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造就-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34:46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武俠人生

資料提供:陳韻琳(校園同工)與網路團契

 
    1. 武俠人生──中國人的救贖之夢
    2. 從天龍八部看中國文化
    3. 從滅絕師太看網路文化
    4. 九陰真經與人治法治
    5. 金庸小說下的女人
    6. 由天地會青木堂選香主思考中國派系問題
    7. 由「笑傲江湖」的五嶽同盟看起
    8. 從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看武俠小說
    9. 中國文化與人生困境
    10. 從倚天屠龍記中的張殷之戀看儒俠內心世界的矛盾
    11. 由中國傳統思想評析【天龍八部】中之喬峰
    12. 中國文化中的個人與群體
    13. 試論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退隱
    14. 由射鵰英雄傳看武俠幫派之人治
    15. 由中國傳統思想評析【天龍八部】中之段譽
    16. 韋小寶--遊走體制的邊緣人
    17. 從黃藥師看道家思想的迷思
    18. 等待奇蹟
    19. 論拉賓事件與滅絕師太
    20. 武功秘笈大公開

武俠人生─中國人的救贖之夢

引言:

在史記中就已出現的俠,到金庸筆下達到顛峰。透過射雕三部曲,金庸寫出俠骨,俠情,俠節,俠氣,俠烈,俠行的最高境界,笑傲江湖,是俠的反諷,鹿鼎記則是武俠小說卻不寫俠。當港台大陸紛紛風靡金庸,正顯示了中國文人的集體夢境,一種對俠的可望而不可及.........。喜歡金庸的你,想不想用這種方式瞭解中國的夢境呢?

第一場:從武俠世界看中國文化

1.郭靖(正)
2.楊過(反)
3.明教張無忌與峨嵋滅絕師太
4.岳不群
5.令狐沖韋小寶

第二場:武俠人生──歷史與文學中的俠義俠情

壹:歷史中的俠

一:俠的由來
全民尚武
先秦好劍之風。劍為遠古時期尚武精神的象徵物。現在成為身份地位的標誌。
崇劍心理:對劍之威的神秘感受,類似宗教體驗,唯中國因為不對神秘因素。
做本體論的思考,而把人與事密切聯繫,所以轉化為物人合一的心靈感應(如:觀變而服劍)。
劍與龍蛇的原型系統,屬雄性。體現強悍的民族特質,對雄性生命力的信仰崇拜。

