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锴生平事迹与著述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7:01
       在说文学史上,《说文系传》是一部自许慎《说文》以降,目前最早仅存、且较能完整浮显的六书理论文献资料。作者徐锴,李穆喻其文采「二陆不能及」,《事物绀诛》中亦称徐锴与其兄徐铉为「南唐徐氏二龙」,足见名重一时。而徐锴一生仕途坎坷,加上南唐沦陷,宫中典籍亦被焚毁,徐锴遗文,大多散佚,年代相去既久,所剩更为零落无几,有待后人为之整理记录,故作此篇,详其梗概。 关键词:徐锴、说文系传 有关徐锴的传略,      《全唐诗》作者小传有简单说明,而马令、陆游、吴任臣三者记徐氏的生平事迹详略不一,当以马令之时代最早,就南唐之立场言之,徐锴位不过中书侍人,乃文学侍从而已,故马令收入儒者传而不立专传;陆游已至南宋,徐锴既文采为陆玑、陆云之所不及, 1 本文首先由相关的府、县志,文集、传记资料,以补充史传之不足,勾勒徐锴一生之行述,藉此明了他治学仕宦的历程。其次则说明其著述的特色与存佚之情况。 此或以文学之立场为之立专传;而吴任臣编《字汇补》,精於文字之学,故就小学之立场,叙其传尤详。 徐锴字鼐臣,又字楚金,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於吴惠帝武义二年庚辰(西元920年),生於广陵(今浙江扬州),后主开宝七年甲戌(西元 974年)卒。 2 享年五十五岁。曾祖徐源与祖父徐徽皆隐德不仕。其父徐延休,字德文,唐僖宗乾符中进士,才高道直,有名於时。陆游曾云:「昭宗狩石门,无学士草诏,延休来调官,通在旁近逆旅,左右谓其工文辞,即召见,命视草,昭宗善之,及还长安,不得用梁蒋玄辉,辟为其佐,延休弃去,依钟传於洪卅。」 3 逮杨行密取江西,国号吴,延休仕之,有名於时,及禄卿江都少尹卒, 4 赠左仆射。 5 徐锴之兄徐铉,字鼎臣,十六岁仕吴为校书郎,开宝九年随后主李煜入宋,太平兴国二年参与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雍熙三年承诏,与句中正、葛湍等共同雠校许慎《说文》。 6 1 李穆喻其两人文采「二陆不能及」,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马令《南唐书.徐锴传》卷十四,页318。 2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马令《南唐书》卷十四,页318 中说:「开宝八年卒於金陵围城中。」而同册中陆游《南唐书》卷五和第四六五册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二十八,页267 则记载在「开宝七年七月」。《名人年谱》、《名人生卒年表》、《名人年里碑传总表》等,所记载同陆游《南唐书》,此外,根据徐铉与除锴生平事迹来推算,也该为开宝七年。故本文采用陆游《南唐书》中的说法。 3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陆游《南唐书.徐锴传》,卷五,页411。 4 同注2。 5 《骑省集附录.墓志铭》,收录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0 八五册,页221。 6 《宋史.徐铉列传》文苑三,卷四四一,页13048。 [J1]: [J2]: [J3]: [J4]: [J5]: [J6]: 至於徐锴生平事迹,笔者为求行文简洁及方便对照,试就史传以及相关的府、县志,文集、传记与资料,分「时间」、「年龄」、「生平简述」、「著作」整理成下表: 7 吴惠帝武义二年 920年 1岁 出生於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县),字鼐臣,又字楚金。 吴睿帝顺义三年 至 吴睿帝大和元年 923年 至 929年 4岁 至 10岁 是年父亲逝世,母亲教其兄铉就学,未暇及锴,锴自能知书。锴自幼聪慧,十岁即擅长作诗。令赋秋声诗,顷刻而就,尽见秋声之意。 南唐烈祖升元三年 939年 20岁 其兄铉作〈包府君咏墓志〉,锴为其铭。 南唐元宗保大元年 943年 24岁 为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未久,兄弟均评军中书檄援引不当,锴贬为乌江尉。 南唐元宗保大三年 945年 26岁 为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 南唐元宗保大十一年 953年 34岁 是年十二月,触怒唐主,再次贬为校书郎(宜为秘书郎) 8 是年正月二十日作〈先圣庙记〉。 