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如何强化会计电算化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8:29:41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狭义的农村信用社会计电算化,是指信用社应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含对公业务、电子汇兑、储蓄业务及联网通存通兑业务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信用社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农村信用社电算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也给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会计电算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是信用社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会计操作主要是以算盘作为主要计算工具,靠手工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严峻的竞争形势对会计数据的要求日益提高,其会计职能和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相应的会计数据处理量大大增加,原始手工处理会计数据的方式速度慢、效率低、准确性差等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亦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经营管理工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农村信用社先后经历了农业银行直接管理时期地、农业银行间接管理时期、行业自治管理时期、省政府管理时期四次改革历程,会计操作技术也逐步地完成了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操作,进而发展到电算化操作的目标。电子计算机在农村信用社会计中的应用,极大加快了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缩小了与其他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是农村信用社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必将对农村信用社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推动农村信用社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需要。 

信用社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指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是信用社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其范围并非固定不变,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置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及会计凭证的格式和账簿的设置等,它会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而农村信用社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信用社会计工作实现会计工作程序化、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化、报表文件统一化以及数据资料完整化和代码化等。所以说,农村信用社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实现信用社会计电算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实现信用社会计电算化,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三)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加强对会计信息的自我保护。

农村信用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农村信用社会计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的产物,其电子技术处理业务的性能高,隐蔽性强,并且具有强大的排除错误和抗干扰的能力。在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会计、信贷、管理电算化,建立农村信用社信息中心,实现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科学化,与传统的手工会计相比,更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处理的准确性,同时也是提高信用社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有利于加强信用社素质建设和内部职责建设,强化责任,确保安全。

就计算机的高尖端技术而言,要求信用社业务操作人员除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外,还应具备娴熟的业务技能。这就迫使信用社彻底摒弃子承父业、队伍散、素质低下的旧习,加强业务学习,注重把专业从才及时补充到信合队伍中来,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因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本身出现差错的机率很少,均系人为出错,而且一旦出错,损失巨大。为了防止违法行为发生,就要求信用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范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对处理同一笔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以分清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减少差错,避免资金损失。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信用社会计电算化工作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起步毕竟较晚,尚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加之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仍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思想认识深度不够。

受传统观念制约,现在的农村信用社业务人员,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认为会计电算化就象算盘、计算器一样,只是采用了电子计算机这种特殊的工具替代了手工操作而已,从而忽视了电子计算机能够做到手工所不能或者很难做到的工作,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信用社经营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有的单位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运作效率,直接制约着农村信用社会计电算化工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与原有的会计制度不相匹配。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一些原有的会计规章制度明显不适应,尽管目前已出台了关于使用计算机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但缺乏一套既符合会计业务部门工作需要,又适应电脑管理的规章制度。突出表现在:

1、运用电脑处理业务缺乏规范化,如密码管理,电脑记账的控制操作管理、微机操作与柜面业务的配合分工等制度不健全,对现有制度执行不严格;

2、计算机机型的选用和统一应用的程序设计不明确,内部监控制度和业务操作的授权处理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都给信用社自身防范经营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三)现行会计业务管理滞后于电算化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信用社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存通兑、电子汇兑和自助银行等多项金融创新应运而生。同时,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突破传统会计处理模式成为可能,如一些农村信用社实行的单柜员制,每个柜员都可以办理出纳、储蓄、结算等业务,使会计业务管理很大程度上已不适用于计算机支持下的会计业务。 

(四)人员素质和岗位组合与电算化不适应。

农村信用社实行电算化管理,要求业务人员既要懂金融业务,又要熟悉电脑技术知识。而目前的柜台人员大多只经过简单的电脑培训就上岗操作,技术不熟练,处理业务速度慢,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不知所措,遇到机器故障更是束手无策,造成业务积压。既影响了会计业务处理,也给客户存取款造成不便。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信用社会计业务流程和岗位设置都发生了变化。岗位的变化,有可能使柜台人员在适应过程中发生差错,同时各行业务发展水平和会计电算化程度不同,岗位重新组织也无统一的标准模式。如何根据经营规模、业务量大小及会计电算化程度,制定一套适合各单位实际情况的组合方式,是加强会计日常核算和监督的重要问题。 

