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小史 中国文明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4:31
国歌小史      2007-12-10 来源: 天津日报

《义勇军进行曲》词曲作者田汉(右)与聂耳(左)

    国歌,顾名思义,是指代表一个国家主权和意志的歌曲。其既象征着民族尊严,也凝聚了民族精神。所以,每个国家的国歌都显得那么权威和神圣,倍受国民重视和爱戴。不过,中国国歌的出现则很晚,也仅有近百年的历史。

    古代社会没有国家意识和民族理念,国歌自然提不到议事日程。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有的只是朝廷颂歌,根本不晓得国歌为何物。1896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往欧美访问,第一站往俄国的首都莫斯科,计划中的欢迎盛典,对方提出奏中国国歌,李鸿章傻眼了。还是属下机灵,临时选了一首吉祥如意的中国古诗配以乐曲,才算渡过了这道难关。歌词云:“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架六龙。”这里有象征皇帝权威的金殿、神化皇帝超人的巨龙,花海云车,颂扬太平,倒也描绘出一种祥和吉利、歌舞升平的美境,令人陶醉。晚清封建官僚粉饰太平的能力可谓大矣!可惜没有一点国家意识和现代观念。此歌也随着李鸿章出访的结束而寿终正寝。被后人讥讽为“李中堂乐歌”。

    20世纪初,随着孙中山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逐步高涨和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建设现代国家成为一种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清政府也不得不装腔作势地在1905年宣布要搞宪政,还成立了宪政编查馆,筹备预备立宪。国歌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议题。经过一番策划,在1911年9月公布了清朝的国歌,即:“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歌词出自严复之手,虽然典雅庄重,却充满了对清廷的歌功颂德。乐曲则由宗室亲贵溥侗将康熙、乾隆年间的皇家颂歌拿来,配以传唱。这种国歌仍是历代朝廷颂歌的延续,既难以流传,更不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该歌公布不到一个月,就爆发了武昌起义,清廷随之土崩瓦解。“国歌”变成了葬歌。

    完整意义上的国歌是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国歌。国歌的制定由蔡元培主持,经过多次筛选比较之后,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得以通过。歌词是:“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创立时确定的国旗。在五色旗的迎风飘扬下,中国人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以来曲折的奋斗和牺牲,千方百计向西方学习,终于告别了帝制,迎来了共和,成为顺应世界潮流的一员,追逐现代文明,永保世界和平。歌词立意新颖,志存高远,反映了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振兴中华、追赶世界潮流的昂扬斗志和坚强决心。不过,好景不长,转眼间袁世凯篡夺政权,图谋帝制重演。1915年,袁世凯即废除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国歌,以《中华雄踞天地间》代之。歌词为:“中华雄踞天地间,廊八埏,华胄从来昆化巅。江湖浩荡山连山,勋华捐开尧天,亿万年。”这里虽然大力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国歌中所阐扬的民主共和精神却不见了踪影。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于此可见一斑。然而,随着1916年袁世凯洪宪帝制的败亡,其国歌也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其后,1920年段祺瑞政府曾重定国歌,但影响甚微。1930年国民党政府将其党歌确定为国歌,由于缺乏时代精神,也没有成为激励民族精神和国民斗志的有力武器。真正能够激扬民气、奋发向上,让民众激情满怀的还是久唱不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这首歌曲产生于1935年,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这部电影由于反映的是中国知识界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剧本一经发表,作者田汉就遭反动派逮捕。田汉以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在狱中完成了主题歌词的创作。为了逃避反动派的搜查,他将歌词写在了香烟盒的锡箔衬纸上,辗转传递给了聂耳。聂耳在日本谱曲后又传回国内。后来电影《风云儿女》上演,《义勇军进行曲》很快风靡全国,到处传唱,成为激励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响亮的号角。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在讨论国歌时,徐悲鸿、梁思成等建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获得通过。“文革”时期,田汉被当作叛徒打倒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一度被取消。直至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重新确立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国歌地位。(李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