分司东都。 南唐元宗保大十二年 954年 35岁 又召为虞部员外郎。 南唐元宗保大十四年 956年 37岁 是时任屯田郎中知制诰。 作〈曲台奏议集序〉。 南唐后主乾德元年 963年 44岁 与其兄铉,共论猫事。铉疏得二十事,锴忆得七十余事,足见博学强记倍於常人。 作〈义兴周将军庙记〉。 南唐后主乾德五年 967年 48岁 后主召锴等对论天下事及用人之事。 南唐后主开宝元年 968年 49岁 作〈奉和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诗序〉 南唐后主开宝二年 969年 50岁 游简言当国,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每抑之。 作〈陈氏书堂记〉 南唐后主开宝三年 970年 51岁 韩熙载卒,锴集其遗文。 7 本表摘录之年代以徐锴之著作为主轴,以徐氏之仕宦生涯之转折为辅助。其中徐锴著作(文集类史传、子集类)大多散佚失传,如今仅存存目,因而无法推算著作时间,故不能列入。(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著作简述) 8 《资治通鉴补》第四十册,卷二九一,页14704 所言「贬锴校书郎,分司东都。」然据陆游《南唐书.徐锴传》与吴任臣《十国春秋》均记载「以秘书郎分司东都」。因此本文采「秘书郎」的说法,详情请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陆游《南唐书.徐锴传》卷五,页412;吴任臣《十国春秋》第一册卷二十八,南唐十四,页8;《资治通鉴补》第40 册,卷二九一,页14704。 [J7]: 南唐后主开宝五年 972年 53岁 为右内史舍人,并受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其兄铉同为帝王侍臣,号为「二徐」。 乔匡舜卒,铉、锴挽诗各一首。 南唐后主开宝六年 973年 54岁 宋卢多逊使南唐,求江南图经,后主命锴等通夕储对,与之。 南唐后主开宝七年 974年 55岁 当时国势日削,金陵被困,而锴忧病身亡,受谥为「文」,并追赠礼部侍郎。 作《系传》四十卷、《说文解字篆韵谱》十卷? 9 徐锴一生仕途之发展,与其人格特质息息相关。其早慧聪明,又博学多识,因性格耿介,故於二十四岁方始为官。由於直言不讳,一生仕途坎坷。今就徐锴一生事迹,按时代先后,加以说明。 据陆游《南唐书.徐锴传》云: 锴四岁而孤,母方教铉就学,未暇及锴,锴自能知书,稍长,文词与铉齐名。 10 宋僧文莹於《玉壶诗话》云: 锴词藻尤赡,年十岁,群从燕集,令赋秋声诗,顷刻而就。略云:「井梧纷堕砌,塞雁远横空。雨滴苔莓紫,风归薜荔红。」尽见秋声之意。 11 可见徐锴自幼聪慧,十岁即擅长作诗。至於其仕宦之始,陆游《南唐书.徐锴传》曾谓: (烈祖)升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铉与常梦锡同宜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荐於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 12 由於其性格耿介,徐锴步入仕途,官为秘书郎时已二十四岁。正直南唐元宗保大元年(西元943年)。 其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然而由於徐氏个性耿介,言论率直,又连遭贬抑。据《宋史.徐铉列传》所记: 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 13 徐氏遭贬,不久即回复旧官,元宗又授其为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保大十一年(西元953年),徐氏三十四岁时,作〈先圣庙记〉, 14 唐主又命少府监冯延鲁巡抚诸州,右拾遗徐锴表延鲁无才多罪,举措轻浅,不宜奉使。唐主怒,贬锴校书郎(宜为秘书郎),分司东都。同年十二月,触怒唐主,再次遭贬。司马光《资治通鉴.后列国纪》卷二九一云: 15 徐锴直言不讳的性格表露无遗。然而元帝终究爱其才,故於保大十二年(西元954年),徐锴三十五岁, 9 至於《系传》一书之著作时间,承培元《校勘记》以为「按此为楚金未脱稿之书。」(卷上标题下注)又「无如楚金之书以艸稿传」(后跋),由此推算,当为晚年之作。又《说文解字篆韵谱》之著作时间,据《韵谱.后序》作於雍熙四年正月,而徐锴卒於南唐,据《四库总目提要》曰:「……铉集载有此书序二篇。〈后序〉称『《韵谱》既成,广求余本,孜孜雠校,颇有刊正。今承诏校定《说文》,更与诸儒精加研核。又得李舟所著《切韵》,殊有补益。