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建立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39:55
给疯癫—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建立背后的故事 2010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将在南京江心洲的小岛上正式开放。这个名为“南京原形艺术中心”的非盈利机构,是我国第一家以挖掘、收藏、研究和推广精神病... 
    给疯癫—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建立背后的故事

    2010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将在南京江心洲的小岛上正式开放。这个名为“南京原形艺术中心”的非盈利机构,是我国第一家以挖掘、收藏、研究和推广精神病人艺术为主的非营利性专业机构。“精神病人艺术的研究,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用中心的创始人、当代艺术家郭海平的话说,这个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一个被长期忽略和遮蔽的精神原形开始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它们将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重要的启示”。而郭海平更大的期待是,借由对精神病人艺术的探究,我们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和观念也许会发生一些改变,如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们,并肯定非理性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天才

    他穿短袖衬衫打领带,仪表堂堂,看不出有任何异常之处。

    2010年10月16日,南京市江心洲岛。中国第一家研究精神病人艺术的机构“南京原形艺术中心”落地于此。这个与南京市区一江之隔的小岛以出产葡萄闻名。原形艺术中心坐落于小岛深处,一栋不起眼的白色三层小楼里。周围是葡萄园和田野,旁边是农民开的“土菜馆”。

    “这里的房价比市区便宜两三倍,而且安静”,郭海平说,他们以每年7.4万元的价格租了三年。一楼布置成展厅,陈列着原形艺术中心从精神病院收集来的病人画作,以及日本的草间弥生、法国的博斯科等国外精神病艺术大家的作品,这批由郭海平合作者曾丽华从美国购买的世界各地精神病人的优秀作品在17日到达了南京,它们将作为11月11日中心开幕艺术的展览作品和研究资料。

    4年前,郭海平只身进入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与病人朝夕相处3个月,从500多个病人中发现了11个有艺术天赋的病人。4年后,这11个病人中,一个已经死了,一个出院,还有9个仍在医院里接受治疗。

    两个多月前,2010年7月21日,郭海平和他的合作者曾丽华一起从南京市建邺区民政局终于拿到了批准南京原形艺术中心成立的批文。郭海平给所有关心此事的朋友发短信:“批文拿到了”,一个朋友回信说:“再不成,大家都成精神病了。”

    郭海平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写入历史,郭海平个人的历史,南京民政局的历史,中国一千七百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历史,中国人的艺术史。48年前的1962年,法国人让•杜布菲在巴黎十五区的一栋民宅里成立“原生艺术协会”,打开了世界原生艺术的大门。而48年后,原生艺术终于来到中国。

    让那些“天才”的精神病人来这里画画,如今是郭海平最大的理想。他把墙壁刷成蓝色,为了让病人感觉放松。二楼三楼共设置四个画室,供病人画画,里面有沙发、书架、大画桌,“我希望他们从医院出来,在这里能感到很舒服。”

    智慧是第一个来这里画画的精神病人。下午两点半,二楼靠东的一间画室里,智慧拿着蜡笔,在画纸上一笔一笔地描绘彩色的波纹。

    “能画画很开心,我不想成名,也不喜欢别人夸奖”,智慧很认真地跟记者说。他穿短袖衬衫打领带,仪表堂堂,看不出有任何异常之处。接他过来的是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的王玉主任。王玉告诉记者,智慧恢复得比较好,已经出院,目前在家吃药。

    事实上,智慧已经三年没拿过画笔。2006年,郭海平“潜入”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发动病人们画画时,智慧就在其中。那是他第一次接触画笔。一开始他画的是鱼,每一个鳞片都描绘得非常仔细。有一段时间智慧没有了灵感,又不知该画什么,急得满头大汗,郭海平让他安下心来,不要着急,于是他画了一幅“水波纹”,还说“鱼就在下面”,郭海平告诉他这“波纹”有无穷的变化,果然,智慧便渐渐投入了进去,还说“有心理治疗作用”。后来水波纹系列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抽象艺术。

