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党的群众观化为群众工作的生动实践(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6:00:22
在新时期,要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切实把新时期党的群众观化为群众工作的生动实践。就当前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利益和民意表达机制,确保民意顺畅充分表达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这里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顺民意”,而顺民意的前提则是调查民意,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民意。但就目前而言,我们的群众工作中还存在民意调查不够、把握不准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突出而又直接影响群众工作质量的问题。因此,必须首先从解决这个问题入手,建立健全利益和民意表达机制,确保民意充分表达。一是要制定民意表达的规章制度,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障,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措施,保证人民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要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研究,提出处理意见。二是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民意调查制度,确定目标任务,完善奖惩措施。要通过这些措施,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急在哪里、难在何处,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准确、完整地把握民情民意。三是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和有效信息通报制度,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渠道,既要将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广大群众中,又要迅速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反映上来,保证民意能够充分表达,为完善党的方针政策、确保执政为民奠定坚实基础。有的地方的农村建立了“说事”制度,让有困难、有想法、有意见的村民到村委会“说事”,由村干部负责接待,及时答复和处理。通过群众“说事”、“评事”,干部“理事”、“办事”,让群众有苦能诉,有理能讲,有话能说,大事能决策,推倒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架起了“连心桥”。这种制度和办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从解决小事、急事、难事入手谋民利,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
了解、把握民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作了一篇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著名讲话。他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我们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9—62页)。要在新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工作伟大而艰巨,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大政方针的正确而漠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只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忽视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和群众组织,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时刻关心群众的日常生活,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从群众的小事、急事、难事做起,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切切实实认识到和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也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挑战中坚定地与我们党始终站在一起。办实事、办好事,这是个老话题,也是个新问题。因为,在不少地方和单位,所谓办实事、办好事,或者停留在宣传上、计划上和口号上而没有具体的行动;或者罗列十件八件、完成三件五件,应付上级,糊弄百姓。实际上,群众日常生活涉及的问题是复杂的、繁琐的和长期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也应该是多样的、具体的和长久的。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搞一阵风,不能搞形式主义。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有制度保障,要有纪律约束。要做出规定:一是每个地方和单位,每个领导,都要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梳理群众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能解决的马上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要予以说明,做好解释工作;对在当前还属于不尽合理的要求,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予以正确引导。二是办实事、办好事,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还要有时间表,讲究效率、效果。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使他们满意。三是办实事、办好事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满意和高兴,实事、好事办得如何,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就是说,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意见作为重要内容。四是要把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办实事、办好事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单位,如果领导干部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个单位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就高,创造性就强。反之,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就低,创造性就弱。五是对漠视群众困难和要求,不能身体力行关心群众疾苦,不能积极认真为群众谋利益的干部,要予以严肃处理。
三、大力推进民主机制建设,切实让群众有主人感、责任感、自豪感
个人的民主政治权利能否得到充分尊重,是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做好群众工作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更要求我们必须走好民主这条新路。当前,要大力加强民主机制建设。一是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要增大透明度,注意广泛性,扩大监督范围,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二是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党和政府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要通过公示和听证措施在群众中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保证各项决策既体现民意又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建立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激励措施。要采取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办法,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中来,提高他们为党和国家建设献计献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群众树立主人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党和政府的决策和措施“顺民意”。
四、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群众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当前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第二,坚持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求:制定任何经济社会指标、上任何项目既要使人民群众能够受益,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为前提;任何发展都应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都要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发展决策正确与否、发展成效好坏的根本尺度。第三,必须重视对人的智能的全面开发。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促进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第四,努力创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要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建立健全各项体制和机制入手,努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人才的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
(作者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机关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