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3:17
漫话读书
斯王禹
数着日历上最后的日子,不禁怅然。照例要问自己:今年读了哪些书?这一问,心里竟惶恐起来,时光悄无声息地流逝,不觉中一年又已过去。想到这里,转而平静下来,又拿起了书。
读书是个苦差使。孙中山先生说:“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翦伯赞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面壁”也罢,“坐冷”也好,读书总是清苦而又寂寞的。窗外世界一片喧嚣,独守一隅潜心读书的人愈渐减少了,鲁宾逊受得了荒岛的严酷,却禁不起人际的虚无,寂寞的难耐更甚于荒岛的孤寂。然而苦中有乐,能够吃苦才见精神。古语说得好:“不经磨砺千般苦,哪有芬芳次第开?”、“力耕才有大获”,正是这个道理。
读书也有读书的乐趣。“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读书有修饰之美;“千载奇逢,无如好书相遇”,是说读书有兴会之喜。好书让人爱不释手,乐而忘忧。读好书可以怡神,也可以益智。有人喜欢散文,喜欢诗歌,爱它们的飘逸隽永,轻灵洒脱;有人喜欢哲学,喜欢历史,爱它们的厚重深沉,机趣睿智。读好书让我们认识自己,也认识生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惟有乐读书才能体会读书兴味。勤于思考,善于辨别,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人就能入乎书中而超乎书外,而不会为书所蔽。书可以买,可以借,非常珍爱的,还要苦心搜求,加以珍藏。“书非借不读也”,借来的书更应爱惜,有按时归还的限制,要尽快读完;书是借来的,还要尽可能做笔记,留待他日再来回味。图书馆是读书人的好去处,那里的书分类细密,查找方便,科目齐全,是个知识宝库,想要博览群书的人,总是离不开图书馆的。即使作专门的研究,一些孤本、善本图书也非到馆里借阅不可,个人购书力量总是有限。著名作家、藏书家郑振铎先生是热爱图书的典范,无论是在国内,还是远赴欧洲,他都是图书馆的常客,“我的学问是从图书馆里来的",他的话里含着一种提醒,让我们知道图书馆是人类共同的朋友。
想读的书很多,买书却着实不易。阮囊羞涩,慎而又慎,捧起放下,如是者数次,方捧书而归。当然有时只好悻悻而回,留在心头一桩憾事。最受学生欢迎的书市是热闹非凡的,大家蜂涌而至,沙里淘金,不亦乐乎。倘若觅得好书,自然是非常开心。加上学习紧张,逛书店的机会又少,买的书多半还是专业必需的。有些书个人喜欢,只没时间看,就放在专用的箱子里,算是“藏书”。其实“藏书”也是一门学问,颇多讲究。我只在偶有的闲余,拿出一本,享受一下“偷闲”的欢乐,在心底里,却永远是有着一个美好的“藏书”梦。
有书可读是幸事,想读的书总是很多,它让我领会美丽,给我向上的力量。大学时代是读书的美好时光,愿君能做书的主人,与书为伴,构筑人生。
以编写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为核心的国史研究三年规划启动
经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由当代中国研究所承担的我国国史三年科研规划正式启动,围绕国史编撰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即将上马。
据该所副秘书长杜蒲博士介绍,国史研究三年规划以编写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为核心任务,还要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至第四卷的送审稿,开始编写并陆续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着手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同时,已围绕当前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问题,设立了11项专题,今后三年将从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考察,开展专题研究。
《铁血红军》
本书84回80万字,以长篇纪实文学的手法真实、独特地记述了红军的创建、发展史,描写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工农红军战胜强敌的高超指挥艺术和用兵之道。同时对红军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有了独家的披露,揭开了以往诸多不解之谜。全书既有史书的严肃性,又有章回小说的可读性,一气呵成,读来惊心动魄。
《国民党起义将领大结局》
在以蒋介石为首的蒋氏王朝即将被推翻之际,国民党内部分崩离析,土崩瓦解。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高举起义大旗,毅然投向人民的怀抱。本书用纪实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傅作义、程潜、陶峙岳等人当年的起义壮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晚年生活。全书情节波澜起伏,可读性强,且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大学往事》
——一个世纪的追忆
季羡林等著的《大学往事》追忆了胡适、张申府、徐志摩、冰心、曹文轩等38位大学人讲述了他们大学时代的生活、学习的一段段往事,笔调温馨、浪漫。不但真实地再现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高教育的历史风貌,而且展现了不同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理历程。无论是美好温馨的往日情怀,还是沉重苦涩的人生记忆,都像一张张相片,闪现在读者面前。
徐义先生与北洋恶债
徐达
