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建筑学前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31:32
张贴时间:2010-06-21     访问次数:5352
嘉宾简介
朱文一
教授,1985年、1988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哈佛大学学者访问;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主要兼职有: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常务理事,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建筑学报》、《城市规划》、《世界建筑》、《国外城市规划》、《华中建筑》、《城市环境设计》、《城市建筑》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与成果:
中国建筑与城市原型研究:专著《空间·符号·城市》于1993年和1995年分别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出版;“院的本质与文化内涵的追问”、“不识场所真面目?”、“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译码”等学术论文先后发表。
微观北京城市弱势空间系列研究:“北京城市弱势空间研究”文章发表;指导研究生完成《北京街头商摊空间研究》、《北京城市观演空间研究》、《北京城市无障碍空间研究》、《胡同游与北京旧城》、《北京旧城“城市文本”》等近十项学术研究。
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系列研究:指导博士研究生正在进行《当代北京城市行政空间研究》、《当代北京城市宗教空间研究》、《当代北京纪念性空间研究》等等专题的学术研究。
中国属性建筑与城市设计创作探索:1996年获’96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金奖;1999年在第20次国际建筑师大会上做“迈向21世纪的建筑与环境”专题演讲;“中国营建理念VS‘零识别’城市/建筑”、“当代北京建筑『词典』”、“和而不同两校园: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新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等论文发表。断续主持或参加20余项国际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竞赛,其中多项设计中标或获奖。
教授课程与获奖:
本科生必修课“建筑设计原理”和学校新生研讨课“建筑发展趋向”;研究生学位课“现代建筑引论”和选修课“建筑与城市理念”;本科生和研究生设计专题课程指导。1998年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5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娄雷。大家现在关注到的是清华名师讲堂的特别节目,今天我们的节目将会继续进行,和大家共同关注的学科是建筑学学科科,为大家请到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朱文一老师来到聊天室,和我们大家进行交流。朱老师,先跟我们的网友打声招呼。
朱文一:Hi。
主持人:说起建筑学学科,很多同学在高中的时候没有接触到,高中的时候就学文科、理科,建筑学科是一个怎样的学科,里面有怎样的专业?在节目一开始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朱文一:首先非常高兴能够有新浪这个平台,能够向广大的考生和建筑专业的爱好者,能够简单地聊聊建筑学的学科情况。要回答网友的问题,先简单说两句。
建筑学科应该说是一个古老的学科,有人的时候可能就有了居住,就有了建筑学科的问题。那个时候当然不能叫建筑学科,当然是有了建筑,应该这样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筑学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学科。主要现在说的建筑学科是近代以来,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大量的人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对建筑,对建筑形成的城市有了新的需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百多年来作为一个学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主要是包括有建筑学专业,比如说建筑设计,还有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这个专业。还有风景园林或者叫景观这个专业。还有建筑技术这一块,建筑的物理性质、物理环境这一块。还有就是建筑历史、建筑保护这一块等等。现在一些新的学科的增长点,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有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还有新出现的数字世界的理念,还有和谐社会的理念等等,都在建筑学的学科中相应地结合,成为发展方向。
主持人:对于我们大家来说,现在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住房问题,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话题,住房可能会跟建筑相关,大家都很想知道中国现在建筑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大家进入学校之后究竟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您给大家也做一下介绍。
朱文一:住房是建筑最贴近人民群众的一个代表类型,而建筑学专业所面对的学科特点,当然不仅仅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住房,而且是要提供好的住房,提供舒适的住房,提供宜居的住房。不仅是居,还要宜居,是这么一个概念。所以,可以看到我们古代就有学者的理想化,叫居者有其屋,首先要解决有屋的问题。我们现在也有学者引用古代诗词,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引用古代的诗词,叫“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也是针对中国的情况,针对全世界,可能还有不少人没有居住面积的状况,建筑师要负有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学生要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在各位高考的考生也好,家长也好,可能看到现在房价、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以前可能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作为各个行业的隐含状态,现在住房问题,把建筑这样一个类型变成一个显学,非常引起关注,同时社会也很关注。所以,我们的建筑学专业,当然不仅是面对住宅这个问题,面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营造,面临像两院院士吴良镛院士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应该是面对整个人居环境来营造,其中当然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城市很多出现的问题,要打造或者要营造一个宜居的城市,还包括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平衡,一句话就是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学科。
