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教育污染的几个词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1:55
路英杰/被教育污染的几个词汇   天命转帖 于 2010/11/9 16:56:1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中间地带 

       路英杰/被教育污染的几个词汇

 这几年环境不好,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污浊不堪,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抬头看不见蓝天;河水不再清澈,而是污黑散发着恶臭;吃的食物、药品、喝的水也经常被污染。最离谱的是一些农产品、水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就被污染,比如绿茶,经常曝光铅含量超标,阳澄湖大闸蟹重金属超标。这些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我们通常把教育比喻为培植花草树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给人精神上营养,让他精神上茁壮成长,不被病毒、风寒侵袭。但如果传授的是被污染过的知识,譬如给花木浇施毒水,花木能不夭折?精神怎么能健康成长?检索我们的教科书,可以发现有很多被污染的词汇,侵蚀着我们的精神,影响着我们的思想。

  鼻子涂了粉的“自由主义”

  我最初对自由主义的了解来自初中时一篇课文:毛泽东的名作《反对自由主义》。毛的文章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短短几笔就把自由主义驳得体无完肤。毛泽东的文章文采飞扬,俗语、成语顺手拈来,如话家常。我至今还记得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那时起自由主义在我心目中变成了一个很不好的词汇,跟自由、散漫联系在一起,每学期老师写的评语又加深了我对自由主义的恶感。每学期老师都会在评语栏中写道:“该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乐于助人……”这些让我很开心的话语,但结尾总是“该生有时自由散漫,望加强纪律,改正自由主义的毛病。”这类让我很不开心的话。后来在教科书中又学到了梁实秋、胡适,知道他们这些人都是自由主义者,而且还与国民党反动派站在一个战壕里,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所以读完高中后,自由主义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词汇,应该像文革中说的那样“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能翻身”。

  当然,这是教育对“自由主义”的污染。毛泽东写的并不是自由主义,有的是放任、散漫的风气和行为,谈不上是“主义”。那十一条是所有“主义”的人都有可能犯的毛病,不仅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哲学。简单地说,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自由贸易,反对绝对权力,主张透明政治以保障少数人的利益。自由主义者绝不散漫,他们尊崇法治和秩序;自由主义也不是如毛泽东所说源自“自私自利性”,任何一个伟大的自由主义者都是一个伟大的道德主义者,写了《国富论》的亚当.斯密,同时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抗战时期,多少自由主义者毁家纾难加入抗战,怎么能说自由主义者自私自利呢?自由主义者都是真理和个人权利的捍卫者,伏尔泰说“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极权主义时代,统治者往往以集体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名,剥夺少数人的权利,自由主义者挺身而出,指出以多数名义压迫少数人就是暴政。一个社会的自由程度主要要看最少数人的自由程度。

  我们通过教科书中了借的自由主义是被污染过的词汇,就好比一个小帅哥,鼻子上被别人涂了一些粉,变成了一个丑角。

  恶名昭著的“保守主义”

  从我开始认字,“保守”就不是一个好词,什么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保守性,保守反动的地主阶级疯狂镇压了革命,孔子站在保守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立场上,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保守就意味着反动、不进步,属于要扔到历史的垃圾桶一类的东西。这又是我们对“保守主义”的一个误读。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认为人性是有缺陷的,世界上不可能完美,要根治社会的痼疾,只能通过缓慢的革新来改良,不能通过激进的革命手段来达到目的。譬如一个重病人,如果直接用猛药医疗,病人羸弱的身体,承受不了药力,可能反而病体恶化。一个饥饿过度的人,不能立刻给他大鱼大肉,而要先用米粥调和肠胃,同一道理。

  我从小就仇视“保守主义”者。如果没有这些保守主义者阻碍历史进步的车轮,我们早就实现了共产主义,现在我们正幸福地在共产主义天堂喝咖啡、谈恋爱。直到在《读书》上读到刘军宁先生的《保守的柏克、自由的柏克》,我才第一次知道了保守主义者是什么样的人,原来保守主义者并不像教科书里写的是一群病怏怏、死气沉沉的没落阶级,而是有自己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人。以后,我又读了一些之前划入保守主义思想的著作,比如阿克顿、梁漱溟、梁启超,我发现原来世间并不像教科书里所说的进步和反动、保守和先进那么泾渭分明,更没有终极真理这一说。我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怎么样,我读书时的教科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越革命、越激进就越接近真理。

