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广人赴港打酱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9:21

悲广人赴港打酱油

  □蜈蚣

  紧急叫停!没想到广州还有那么多的“穷人”,周一至周五公交免费,却有如春运;紧急发证!没想到精明的粤商对着钱不懂得“执生”,单双号限行首日,批发市场的蔬菜堆积如山,肉菜市场却要升价———广人已赴港打酱油,难道还要赴港买菜?天没有想到,地没有想到,广州市政府应该想到。11月6日晚上6时,交管部门召开市民座谈会,10多名市民代表畅所欲言……若是放在11月1日之前,又是如何?广州至香港的交通免费如何?很多是“穷人”赴港购物,舍近求远,贪便宜!正如免费搭车到芳村买菜、饮茶。

  赴港购物,折射了中国人生活的变迁,亦可谓30多年改革开放之缩影。开放之初,大陆同胞第一次感受“购物天堂”,竟是沙头角,香港人的西伯利亚———港产警匪片,上司威胁下属的口头禅就是“调你到沙头角守水塘”。电子表、尼龙裤、缩骨伞成了日用品和电器的“三宗最”,有限的资金舍不得买吃的,蛇果、吕宋芒、泰国龙眼、新西兰奇异果,尝鲜而已,瓶装的XO酱、白腐乳或休闲小吃之类,算是奢侈了———内地多是散装的。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是金器、化妆品和时装,食品已剔除在预算之列,并不是舍不得吃,而是大陆更加价廉物美,许多港人生活在深圳或珠三角,工作在香港。进入本世纪,进口奶粉常常成了赴港购物的首选并延续至今,而免税的红酒也是热门的“港货”。但是,大陆同胞赴港购物仍属于旅游购物,某些进口商品或大陆没有或便宜于大陆,或基于食品质量安全,绝对价格却不菲,仍然属于高消费,出现的强迫购物、恶导游事件以及气死内地游客的事件,便是证明。

  大约从2010年11月开始,有广州、深圳、珠海的市民赴港澳购买生活必需品,与此同时,住深港人打道回府。

  以某些生活用品为例(单位/元),见附表。除了购买这些食品,还有调味酱、味精、食用油、白糖、奶制品……香港与深圳的差价多数在20-30%,许多的深圳人每月至少赴港采购一次,有的说不仅能赚回路费,还能省下不少钱,有的说每次购物能约悭300元———广人赴港购物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从旅游购物转向生活购物。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港人移居内地是水往低处流,符合自然规律,而广人赴港打酱油却是水往高处走,反常现象———收入低的地区反而向收入高地区看齐,尤其是寸土尺金的香港———香港人年收入10-20万港元,月薪最低4000-5000港元,多数在6000-13000港元。香港的酱油反而比内地便宜,奇哉怪也!若是产自内地,基于运输距离,穗深珠应比香港便宜;若是港产,仅原材料需要进口,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于内地,售价就应高过内地;若是成品进口,无非日本,那就更贵了,何况有的同类商品或是内地甚至就是珠三角生产,或是也有进口,或者外资在内地设厂———只能追问一句:我们的市场经济出了什么问题?

  调查显示,广州人在生鲜食品、熟食等方面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最大,其中生鲜消费增加了39.4%。有专家称,“海豚”族属于不理性的消费,或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影响较大,中产阶级的压力主要是来自房价、医疗费用等。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海豚”不理性,谁理性?有没有中产阶级?相比之下,韩国人就斯文扫地了,如今视白菜为“镀金白菜”、“蔬菜的法拉利”,看到便宜的白菜“就像看到黄金”,有人争买时拳脚相向,有人铤而走险。

  广人离“家”出走,是否也为游资所逼?国家级的游资研究课题立项是时候了,或者就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那些很有理论素养并能声情并茂的官员和专家,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叫停公交免费)显示了知错能改的勇气”———能不叫停,能错下去,能掩得住?应该站出来道歉!失去了社会的良知,人性的关怀,只能造就一批又一批的雷人雷语。韩国政府免除了白菜和萝卜的关税,又宣布增加大蒜、青椒、萝卜等的进口,总统李明博说,“普通人没有理由以高于国际水平的价格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