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典型问题家庭的七大共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28:37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17:11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郑委的新浪博客,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发现“问题家庭”导致“问题孩子”是个普遍现象,这其中有很多共性:
其一:家长对孩子高期待和高要求,导致孩子没有上进心、滋生厌学情绪、亲子关系紧张;
其二:经济条件不错,不断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导致孩子失去生活目标,失去生活乐趣;
其三:家长爱子心切包办孩子一切,剥夺孩子责任,导致孩子失去责任心,并以自我为中心;
其四:关注亲子关系,忽略夫妻关系,为婚姻埋下隐患,导致夫妻关系不和谐甚至离异;
其五: 重视孩子智力开发,轻视孩子德行培养,导致孩子聪明而无智慧,有才而远离仁爱;
其六:幼儿园至小学没有过渡好,出现幼小衔接问题,孩子不适应教育体制,导致孩子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为未来的学业和生活埋下隐患;
其七:家长们不懂教育还特别负责任,导致孩子出了问题,家长不在自身上找问题,还不断的怪罪孩子有问题!
.。。
我常常和家长们说:有一种家长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好,他们是“懂教育、负责任”型的家长,还有一种家长,就好像是60、70年代的家长,也可能把孩子教育好,他们是“不懂教育、不太负责任”的家长,最可怕的是以上描述的这类家长,他们是“不懂教育,特别负责任”!
当代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家长们基本上都是“不懂教育,特负责任”型的家长,送给家长们一句卢梭的名言,请家长们深思:“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没有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家长们,请您摸着自己心,问问自己:“什么是教育?我懂教育吗?如果我懂教育那怎么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好孩子有标准吗?我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把孩子教育好?.。。”这些问题如果您回答不出来,那么请您注意,您可能是个“不懂教育、还负责任的家长”!
今年6月份,我接待了一对夫妻,这对夫妻就是典型的“问题家庭”,需要指出的是,女主人温柔贤惠,充满爱心,男人主人事业有成,很有责任,他们应该是个非常美满的家庭。然而,两人的焦虑情绪已经到达顶点,据他们说:他们的孩子“出大问题了”,一年级就不去上学,遇到问题“疯”了一样无法控制情绪,他们去找知名的医院、知名的心理专家、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最终找到我——其实这个家庭就是典型的“问题家庭”,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只有当问题爆发出来,一切问题才能展现出来,不是专业人士的话,很难在没有爆发问题的时候找出问题和规避问题:
昨天我收到这个家女主人的来信,孩子的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用女主人的话来说:“我要感谢我的儿子,是他把郑委老师带到了我们身边,是他的问题让我们思考如何生活,让我们的夫妻又重新恩爱,我儿子是上天派下来拯救我们的!”,这对夫妻改变了,幸福了,我也愿意和他们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很值得交往的朋友,但是“好人不一定能经营好家庭啊!”,因为经营家庭是一门学问。
题和规避问题;
改变自己幸福一家,帮助别人受益自家,互帮互助幸福万家!
文:马冬梅
尊敬的郑老师王校长
亲爱的一期二期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想我是唯一一个参加了两期学习的学员,也许有的学员会问:“你听不烦吗?不就是那点东西讲来讲去的吗?”告诉大家,经过两期的学习,我不但“不腻烦”反而越来越有“吃不饱”的感觉,我深深的意识到 “法财侣地”将是伴随我后半生幸福成长的秘笈。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想幸福,所以我要寻“法”。我是这样理解的,“法”就是我要通过学习,掌握并会运用一种正确的方法来改变自己;“财”就是我自己用物质的付出换得了精神的食粮;“侣”是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习学过程中的诸多感受,重要的是多一个同伴的监督帮助,自己就多了一份坚持; “地”是定期的同学相聚,温馨的环境友善的气氛,无不散发的着团队给我的力量和家给我的温暖------所以,我喜欢来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我感谢郑老师王校长同学们的帮助,不断的改变自己,我享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不断的幸福着自己。
下面就讲讲我的故事并说说学习体会吧。
(过去我自己错误的教育方法引来:)
我的孩子在今年五月份突然不愿意上学,经常说想自杀没意思,不愿意听我讲话,对人非常没礼貌,乱发脾气,在班里不会与同学相处,受不了老师的批评,经常生病等,无奈老师建议让他停课休息,我和老公非常着急,到处寻法,看中医,看心理,找名医,做检查,孩子受苦大人受罪,我们一家人瘦的不成样子,在焦虑与痛苦中我们煎熬着度过了十天。忽然有一天,在陪孩子买书时儿子无意说:“妈妈你买你看的我买我看的。”巧的是我柜台边正好摆放着一本《为孩子做出1%的改变》,我如获至宝,买回家与老公一起看了这本书和光盘,应该说,是孩子让我们认识了郑委老师,是孩子引领我们走上了智慧家长之路-------(感谢儿子!)于是我们夫妻找到郑老师,开始了学习。
我的总体感受是:一期学习,学习容易习学难;二期学习,学会容易坚持难;
在最初的学习中我和老公的热情非常高,坚持听课认真做笔记,(学习日)回家后也反复消化学习内容,可就是觉得课上听得懂,回家不明白。回家后就好像是自己不知道怎样生活了似的,相互都很不习惯。(观念周)特别是老公不好意思念,我不管他,自己坚持,我每天对着镜子告诉自己“儿子一定会好!我们家一定会幸福!”让我没想到的是,一周过后就这么一点点信念,孩子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妈妈你好像比以前漂亮了”他用欣赏的眼光对我说,于是我们又开始交流了,我也用欣赏的语言来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越来越有进步了!”于是我有了信心,孩子也有了信心,他在我和老公的鼓励下回到了校园并参加了一年级期末考试,孩子克服了许多困难,考试的结果我们是非常满意的,老师还给他颁发了一个拼搏奖。孩子的进步坚定了我的信念,增强了我的学习动力。(信念周)
但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总会有让我时而困惑时而委屈的事情发生,我有时常常这么想:彻底改变怎么这么难呢?我这么用心为什么孩子总是时好时坏的,每当我带着这些困惑与一期同学们相聚沟通时,往往都是带着困惑去,却收获了一大堆的喜悦。其实没人回答我该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倒是同学们轻松愉快的沟通气氛,让我得到了情绪上的释放,我看到每个妈妈的喜悦,看到每个妈妈的进步,特别是她们都开始在用欣赏的眼光用鼓励的语言来肯定孩子的进步时,我发现我对儿子和老公还是要求的多了,其实我儿子的进步是很大的,老公也很配合,只是我在家里的情绪时好时坏的,眼里的儿子老公就变得时好时坏了,所以跟同学们分享后,我不但忘了自己的烦恼,还发现自己的毛病,找到了错误宝贝。(沟通日)
想成为智慧妈妈,我就用了“智慧原则”的方法来改变自己(智慧周)。我写下九字口诀来提醒自己。因为对我来讲,闭上嘴是最难的事情,最初的我是带着情绪闭嘴的,满脸的不情愿,可没想到,儿子比我还有情绪,他马上做出反应对我说:“你不愿意理我,我还不愿意理你呢,”听了这话,气的我跑到卫生间一边哭一边洗脸,无意间我找到了一个办法,我一想张嘴时就跑到卫生间洗洗脸,时间长了还挺管用,美容了自己舒服了孩子。我每次洗脸时不仅闭上嘴还闭上了眼,那个瞬间,我平静了许多,有时间动脑考虑怎么做怎么说孩子能接受孩子能听懂,(沟通技巧)动脑后,这时的我变得有耐心了,慢慢学会了用智慧来倾听孩子,用智慧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很快孩子恢复了对我的信任,现在儿子很愿意和我聊天并每周都把他的日记读给我听,和我一起分享。此时的我幸福得无与伦比。孩子成为了我改变的引领者,每当我忘记了正确的方法时,他一定用他的行为他的表现给我点颜色看看,他有一阵儿经常说:“妈妈您多爱爱自己吧。”有了他的提醒,我总能找到宝贝,于是我把精力放在关注自己的改变上,自己变了,家就开始温暖了,老公也很愿意和我聊天,孩子自己对自己也有了要求和目标,每天早上我们三口拥抱着互道一天愉快,下班下学后争着说“我回来了”,可每次都是儿子第一,我和老公都没有赛过他。我们很享受这种温馨和快乐。
(  (坚持周)当然每一份幸福的喜悦都离不开在习学过程中的那份坚持,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三四周前,正当我为家的幸福孩子的进步沾沾自喜时,儿子在情绪上有了一些反复,甚至有一天让我给他请假不想上学,看到儿子这样,我非常着急。因为那几天老公很忙,我和他沟通的较少,因为看不惯他对儿子说话时的态度,我又开始埋怨起老公,为儿子最近的不良表现找到理由,找到了借口,老公很不高兴,三天不和我说话,儿子也不和爸爸说话,家里顿时一片静寂。(我们一个月没有看书和笔记)老公没有办法只好向郑老师求助。当我接到郑老师的电话时,我本想向郑老师控诉一下老公太不会教育孩子,可是郑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又开始找理由,你老公没有错,你给孩子养成了八年的坏毛病,孩子反复是正常的,快给你老公道歉吧!”放下郑老师的电话,我反思了半天,(反思日)想想近日自己这张“机关枪”式的嘴真是没少向老公发起挑衅,没完没了的指责抱怨他,根本闭不上嘴,简直是一个怨妇。反思后,(闭嘴动脑了)当天我很内疚的给老公道了歉,又翻看了笔记,认真做了分析,我发现,在习学过程中没有了坚持就等于前功尽弃,没有人监督帮助自己就执迷不悟,没有了环境影响自己就会回到从前,自己只要退一小步孩子就会退一大步,很庆幸郑老师及时提醒了我,让我赶快学习,我又找到了宝贝。很庆幸我还有班长的的电话沟通和提醒,很庆幸我的小家环境,儿子和老公都在影响着我,老公每周坚持主持《家庭会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儿子《品质表》的每天执行,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坚持,只有我没有坚持改变,所以我的退步最大。为此老公鼓励我要坚持学习他不仅给我买了新的全套光盘还支持我跟着第二期学员一起学习,因为他爱改变后的我,非常享受改变后的我给他带来的幸福时光------
在他生病时我和儿子一起到医院去安慰他,儿子的问候让他很感动,九九重阳节时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去爬山,三代人坐在山底下共同赏景,那种天伦之乐让他很满足,今年他生日那天,得到了我和儿子的两份礼物,让他很意外,回家后儿子邀请他一起玩游戏,和他一起打扑克,和他一起骑自行车上街,吃上了儿子蒸的米饭,穿上了儿子洗的衣服,最让他感动的是儿子告诉他:“我爱妈妈也爱爸爸”。而老公这时总会对我说声:“老婆辛苦了!”这就是,我的一点点改变带给了家人的一大堆幸福。
为了这份幸福我又开始了二期学习,我非常敬佩郑老师的敬业精神,二期的学习过程,让我更加了解了郑老师,看到了他身上的责任,他观念上的改变,他变化中的成长,所以,我觉得他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同学,我们既是他的同学又是他的老师,我们相互的帮助,共同进步着。因为有了我们一期学员的经验教训,郑老师也找到了大宝贝,所以他有了改变。他二期的(学习日)课程的讲解更让我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改变自己是幸福家人的法宝。”二期的作业编制更让我掌握了改变的具体方法,指导我每日自己修行,二期的沟通日与反思日的合理安排,加快了我改变自己的脚步,领悟到智慧的真谛,团队的力量。
明了后的我,眼前仿佛看见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大道,前方有一个人在召唤着我们,路上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三个人,变成了一个家庭,又从一个家庭变成了两个、三个,变成了一群人,大家相互引领着搀扶着快乐的走在路上-----我想,这条通往幸福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所以,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让我们握起手来,坚定信念,从改变自己开始,从改变一个小家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相互帮助,一起改变,拥有幸福吧!我想我能!你们就一定能!