(五)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

会计电算化系统是标准的人机系统,通常是将经过人工复核过的数据资料通过键盘或其他方式录入计算机,由系统根据事先设置好的流程进行加工和处理,最后输出有用信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计电算化的处理程序是标准的而且是不可更改的,在正常情况下,只会机械式地对录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此只有录入资料的准确无误,才能够充分保证输出结果的正确性,而录入资料的准备工作则需要人工来完成。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以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掩盖了操作的中间环节,操作人员只关心凭证的录入,而后续工作的处理则完全由计算机来进行,而且是操作人员所无法观察到的。况且随着业务的发展,免填单、柜员制的纷纷出现,在没有其他人员监督的情况下,操作人员的规范性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就这一点,目前农村信用社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六)系统功能单一,无法及时满足系统用户的服务需求。

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来看,虽然已经能够实现存款、贷款、结算、报表以及监管等多项功能,但其信息资源目前尚无法或无法全部实现共享,各子系统功能相对独立。就拿结算系统来讲,目前信用社仍然实行的是手工结算时期的三级联行模;综合门柜业务系统也只能够实现县辖及同城范围内的实时资金清算;省内结算通过省辖电子汇兑系统,且是实行的晚发早收的批处理技术;跨省结算则需要通过另外的全国特约汇兑系统。既然是特约汇兑,从名称上来看,参加单位极其有限,如此算来,一笔跨省结算业务从办理到入账至少需要两天时间,且必须保证双方信用社均参加了全国特约汇兑系统。这些与其他专业银行的全国联网、异地结算、天地对接等现代化的操作系统都无以伦比,从主观上严重影响了客户第一时间需求,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誉度和推广面;从客观上无疑加大了信息时代与其他金融业的竞争难度,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份额。

(七)审计监督方式滞后。

实现农村信用社会计电算化,不仅带来了信用社会计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与发展,而且也对审计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其他部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初期,由于缺乏计算机审计监督和其它一些原因,曾经出现了大量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事件,使一些单位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如何对那些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信用社业务进行审计监督,已不可避免地提到了审计部门的议事日程。但从当前运作情况来看,一是大部分信用社因领导重视不够和管理上的误区,导致审计手段过于落后,几乎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没有超前意识;二是有的信用社虽然初步把计算机业务作为一审计环节,但因审计人员对电脑知识掌握深度不够,审计对象也只停留在输入凭证及输出资料的核对上,而对计算机内部程序的设置及帐务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一窍不通,甚至推托是计算机管理部门或系统集成商需要考虑的问题;三是因信用社管理部门对新业务品种传输过程中的扭曲,未把审计人员列入业务重点培训对象,导致审计人员对新业务无从下手,有的还需业务操作人员指点,形成审计误区。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防范会计电算化风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才能取得成效。就当前农村信用社会计电算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今后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定历史阶段的会计环境制约着这一历史阶段人们的会计思想认识水平,而这一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又制约着这一历史阶段的会计组织、制度、理论、方法的发展和实际会计工作水平,所以说主要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加速会计电算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和必要保证。各基层领导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带动、领导员工努力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认真贯彻落实会计电算化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具体部署会计电算化安全防范工作,提高全员会计电算化操作水平和防范会计电算化犯罪能力。一是把思想工作落实。各级领导班子应树立搞好会计电算化建设是整个班子的责任,将会计电算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把组织工作落实。建立和健全信用社会计电算化工作组织管理体系,是加快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把教育工作落实。切实加强会计电算化风险防范工作,大力开展电处化安全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自觉维护会计电算系统安全。

