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柏举战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56:27
吴、楚柏举战役来源:中国战争通鉴   发布时间:2005-08-24

  吴楚柏举战役发生于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楚昭王十年,秦哀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6年)。这是吴楚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吴军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为楚立国以来遭受的最大失败。

吴楚柏举战役起因


  吴自寿梦起,逐渐成为东南新兴强国,它与晋国结为联盟,在主要诸侯国中日益具有重要地位。
  吴王阖闾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领,有丰富作战经验,历经很多胜仗,但他认为过去的胜利,仅是局部性的小胜,离摧垮和战胜楚军还有很大的距离,要彻底征服楚国,单凭吴军现有将领加上伍员、伯嚭在内也不行,而他们又都是楚人避难而来,各有打算,很难专心为吴,因而为此忧虑。伍员了解吴王的这种心情,遂向他推荐孙武,并把孙武所著兵法呈上,吴王起用孙武为吴军统帅。从此吴国军队在孙武、伍员督导下,整顿训练3年,军威严整,面目一新。
  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蔡昭侯携带“佩玉”和“狐裘”往楚朝聘,把玉和裘供献给楚昭王,昭王设宴招待蔡侯,两位国君各佩玉穿裘以示华贵。楚令尹囊瓦贪污成性,因向蔡侯索要玉裘等贵重物品,遭到蔡侯拒绝而恼羞成怒,竟擅自把蔡侯软禁,不许归国。与蔡侯同时期到楚朝聘的唐成公,带着两匹号称“肃霜”的马,囊瓦同样伸手索要。唐侯没有同意,也被软禁。唐派人代替唐侯随从,让随从窃马,献于楚令尹,令尹才放唐侯归国。蔡人也仿效唐人办法送给囊瓦贵重礼品,蔡侯也被获释归国。蔡侯在归途中,渡汉水时把宝玉投入水中,立誓要报楚屈辱之仇。蔡从此与楚绝交,转而往晋求援,请兵伐楚,但无结果,于是转向吴国。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问伍员、孙武:“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伍员、孙武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况且,楚兵天下强敌,与之争锋,有十亡一存的危险,因而提出联合蔡、唐共同伐楚的建议,认为:“囊瓦贪利,多开罪于诸侯。蔡、唐怒之,得蔡、唐有助,可以成功”。吴王同意后,分派使臣通告蔡、唐两国君说:“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蚀诸侯,困辱二君,举兵伐楚,愿二君有谋”。蔡、唐对楚满腹怒气,吴国通告正是时候,欣然答应。吴与蔡、唐结成联合阵营,三国军队集结淮河以南,准备向楚国境内进攻。

吴楚两军作战序列

吴楚两军作战策划


  吴军对楚作战,历来采取争取淮上,沿淮西进攻楚国北部地区的战略,孙武等把它改为经过柏举直趋江汉地区的战略,将舟船和重装备,停于淮汭;主力军经过豫章,直趋江汉地区与楚军举行会战。
  吴军由豫章向楚国境内推进,接近汉水流域,首邑郢城紧张。令尹囊瓦率兵东进,与吴军挟汉水相峙。左司马沈尹戎向囊瓦建议把全军分为沿江机动防御和敌后迂回部队两大部分。囊瓦沿汉水与吴军周旋战斗,沈尹戎率兵毁坏吴军舟船;突袭淮汭后,沈尹戎还塞大隧、直辕、冥阨三关,囊瓦渡汉水进攻,沈尹戎再从后方攻击吴军,以便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


