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我所認識的色拉寺及其分院色拉傑 - 佛学交流 - 北海365 - 我爱北海每一天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50:03
转贴:我所認識的色拉寺及其分院色拉傑
前言
我虽然在色拉寺,有十六年之久,但我对我们寺院的寺规,还是知道的非常少。这实是因为,每次纠察师朗读这近五百年的寺规,就几乎二个小时,我等唯是似懂非懂的接受口传,对其细节真的详知的人,实在不多;再加上,我未对这方面多加研究,故若要正式谈色拉寺的寺规,我是谈不来;但因为所长一再的催促,而我亦很乐意提供这些生活在色拉寺的点点滴滴,让想了解三大寺宗风者,多少有一点讯息及帮助,故才写下此文。其中不详或不足之处,还望读者见谅!
(一)色拉寺的来由
色拉寺是宗喀巴大师的三大寺之一;是宗大师在世时,由他的弟子大慈法尊所建造。大慈法尊是谁?他是我们教派(黄教)中,第一个到中国弘法者。由于当时中国皇帝,曾两次请求宗大师至大陆传法,然宗大师派“与中国有深缘的”大慈法尊师,代他去中国大陆传法。
大慈法尊师,他不负所望的成为当时中国皇帝的国师;且依宗大师之命,在他从大陆回西藏的时候,建色拉寺。至于色拉寺这个地方,有许多可谈的传奇:如宗大师在这,曾完成了许多有关中观方面的论著;又在这儿出了许多有名的大师等。若依资深的僧人讲的话,那是听也听不完的。
(二)三大寺为何成为出家人必要去之处?其内在所藏的密意为何?
宗大师在世时,到处奔波弘法。晚年,才应时势之需而建了甘旦寺;在建完甘旦寺后的第八年,建哲蚌寺;第十一年,建色拉寺。自此以后,三大寺成为黄教教派的根本发源道场;且由此相续而建的黄教寺院,可以说遍满整个西藏及蒙古等地。虽然,有如是多黄教教派的寺院,但是他们都一致的尊崇三大寺。以家乡的一首俗语:【女儿长大要嫁,男儿长大要去出家处】-此出家处,就是指三大寺,即可知藏人对三大寺的敬仰期盼。
其实在家乡,很多人根本不清楚,为什么出了家,就一定要到三大寺?但是他们都清楚,若不到三大寺去体验一下或学习佛理,他们在自己的小寺,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时候。为何如是说?因为就算你多么资深,多么有功劳,你在寺内的排行上,只有坐在最后面的份;且必须做最下等的工作等。总之,在如是的情势所趋,令全国的小寺僧人,都只能想办法进三大寺学习一趟。其中,对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出家人是很苦的。因为以前没有车子,步行又要很久才能至三大寺(有的地方甚至要经一年多的艰苦步行才能到达三大寺)。在几乎不可能去之下,他们在寺院,一直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
然而,这看似很不合理的小寺常规,却因而招引全国僧人,齐聚三大寺学习。三大寺可在如是多的众僧中,精挑细选乃至严格的考核;一般而言,对资质好的僧人,绝不轻易让其返乡(即回其小寺),亦即会强制他再学习、再学习(多至二十年);至于资质较差的,在体验过上万人的丛林生活二、三年后,就令其各回所属之小寺。其实,在这看似现实又势利的小寺规矩,它暗藏著令人惊异之“通全国之力,培育精英僧材”之深远意义;这当然不是家乡中之小庶民所知,但老实的藏人就是如是,一直跟从先人所订下的规矩去作;至今五百多年,这种通全国之力造就僧材的方式,还是照旧地在进行着。这其中的密意,亦唯是进过三大寺学习或锻练过的人,方能真正体会。家乡的小庶民,当然是无法深知的。
(三)僧人初至色拉寺的状况
A)色拉寺之组织状况