其间有《说文》不载,而见於序例注义者,必知脱漏,并从编录,疑者则以李氏《切韵》为正。』是此书铉又更定,不仅出锴一手。」可知锴卒后十余年,宋雍熙三年(西元986)十一月,徐铉承诏与句中正、王惟恭等同校《说文》,初得李舟《切韵》,以刊正《韵谱》。 10 同注3。 11 《玉壶诗话》收录於《古今诗话丛编》,(台北:广文书局.民国60 年初版),页39。 12 同注3。 13 《宋史.徐铉列传》文苑三,卷四四一,页13044。 14 〔清〕董诰等奉敕编、〔清〕陆心源补辑拾遗:《重编影印全唐文及拾遗》册四,卷八八八,页4166 中所录〈先圣庙记〉一文,文末署「唐保大癸丑岁正月二十日庙成之日也」字样,可见其文於此时所作。 15 同注8。 [J8]: [J9]: [J10]: [J11]: [J12]: [J13]: 又召为虞部员外郎。保大十四年(西元956年),徐氏时任屯田郎中知制诰,作〈曲台奏议集序〉。 16 南唐后主乾德元(西元963年),徐氏四十四岁期间,表现其博学强记倍於常人之资质,根据毛先舒《南唐拾遗记》云: 江南徐锴尝奉命撰文,与其兄铉,共论猫事。铉疏得二十事,锴曰:「未也,适已忆七十余事。」铉曰:「楚金大能记。」明旦云:「夜来复得数事。」铉抚掌称美。 17 徐锴连论猫的生活小事,都能细数历历,足见强记之优质。又江少虞於《皇朝类苑》亦记载相关事迹,以见徐锴博学之功力: 徐锴仕江左,至中书舍人,尤嗜学赅博,领集贤学士校秘书时,吴淑为校理,古桨府中有「掺」字者,淑多改为「操」,盖章草之变。锴曰:「此非可以一例言,若渔阳掺者(音七鉴反),三挝鼓也。襧衡作〈渔阳三挝古歌词〉云『边城晏开渔阳掺,黄尘萧萧白日暗。』」淑叹服之。又尝召对於清暑阁,阁前地悉布塼,经雨,草生缝中。后主曰:「累遣剃去,雨润复生。」锴曰:「《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味辛螫故也。」后主令於医院取桂屑数斗,匀布缝中,经宿,草尽死,其博物多识如此。 18 徐氏不仅资质极优,其於读书治学方面亦孜孜不倦。如陆游《南唐书.徐锴传》中说: 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稍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其博记如此。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非暮不出。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每只其家语人曰:「吾惟寓宿于此耳!」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锴力居多,后主尝叹曰:「群臣勤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 19 徐锴久居集贤,不仅醉心读书治学,校书功力亦极为深厚。故时人称其与兄铉为「南唐徐氏二龙」。 20 此外,徐锴善篆书,有千字文刻石传於世。 21 徐铉兄弟工翰染,崇饰书具,尝出一月墨团,云价值南金。在《南唐拾遗记》中亦载: 22 又据王献唐《说文繁传三家校语抉录》云:「徐 楚金 《说文系传》四十卷,作於南唐后主之时。时为文林郎守秘书省校书郎,书内每称『臣锴』云云,当是奉 之作,与大徐之校《说文》正同。」 23 足见徐氏天资聪颖,后天努力,文才并茂,博学多闻。然而其勇敢直言,耿介性情始终如一。故於四十八岁,乾德五年(西元967年),其面见后主,直言不讳,性格依旧。根据陆游《南唐书.徐锴传》载明二人之对答: 《系传》一书作於南唐后主、徐氏任文林郎守秘书省校书郎之时。 常夜宜召对论天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十万兵付之乎?」后主称善。 24 开宝二年(西元969年)徐锴五十岁,当迁中书舍人,此时游简言当国,徐氏却屡遭压抑。因而忿忿不平,当面质问。陆游《南唐书.徐锴传》即载道: 16 《全唐文》卷八八八载徐锴作〈曲台奏议集序〉末署「保大丙辰岁六月一日於集贤序之,屯田郎中知制诰徐锴述」,可见保大丙辰年(即十四年),徐锴为屯田郎中知制诰,因此陆游《南唐书.徐锴传》与《十国春秋》所云:「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集贤学士」有误。 17 〔清〕曹容、陶越增订:《百部丛书集成》一八四中《学海类编》六收录《南唐拾遗记》,(台北:台湾文源书局据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活字印本影印.民国53 年),页5。 18 江少虞编:《皇朝类苑》卷四十,收录於《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永和:文海出版社??