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情绪的动力性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24:54
  第二节 情绪的动力性质 #TRS_AUTOADD_1236932524002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36932524002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36932524002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36932524002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36932524002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一、情绪与动机

 

在心理学研究历史中,把动机与情绪联系以来的观点早已存在。但是,动机与情绪二者间关系的性质,在心理学中仍是一个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许多情绪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情绪与动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情绪具有特殊的动机功能:它能以一种与生物动机或生理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指导行为;它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背景影响行为的动机状态;甚至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情绪心理学家的这种研究开拓了动机研究的领域。

 

情绪与动机从两个方面相联系。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情绪是一种动机。情绪就像需要和认知一样,提供行为以能量,并且指引行为。例如,愤怒通过动员生理的、荷尔蒙和肌肉资源来提供一个人以能量,指引那种活动来完成一个特定的目的,如扫除一个障碍。

 

所有的情绪研究者都将情绪建构为一种动机,也有一些人认为情绪构成了基本的动机系统(Tomkins,1962,1963,1984; Izard, 1991)。综观动机研究的历史,生理驱力(如饥饿、渴、睡觉、性、疼痛)一直被早期动机理论家视为动机的基本来源。然而,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对有机体行为的驱使,不仅出自于生物的内驱力,而且出自于心理的反映功能。汤姆金斯明确指出:早期动机理论的错误之处在于它把内驱力本身的信号和这个信号的“放大器”混淆了。内驱力信号(如食物、水、氧气等生理需要的信号),需要经过一种媒介的放大,才能驱策有机体去行动。这种起放大作用的媒介,就是情绪。例如,个体在缺氧时,空气的缺失威胁了身体的体内平衡,引起了吸氧的生理需要(内驱力的信号),同时,空气的缺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害怕或恐怖的情绪反应,这种恐怖将缺氧的内驱力信号加以放大并与之合并,提供了补充氧气的行动的动机。如果仅有内驱力而没有情绪反应,相应的行动就不可能产生。汤姆金斯认为,情绪不仅可以放大内驱力信号,其本身也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与内驱力相比,情绪是更强有力的驱策因素,情绪系统具有更概括化的性质,它无论在发生的时间、对象和强度上,还是在各种情绪的相互补充或抵消上,都比内驱力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例如,任何食物都能满足饥饿的生理需要,但情绪却使人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因此,情绪比内驱力具有更普遍的动机作用。

 

其次,情绪提供了一个人始终变化的动机状态的状态读出。动机和情绪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Buck, 1988)。饥和渴这样的生理驱力激励人去行动,而沮丧感和缓和感这样的情绪提供了这些动机被满足的情况的持续进展报告。例如,对于性动机,情绪反应可以提供进展报告,促进一些行为,抑制另一些行为。在试图性满足时,积极的情绪(例如兴趣和高兴)促进了性行为,而消极的情绪(例如憎恶、愤怒和内疚感)会抑制它。这样,如果是兴趣和高兴的情绪反应,人们会继续该行动;如果是憎恶、愤怒或内疚感这样的情绪反应,人们会终止这种行动。具有这种情绪信息读出系统,人们的动机和行为得到很好的协调。

 

二、主张情绪具有动力性质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1916)赋予情绪明确的动力性质,他提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因此,对于情绪或情感,他实质上所持有的理论是关于内驱力的理论。他把情绪与动力过程联系在一起,把情绪视为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而内驱力则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更为本源的力。弗洛伊德以内驱力能量释放的心理分析观点,深入地研究过两种主要的复合感情:焦虑和抑郁。他认为焦虑和抑郁都是由能量压抑所引起的,而能量的压抑总是与内驱力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

 

(二)利珀的观点

 

利珀(1948)强烈反对那种认为情绪会破坏行为的观点,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动机,只是在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处于温和唤醒的状态,在我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控制我们的行为。在这个情绪的动机理论里,他认为情绪唤起行为(和心理活动),并赋予这个活动以一定的方向和持续性。例如,它使我们在忍受约束、改变现状或果断地解决问题之间进行选择。如今,把情绪作为动机的见解已不经正式声明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心理学的理论。

 

后来,利珀(1970)又扩展了他的情绪是动机的观点,把情绪看作是知觉过程,也就是情绪是认知的,因为情绪可以传递信息并可能由对情境的长期知觉而产生。他认为情绪性动机与生理性动机的机制相似,“情绪机制”通过信号来表示对周围环境的喜爱,这种机制类似于反射。

 

利珀的观点虽然较简单,然而却非常有意义的。他不再把情绪看作是瓦解、混乱和干扰的力量,而是把情绪看作是一种活跃的力量,包括动机和知觉,组织、维持和定向行为。

 

(三)汤姆金斯的理论

 