自宗大师以后,由三大寺内对宗大师所倡五部大论学习杰出的名僧,其各自带领学生学习;后自成一番学风-即形成各个学院──札仓。就色拉寺而言,以前听说有五个札仓(即分院或学院)。后来,只有色拉杰与色拉昧二个分院(学院)。在这二个分院下各有十来个康村;何谓康村?它就是由一群同乡的僧人所组成的单位。康村下面又分由许多夏中(即僧房-HOUSE);其通常是由一个老师(或二、三个老师)带着他们的弟子一起生活的大房院;至于各房的人数,多不超过三百人,少则是一师一徒。
B)如何成为色拉寺的一份子
一个出家人,到了色拉寺,首先要去找一个同乡的老师,请他当自己的保证老师。若他不能担任,亦可请他介绍一个保证老师。若这还是不成,就只有到大殿──可睡三天;三天后,就表示这个人,实在是找不到保证人了。康村这时会以同乡之谊,帮他找一位责任老师;这位责任老师,可先细察他具不具出家条件。如果具备的话,这位责任老师要对其住宿、衣物,乃至介绍学经老师等作妥善的安排,亦即要令之能够完全安心且顺利的学习。 C)最初的二寺规
新人的僧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一切献给责任老师(亦即他要承诺,不管有无理由,一定都听老师的话,不可乖越分毫。)此时责任老师,要到康村,向康村纠察师保证自己这个弟子,一定不会破坏寺规;且同意若破坏寺规的话,纠察师可惩罚他等。康村纠察师得此保证后,亦要到分院住持那里去保证:自己的康村没有一个越规的人,以后也不会有,等负责之语。这种层层保证的寺规,叫作“马毛立,鸡毛压”,意思是说,不能像马毛那样,一根根竖立起来;要像鸡毛一样,一根压一根(即没有一根不被另一根所压)。
就拿我们寺院中最大的住持来说,他也要有一位责任老师来保证他,他才能算是色拉寺的僧人。故在色拉寺里,没有一个没有保证人的出家众。
由于寺规很多,初来者大多是记不得那许多。所以责任老师大多只会教你二句,叫你牢牢记住。
1.“牵马者与赶马者,有前后”它的意思是:本寺院比你早一步入寺院的人,都是你的老师。你不但要叫他们老师,且不管对方有没有出息,你都要尊敬他,不许有不恭敬的言行。
2.“指向那方,那方就是东方”这句话意思是:不管资深的僧人说的对不对,都要顺从。亦即那人把手指指向西方,说是东方时。你也要说:是是。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寺规太奇怪,有点离谱。对不对?是的,有时确实是有不太好的情况发生,如大家都知道(即认同)是老师的不对,学生有些冤枉。但当康村(或分院)判决时,还是会站在赞成老师的这一边,而惩罚学生(或开除他!)。
在台湾看来,必然觉得这是很不合情理,不太好了!其实不然,为何呢?以我们分院色拉杰近四千僧众来说,其能够保持如此好的纪律,这都要归功于这二个寺规!
这个中的道理是什么呢?想想,寺内很多人,随时都可以打你,骂你,开除你;你只能随时随地小心翼翼的,无怪乎纪律会好。这亦可从整个分院,只有住持、分院纠察师、及康村纠察师三个人在当官(其中也只有分院纠察师,主负责寺规之执行否!)却能将约四千个僧人管得有条有序,一点也不费力下,这不正说明,上面所提的二寺规,其所带来不可思议的功效。
总而言之,这种“若不犯错,实可谓无一人管;反之,是全寺的人都可管”的研习环境,其微妙处真是不可言说!套句寺内许多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这儿的寺规很奥妙,要数十年后,才能感觉出来。”是的,它就是如是的美及甜!希望如下之文能令大家体会一些。
(四)研习的体制
A)班/年限/科目
在西藏时分有(a)先修三班(b)正式研经十三班其明细如下
a.先修三班:
班名:摄类一班/摄类二班/摄类三班
年限:一年/一年/一年
科目:摄类学-因明之基础学/五部经论之入门基础
b.正式研经十三班
1.第1-5班
班名:新论班/旧论班/新抽集班/旧抽集班/般若班
年限:1年/1年/1年/1年/2年 共6年
科目:现观庄严论/释量论/辨了义不了义,二十僧,十二因缘,阿赖耶识等论
2.第6-7班
班名:中观新班/中观旧班