柏举战役经过

  周敬王十四年十月,楚将沈尹戎的部队,开始向淮汭吴军基地进军,主力军则担任汉水前线的守备。但是囊瓦左右将领在作战开始后,却不断提反对意见,大夫武城黑说:“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囊瓦亲信将领大夫史皇也说:“楚人恶子(讨厌你)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武城黑等提出的这些庸碌之见,竟为统帅囊瓦所接受,改原定作战计划而被动渡江,推进到今大别山之线,对吴军进攻。楚军渡汉水东进,吴军立即向东转移,两军迅即于大别山东南麓展开了交战。
  楚军三战三败,作为楚军统帅的囊瓦,竟欲弃军而逃。史皇义正词严地劝阻说:国家太平时,你争着执政,现在作战不利,你想逃脱,这就等于犯了死罪。必须拼命死战,才可以解脱前罪。囊瓦只好停止逃跑,整顿部队,向柏举附近布阵,准备战斗。不久,楚将    射率领增援部队到达。但雍澨与囊瓦互相蔑视,互不协作,各自立营扎寨。吴军于十一月十九日,列阵与楚对峙。吴军先锋部队将领夫概看出楚军的不和情况,当即向吴王提出进攻的建议说:“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续之必克”。吴王没有同意。夫概返回,按照自己的设想,指挥5000先锋部队,向楚军进攻,囊瓦战败兵溃,夫概攻进楚军营寨,吴军主力也展开声势浩大的攻击,楚军统帅囊瓦竟于混乱中弃军逃往郑国。史皇为掩护他出险,力战而死。楚军新到达的援兵,竟未参加柏举会战而自动撤退,囊瓦所率的楚军被歼灭于柏举地区。柏举战役楚军的失利,成为春秋时期关系重大的一次战争。
  雍澨撤到清发水,正在渡江之际,吴军跟踪追击而来,先锋部队即将攻击,夫概立即制止说:要放一部分人先过河逃生,后面的人就会不顾一切地争先逃命,这样才可收到半渡而击的战果。于是,吴军略停攻击,乘楚军渡过一半,突然发起攻击,楚军争渡大乱,未渡水的全被吴军俘获,渡水后的楚军到雍澨,停军造饭,饭刚熟,吴军赶到,楚军弃食而走,吴军食楚军饭,继续追击。此时,沈尹戎所率向淮汭进军的部队,得到主力军覆灭的消息,并于雍澨遇到楚军残部和追击而来的吴军,知道楚军已溃不成军。但沈尹戎却不顾吴军的强大,当即分兵数路向吴军进攻,击破吴先锋部队夫概部。吴军主力赶到,孙武指挥的伍员、伯嚭等部迅速将楚军包围,沈尹戎奋勇力战,负伤三处,见大势已去,不能再战,饬部属吴句卑割下自己首级回报楚王。楚军至此虽大部溃败,但在雍澨到郢城沿途仍继续抗击吴军,吴军经过五战,才接近楚首邑郢城。
  楚军损失惨重,首邑郢城,风声鹤唳,人心动荡。楚昭王主张弃城西逃,大臣子西、子期坚决反对不战而走的决策。昭王不改变自己的主张,不顾全城军民的生死存亡,率领少数家人开门出城而逃。子西、子期正督率军民对敌战斗,听到这个消息,子期率部分精兵去追赶保护昭王。子西指挥的其余部队,士气消沉,兵无斗志,吴军未经大战,即进占楚首邑郢城。这是楚国自建国以来,第1次将首邑陷沦于敌军之手,也是楚军最大的一次失败。
  吴军进占楚都郢城后,伍员从私人恩怨出发,放纵吴军对郢城极尽蹂躏破坏之能事,为春秋以来战胜国对战败国殊属少见的现象。吴王进入楚宫,强占平王夫人(即昭王母),蔡、唐两侯则进占令尹囊瓦官邸,以索回贿略珍宝为名,搬走所有财产物品。夫概与公子山为争夺楚令尹宫室,竟至动武,终为夫概强行占有。伍员掘开平王坟墓,鞭尸三百,以泄愤报仇。全军将士奸污抢劫,满城骚动,并把楚敬祀祖先的社稷也全部拆毁。吴军进占郢城的行为,引起诸侯戒惧警惕,在政治上使自己陷于孤立之境。
  楚昭王涉睢济江经过云中,奔往郧城进至随国,楚军败将残兵继续向随集结,吴军也随着赶到。申包胥于昭王出奔,郢城失守前奉命往秦乞师求援。申包胥与伍员原为至交,伍员出奔时对申包胥说:“我必覆楚!”申包胥答复说:“我必存之。”申包胥日夜兼程,赶到秦国,向秦哀公递书求援。申包胥说:吴人贪得无厌,如楚国存在,秦国就可安然无事;如楚国被吴灭亡,秦国就会遭到吴国的侵略。恳请秦出兵挽救楚国,楚愿意今后世世敬奉秦国。秦哀公以事关重大,未便贸然应允。先让申包胥就馆休息,待与大臣商量后再定。但申包胥认为楚王尚在颠沛流离之中,自己做为楚国的臣子,不能住下休息,于是依墙而哭,不食不饮。秦国君臣终于受到感动,决定出兵救楚。
  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六月,秦军将领子蒲、子虎率兵东进援楚。此时楚军汇聚于随境内的残兵败将,也重新整顿就绪,秦楚两军于稷会师。秦将子蒲对楚将说:秦军没有与吴军作战经验,不了解吴军惯用的战术,“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秦、楚两军进攻吴军夫概部于沂,楚军先展开进攻,秦军随之参战,吴军发现有秦军参战,形势不利,军心动摇,一经接触,即被秦、楚联合军所击败。沂水战后,吴军集中兵力于军祥,将领伯嚭等没有重视楚方有秦军参战所起的变化,认真研究对策。而这时,楚军又增加了雍澨  战后溃散收集起来的蓬延、沈诸梁等部,兵力更占优势。伯嚭指挥万余吴军贸然对秦楚联军进攻。沈诸梁军从右侧、蓬延军从左侧形成钳形攻势,秦军又向中部穿插攻击,把吴军分裂为几段,形势十分危急。幸亏伍员援军及时赶到支援,伯嚭才率部突出包围,但其所属兵力已损失大半。
  秦、楚联合军击破吴军于沂、军祥,留一部兵力与吴军保持接触,转移兵力攻灭唐国,以消除后背之敌。吴夫概乘军事顿挫之际,秘密返吴,自立为王。吴王阖闾不得不把前方军权交由孙武、伍员负责,自己返国处理突然事变,内乱遂迅速平定。
  夫概逃奔于楚,此事引起吴军极大波动,加上吴军在郢城的行为:“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尸,舍昭王之宫”。激起广大楚人的恶感,因而同仇敌忾,竞起而逐之。同时秦军又支援打了两个大胜仗,声势浩大,军威日壮,迫使吴军不得不由郢城和其它占领地区分别撤退回国。