4月11日,《广州日报》、《江淮晨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340个美国家庭欲向中国政府追讨890亿美元的北洋债券一事,不禁使人又想起安大图书馆已故研究员徐义生先生在此问题上的历史贡献。
徐义生先生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外债史研究专家。先生编撰的《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是我国近年来研究中国外债史的权威专著。
旧中国的外债是指帝国主义国家贷给旧中国历届政府的借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拼命争夺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权益的工具。帝国主义通过借款给中国反动政府的办法,实现其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反动政府又通过外债勾结外国侵略势力,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反革命内战。北洋政府代表旧中国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是在辛亥革命中利用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妥协而建立起来的反动政权。这个政权利用外债,对外出卖祖国权益,对内绞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代表德奥军火贩子的瑞记洋行曾贷款给袁世凯,给派往汉口作战的冯国璋部以军需和运输上的便利。当袁世凯政府军饷枯竭,财政不支时,英、法、德、美、俄、日六国银行团利用贷款维持它们在中国的这个侵略工具,并借以夺取对中国财政的控制权,实现垄断中国财政的野心,这就是那宗臭名昭著的“善后借款”外债。袁世凯通过“善后借款”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强有力的支持后,决心发动铲除异己的大内战,这才有了1913年的所谓“赣宁之役”。
徐义生先生为我国解决外债问题曾提出了重要建议,如:为解决“湖广铁路外债”以及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旧中国外债赔偿问题等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国家避免了财政损失,财政部曾聘请徐先生为财经科学研究所“近代财经史研究组”顾问。先生还承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经济卷有关商埠、租界、外债史方面有关条目的撰写工作。徐老关于外债史研究的内容颇多,本文限于篇幅,不宜一一追述,只得留待日后重开新篇。
SCI、SSCI、AHCI、CSSCI与高校科研
(一) SCI
SCI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目前,已涵盖5600种左右包括SCI-E国际权威性科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引文的数据信息,其出版形式有印刷版、SCI光盘版、SCI光盘文摘版、SCI-E磁带版、SCI-E网络版和SCI-E在线。是世界上四大检索系统(SCI、ISR、ISPR、EI)中最著名的一种,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位置。
SCI收录世界各国自然科学所有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学科最新研究水平,对科研起着龙头导向作用。它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它不仅能揭示作者何时在何刊物上发表何论文,还能够提供研究思路,将某一课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连接起来,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信息连接起来。能够拓宽科研工作者的视野,引导和促进其写出高质量的论文。SCI已成为我国和国际科技界评价学术成果的主要指标,近年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根据SCI制作发布我国高校排名榜,使高校科研有了紧迫感,受到高校越来越高的重视。
高校教研人员如何利用SCI呢首先要了解SCI收录我国科技期刊情况。1999年SCI收录的我国14种期刊是:《中国科学(A)》、《中国科学(B)》、《中国科学(C)》、《中国科学(D)》、《中国科学(E)》、《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药理学报》(中文版)、《理论物理通讯》、《中国物理快报》、《科学通报》、《化学学报》(中文版)、《中国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力学学报》。在这些刊物上投稿才容易被SCI收录。其次,要重视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编制。SCI将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和其著录项目是否规范、齐全作为选刊标准之一。同时,还要重视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英文文种是论文进入SCI的一种优势,因此,撰写优秀的英文摘要十分重要,一篇优秀的英文摘要不仅要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应包括主要图表、数字,要能全面深入地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这样就会大大增加论文被收录、引用的机率。我国SCI收录的论文中,绝大多数是用英文发表的。我国现有100多种英文科技期刊,在SCI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中,这些期刊占绝大多数。投稿者可充分利用我国这些期刊。
