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居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52:24

父女竞死的庞蕴居士 -- 生死自由.

219.134.55.*

1楼

父女竞死的庞蕴居士 -- 生死自由

生死自由篇(八)

作者:煮云 撰 

庞蕴,字道元(注1),湖北襄阳人。世本儒业,父亲任过衡阳太守,惟道元少悟尘劳而志求佛道。及长,建庵於宅西为修行之所,时与禅师相往来。唐德宗贞元初年,道元参见石头希迁禅师,忘言会旨。一日,石头问道元∶「先生见老僧以来,日常都做些什麽事?」道元回答说∶「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并呈上一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石头看偈後,觉得很满意。便问道元∶「子以缁耶?素耶?」即问他愿意披缁出家还是服素在家,道元表示愿以所慕,不愿披缁。遂不剃染,只做一个在家奉佛的居士。(见《五灯会元》卷三,《庞蕴居士》)居士以後又往江西参见马祖道一禅师,问道∶「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麽人?」马祖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同上)马祖的意思是说,待你吸尽了西江水,便可穷尽万丈深潭,如此心境便呈现一片清明爽朗,洞达万法真相。这时便知恒沙众生皆是法侣。「一口吸尽」旨在顿悟。居士闻言领悟,当即要求留下来随马祖参学,一驻两载。自此以後,居士机锋迅捷,诸方向慕。居士所至之处,志宿多往复问酬,皆随机应响,非格量执辙之可拘也。
  居士家资殷厚,却视若无物。元和年中,北游襄阳,因爱其风土,遂将家传数万珍宝用船载之湘水中央,倾倒一空。偕同妻子及女儿躬耕鹿门山下,兼卖竹器为生活。尝作偈曰∶「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又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同上)其妻子、女儿後来均因之彻悟。据《五灯会元》「本传」记载,居士女儿灵照也机锋迅捷。居士将入灭之日,预告女儿说∶「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灵照知其意,中午时分,禀告父亲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亲离座出户观日时,灵照遂登上父亲座位,合掌趺坐而化。居士见此笑曰∶「吾女真锋捷矣。」於是把自己的入灭之日延後七天。第七天,襄阳太守来居士家看望,居士作别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迄而化。太守急忙呼唤,已晚矣。道元遗言将骨灰抛撒江河,家人从之。缁素伤悼。时人称之曰「庞公」。後世名为襄阳「庞大士」。有诗偈、语录三百馀篇流传於世。
  居士有一句禅语在禅宗史上传为佳话∶「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五灯会元》本传)这是他在药山和尚那里对送他出门的禅僧说的,当时连一般禅僧也无以理解。究其意是指万物千差万别,但都各得自在,各得其好。本来如此,不待思想。

父女竞死的庞蕴居士

有维摩诘之称的庞蕴居士,字道玄,衡阳县人。他家本是世代以儒为业,可是他少悟尘劳,志求出世。在唐朝贞元初年,参谒石头禅师。顿悟禅机。当时丹霞禅师等,都是庞居士的很好禅友,他的悟境相当的高。他与当时高僧逗起禅机来,根基差的人,真有些吃不消呢?所以有西竺维摩居士之称。

金银倒入海中

传说他本来是百万富翁,很有钱的人;可是也很奇怪,非常讨厌金钱。他说金钱是人犯罪的根源!他把所有金银用船装了往江里倒。有人阻止他说:“你不要钱,你可以用做功德,布施给人,总比倒入海里去好些呀?”可是他的答复说:“现在布施了偌大的金钱,来生一定是一位大有钱的人,如果我来生做了大财主,而不肯学佛,那更是不得了。恐怕造罪的力量更大,犯法机会也更多,这种‘三世怨’的傻事,我才不干呢?”他还是把银子全部倒下江去。