二:俠的演變
1.春秋戰國前
由平民分化出來的特殊階層,無事務農有事作戰,後慢慢的只作戰。地位卑下。
2.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的社會解體,武士在平民與貴族間過渡,國士由上下跌,游士由下上長,加上養士之風,上下匯合因能不斷分化組合。
武士後分化為文人與武士。孔子就是能文能武。文即是儒,立志參政,武即是俠。在戰亂時代,這種儒與俠與貴族的關係是平等的,平民階層要求的人格平等,在這時代大有機會。
俠,轉音於陝西中部的方言: 字借用 是劍的別稱
3. 秦漢時期
秦漢朝以後重文輕武,儒為上層統治者所用,俠作為社會的離軌因素留在民間。文武分途,上層文化與大眾文化就此分道揚鑣。
初漢劉邦出自平民,對項羽的勝利是平民中流氓土豪勢力對貴族勢力的勝利,所以一開始就對武俠充滿興趣與戒心,竭力收編,用的方式是使其流氓土豪化,以納入社會規範,並使其為己所用,打擊諸王外籓,宦官外戚,豪姓 大族,而反之亦是如此利用,造成俠的與各種勢力結合。地方性幫派性,扼殺俠的根本精神。因著面對的是龐大組織,自身也走向集結組織,重血緣家族。與國家政權或對恃或幫助。
俠會被收編,也是由於其具有道德倫理的任俠意識,卻在政治意識上充滿盲目性。以「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道德理解,政治視野很有侷限。(儒其實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在政朝轉換之時)少數未能收編的,全以酷吏(由豪俠轉成,俠對俠的逼迫,以俠治俠)打擊,遷徙。
司馬遷與漢武帝文化觀點不同,所以會有史記支刺客列傳。
4.東漢時期
到東漢,透過貴族劉秀打下天下並治國,舉孝廉,立養序,明五經,崇名節,論門第,軟化民族性格,比漢武地高壓統治更高一籌。
民族性格由強悍被弱化,是從東漢起。
5.魏晉時期
魏晉出現俠與沙門橧的勾結。
出現棄文就武棄官就俠價值重選的浪潮。但為政客各自收編。政治性很強。
向綠林流動,造成俠重返民間。
春秋戰國的俠由秦漢至魏晉不斷變質,原因是:
1.上層之入俠
2.俠本身的質變(參俠的正與反)
3.官方政策
魏晉時代近似春秋戰國,但已曾經滄海難為水。
6.唐時期
到唐,上層社會之俠雌化,是王宮貴族的休閒生活游戰,至終可有可無,而俠也開始回流民間,重返本源。
7.宋時期:近代俠的開展
杯酒釋兵權繼續使上層社會無俠氣,俠進入民間,造成俠的世俗化。
經過歷史風浪,世俗化的俠都市的,有法概念(會尊守一定的公共關係準則)的,重江湖義氣的,少政治性多個人行為(荊軻不再),棄權力慾的。重武德諸如仁術養氣,強調內外相應整體觀身心合一,重義節名,德重於藝,儒家理論融入武林。
隨外患日多,節義中又增添民族節氣。一朝一姓與正統的觀念,封建時代文人悲劇流入武俠。
出現武術傳承的專書,口訣,劍譜拳譜。
近代俠型態之一:武林的形成
都市中的武術賣藝並取綽號
武術團體到武林:師徒關係是隨時可成的,但一旦成為師徒,就是如同父子的嚴密,家族關係嚴密,單性社會血緣化。所以與上層社會有雷同之處又有所差別。
新儒家影響其忠義觀念
近代俠型態之二:綠林社會的發展,盜亦有道,與世人的柔媚有別。
鏢師,刺客,嚮馬。其江湖習氣是拜盟文身諢名隱語。是離軌者自我防禦的手段。
近代俠型態之三:秘密會社的發展,透過道教的儀式,產生心理上的敬畏感與依賴感,從而鞏固了信仰,並團體。但本質上是世俗化而非超越性的,並非要喚起對生命意義或宇宙本體超越意義的嚮往,而是產生自我心理機制。摩民教白蓮教洪門天地會。支持秘密會社根本精神支柱,是平民社會百年來嚮往的平等觀念。誓詞規約儀式傳說,均有平等精神的嚮往。對上層社會不滿,容易起義。

貳:歷史中的俠的困境──收編

俠在野的反動到正統儒的迷思
俠所負載的是古老純樸的文化傳統,根源於種族根性的尚武精神,堅守固有的行為規範道德準則,以結黨連群的方式,成為社會上的「文化離者」。
因為孤獨無力,所以會有對人格尊嚴極端敏感的心理需求。若被尊重,為其死也可以。重名好義,幾乎是宗教精神,不過是從現世中找到永恆性的高尚道德的宗教精神。
儒則年輕,易調整變更,以適應新時代,強調經世致用,其文化內涵如仁道禮等,均具有多樣的解釋性,所以較能順應世變。信仰庸見或通情達理精神的信仰,消解極端,要求穩定。儒一樣的被漢武帝收編,改造成為思想統治 的工具。
但到漢朝,因為與地域血緣家族結合,開始著重穩定性,也出現既定的社會結構和體制,竟然向他的對立面同化而去。
所以俠中亦明顯的藏著儒,儘管出現俠是因著對上層社會的不平與平等渴望,卻在內部有強烈的輩份師徒倫理等級關係一樣有派系,門戶等級,與立功揚名,最後被在朝收編的危機。

參:文學中的俠

司馬遷的史記,悲劇性格,與「刺客列傳」。
班固漢書的「遊俠傳」,班固之語,班固著史書的原則。
(儒以文犯法,俠以武犯禁)
唐詩
宋詞
唐傳奇(宋明話本戲劇多改自唐傳奇):求髯客
清:三俠五義的爭議,水滸傳
白話1923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
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
王度廬「鶴驚崑崙」「寶劍金釵」「劍氣珠光」「臥虎藏龍」「鐵旗銀瓶」
梁羽生「萍蹤俠隱」
古龍
白羽

