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52:53

比较与选择

 

     传统佛教在过去二千多年中,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模式,又以其信仰权威地位的强化而滞留于二千多年前的早期人类认识概念的信息背景,处于僵化、教条、盲从的地位。

 

      与现实中的当代人的不断丰富的信息量角度,它成为几千年人类文化中信息量最单薄、最滞后的部份。

 

      由于它的认识与表达方式还停留在二千多年前的、现象的、拟人的,非逻辑认识阶段。因此又被排斥于现代文明的逻辑认识模式之外,不光是不能被现实信息时代所承认与接受,也阻绕了宗教与信仰领域本身失去以科学的逻辑推理来说明的机会,失去不断深化的机会。这种状态决定了佛教被现代文明所抛弃的局面。

 

      这对于佛教在历史中不断积累的、体现大自然终极规律的、正确、正信理论,及其信仰者、僧侣、及宗教本身来讲,无疑是一种注定了的悲剧。也造成历史上各种不符合终极规律的,而又以种种以佛教名义、佛教信仰、佛教典籍方式存在的错误理论(主要是反地球理论),长期地处于发展与垄断佛教领域的局面。

 

      导致信仰领域失去了在时代与现实文明中的应有的地位。因此,佛教是停留僵化在二千多年前信息模式,并越是以这种文化表达模式作为信仰领域中的权威,及在当今社会的推进,它对于大地自然终极规律在现实社会文明中的、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深入与确立的阻力就越大、就越被物质文明所超越与否定。

 

      如果说,佛教在形成初期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大地自然的终极利益规律,那么在这种僵化于的二千多年前的文化表达模式,就成为阻挠大地自然终级利益规律的开拓与发展的取代者,继而是阻碍之原因。这对于启盼回归大地自然极利益规律及前途的现实人类来讲,无疑是一种危险的、绝望的局面。

 

      假如我们把大地自然的终极利益规律比作目的地,把佛教比作车子,一旦这辆车子成为目的的绝对代表乃至成为取代物时,它的停滞不前,便成为乘员不能到达目的的地的原因。

 

      从大自然规律角度上讲,在任何宗教与社会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体现、统一于大地自然意利益规律,一旦佛教本身不能正确说明,体现与统一于大地自然意志利益规律,甚至叛逆排斥伟大的地球,而成为唯一代表乃至取代大地自然利益规律时,这样的事物又以信仰领域的绝对垄断地位,并且与社会文明脱离时,它的后果会直接与间接地,使人类越来越远离大地自然终极利益规律。

 

      20世纪早期佛教界以太虚为代表,提出要强化佛教的理论与教育的发展,但是他不敢对中国的佛教二千多年前的已定型的、凝固的、认识模式的权威的理论框架有异仪的态度,而是把二千多年前的人类早期的佛教理论加以强化与教育的发展,使用权佛教教育起了炒冷饭的作用,越炒僵化后果也越严重,越与当代社会文明脱节。

 

      现有一种错误倾响是:把信仰领域的理论发展,视为向现世唯人逻辑的、商品化的、阴阳世俗模式的社会文明靠拢,隶从于与统一于这种文明之后,美名为佛教的时代化、现代化。实际上违背了宗教的目的始终是为了说明、发扬与体现大地自然生态利益规律之神圣目的与目标这一原则,其结果使宗教与物质社会同时都远离了大地自然及其规律信仰与作用。

 

      这几百年,唯人逻辑的人类文明以文化优势,商品效应与政治殖民方式全面进入中国本土之后,整个人间被这种唯人逻辑的社会学与物质科技所构成的强大物质利益及其价值效应所折服,因此把这种与商品密切有关的唯人类的物质科技视为科学领域唯一的代表。

 

      而对认识领域的必然不断发展、不断发现这一规律缺乏认识,尤其对于发生于二战前夕的现代物理学的,与商品科技关系不大的重大发现,即“能量现”与“地球自然力生态时空统一场观”了解认识不多。

 

      而只注重于物质功利益角度,处于优势的商品科技为目的的唯人类的物质科技,及其人类范畴物质观的科学。认为科学必定是物质观的,物质观才是科学的。于是出现了“人间佛教”及“唯人类观的科学佛教”。

 

      中国本世纪初期佛教居士中的科学家,以经典物理学的人类范畴的物质世界商品科学为角度的佛教文章也成为权威依据。

 

      人文佛教还有一种倾向,是搞文字游戏,提出科学不能解释佛教,佛教不能用科学解释,佛教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等等的回避现实,不尊重当代逻辑推理论识的诡辨术说法。

 

      以上几种倾向,是这几个世纪佛教处于与现代社会信息模式发生冲突的种种心态与文化产物。中国的佛教界对既有佛教文献与理论的一概肯定绝对信仰,导致佛教理论滞留于二千多年前的信息背景。

 

      又因中国的阴阳儒家的人本论、人天论的强大历史优势,并与外来的商品,文化及其汇合,而只能处于一种更僵化的理论模式,与更不利的社会文化地位的冷冻状态,渡过了信仰领域傍徨的这几百年。