(二)健全制度建设,堵塞漏洞。

制度建设是搞好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在会计电算化应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做到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相配套,做到技术开发与制度建设并举,系统应用和制度保障同步。要将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规范内部人员行为和健全内部制约机制方面,尽快完成从手工操作到电子化应用过程中的新旧制度更替和管理方式转变,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制度。完善会计电算化项目开发、维护和运行过程中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严格会计电算化人员权限管理,防止责任不清;二是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软件和设备统一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源程序、密钥、密码、帐户信息和数据结构等重要资料要严格保密,废弃报表和存储介质要及时销毁。三是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会计、科技、保卫、稽核、监察、纪检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大会计电算业务稽核的范围和力度,定期组织检查,防患于未然。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培训。

会计管理最终是人的素质管理,农村信用社会计电算化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核算方式,对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除了要求具备常规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求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商务知识、以及会计、审计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综合能力方面,则要求同时具备学习能力、管理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拥有,除了需要长期的工作实践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获得。

1、从思想上抓起。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有高度自觉的安全防范观念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通过强化岗位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

2、从业务操作上做起。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经过岗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上机时必须按规程进行操作,上级部门应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负责组织基层信用社的人员管理与培训,要把金融法规、新业务作为内容,提高业务素质。

3、从业务技能培训上巩固。针对电算化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电脑业务技能培训。一是走出去,将农村信用社内部的优秀人才输送到各大专院校去进行深造,以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二是请进来,将农村信用社急需的高精尖专业人才吸收进来;三是加强内部培训,通过聘请外部专业教师和内部专业人员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四是注重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傅带徒弟,徒弟帮师傅,一带二,二带四的方式激发全体员工的互帮互学热情。

(四)树立全局观念,实现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保证系统用户随时获取有用信息。

 经济学上常常会提到“信息不对称”这一概念,即信息的拥有者与信息的需求者之间由于对信息获取渠道、方法以及受到限制的程度的不同而得到不完全相同的信息,从而有可能做出对信息需求者不利的决策。在企业内部,由于管理者对信息的各种不同需求无法完全得到满足而无法做出决策,甚至做出错误决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传统的信息收集工作通常由决策层授权给相关部门去具体负责,而决策层往往只是根据相关部门提交的报告做出职业判断。由于相关部门信息收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收集的时间较长,二是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对有用信息的忽略,三是对决策意图的不完全认同等,都可能导致报告信息的不完整,从而影响到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当企业信息实现了充分的共享以后,一是部分领导可以通过网络自主获取相关信息,通过独立分析,能够及时做出应有的决策;二是通过信息的共享,可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保证对外提供信息的一致性。实现信息的共享一方面可以在系统开发的时候就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尽可能地提出各种合理需求,将系统设计成综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思想,在主模块中预留各种标准接口,随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系统对接;再者可以通过设计中间件的方式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

(五)加强会计管理建设。

加强会计管理和金融电子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计算机技术要金融领域内的飞速发展,客观上打破了原有会计业务处理模式,要求会计管理也随之变化;同时,农村信用社会计在执行日常核算和监督职能时,为适应激烈的同业竞争和满足客户在资金划拨结算方面的要求,也需要业务处理方式和手段的电子化。为此,一是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系统,扩大功能,开发出高效快捷、集会计业务核算、信息处理、指标分析、事后监督功能于一体的会计业务信息处理网络。二是金融电子化要适应最新储蓄、会计制度的结算方式,并且能适应农村信用社业务制度的变化和新要求,技术上简明实用,易于柜台人员掌握操作。

(六)加强审计稽核力度,化解会计风险。

内部审计是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在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强化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操作行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防范经济案件、化解会计风险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但在电算化工作中,审计过程处于人机对话的特殊状态,因而也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农村信用社内控现状来看,正规化的对电算化工作的审计还极不够完善。结合实际业务工作,今后的信用社内部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计,检查电算化会计帐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按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单位内控制度,会计凭证附件是否规范与完整。

2、审查机内数据与帐务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帐册内容,做到帐表相符,对错误的帐表处理应及时加以调整。

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

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出现漏洞。

 

迁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