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目标锁定在成绩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10:56

1、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

在许多家庭中,虽然孩子的成绩很优异,已经达到了令其它同学羡慕不已的地步,可这并不能使家长满意,因为许多家长的最大满意值是第一名或双百分。如果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规定的标准,随之而来的不是帮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严厉的批评、激烈的责骂、加倍的作业,有的甚至是拳脚相加。这些错误的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多的时候还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憎恨。

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是必要的,但如果期望过高,则会适得其反,这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进而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可怕的、痛苦的事情,厌学情绪也会油然而生;有的极端的孩子干脆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

做父母的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刻牵挂着每位父母的心,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太苛刻。有的家长会说,其实我们觉得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是又怕他会因为自满而懈怠,所以才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殊不知,孩子的心灵毕竟很脆弱,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仍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变得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是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信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分数和名次。

     2、不要把用功学习挂在嘴上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早在我小时候就已经流行了,如今孩子们还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为了考试而不安,为了分数而烦恼。

也许是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大,也许是父母期望值过高。整个社会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只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越来越关心,要求的标准和心气儿也就越来越高。这种过高的期望,加上不讲究教育方法,过分地、自以为是地催逼孩子,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只在乎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不在意孩子现在过得是否快乐。每当谈起孩子的成长情况,总是问些诸如考试成绩多少呀,在班上名列第几呀,是否有希望考“重点”呀之类的话题,很少有人问问孩子是否快乐。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和真实的想法,致使不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而使得原本自然和谐的亲情关系却变为孩子对家长的不喜欢,甚至出现了与家长的对立等状况。

如果做父母的多学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减少许多烦恼,增添许多快乐。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周围,有些文化水平很高的父母,由于多种原因,却让孩子成长得很不快乐,很不如意。

许多父母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就愁孩子不好管。自己上学时学习勤奋刻苦、热爱集体、热爱劳动、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觉得上学是轻松愉快的一件事;而轮到自己当了家长却不许孩子看电视、上网,整天逼孩子做作业、练复习题,每天盯着孩子的分数、成绩和名次,而忽视了孩子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愉悦与快乐,这样孩子反而不喜欢甚至厌烦自己的家长等种种现象。家长不禁要问:这是我的孩子吗?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爱的不是他们而是分数。

随意翻开中国一些杰出人物的成长史就会发现,他们都述说了母爱与父爱对他们事业及人生的影响。可这些人中大多数的父母并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有的甚至目不识丁,她们没有也不可能去具体关注孩子的学业,但却以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化着自己的孩子,高屋建瓴地教育孩子怎样处世做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陶冶在不断影响着孩子人格品性的形成。

3、不如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是许多父母最大的心愿,然而,总有一些孩子的发展不能如父母所愿,于是做父母的便觉的自己的孩子没有上进心,为此忧心忡忡。

是呀,作为家长,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100 分,可是事情往往无法尽如人意。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家长的眉头舒不开!

有这样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始终不怎么好,每次考试父母都是非骂即打。有一次考得实在不像话,就被爸爸妈妈打得简直皮开肉绽。后来孩子离家出走了,这时父亲才明白,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头了。想象孩子的诸多优点,他的心态就一下子变了,在这样的心态下去看孩子,他忽然眼前一亮。

后来孩子考了全班最后一名,他沮丧地告诉爸爸,等待爸爸的回应。没想到爸爸却说:太好了,你考了最后一名就没有一点负担了。儿子这是特别奇怪,说:爸爸今天你病了吧!爸爸说我没病,过去爸爸有病,老是对你不知足,今天想通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着急也没用,爸相信你是聪明的,你今天考到最后一名就从零开始,爸爸为你高兴。

第二次考试孩子的成绩成了第十五名。爸爸说太好了,你原来是最后一名,现在一下子考到第十五名,你简直太聪明了,爸爸从来没有像你进步这么快过。孩子一想这算什么啊。第三次考试他考到了全班第五名,他爸爸说我太佩服你了,你的进步速度简直太快了。这个孩子后来拿到了全班第一名。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学习不好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使孩子取得好成绩,但起码这个方法能使孩子的学习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学习毕竟是他自己的事情,只有让他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明白父母一直在支持和鼓励着他。他就会觉得学起来有劲,而不是整天紧张兮兮的,提心吊胆的。