    2006年底,郭海平离开精神病院之后半年,因为人手或管理的原因,这场病人画画的活动就终止了。包括智慧在内的许多郭海平认为“都是天才”的病人,三四年中没有机会画画。

    原生艺术中心的成立,目前对郭海平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让那些有才华的病人能尽快重新拿起画笔。

    哥哥

    哥哥在连续三天三夜挑灯学习《毛选》后,亢奋无比,陷入了癫狂状态。

    “我跟精神病艺术的缘分,只能说是命中注定”。郭海平说。小学一年级时,他亲眼看到在农村插队的哥哥被五花大绑绑回家来。大他14岁的哥哥在连续三天三夜挑灯学习《毛选》后,亢奋无比,陷入了癫狂状态。

    在祖堂山医院,郭海平带病人画画时,其实,他的哥哥也在那里。有病人说,我认识你,你是郭恩平的弟弟。

    郭海平生于1962年,小学、中学都在“文革”中度过,社会的压抑与青春期的不适,使他成为一个叛逆的问题青年。他一度与朋友离家出走,准备偷渡香港。扒火车、步行,在广州郊外的野草堆里被野狗包围,最后在澳门边界被边防武警发现赶了回来。

    20岁那年,郭海平被邻居一帮整天画画的小年轻深深吸引,从此开始学画。接触艺术后,他开始昼伏夜出,不愿上班。邻居惋惜地对他父亲说,你这个儿子也完蛋了,也疯了。

    “到底是疯狂促使人进行艺术创作,还是艺术使人变得疯狂?”郭海平说,他开始意识到癫狂与艺术之间的神秘联系。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一度有想自杀的念头。一本他在路边买来的《医护心理学》教材救了他。对照这书里写的各种心理疾病的解释,郭海平大吃一惊,发现原来自己和周边的朋友有这么多心理问题。

    从那之后,郭海平开始研究心理问题,并开始给南京的报纸写心理方面的文章。1989年,郭海平与南京团市委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咨询热线。

    郭海平仍记得第一天的情形。热线号码已经在媒体上公布,12点开始接受咨询。那一天上午11点,郭海平买了两个烧饼来到团市委,准备吃完烧饼开始干活。一到办公室,团市委的工作人员正急得跳脚,说,你干的好事,电话不断响,我们没法工作了。等郭海平奋战到下午六点,才发现两块烧饼早就冷掉了。

    “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中国有这么多心理疾患问题”。做了四年多的热线,郭海平最终决定回到自己的艺术本行,做自由艺术家。三年后,经济日渐拮据,郭海平借款37万元开了日后南京有名的艺术集散地半坡村咖啡馆,咖啡馆内设“三米画廊”,展出一些小型的作品。2006年,他策划名为“病:我们今天的艺术”的艺术展,第一次将癫狂、非理性与当代艺术挂上了钩。郭海平在这次艺术展上结识了祖堂山精神病院的王玉主任,和精神外科医生聂鹰,聂鹰答应帮助他实现进入精神病院的想法。

    2006年10月10日正好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经过十个月的协商争取,郭海平终于获得院方首肯,拖着一只黑色拉杆箱,正式住进了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院长带着他穿过医院的走廊时,有病人悄悄问郭海平:“新来的啊?”

    尽管做好了各种思想准备,但在医院的头晚,当一位女病人凄厉的叫声划破了宁静的医院时,郭海平无法入睡了,为了减缓这种恐惧感,他把医院四楼的灯光开了整整一夜,整晚反复听笔记本电脑里范玮琪的歌《那些花儿》。

    王玉是祖堂山精神病院七个病区主任中的一位,她主动提出参与。每天,她都抽空到各个病区问,有没有人愿意画画。最后100多个病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郭海平准备了纸,附上油画、水粉、水彩、彩色铅笔、雕塑泥等五六种材料,供他们自由选择。经过两轮筛选,后来就筛选出《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中的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