 
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忽略八大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 10:04   哈尔滨新闻网-新晚报
时下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诸如“有求必应”、“疏于照顾”等问题,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中容易忽略几大问题。
问题一:要求完美。
有的家庭,无论孩子表现如何出色,都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会反复强调“下次要更好”。
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子女,通常会不停地对自己有“新要求”,不懂得欣赏別人的优点,更不懂得对别人的“瑕疵”给予包容和理解。
问题二:喋喋不休。
有的父母习惯于不停地向孩子发号施令,或是叮咛再三,或是详尽安排子女生活的细节,不让子女有机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
这类家庭的子女通常自主性较差,不会自发而主动地做事情,常常需要別人提示,习惯于听从命令。
问题三:有求必应。
有的父母为了成为子女心中的“好父母”,不惜对子女千依百顺,甚至对子女很不合理的要求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往往任性跋扈,易发脾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
问题四:过分保护。
有的父母为子女考虑得颇为“周到”,往往是子女还未“开口”,就为他们做好了种种安排。
在父母羽翼下成长的子女,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同时期待所有人爱护自己,由于过分脆弱,稍不如意就会觉得委屈,或者认为是別人亏欠了自己。
问题五:对子女的健康状况过分忧虑。
有的父母时常会毫无原由地担心子女生病,或是营养不良。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子女容易对自身的病痛极尽夸大,尤其期望在“病”中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且以身体健康或心理情绪来控制家人。
问题六:严厉苛刻。
有的父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要想让子女未来有出息,体罚教育不可免。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子女习惯看別人脸色行事,通常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害怕受到处罚,极易形成双重性格,缺乏自信,没有勇气接受新挑战。
问题七:疏于照顾。
有的父母因忙于事业或生计对孩子疏于照顾,致使孩子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被忽视。这类家庭的子女往往较难与別人建立亲密关系,没有归属感,缺乏自我意识,不知何去何从,容易产生绝望情绪。
问题八:冷漠或淡薄。
尽管有悖常理,但仍有少数父母对孩子感到“讨厌”。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内心极度脆弱,性格自卑孤僻,经常会自我伤害;怀疑別人可能会讨厌自己,且先离弃別人。
调查显示:创造力强孩子多出自宽容家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16:26   东方网-文汇报
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态度,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顺水推舟”或“逆水翻舟”两个截然不同的效果,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市在对106所中小学校11098名学生进行大样本调查后发现,创造能力强的孩子大多出自气氛民主自由的家庭。
父母文化素质决定家庭教育
不少孩子从小喜欢摆弄玩具车,但后来的走向截然不同——这不是他们自己的兴趣发生了变化,而是家长的态度左右了孩子。有一位姓张的男孩,特别喜欢玩具车,购买的玩具车,几乎在家里可以开一个店铺,不过,他的高学历父亲倒十分宽容孩子近乎“疯狂”的行为,因为他觉得孩子不仅对玩具车和小轿车的牌子了如指掌,而且已经在注意车子设计方面的事。而另一位姓李的男孩,却没有这么幸运,玩车子在他母亲看来是“不务正业”,甚至一再缩减孩子这方面的开支,孩子已有的一些兴趣被“锁”上了。
调查显示:父母文化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方面,一般父母文化素质越高,越可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越能为培养子女创造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调查发现,6市中小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均比较高,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父亲有60.5%,母亲有53.1%。同时,父亲的文化程度比母亲高,父亲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8.2%,母亲有44.1%。有关研究发现,在子女教育中,母亲的角色比父亲更重要,所以母亲文化程度偏低需引起关注。
家长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大
“小孩不懂瞎胡闹”,这往往是家长对孩子兴趣的一记闷棍。家长喜欢用成人的视野,对孩子创造力的萌芽不自觉地加以扼杀。有一位女孩对摆弄电脑有特别爱好,结果还是被母亲斥责为“破坏”行为。
调查显示,“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子女创造力的培养。调查通过对子女拆闹钟的反应来分析家长的教育类型。“很生气,训斥我一顿”和“警告我以后别再做这样的事”属“强制型”教育方式;“无所谓,反正都已经拆了”属“溺爱型”教育方式;而“赞许,并加以鼓励”和“陪我一同做,并给我讲解相关知识”属“民主型”教育方式。结果发现,“民主型”占54.4%,“强制型”占33.5%,“溺爱型”占12.2%。从父母文化程度与“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关系看,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越会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
宽容孩子的所谓“胡乱捣蛋”
在创造教育上屡有成果的上海市向明中学,在对学生创造发明的过程进行跟踪后发现,知识层次较高的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胡乱捣蛋”行为表示容忍和引导,有利于孩子把胆量练大,萌发新的想法。校长芮仁杰认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一个需要被放大的因素。
一些专家认为,家长态度对孩子影响深远。比如,“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父母总是鼓励我自己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父母经常和我一起谈论科技、文化或社会新闻,彼此交流信息”、“父母鼓励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家里我可以通过上Internet了解世界”等,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正向的力量,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看起来好笑的行为予以宽容,也许能让创造的火花点燃。
有心病的青少年增多 问题通常源自家庭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 10:13   浙江在线
昨天是第十九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义乌市团市委、残联、疾控中心等部门在义乌绣湖广场举行健康义诊活动。现场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孩子的心理问题。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学习困难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据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生丁仁峰介绍,现在青少年患“心病”的人越来越多,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接诊的人群中有1/3是青少年。而孩子的问题通常源自家庭教育,也就是家长的问题。
2岁幼儿患了严重心理问题
前阵子,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2周岁的女儿找到丁仁峰。这位妈妈说,她女儿脾气特别大。上商场,她看中的商品家长不买,她会在地上打滚,使劲抓大人的脸;在家里,她想看电视,父母不同意,除了打人、在地上打滚,还会发脾气摔东西。无论大人哄她还是吓她,她都不理。只要她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她的脾气就大得吓人。
经过和孩子母亲的一番交谈,丁仁峰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虽然孩子才满2周岁,但重视教育的妈妈已经给她定了不少要求:每月背5首唐诗,每星期认10个汉字,甚至连算术题也开始教孩子。丁仁峰认为,这小女孩的坏脾气正是对父母对自己苛刻要求的“抗拒”表现。幼儿的身体发育重要性远远高于智力发育,家长的做法无疑是拔苗助长,结果会适得其反。
屁股“搽油”的孩子
丁仁峰曾接待过一名13岁的孩子。让孩子家长苦恼的是,孩子一直喜欢在课堂上捣乱,自己不安分不说,还经常要捉弄周边同学。除了看电视、玩电脑、睡觉时安静外,其他时间似乎都屁股搽了油,安心不下来。家长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
这孩子的父母都是做生意,平时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丁仁峰认为,这孩子并非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太孤单,让他感兴趣的事物太少。他建议忙于工作事业的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多带孩子接触社会,拓宽孩子活动空间,增加孩子的视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宁可不上学,也要跟父母在一起
一个叫琳琳(化名)的孩子父母在外地经商。琳琳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小学也在父母所在的城市就读。今年琳琳小学毕业后,父母将她送回义乌读初中,并将琳琳交给奶奶照顾,父母依旧在外地经商。
琳琳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错,父母原以为她在老家也能安心上学。但开学第一天参加军训,琳琳就逃回家中,理由是班上全是陌生人,没人说话。因为从小没和奶奶一起生活过,在家里,她和奶奶也没什么话说,她感觉自己孤单单的,像被父母抛弃了,成绩也一落千丈。
丁仁峰觉得,这是孩子得了“分离焦虑症”的表现。成人换一个新的环境生活,尚且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年幼的孩子对陌生环境更需要一段时间过渡,如果这期间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丁仁峰建议孩子还没有适应新环境前,父母尽量陪在孩子身边,帮助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并与孩子做好沟通,让孩子有被关爱、被呵护的感觉。
孩子问题大多源自家长
丁仁峰介绍,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在校初中生人群中,有近1/3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处于高发期,家长要对儿童青少年多赞扬鼓励,让他们快乐成长。
家长不要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才华”、“非凡”。家长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孩子。相反要尊重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而不是爱孩子的聪慧、特长、成绩好或奖状多。即便孩子“一事无成”,也不能在心里抛弃他,也要无条件爱孩子,但不是溺爱,让他有价值地成长。
据浙中新报 金晓英
家长课堂:如何培养孩子健全品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11:29   大河网-大河报
现在,父母、学校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孩子品格的培养往往被忽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全品格?
