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没有他信所以没有自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41:54
家长和老师应注意反省自己,是否因中等生“表现平平”而大失所望?是否常常埋怨中等生“无能”、“不中用”、“没出息”、“不成器”?是否暗自觉得孩子们不如年轻时的自己?是否说过中等生不如优等生的话?是否有当众批评和嘲笑中等生分数低、反应慢?……尽管有时是无意的,但这种消极的评价对于中等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是严重的伤害。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当多和中等生进行—些“平等”的交流,应当尊重中等生作为班级及家庭一员,在班里和家中的地位;应当听听中等生对班级及家庭建设的意见,能够采纳自然很好,不采纳也应当心平气和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如此孩子就会体验到自己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体验到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尊重和信任,自然也就能够形成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根据“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要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平平”的方面,让他们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
中等生就像一块撂荒的土地,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播下希望的种子,需要用激励的语言、赞许的目光、温柔的动作、甜美的微笑去耕耘。我们要给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以特别的关心,用爱来温暖角落里脆弱的心,把爱捧给他们。
东子向来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拥有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全面成长,从而可以在漫长的一生里快乐、从容地度过每一天。现实告诉我们,一个综合能力强、心里充满快乐和阳光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一定好,但走出学校后,无论他身在何处,都会因为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生存的能力强,而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价值。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孩子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的现行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一味地追寻所谓成功教育,以考北大上哈佛为目标,而忽略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心灵感受。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前程似锦,大多数孩子还是会像你我一样成为生活中的凡人。其实,并不是只有成为“精英”才算成功。一个能在未来自食其力,对事业、生活永远保持乐观态度,对家人对他人充满爱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成功。
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都曾是中等生,换位思考,当年你作为“中等生”时,你的心理感受如何?不希望被理解、被关注、被肯定吗?
理解是转变的开始。
去理解我们的孩子吧,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赞赏,中等生的人生一定会灿烂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