法,即把学习材料从头至尾进行识记,直到记熟为止;三是综合记忆法,即开始对整个学习材料作一番理解,然后分段进行识记,最后再综合起来复习巩固。
有人实验证明,整体记忆法优于部分记忆法。有人用诗作为记忆材料,结果是:学习20行、30行、40行、50行、60行、120行、240行的诗,整体记忆法和部分记忆法比较,节省的时间依次为12%、13%、9%、12%、22%、17%、19%。综合记忆法又优于整体记忆法。为了熟记一首诗,必须复习的平均次数是:部分记忆法为16次,整体记忆法为14次,综合记忆法为9次。
具体采用何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内容多,难度大,联系紧密的学习材料,应当采用综合记忆法;对于学习内容不多而联系紧密的,可采取整体记忆法;对于学习内容多而联系不紧密的,可采用部分记忆法。
K、交替记忆法。实践证明,学生前后学习的材料性质越相似,记忆效果越差。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熟记一批形容词。第一组休息五分钟,其它组继续学习。第二组记忆另外一些形容词;第三组记名词;第四组记数学。五分钟后,让各组把开始记熟的形容词默写出来。结果,第一组成绩最好;第二组比第一组的成绩低28%;第三组比第一组低20%;第四组成绩却只比第一组低8%。
究其原因,是因为相似的材料在大脑皮层中所留下的暂时联系比较接近,容易相互干扰,相互抑制。因而影响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在学习中不要单科独进,不要把性质相似的学科安排在一起复习。如学习语文、历史、数学三种材料,就应按语文、数学、历史或历史、数学、语文的顺序去学习,这样效果较好。
L、归类记忆法。按照事物同一特点或属性,把它们归集在一起,概括获得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而容易记住。人在识记活动中,对材料的分类、分组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人的经验是分类保持的,回忆唤起过去的经验也要借助于经验类别的范畴。
类化乃是信息编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编码是指信息内化于原有记忆系统的过程。通过把许多信息编码组成一个单独的组块,便能大大提高记忆力。比如:下列字母组合,一般就很难记住。
TZEATRLNIOEGIBREHALPE
但如果将这些字母重新排列成:LION[狮],TIGER[虎],ELEPHANT[象],ZEBRA[斑马],就能准确地回忆它们了。在各科学习中,都有大量知识需要归类和系统化,这是掌握大知识量、成为知识渊博之人的必由之路。
以上是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几种记忆方法。其实,这类有助于记忆的方法很多,各人可以查看有关书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用。
读书学习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要去记,最重要的是要有目的地记住一些东西。有些书要牢牢记住,有的只要观其大意就行了。在心理学上有预定目的任务的记忆叫做有意记忆。实验表明:有意记忆较之无意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在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时,80%的受试者能正确记住要记忆的材料。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对一定要记住的材料,要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以便提高记忆效果。
4、应用阶段
综合检验智力提高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把所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提高实践能力。知识的应用使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得到检验,是促进知识理解和保持的一种手段,发展文化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也是对智力的综合检验。学生会从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尝到创造的乐趣,进而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知识应用的基本形式和过程。知识应用的具体形式很多,课堂“问题为中心”、“探究型课程”等就是知识的具体运用。形式上有口头或书面作业,实地操作或实地作业,应用知识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等等。
知识应用过程由课程的性质和难度所决定,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1、审题。首先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剖析课题的条件和要求,抓课题的关键,弄清课题所叙述的现象和过程,找准所要研究的现象。
审题要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维等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审题有时是简缩的、一次完成的,但遇到比较生疏、复杂而困难的课题时,则往往是扩展的,而且要反复与后面的环节交错地进行。
实践表明,学习者在解答课题时,常常出现审题方面的错误。审题错误,就会文不对题,导致全功尽弃,得不出正确结论。主要表现:一是在没有弄清题意或对课题结构没有透彻了解之前,就进行猜测或盲目尝试:二是审题时粗枝大叶,常常疏忽或遗漏题目中的某些条件:三是对题意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或由于知识、智力上的问题,找不出课题的隐蔽的重要条件;四是在解题时,不能在全过程中始终保持题意,有时忘记了条件,有时中断解题过程而重新去审题。所有这些都会给解题带来困难。能否审好题,实际上关系学生的综合智力水平,是对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衡量。加强审题训练,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2、构思—重现有关知识,实现课题类化。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构思,是解决课题的重要一环。解决课题首先必须利用己经获得的有关知识,有关知识的重现是在感知课题的条件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实现的。这种重现往往总是和审题反复交错进行着,经过对己有知识的“筛选”与加工而完成的。有的人在解决课题时所重现的知识往往并不都是必要的,有些甚至于是导致错误的。这种情况可能是没有认真地审题,也可能是由于旧知识的干扰、大脑过度疲劳或当时的心理状态不佳等造成的。
课题类化,即通过思维和想象把握具体课题内容的实质,找到它与相应知识的关联,从而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己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这样,就能依据己有的知识去明确课题的性质,解释同类现象,或做出解题方法的判断。课题不能类化,也就无法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有的人由于独立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从课题情境中抽出与解题有关知识相同的因素,或者由于对己有的知识不理解、不巩固,所以在课题类化方面发生困难或错误。因此,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极为重要的。