良药可以不苦口
□张志松(江苏兴化)
儿子做完家庭作业交给我检查。我一看,除了一道题做错外,其余的都做对了。可看到那道错题,我立即火了,我拉下脸批评说:“这么简单的一道题,你也能做错?你为什么不认真一点?太让人失望了。”
说实话,儿子的成绩不太好,一直处于中下游水平。为了让儿子上进,我没少批评他。儿子一听,唯唯诺诺地说:“爸,我错了,我现在就订正。”我的火气还没发完,仍喋喋不休:“如果你再不认真,再不努力,后面的同学就会超过你,排名落在好多同学的后面,难道你不脸红吗?”儿子一听,放声大哭,边哭边说:“爸,你说够了没有?我不想听了。”说完,一头趴在沙发上哭起来,而他做错的一道题也无心去订正了。晚上,他连晚饭也没吃,就蒙头睡觉去了……
自然,我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儿子,我已经倾注了太多太多的心血。不光帮儿子报了辅导班,还为他请了好几个家教,可他的学习毫无起色。这让我非常恼火。我正在生闷气,忽然,我想到了邻居大高的孩子成绩一直在班上遥遥领先,便决定登门向大高请教。
在大高家,我原原本本地把刚才发生的事情跟大高一说,大高听了,不无责备地说:“你怎么能这样批评孩子呢?你这样的批评,不是喧宾夺主吗?”见我不解,大高给我讲了他批评儿子的故事。
起初,大高家的儿子成绩也不太好,也经常做错了作业,但大高并不急着批评,而是先肯定孩子做对的题目,给孩子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既能促使儿子学习不断进步,又能帮助儿子树立自信心。然后,大高才委婉地批评孩子在做作业时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儿子就能容易虚心地接受,并能认真订正。想想我,一开始就粗暴地批评,不仅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容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这样孩子的成绩怎么能提高上去呢?我一听,顿时豁然开朗。回去后如法炮制,不足一个月,儿子的成绩明显地提高,这让我感到欣慰。
同是做错一道作业题,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批评恰当,孩子的优势就能充分挖掘出来,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上去;而批评过分,尤其是喧宾夺主地发泄负面情绪,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大减,学习成绩又怎么能提高呢?
一句话,批评孩子不能喧宾夺主,否则,物极必反。
让孩子学会感恩
□刘晓斌(湖南怀化)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许多人生的第一堂课都来自家长平常的言谈举止中,不经意间,家长某些不良的习气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问合理不合理,正确不正确,凡事有求必应,过于溺爱,很容易促成他们唯我独尊、凡事不讲谦让、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不良个性。长大以后,他们这种性格很难与人相处,到头来,不碰得头破血流才怪呢!所以,家长、老师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课”——学会感恩。
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体恤大人工作的辛劳,懂得老师教育培养他们的艰辛,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独立的人格,长大了,他们就会懂得“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的道理,就会加倍努力,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才会百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怀着感恩的心走向社会的孩子,必然会反哺父母当年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对他们的关怀、爱护之恩。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日积月累,必然升华一种拳拳的爱国之心,一种赤胆的报国之心!一个常怀感恩的人,就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待人处事有分寸、懂包容,心怀坦荡。
教孩子学会感恩,还有促于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光家长付出了心血,老师也同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的老师甚至付出了比家长多几倍的工夫。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孩子理解了老师的艰辛,就会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把握好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尤为关键。现在的孩子成熟早,接受能力强,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人生观的培养,把握好他们的人生航道,让他们从小学会感恩,他们将受益终身。
请给孩子一份尊重
□张兰芳(江苏扬中)
我们去表哥家做客,争强好胜的表哥让他的儿子陶陶演讲一段外语。尽管陶陶发音清晰、流利,但表哥并不满意,让孩子重复了好几遍。委屈的陶陶一下子愤怒了,最终流着眼泪跑开。我过去哄陶陶,小陶陶伤心地对我说:“爸爸总让我表演,也不问我愿意不愿意。”
表哥借助家长的权威,让儿子在客人面前展示才艺,表演好了可以让他很有面子。可他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却不懂得尊重孩子。可孩子或害怕、或怯场往往表现不佳,不能遂人愿时,家长让其反复表演,其实很伤孩子,因为,孩子也有自尊心。
如今的孩子,他们除了吃好穿好的需求外,也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而孩子的自尊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因此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充分尊重孩子,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伟大导师马克思为家长们树立了尊重孩子的榜样。马克思对自己的孩子从来不摆架子,也从不命令他们。如果希望孩子做什么事,只是请求他们帮一下忙,如果不愿意让孩子做什么事,也只劝他们不要去做。星期天,他常常和孩子们一玩就是几个钟头。他既是可敬的父亲,也是孩子们理想的伙伴和朋友。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父母放下架子,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平等位置,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别让孩子伤了自尊
□惠东(辽宁盘锦)
前几天,7岁儿子在教室的走廊里捡到20元钱交给了老师。可这20元钱一直无人认领,儿子趁老师没注意又偷了回来。我知道后问儿子,可他就是不承认,把20元钱藏在楼道里的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那天和小朋友玩时不小心说漏了嘴,被我听到了。
我本想到楼道里找出20元钱,当面狠狠批评他一顿,可担心伤他的自尊。如何处理这件事呢?我决定采用迂回战术。
话说父子俩钓到了一条又大又肥的鲈鱼。小男孩想把它带回去,而因为还没到鲈鱼开放捕捞的时间,男孩的爸爸让他把鱼放了。小男孩非常不情愿。他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当你长大以后会遇到很多诱惑,如:金钱、地位、名利等,你一定要能抵挡住这些身外之物的诱惑,靠诚信和实力去做大事。”最后,小男孩按父亲的话做了,长大后成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大师。
我接着说:“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抵挡不住诱惑,最后误入歧途!如果小时候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长大了就会干出抢银行等不法行为,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儿子听完后,没说一句话,转身出门,将20元钱拿来,递给了我说:“妈妈,我错了!明天你把钱还给老师吧!”我笑着摇了摇头说:“儿子,明天还是你亲自交给老师吧,知错就改,老师还会表扬你呢!”
当孩子面对诱惑时,家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但原则是不要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让孩子受到教育。
让孩子有耐心
家长先要耐心
□牛广香(山东高唐)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教育孩子,不管做什么,要有耐心。也常听家长抱怨,说孩子办事磨蹭。其实,这是家长在用两个标准要求自己和孩子。
有一天,小雪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到公园去玩。”妈妈当时正在写一篇论文,就对女儿说:“小雪,妈妈写的这篇文章很重要,妈妈必须先写完,才能带你去玩。”
等妈妈写完论文去叫小雪出去玩时,小雪却说:“等我读完这个故事吧。”这位妈妈没有把带女儿出去玩当成一个差事,她很有耐心地坐到客厅的沙发上等女儿。最后,等到小雪读完了那个故事,母女俩才一起出门。
小雪妈妈做得很好。但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只让孩子等,而不能等孩子,这往往使孩子觉得不舒服,从而不愿接受父母的要求。
允许孩子失败
□刘传利(山东阳谷)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梭子鱼如果饿了,只要张张嘴吞食小鱼就行了。后来,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梭子鱼还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一切努力。这时,即使取走套住梭子鱼的瓶子,它也不会捕食,最终被饿死了。无数次碰壁,让梭子鱼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彻底的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丧失信心。
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不要怕他打碎,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
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允许孩子失败,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好心境需创造 家长该告诉孩子的25个人生安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2日 11:03   新浪教育
本文节选自《i小太阳》的新浪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中所想,但是想要造就一个成功人士的因素有许多,让孩子首先有一个良好的性格与心境,是他长大后自如应对人生的起伏所必不可少的。缔造好心境,请家长告诉您的孩子这25个人生安慰。
第一个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何必为莫名的忧虑而惶惶不可终日。
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怎么悔恨也是无济于事。未来的还是可望而不可及,再怎么忧虑也是会空悲伤的。今天心,今日事和现在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感觉美好的。当然,过去的经验要总结,未来的风险要预防,这才是智慧的。
昨天已经过去,而明天还没有来到,今天是真实的。
第二个安慰: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疗;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偶尔的抱怨发泄一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无休止的抱怨只会增添烦恼,只能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无能,抱怨是一种致命的消极心态,一旦自己的抱怨成为恶习那么人生就会暗无天日,不仅自己好心境全无,而且别人跟着也倒霉。
抱怨没有好处,乐观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安慰: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
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
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第四个安慰: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哪人心思去浪费呢?
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也不要被别人的批评左右,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先踏踏实实学好本领再说。
特别是在少年时要全力以赴学本领,不要分心。
第五个安慰: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
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给自己一些信息,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
经常要自己给自己过节,学会寻找愉悦的心情。
第六个安慰: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
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庸俗的评论会烟灭自己的个性,世俗的指点会让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强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会变成一张张碎片随风飘扬,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
得到了媚俗,失去了真实,要坚定信心,拥有自我。
第七个安慰:极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为忧虑过度,而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却因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
前者常为寻找理性而痛苦,因聪明过头而衰,愚蠢的根源在于什么都懊悔。后者都不知悔恨为何物,整天稀里糊涂地生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区别。
走极端总是惨遭失败,寻找人生的智慧。
第八个安慰: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评价;
没有一副画是不被别人评价的,没有一个人是不被别人议论的。
自己要是沉默,有人会指责“城府太深”;自己要是善于健谈,有人又会指责夸夸其谈;自己要是赞美别人,有人会指责别有用心,自己要是善意批评,有人更会暴跳如雷,认为多管闲事。
光看别人的脸色,自己还活不活,拥有自我,又不囿于自我。
第九个安慰:恶念越多痛苦越深;
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生活?关键是没有及时驱赶心中的恶魔。
因为心存邪恶的念头,就不会理智地克制自己,经常会做出悔恨的蠢事。因为没有及时清扫心灵的灰尘,意志薄弱者就会不时掉进深潭。因为时常鬼迷心窍,就会让愚蠢蒙蔽双眼,进入错误的岔道还不知道。
心中有恶,就会心神不宁,去恶念。
第十个安慰:注意不要活得太累;
常有人感叹,活得真累。累,是精神上的压力大;累,是心理上的负担重。
累与不累总是相对的,要想不累,就要学会放松,生活贵在有张有驰。心累,使人长期陷于亚健康状态;心累,会使自己精神不振。
心别太累,学会解脱自己。
第十一个安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不攀不比。
第十二个安慰:不做欲望的奴隶;
人们总叹息“飞蛾扑火”,人们总讥讽“鱼儿上钩”,人们总是笑话“自陷泥潭”。
但是如果自己仔细想一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这种欲望的悲剧还少吗?人心不足蛇吞象。放纵自己灵魂的人,最终会失去真正的自由!必须时刻警惕不良欲望。
第十三个安慰:要活得轻松和快乐;
不与别人盲目攀比,自己就会悠然自得,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太高,自己就会欢乐常在,不刻意追求完美,自己就会远离痛苦,不是时时苛求自己,自己就会活的自在,不每每吹毛求疵,自己就会轻轻松松。
活得太累就会痛苦不堪,知足常乐!
