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的昨日、今日、明日、結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0:21
 

SPC的昨日、今日、明日、結論


  SPC在本世紀的工業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198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工業社會意識到品質復興的必要性,在戴明思想的主導下,SPC的推廣應用已經是現代化工業生產的代名詞之一。以下簡單介紹SPC的發展過程及未來展望。

SPC的昨日

  1920年代隨著Shewhart 管制圖(1)Dodge & Roming抽樣表(2)的發表,一批Bell Lab.的品管先驅就嚐試將這些方法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的管制,統計檢驗部門於焉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期間,美國國防部由民間採購大量的軍需物資及裝備,而應用這些方法於供應商的生產過程及驗收。隨著戰後,有些戰時使用的標準及教育訓練的教材亦延續在民間的企業使用。這些標準包括:
(1) 品質管制指南(Guide for Quality Control)
  ● AWS Z1.1(1941)
  ● ASA Z1.1(1958)
  ● ASQC STD B1 (1958)
  ● CNS 2311 Z45 (1964)
  ● ANSI Z1.1 (1969)
(2) 分析數據用的管制圖法(Control Chart Method of Analyzing Data)
  ● AWS Z1.2 (1941)
  ● ASA Z1.2 (1958)
  ● ASQC STD B2 (1958)
  ● CNS 2312 Z46 (1965)
  ● ANSI Z1.2 (1969)
(3) 管制品質用的管制圖法(Control Chart Method of Controlling Quality During Production)
  ● AWS Z1.3 (1941)
  ● ASA Z1.3 (1958)
  ● ASQC STD B3 (1958)
  ● CNS 2579 Z79 (1966)
  ● ANSI Z1.3 (1969)
(4) MIL-STD-414, Sampling Procedures and Tables for Inspection by Variables for Percent Defectives.(1957)
(5) MIL-STD-105D, Sampling Procedures and Tables for Inspection by Attributes.(1963)

  戰後美國主導西方社會的經濟,大量供應品管有關的知識技術給日本及盟約國。尤其對日本工業的革命有直接的貢獻,台灣亦隨著軍方及民間企業的推行品管而引進SPC。學術界亦新增了工業工程與管理的新領域,尤其數理統計的應用學者投入SPC的理論研究而逐漸成一風潮。以下略記一些SPC的有關事件。

  1950年日本JUSE邀請W.E.Deming舉辦講習,其對日本工業發展之影響與貢獻,無與倫比,舉國景從,幾已成為日本品管界之偶像,故JUSE特設置戴明獎,以示崇敬。《劉振譯:品管九講》。

  1951J.M.Juran出版《品質管制手冊(Quality Control Handbook》,爾後促使Juarn從事品管的顧問生涯,其思想的影響就等於本世紀的品質故事。《林公孚譯:第20世紀的故事,品質月刊第三十卷第八期》。

  1961A.V.Feigenbaum出版《全面品質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 》,以系統科學的方法首次論述品管的思想、原理、理論及方法,而運用於全世界的企業。《楊文士、廖永平等譯:全面質量管理,大陸機械工業出版社》。

  1962年日本石川馨主持的JUSE正式出版QCC的月刊,此後QCC活動在日本快速推廣。因為QCC是符合人性的活動而普及至全世界。《Ishikawa: What is TQC? The Japanese Way》。

  1962年日本田口玄一以工程技術與統計方法的結合,應用於產品設計及製程設計的改善技術。日本工業界普遍採用目前所謂「田口氏品質工程」於產品及製程的設計階段,以降低成本及改善品質,而獲得實際的利益。

  美國的工業統計學者A.J.DuncanE.R.OttE.L.GrantI.W.Burr,…等出版統計品管的書籍而流傳至今。

  1970年代起,日本松下電子零件公司與松下電器產業公司電視事業部之間長期的信賴關係,每年為了提高電子零件之品質而努力,終於達成了ppm的品質水準。經由日本QC大會的對外發表,ppm品質水準的觀念逐漸普及於日本及國際工業先進國家。

  我國品管專家自美、日引進統計品管及品管相關的新知技術,並於1964年成立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當時國內尚處於農產品加工及輕工業生產的階段,產量因素往往優先於品質的考量。然而,品質學會一群前輩深深相信,提升品質才能發展經濟。他們本身以傳教士的精神傳揚品質福音,播種品管的種子,歷經30年以上而達成目前的成果。《王晃三:第三十屆年會講話》。

  在此階段SPC在工業界的應用處於可有可無的狀態,理論與實際利益的矛盾,造成現場人員對統計的排斥。而且在學術界的投入後,SPC變成艱澀難嚥的怪東西。統計理論在工業界的應用,應該著重於解決問題的立場,而問題本身是存在於專業上(固有技術),統計理論(共同技術)提供一個模式,再由它來把問題用統計的共同語言表達,以客觀的數據佐證引起問題的原因,據以採取對策。在解決問題的本末地位,專業方法為本,統計方法為輔,這應該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

SPC的今日

  1980年美國NBC電視台播放了一個電視影片《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戴明在這節目中以顯著的地位出現。結論是:日本的企業有今天的地位,是戴明教他們如何提昇品質。當時美國的企業已經知道,日本的企業在各種工業領域已經取得支配地位,包括消費性電器產品、機車、汽車、手錶、照相機、半導體。此電視節目在美國的產、官、學、研界引起推波助瀾的功效,在戴明思想的帶領下,SPC重登舞台,企業界與學術界再度出發。國內產、官、學、研界也因此重拾新瓶裝老酒,對SPC的重視亦被動地以落後510年間的差距永遠追隨著先進國家的脈動。在此階段SPC的有關事件略述如下。