评    析

  吴国本是东南方的一个蛮夷小国,发展较慢。但在寿梦、阖间为王以来,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任用谋臣战将巫臣、伍员、孙武等人,国力迅速兴起,国家奋发向上。所以能够每每战胜争霸中原多年的强大楚国,一跃而为我国当时东南方的强国。
  吴、楚历来争夺的重点为淮上。吴军这次进攻,改变过去在淮上纠缠、徒事消耗的战略。改为在淮上只存留舟船等运载工具,主力则由江淮间地区直趋楚政治中枢郢城。这一战略进攻方针的改变,起了重大作用:它迷惑了楚军,使楚军误认为吴人“舍舟就陆”是舍弃了自己的长处。引起楚军战略上的轻敌;使吴军能够出敌不意地从便于吴军进军的方向,顺利突入楚之腹地,直达汉水之滨,创造了攻取郢都的有利态势;调动了楚军。使楚军改变了自己的战略计划,为吴军决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楚在100多年争霸中原的战争中,虽不能说百战百胜,但却是威震中原的主要强国,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业能够与之匹敌。但这一赫赫强国却在长达60余年的吴楚战争中,屡屡败于吴国之手,这主要是由于楚国政治腐败,内部动乱,争权夺利,社会矛盾尖锐对立所致。楚在柏举战场上直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疏于戒备,开始就陷于被动,继之在汉水两军对峙时,楚军统帅又否定了司马沈尹戎的建议,这就使楚军丧失了迂回吴军背后,切断吴军退路,前后夹击歼灭吴军,扭转战略被动局面的良好战机。反而采取了渡过汉水,脱离了有利的汉水阵地,在不利的条件下轻率地与吴军决战,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失败。
  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历来是战争中的基本着眼点,柏举附近的作战,吴军歼灭楚军囊瓦主力,但对逃走的雍澨援军,没有“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实是一大失策。追击战斗中,夫概部在清发乘敌半渡之后发起攻击,获得相当大的成功。雍澨之战,吴军企图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事实上没有完全做到,以致走脱了大部敌人。柏举、清发、雍澨3次歼灭战的不彻底,使楚的残兵败将重新汇集起来,成了战略反攻的基本力量。可见,只有彻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确保战场上的胜利。
  吴军柏举之战的胜利,超过历来任何一次吴、楚战争胜利的规模,但并未取得全局性的胜利。因为残存的楚军,重新恢复了战斗力,加上秦军的支援,战局立即发生变化,使楚进入战略反攻。吴军所以失利,主要是吴军没有关照全局的战略眼光,尤其是伍员和吴王等只顾“报复”、“寻欢”,既无穷追楚军到底的计划,又影响了全军的斗志。因而,在秦楚联合反攻面前,不得不撤出楚境。使一场本来唾手可得的战略全局上的胜利,失之交臂,留下了吴王的千古之恨,也给英名千载的战略家孙武子,涂抹了一个小小的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