第十四个安慰: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
盲目自大自尊,是骄傲无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弃,是消极悲观的人生。
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更不容易。拥有健康的恰当的自尊心理,面对挫折会表现得格外坚强。不为外界的诱惑而丢失自我,不为一时的挫折否定自己,时时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每每乐观中肯定地赞赏自己。
第十五个安慰:多用善眼看世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
处处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那么人人都变成坏人,也就无法和平相处。以恶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处不是破残的;以善眼光看世界,世界总有可爱处。自己多看别人的长处,就会越瞧越可爱。
第十六个安慰: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讨好每一个人,等于得罪每一个人,刻意去讨好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厌恶,亲近别人要自然,投机心态要改变,有时间讨好,不如踏踏实实做事,讨好别人总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实实在在。
一味讨好别人就会失去自我,充实自己很重要。
第十七个安慰:木已成舟便要顺其自然;
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再去悔恨以前的行为,一点益处都没有,唯一明智的办法是,如何妥善处理后面的事情,别让事情弄得更糟糕,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已刻成舟的木头是无法恢复原状的,知道了这些简单的道理,就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遗留问题。悔恨无任何益处,别把事情弄得更糟。
第十八个安慰:物质虽贫乏心理不潦倒;
物质贫乏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贫困。
贫困常与潦倒相连,人穷常与志短想关,心理贫困,富也会沦为贫穷,心理富足,穷也能转为富裕。物质贫乏加上万念俱灰,会很快摧毁一个人的身体,自信自强,虽暂时物质贫乏,但好日子也会很快到来,
人穷志不短,自强不息。
第十九个安慰: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莫被一时之得失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忪懈,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莫为一时之得所迷惑,谁笑得最晚,谁笑得最开心。
第二十个安慰:重要的是活得充实;
把每一天过好是最大的幸福,快乐源于每天的感觉良好,总忧虑明天的风险,总抹不去昨天的阴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总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总幻想那些不能实现的,今天的心情怎能安静?任何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杀手是忧愁和焦虑,
痛苦源于不充实,生活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
第二十一个安慰:人生应当欢乐有度;
适当的娱乐活动能调节情绪,无休无止的欢乐却易转益为害。
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棋可遣闲,易动心火。”…一鼓味狂欢尽兴是肤浅的人生,换来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尽兴有度是达观的人生,乐极生悲不局限于娱乐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欢乐与悲哀是伴生的,欢乐有度会欢乐常伴。
第二十二个安慰:换一种活法也许更快乐;
当自己在工作中极不顺心,处处感觉都是围墙时,是否有必要换个环境?当自己在婚姻中极不开心,时时感觉都是冰窖,是否有勇气冲破围城?当自己已习惯逆来顺受,是否会挺起胸膛说“不”?有自信、能自强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
别太窝囊地活着,舒心是快乐之精灵。
第二十三个安慰:不妨暂时丢开烦心事;
人生实在是太苦短,自己何必总是活得不开心。
有烦恼是正常的,没有烦恼才是不正常的。要是自己心情不好受时,不妨去看一次电影,不妨去听一段音乐,不妨去唱一支歌曲,不妨去打一个电话,不妨去享受一下阳光…
让烦恼心事见鬼去吧,先开心一乐。
第二十四个安慰:愉悦的根基在自己身上;
一般人总是将人生的愉悦,寄托在外界的事务上,依附于世俗的认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财产,以及待遇、名誉等东西,自己一旦失去这些,便是沉重的打击,常会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乐的根基也随之毁灭,假如自己真是这样过生活,那么快乐离我们是想当遥远的。
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快乐程度?把握好自己。
第二十五个安慰: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许多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有的虽然得到了,其代价却巨大无比,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种感觉。
幸福的感觉随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先哲们说: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
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
家长课堂:九类父母最毁孩子 您在其中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9日 13:43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琅琅》的博客,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本文导读: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可怜中国父母心!舔犊之情,不能不令人感动,然而舔犊的方式,恐怕尚待改进!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纵者有之,溺爱者有之,施暴者有之,粗略的划分一下,大致有如下类型:
(一)模具制造型
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有人在。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
殊不知,人是万物之灵,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思想善于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创造,而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人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在这些克隆产品中黯然消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种模式之下,恐怕龙凤老鼠的后代,都是“老鼠”了!
(二)温室培养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与成长条件,弥补自己少时的缺憾,,这是生在艰苦年代的家长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却没有料到,人的思虑有限,自然的造化无穷!这样的做法,制造了许多肥胖儿童与厌食者,制造了免疫力极差的孩子,制造了庞大的厌学者队伍,制造了离开父母一无所能的孩子。温室的花朵,禁不住一点点风吹雨打,“温室”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却无法适应于社会,最后父母只好哀叹自己无法与天地同寿了!
(三)极力压榨型
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低,迫使家长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教好的前程。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而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教师面临的考核压力,也使学校的减负成为镜花水月。在平时,孩子们都被迫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而假期,更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在等待着被压榨得灯枯油尽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设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家长们,不设法补救,却推波助澜,成为扼杀孩子天性与创造力的同案犯。
(四)经济刺激型
物质的社会,造就物质的方式,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产业化,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钱看”!考第一,奖励多少,考前十名,奖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为制度!许多家长基本上都是以钱来“遥控”孩子。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庞大的“钱”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拿钱来;帮你做作业,可以,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可以,拿钱来……
(五)原始放牧型
这类模式多出现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当然也有现实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读书也同样可以挣大钱,甚至成为黑社会的流氓,也一样“出人头地”!干脆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现在虽然有“教育万能”的理论,这世界上却没有万能的教师!
(六)自家萝卜型
俗话说,自家萝卜天大个,是啊,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么都好,稍微的出众,在有的家长眼中都是天才的举动,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别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师学校的不好,是社会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绝对不会不好!这种情形,相信读者也曾见识,其中危害,就不赘述了。
(七)崇尚暴力型
“棍棒下出孝子”,仍然有部分家长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特别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气头上,对孩子拳脚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逆反心理以及长大后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恶劣影响,很难消除。暴力调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特别懦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八)《大话西游》唐僧型
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但又失之偏颇,当语言说服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难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话西游》的唐僧念经,两个小鬼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杀了。现实之中,有的家长的确过于唠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男孩对别人的啰嗦过于敏感,女孩则成为长舌妇(当然,我的结论可能不科学)。
(九)百依百顺奴才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一个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亲母亲的期望所在,这样,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唯我独尊,最后不容于社会也就必然了。
修正教育缺陷的建议
最后,给出作为补救以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的建议。
理想的家长,应该在儿童的早期的智力开发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毕竟无法更改,后天智力确有极大的挖掘潜力,这是其一;爱孩子,重视孩子,但不能溺爱,满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特别重要,这是决定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都将要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现在的家长,却过于实用主义,眼睛只盯着初中高中,却没有明白,初中高中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小学养成的习惯与逐渐形成的性格。
 
家长需警惕:为人父母的七大通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8日 10:55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芸影荷花》的博客,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管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坚强自信,但他们的一些行为往往使孩子们的自信心受到伤害。国外专家提出了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为人父母的七种通病:
(1)说他们是坏孩子。当孩子不小心将牛奶打翻在地时,父母往往会说:“你真是个坏孩子,这已经是这星期第四次了。 ”孩子们会因此产生这样的想法:当我笨手笨脚的时候,我就是个坏孩子。
(2)无休止地提及孩子做过的错事。这样的父母总是寻找孩子的错误,然后不断提醒他们。这对孩子建立自信心没有半点好处。
(3)给孩子起外号。叫孩子“小矮子”、“大耳朵”或者“小胖子”,这样不但会削弱孩子的自尊心,且不利于树立家长的正面形象。
(4)认为他们永远是孩子。“有一天,你会如何如何”或者“你还小,照我说的做肯定没错”是这样的父母经常说的话。这种语言会让孩子们无法全面地看待自己。
(5)一味地批评孩子。孩子们听到的批评越多,他们避免去尝试做其他事情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在运动方面根本就不行”,“这是你第三次犯这种错误了,我怀疑你永远不会有责任心”,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6)为孩子代言,而不是让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这只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失去自信。父母替孩子表达,等于向他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可以比你说得准确,因为你还太小,不知道如何表达。
(7)当着孩子的面随便议论他们。孩子们会想:“天哪,他们竟然当着我的面随便跟别人议论我,好像我不在这里,什么都不是。”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无关紧要,他们自己也会越来越这样认为。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父母无意为之的,却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不过,一旦父母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态度,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很快恢复。
 
孩子真的需要超前教育吗?