(二) SSCI、AHCI与CSSCI
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AHCI(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是美国科技信息所编辑出版的用于对人文与社科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是SCI的姐妹篇。
据统计,SSCI在2000年收录中国著者论文数为250篇,AHCI收录41篇。地区分布数量为北京、上海、湖北、广东、云南最多;机构分布以大学和研究所占绝对优势。北京大学遥遥领先,依次为北京医科大学(已与北大合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南开大学。
SSCI和AHCI收录我国著者论文的期刊有6种:《中国教育与社会》、《中国法律与政府》、《中国文学》、《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当代思潮》。后三种期刊均由M.E.Sharpe出版、翻译并登载我国报纸期刊以及图书中相关的文章。论文著录规范特别是著者地址要说明,英文投稿可大大增加被收录的机率。
CSSCI是南京大学1999年研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缩写。因为SSCI和AHCI不适合中国国情,没有象SCI那样被援用。目前,人文社科研究正在逐步援引CSSCI作为统一、权威、科学的评价体系。
根据CSSCI98版数据库统计分析,从学科看,经济学发文量第一。依次是教育学、文学、哲学、管理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语言学等。从地区看,北京高校发文量最多,占全国17.02%,西藏最少,安徽排名第15名。从单科看,安徽的管理学排第10,马克思主义第8,哲学第7,宗教学第25,语言学第16,文学第13,艺术学第8,历史学第19,考古学第12,经济学第13,政治学第16,法学第8,社会学第16,民族学第23,新闻学与传播学第8,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第12,教育学第17,体育学第10,心理学第11,统计学第15。CSSCI的检索点较多,还可以查到个人学术榜、机构学术榜、地区发文量统计、学科论文统计、期刊被引统计、学科核心作者群、核心期刊排序等。
薛贞芳摘编
开卷未必就有益
虎女
早就听说“开卷有益”,查阅《辞海》才知出自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原来此言出于宋朝帝王之口,可想而知,当时的科技文化不够发达,知识的载体——书籍也不会很多。其次,宋太宗每天读的是《御览》《太平御览》,这是一部类书,是引证广博、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是治国经邦的有用之书,当然“开卷有益”。
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日益增多,是古代所不能比的。从图书的外形看,不仅有印本书,还有电子图书、网络图书;从图书的内容看,有专业性的、也有消遣性的,有具理论价值的、也有具实用价值的。最可恨的是某些仅为赚钱的书商雇“写手”炮制的既“黑”且“黄”的书,既无知识性,又无实用性,只为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只能充当犯罪教科书。面对五花八门、如此众多的图书,当然可以说:开卷未必就有益。
当今时代,应该怎样读书呢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书籍无限。要想读得专,读得精,就要有选择地读书。读专业书自然遵循老师的指导,读消遣类图书只有靠自己鉴别。读好书不仅能愉悦身心,还能提升自我;而读了坏书不但浪费宝贵时光,又使心灵遭受污染,还可能因此误入歧途。爱书人应是善读之人,读好书自然“不以为劳”“开卷有益”。
漫谈『避讳』
日升
讳是在封建时代指死去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封建宗法制度统治下,最高剥削统治者为了尊孔和维护自身的尊严,孔丘和他们自己的名字是不准别人使用的,叫国讳或公讳。从家族来说,祖先和尊长的名字,全家都不准使用,叫家讳或私讳。避讳用的办法有“缺笔”、“空字”、“改字”三种。今叙述如后:
(1)缺笔:亦称“缺画”。即文字笔画有缺省。自唐代以来,在书写或镌刻本朝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有意缺笔画以示避讳。一般省略最后一笔。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鲍明远集〉校记》:“此从毛斧季校宋本录出,皆缺笔。”又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杂识》:“成都石经,孟蜀所刻,于唐高祖、太宗之讳,皆缺画。”
(2)空字:避讳之字不予书写,用“□”或“某”字替代。如《史记·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立以为太子。”“某”指“启”,为汉景帝的名字。
(3)改字:即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楚”改为“荆”,因秦庄襄王名子楚。又《秦楚之际月表》有“端月”,原为“正月”,“正”与秦始皇赢政(一作“正”)同名,故改之。《隋书·高祖纪》:“方置文深之柱”,“深”原作“渊”,因避唐高祖李渊之讳而改之。又柳宗元有弟名宗玄,因避清康熙玄烨之讳,而改为“宗园”(见《全唐文》)。宋苏洵的父亲名“序”,苏洵因避家讳,而改作为文体的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为“叙”。
答案在风中
胡迟