3、解答—形成解题判断,找到解题的方法和答案。
形成解题判断,然后向实践转化,这是应用知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解题判断是在审题和重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实现的。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对比和选择,确定所要采用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
应用知识的这些环节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有的人在形成解题判断时往往发生困难或错误,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或事实依据;或者缺乏严密的逻辑顺序;或者生搬硬套,片面地把它拉入有关的新知识系统中等等。都是应该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学习者可以找一些中等难度的题目,按照上述程序加以应用,然后增加难度,通过练习,使自己掌握应用技巧。应当指出,在课程改革以后,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课程探究这样的应用过程是会经常进行的。
上面探讨了学习过程四个阶段及其主要思维形式,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每个阶段都有核心智力因素,其它智力也会参加,而注意力是贯穿全过程的。也就是说无论那个阶段的学习,学生都要全神贯注,不能思想开小差。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听得懂、理解透、记得牢、用得上,高质量完成学业。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漫不经心,偷懒好玩,在学习上混日子,是絕对搞不好学习的,必须坚决纠正。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能充分展现青春活力,创造美好前程。
三、学习中智力在不同个体上的总体表现。
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造成这种情况有遗传因素,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总的表现为四种状态。
1、          知识掌握快、遗忘慢。
课堂学习效果好,知识掌握牢。这类学生充分掌握了常规学习规律,方法对头。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很强,能够当堂消化;记忆能力强又能及时复习,按照遗忘规律,安排好后续复习时间表,并认真执行;认真做好作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从情商上讲,他们学习目的明确,有对国家、家庭和自己负责的精神,对学习有兴趣,责任心强态度认真,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与老师配合,争取和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教学资源,使自己不断得到提高。
2、          是知识掌握快,遗忘也快。
学习效果好,掌握快,但忘记也快。这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力都不错,也能当堂消化,但记忆力不是太强,复习不及时,后续复习也没有安排好,或不能认真执行,因此学习的知识不巩固,月考和期终考试成绩不会太理想。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坚持性都差一点,责任心不太强。
3、          知识掌握慢,遗忘也慢。
知识掌握慢,但弄懂了不会很快忘记。这类学生没有认真执行常规学习方法,预习不认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弱,课堂学习效果不好,需要花许多课外时间来消化。这类学生可能智力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都差一点,但记忆能力尚好。也可能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认真执行常规学习要求等问题。
4、          知识掌握慢,遗忘反而快
这类学生可能智力水平比较低,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都不是很好,,缺乏想象力,思想迟钝。在方法上又不按常规学习要求办事。课堂听不懂,课后又没有把问题搞清楚,复习不认真,马马虎虎混日子。或者在情商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不感兴趣,缺少意志和毅力,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或者着迷于电子游戏机等,玩物丧志,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上述四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最好,第四种状态最差,第二、三种状态一般。不管你的孩子或学生的学习处于那种状态,都要认真分析原因。当孩子处于二、三、四种状态时,首先要弄清是由于情商不佳还是智力欠缺的问题。情商方面要看学习目的明不明确,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激情,意志品质是否坚强,学习行为习惯是否符合常规学习的要求。智力欠缺要作具体分析,五种智力是那种智力欠缺,然后在具体学习和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和提高。
世界上过目不忘的人是极其罕见的。除了个别的特例如超智者和白痴外,初生婴儿的智力水平是不会相差太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是形成他们智力水平的决定因素。了解学习悟性的状况就可以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如果孩子表现为第四种状态,就要有意识地加强五种智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学习上要求下苦功夫。“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能知几十知”。就是说,人家一次能学懂的,孩子虽然笨,用几十次总可以学懂的。遗忘快,就要不断复习巩固。天才在于勤奋。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科学知识是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和保证。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要从政策层面保证城乡学生受教育权利平等,通过改革理顺办学的体制、机制问题。对于广大教师和家长来说,要用求实的态度,结合实际,掌握情商和智商的科学知识,做辛勤园丁和孩子灵魂的工和师,“传道、授业、解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培养高尚情操和德才兼备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