庞居士的生活 

他们把全部金钱丢入江中,从此以劳力来过生活。他的太太和他的子女,也都能安贫乐道,处之泰然,甘心过着这种清苦的生活。

在元和中,北游襄汉之间,随处而居;或者住在凤岭鹿门,或者住在廛肆闾巷。有时在城门洞子里安身。这种生活,人不堪其忧,可是他们还是不改其乐,他们家庭生活与普通人是不同的。

他们一家4口,差不多每人对佛教不但信仰到极点,而且都在佛法上得到禅悦之乐,法喜充满,所以他们对身外的衣食,一点也不放在心,他们全家坐下来就大谈禅机,庞居士对他家庭的主张,和生活的乐趣,有一首偈说: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

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

后来住在岩州东岩后,郭西小舍;一家4口住在一间小房里,生活更是艰苦。他的女儿灵照小姐,都随着制竹漉篱之类用具,然后再由灵照拿到街上去卖点钱,买点米回来,以供朝夕。儿子也开垦山地生产,或者去替人做苦工,他们生活虽这样苦,他的解说是:

“心如境一如,无实一无虚;有一不管,无也不居;不是贤圣,了事凡夫。”

父女争着先死

庞居士早就决定了时间要死,他计划想在日当正午的时候去世。届时他叫他的女儿灵照,到外面看看太阳,是不是日当正午;可是灵照知道他爸爸要看时间去世,就故意的回来说:“日已午矣,而有蚀也。”他爸爸不相信,亲自出来看。灵照就乘他父亲出去看太阳时,坐上她爸爸的位上,先去世了。等庞居士回来,才知道上他女儿的当,在他前头先去了,他笑笑说:“我女锋捷,先我一步。”

这一天没有死得了,又延长了7天。襄州牧于公来问疾,庞居士还对于公说了两句佛法是: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他说罢将头枕在于公膝上而去。

再看母子如何死

庞婆听到丈夫和女儿都去死,也没有给她知道,很不高兴。他的儿子还在田里锄地,庞婆去告诉他说:“你的爸爸已经死去了。”他听到爸爸死了毫无表情的,就站在田里,手扶着锄头也死去了。

他们3人中,灵照坐着死,庞公卧着死,儿子站着死。最后还有庞婆更奇怪,她看一家人都去了,她说:‘他们虽死得好,我要死得更奇特。”因此她就说了四句偈:

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
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庞居士的诗 
最后录居士一首诗来结束本文:

日轮渐渐短,光阴一何促;
身如水上沫,命似当风烛。
常须慎四蛇,持心舍三毒;
相见论修道,更莫著淫欲;
淫欲暂时情,长劫入地狱,
从命得出来,异形人不识。
或时成四足,或时总无足;
可惜好人身,变做丑头畜,
今日预报知,行行须努力。.

庞蕴居士----炉火纯青、生死自如!
 
文章来源:选自《禅宗灯录译解》  

  居士,是僧人的一种。与僧人不同的是,他们不出家,不剃度,可以结婚,也可以有万贯的家私。佛经中有部重要的经典叫《维摩话经》,是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的对话记录。不出家,又结婚,又蓄财,怎么可以成为四大皆空的佛门中人呢?看维摩诘的故事可解此疑。这位维摩居士是吠舍离城的首富,妻妾美女成群。他在与文殊的对话中强调,真正的佛法,不一定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还看主观修养,看心境是否清净。有资产却恒观无常,有妻妾而常远离五欲淤泥,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在这一点上维摩诘与禅宗的大旨,很是相近)。所以居士可以说是心里的和尚,是突破出家、在家界限的僧人。

  中国也有很多居士,早期最著名的就算傅翕傅大士了。此人与梁武帝同时,曾作《心王铭》,中有“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的话,对禅宗有很大的影响。傅大士最有名的还是下边所举的这首偈子: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是后世禅师们经常参究的话头。