(2010-11-10 17:10:17)转载
PHOTO BY YAN HONG
其实这个题目已经萦绕我很久很久了,不敢随便写这方面的问题,是因为自己就是在二宝小的时候,无意中读到这方面的信息,对孩子做了许多现在后悔的事情,真害怕在开放的空间里写出这样的东西,让一些家长看到了会影响他们抚养孩子的思路,迟迟不敢动笔。因为最近一直跟阎红就中美家长对婴幼儿早教问题进行谈讨,才决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跟大家分享,请读过的家长朋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二宝出生不久,也就是1990年前后,那时候关于婴幼儿教育的杂志、书籍还不多,我一直订阅的是《父母必读》,有一次无意在一期中看到一篇介绍神童少年宁铂的文章,就去书店找了本专门介绍当时一秕少年神童的书,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天才少年是怎么炼成的之类的,回来后如获至宝,天天太棒着看。那批天才少年,宁铂、谢彦波、张亚勤、周逸峰等,当时基本上都在科技大的少年班学习,看每个神童的成长经历,多数都是有做过教师的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姥姥,或者是有当小学老师的父母,那些孩子尽管出生在文革期间,但家里都有很浓厚的读书氛围。他们一般在3、4岁的时候就能识很多字,背很多古诗,7、8岁的时候就通读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等许多古今书籍,会很复杂的数学运算。当时我越读越觉得自己热血沸腾,以为只要用心培养,我们家二宝也会成为这样的神童。
于是我就开始关注这方面的文章,当时还从武汉大学所属的一个专业研究培养神童的机构,订阅了一本超前教育的杂志,按照那上面教的方法,对二宝开始进行了精心的“培养”,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她汉字、英文、数字甚至是运算方法,可是她并没有什么兴趣,比方说英文单词,很快倒是就记住了,可是用不了几天就忘记了,运算方法根本就掌握不了。那时我还给孩子规定专门时间,让孩子学字学运算什么的,可那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孩子每次都是很不情愿地被我拎过来,强行开始所谓的“玩中教育”,结果是这种局面持续了二、三年的时间,二宝也没有显示出任何天才少年的倾向,慢慢地我也失去了热情和耐心,自己先放弃了。二宝一、两岁的时候就我开始教她的那些东西,后来并没有记住多少,倒是婆婆跟她在一起的时候,边玩边和她一起打拍子唱歌很快就记住了,听了电视剧的主题歌也很快就会哼唱。
后来二宝渐渐长大了,我也逐步明白了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并非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天形成的,他们的群体很特别,不是普通家长孩子能够模仿的,我那时就非常后悔自己的做法,把二宝那二、三年的美好时光给剥夺了。庆幸后来自己失去了热情,否则一直那样下去,真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经常能看到有人在教授如何让三岁的孩子识四千字,自己的心里真是痛恨这样的广告。孩子在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情就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三岁的孩子识四千字有什么意义呢,是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大人的生活,还是要孩子提前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那样的孩子还会有童年吗?
其实像宁铂那样的超常儿童,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那么家庭和国家应该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和关照”,让他们的心理、生理都与普通孩子一样的发展,保护并培养他们特别的智能与兴趣,让他们用自己超常的能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而不应该过早地让他们暴露于媒体,过度地被渲染,否则像《伤仲永》里所描述的那样,即使是神童最后也会成为平庸的人的。
在轻描淡写美国幼儿早教一文中,阎红给我留下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帮助幼儿正常发展的早教目的会变成幼儿超前发展教育了呢?大家看了二宝小时候我的做法就明白了,那个年代跟我一样做法的家长不会仅我一个,急功近利,缺乏系统地对孩子教育的经验,只是盲目地模仿...... 这一切不但是让孩子失去很多童年快乐的时光,让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弄不好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目前国内的早教课,已经有了专门的早教机构,如果单从课程安排来看,很符合适龄婴幼儿特点。但是很多家长并不单纯地满足那种方式,早教还是要求以让孩子学习掌握各种知识为目的。可以说现在的早教,学龄前儿童要提前学习学龄儿童的知识,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提前学习三、四年级的内容......初中生要提前学习高中生的内容,这些情况都很常见。
曾经看过一篇写港台地区早教的文章,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港台地区的家长跟大陆现在的家长一样,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领着他们去上不同的补习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反而越来越理智了,现在很难再看到这种情况了,倒是大陆的家长进入了这个阶段。当时读这篇报道的时候我就想,也许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初期,家长的心态都是一样的,到了社会高速发展的平稳时期,家长也就成熟了,那时候这种状况就会得以改变。
对面屋四岁的小女孩,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她习琴的声音,时常还能看到上门授课的老师和陪练的老师,看着那么瘦小的女孩,真想跟她的妈妈说不急于现在就让孩子弹琴,先让孩子练习视唱,等过两年看看孩子的兴趣,再确定孩子练不练琴也许更好,但几次话到嘴边都咽回去了。每次见到年轻的妈妈,她都会跟我说:“每天都让孩子累死了。”其实我知道更累的是孩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都想让孩子超前发展,都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只要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存在,这种情况短期内也不会得以改变的。但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家长也会变得越来越理智,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目的,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肯定会成为教育的主流,这是我期盼的,相信也是大多数家长所期盼的。
 
家有儿女:孩子“人来疯”家长怎么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1日 14:39   新闻晚报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3到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是幼儿性格形成期,也就是常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岁时这种情形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
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倾向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听话,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此时,如果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会暂时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便会停滞不前。
案例实录1: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活动,到8:30左右,家长都差不多来齐了,教室里顿时拥挤了许多,小朋友在我们的提示下开始喝水和上厕所等,准备开始活动了。这时候,丁丁突然在活动室里兴奋地跑来跑去,嘴巴里一会会嚷嚷“我是奥特曼! ”一会说:“天下神功,哈!哈! ”还时不时的在地上打个滚儿,引得有的爸爸妈妈们哈哈大笑。我用语言提示他去做该做的事情,可他似乎置若罔闻,只管自己一个人“练功”,直到全部幼儿和家长都坐下,他才在我的帮助下帮了小椅子坐下来准备开始活动。在活动中,他表现非常“活跃”,无论老师请到谁来回答问题,他都毫无顾忌地冲上来再冲下去,爸爸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只能用手按住他的肩膀,不让他窜上窜下,但是他的腿和手臂仍然不停地“舞动”,嘴巴也时不时地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直到活动结束都保持如此的状态。
案例实录2:
已经是下午4:20分了,临近放学时间,于是,我让孩子们分批去拿小书包,不一会儿,小玲跑来告诉我:“*老师,丁丁把垃圾放在我的头上,来弄我。 ”丁丁听到了笑嘻嘻的跑过来:“这不是垃圾,是我刚才捡到的橡皮泥,我没有弄你,我就是把它放在你的头上就又拿下来了。”我听后,对丁丁说:“请你跟小玲道歉。”边说,我边安排其他的小朋友入座,准备开门放学。他一看到我门打开,愈加兴奋,先在教室以非常快的速度来回跑了一圈,然后看到小玲的爸爸来接,还跑去跟小玲的爸爸说:“我没有犯错,我不道歉。 ”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跳,“我只是把橡皮泥放了上去,就放了一下,就拿下来了。我又没有犯错,我就是不道歉。”于是,我把丁丁留了下来。待所有的家长和小朋友都离开了,他终于停止了“兴奋”,我拿了张小椅子,请他坐下……
案例实录3:
今天上午做早操,小朋友们都整齐地排好队准备拿器械,只见丁丁双手从框里拿好器械又换,拿好了又换,拿完以后还双手合起来顶在头顶,当他发现老师看着他的时候,仍旧没有停止的趋势,而且愈演愈烈,直至老师走到他旁边的时候,他才将两只手放在身体两侧准备开始做操。器械操结束,他重复拿器械的动作,双脚不停地跳跃,转圈……
行为分析
丁丁的行为有点像老人们说的发 “人来疯”,丁丁家是个大家庭,在家里外婆亲一口,爸爸抡一圈,孩子说错了话,大家哄笑一阵,还逗着让再说一句。孩子觉着热闹、新奇、刺激。但大人毕竟是大人,说完笑完就去做自己的事了,孩子却不行。他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兴奋,持续时间长,不能像大人那样说闹就闹、说停就停,语言表达又有局限,往往会用动作进行宣泄和引起大家的注意。再加上“自我中心”是独生子女特有的普遍心理特征,人越多的时候往往也是孩子觉得被冷落的时候。平时在家的时候,家里的好几个人都在围着他转。同样,在幼儿园里,他的表现也很明显,一个人的时候,他能够安静下来耐心听老师讲话,可是人一多,诸如放学阶段、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他就完全失去了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表现得比平常更加兴奋,希望时时刻刻都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其实,儿童在两岁左右已开始将自己和周围客体区分出来。这以后,独立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开始有强烈表现自己的欲望,想方设法让别人注意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在平时,这种需要总能得到满足,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爱怜倍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多家长围着一个“小皇帝”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对孩子表现自己的行为尤为放任,一味鼓励而不加以引导,这就为“人来疯”埋下了“隐患”。这种情形,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它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应策略
怎样克服孩子的“人来疯”举动,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要防止和消除之,必须在平时的家教上下功夫,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
1.平时对孩子的行为,特别是一些不良的行为,不能过分骄宠,放纵,需要教育、管制的言行就要及时教育、制止,不可助长孩子“以我为中心”、“我说了算”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制力也会增强。
2.要注意孩子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光告诉不该做什么还不行,还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例如,在家里,客人到来之前,告诉孩子应有的礼貌举止,每次客人走后,对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反馈,孩子表现好,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表现不好,则给予批评。并再次强调正确的行为方式,可以给孩子以恰当的惩罚,如限制他们的游戏时间等,但不要打骂孩子。
3.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在人多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有适当的表现机会。如让孩子表演儿歌、背诵一首诗等等。在幼儿园里,如果有公开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去和客人老师交流互动,但在这之前,一定要预先打好“预防针”,给予他适当的自主权,但是一定要有规则和“约定”,在此基础上,控制自己的行为。
4.活动之前一定要督促,时时督促,时时提醒。一日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转换都要求他能够明确下一环节中自己的行为,想一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牢记自己的“规则”。
家长课堂:夫妻教育孩子有分歧应如何应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3日 11:48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琅琅》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家长在教育子女上,也会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那么如何应对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的分歧呢?