汤姆金斯(1962,1963)认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目标有四个:最大限度地增加积极情感;最大限度地减小消极情感;最大限度地减小情感抑制;有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其他目标。他把感情系统看作是天生的,作为一个基本系统,与二级或习得的驱力系统相互作用,不断向驱力提供能量,他的这个观点与弗洛伊德的驱力降低理论是不同的。汤姆金斯将感情看成既是灵敏的又是特质的,他认为感情给出了迅猛的驱力,是多变的、无止境的,在时间和强度上没有限制。汤姆金斯认为感情主要反映在面部反应上,面部提供了编码情感生活的最重要的线索。面部反应的天生模式被皮层下的中枢神经系统所激发,如果来自面部表情的反馈是可以自我意识的,那么,它将起到奖赏和惩罚的作用。同时,他也不否认情绪可以反应在躯体反射中,但这更进一步确信了面部反应的重要性。汤姆金斯认为存在一些基本(天生)的感情,这些基本情绪被中枢神经系统的放电率所激发。他列出了八种基本感情:兴奋—激动、享受—快乐、惊奇—吃惊、苦恼—痛苦、厌恶—轻蔑、愤怒—狂怒、羞愧—羞辱、恐惧—恐怖。

 

很明显,汤姆金斯的理论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分析了情绪作为动机力量可能的生理机制,又分析了情绪的先天因素,这个理论为伊扎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背景。

 

(四)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1991,1993)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来论述情绪的性质功能的。

 

1.情绪与人格系统

 

伊扎德认为人格由六个子系统构成,它们是生理平衡系统、生理内驱力系统、知觉系统、情绪系统、认知系统以及动作系统,这些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但彼此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使整个人格系统可以协调地、整合地、适应地运作。在这个人格系统中,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和驱动的主观心理力量,情绪通过影响认知与行为而实现其效应。情绪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由几个独立的成分构成,它们是神经生理活动、情绪表达行为和主观体验(情感状态)。

 

2.核心假设和基本情绪

 

分化情绪理论指出,情绪系统由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构成。该理论强调十种基本情绪,认为不同的基本情绪有独特的、不同的动机作用,并提出了五个关于基本情绪的核心假设(Izard, 1991, 1992, 1993; Izard & Malatesta, 1987):(1)十种基本情绪组成了人类基本的动机系统;(2)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独特的主观的、现象学的性质;(3)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独特的面部表情模式;(4)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将情绪激活进入意识的独特的中枢放电率;(5)每一种基本情绪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

 

因此,这十种基本情绪,是根据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感、面部表情、中枢放电率和行为结果而得到定义的。分化情绪理论的中心论断是,情绪实质上是动机系统,它使个体准备以适应性的方式行动。每一种情绪都是内在适应的,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惟一的组织和动机特性。在十种基本情绪里,两种在现象学上是积极的(兴趣和高兴),七种在现象学上是消极的(害怕,愤怒,厌恶,痛苦,轻蔑,羞耻和内疚),一种在现象学上是中性的(惊讶)。

 

根据伊扎德的观点,如果两种或多种基本情绪快速连续地被体验,个体会体验到一种“情绪模式”。情绪模式是连续的基本情绪的联合。例如,爱是一种情绪模式,它是在兴趣之后重复地跟随高兴的联合。如果这种兴趣—高兴的联合并存着性驱力,那么,罗曼蒂克的爱就会体验到(然而,伊扎德承认,爱也有以期待、目标和记忆为特性的大量的认知成分)。恨(或敌意)也是一种情绪模式,它是愤怒、厌恶和轻蔑的联合。伊扎德提出,在恨模式里,这些情绪中的每一种的突出都赋予了恨特定的特性。愤怒占优势时,恨的特性是攻击;在厌恶占优势时,恨的特性是积极避免恨的对象;在轻蔑占优势时,恨的特性是偏见性地行动。同样,焦虑也是一种情绪模式,它联合了害怕与两种或更多种以下情绪:痛苦、愤怒、羞耻、内疚和兴趣。抑郁则是一种包含了所有消极情绪的复杂联合(Izard, 1972,1975)。

 

3.情绪激活

 

伊扎德(1993)认为情绪能够以多种方式被激活,他提出的情绪激活的多系统模型(见图11-1)表现了情绪过程的多样性。他将情绪产生的原因分为以下过程。

 

 

 

图11-1情绪激活和调节的多系统模型

 

(资料来源:Izard,1993)

 

(1)神经内分泌过程。①通过神经递质的水平的变化诱发情绪(如血清素减少→抑郁);②通过在脑部的电刺激诱发情绪(如下丘脑的人工刺激→大怒)。

 

(2)感觉反馈过程。①通过面部表情诱发情绪(如紧缩鼻子→厌恶);②通过身体姿势诱发情绪(如垂头弯腰的姿态→悲伤)。

 

(3)情感激活过程。①通过品尝、闻味道产生情绪(如甜味→兴趣);②通过疼痛产生情绪(如厌恶的刺激→愤怒)。

 

(4)认知激活过程。①通过评价、评定和归因产生情绪(如将有害的判断为不公平的→愤怒);②通过记忆产生情绪(如回忆童年的经历→感伤)。

 

伊扎德指出,神经内分泌系统不仅可以直接激活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影响其他三个情绪激活过程。体内、外的感觉输入信息作用于皮层下的有关部位,传出的运动信息使个体产生表达情绪的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所引起的感觉反馈信息进入边缘皮层区,使情绪达到意识水平,产生情感体验。这就是情绪产生的神经肌肉—感觉反馈原理。伊扎德认为,认知是情绪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认知不等于情绪,也不是产生情绪的惟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