民国70 年),页998。 19 同注3,页412。 20 同注1。 21 董史:《皇宋书录》(台北:艺文印书馆百部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民国56 年),中篇,页2。 22 同注17。 23 王献唐:《说文系传三家校语抉录》之前言,(附於祁刻本之后),(台北:华文书局??民国60 年5 月出版)。 24 同注3。 [J14]: [J15]: [J16]: [J17]: [J18]: [J19]: [J20]: [J21]: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甚,不若稍迟之。」锴颇怏怏。简言徐出,妓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 25 开宝三年(西元 970年),韩熙载卒,徐氏集与遗文。 26 开宝五年(西元 972年),徐氏为右内史舍人,并受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其兄铉同为帝王侍臣,号为「二徐」,李穆以其文比之为「晋之二陆」。 27 锴曾著《质论》十余篇,后主札批其首,后主文集复命锴为序,君臣上下互为贵饰,儒者荣之。马令《南唐书.徐锴传》亦称其文采极受当代注目: 28 徐氏文集颇多散佚,在《全唐文》尚有零星收录。其中〈曲台奏议集序〉、〈义兴周将军庙记〉、〈奉和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诗序〉、〈陈氏书堂记〉即作於此时期。 李后主开宝七年(西元974年),徐锴五十五岁,为其人生之最后阶段。当时国势日削,金陵被困,而锴忧病身亡,死后受谥为「文」,并追赠礼部侍郎。《十国春秋.徐锴传》对徐氏之死有一段记载: 先是宋师伐江南,金陵将陷,有梦四角女子行空中,以巨簁簸物,散落如豆,著地皆成人。或间之,对日:「此当死于难者。」后见一金紫贵人坠地,云:「此徐舍人也。」既寤,异之,及旦,则闻锴死矣。 29 由上述诸事观之,纵使徐锴读书、治学、文章与才情虽佳,然而为人始终耿介,重於直言,致使一生仕途常伴随其人格特质而起落。观其一生仕宦,皆属文书方面的职务;秘书省正字属文渊阁检阅,长排次清厘之事;集贤殿学士属中书省,为承旨撰集文章,整编经籍兼供顾问的文学之士;秘书省校书郎属文渊阁校理,掌修撰、编修、检讨及注册点验之事;而中书舍人则专司执事起草制敕。其博学强记,孜孜不倦,因此终於完成《系传》一书。惟南唐沦陷,其大部分著述也随之零落散尽。 徐锴经历五代吴国、南唐三帝,正是兵燹连连,礼崩乐坏的时代。本文尝试在此基础上,探讨徐氏整体的著作风格与时代特色,并藉此了解其《说文》学之作品在他整体著作中的地位。 徐锴的著作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文集类,二、史传、子集类,三、《说文》学类。前两类大多散佚失传,如今仅存存目;而第三类成绩却多为当代学界所忽略,故本文的研究以此为重点。 本节拟先论徐氏著作之时代背景,次论其著作的整体特质,最后再讨论有关《说文》学著作的流传情形。《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故政局之治乱,学风之盛衰,足以对作者产生一定影响。徐锴毕生致力於古籍检阅、整编、撰集与注册点验之工作,而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政局之动乱与学术之变迁,对其作品概况,必有其一定之影响。以下即简述影响他作品的几件事: 其一:五代十国政局混乱,君主骄奢淫逸,兵燹连连,图书残毁众多,学术陷入黑暗期。此时期,在经学方面,只有后蜀广政七年至十四年(西元 944-951年)八年间所刻的十种石经;文学方面,又为唐诗、宋词转承的关键期。因此,大致说来,它在学术上是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而南唐在五代十国中尤为特殊,元帝李璟「在位七年,兵不妄动」 30 25 同注3。 ,尤以君王好儒尚文,上行下效,蔚为风气。根据马令《南唐书??归明传》所云: 26 《宋史.南唐李代世家》卷四七八有言「(熙载卒)则命徐锴集其文。」 27 同注1。 28 同注2,页318。 29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五册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二十八,页267。 30 同注2。卷十五,页152。 [J22]: [J23]: [J24]: [J25]: 南唐跨有江准,鸠集典坟,特罝学官,滨秦准开国子监。