关于“六十年代”,几年前曾喧嚣了一阵。那时我自认为是七十年代的人,觉得“六十年代”这个名词充满往事如尘的灰暗色彩,离自己很远似的。后来读了李皖的《我们这一代》,才惊觉“这一代”更确切的是指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己也位列其中。于是,当许晖主编的《“六十年代”气质》一跃入眼帘,便觉得异常的亲切了。
在书中,许多人都说:“描述自己是难的。”但他们还是努力回过头去,从孤独的童年开始,重新丈量自己的路程:那个在黑暗中奔跑的孩子,那个在城市边缘游戏的孩子,那个在自足的世界里柔弱地摇晃着的孩子,是如何象草一样疯长着,潜藏着秘密的忧伤;理想主义是如何在幼稚的瞳孔里种下激情与盼望,物质时代的迅速来临又是如何让初建的世界颓然倒塌……这群在碎片中成长的一代象历史的拓片曝晒在现实的阳光下。“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他们努力融入世俗,让自己妥协且顺从;学会逃避,避免堕入深沉的痛苦;假装快乐,假装和功利世界达成某种默契。“但自己并不心安理得,精神上的距离和困难依然非常突出。”因此,“距离是这代人最核心东西,朦胧是他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代人脸孔还很年轻时,心境就莫名其妙地沧桑了。瞻前顾后,这代人有些自卑:没有经历可以炫耀,也没有青春可供挥霍。想起要张扬个性时,已经老了;老了该回忆时,又找不出什么可以津津乐道。“这一代”是无名的一代,是被时代忽略的一代。世界从理想主义迅速蜕变成物质主义,而这一代人却注定只能在两种主义的边缘游走。“精神”喂不饱他们,因为他们同时具有强烈的物质欲望;但置身于物质的海洋,他们常常还没有得到满足就厌倦了。到底哪一种生活才真正属于他们呢?该他们粉墨登场时,他们已无话可说。舞台上刺眼的灯光,台下尖叫的人群……“宝贝”与“小妖”们雀跃狂欢,他们只得背过身去,揣着一些寂寞的老歌,在喧哗的声浪里安抚自己。
许晖说:“一方面,我们不甘平庸……另一方面,我们又有劲没处使。”他们在离心灵很近的地方开始回忆,回忆“白衣飘飘”的场景。但即使是一些风花雪月,也“落满了变故,落满了永恒”。这代人对什么都持着一份犹疑,内心非常渴望“坚信些什么”,而“怀疑”总是不动声色地消解掉“坚信”。
“伤感与痛”、“疏离”、“散乱”……这些词语描述出来的“这一代”是迷惘的,但还残存着些天真。包亚明就这样说:“我们有可能是夹缝中的一代……当我们徜徉在他者的文本中,当我们分享着别人的共同经验时,除了匮乏和缺损的感觉,我们还获得了旁观者的清醒与理智,正因为我们无法沉湎于厚重的体验,我们反倒拥有了自省和批判的支点。”
书的封皮上有一帧“琥珀”的图片:振翅欲飞的蝴蝶留在那滴晶亮的树脂中。虽是飞翔的姿态,却永远也飞不起来。蛰伏的梦想变成历史的遗迹,这大概就是这一代最无法自拔的悲哀。鲍勃·迪伦唱到:“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能最后看到蓝天/一个人要流多少回泪,才能听见人们哭喊/究竟还要多少死亡,他才知道,太多的人死了/那答案呵,我的朋友,它正在风中飘荡/答案正在风中飘荡。”
是的,答案在风中。风起时,不管是记起还是忘记,都有一种痛埋在了心底。
回荡的美
——评影片《龙城正月》
徐义强
这是一种回荡的美,是一支悲情的歌,又是一首幸福之歌。
这是一个正月里的故事。处处弥漫着正月气息,弥漫着浓浓情愫,在这响着鞭炮的声音中,龙城向我们走来。
故事梗概是:少女兰娟为报家仇,请江湖有名的杀手李青阳杀掉恶霸熊金标。屡次失手反而被抓。刑场上,真情打动了一切,奇迹发生了。
从一开始,整个故事被抹上一种冷冷的色调,这和报仇的主题相当吻合。又把故事安排在民国初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里。你看那古朴的小镇,破旧的墙垣,青灰色的服饰,连照在小客栈窗棂上的阳光都那么暗淡,主人公沉着的举止和惨淡的微笑,无不栩栩如生,形神兼备,一股浓浓的时代美和古典美油然而生。
去往刑场的道上,兰娟五花大绑,早已是花容失色,看着单身前来营救又寡不敌众的李青阳,颤声道:你原本可以不来的,是我连累了你,下辈子我给你当老婆生儿子……
李青阳昂然答:为你死,我今生有幸……此刻,故事已达高潮,振人心弦。还有什么在死之前不可抉择的呢这里,我看到了真情面前的执着美。
在鞭炮叭叭响声中,在清脆的马蹄声中,正月的故事也渐近尾声。马车奔驰在去往桃花庄悠远的小道上。兰娟:庄里桃花开了吗李青阳:正月快过去了,今年立春来得早,我们到庄上的时候,正好开了……
悠远的小道几渐模糊,定格,故事在此结束。江湖义侠和小姐经历生死之交考验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这里,我看到的是一种面对命运的乐观美。
铁一般的李青阳接受了这个世界,冰清玉洁的兰娟原谅了这个世界,恶贯满盈的熊金标忏悔了这个世界。可以说,他们都是好人。正是:真情像草原一样辽阔,风雨也不能阻隔。这里,我看到的是人性的复归,是活生生的人性美。
这就是回荡在心中的龙城。当我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时,我仿佛又看见了那幽深的巷子,那朴拙的门扉掩映下的一群朴素、平凡而真诚的人们的故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去看别人故事的时候,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再琢磨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旅程。
过去未来共斟酌——这便是《龙城正月》带给我的。
试题的种类及难易度
青藜
试题的难易度,顾名思义就是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是命题人根据具体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计的一些需要应试者做出回答的问题。一般说来,语言测试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选择题(Alternative Response Item):这类题目往往要求应试者从试卷上所提供的两个可供选择的答案中挑选一个正确答案,即:A/B;Yes/No;True/False.