年限:2年/2年 共4年
科目:中观论著/释量论
3.第8-9年
班名:戒论新班/戒论旧班
年限:2年/2年 共4年
科目:戒论/释量论
4.第10-11班
班名:阿毗达磨新班/阿毗达磨旧班
年限:2年/2年 共4年
科目:阿毗达磨论/释量论
5.第12班……又名噶隆班(无量经论班)
年限:至考上格西为止
科目:五部大论之总复习
6.第13班……又名拉然巴班(预备至大昭寺的无量经论班)
年限:至考上格西为止
科目:五部大论之总复习
附注:
1.学习的年限,若不算12班,基本上即要念21年。若再加上在12班/13班(即考上格西前一直要继续研习的话)那实在是不可计之年数。
2.至于为何一定要如是分班(即先修三班,后研经十三班)?以其与一般“一班,一学年”,色拉寺这种分班与年限,是常令外人混乱及不清楚。但或许是为了尊重传统吧!尽管目前有许多僧人在进入正式学经班的第一班时,皆自称自己是在第四班之语,但是正式场合(或内部)还是要以1-13班来谈。总之,如是之学年与班别之间,就圈内的我们,皆是心知肚明的,一点也不会错。
3.如上的学年,在1959年至1981年,因时空上的大变动(即流亡印度),第1班至第11班,曾缩减成只要念上12年;至于在拉然巴班,则会多念至18年。如是不按寺规的理由,是因为要尽快把五部大论的圆满传承接续下去,故才如是缩减学年限。对此不得已的状况,在1981年后,寺内一直想重新回到西藏以前的学习年限──目前正在渐次回复中。
B)辩经课
每年有八次辩经课,其中有四次称为月课(即整个月皆是辩经)另有四次称为半月课(即只有二十多天的辩经)。由于在这些辩经课的日子中,二十四小时内皆要有法声(即不许辩经声或唱诵声中断)。故寺内一般是派般若第一班,与中观第一班,轮流的整夜辩经。然而这种情况(在印度),已经不能接续下去,因整天在辩经场上睡睡醒醒,很伤身体,故目前般若新班、中观新班,多只辩到隔日凌晨一点钟,就回房。(这点,前人还是强于我们,我们真该惭愧。)
C)学习“释量论”及冬季辩经
由于“释量论”是学辩者必依学的一部论著,故第1班-11班,每年要腾出一个月或二个月来学此论著。又因此论著难度很高(因此论是著名的法称论师,为倡佛教因明的陈那论师的量论所作之解释论)及:
1.承袭宗大师重视此辩理之工具-量论。
2.延续在西藏惹对即已有的冬季辩经。(参阅如下之附注)
故即使流亡印度,三大寺仍每年会办此冬季辩经,以利黄教之各个学院(包括三大寺各札仓、札西伦布寺)及外教(如萨迦派或苯教)之学辩者,得以共聚一堂的对“释量论”作一番大辩经。一般而言,各寺札仓会在每班(即第1班-第11班;或12班)中挑出8-10位辩经成绩较优者,代表札仓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冬季辩经;然其他欲辩者,亦可自行的去参辩。或许是历年来,来自各札仓的精英,在为期一个月的辩经中,皆表现得非常精彩,不知不觉的吸引了许多正在学辩之学僧,即使没有多少钱,仍想办法自费去参加此项冬季辩经。故此能开启智慧的大盛会,不但是被选上──得札仓补助路费及受主办(札仓)单位特别招待的参辩者极盼;亦是各札仓所有学僧所盼。
TOP
【北海中太雪佛兰4S店】11月中旬炫酷开业,更多车型,更多优惠,更多精彩,敬请期待!了解车讯请拨:0779-2232873
',1)">
a_tu
北海市民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11-21 11:58只看该作者
续前
D)考核制度
在西藏,据说只有背书大考。至于辩经考,就由住持平常随堂检验。待学僧要立宗时,住持就凭其平常的随堂考量,订下各个学僧其应属何等格西之立宗考试。目前,因时空上的改变(流亡印度),其考核方式略有变动──亦即不论背书、辩经、写作都要打分数(如背书、写作之总分各为50分;加上辩经总分为100分后──三科总分是200分。又若三科总分在150分以上的为第一等,在150-110分的是第二等,在110-75分的是第三等,在75分以下的是第四等──亦即不及格之等。至于立宗考亦有一些因时因地的变动。今分别谈谈:
a)背书:每年二次,每次以背完50页为及格──可得25分。以次背的愈多,分数愈高(如35分,40分等);若背到100页,可得满分50分。后若再多背(超过100页以上),亦是满分50。但对此多背者,札仓会评审出背最多的1、2、3名,奖赏之。
1.先修三班:以背“赞佛偈”“现观庄严论”“入中论”等大论中之偈诵为主。
2.研经十三班:背书的内容分有二类。
甲)指定科目:即当时正研习的论著。背多不奖赏。
乙)自选印度大师的论著,或宗大师的论著,乃至三大寺内主要大师的著作来背;至于其他论著不列入为背考的范围。背多,札仓才会奖赏前三名。(据说西藏有背至三千或四千页的学僧;今印度,我知道的有背到一千二百页;但目前听说,最高背到七百或八百页。如此下降的状况,实是时代上的变迁,大家无法如此老实的下功夫背吧!──此或可参阅后文中所谈。)
由于考时是由考官(有住持、纠察师,及一些格西老师担任)他们随便一翻,你就要接着背出下一段。这若平时不天天重覆的从头背熟,是不可能在一年的二次背考中(一下子的)接背出来。故背书真是一个苦功夫。
b)辩经考:每学年考一次。考时,由主考官抽题,(有时还用抽对辩者)。当场的相辩二者,要依抽到的主题,各人分别问对方十分钟,答十分钟。这项考试对初习辩经者,即使平时已辩得不错,但考时还是会怯场的直发抖。然经过多年的锻炼,这项考试反而是较轻松了。然而由于给分数的标准差距很大──如有的老师很严,在100分中给的很低(如其标准在50分就很高);有的老师标准很宽(如其标准在50分是很低)故考者,以其所遇老师计分的不同,其分数就会相差很大。虽然如是,大家还是很认命,不会去与老师争辩。
c)写作:在西藏无此考。目前或是应时代需要,故有此一考。其考试内容,涉及藏文文法、史记、传记等;愈高班愈深,愈难考。
d)当格西时的立宗考:一般住持会依学僧这二十年的学习状况(即依如上考核的分数作依据)指定参加何等的格西立宗考试(简称为立宗)。而学僧在得知自属何等格西考后,多会坦然且毫无怨尤的依从(亦即没有人会去向住持争辩自己的成绩,或自认自己应是何等格西)。这种谦卑依止的作风,是颇具传统味。
至于何谓立宗考?大致上是欲当格西者,其必须至第1班乃至至第13班,去回答各班所提出的考题,之后还要在大辩经场上,接受全寺数千名僧众提问。当整个通过(这些考试),即可授予格西学位。今因时空上的演变(即1959年后,西藏政府流亡印度)在南印度之三大寺,其产生格西的方式,与在西藏时有些不同。今亦略述其差异:
在西藏,如第一等格西的立宗,是在每年的一月份,在大昭寺之祈愿大法会上进行。据说每年参加法会的僧众,多达数万人。大家都争相目睹,由三大寺各个分院所指派出来其(各)院中最优秀的一或二位参辩者,及享受他们精湛辩经时所释放出来的法味。一般说来,此至大昭寺严密激烈的比赛,及在比赛后政府颁布名次并奖赏的大场面,即是拉然巴格西(第一等格西)正式当上格西的光荣仪式。
至于目前在印度,如何产生第一等格西?我且以我们色拉杰为例:我们寺内,学僧念到11班后,札仓会从其班中挑选出成绩较优的,并成13班(如我们在11班时的40名学僧中,依成绩选出16名,其余24名则自动升到12班;又我们下下班从50-60位,只选出5位等──故其入选标准,有时会高,有时会低,然大致是很公平,故没有人会抱怨)。由于这班是要在六年中,与三大寺所选出来的学僧比赛。故此班实是由自班(如前所说的16名)及较自前一/二/三/四/五班的学僧所共聚的一班(即六年考试中,陆续未被陶汰的高班学僧,皆聚在此班──目前大多维持在40-50名)。大家不论高班低班的,皆一再的以复习五部大论的经义砌蹉着。且由于此班是拉然巴格西的预修班,亦是模范班,故在寺内颇受尊重。虽然其仍要经由六年顺利考过,其方可谓为第一等的“拉然巴格西”。然因位于此班之荣耀,后大多是担负教授下一批学僧的工作为多。至于六年的考试的状况[即内容与方式]──虽只有辩经与写作二类,其中内容亦是已读过的五部大论,但因考试的对象是各分院的精英者,故难度仍是颇高。故若不下一番苦研功夫,还是很难得到此一殊荣。由于六年考试中必有未通过者,今类比一般世间的资历,来看看我们寺中“拉然巴班”的资历:
1.通过第一/二年考的学僧,其相当于大学的资历;
2.通过第三/四年考的学僧,其相当于硕士的资历;
3.通过第五/六年考的学僧,其相当于博士的资历。
当然此中,若完全通过六年的考试,即是拉然巴格西。但若只通过五次,就只有得第二等格西的份。而此第二等格西,虽与一般在十二班以下的学僧之立宗方式相同(即只要在各自分院立宗即可)然其会较未入此拉然巴班的格西(即12班以下的学僧,其因以后主要是为僧众服务,故考问时不会太严苛。)在考问上,或工作的安排(如上所说,在通过几年考后,即已在作任教的工作者)上,是有所不同。
E)格西法会
立宗者至每班回答考问后,并在整个分院2,000多位学僧前接受考问(在西藏,要接受多过此三倍的学僧考问,其难考可想而知)的同天,还要举行隆重的供养僧众法会。其不但要供养色拉寺或分院僧人早茶、中餐、晚餐,以及晚上九点辩经的晚茶;过几天,还要供养康村、夏中的僧众;故整个来说,格西法会可是他一生中最忙的一天了。至于第一等格西,其不但在本寺立宗/供养,还要远至甘丹寺或哲蚌寺之祈愿法会立宗/供养则随个人;有时,亦要派至达兰沙拉的大昭寺立宗。其轮替在三大寺或大昭寺立宗的过程颇为复杂,但大致上皆还是依袭着传统的作风,只是因时因地作一些调整。
F)入密院学习
当了第一等格西后,应该即至上密院或下密院去学习密法〈至于第二等格西以下,不是一定要去,可依个人意愿〉。又一般在上下密院学一、二年就可以毕业。你或许会奇怪?显教要学如此多年,为何密法只要一、二年或更短?这是因为密法,只不过是显法的一个方便,其好比二位厨师,用同样的材料作饭菜时,因为厨师他们个人在技术上的差异,故作饭菜时的快慢及品味亦有很大的差异一样。故密法实只是在将我们已学的显教(基础),作最善巧的运用,或令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上的一个学习而已,故其时间不在长,在如何抓到窍门。
(五)研习点滴
1.先修三班
总的来说,先修的三班是最苦的三个班。因为初来,人生地不熟的,不但惟恐(在如是的大环境下)犯寺规被罚,还要接受一连串的学习。
一般每天从早上4、5点(有的人还更早)到晚上十二点,中间一点空都没有──要背书/要到老师那儿听闻讲解/要至辩经场辩(一天大多有二场)。若有信众要办祈福供养等法会时,那就更是一个接一个的,连气都喘不过来。当然,这对能背/能辩/能理解的人,因能应付的过,故还好;但若是一直背不来/辩不上/又不能理解的人,那就真是度日如年了。然不管如何,初来者本着自己很大的抱负[理想],多会咬着牙,硬拼──拼得上,当然好;拼不上,也问心无愧(因已尽力了)。
2.正式研经班
一般初来的前三年,老师大多是强迫大家学习,可是至第四年后 老师就不会用强了──因为他们知道学生已尝到了佛法的美味,不会放弃佛法之研习了吧──故其(老师)对成绩不佳的同学,只要求他随堂听课,跟上班即好,不会对之太严 至于学生(在过了三年辩经的训练后),也有一大分野,优越的会更上进的精益求精了;不优越的就会只是跟着班读下去──由于自己不会辩。但在听他人辩(法义)时,自己也是在学。故目前除了少数人会回乡,大多是留下来──即不管懂不懂的薰习着。