相信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也是很多家长感到无奈的事情。我曾多次接受俩夫妻来咨询教育孩子的问题时,说着说着,俩人就板起面孔,吵起架来。很多夫妻没少为教育孩子吵架,你说他的不是,他说你的不是,现在很多父母都处在这一问题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夫妻教育观念不一致,有冲突怎么办?我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我,以下五点能有效的改变这一问题,能让孩子成长尽量少受影响。作为一个父亲,我就是坚持以下几点来处理的。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没有因为我与他妈妈之间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冲突和不同受多大影响,相反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得更加拙壮,心理素质也是出奇的好。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受到了母亲的打击、指责和打骂,同时也受到了父亲的鼓励、肯定与表扬。他是在这种交织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我深为孩子的这种教育环境(好的,坏的都不缺乏)而感到珍贵。
怎么来有效解决此一问题,以下五点:
一、谁最固执谁先教,对方教不好你再教。避免在同一时间用不同的方法教孩子。面对孩子同一问题你这样教,他那样教,这种教育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让孩子更蒙。
我与我爱人之间就是,例如:她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不管严和不打不行,她在面对孩子问题时总喜欢抱怨和训斥。而我认为这样教育对改善孩子的问题起不到作用,而她固执又坚持这样做。最后我就作了如下决定,我对他:如果你认为你对,那你先教。等他处理孩子一个问题一段时间还不见效果时我就跟爱人说:你在孩子这一问题上的教育到此为止,事实证明你的方法行不通,现在让我来教。不久,孩子问题就真的改变了。
从那以后,我与她教孩子有冲突时我就采取“谁先固执谁先教,对方教不好了,我主动来教”的策略,效果很好。相互不但不会产生正面冲突,孩子接受到的信息也不会混乱。
二、当你看到爱人教育的方式不对时,不要当孩子的面指责对方教育的不是。即使你明知道孩子妈妈这样做和骂是错误的,也不要这样做。避免在孩子面前指出对方错误和揭对方的短。这样能更好保护另一方的教育威信,而不会让孩子理直气壮“闹革命”,甚至更不理会父母的话和顶撞。孩子不在的时候,与爱人谈话时,你再谈到教育的问题,好好说说你的看法与建议,这时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方也会更虚心的接受,而不是固执争吵,在孩子面前损对方的脸面。
父母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的过错,会大大增加双方今后教育孩子的难度。
三、不要赌气。不要对方不教,你生气时你也不教——破缸子破摔。教育孩子的责任对父母双方来说不是各自50%的责任,而是双方都是100%的责任,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这是非常要命的。当对方赌气不教孩子时,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对方不理事,也放任孩子不教,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不管对方教不教,教得好不好,都要积极主动的承担起自己百分之百的教育责任,这是作为父母教育者的根本责任。
我们家教孩子时我也是坚持这一条,我记得儿子上一年级前两个月,每天都要接送儿子到校和回家,我要上班,她又没什么事,我就叫她接送,可她总是经常不愿意。这时,我没有象大多数人一样赌气而不管,我就自己抽时间接送,不抱怨也不罗嗦,不因对方不教而赌气,自己承担起作父母的责任。
四、当夫妻间因两人或家庭之事吵架或打架时,如孩子在现场,应顾及到孩子的心理反应和感受。而不要只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应停止夫妻间的争吵,同时应及时给孩子谈话,告诉孩子刚才与爱人之间争吵的原因或具体事情,告诉孩子吵架对事不对人,让孩子能客观的看待问题。
我与我爱人之间也有过几次激烈的争吵,还打过两次架,我也是这样来处理的,因此,孩子的成长没有因此受到多少或长久的影响。
五、夫妻俩个多看一些相同的教育书籍和一起去听专家讲座,开家长会和去学校找老师也尽可能一起去,这样我们能更好的借助第三者的力量来影响家里的那一位,而不要通过自己的话语强行来改变对方。这太难了。结婚久了就有很多人有这种感受“这个世界上,我们最难改变的是离我们最近的人,就是爱人”,我们应借助其它力量来影响另一方。
看相同的书,听相同的课,一起参加家长会都是好办法,慢慢的俩个人的看法就会趋向一致,当俩人教育观念和行为一致时,教育孩子也会因此变得简单,孩子的成长就会变得出奇的顺利。
 
家长课堂:失败父母的八大典型行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9日 12:00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i小太阳》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根据心理学家对大批父母的调查,发现8种典型的行为导致失败的父母。
一、没有原则(Parents fail at setting limits)
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曾有位母亲一旦听到孩子说“我不上学了”,立刻投降,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这位母亲最终陷入绝望的境地。
二、过度保护(They're overprotective)
父母保护的越多,孩子越无能。尼采说过,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恶。
三、唠叨、说教、罗嗦、嚷嚷(They nag. Lecture. Repeat. Then yell)
这样的父母通常是低智商的父母,因为不会说些有用的话,因此,只会重复些无用的话。
四、赞扬泛滥(They praise too much—And badly)
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知心姐姐”式的赞扬已经不起作用了。你不能总是用“孩子,你真棒”这样毫无营养价值的话语“忽悠”自己的孩子。
五、惩罚过重(They punish too harshly)
记得初中时,我的一个朋友的妈妈太想让她的儿子优秀,曾经让她的儿子跪了一夜作为惩罚,结果,我的这个朋友从此精神失常。
六、剥夺孩子的感受(They tell their child how to feel)
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断的机会。
七、成绩与创造力本末倒置(They put grades  ahead of creativity)
绝大多数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不知道孩子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部分需要关心。
八、 忽略了乐趣(They forget to have fun)
乐观的天性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
家长课堂:给孩子十种“一分钟”的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1日 11:05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在路上》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对于航天员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使卫星升空,对于勘探者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让钻井出油。作为父母,如果用活、用好了“一分钟”,孩子的天空就会闪现出绚丽的彩虹。
一分钟接触——父母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
一分钟倾听——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在倾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态度和蔼。
一分钟游戏——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求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父母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
一分钟矫正——孩子有过错时,父母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父母首先要弄清这个错误行为是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孩子的错误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激励——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父母要有耐心与恒心,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促进孩子发展。
一分钟赞美——孩子的身上总会有他独特的优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一分钟参与——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过程中,父母应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
一分钟惩戒——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避免产生对立情绪。
一分钟示爱——要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疼爱的人,即使在你出现严重问题时,父母对你进行惩戒,也是父母在履行爱的责任。
一分钟期盼——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应当让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样的挫折,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畅谈美好的人生理想。但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应该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
小结
一个人只顾把孩子生育出来而没有喂养他的身体并且没能把他的心灵修练好,对于这个孩子及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道德上的犯罪。——穆勒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引导不听话的孩子、撒谎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于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在孩子身上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为孩子创造能够自觉听话的成长环境。
有些父母总是将自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不是去站在孩子的角度,不是从孩子身上学到管理孩子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同时,这样处理孩子问题的方式,也不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
为人父母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其次要深入孩子当中,与孩子相互学习;再次想方设法与孩子建立合作的方法,最后才能与孩子之间建立“双赢”的教育方法。这样一来,孩子既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得到了良好的成长,父母又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平和安静的家庭环境。
家长课堂:家庭教育中的十条心理学规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 14:58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幸福来敲门》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
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家长课堂:父母管太多的十大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4日 14:37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学问猫》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多数父母都会将大部分感情投入在孩子身上。但很多时候,父母们的管教方法却会带来不利后果,美国学者最新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下列十种行为,那么很有可能父母的教育方法失当。
1、时常在游戏时间干扰孩子
一种过分管制的迹象是,孩子们在玩耍时,刚出现一点冲突,父母便马上干涉。这样做的危害是,孩子没有学会独立处理可能发生的矛盾。只要安全有保障,最好让孩子自己应付。如果必须介入,父母最好充当仲裁人的角色,而不是为孩子们提出解决方法。
2、老是关心孩子该吃什么
许多父母过度关心孩子的饮食,如果孩子确实食欲不振、日渐消瘦,你应该去咨询儿科医师。但如果不是,你就不必担心他该吃什么了。父母不要在饭桌上变成“控制狂”,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
3、与孩子的穿着“较劲”
父母不要过于苛求孩子们的穿着,即使有时你认为这样穿很难看。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观点来看问题。
4、干涉孩子如何做家庭作业
处处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是个好方法。对于二年级或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父母就不要再干涉孩子的家庭作业,父母如果给孩子的家庭作业提供过多帮助,会让孩子们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5、与孩子的老师争论分数
分数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事情。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们学会了什么,并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但不要试图充当老师的角色。每当孩子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回家时,父母的介入会引发几个问题:
*孩子会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自己每次都要得到理想分数。
*孩子永远没有自己的主见。
*孩子会相信,父母永远会帮他们改正错误。
6、教孩子如何比赛
观看孩子的足球比赛很重要。每场比赛结束后,你要表示感到骄傲。你要鼓励孩子,但不要在意比赛中的细节,比如某一时刻孩子的表现有什么问题。
7、频繁地给孩子打电话
打电话或发短信给在学校的孩子很不好。父母没有必要干涉孩子白天在学校的一言一行。这种不好的习惯尤其会干扰青少年。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8、要求孩子详细汇报白天情况
向孩子询问其白天的情况和“成为地方检察官”是不一样的。除非你怀疑他们出了严重问题,否则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向你汇报白天的详细情况。
9、暗中查看孩子隐私
监视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从无确定理由偷看孩子的博客到搜查孩子的卧室。专家说:“搜查孩子的卧室是一种卑劣手段。”你可以在远处观察孩子,而不要妨碍孩子在生活中的体验。
10、孩子刚几岁就选好大学
很多父母会根据自己的希望,选择孩子15年后应该进入的大学。专家建议父母要把精力集中在现在,从选择一个当前适合孩子的幼儿园开始。
 
 
家有儿女:孩子有烦恼 家长知多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9日 13:51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点灯的心》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的教育是功利的教育,是刻板的教育,确实,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父母无心的做法会令孩子烦恼不已。那么,做父母的最忌讳做什么事情呢?孩子最大的烦恼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为你逐一分析。
1、申辩
爸妈最忌的事就是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最怕的情形是:没有申诉的机会,若执意申辩,就被视为顶嘴犯上,必遭严惩。这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表现,是平等、民主精神的反面,害莫大焉!试想,假如孩子已经习惯了适应不公,假如孩子除了寻求许可就再也没有什么自己的主意,我们挚爱的孩子将如何面对他们的生活呢?培养一个理性并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孩子远比保住大人的面子重要。
2、家庭不和
大人不懂得得谦让,经常互相责怪。其实,无论是父母吵架,还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心理上的电闪雷鸣、雨雪交加,但苦于自己年龄尚小,无能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父母的关系就是孩子的天气,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恶劣的天气不仅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还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构建温馨、互爱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
3、父母品行
老师刚讲了语言美,回家就听到大人骂街;课堂上刚受了公德教育,爸妈就乱扔垃圾、捡钱不交公。
文明的进步,使孩子在公德和修养方面起点比父母高,那就让我们放下家长的架子,向孩子学习吧,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和趋势,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实上,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还多着呢。
4、爸妈不陪自己玩
童年的孩子最喜欢一家人在一起游戏,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大人们有自己的世界和娱乐方式,在中国,陪孩子玩历来被认为可有可无。
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游戏,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化、长大,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等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或者年龄更大些,这样的机会就少了,还是趁现在多多享受天赐的快乐吧。爸爸们可别认为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没面子,这是封建大男子主义的糟粕,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和阶层,越重视和家人的相处。
5、父母的不良嗜好或习惯
烟雾缭绕、酒气熏天、麻将声声,不良习惯的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酒喝多了,麻将输了,最后遭殃的却是自己。不良嗜好,不仅带给家人烦恼,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危害极大。不管那个习惯持续了多少年,还是咬咬牙戒了吧,没有改不了的习惯,只有不想改的人!