  几年前,一个香港的作家说中国的现代教育是输狼奶的教育,以后会出大问题的,我深以为然。对保守主义的污名化即是其一。当一群满脑子激进革命思想,视保守主义为落后和垃圾的青年走向社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思之令人不寒而栗。

  封建,而不专制

  在我们眼里封建专制就是一句四字成语,可以一气念出,教科书里也这样说:两千年的封建专制,残酷的封建专制。在中学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简史书上,明白地写着社会的发展要经过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的封建制社会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开端,历经两千余年,1911年孙中山建立共和后,宣布封建制度结束。其实在马克思的书中对他笔下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严格限制,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削足适履,闭眼不见中国或东亚社会特有的发展方式,硬要套马克思的帽子。中国社会在西周时进入了封建时期,原始含义为“封土建国”,周王室是天下共主,分封的王公诸侯享有分封土地的资源和收益,向周王室进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和诸侯争霸,使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封建制开始破坏。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取消“封建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虽然以后的汉王朝、晋王朝、明王朝初期都有分封,但郡县制做为主体已不可动摇。也即自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开始,封建制度在中国已经消亡。西周到春秋末期这段制度可以类比欧洲的封建制度,大领主下面有小领主,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秦统一六国后,这种制度的实质意义已荡然无存。

  专制是指最高统治者独自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秦以后的制度就是专制,毛泽东有诗云“百代犹行秦制度”。封建不可能专制,在西周封建制度下,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掌管礼乐征伐。诸侯国的义务是遵从天子命令,在征伐时出军队,根据封国大小进贡物品,同时,要严守等级制度,不能僭越,候国不能采用公国的礼仪,公国不能采用天子礼仪,封国内部事务基本自治。而秦以后所有权力全部归皇帝。皇帝拥有立法、司法、军队、经济的绝对权力,这是专制。所以反专制可以说的过去,反封建专制却是一个笑话。

  在历史学和社会学里,“封建制度”应该是个中性词汇,但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封建和专制搅成一个成语,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词汇。关键在于我们的人文学科究竟是要教学生真理,还是符合意识形态的东西?

  扭曲的民主自由

  受过一些教育的人,总可以把民主自由一气念出,把它当作“封建专制”外的又一个四字成语,但其实民主和自由根本是两回事,只是后来民主主义者吸收了自由主义的学说,民主和自由才越来越接近。但即使在现代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中,民主和自由还是有自己的分界,不是完全水乳交融。简言之,民主即“来自民众的统治”,在对国家权力来自谁和由谁掌握这个问题上,民主回答的是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出的领导人来统治。而自由关心的是:不管权力由谁掌握,如何限制无所不在的权力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对自由的污蔑我前面略有论述,同它相比,民主身上没有什么脏水烂污,在国人心目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中国两大神主,不管他的政治观点如何,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团体和个人敢于公开说自己反对民主。但饶是如此,我们的教育还是把民主扭曲的失去本来面目。

  一 民主没有东方西方

  在我整个的学生时代,我都被灌输这样的思想:西方民主是虚伪的民主、我们绝不搞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诚然民主来自于西方,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里,民主的资源比较稀缺,但这并不应该妨碍我们承认民主的思想。民主只有一个,即来自人民的统治。教科书也这样教育我们,我们的人民民主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大家的权力来源都是人民,为什么还有东方西方之分?如果承认了民主思想没有东方西方之分,那为什么西方民主是虚伪的?也许教育者想告诉我们的是西方民主制度虚伪,比如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无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都是资产阶级的游戏。但是虚伪也罢,游戏也罢,至少他们还是给了人民一个选择权,可以在几个烂苹果中选一个最不烂的吧。而我们不虚伪的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做的呢?朝鲜三代世袭举世无双!我们的人民代表会议上,“像森林般举起的手”高票通过单一候选人的国家领导者,通过一个个人民并不熟悉的政策?这是民主吗?我不知道。绝对不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这句话我同意,老祖宗的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笑话早就告诉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事,而不能死搬教条。但我西方民主制度的哲学思想和优秀地方,为什么就不能借鉴?

  民主没有西方东方。西方民主制度并不虚伪,我们也没必要拒绝西方民主制度中优秀的部分。“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为什么我们要自我设缚,把自己排除在世界主要潮流之外呢?