2.多项选择题(Fixed Response Item;Closed-ended Response Item or Multiple Choices):这类试题的正确答案应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如:CET-4、CET-6每道题均提供四个选择(Choices),其它类型的试题所提供的选择三个、五个不等。
3.自由答题(Free Response Items;Open-ended Response Item):应试者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自由度。目前,国内流行的主观性试题多数属于这一范畴。
4.结构性试题(Structured Item):回答这类问题时,应试者应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指导性意见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劳动。如:CET-4、CET-6中的Guided Writing及《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的Sentence Reorganization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如何评价一道试题的质量呢?测试理论家们认为:衡量一道试题的质量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是试题难易度的(Item Facility)。
客观性试题难易度的计算公式为:难易度(IF)=R/N。R为正确答案数目;N为参考学生人数。由此可见R/N的比值越大,试题就越容易。
主观试题难易度的计算公式:IF=— X/M,其中— X为该题的平均分,M为该题的总分。
下面选择几道国家四级曝光试卷的题目,并附上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测出的难易度系数以便参考:
1989年1月试卷第52题
If it     too much trouble,I‘d love a cup of tea.
A)isn‘t   B)wasn‘t   C)weren‘t D)hadn‘t
正确答案为A,难易度为0.20
1990年1月试卷第45题
student with a little common sense should be abl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Each        B)Any     C)Either       D)One
正确答案为B,难易度为0.37
1991年6月试卷第59题
American women were     the right to vote until 1920 after many years of hard struggle.
A)ignored   B)neglected    C)refused   D)denied
正确答案为D,难易度为0.43
2000年1月试卷第60题
In a sudden  of anger,the man tore up everything within reach.
A)attack       B)burst      C)split         D)blast
正确答案为B,难易度为0.59
1993年1月试卷第41题
Jean did not have time to go to the concert last night because she was busy   for her examination.
A)to prepare   B)to be prepare    C)preparing  D)being prepare
正确答案为C,难易度为0.93
请同学们认真研究以上例题,测试一下自己的语言能力,做到心中有数。
一方静土
老马
尽管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安大人,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喜欢安大,这不喜欢源于校园内到处嘈杂的人群,随处可见随处可闻的脏话。我希望在这喧嚣的环境中能有一方静土,一个摆脱乌烟瘴气、虚情假义的僻静之处,直到我走进图书馆。
图书馆朴素典雅的建筑与现在的豪华大厦相比,她显然如深闺的少女,不事张扬,淡红的磁砖、白色的墙壁,有一面还掩在枝叶之中。几处阅览室常常是人满为患,而走进过刊阅览室,除了一排排的书架外,寥寥几个人也寂若无声。我第一次走进就被数不清的书籍震倒了,心中想到的就是汗牛充栋,想到自己一辈子也看不完这么多书,更感到人在知识面前简直一文不名。于是在空闲之时象个朝拜的教徒虔诚地拿起一本本书,有的书本上已沾染了尘土,显然是年代不短看者甚少之故。
有时从图书馆所借的书中,看到有些借书登记卡已经很陈旧了,还有些是几十年前的记录,想到这几十年中花开花散物是人非,而这本书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的一角,好象命中注定在此等候谁的到来,一年又一年。想到这,一股沧桑感扑面而来。
想到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告别校园,告别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告别校园中的图书馆。那么,请珍惜现在的一切吧!
