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大六: 读网偶记(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8:25
所谓“纲”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核心价值取向问题。
毛晚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价值核心就是以其个人专断的绝对权力。
郎咸平教授把改革后期的“以发展为纲”归结为“以钱为纲”,意味着作为市场交换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成了整个社会生活发展的价值基准或本位,而且是唯一的、绝对的价值标准,同样是一种极权主义价值取向。
尽管后一种“纲”(社会控制枢纽或者中心化力量)的任意性、专断或者独断程度比前一种显然要弱,而且如果真正贯彻到底,起码人身自由、个体独立之类的“法权”的制度化保障要比毛时代“党的一元化领导”、“全面专政”、公社化等等人身奴役、束缚、依附体制要好,这也是市场化方向改革积极价值的一面。
但是,由于逼退胡耀邦乃至镇压风波后,其政治经济势力急剧膨胀起来的总体国家特权官僚利益集团向总体资本特权利益集团转化(权力资本的所谓代际传承和交接)这样的社会结构核心趋势,使社会权威性资源的分配严重畸形化,结果导致总体资本集团对无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资本垄断性、掠夺性占有和按照其寄生、腐朽、文化和政治上垂死的畸形价值取向强化对社会全面控制——“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实际上主要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意义上的“抓纲治国”,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系统的断裂、失范和文化解体,这是大陆社会目前总体性社会危机的结构性根源所在。
出路何在?宪政民主制度不可能凭空设计出来,也不可能仅仅依靠专家系统或行政官僚体系的政治技术力量“制造”出来。作为一种文化生成和社会变迁过程的结构化产物,它是需要与总体资本势力结构性对立的文化和政治力量的集体行动(社会运动)或者葛兰西说的“历史集团”意义上的社会行动才可能有效“塑造”出来的。
再好的价值理念、制度设计、政策设计,如果缺乏相应的社会政治力量依托,不与这样的力量“相结合”,难免流于空想甚至更坏——反过来成为压迫人和社会解放的观念、规范和体制化力量。
我不知道这么说是否意味着可能给予社会一个更比较为成熟的“记忆-预测”模式,亦即某种具有较强的社会解释力、制度建构力和文化魅力(价值直觉感染力)的意识形态模式,如有抛砖引玉之效则幸甚。
2007年8月7日    (大樗树下网首发于2007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