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14:40

组图: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字号:T|T
  • 东晋拥天时地利人和 八万兵破前秦百万大军
  • 真实的“赤壁之战”:刘曹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 被人们误读了千年的一场战争:淝水之战真相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下一页

柏举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

  当吴、楚两军在汉水对峙时,沈尹戌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的特点,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由令尹子常凭借汉水之障与吴军周旋,正面牵制吴军,自己去方城(起自今河南省叶县西南,沿东南走向至泌阳县东北的一条长城)调集楚国兵力,迂回至吴军侧后,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与子常军实施前后夹击,歼灭吴军。


  值沈尹戌赶赴方城调兵之际,武城大夫黑认为楚军不宜进行持久战,主张速战速决。大夫史皇亦迎合子常贪功之心,怂恿其速战。子常听信二大夫之言,又错误地估计了战场形势,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吴军,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君臣得知楚军夹击之谋,又见子常军渡河来攻,为避免腹背受敌,改变原定在江、汉腹地与楚军决战的计划,由汉水东岸后退,调动楚军于不利地形。子常错误地认为吴军畏楚而退,紧追不舍,企图速胜。在小别(山名,今湖北省黄冈地区大崎山)至大别(今湖北省大别山)间,连续三战,楚军受挫,锐气大减。子常意欲弃军逃命,但受到史皇指责,只得勉强继续作战。


  吴军停止后退,于11月18日在柏举与楚军对阵。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击溃子常军,尔后以大军继之,必败楚军。阖闾虑及胜败在此一举,务求万全无虞之策,不同意夫概意见。夫概见机而行,率自己所属5000人猛攻子常部。子常军一触即溃,楚军大乱。阖闾见夫概突击成功,立即发起全面攻击。子常弃军逃奔郑国,史皇及其部属战死,楚军大败。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至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涢水)追上楚军,阖闾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认为乘其半渡而击,必获大胜。楚军见吴军追至而未进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时,阖闾挥军攻击,又歼楚军一部。吴军加快追击,竟使楚军在溃逃中虽炊熟而不得食。


  追至雍澨(今湖北省京山县西南),与由息(今河南省息县西南)回援的沈尹戌军相遇。沈尹戌率军奋力拼杀,虽然击败夫概,但被吴军包围,楚军突围失败,沈尹戌见无法获胜,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楚军失去主帅,惨败溃逃。


  此后,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对,带领家属亲信逃走。楚军得知楚昭王已逃,全军溃散,子期率兵赶去保护楚王,子西则率军西逃,吴军于公元前506年11月29日攻入楚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战争结果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强敌楚国,给楚国以巨大的创伤,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