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寻吉地安葬祖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06:28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寻吉地安葬祖宗?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说实话,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
    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而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既然此处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何不另寻吉壤安葬祖宗呢?
  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呢,但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为了解决风水欠佳的问题,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山、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人工打造了一块所谓的风水宝地。
  到了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有人主张“以水治水”,意思就是要用蓄淮河的水把黄河的水挡回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么集淮水之力也不敌黄水,汹涌澎湃的黄河仅凭一点淮水之力就被挡回去,那还能叫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很快靠近明祖陵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了,淮水无力刷黄,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滥,这就造成了每年夏秋雨季的时候,淮河水泛滥会淹没明祖陵。
  按常理说,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皇后,其葬处就应该建陵,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但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号,没有营建祖陵建筑,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呢?原来朱元璋少时家贫,居住地一迁再迁,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确切葬地。因此,他为寻找祖陵葬地颇费了一番周折。
  洪武十七年(13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朱元璋弄清了祖陵的真实位置所在。话说朱元璋的同宗朱贵,他的祖父与朱元璋的祖父一起从朱家巷迁到了泗州城北的孙家岗,通过他回乡查访,朱元璋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祖父母葬在泗州城北的杨家墩。
  朱元璋祖上几代非常穷困,四处漂泊,真乃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的祖父朱初一,六十多岁时,流落在古泅州境内,为双沟镇一个姓水的财主家放猪。这水员外号称水半湖,双沟东去数里洪泽湖边全是他家的地。朱初一带着全家搭个窝棚,就住在湖边孙家岗为水财主放猪、垦荒,以维持生计。
  这孙家岗庄后有个墩子,人称杨家墩,墩上有个凹窝。一年深秋,在这里放猪的朱初一躲在墩上的凹窝内避风,意外得知这座山背山面水,后面青山雄壮葱郁,前面洪泽湖宽广博大,其实是一块龙脉,谁死后葬在这里,谁的后世就一定有人会出皇帝。老人欲将此地占为己有,从此隐藏了这个秘密,即使对家里人也没有透露半分,直到临死前,才告诉了儿子要把自己葬在这里。
  打开中国历史的大门,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皇帝玩弄政治传说的事列比比皆是,陈胜的夜半神示、刘邦的剑斩白蛇、刘备的白胪脱险、赵匡胤的祥龙瑞生等等。朱元璋的明祖陵只是以上历史政治家高明手段的延续。
  但有一点却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杨家墩的地理位置,在风水学上明明不是个风水宝地,为何在传说里就成了龙脉之地了呢?而且朱元璋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传说呢?
    这还是和朱元璋的出身有关,他的帝位是由自己和众兄弟从最低层打下来的,他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炫耀的血统资本。历史上开千古帝业的几乎都比他这个放牛的、打扫庙院的朱和尚强。秦始王嬴政、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哪一个不是帝王之后或名门望族,即使是汉高祖刘邦这个亭长好歹也是地方一号人物,蜀主刘备尽管以卖草鞋为生,但是宣扬时总是以大汉皇室后裔自居——刘皇叔。曹操、孙权一个是官宦之后,一个是军旅世家。对于朱元璋来说,那种感觉就像被人唾弃的乞丐突然有一天发了一笔财开始身着华服,但是心理还是总觉得别人的眼光是那么怪怪的。无奈之下,为了给自己的登帝塑造天地之功,证明自己是天意所授,标榜自己血统是天之相承,为了击溃当时旧贵世家的心理优势,改变政治方面的意识劣势,草根皇帝朱元璋最终也只能把自己的老祖宗请出来进行一番神化宣扬。因此,虽然祖陵并无多少妙贵可言,朱元璋也不能将祖陵迁往他处了。

    <广告>
 上一篇:中华成语大全 第1页下一篇:欢迎朋友您走进我的互联网络健康驿站网络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