复有庐山国学,其徒各不下数百,所统州县往往有学。方是时,废君如吴越弑主,如南汉叛亲,如闽、楚乱臣贼子无国无之,唯南唐兄弟辑睦,君臣奠位,监於他国最为无事,此亦好儒之效也。 31 因此,马令盛称南唐「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 32 由是六经臻备,诸史条集,古书名画,幅辏绛帷。俊杰通儒,不达千里而家至户到,咸慕置书,经籍道开,文武并驾。。南唐的稳定政局,好儒尚文,以致典籍免於兵灾。如刘崇远《金华子杂编》所说: 33 徐锴身处五代十国中的南唐,在这平静无争、好文尚儒的环境中成长,因此使他可以专心读书、治学著述。 其二:唐李阳冰《说文》刊本广为流传,当时「为学者,亦多从李氏之新义」。徐氏以为「《说文》之学久矣,其说有不可得而详者,通识君子所宜详而论之」,「六书之内,形声居多,其会意之字,学者不了。鄙近传写多妄加声字,笃论之士,所宜隐括」,「自《切韵》、《玉篇》之兴,《说文》之学淹废泯灭,能省读者不能二三」, 34 徐氏精於小学,因此觉得有必要对《说文》重新整理诠释。 从史传资料与宋代藏书志观察,徐氏毕生著作不少,所含概范畴亦颇广泛。惟徐锴逝世不久,江南既沦为战地,当时基於宫中图籍万卷,「皆先帝所宝,城若不守,汝即焚之,毋为他人所得」之政策下 35 ,因此,南唐被灭,徐锴著作即多散佚。在所剩无几的作品中,又历经数代,则著作传世者更为寥落。本节依据传统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对徐氏著作之内容予以介绍,藉以明了徐氏著作之全貌及风格。若仅为有目无辞之作品,则缕列其目录,并述后人流传,刊刻情况。 徐锴经部著作有二种,即《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与《说文解字韵谱》十卷。此二种属於小学类之《说文》学类。 (1)《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见於《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直斋书录解题》与《四库全书总目题要》等目录中。其中,《宋史.艺文志》所载《说文解字通释》四十卷,据现今考证即是《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36 是书凡八篇。首〈通释〉三十卷,以许慎《说文解字》十五篇,篇析为二,凡锴所发明,及徵引经传者,悉加「臣锴曰」及「臣锴按」字以别之。继以〈部叙〉二卷、〈通论〉三卷、〈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一卷。〈祛妄〉斥李阳冰臆说。〈疑义〉举《说文》偏旁所有而阙其字,及篆体笔画相承小异者。〈部叙〉拟《易》序卦传,以明《说文》五百四十部先后之次。〈类聚〉则举字之相比为义者,如一、二、三、四之类。〈错综〉则旁推六书之旨,通诸人事,以尽其意。终以〈系述〉,则犹《史记》之自叙也。其内容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清楚介绍: 37 上述说明此书内容与徐锴撰写各卷之用意。此外,关於《说文系传》结衔的问题。钱曾於《读书敏求记》中表示: 31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马令《马氏南唐书??归明传》卷二十三,页354。 32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马令《马氏南唐书??儒者传》卷十三,页310。 33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O 三五 册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页824。 34 前引文见《系传.祛妄》,(台北:华文书局.民国60 年5 月初版),卷三十六,页1291。 35 陈伯雨:《金陵通记》卷十,页16。 36 请详见张翠云:《说文系传源流考辨》第三章〈系传通释辨名〉,(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77 年4 月),页 8-11。 37 《四书全书总目提要》小学类二,页850-851。 简端题云:文林郎守秘书省校书郎臣徐锴传释。盖楚金仕江左,是书曾经进览,故结衔如此。 38 王献唐对此种说法加以驳斥,他认为: 徐楚金《说文系传》四十卷,作於南唐后主之时。时为文林郎守秘书省校书郎,书内每称「臣锴」云云,当是奉敕之作,与大徐之校《说文》正同。(《读书敏求记》以原书结衔,谓曾经进览。进览之书,不必於文内称臣。