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绿色建筑:可以卖的不仅是房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45:56
绿色建筑:可以卖的不仅是房子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王小乔 实习生 袁仲伟 发自北京
2010-02-09 20:29:54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地产商迷上绿色新概念 【绿色圆桌】绿色建筑,离我们还有多远
标签
绿色建筑 节能 减排 已有评论2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碳排放的几大元凶之一——建筑业,在世界范围内尚且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并应用的计算标准。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正在努力制定碳排放量标准,以期在未来某个时刻使“碳”变成流通的货币。在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最近的一次排名中,上海的经纬城市绿洲以6303吨/年的碳减排量名列第二。 图/CFP
给建筑算出“碳足迹”
上个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推出了十个中国住宅项目的碳减排量的排名,包括京沪穗津各一个项目和六个二三线城市的项目。与这个排名表一同发布的还有《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讨论稿)。
房地产商会在会员企业中指导建设四十余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这次是选择了其中十个建造时间较近、原始数据较为齐全的项目分析计算,以推出国内首个供各方参与和讨论完善的碳减排计算标准“预备版”。
厦门大学康城以7710.8吨/年的碳减排量位列第一,常州的清枫壹号则是每平方米碳减排量最高,为25.62吨/平方米。一吨碳排放是什么概念?可以去看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大会上的一个展览品。一个高过人头不少的立方体,代表着一吨二氧化碳,也是每人每月平均排出的二氧化碳量。
计算“碳足迹”(碳排放量)可能是低碳时代最时髦的玩法了。如今,很多网站上都有相关的计算公式,只要输入你一天生活的相关情况,就能算出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比如,今天开车用了1公升油,那么就排放了0.785公斤的二氧化碳。
这种玩法正在扩展到企业界。前不久,拥有四百多家连锁店面的广州最大面包供应商,进行了一次碳足迹查证试验,甚至加上了面粉等十几种原料在生产运输过程中排放的碳。
食品行业的碳排放计算,如今在不少国家或地区已经有了成熟的标准。欧盟用的是PAS2050标准(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这一标准于2008年发布。
但碳排放的几大元凶之一——建筑业,在世界范围内尚且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并应用的计算标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建筑业制造了30%—40%之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而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的背景下,整个2009年,世界范围内的绿色建筑NGO说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建筑物碳减排计算方法。
3月份的国际生态建筑展上,三个知名绿色建筑组织——英国的BRE Global、绿色建筑协会和美国的LEED——签署了备忘录,去寻求统一的碳排放计算。
6月份,欧盟范围内的英国BRE Global、 法 国 CSTB、CERTIVEA也建立了合作。后两者打算把前者的BREEAM 标准作为他们的标准HQE的补充。
11月,一个更大范围的绿色建筑组织联盟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建立,签署了比3月份备忘录更深入的合作协议。
“计算工具是形成全球绿色建筑市场的关键因素。现在,对它的一致性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碳排放问题上。”英国绿色建筑协会会长Paul King在国际生态建筑展上如是说。
“没有通用的标准,只有自己做”
形成全球统一的碳排放计算标准的呼声如此之高,但事实上,现有的已成型计算标准却相当之少。
目前可见的有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DGNB)2008年推出的评估体系,这一体系最早对建筑的碳排放量提出完整明确的计算方法。英国的BRE在其后推出了住区碳足迹模型(Carbon Footprint Models for housing)。下一个就是中国台湾省了,他们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之中,单独列出了碳排放计算方法。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协会(UNEP SBCI)倒是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布了碳排放计算方法报告(Common Carbon Metrics),算是国际性组织的首次尝试,但报告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在着手建立碳排放计算标准时,也发现了这一点。“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沿用国际上成熟的计算体系,并加以完善和中国化。结果找不到国际通用认可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借鉴的也不多,于是就自己做了。”房地产商会的执委会主任、精瑞中国不动产研究院院长张雪舟表示。而且,据张雪舟介绍,国际上有七大碳排放计算模型,针对林业、农业、城市等,唯独没有针对房地产的。