  1983年福特汽車向戴明請教提昇品質的方法,福特汽車整個高階管理都參加戴明舉辦的課程而就此徹底改變了福特,1986年福特汽車自1920年來總收入超過通用汽車。國內福特六和於1984年亦隨著總公司投入SPC的導入及推廣到供應商的生產。福特Q1品質水準的評審制度,涵蓋著SPC影子,強烈地表現出在體制內施行SPC的意願。

  約在同時期,資訊電子業的龍頭老大IBMMOTOROLA提出6 品質水準提昇運動。據當時在國內推動6 運動的IBM IPO的專員翁田山先生所說:『1992年後IBM的供應商,品質水準達不到6 的水準,將不能列為IBM的正式供應商』。從此,SPC在國內高科技產業被視為必要的管理工具。
本人在此階段並沒有在SPC推廣活動中缺席,鑑於SPC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及儲存的繁瑣,於19904月率先推出國人適用的SPC軟體『Q1-SPC』,經國內市場的肯定,目前仍在業界流通使用。在這些年間利用Q1-SPC軟體辦過上百場的SPC教育訓練,並於19968月由學會出版一本SPC的教材《SPC統計製程管制─電腦化、自動化、即時化、整合化》(3),希望藉此在國內SPC的推廣過程中,盡點棉薄之力。同時也因國內PC的普及,各類SPC的軟體充斥於市場,19997月『Q1-SPC』的視窗版亦正式上市。

  再說1980年田口玄一將其在日本發展成功的『田口氏品質工程』與我國品管專家吳玉印先生推廣至美國。首度在AT&T Bell Lab.、福特汽車及全錄等知名企業成功導入,並經由ASI的協助廣泛推廣至上百家企業。美國學術界不得不正視田口氏品質工程的影響,而引起廣泛的討論批判,但是在品質改善的領域中田口方法逐漸取代傳統的實驗設計而變成主流的應用工具。1985年我國亦由鍾清章教授領導下成立田口氏品質工程推行委員會,持續推廣至今。

  品質系統的第三者認証在1987ISO-9000系列標準公佈之後,國內約在1992年起遭到波及。品質的問題逐漸在業界形成前所未有的熱門話題,政府機構、學術團體、企管顧問公司迅速轉向參與ISO-9000認証及輔導的行列。SPC拜此之賜亦逐漸被業界納入品質系統,雖然祇有在第20項中指定應該在品質環圈的各階段中應用統計方法,但已經讓申請認証的公司正式在品質系統中以制度化的方式引進SPC。更有甚者,1994FORDGMCHRYSLER三大汽車廠公佈QS-9000的品質系統要求,更將SPC的應用提昇到實際的生產活動中。

  SPC的推廣歷經50年以上,至今歷久不衰而更加被重視。若SPC祇是品質系統的要求或是客戶規定的交付文件,SPC勢必如1980年代以前一樣遭到工程及管理人員的排斥。SPC若祇是如戴明等備之品管大師口說的有利工具,無法讓業界實際在其中得到利益,SPC是無法紮根於企業體系內。近年來鍾漢清先生以其豐富的學經歷在企業實務領域如日中天之時,突然引退而積極籌畫成立華人戴明學院,推廣戴明的『淵博知識體系』。SPC是否會因戴明思想逐漸成為經營管理的主流而更廣泛的被應用於各界,有待大家拭目以待。

SPC的明日

  SPC不是處理品質問題的萬靈丹,他是解析製程問題及管制製程變異的有效工具之一,昨日是,今日是,明日也是。因此,處理品質問題不能局限於SPC或其他如ISO-9000的品質系統、方針管理、田口方法、…等等,而是公司全員由上而下確知品質的重要影響;如品質與銷售量、品質與生產力、品質與利潤、品質與競爭力是有直接關係的。這些觀念或許就是現在最熱門的主題『TQM』吧。但是SPC永遠會伴隨著TQM的需求去適應各種問題解析原因的分析工具。以下以個人的淺見表達SPC未來發展的方向。

SPC將成為全員應知應會的方法,工程及管理人員的共同語言,因此簡易通俗的SPC將是最大市場課題。
SPC的研究及推廣將會以專業領域的問題為主導,統計的深入研究將會因市場的需求而區隔於學術領域本身。
因應專業領域的需求,自動化/即時化的數據收集及分析監控將是說服專業技術人員使用SPC的重要關鍵。
因應自動化/即時化的分析監控需求,SPC的技術將會結合人工智慧及專家系統的應用中。
因應國際網際網路的普及,SPC的數據會因客戶的需求而傳輸於網路的空間。
最重要的還是持續不斷改善的觀念、態度、行動、習慣的養成。

結論

  國內大部份的產業,若市場祗局限於台灣地區,則將面臨經濟規模太小而自相殘殺,最後導至產業的未落或獨控於一大財團。假設將品質經營、品質系統及品質技術的發展及推廣活動視為一產業,由產、官、學、研界投入經營,若不將服務對象往外擴充,勢必造成惡性競爭而導至小鼻子小眼睛的內需產業。而要將國內品質的發展及推廣能力往外擴張,首先要在國內先行紮根而培養出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及技術,才能談到品質產業的外銷。雖然我們不敢想能如日本的品質產業回銷到西方世界,起碼對華人世界或東南亞各國的推廣應該是國內有志之士首先設定的目標。
  以SPC的技術發展及推廣,個人的看法亦是如此,先落實國內的推廣再發展到華人社會。符合華人思維及習慣的SPC理念、案例及技術,在國內企業導入成功而獲得利益的事件愈多,愈可引起國際的重視。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卓越品質展望中,我們勢必能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1) W.A.Shewhart(1931) The 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
(2) H.F.Dodge and H.G.Roming(1929):Dodge & Roming Sampling Inspection Tables.
(3) 官生平(1996)SPC統計製程管制─電腦化、自動化、即時化、整合化,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