 

      被历史忽视了几十年的理代物理学中的“生态能量观”与“地球自然力生态统一场”观,逐渐从台后走向前台,科学家已明确指出它与大自然终极规律的重要联系。得出的共识是:物质的终极是能量,道家的道,佛教的法身、印度教的梵,是生态统一场。

 

      众所周知,只有统一时间与空间及其能量的场才可能称为“统一场”,它就是地球自然力即重力的 “重力场”,(不是微观的量子场与宏观的恒星场与星系场)。

 

      而人文佛教的宇宙观,是建立在对本星球的否定之基础上的,造成对本星球大地自然重力生态统一场利益效应的否定。

 

      星球统一整体能量之时间与空间的“地球自然力生态时空统一整体”能量观,打开发现了深奥无比的星球(即大地)生态精神能量世界的大门,把这个现代物理学的“生态能量观”与“地球自然力生态统一场观”,深入发展、突破,并与宗教神秘共融、统一起来的系统理论,由于它与禅关系密切,故称为“大地生态时空禅”。

 

      它与现代最前卫的科学认识信息与逻辑认识相一致,它既非是旧阴阳中的儒家人本、人天的,又非是商品科技逻辑中的唯人的。故它与旧阴阳逻辑的儒家人本逻辑与人天逻辑的天堂作用体系,及其唯人民主体系都没有任何联系。却与现代逻辑认识与回归自然之文化关系密切,与禅宗及般若学关系极为密切。

 

      现代物理学最前卫的“能量现”及“地球自然力的生态时空统一整体观”的逻辑语言,展开对大地自然生态精神世界与生态利益规律,及有关现象的认识与重新评价。

 

      这种评价过程表面看,它常常用于解释或论证宗教及神秘事物,但事实上它是极其严格的、综合现代科学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当代信息量基础上的认识自然的全新的理论休系。

 

      它是当代人类重新认识精神与归宿及有关宗教的认识论,也为宗教的更新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以此也可以构成最新型的、当代统一归宿原理的宗教与信仰理论,称它为“当代生态统一宗教”也是恰当的。

 

      它的当代的、科学的、统一的对大地自然的生态本质认识方面的特点,与停滞于二千多年前信息背景的认识表达模式的既有宗教,有着极大的甚至在基本原则上的分岐与区别。

 

      “大地生态逻辑”的禅科学的生态宇宙观,是建立在以星球本身及其时空规律基础上的,它以星球(即地球)的地球自然力的生态统一曲率的能量凝聚、能源供给、能量统一、能量方向及其一系列的大地自然的利益智慧功能,作为认识宇宙的逻辑基础,是大地万物对自己的地球及其地球自然力时空、智慧规律的信仰。

 

      它确立的是“大地生态信仰”,批判一切有违地球自然力即地心引力自在(无为)规律的一切事物,包括以逆重存的“天堂、天国、俗天、天魔”等信仰观念,与信仰领域中长期默认,以及在很多理论与经典中处于优势的“天堂信仰”,构成信仰时空与因果等级观的对立。

 

      二千多年前早期人类的升天与天堂信仰,分析其形成原因,可能与地球自然力即地重力的自上而下这一现象的拟人、比喻的认识与后果的矛盾,缺乏科学的分析而产生的想象及拟人、比喻的认识后果有关。

 

      通过大地生态逻辑的生态禅科学,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天堂信仰”,从而回归并确立星球(大地)为规律本体的信仰。

 

      大地生态逻辑科学地证实了既有佛教中一直强调的“人人皆有佛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等禅宗理论的地球自然力时空利益原理。这是大地生态逻辑与人文佛教共同之处,是对传统佛教般若学系列的发展与深化,也是佛教的科学回归大地的及其地球自然力规范之发展,故也是传统佛教中最深刻部份的时代化、科学化地位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大地生态逻辑认为:○“物质的本质是能量。

    ○星球能量的本质是地球自然力构成的“生态时空统一能量整体”

    ○地球自然力的生态统一曲率,使地球的重力场的时间、空间、能量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具有智慧(信息功能)、统一、自洽、凝聚、能源精神功能的“自在生态活体”。

    ○我们任何一个个体,只要是大地生态能量整体的一部分,大地的上述功能也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躯(空间)、过程(时间)及地球球心引力即地心引力统一曲率之能源(主观能动)中。

    ○我们每个个体,只要应顺、信仰,感应大地自然及其自然力生态时空效应,每个个体都具有开发自身中内在的觉悟(佛学)与智慧(大地信息、意志精神内涵)之能力(重力能动)的潜在条件与现实实践之可能。

 

      大地生态逻辑证实了为什么个体要“内守”、“本份”、“自觉”、“自悟”,不要外求的科学原理。从这个角度来重新理解“戒定慧”、“止观”、“见性”、“内明”、“立地成佛”、“去邪归正”、“当下”、“直下”、“直指”、“放下”、“本地风光”、“园觉”、“寂光”、“净化”、“大地藏”等等传统佛教语汇中的深刻的科学内涵,是传统佛教中符合大地自然利益规律之理论部份的复兴,及其时代地位的确立的重要科学依据。