由于背书这科,若不是平时就下功夫,届时是不可能考过。于是大家大多是去选一位会逼自己背书的老师,每天去那儿背外,自己早晚亦要从头复习的大声“累积”背。又因为每天只有清晨或睡前有一些自己的时间,故用功的学僧总是在此──别人还在睡或正欲睡时,大声朗背。这确实会令狭小僧房中的同住者受不了。但即使受不了也没有人敢抱怨乃至阻止。因其是在诵经论是法声,吾等随喜都来不及,如何可以制止!故整个寺内之僧人可谓都在朗读经论声的陪伴中入眠。至于辩经,它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学习方法,它像玩牌,也像玩电脑,它会不知不觉令辩者整个投入到很晚还不疲惫,就如我们班上的一位同学,有一回从晚上六点辩到凌晨三点,他的衣服被汗水浸到像从中捞出来似的,当时他因口渴去喝水,并冲了个头,一时竟昏阙过去,总之,学习辩经,令我等头脑不但清晰,且因彼此深入法义的思辩,其过程实是太美了。
一般到戒律班,功课好的同学,都会担任起教导学生的责任。由于有人每天要做四/五堂。所以自己学习戒论或阿毗达磨论的功课多少有些耽误;故目前资深的格西一再要求这些还在戒律班的同学,在戒论或阿毗达磨论上多下功夫。目前的方法即是加重这二科的考试。反过来,学不上来的同学,大多会承担一些寺内的工作如烧饭或为札仓、康村跑外面办寺事等。他们虽然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寺风中,有些会不吃香,但他们一般都还蛮坦然的接受自己学不上的事实,欣然的护持可学上去的同学。关于这点,实在是很值得我们赞叹。
(六)由藏至印,一脉相传的典故
今只就自1959年,中共进驻西藏,藏僧纷纷逃至印度的这段岁月来说:
初至印度的每位青年僧,在历经东印度水土不服及物质贫乏的大难不死后,仍坚持秉持五部大论(不离开印度的)传承的研经。
由于1981年前,一直没有什么人来出家接传承。当青年僧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中年时,他们忧心于传承会断在自己这一代,于是四处在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地去寻弟子来学法!因为当时藏人在印的生活大多还是非常的困难。故僧人有时要答应负责弟子俗家的一些家计,才能得一弟子,如是可知,实是找不到几个弟子,如是空荡了数年。
终于,在1981年后,因大陆政策放松,一下子好多藏人的子弟自大陆翻越高山,再度逃至印度出家,老僧因期盼过甚,每当来接法的僧人不用功,该处罚时,他们都是心痛的泣曰“此时的您们是菩萨乘愿再来,我真的不敢轻视您或打您!但你们要用功呀!要接下前人辛苦翻译、学辩的精华(法)呀!”这些话对不经事的少年僧,其当时真的是不知老僧之意为何?但待学成之后,每想到老格西为法之心,乃至他们已陆续凋零时,内心真是万分的感激及悲痛。
相信这段历史应已可以说明了──为何藏地五部大论基本上要学21年,而印度早期,只学12年(最多亦不过18年)之理由了。其即是在令已快要断了接续的研习(五部大论)得在12年内,快速的学完一轮──以如是即表此传承得以不断之意!至于目前,因接法的人数已稳定,故五部大论的学年已慢慢的在恢复(增加)至(要学)21年。
后语:
今且就如下几点来看色拉寺/色拉杰之学制的可贵:
1.在西藏色拉杰的时代,令学者回乡达95%,留在色拉杰的5%学僧,还要修学20年至40年,如是大规模的栽培(一个僧人),依此学制上其所造就出来的能人或成就者应是非常可观及可贵。
2.初至印度之藏僧,虽然生活如是艰辛下,仍互相勉励“我们千万不要各自流散至生活条件较印度好的外国,我们应该尽速的在印度将传承延续下去──此对传承如是重视之时代使命感更是令人敬佩及可贵。
3.目前在印度还有万名学僧在苦背,苦辩的研习此-五部大论研习的传承。
我不由得的要说──真的,佛教中的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其不管是学制上、传承上、学风上,乃至修证上,在藏传佛教都有其圆满的成就,故其真是值得我们珍惜爱护的人类宝藏呀!
因此我亦深盼,我此粗浅的介绍,能令有缘者,对此“人类的宝藏”生起向往,以至学习成就,终而真实利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