  二 民主没有集中

  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告知民主集中很棒,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认为民主集中是民主的真谛,它包含民主和集中两个部分,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民主,才能有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高度的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如果我记忆不差的话,这应该是民主集中的精髓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上级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集体。从理论上看,这似乎完美无缺,即兼顾到民主,又可以考虑效率和集体。但它恰恰忘记了人性恶的一方面,谁来“集中”民主?“集中”后的民意是否还是之前的民意?在文革时,一个又一个经过“集中”后的政策造成了多少惨绝人寰的事件?今天,当把“集中”的权力赋予某个人或集体时,又造成暴政和腐败?陈良宇不是以组织的名义把社保金放到自己口袋里?暴力拆迁不是在集体的名义实行的暴力?阿克顿说过:“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揆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似乎也可以说“集中绝对导致腐败和暴力”!

  在现代民主制度中,没有集中生存余地。一个领导人的政策在他上台前,就已经经过选举认可了。他的责任就是实现他对选民的承诺,期间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再次征询民众意见,来修正他的政策,但这不是集中。所以民主没有集中。当我们说要集中时,其实就是变相的专制。

  三 少数服从多数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少数要服从多数,认为这就是民主。在一般性的辩论中,我们也经常会说“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和“多数人的意见”几乎成了民主最基本的含义。民主固然可以体现多数人的意见,但绝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就可以代表民主。其中必须要加一个限制:多数必须要尊重和保护少数的权利。在实践中不能以多数的名义来剥夺少数人的权利,比如解放后,地富反坏右变成了一小撮。革命者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镇压一小撮反动分子。对这群少数坏分子,可以像“秋风扫落叶般无情”,可以把这一小撮人看成不耻于人类的臭狗屎。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不仅是那一小撮人被踩成狗屎,所有的那个时代的人,都像堆狗屎一样被某些人踩来踩去。阿克顿说过一个社会的自由程度要看最少数人的自由程度。在民主政治中,少数固然服从多数,比如选举的多数当选,少数必须承认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台的多数可以因为自己数量上的优势,来压迫少数人。

  “少数服从多数”是教育给我最初的民主观念,但却没有加限制,即要保护少数的权利。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教育一个大失误。在网上看一些网友争论,一些打着民主自由旗号的人,其实就是暴民。他们抱着简单的敌我观念,以为自己是多数,掌握着真理,对不同意见的网友任意谩骂侮辱,扣高帽子。但他们只是我们简单“少数服从多数”教育的牺牲。

  农民起义――造反有理

  我小时候家里没有几本书。在仅有的几本书里,有一本讲述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书,里面领袖的讲话全用黑体标出。书中从陈胜、吴广一直讲到清代的白莲教、捻军,应该说囊括了中国历史主要的农民起义。我那时应该上三四年级,业余时间看的津津有味,从中知道了很多其他小朋友不知道的历史,我也迷上了一些起义领袖,比如李自成、黄巢。对于起义军中的叛徒和镇压起义的侩子手我恨之入骨,认为前者革命意志不坚定,后者站在反动的地主阶级一边。后来初高中学了历史,在书中都把农民起义当成推动历史进步的车轮。影视作品中也不断强化着这样的意识。

  农民起义在历史中的实际作用有限,现在学者已经有大致的定论。建国后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人为拔高了农民起义的作用。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只片面地强调农民造反的正义一面,却忽视了农民起义暴戾的一面。而且对大多数起义军都有美化的嫌疑。比如黄巢,这个人残暴寡恩,把吃人叫做吃“两脚羊”,他的军队完全是一股流窜的土匪,到哪里,哪里就生灵涂炭。同样的还有李自成、张献忠。但我们的教科书里,只强调“吃他娘,穿他娘,闯王进城不纳粮。”

  我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怎么样,我读过的教科书里的农民起义就告诉我这个道理:造反有理。这个道理不利于建立公民社会。

  污染后的食品、药品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环境被污染和破坏后,不仅危及现在的人们,还会危及子孙后代,而且恢复和治理环境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所以,环保部门要建立环保体系,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地方、企业的活动,提前预防环境污染。教育受污染后,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精神。有句名言“心有多大,天空才有多大。”一个心灵的矮子,绝对成不了思想的巨人。教育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教育受污染的严重不亚于环境受污染、食品受污染,甚至更严重。我所举的几个词汇,只是教育受污染的九牛一毛。我们有环保总局,对环境监控,为什么没有人对教育中的污染源进行清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