 

      大地生态逻辑对于什么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国”、“净土”、“佛土”、“涅般”、“往生”作了具体科学的证实,这对于佛教净土宗广大信众对于“净土归宿”、“往生极乐”的信仰有了科学的解释与明确,批判了有关“极乐世界”、“往生”、“净土”等等信仰中的错误的叛逆、脱离大地自然的升天观的迷信或模糊的认识,对于“净土”信仰与实践者来讲,无疑是对“往生”前途的科学观的确立与明确,也为“净土宗”的时代化,科学化提供了理智与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为“净土”的理论更新,时代理论的确立,信仰与实践方法的深入与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地生态逻辑所确立的对我们自己的星球(即大地)的生态时空利益规律的“大地生态信仰”本身,体现地球生态精神智慧整体的意志利益规律。这整个地球真实而永恒的真理,不光适用于本星球的各个地方,(佛学也称为十方),在理论上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星球,而天堂逻辑在客观上也否定了任何一个星球,升天论是以否定星球的存在为本质为后果的宇宙观。

 

      每一个星球的生态利益规律是以每个星球各自的地球自然力即为利益原理的,这种信仰逻辑在理论上适用于各星球及本星球各个社会及各个地区,这种信仰逻辑内容的一致,也可以称为生态统一信仰、统一的生态文明。它的信仰权威也因此是统一的。

 

      在一神教信仰中,它称为“一神”、“主”、“真主”(但在中国人天逻辑背景中,错误译为上帝、往往被误解为天堂)。

 

      生态佛教中,即是“生态佛性”、生态真如、生态般若”。

地球的意志、智慧、精神、利益之信息能动,通过地球自然力的生态统一曲率的信息传导,而成为整个星球智慧并积累(地藏)。地球自然力生态能量称为“无量光”,“无量寿”。她是大地万物的创造者,也称创始主,在一神教中可理解为主,在中国称为阿弥陀佛。

 

      信仰逻辑的权威统一,必然产生道德与宗教的统一,形成全球的文化、教育、社会学包括历史观、世界观的统一,以及各地区各社会的政治与国家的统一,从而实现人类以生态精神自然观的全球和平与统一。

 

      作为的信仰与生存本体的我们伟大的生态地球,作为它的组成部份的我们及大地万物之间的永恒利益的生态和平统一也就成立,这种大地万物的和平统一,区别于的物质的、唯人类范畴的(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和平。

 

      大地生态逻辑成功地破译了戒定慧中的“定”,即禅定的“定”,为全新的“生态禅”修持理论奠定了系统的、时空的生态理论基础。

 

      地生态逻辑认为:“定”即是地球自然力生态统一曲率之垂定作用过程,它的生态信息(智慧、精神)、生态能源(利益、能力)、统一利益原理排斥了有关的“禅天论”。

 

 

      佛教关于“魔”的界定,与其他一切宗教与传说中的不同,传统佛教十分明白地指出“魔”即是“天魔”(不包括观念中所指的魔境与魔觉),并明确指出“天魔”的魔王,是居于最高空间天堂(离地高度)的天魔。并指出一切天魔等欲天天堂都将纳入六道轮回。

从基这个角度讲,六道轮回是针对天魔、欲天等天堂诸者逆重事物、所设立的否定理论,并不针对大地各界。

 

      大地生态逻辑之科学理论对信仰领域的意义是:

      1、提供了鉴别既有信仰中的正信与迷信的逻辑标准,把二千多来,尤其来自境外早期论著中的迷信、浅薄、错误的成份的重新分析与鉴别。为确立科学的信仰   提供了逻辑依据。

 

      2、为二千多年来,尤其禅宗以来的,符合大地自然本体及自在规律的佛教理论部份、提供了深入,证实、弘扬,发展的佛教理论依据,从这个角度讲,也为生态佛教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对于当代逻辑认识语言中的,现代认识体系与教育中的认知者来讲,有机会接触终极生死规律及信仰领域的科学与真理。从而有利与当代人类从现世的、现象的观念文化局限中解脱出来,也有利于当前处于信仰领域中优势地位的迷信部份以鉴别与选择,提供了正信的理论基础。

 

        4、为建立统一信仰的全球大地自然的大地生态逻辑的、生态统一文明、生态统一信仰、生态统一道德标准及其目标,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为全类的调整,提供科的依据。

 

 作者黄葵先生几十年师法自然而创立的[生态理论体系],表达在他的一系列的著作中,其中可以普及大众的有以下几本:第一本、[地球生态哲学](关于生态哲学、社会学、美学等);第二本、[伟大的地球自然力](关于物理生态力学);第三本、[论绿色生态文化](关于生态文化艺术思想);第四本、[树立对伟大地球的信仰](地球生态宗教学)。第五本、[论生态精神文明]。另还有一系列博克文章。

 欢迎百度搜索 :[生态黄葵] 。信箱:hkxd5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