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变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38:55

  创立著名的“你好-我也好”理论的美国精神病专家Eric Berne 提出过另一个重要理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中,都包括了父母、成人和儿童三个部分。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改变,例如与妻子在一起时,我们会变成她的孩子。而,更有意思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需要一些暂时性的身份模糊与身份错位,从容自如地“变脸”,才能更好地巩固社会关系与角色。

  每个人都有三张脸

  父母 在你内心有一个父母,它可能是权威的、支持的,也可能是苛刻的、说教的。这个“父母”,来自幼年时候爸妈对待你的方式和态度—你将他们养育你的方式内化。Eric Berne 区分出了两种父母,一种是哺育型的父母,这种父母提供养育、支持和关注,看起来这样的父母很好是吧?不过他们很可能会对你过度保护,让你变成一个退缩不前的人。另一种父母是控制型,他们经常过度控制和批评。那些容易紧张和焦虑的人,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的人,经常不满意自己的人……多半是内化了控制型的父母。

  成人 内心里成人这个部分,是你最成熟和现实的部分,它承担着处理父母和儿童关系的作用,如果你的成人部分发展得很好,那么你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有能量的,能够自控,可以应付各种问题。

  儿童 这是你内心最脆弱最易感也最容易受伤害的部分。那些担心、紧张、恐惧、无缘由的发火、失态或者快乐、喜悦、欣喜若狂,都是你内心里儿童这部分浮现了出来。我们的人格包括了这三个部分,但是我们往往只愿意要某一个部分,力图掩饰或者忽略其它两个部分,这导致了我们人际关系中的许多问题。

  比如,为了保持权威性和力量感,我们就要努力展示内心父母的那部分,掩藏甚至掩埋儿童的那部分,这让我们失去了觉察情绪的敏感力,变得固执、难以沟通,逐渐跟别人和自己的内心都失去联系;有时候,儿童的那一面又可能占据我们内心,让我们陷入紧张、焦虑、或者失控的恐惧中。


  我们需要变脸

  角色改变 俗话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偶尔的角色改变,换一个角度打量自己,通常是我们探索内心之旅的开始。即使你习惯了作为一家之主,或者公司最高权力代表,偶尔也不妨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也许这是一种冒险,你会发现极不熟悉的那个自己,面对不熟悉的东西,谁都可能产生焦虑,而焦虑感,会立刻把我们变回到原来那个熟悉的自己。所以,角色改变,需要你稍稍忍耐不熟悉所带来的不适和尴尬。如果是初次尝试,一定要选择一个安全的人际环境,并且尽量放松自己。

  心理游戏 时下流行的团体训练中,很多活动就着重在打破固有角色上。如果你参加过,回忆一下,那些从表面上看很“弱智”的各种游戏,当你投入进去之后,是不是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些活动的目的都在于把你父母的那一面放倒,把你的严肃、严谨、认真、批评等理性态度都放下,让你儿童的那一面释放出来,而这一面,通常已经被压制甚至遗忘了几十年……现在,你大笑、大哭、自由发泄愤怒,不需要掩饰自己—是不是很爽!所以,很多人会迷上这样的团体训练,把它当成补充内心力量的方法。其实,力量是你自己的,不过平时被你打压下去了。

  跟孩子玩耍 另一个不需要花昂贵的培训费,却有同样功效的角色游戏,是跟孩子一起玩耍。其实,孩子是我们获得能量的另一个源泉。尝试着放下父母架子,用内心孩子的那一面,去跟自己的孩子相处、游戏。可以让孩子选择玩什么,你只是配合和跟从,不管是藏猫猫、老鹰抓小鸡或者警察和小偷—如果你在幼年被控制型的父母管教得严严实实,你根本没有经历过幸福快乐的童年,那么跟孩子的游戏,是治愈伤口的良方,你现在有了机会把自己的童年经历改写一次!

  当然,你不能为了自己愈合童年创伤,总拉着孩子玩,他们还是需要那个成年的父亲,为他们提供安全的边界和限制。

  婚姻关系 如果在婚姻里,你跟对方相互都能接纳内心的三个部分,那么你们的婚姻关系肯定是令人满意的。当你孩子那一面冒出时,她能够聪明地配合接招,用她温柔的妈妈面来对待你,让你表现出脆弱甚至不那么好的一面;另一方面,你可能很喜欢照顾她,喜欢她性格中的弱小,这样的女人没有攻击性,更容易相处,而一旦要谈论严肃问题的时候,她也能表现出成人的一面,而不是孩子似的无助和孱弱……这样的关系,是不是让你感觉很有默契?

  要达致这样的默契,大多数的婚姻,都需要经历争吵和矛盾,不断磨合。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你冒险地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当你的孩子气那面出来的时候,不怕被对方蔑视和诋毁;当你父母面的固执出来时,不担心激发出对方的攻击和反感……很多人为了避免争吵,习惯只用成人的那一面跟对方理论,但在亲密关系里,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是成人对成人,人在婚姻中难免会感觉孤独。所以,放下自己,冒一点风险来“变脸”吧,你将收获更亲密的爱情,更和谐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