呈观苦难
——读《活着》
童心
余华的《活着》自98年单行本发行以来,一直非常畅销。大多数读者因为阅读《活着》而落下泪,本人也是其中一位。写作《活着》,余华是付出真情的,打动我们的,也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本源的情感未必非要表达出来不可,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已失去本源性。余华的情感是非表达性的。作品讲述的主题是“苦难”及主人公在苦难中的生存状况。
只有老牛作伴的福贵每天耕种着一小块田地,借此度日,但他的脑海里充满了回忆、激动和痛苦。与一个到中国南方农村寻找民歌的民族文化学者的相遇,使得他有机会打开记忆的闸门,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过去。福贵本是一个家产丰厚的阔少爷,但由于他的荒唐和放纵,他在转瞬之间从一个富裕的土地所有者沦为一介贫民。自此,他的苦难开始降临:一方面是生活的贫困、艰难;另一方面则是他熟悉的人不断地一个个离他而去。福贵的最大苦难莫过于面对一次次的死亡。这些死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亲人;另一类则全是至亲之人,第一类指龙二、老全和春生。龙二与福贵表面上只是地主与佃户的关系,实际上却复杂的多。因为龙二所拥有的恰恰是福贵所失去的,也正是龙二使福贵由上层跌落为一介低层贫民。但也恰恰是这种身份地位的转换救了福贵的命。土改中,龙二被作为恶霸地主枪毙了。在福贵所面对的十次死亡中,唯有这一次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悲伤。老全和春生都是福贵的患难之交,二人一个死于战乱,一个死于文革。其中老全当了八年的老兵,人生经验是最丰富的,也是生命意识最强的一个:“老子死也要活着……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他终没有好命,最后连自己死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老全死了,福贵并没有太多的悲伤,只是觉得老全“自己这么死的不明不白实在是冤”。龙二、老全和春生的死亡,尽管给福贵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却并没有使他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世却给福贵带来真正的痛苦并造成了永远无法弥合的精神创伤。先是爹被活活气死,当福贵在左轮手枪的逼迫下应征入伍,加入国民党队伍的时候,娘也因病悄然离世。共产党胜利后,他终于重回到家乡和亲人身边,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更深重的苦难:为抢救县长的太太,儿子有庆被抽血过多而夭折;女儿凤霞因分娩难产过世;老妻家珍也因长期抱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二喜因工伤而致死;最后惟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吃豆子太多而胀死。
在福贵的生命里,他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正是因为他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让人觉得他与苦难已经不可分离了;也正是因为他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他学会了忍耐,也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应该鼓足勇气与力量熬下去,直至最后一刻。
余华是真诚的,因为他在为内心真实写作;余华是聪明的,他明白他想要写什么和怎样写。他选定了《活着》的主题,也找准了表达方式:他叙述,但不介入,让苦难以苦难的方式呈现,很客观。但却使苦难的呈现获得某种纯粹和透彻,带给我们的是刻骨铭心的深刻。另外在语言上,文字洗炼、整洁。如行云流水一般,但又极富于穿透力。读完《活着》,那种冰凉空落感觉如同亲人的死在福贵心中留下的空缺一样难以填补。然而,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在脑海里仍然鲜活地跳跃着,仿佛亲临一样真切。
不朽的诗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佳红
有幸拜读莎翁的《十四行诗集》,深深地被这些甜美的诗打动。掩卷沉思,感觉有一组作品好像是赞美一位青年男士的英俊与美貌;有一组作品则仿佛是献给一位漂亮的女郎;有些诗更像在感叹时光的破坏性和诗歌的永恒性;还有些诗则若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莎翁的十四行诗语言优美,使用了许多独特的比喻,并且,每一个比喻都有着极深的内涵与意境。“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不仅仅是一个比喻,它更包含着诗人对无常的岁月、无情的时光以及终归凋残或销毁的美的深思与留恋;“爱情,是亘古长明的灯塔/与指引迷舟的恒星”——诗人连续使用的这两个比喻,都取自高高在上的永恒的事物,使读者也禁不住随诗人的视线仰望,一种崇高之情、一种深邃之境油然而生。“以至我不得不变成你的助手 /去帮你劫夺我/你,甜蜜的小偷”——诗人也把不知不觉占据了自己心的爱人比喻成抢去了自己心的甜蜜的小偷,这一矛盾修辞法的使用既生动形象,又幽默诙谐,有一种温馨轻松的气息,比起勃朗宁夫人的崇高、深沉的爱情似乎更为迷人……
诗人用很多很美的事例来阐明某个博大的道理,如在第351组诗中,诗人为说明“没有什么是完美无暇的”,用艺术的手法摄取了自然界的四个事物为例:玫瑰花有剌;银色的甘泉有烂泥;洁白的云会遮住太阳和月亮的光辉;最香的花蕊中也有可恶的小虫。这四个例子都是人所熟悉的美好事物,但同时自然而然地证明诗人所提到的瑕疵,让人不禁赞美与钦佩。
诗人把诸多写作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有些诗以回忆式的开头继而引发复杂的思绪;有些诗以一个祈使句开篇;有些诗第一行是一个类似于名言警句式的句子;有些诗又综合拟人、比喻、反问于强大排比式的阵容……总之,莎翁之十四行诗绝没有一丝苍白的色调!