  马祖道一门下,也有一位很出名的居士,这就是庞蕴。庞蕴,衡州衡阳县(今湖南衡阳县)人,字道玄。家世累代习儒。到了庞蕴这辈,却厌弃尘劳,志求真谛,由儒入佛了。中国历史上,由儒入佛的人很多,相反,由佛归儒的也大有人在,宋元时期,不少理学大师都曾有过漫长的学佛经历,像理学大家张载就曾习过三十多年的佛。此外像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大师也都对佛教有过很深的研习。正是由于出入儒、释,中国本土文化和这外来的思想相互契入融合,产生了地道的中国思想。

  一口吸尽西江水

  庞蕴先是参访的石头禅师。他问石头:“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开口就问了个超越万物的形而上的大法问题。

  石头一听,忙用手捂住庞蕴的嘴,意思是这问题是不可言说的。庞蕴由此豁然有悟。

  后来石头禅师问庞蕴:“你到老僧这里后,日常都作些什么?”

  庞蕴回答:“要问日常事,即无口开处。”问答都是一语双关,石头问话中含有日常心的意味,而庞蕴回答也是表示以道心处事,无斯须违离,所以事事都是道,竟无下嘴的地方。说罢,又呈了首偈子给石头,石头听了点头称是。对庞这段的参习很满意,于是便问庞蕴:“你是穿缁呢,还是穿素?“这是在问庞蕴是否出家。缁是黑色,僧人着黑色衣服,因此又称“缁门”、“缁衣”、“缁徒”。素是白色,印度俗人穿白色衣服,后借喻未出家的人。

  石头问庞蕴是否愿意出家。庞蕴回答:“愿从所幕。”石头听出,庞蕴是在委婉地表示他并不想正式出家,只想以一位慕道人的身份修习禅法,也就不勉强,蕴也就没有行剃戒之礼。

  过了一段时间,庞蕴居士觉得心有未安,并离开石头禅师,去参拜马祖。见过马祖之后仍是问:“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

  马祖这回没有捂居士的嘴,说了一句:“等你一口把西江(长江)水喝干了,我再跟你说。”马祖这话用意和石头一样,都是告诉庞蕴,第一义是不可言说的。石头用手势示意了这一点时,庞蕴只是有所省悟,这次马祖用不同的方式告诉了同样的道理,庞蕴彻底领悟了禅家宗旨:大道是语言文字所不能追摹表述的,必须要靠自己的自家心性去体贴。于是庞蕴便留在马祖门下,参承二载。在马祖这里时,庞蕴曾作偈子一首,曰: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
  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活。

  男不婚是僧,女不嫁是尼,这只是表面含义;深层含义是指那个“不与万法为侣的人”,也就是无所依傍、超越万有的大道。“团栾”本“圆乎乎”的意思,在这里有大家聚拢的含义。“无生活”中“无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无生活就是关于大法的话,但大法不可言说,所以“无生活”也就是无用活,说了等于没说。因此“大家”一句的含义就是大家团拢在一起说有关大法的无用话。整首偈子,表达的是对马祖开示自己那句话的了悟。

  • 2006-6-27 13:50
  • 回复

219.134.38.*

2楼


  从此之后,庞蕴居士机辩迅捷,四方向之,一时间名气很大。

  好雪不落别处

  有一次庞蕴去访问药山禅师,药山是石头希迁的弟子,按辈份与庞蕴有兄弟之谊。参访之后,居士告辞,药山便派了十名左右的参禅客送庞蕴。时值冬季,天上正飘着雪。走到山门口时。

  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花说:“好雪!片片都不落在别处。”

  有位姓全的禅客接住话茬问:“不落在别处,落在什么处?”

  居士抬手就给了全禅客一掌。全不服气,说:“不要草草打人,说出个究竟来!”

  “凭什么称禅客,阎王爷并没有放过你!”庞蕴说道。意谓你根本无法超脱生死。

  全掸客又问:“休说我不配称禅客,你又是干什么的?”