6、父母包办
无论是穿衣服、时间安排,还是交朋友、选报兴趣班,都不能自己做主。大人的解释永远是:小孩子懂什么,这都是为你好。
父母包办的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要么是父母放心不下,要么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而重要的,其实,即便孩子再小,也是一个人,他们的兴趣和感受需要尊重,他们应该有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权,只有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机会,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才不至于毫无主见。对于交朋友,我们应该给他们原则性的指导,但是最好不要具体的干涉,其实,什么样的朋友有什么样的好处,学习不好的朋友可能胆子大、脑子活,也可以丰富孩子的性格,我们成年人不也是什么朋友都要有吗?
7、语言伤害
大人口不择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远不能体会到被父母责骂、贬低的滋味。
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孩子,说话也不要毫无选择,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于父母的评价就越依赖,消极的评价、恶劣的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其实,同样一句话,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说,善意和鼓励的角度,比指责和贬低更能发挥积极的效果。
8、没有隐私
日记被看、书包被翻是家常便饭,为了完全监控我们,父母大人逢强智取,遇弱强攻,还美其名曰:上级审查。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父母怕她谈恋爱走弯路,形影不离,没收了手机,上学放学父母轮流护送,孩子回家就被锁在房间里,女孩为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要给大人一点“颜色”看,结果就是在父母看管最严的时候,女孩怀了孕。记者采访时,女孩说:“手机上交,我可以借同学的,我有家里的钥匙,他到了我家楼下,电话打给我,我就从窗口把钥匙丢下去,他到我家开门,然后我就出去了。父母把我反锁在家里根本没效果。他们越这么‘关押’我,我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我怀孕就是给他们的‘颜色’,是他们‘逼’出来的。”这是现实中一个让人十分痛心的真实故事。且不说这种方式对孩子的不尊重,就事情本身而言,看管和监控,不仅无效而且是危险的,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那么,不监控,怎么办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孩子合理的态度和价值观,简而言之,父母能做的是教会孩子选择,而不是监控、替代和强迫孩子选择。
9、被怀疑冤枉
考试、作文得了高分被怀疑抄的;花瓶碎了,钱少了,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哭了,被认为是自己干的;自己出于好心做一件好事,做砸了,或者还没做完,就被误以为淘气狠批一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使孩子淘气、不懂事、有“前科”,我们在弄清真相之前,也应该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要轻易兴师问罪,被冤枉的滋味可不好受,这样的行为是对孩子极大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想想我们被朋友或者领导怀疑和冤枉的滋味,我们就知道孩子内心多苦恼了。
10、父母失信
许诺的事情不认账或者大打折扣或者无限期拖延,甭管自己多盼望,盼了多久。
父母的失信两个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一,父母的威信大打折扣,而父母的威信是教育的基础;其二,父母的失信行为给孩子树立了消极榜样,你说话不算数,很难要求和指望孩子说话算数,只要你无法完全监控,孩子随时存在失信的可能。
11、不被尊重
建的模型被扔掉,贴的墙画被撕烂,养的小动物被送人或吃掉。自己做了糗事,父母逢人便讲。
父母不被尊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也没有受到父母的尊重。不懂得维护孩子自尊心的父母是最失败的父母。
12、学习·考试
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没有应有的童年自由和乐趣;考得好了怕自己骄傲,考不好“今夜有暴风雪”。
父母对孩子优异成绩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帮上孩子,事实上,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督促,并没有起到效果,吃力不讨好。
13、缺乏宽容与理解
我们还小,思维能力和身体能力都不成熟,很多时候犯错、闯祸远非我们本意,但是我们得不到应有的宽容和理解。
中国人普遍缺乏尝试精神,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幼年时期,尝试失败不被宽容和鼓励,从而不敢尝试。建议父母朋友宽容孩子无意的过失,鼓励孩子尝试心中的想法,虽然未必成功,但是孩子会从中获得成长的机会。
 
家长课堂:孩子性教育的七个常见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 09:48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晓风》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孩子什么时候会开始对性好奇?
通常父母很难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会开始对性感到好奇,就如孩子很难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性活跃一样。但其实即使是婴儿也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好奇,这是十分正常也是健康的。
你的孩子表现出哪种性的活动?
蹒跚学步的孩子通常会在裸露身体的时候去碰触自己的身体,例如在换尿布或者洗澡的时候。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懂事,所以他们只能从父母的反应中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但父母不应该责骂他们或者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羞耻。有些父母会选择有意忽视孩子自己接触身体的行为,另外一些就会告诉孩子这些是自己的私人部位,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应该将这种行为作为一种隐私。父母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这种行为发展成为手淫。
应不应该对孩子的私处用别称?
孩子三岁前父母应该用正确的生理结构的名称。虽然听起来过于科学,但在孩子能够说出这些名称之前冠以正确的名称并没有不妥。这些名称包括阴/茎、阴/道等,都应该在一开始正确地向孩子灌输,不应该有所隐瞒。用这种方法,孩子可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不会觉得尴尬。
如果孩子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该怎么回答?
这是有孩子的年龄所决定的,你可以指着肚子对他说,孩子是从母亲的子宫中的蛋长大,然后从一个特别的叫阴/道的地方出来的。而没有必要向孩子介绍m/l的过程,因为孩子太小还不能明白。但是,你可以向他们解释说,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爱之后,他们都希望互相靠近些,男人就会将精子放到女人的蛋中然后孩子就在里面长大。通常六岁以前的孩子都会接受这种说法,同时一些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看的相关书籍也十分有帮助。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应该用一种坦诚的态度,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孩子很快就可以从你的回答中得到满足。
看到孩子向别的孩子展示私处时该怎么办?
3-6岁的孩子都很喜欢玩一种医生游戏。许多父母看到之后都会作出很大的反应,但是大声的责骂并不是处理这种情况的好方法,父母也不应该觉得这是一种随便的行为,因为这样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通常父母的出现已经足够阻断这种游戏了。你可以引导孩子玩另外一种游戏。然后再坐下来跟孩子好好地谈谈,解释说虽然你明白他可能对其他小朋友的身体产生兴趣,但是大人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在公共场合能够把身体遮盖起来。用这种方法可以不让孩子有犯罪感。同时这也是一个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当的接触的适当的年龄。你可以告诉孩子身体是属于自己的,他们有权保持他们的隐私。如果有人用很奇怪或者不舒服的方法去碰触他们的身体的话,应该叫那个人立刻停止并且要尽快告诉父母。
在什么时候应该开始阻止孩子在家裸体?
虽然各个家庭的价值观都不同,但隐私这种重要的观念是每个小孩都应该学习的。父母应该加上就如其它事情那样一些限制规定,并且向孩子解释清楚,这样孩子就不会将犯罪感与隐私联系起来。
什么时候应该开始向女孩介绍月经?
父母应该在女孩子8岁以后才介绍月经,有些孩子可能会从学校得到这些信息。一些介绍的相关书籍也很有帮助,但母亲与孩子分享他们的个人经验,如什么时候来第一次的月经和大概的感觉是怎样的等等,也是十分有用的。
 
教子误区:孩子太“乖”是好事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9日 11:41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你是否经常用某某孩子真乖,某个孩子真听话来赞美他人的孩子?你是否也曾经向别人夸耀过自己的孩子很听话?
那天,在某英语培训中心,上课前,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在台阶上蹦来跳去,他爸爸忽然厉声喝道:“你听不听话?人来人往的,你在这儿蹦跶什么?不听话,下回爸爸就不给你花钱报名学英语了。你给我立正!”男孩子一看父亲阴沉的脸,像变魔术似的瞬间成了机器人,乖乖地立正。旁边一个漂亮的母亲笑着说:“你孩子真听话啊。”那父亲脸色解冻了一百七十度,语气缓和地说:“我一直对孩子进行军事化管理……”
笔者赴某饭局,在开饭前,见一个母亲带着六七岁的儿子。女人们少不了闲聊,有人夸那个孩子:“你儿子像小绅士,很乖,看起来很有教养。”“乖倒是不假。有天放学,他的保温瓶没盖紧盖子,把书都弄湿了。回到家,他一进门就坐在书桌前哭,主动道歉说不小心把书包和书都弄湿了,他怕我骂……”那母亲满意地笑着,颇有教子有方的成就感。
在学校,老师们也经常相互评价你班的孩子很听话,他班的孩子也很乖等等。呜呼,全社会的人,似乎都在用“听话”和“乖”作为标尺,来评判我们那些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孩子们。人们要求孩子听话,像羊羔一样温顺。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殊不知,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们,正在用教育权利沿袭古代封建制度所强调的“教化”,“以防道”我们的孩子,培养出大批的奴性十足的孩子。
请再回看第一个例子中的那个像机器人立正的男孩,我们知道那父亲其实是关心孩子,害怕孩子在人多的地方蹦跳不安全,如果父亲放下自己的威严,牵着孩子的手,在孩子边走边蹦跳时,温和地告诉孩子,下回在人多的地方最好不要跳。有时间,我们一起去打羽毛球或是篮球,你喜欢什么样的运动?……那效果会是怎么样呢?第二个例子中,如果那个母亲在平时不是“严”而威“武”地管教孩子,一个上了小学的男孩,还会为一瓶泼洒了的水害怕妈妈骂而哭泣么?
