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度不丈夫为什麽被传成无毒不丈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06:38
                           无度不丈夫为什麽被传成无毒不丈夫?           大凡古人创制成语,本意都是教诲世人向善趋美,决无教唆世人向恶趣丑之理。原本“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对仗很好的句子,“度”对“量”,下联的“丈夫”对上联的“君子”,都是褒义,“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意思是气量小的人称不上君子,肚量小的不是大丈夫,教导人们做事要有肚量。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跃然纸上。

后来为什么变成了“无毒不丈夫”呢?有2种说法,一是平仄之说,一是讹变而成。

先说平仄,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味。因何有此问?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变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再说这讹变,仁赫《俗语典故精选》认为“无度不丈夫”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 “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与另一俗语所说的“宰相肚里可撑船”的意义是一样的。由于长期流传,此语被误解,将“度”讹为“毒”。也可能是借用“无度不丈夫”的现成俗语而变义成为“无毒不丈夫”,形成与原来意义相反而语音形式相同的俗语。

其实,“无毒不丈夫”是俗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简略形式。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俗语的意思是:作为君子或大丈夫,该狠的就要狠,该毒时就要毒。儒家认为,谦谦君子应该“温良恭俭让”,应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产生这样的反叛儒家道德准则的俗语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基础的,而元代平民社会中便具有这种基础,因此“无毒不丈夫”这个俗语能够得以生存并被广泛使用。

后来人们用儒家道德观念去改造这个俗语,结果是“毒”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被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恨” 被换作“量”,“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是由于“无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强,影响太深,实际用例中“度”始终没有将 “毒”替换下来,结果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有肚量,有志气有作为的人该狠毒时就要狠毒。

一字之差,其意何止千里?纵观历朝历代,凡成大事者哪一个不是狠之又狠的?你看哪个恶人或者想做坏事的人,不是拍案之下这一句话出口,就下定决心去做坏事了。好一个“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一字之差毁了多少人。

对于现代的人对“无度不丈夫”里这个“度”把握好就可以了,做什么都把握度,心里要明白这个尺度,不可过度贪婪、一昧自私、持强凌弱,搞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