十四行诗的创始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他将十四行分成两节四行、一节六行的意大利体;而莎士比亚则改为三节四行、一节两行的英国体。仍然以抒情为主,但末两行往往点出全首内容的结论。每行仍然是抑扬格五音步,或称作素体诗。押韵法却从彼特拉克的五韵,即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edc,edc改为七韵,即abab,cdcd,efef,gg。至此,即成为世界所通称的英国伊莉莎白时代十四行诗体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并永远流传下来。
之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十四行诗集》的背景,这些十四行诗篇,约在1592到1598年间陆续写成,共有154首,于1609年正式出版。《十四行诗集》被著名的诗人梅里斯誉为“甜美的诗集”,其主要讴歌美好的事物、友谊和爱情。它向往光明的未来,歌颂真、善、美的人性。《十四行诗集》无论从思想的绵密、意象的丰富以及艺术的魅力上,完全可以和诗人不朽的戏剧媲美!
文学评论家们曾这样评论莎士比亚:“他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天才,是因为他不朽的戏剧;而他之所以成为世界所推崇的诗人,则是因为他不朽的《十四行诗集》。”这些甜美的诗歌一如他本人,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里,不朽!
阅读高尚的心灵
——评韩瀚散文
刘冬梅
一口气读完韩瀚先生的散文集《霜叶在窗》和《难得的苦闷》之后,我不禁为作者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所陶醉,更为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的高尚的灵魂所折服。我想作者笔端随意流露出的浓厚的文化底蕴会打动每一个前来拜读的人。
综观所有精彩篇章,韩瀚先生的散文呈现出以下几点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人文精神突出。由于作者70年代初曾是《人民中国》(以对外介绍中国文化为宗旨的杂志)的编辑,当年与很多活跃于文坛艺苑的高层知识分子打过交道,因而与很多人物如田汉、启功、沈从文、茅盾等等有过接触。散文中侧重写出他们在“史无前例”的特定岁月里对艺术事业的孜孜追求,展示了他们正直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格追求,人文精神尤为突出。文中充分展现了田汉为民请命的正气凛然、林散之的自甘淡泊、启功的达观、郭沫若夫妇的爽朗可亲、沈从文的矢志不移、茅盾的诚实、赖少其的率真急迫、朔望的童子痴心、韩世昌对昆剧满腔热忱等等,这些形象如一幅幅画像,栩栩如生。他们虽性情有别、际遇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对艺术和人格的不移信念和追求。正是在作者营造的这种浓郁的人文氛围和芬芳的书卷气息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我们对中国一代知识精英高尚灵魂的由衷崇敬。
二、感情真挚、反对夸饰。韩瀚先生的每篇记事忆人的随笔都信手拈来、情真意切。正如在《丑化和美化都是歪曲》中,作者主张人物传记应事迹翔实、评价中肯一样,作者的散文里没有过分的夸饰,只有对所闻所感的真实表达。即使在那些对文化精英们的回忆中,作者仅把自己当作普通的记者,对所写人物只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方面,用一个个片断连缀成篇,进而勾勒出人物的遭遇,这样不仅结构活,每个人物也显得真实、自然、亲切,更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可读性很强,在对京剧票友们的回忆中,饱有一种隔世的沧桑,真情自然流露。在对有关陶瓷的爱好的文章中,写尽了自己在不同时期的忧喜悲欢、真切感人。另外还有些杂感类文章,作者更是以坦诚的心态有感而发,丝毫没有哗众取宠之态。
三、思想敏锐,反思深刻邃,作者饱经阅历、思想深刻,因而不论是怀人、记事,还是议论的文章都可见作者敏锐的思想和深沉的反思。首先在叙事性散文中,由于饱经劫难的文化精英们生活在特殊的年代,因而文中处处可见作者对“文革”岁月的深刻反思和批评。如作者用饱含愤怒的笔触对田汉和朔望被批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对生活困顿的沈从文的描写,都融入了浓厚的历史反思意识。其次在一部分议论性散文中,饱含了作者对世局人心的辛辣而恳切的批评,锋芒毕露,可以看出作者敏锐的思想。