第三个实例可以解决第二例中那个母亲的问题。某日,一个上了年纪的离职老干部,在谈到他的儿子时说:“我儿子,只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如果可以从头来过,我决不会用我以前的方式来教育他。儿子小的时候,把东西往厕所里面塞,堵住厕所了,我不问青红皂白,骂孩子不听话,再啪地一巴掌给扇了过去。儿子哭了,像奴隶似的听话了。现在细想起来,孩子很多时候表面上是捣蛋干坏事,其实是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在作祟,可我的巴掌把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打到爪哇国去了。如果是今天,我肯定会向他讲解地下水道之类的知识,不管他能听懂多少,我会心平气和地向儿子解释厕所堵了的后果,堵了后应想什么办法解决……”
如果你还在用“听话”来评价别人的孩子,如果你还在用“乖”来夸耀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也请你想一想第三个例子中那位老父亲的话吧。请不要奴化我们的孩子。(黑皮儿)
忆童年往事感触多 反思“棍棒教育”教子要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7日 18:19   深圳特区报

不打不成材? 漫画:颜庆雄
不少人在童年时代都有因调皮而遭父母“修理”的经历。近来,网友在网上发起《晒晒小时候被爸爸妈妈用什么“武器”修理过》的一项小调查,让不少网友回忆起了童年挨打的“不堪往事”:有人被扫帚抽,有人被黄荆条条打……不过,虽然想起来很痛,但有网友感叹:回忆往事都是一种幸福。这些帖子也引发了如何理性教育子女的讨论。
网友纷晒小时候被父母修理的“武器”
“各位小时候估计挨揍的不少,鄙人也被揍不计其数,基本上是拿起什么算什么,皮带、拖鞋、竹条尺子,最后基本上都是我鬼哭狼嚎四邻被惊扰,不敢说一公里,至少300米外都能听到;当然也经常听到别家的孩子凄惨无助的哭声。今天特地记录下面的一些武器,看大家是否也有此不堪回首的经历往事?在网友“非诚打扰”的提议下,引来不少网友的围观和跟帖。
尺子、拖鞋、藤条、鸡毛掸子、扫帚、擀面杖、棍子、板砖、水桶、橡皮筋……在网友口中,爸妈“修理”自己的武器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界大开。
网友“划风之吻”感慨道:“简直是不愿意回忆,我那暴躁的老爸,抓到什么就开打,竹竿不晓得打烂多少根,还有搓衣棒、扫把,最可气的是我越哭他打得越凶。”
网友“执迷八悟”则回忆,他的爸爸也是什么都能成武器,拖鞋、挠痒棒。
而让网友“他山之石”印象最深的武器则是竹扫帚,他在帖子中称,这种农村常用的竹扫帚很粗很长,有成年男子的手臂那么粗。“记得那时候竹扫帚比我还高。一次做错事,老爸要打我,我就跑,老爸就拿起那可怕的竹扫帚追,我死命地跑,不过怎么也跑不过老爸,最后还是被他老人家放倒了....。。”
网友“宝贝水嫩”则称老妈“修理”她最多用的是量衣服的竹尺,一次她说脏话被老妈听到,两个竹尺绑到一起打她....。。
这些帖子,还真让网友“长了见识”。网友“独具卉眼”透露,老家有句叫俗语:“黄荆条条出好人”,他和弟弟小时候每人一条一寸宽的黄荆条条,上写着:“老大专用”那是他的,“老二专用”那是弟弟的,他的一年到头几乎是新的,而弟弟的是半新的,而且还是换了N多次了。还有一位网友介绍:“我以前是80分以下女子单打,妈妈打;70分以下男子单打,爸爸打;60分以下男女混合双打,爸爸妈妈一起上。”
别让打骂成为“传统”
论坛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犹如在举行“诉苦”大会。让一些网友没有料到的是,居然有这么多网友与自己“同病相怜”。
“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子出好人”是一些父母崇尚的“法宝”,一些网友批驳道:孩子不一定非要打,责骂多了,会产生反效果。还有网友表示:“现在大家都是一个孩子,一家几口人围着转,哪个舍得打?再说,打人总是不好的,让孩子误以为暴力能解决一切,最多做个打人的动作吓唬他一下就行了。”网友“孤独”则痛心地告诉大家,就是因为小时候常被父亲责打,直到现在,他有很多事情还不能敞开心扉面对父亲。
“看看这些网友的小时候,都是血与泪的控诉呀。看来下回不能轻易对我儿子动手了。要不20年后也会像你们一样记得很深。”网友“大黑猫”看了帖子心有余悸,不过他同时又调侃,深圳没以前的老家方便,可以随手拿到打人的东西。
网友“娇俏丫头”宣称,自己小时候也经常挨打,所以她当母亲的时候,基本上不打孩子也不会对孩子凶,因为回忆起这些事,自己和母亲都会感到不幸福。另有网友也有同感,表示他一度将打骂孩子当做“光荣传统”,儿子还没懂事就打儿子。后来看到一本书说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好的,不好的传统就不要继承,以后就再也不打儿子了。
一些帖子在表达同情之余,“责怪”这些被“修理”的网友不够机灵,才未能幸免。“你们也太倒霉了,我怎么就没被打过,打你时你有腿脚,可以跑的,大人打你也是一时气急了,等气消了,也就没什么事了。”
“有没人说说有什么办法不挨打?”有网友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一个网友支了一招:“一次我犯错了老爸要打我,我就跑到隔壁的邻居家躲起来,隔壁邻居也劝我爸,结果就逃过一劫,哈哈!要是往别的地方跑,和我老爸赛跑,我肯定会被我老爸抓住,然后狠狠尅一顿!”
孩子犯错需要教育,父母要把握惩罚尺度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打骂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网友“寂寞五筒”说,人们常说:不打不成才。网友“apx2010”以现身说法宣称,木尺、皮带、鸡毛掸子对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用很大,他这么说并不是唱高调,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要让子女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吗?网友“故乡一叶”则表示,只要父母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打人,现在回想起来,每次挨打对他都是一次成长的经历。
网友“衣袂飘飞”谈及这一话题,也是深有体会,她称上小学二年级时,暑假里只顾玩,到了开学报名时才发现作业还没做完,结果被父母罚跪在地上挨了一顿“篾片”。那次挨打让她记忆深刻,从此改掉了做事拖沓的毛病。
网友“心意卡片”说,小时候挨过一顿打之后养成了诚信的习惯。他说:“上小学二年级时,学校新开了美术课,前一天我忘记给父母说要买水彩笔,第二天上课因为没有水彩笔,就在课间休息时跑到在门口做生意的李叔叔那里,以父亲的名义借了一块钱,买了一盒水彩笔。后来,我很久没有去还,终于被父亲知道了。”被父亲狠狠打了一次。
也有网友认为,小孩子在成长阶段需要惩罚,没有惩罚就不会有规则意识,不懂是非,步入社会后会犯错,但父母要在惩罚之前弄清是非且要把握好惩罚的尺度。
回帖的网友绝大多数已长大成人,甚至有的已为人父母,因此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有人感叹:“父母打在儿女身上,其实痛在他们心上。”网友“caosl”满含深情地说:“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有一次,我被妈打了一顿后,夜晚醒来,见到妈蹲在我的床边,愧疚又深情地望着我。我哭了,妈也掉下了眼泪。那个夜晚妈那慈祥的目光,我一辈子也不能够忘怀。”网友“飓风仔”告诉大家因为他小时候太调皮,经常被老爸修理。一次他被老爸扇了记耳光,流了鼻血,老爸很是心疼,以后就不再打他耳光了。
面对已经年老、甚至有的已经离去的父母,不少网友心里酸酸的,认为“打与不打的合理性已经变得不重要了”。网友“稻草萤火虫”就说:“现在回忆往事,都是一种幸福。”(记者 张樯)
教子不求十全十美 给孩子尊重最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2日 11:29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点灯的心》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赫伯特曾经说过:“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现代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更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那么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是所有父母们碰到的难题。《美国孩子对父母的“告诫”》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的手很小,无论在什么时候,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得上您。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孩子们的心声告诉我们,尊重孩子是成功家教的核心,具体包括10个元素:
元素一:强调非智力因素培养
孩子在活动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元素二:创设丰富环境
环境是一本大书,环境更具有教育功能,而3—6岁的孩子正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创设有趣味的、有刺激的环境,以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寻找新奇和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家长可在自家阳台墙壁上贴上大白纸设计成“宝宝创作园地”,提供各种绘画材料,如水粉颜料、蜡笔,水彩笔、蜡光纸、剪刀等,鼓励孩子进行意愿画、想象画等。
元素三:构建“学习型家庭”
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确保“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在家庭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建立这样的家庭,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具有“全员、平等”的特点。家长应该带头学习和读书,因为这是一种无声但却是十分有效的教育。
元素四:鼓励体育运动
强调体育运动对孩子健康、智力、创造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应该以多种方式鼓励孩子进行各类体育运动来增进他们的运动能力。另外,对于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不应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运动方面受到鼓励的孩子不光运动能力较强,而且事故发生率较低。
元素五:激发孩子的进取精神
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生命没兴趣、对人生没有兴趣、对自我没有兴趣、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习好。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
元素六:培养想象和创造力
巴特尔说过:“现实中,一点创造力都没有的儿童是根本不存在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限制的,关键在于育人者如何看待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正确地加以引导。众所周知只要有兴趣才能有创造,因此家长可以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培养、引导和支持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自己喜爱的兴趣上多动手动脑。
元素七:讲究亲子沟通的艺术
亲子之间的沟通不应被视为一种理论的实践,也不仅限于言语上的表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表现出来的,除了文字的传递之外,它包含的方式很多,包括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等等,在此强调:良好的沟通是以上各种方式的综合灵活运用。
元素八:良好习惯的塑造
一次世界各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集会,记者采访,向他们提出同一个问题,即“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七十多位科学家不约而同地回答是上幼儿园时,老师教的坐要端正,走路要有秩序,饭前洗手,不乱扔纸屑,不欺侮小朋友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他们做人和后来成就事业的基础。由此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作为,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也深刻地指出:“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这一习惯之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讲,不顾家庭教育,预期达到教育之效果,犹如缘木求鱼,是最愚蠢不过了。”
元素九:统一家庭教育阵线
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庭内所有成员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有分歧没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元素十:尊重信任,促进孩子的主动发展
尊重和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信任孩子,意味着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使孩子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