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博士奔丧:故乡沦陷,无人幸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2:01
复旦博士奔丧:故乡沦陷,无人幸免

南方都市报 萧锐

 

复旦博士的奔丧日记,让我们再一次目睹和回望,那个久未谋面的故乡:一切都还那么熟悉,一切的熟悉其实都同时在模糊着我们的记忆。那曾经温暖的家,可能就在今夜变得断壁残垣;那曾经被称羡的高歌猛进,难道只有在伤到自己时才会觉察到痛、才知道喊?没有人可以幸免,在傲慢权力不知收敛、基本权利无法实现的当下,所有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关于故乡山西,发生在太原古寨的强拆案,更多情况请关注,死者儿子孟建伟的博客

 

 

   这是怎样一个人间!强拆的新闻,已经到了需要靠与众不同的细节来搏出位的地步。闹出人命,甚至几条人命;自焚,直到多人相约自焚,都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10月30日凌晨,发生在山西省太原市古寨村的血拆案,因为死者儿子的复旦大学在读博士身份而变得不同。据最新报道,包括副区长计建中在内的几位责任官员以惯用的“免职”形式进行了初步处理,而从死者家属方面透露的消息显示,有人已经开出了“1000万元以下都可谈”的私了价格,并希望更换官方“信得过”的律师。

26岁的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孟建伟回家奔丧,从光鲜亮丽、盛会欢歌的上海复旦,到54岁的父亲被活活打死的太原古寨,13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俨然是在完成两个截然不同时空的穿梭。他所记录下来的遭遇,除了拆迁的暴力与血腥,还有当地官员推脱、扯皮的态度,私了,换律师,一切如出一辙。是的,不适应,也想不到,但这就是现实,就这么生生摆在每个人面前。这么近,撕扯着每一个人情感,谁都做不到无动于衷。

博士的奔丧日记让人动容,但内中细节却是不出意料的雷同:半夜翻墙入户的歹人,肆无忌惮地炫耀暴力,无辜平民命丧黄泉,竟然惊不起丝毫的响动。所不同的,恐怕也就是这位已经死去的父亲,三十多年靠卖豆腐供养儿子读大学、直到博士。现在,到了有回报的时候了吗?现在的一切,可以称作是“回报”吗?确实很残忍。但也就是这寄托了贫寒子弟几乎唯一希望的读书深造,让儿子孟建伟在权利救济无望、官方处理趋于拖沓的时候,依旧不愿低下他倔强的头——出了人命,必须要有一个说法!检索那些刚刚过去、甚至连血迹也未完全洗掉的强拆案件,读到那些千篇一律、“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员果然个个还在”的后续处理,孟建伟选择了诉诸媒体与网络,其实他也别无选择。

当然,这不仅不是媒体在躬逢盛世,恰恰是舆论的职责所在。能够看到事件发生地的媒体报道,寥寥数语的简讯,用“案件处置有了新进展”作为标题。对于已经获得互联网围观的“复旦博士奔丧日记”,静默成了地方媒体的常规动作。也总是在这个时候,言论空间的多元与传播平台的现代化,才变得尤为重要。惨案一再发生,细节波澜不惊,越是这样的现实才越需要公义的围观。尽管,这样的围观显得势单力薄,这样的努力频频碰壁。有人苛责媒体的无常性,关注点随时在转换,太多个案不了了之。但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舆论关注都仅仅只能作为起点、或者一环,事件的解决需要权责部门、民意机关的制度化督办。诸多社会职能的长期缺位,强拆得不到来自权力的起码反省和根本遏止,民意的代表与被代表成为令人痛心的麻木,没有真正意义的追责,没有起码的程序回避,这,就是现实。

据当地官方的初步调查结果,参与血案的,被抓捕的,是几个保安,他们的背后据说是一家“民营”的保安公司。在这样的时刻,源自权力的调查最先想到的,当然就是把权力摘净撇清,把责任推给个人,推到一家小小的保安公司身上。然后就是拖延,就是对细节的纠缠。说不过去,只需要基本的判断,就能够看出这绝对说不过去。但就是有人会天真地以为,这个说法是可以的,也足够应付当前的局面。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早已发生,长期存在,已经让太多的人大意——怎么会那么巧,怎么就会轮到我头上。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是那么巧,就是轮到了——今天,或者下一次。复旦博士的奔丧日记,让我们再一次目睹和回望,那个久未谋面的故乡:一切都还那么熟悉,一切的熟悉其实都同时在模糊着我们的记忆。那曾经温暖的家,可能就在今夜变得断壁残垣;那曾经被称羡的高歌猛进,难道只有在伤到自己时才会觉察到痛、才知道喊?没有人可以幸免,在傲慢权力不知收敛、基本权利无法实现的当下,所有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当然,宏大的制度设计需要跟进,但个案的正义也必须得到实现。尤其是制度正义已经在酝酿的这些时间,没有理由,让公民再遭遇不公的对待,更没有理由让不公建立在毫无技术含量的错漏之上。“离开故乡,不过是为了更好回来”,这几乎成为很多在外奔波的游子心中几乎作为信仰的一句话,但“如何回去”、“还回的去吗”,却才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