又据承培元等《校勘记》,楚金当时即脱稿,果未脱稿,即不能进览,故断为奉敕之作。)楚金卒於开宝七年七月,金陵正被宋兵围困,其时《系传》底稿或藏秘书省内,南唐亡后,宋廷收入三馆。 39 在《说文系传》文中,徐锴常自称「臣曰」或「臣锴案」,不符「进览」用语。因此王献唐之说较为合理。此外徐锴於〈祛妄〉中亦云: 陛下神 胜气,独冠皇流,多才多艺,俯弘小学,……臣亦何者而不上其所见哉? 40 可见当时君王重小学,《系传》宜为奉敕所撰。 (2)《说文解字篆韵谱》十卷 见於《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目录书中。此书在各目录书中名称略有不同:《崇文总目》称其为《说文解字韵谱》,《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为《说文韵谱》,《遂初堂书目》称其为《说文篆韵》,《郡斋读书志》称为其《篆韵》。异名虽多,所指则一。隋唐之际,韵书滋衍,字习寖微,《说文》偏旁奥密难寻,南唐徐铉遂令其弟锴取《说文》之字,以声韵分部编次,完成其书。徐铉为其书作叙,指出三点撰作原因:一曰存篆籀之正体,二曰折习俗之端,三曰便说文之检阅。其中,以第三点尤为重要。在徐铉《说文解字韵谱,前序》云: (许书)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寻求一字,往往终卷,力省功倍,思得其宜。舍弟锴特善小学,因命取叔重所记,以《切韵》次之,声韵区分,开卷可睹。 41 《韵谱》止欲便於检讨,无恤其他;聊存诂训,或用许说或不用,辄以两三字为限;注音则以反切。有音则省训诂。例如第一卷「上平声.东部一」起首几字: 东:德红反。 涷:暴雨。 同:徒红反。 铜:赤金。 童:奴也。 徐锴史部著作有四种。分述如下: (1)《历代年谱》一卷 见於《通志.艺文志》之编年类。 (2)《登科记》十五卷 见於《宋史.艺文志》、《补五代史.艺文志》之传记类。 (3)《方舆记》一百三十卷 见於《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之地理类。 (4)〈南唐紫极宫石磬铭〉 38 〔清〕钱曾:《读书敏求记校证》,收录於《书目丛编》,(台北:广文书局.民国56 年据民国15 年长洲章氏刊本影印),卷一之下,页199。 39 王献唐:〈说文系传三家校语抉录〉 (附於祁刻本之后),(台北:华文书局 民国60 年5 月出版),页1。 40 同注34,页1309。 41 徐铉:《说文解字韵谱,前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据朱丝栏钞本)第二二三册.民国75 年3 月初版)。 见於赵明诚《金石录》卷十第一千九百九十五录中,其题著:「徐锴撰并小篆书」。其碑未载明年月。 徐锴子部著作有三种。分述如下: (1)《问政先生聂君传》一卷 见於《通志.艺文略》、《补五代史.艺文志》之诸子类中道家。其中,《通志.艺文略》所载书名《问政先生聂君传》於「问」字前增「逍遥大师」四字。 (2)《岁时广记》一百二十卷 见於《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之农家类。 (3)《射书》十五卷 见於《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之杂艺术类与《崇文总目》之艺术类。 徐锴集部著作有五种。分述如下: (1)《徐锴集》十五卷 见於《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补五代史.艺文志》与《崇文总目》之别集类中。其中《通志.艺文略》云十卷。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后,其书未见记载。此后《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未见收录。现今已不多见。唯《全唐文》收六篇,《全唐诗》收五首, 42 (2)《赋苑》二百卷、〈目〉一卷 或散见於徐铉《骑省集》中。 见於《宋史.艺文志》、《补五代史.艺文志》、《崇文总目》之总集类与《通志.艺文略》之赋类中。《通志.艺文略》之云:「伪吴徐锴、欧阳集唐人及近代律赋」。 (3)《古今国典》一百卷 见於《补五代史.艺文志》之别集类的总集中。 (4)《广类赋》二十五卷 见於《补五代史.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之总集中与《通志.艺文略》之赋类中。其中《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与《通志.艺文略》均不著撰者。又《 通志.艺文略》云:「采唐人离赋。」 (5)《甲赋》二卷 见於《宋史.艺文志》与《补五代史.艺文志》作五卷。 总之,徐氏著作大多仅存其目,至今尚流传较完整者为说文学方面的著作,《说文解字系传》与《说文解字篆韵谱》二书,藉此也可窥见徐氏《说文》学之内容与面貌。 1、 司马光、胡三省、严衍,《资治通鉴补》,第四十册,第二九一卷,广文书局,台北,1967。 2、 江少虞编,《皇朝类苑》,第四十卷,收录於《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文海出版社,永和,1981 3、 吴任臣。 ,《十国春秋》,收录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五册,第二十八卷,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 42 《全唐文》收的六篇分别为:〈奉和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诗序〉、〈曲台奏议集序〉、〈陈氏书堂记〉、〈先圣庙记〉、〈义兴周将军庙记〉与〈茅山道门崴仪邓先生碑〉。 《全唐诗》所收的五首分别为:〈送程德琳郎中学士〉、〈太傅相公以东观停梅西垣旧植昔陪盛赏今独家兄唱和之徐俾令攀和辄依本韵伏愧斐然〉、〈太傅相公与家兄梅花酬唱许缀末篇再赐新诗俯光拙句谨奉请韵用感钧私伏惟采览〉、〈同家兄哭乔侍郎〉、〈秋词〉。 。 4、 徐铉 , 5、 徐铉《说文解字韵谱,前序》,收录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据朱丝栏钞本),第二二三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 ,《骑省集附录.墓志铭》,收录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 , 6、 徐锴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 ,《说文系传》,华文书局,台北, 7、 马令 1971。 ,《南唐书??儒者传》,收录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第十三卷 , 8、 马令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 ,《南唐书??归明传》,收录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第二十三卷 , 9、 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 马令,《马氏南唐书.徐锴传》,收录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第五、十四 卷 , 10、 张翠云,《说文系传源流考辨》,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台北,1988。 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 11、 曹容、陶越增订 12、 陈彭年,《南唐拾遗记》,收录於《百部丛书集成》,第一八四号,《学海类编》六(据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活字印本影印),台湾文源书局,台北,1964。 , 13、 《江南别录》,收录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六四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 。 董史,《皇宋书录》,中篇,艺文印书馆百部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台北,1967 14、 董诰等奉敕编、陆心源补辑拾遗。 , 15、 刘崇远《重编影印全唐文及拾遗》,第四册,第八八八卷,大化书局,台北,1987。 ,《金华子杂编》,收录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O三五册,卷上 , 16、 钱曾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 , 17、 释文莹,《玉壶诗话》,收录於《古今诗话丛编》,广文书局,台北,1971。 《读书敏求记校证》,收录於《书目丛编》(据民国 15年长洲章氏刊本影印),广文书局,台北,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