主持人:朱老师,其实大家都知道建筑学可能有的时候会跟一些艺术学科相关,比如说我们要让建筑变得更加好看或者比例更加协调,但是它也要跟周围的环境相关,要了解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的文化等等。所以,这个学科并不是单纯的说只学好几门功课就可以,更重要的是要考量和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的同学们进入到建筑学科之后,他究竟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或者说我们学院要培养大家什么样的素质?他们在学校期间是不是也会学什么美术课,您给大家这方面介绍一下。
朱文一:您刚才这个问题后边这一段更贴切,考生或者学生进入到这个学科之后需要获得什么样的素质,或者学校、教育部门培养学生,让他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样可能更准确。实际上从我们学科来讲,容易一般被考生也好,家长也好,认为是一个偏艺术的猜想,是不是要画画。我简单说两句,这个学科确实被考生家长或者考生说到了一部分,确实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理工与人文的结合这么一个特征。但是本质上讲,建筑学学科是一个在工学门类下的工科,因为这个房子的结构安全、房子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房子如何更好地使用是第一位的。而各位家长和考生看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建筑都要评判一下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那个当然是我们建筑学科研究的内容范围里,但是不是只有美术,还包括结构的安全,包括使用功能这方面。所以,这个学科的特点导致了我们要培养学生同时要具有扎实的理工基础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建筑学科对应的领域叫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师或者叫景观师,大概在这个行业领域的叫法。对应我们的毕业生所在的单位叫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设计研究院,当然还有各个城市都有的规划管理部门,那是作为公务员招聘我们的毕业生。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
主持人:您刚才说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理工科的素养,又要具备人文方面的素养。您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讲讲主干学科都学什么,比如说高数学不学,艺术概论学不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朱文一:因为建筑学的学科是理工与人文的结合,这决定了我们的课,理工的课高等数学是要有的,到了二年级、三年级我们有物理,但不是普通物理,是建筑物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的热工学。还有建筑的结构的课,建筑的力学、结构的选型偏理工的课,这是一类。另外一类,我们进入到大学里边,进入到建筑学科的考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可能要学习相应素描的课程、水彩的课程,这都是基础课,都是必修课。我这里还要强调一下,我们建筑学的学科最主要的主干课叫建筑设计课,是从一年级学生刚一进入学校的第一门课,一直学到他四年毕业或者五年毕业,或者研究生六年毕业,这个课程叫建筑设计系列课、建筑设计主干课,贯穿一至五年级或者一至六年级、一至四年级。这个课程是综合的,因为它是一个设计的课程,采用的是师徒式的教学方式,一个老师差不多带十个学生,一个学期两个设计,师徒式手把手的教,这个课程可能是建筑学学科的课程和其它工科或者其它学科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建筑教育课程最有特色的课程。因为它融合了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十几个设计,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通过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渐的领悟建筑设计的规律、建筑学的规律。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这儿再强调一下,我们对考生没有要求,就像主持人前面说的一样,学生在进入建筑学科之前高中、初中都没有太接触到建筑学这个学科,所以我们考试的要求和对考生招生的要求上,并没有要求考生之前就要具备画画的能力,以前就要具备建筑学的知识,没有这个要求。
主持人:其实还是要未来到我们学院里读书,从基础开始培养。
朱文一:对,我们有一整套应该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所以,从过去那么多届的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学生都应该说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主持人:通过您刚才的介绍,我觉得建筑学科是很有个人标签的学科,因为会把个人的特色包括自己的想法都能够融入到你未来的作品当中。而且你刚才也说到了,老师相当于是小班教学,手把手去教,很大程度上会尊重学生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给大家很多空间。清华大学的建筑学科应该说在全国都是顶尖级,大家很想知道我们学院的办学历史、特色,包括我们这些院系的设计,给大家一个简单的介绍。
朱文一:因为我本人是清华建筑学院的院长,如果举例来说,说建筑学学科,说我所在的学院更熟悉一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前身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46年,由著名的学者梁思成先生创办,到今天已经64年的历史了。