4、分数只能说明某一方面的能力

对孩子来说,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只能说明某一方面。而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考试机器,而是心智健全、善良美好的人。而当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还很脆弱的时候,对于他身上优点、长处的发现和肯定,对他该是多么重要。父母一定要把一种健康的观念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你肯定他好的地方,他只会越来越好,而不会越来越坏。尤其对那些长期被单一的成绩标准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这种肯定将会对他的一生都产生影响,他会获得自信,他对自身和他人的判断也会变得丰富、全面。

也许你的孩子将来不会有高薪优职,不是所谓的“社会精英”,那又有什么关系,社会就是由不同特点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他会开拓他自己的世界。一个人若有快乐安静的人生,你就不能说他的人生是不富足的。而一个长期被认为一无是处的孩子,他的内心在受到粗暴践踏的同时,会产生怎样的扭曲,滋长怎样危险的心理,那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

5、家长的付出和孩子的成绩不可能等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投入也相应地增加了。家长们普遍认为自己小的时候学习条件不够好,因此吃了亏,所以就尽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希望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取得优越的成绩。但是总是有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于是父母就觉得很不理解,吃的、穿的都是最好的,要什么给什么,为什么孩子学习还是上不去呢?

天下父母心,父愿子成龙。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生活得好呢?可是,父母的付出与孩子的成绩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家庭经济好,确实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与学习器材。因为家庭经济好能为学生提供齐全的设备,给他的学习道路铺平和清除障碍,让他专心于学习上。

其次,家庭经济差,不一定代表这个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就差。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差,但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坚信读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因此他们就埋头苦读,整天钻研,不懂就问。因此学习成绩就很好,经常受老师的表扬,还常拿到学校的奖学金。

家庭经济好坏就等于学习成绩好坏是不正确的,是片面的。同样的道理,父母的付出与孩子的成绩也不是等同的。当我们在为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时,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千万不要以为,家庭条件好,孩子的成绩就一定要好,做父母的付出得多,孩子就会认真的读书。

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父母不要总是用家里的学习条件多么好,而孩子的成绩不如人意的错误论调指责和埋怨孩子。了解一些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很关键的,这样我们就能在面对孩子的成绩时多一份理智,抓住学习不好的主要根源。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对学习成绩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学习方法。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孩子才会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即使偶尔出现滑坡,也会在短时间内赶上。

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很重要,这一点属于家庭教育和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教育起的作用是最主要的,而家长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说,良好的家庭条件,只是给孩子的学习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而真正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为深入一些就是说,对学习成绩起最决定作用的是家庭教育的水平,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最直接的技术因素是学习行为。所以一套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懂得如何做家长的父母是学生获得一个好的成绩的重要前提。

6、不要为难成绩差的孩子

在学校,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成绩差的孩子,他们总是老师找的对象,同学们嘲弄的对象。在同学们和老师面前,他们一直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作业拖拉,问题回答不出,上课听不进去……在他们的身上都有发生。他们在学校里一直都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接收着别人不平等的眼光。当这些孩子面对老师时,他们底气不足,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成绩差;面对自己的同学时,他们没有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成绩差;面对家长时,他们更是无所适从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成绩差,总觉得父母也看不起他。

当孩子把一张有不及格分数的成绩单拿给父母看时,大部份父母的反映是:轻者责备,唉声叹气;重者暴跳如雷,孩子挨打。

在大诗人郭沫若的故居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张报告单。一张是在郭沫若16 岁读中学二年级时的成绩单,成绩是: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85;植物78;英语98;生理98;历史87;图画35;地理92;体操85。另一张是中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成绩是:试验80;品行73;作文90;习字69;英语98;地理75;代数92;几何97;植物80;图画67;体操60。

从以上两张成绩单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特别优秀的学生,因为,他每一科的成绩并没有全部达到90 分以上。虽说第二张成绩单上理科的代数、几何成绩是高分,但郭沫若后来并没有因此而成为数学家或医学家,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