几乎是一片空白之下,商会请来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系等十几个机构的专家,前后开了三次论证会,讨论如何把碳排放的问题数量化。
最终确定的流程,是把商会现有的绿色建筑标准中涉及的六大要素若干小要素罗列出来,先确定哪些要素与碳排放有关,再挑选出其中能够定量化的四个要素——节能、绿化、节水、区内交通。
在细节上,国际七大碳排放模型和现有的三个建筑物碳排放计算体系还是起到了借鉴作用。一些公式被借用,绿化方面的碳排放基准值,则沿用了台湾的标准,40年里每平方米600公斤。
计算模型研究出来之后,对于具体项目的测算,就是一个繁琐但并不困难的数据录入工作了。排行榜上十个项目的基础数据,在项目初期已经形成为一本可研报告,从录入到得出最终碳减排值,平均大约一周一个。
显然,这还远不是一个完善的计算体系,并且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争议。商会对它的定位也仅仅是一个讨论稿。
其中有一处争议,目前在国际上也无定论,就是在计算建筑业的碳排放量时,究竟是使用过程中的“低碳”(房子建好后使用时的碳排放),还是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包括房子建造甚至建材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
最早的建筑物碳排放量评估体系DGNB选择的是全寿命周期,而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报告中则认为,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占了90%,是最重要并且易测算的。
在尚未产生明确的标准之前,国内的房地产公司已经在按自己的方式统计。万通地产计划未来五年开发10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他们根据公建项目可节电约15.3亿kwh,居住建筑可节煤约70.56万吨,计算出将来至少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44.55万吨。
长沙一个在建房地产项目“太阳星城”也计算出,建成后的小区每年能少排放近5万吨二氧化碳,而建设过程中使用天然石头、竹子等低碳建材,一年能减少近2万吨。
但没有权威的统一标准,这些企业自行计算出的碳排放量仍只能算是自己的一个玩法吧。
不用捐钱,捐“碳”
无论如何,在各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建立建筑物的碳排放计算标准,已是毫无争议。而且,这还只是第一步。
算出来又如何?在已经形成完善的碳排放计算体系的行业和领域里,一个企业或组织节省下来的碳将成为一种“货币”。被定量后的下一步,是进入碳交易市场,供超过标准的企业购买。
目前的碳交易市场既有自愿性的买卖,也有强制性的。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之下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和参与国家的承诺减排量挂钩,更多的被看作强制性碳交易。美国等国家当时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但其国内市场还是发展出了一套自愿性碳交易机制(VCS),并被多个国家的自愿碳减排交易市场沿用。
但问题是,无论强制性还是自愿性的,世界范围内建筑业都没有介入其中。尤其是中国的第一单自愿性碳交易仅仅是2009年6月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的,至今也只有这一单。而美国欧洲等地的自愿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了3年之久。那么,建筑业计算出来的这些碳,何时才有可能进入碳交易市场?
在这个问题上,房地产商会秘书长钟彬并不乐观。他认为最快能推进建筑业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办法,就是从国家层面强制性推出一些有关减碳的标准和中国企业资源碳减排意识的形成。
当然,商会能做的也绝不仅仅是研究出来建筑物减碳量的计算方法,然后等待。一旦讨论稿完善成最终稿,十个项目的排名表可以很快发展成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减碳量排名表。这能给做得好的企业带来荣誉感和品牌美誉度,让做得不好的企业开始有压力。
按照钟彬和他的同事的设计,在计算减碳量的基础上,商会要建立的是一个碳资产管理平台,存放房地产公司及其项目的“碳资产”。这部分资产怎么用?目前已经可见的模式是,商会支持发起的基金——中美绿色地产基金、建银精瑞基金、民生喜神——已经把“绿色”作为投资的一个强制性条款,“碳资产”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评判依据。商会同时希望银行也能把“碳资产”纳入贷款评价体系之中,民生银行正在洽谈之列。所有这些,今年内预计都可以实现。
甚至于,企业可以不再捐赠钱,而是捐赠“碳”给相关的基金会,多排放了碳的企业可以去基金会购买。
这种模式,已经类似于在交易所系统内进行的自愿碳减排交易。1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已经与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了合作意向,将建筑业的碳减排标准纳入北交所的熊猫标准体系之中。“在强制性标准形成之前,我们最大的希望,是能在建筑领域形成自愿碳减排和自愿碳交易,并达到如美国的自愿碳交易市场的火爆程度。”张雪舟表示。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