总之,如果说90年代有文化散文大潮的话,韩瀚先生的散文无疑达到一个令人企羡的高度。不仅为安徽文坛增光添彩,也给文化散文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根基。我们相信,这样优秀的散文作品必定会在散文宝库中灼灼生辉。
怀 念
王笑梅
怀念,怀念有时是多么令人伤感啊
我想起从前写作的日子,想起在图书馆工作时的漫长的岁月,想起常常是一个人整天呆在书库里,把一摞摞新书摆放到高高的书架上,然后,给自己沏一杯菊花茶,端详着在茶杯里静静绽放的花朵,端详着书架上一排排沉静的书籍。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有无数这样的时光,阳光静静地从窗户外洒进来,斜斜地照在紫漆的书架上,书库里很安静,能看见细细的尘埃在光束里飘来飘去。窗外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坪,一两只灰雀在泛着金色的草坪上悠闲地散步,我捧着杯子,有一种恍惚置身于琴房的感觉,仿佛钢琴的声音就要响起,令人心潮澎湃。这些细节也许是很普通的,但在我却非同一般,我至今珍藏着这些动人的时刻,如同珍藏着过去的一个故事,曾经读过的好书,一些甜美的、忧伤的彼此思念,还有那些普普通通的岁月里曾积累起的涟漪,这一切被我视为珍宝,铭心刻骨地记着。在一些寂静的夜里,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它们似甘露,打湿着、滋润着后来的日日夜夜。
如今离开图书馆已四年多了,这期间,我做过什么回首望去,心间的颤动如惊回的幼鹿,令人吃惊不已。我终于知晓,最美的最动人的不是现在,也不能是将来,而在过去。在图书馆工作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最值得骄傲的日子。离开图书馆以后的无数个日子几乎是雪落无声、雁过无痕,那么多的岁月从我的手指间流逝了,我真的没为自己再做过什么,曾经的梦想如一地碎瓷,日子象房檐下轻轻滴落的水珠,一滴一滴地落下了,蒸发了。我目前得到的是我可有可无的,而我丢失的却是我再也寻不回来的。想起在图书馆工作时,整天就是读书、翻书、整理书,闲遐时与女友聊天。即使拿很少很少的钱也会常常给自己买花、买奢侈的漂亮的玻璃餐具。那时很容易满足,很少失落,一些轻微的快乐如读到自己喜欢的文字;熬夜到很晚赶写编辑催要的稿子;在雨中回家瞥见路边的草丛里缀着的小红果;带着女儿去菜场,牵着她胖乎乎的小手……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很平常的,却总是被我无限地夸大着,我觉得自己幸福得要命。可以说,离开图书馆后,我再没能遇见能让我和过去相比的幸福。那时的幸福是厚实的、绵长的、纯朴的,象生长在土壤里的树;而现在所经历着的幸福是飘浮的、片刻的、浮躁的,总是像雾一样遇见阳光就散了。
曾想过,真的曾想过一辈子就做个默默无闻的图书管理员,整天都游走在紫漆的书架之间,可是为什么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呢我已经为我过去的那段漫长的岁月、为我的图书馆写过一篇文字了,而今竟还是忍不住要写。尽管我已经挥霍了许多岁月,尽管这几年来我再没写过什么,但我明白,我的灵魂其实该在那里安家,我想着要把自己内心最重要的东西安置在那里,让心灵一辈子都氤氲着书籍那清朗的寒香,如能,便真的是一个幸福的人了。
向往海子所向往的纯朴的幸福: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周游世界/盖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借 光
戴圣芳
这天晚上我正看书,脚无意一抬,灯蓦地灭了。我蹲下来,摸着插头,试着插入插座,左插右插,总也插不进。摸一摸插座的位置,又插,还是插不进。足足两分钟过去了,我只好失望地站起身,到外屋找来手电筒。手电光一照,好了,一切都解决了。
有句话说的是“人在事中迷,需要有人提”,生活中人人免不了有困惑、迷茫、孤寂的时候,这时你就需要借助别人智慧的点拨了。书是智慧的结晶,好书可以点燃心中的明灯,使人走出困惑、迷茫和孤寂。同时读书学习不仅可以愉悦、濡染你美好的心灵,并且会让你变得更加睿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