可见,读书有读书的规律,孩子有孩子的追求。为人父母者还是少点功利,多些开明,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为好。

从古到今,不计其数的成功人士在学生时代并无骄人的成绩单。事实证明:成绩单并不能决定孩子的终身。因此,父母不要过多地为孩子的成绩单发愁。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能总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水,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全盘否定孩子。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现在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成就一番事业。

7、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但是,许多父母的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追求上。很多父母甚至为了保证孩子成绩好而放弃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一项刚刚完成的全国城市青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调查显示,35.5%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做运动”,还有11.3%的父母认为“为了学习,孩子少睡点没关系”。

这样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学习机器,让孩子不停地奔走于各种辅导班之间。于是,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成为了“学习机器”。他们不再有童年,不再有星星和月亮,不再有蓝天和白云……取而代之的是读不完的书山和做不完的题海,更有比明星赶场还紧张的各类培训班和补习班,他们从小到大只听过一句话——“作业做完了吗?”,或者“考得怎么样?”。在大人眼里,他们是一群没有自主意识的“学习机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说过这么一句幽默的话,他说:“虽然全国的父母从来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全国的父母每天却说着非常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其它的什么都不用管。”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想尽了一切办法,稍有疏忽就加以惩罚。使孩子们成天在名次和高分的包围下,整天奋战在题海之中,长期以往,不仅压抑了孩子的个性,也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变成了一个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

然而,这一悲哀的造成,又有谁能承认是自己的责任呢?

8、不喜欢读书是因为缺乏兴趣

现在,我们许多父母都很少要求孩子做什么家务,甚至连扫地、洗碗都是由父母包了下来。他们只要求孩子读书,读好书,希望孩子成材。因而孩子不读书,或者不用功读书就成了当前许多父母责骂儿女的主要原因。他们对孩子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切,督促就越严。而孩子不能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因而对父母的督促,甚至规劝和责骂听不进去,仍然贪玩,是常有的事。这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爱玩,不足为奇。如果孩子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明确读书的目的,对读书激不起兴趣,父母的责骂只会徒劳无益。

父母要求孩子用功读书无可厚非,父母督促孩子读书也是应该的,而且是父母应尽的职责。青少年时代正是求学的最好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是读书又不能强迫,父母可以把孩子锁在书房里,但父母却不能把书本,把知识塞进儿女的头脑。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努力学习,当然应该督促,但是如果孩子“喊不听,说不怕”,仍然只知道贪玩而不读书,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方法了。

因为,读书不能强迫,那就是在孩子不愿意读书时,父母也应该冷静地了解和分析孩子不肯读书或功课不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和智力的原因确实无法读书,或读书困难很大。这时就更应该关怀他们,爱护他们,与孩子一起共同寻找对策,更不能强迫。事实上,有许多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因为没有发现读书的乐趣,而是将它看成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从而失去了主动性。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已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则味同嚼蜡,苦不堪言。但是人的兴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影响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对某种事物有兴趣开始,发展到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到志趣,决心终身从事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那么,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要如何激发与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具体方法,以供选择。

1.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先天的心理特征,人人皆有。例如一个处在童年期的小孩如对外界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总是向大人问这问那,总想弄个明白。几乎所有的科学家从小都有超常的好奇心。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总是兴趣的导因。”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各种科学文体知识,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大自然,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社会,带着好奇心去揭示未知世界的秘密。

2.知识积累是形成学习兴趣的源泉。不少孩子有这种体验:听得懂的课就有兴趣,听不懂的课就没有兴趣;学得好的课兴趣就浓,学不好的课就无兴趣。这就说明知识的积累是兴趣的源泉。孩子们要设法及时把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搞清楚,从听得懂每一节课开始,进而学好每一门课,这样你会对学习的兴趣逐步增加。

3.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学生,要学好每一门功课,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中小学生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但并不是说要求每个学生对每门课都要有同样程度的兴趣爱好,而应该在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基础上,可以在某些课程的学科领域里发展更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