  庞蕴又给了全禅客一掌,边打边说,“眼见如盲,口说如哑。”

  看见的,说出的,都不是真的,这样的看、说,就如同盲、哑一样。

  庞蕴说雪片“不落别处”,这是说的大道自然,不用计较、心虑,所以落在哪里都一样,就没有此处、彼处的分别。这里我们想起人们常说的打靶的笑话。有人打靶,百发百中,指哪打哪儿。指在前,打在后,是经过训练、思虑后的结果。有人打靶一枪不中,落个打哪儿指哪儿的笑柄。所以成为笑柄,是以是否训练有素为标准说的。但这是世俗的标准,如果以禅宗的标准看,“打哪儿指哪儿”未尝不可以比喻真谛,中与不中,无所鉴别、选择,是妄念息除的佳境。这正是“好雪”的胜义。笑话中有禅!全禅客却没有理会到这一层,还问落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分别心在作怪,所以要挨巴掌。等挨了居士说他还得去阎王爷那里报到的数落。禅客还在问“是什么”问题,仍在执迷。禅家认为,用是什么、不是什么的知见之心得出的见识都是虚假不实的东西,所以居士说他眼瞎口哑。第二次给他一掌,仍是在警醒禅客有妄念。


  灵 照

  庞蕴居士有位女儿,名叫灵照。居士四方游历,灵照服侍左右,渐渐的悟境不凡。居士有一次打坐时问女儿:“古人说: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这话怎么理解?”

  灵照回答:“老大不小的了,竟说出这样没出息的话!”

  女儿揶揄老子,老子也不生气,问:“我说这话不好,你又怎样说呢?”

  “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女儿答。抢白了父亲,儿女的回答竟也是重复此言!这也是禅门惯用的说法。一位僧人问另—位僧人:“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另一个僧说:“曹源一滴水是曹源一滴水。”禅宗认为根本大法之所以不可说,是因为我们的认识和表达认识的语言,只能部分地领会它。因此,用重复就是绝对的保证在言说大道本体时,不失不漏的好方法之一。禅宗将语言视为“戏论”,这也是以戏论对戏论的最好办法。

  出家的僧人四方游化。是靠乞食为生的,庞蕴父女四处游历时却是靠卖一种叫洒篱的东西为生。有一次卖货时路过一座拱桥,庞蕴不小心,吃了一跤,扑倒在地。女儿灵照见父亲跌倒,便也伏身倒在父亲身旁。父亲问女儿:“你这是干什么?”

  “见老父跌倒,我来扶你!”女儿说。倒地是与站立相对的,我也来倒地,差别不就取消了吗?这也是相扶。灵照真是灵照!

  正午日蚀

  庞蕴居士将入灭时,告诉女儿说:“你去看看日头,正午时告诉我,我就在那时刻入灭吧!”佛门中人追求的超脱生死、无死无生,固而真正的大师大德,对自己的逝世是能够自己掌握的,他们竟能挑选个自己看好的时辰。俗人希生惧死,却从未见谁真正把握过生死,长寿是侥幸,死于非命、死于病疾是常情。死生亦大矣,死生又是这样不钟情那些希图、惧怕他的人!

  灵照听父亲说要入灭,便赶紧去外边看了看日头,回来对父亲说:“现在是正午了,不过有日蚀。”

  居士一听有日蚀,便起身走出去看。趁这当儿,灵照便走上居士打坐的位子上,双手合十,坐化了。

  庞蕴回屋一看,笑了,说:“我女儿机锋要比她老子快捷啊!”

  于是便决定再留住几天。当地的地方长官于頔来问候居士,问一些禅家道理。庞居士对他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自为之,世界上的一切不过影像而已。”“‘有”是追求不尽的,是烦恼的不尽根源,只有“无”才是根本,空掉所有的“有”,把“无”从埋没中显示出来吧,它才是真实的可追求的东西。

  说完,便枕在于公頔的膝上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