粗略的划分,60多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前30年、后30年两个阶段。前30年,我们学科的创办人梁思成先生提出人居环境论,他的理想是“居者有其屋”为代表。改革开放以后,也是梁思成的学生和战友,清华建筑系第一个梁思成聘来的教师,现在的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是当时第一个教师,他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出从广义建筑学到人居环境科学,提出“从居者有其屋”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后30年的情况,拓展了建筑学的内涵。所以,我们今天说的建筑学的反映时代特征的说法,是吴良镛院士提出来的,叫人居环境科学,包含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还有建筑基础科学四位一体,以及这四位一体的学科和其它人文、理工相关学科的交叉,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或者说引领了时代的发展,引领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所以,他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在1999年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大会上,由吴良镛院士起草的《北京宪章》,里边的内容就是以人居环境科学为主要的内容写进《北京宪章》,成为指导全球建筑学学科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这也说明清华的教授做出的对于建筑学的贡献,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句话,清华建筑学院、清华建筑学科在国内一直处在一个领先的地位,现在正在迈向或者正在跻身世界一流的状况。
从建筑学的发展来看,清华建筑学科的发展也是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就是中国大建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的大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清华的建筑学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新形势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个办学的理念可以简单总结为“一”、“二”、“三”。一是指一个基础,就是指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二”是指两点关注,指关注国家建设前沿,关注学科发展前沿,这两点关注。“三”是指三项结合,教学、科研、实践三项结合。“一”、“二”、“三”的办学理念不仅是对清华建筑学科的一个定位,现在、未来的发展,同时也体现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建筑教学中。我们培养的学生也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宏观、更整体的把握现在人类生存空间的状况,而不是建筑物本身,仅仅盯在一个建筑物本身,这是一个。
另外,我们的学科发展、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关注国家建设前沿,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因为我们的学科和国家的建设紧密相关,国家大建设带来学科的大发展。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是鼓励首先往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级的重大设计院、规划设计单位。建筑、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这是清华大学的传统。所以,在建筑学科里面,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现得更为充分。
从清华建筑学专业或者说建筑学科创建以来的60多年里,我们一共培养了5000多名毕业生,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比如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培养的学生,现在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还有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总裁,还有等等各地规划局的负责人,都能看到清华建筑系培养的毕业生的身影。还有我们的毕业生也在美国大学里的建筑学院担任院长的职位。有在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担任院长,还有我们培养的毕业生都活跃在建筑创作的领域,他们参与了奥运会项目,参与了世博会项目。还有在国外,在发达国家也有设计项目。等等,也能表明一个是现在国家的建设需求,给清华的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我们也顺应国家的要求,我们也努力、积极的探索新的模式。所以,现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由原来以本科生为主,现在发展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重,1100个学生里,500多个是本科生,另外的一半是研究生。当然研究生里面包括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主,这样一种研究型的学科,本科到研究生并重,为国家、为这个学科输送更多的人才,我们也在努力的探索。
主持人:您刚才介绍本科的同学和研究生的同学一半对一半,大家很关心一个问题,比如像读本科的同学,有没有可能会跟研究生的同学一块儿做项目,或者一块儿跟着去交流,老师在平日里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有没有给大家提供一些很好的实习的平台?
朱文一:建筑学院的学科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所以,我们在每一个阶段,包括本科、研究生,还有博士培养阶段,都有大量的实习机会。
另外,清华也是推研的制度,也不光是清华,我们大概每年本科生里边有差不多一半的学生可以直接推动免试推荐进入研究生,其中一部分直接进入到博士研究生,成为直读博士生,或者叫直读硕士生,这么一个培养计划。我们的目标是朝着高考进来、硕士出口,或者叫研究生出口,朝着这么一个方向在努力,当然现在只有一半的学生可以进入到研究生学习,我们正在努力,以后也是符合建筑教育国际的趋向,国际的趋向可能没有本科的建筑师,建筑师职业的需求至少是硕士,或者不叫至少,就是硕士,也不是博士,就是硕士,这么一个培养定位。
主持人:朱老师,如果大家对学院还有想了解的,包括对学科想了解,您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比如院系的网址,或者负责教育的老师一些联络的方式,提供给大家进行咨询。
朱文一:可能最方便的联系方式就是点开清华大学的网页,然后在里面找到建筑学院,建筑学院的网站自然就可以点开。当然还有更及时有效的方式,就是观看新浪的访谈节目,能够更直接。
主持人:谢谢朱老师今天给大家聊了聊建筑学,您来到聊天室和大家进行交流,同时感谢大家在线关注,本次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朱文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