肆:文學中的俠的困境──在郭靖楊過岳不群韋小寶中徘徊

一:文學中理想的俠
異質的文化精神:隱逸傳統與俠義傳統。
唐詩中俠與田園與邊塞,如陶淵明。
打破儒的精神偶像:厭功名,與道家的極端:一事無成與空靈失落士大夫的不平之氣。
看出文化傳通中背後的文化共相
上層社會靠哲學文學的空靈唯美來反動正統,下層社會靠俠
連結點則是田園詩加詠俠詩
西晉左思:
荊軻飲夜市,酒酣氣益振。
哀歌和漸離,謂若徬無人。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論。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陶淵明:
雄髮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錢起:(亂世)
燕趙悲歌士,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前路曰斜斜。
俠所負載的是古老純樸的文化傳統,成為社會上的「文化離軌者」。

二:文學俠的幻滅
班固
三俠五義
郭靖,楊過,到岳不群,韋小寶,也顯出「俠」夢的破碎:
關於平等(倫理規範的限制),正義(真正的俠義精神是什麼?),聖人治世(權力慾為裡,聖人治世為表)的落空
非常的出世──「空」的終極答案:
1.倚天之詩
事情推物理,人生貴適意,想人間造物搬興廢。吉藏兇,兇藏吉
富貴哪能常富貴?日盈昃,月滿虧蝕。地下東南,天高西北,天
地尚無完體。
展放愁眉,休爭閒氣,今日容顏,老於昨日。古往今來,盡需如此,
管他賢的愚的,貧的和富的。
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受了這一朝,一朝便宜。百歲光陰,七 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2.太極張三豐
刀光劍影不是我門派,天空海闊自有我風采
雙手一推,非黑也非白,不好也不壞
沒有勝,又何來敗,沒有去,那有來
手中無劍,心中無塵,才是我胸懷
隨緣而去,乘風而來,才是我胸懷
沒有動,那有靜。
手中無劍,心中無塵,才是我胸懷
隨緣而去,乘風而來,才是我胸懷

聖 罪 內在律 他者之律 忘我忘情忘義 入世實踐義,將盼望建在上帝國的實現 逍遙 拯救

 

參考書目: 1.陳平原 千古文人俠客夢 麥田1995 2.金庸 射雕三部曲,鹿鼎記,笑傲江湖 文化 3.梁守中 武俠小說話古今 遠流1991 4.陳山 中國武俠史 上海三聯1992

 

從天龍八部看中國文化

  天龍八部中,蕭峰、段譽是為大家熟知的人物,以下我們就從這二位中,看看金庸筆下的人物呈現出哪些中國文化的現象:
在此部小說中,蕭峰(即喬峰)乃是武功高強,義薄雲天,素有「北喬峰」之 稱的丐幫幫主,深受武林人士敬重。但是當丐幫長老在杏子林揭發蕭峰「契丹人」的真正 身世後,劇情急轉直下,丐幫內部開始一分為二, 許多人開始動搖對蕭峰的信任。蕭峰退 去幫主職位後,卻遇養父母、玄苦大師..接連被殺,只因身為所謂「五胡野蠻民族」之血 統,便不得脫身與辯解,直到蕭峰為了要替阿珠治病,來到聚賢莊,引起許多不得已的衝 突與比武,他已成為武林中之公敵!
其實,無須知道蕭峰在雁門關前自刎的結局,我們便可預料到蕭峰將是無可避免的悲劇人 物!中國自古對「個人」的定義是建立在「仁」(二人)上,對群體則是建立在「家」、「 家族」、「地域」的單位上,這種思想穩穩地控制著中國的文化。當然在武林世界中,這 種地域種族之分也是常被金庸描述的淋漓盡致,當蕭峰淪為地域種族之外的地位時,無論 他有多少仁義道德的英雄事蹟都化成灰燼,立刻從聖人地位變成喪失仁義的殘暴者,我們 可以看出:在中國文化中,好人只會出現在圈內,除非自己人,守自己幫內規定,或是符 合種族之內傳統者。而一個人在種族外建立關係時,他必須承受來自傳統的迫害與不瞭解,因此在中國文化當中正如小說人物的遭遇一樣,中國人一切「道德」皆建立在「倫理」上。
在我們生活周遭隨時都有很多例子可以看出這些文化的特質:很多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接受基督教後,反應常常出乎意料的生氣,泰半是因為這信仰的倫理架構與傳統的家族主義不相符合。其憤怒的來源不是因為道德好壞而指責,而只因為信仰倫理架構的出入。
另一位主角---段譽,他是大理國的王子。段家的一陽指神功,原本武林中聞名遐耳,但段 譽起初不願習武,說道:「我學的都是儒家的仁人....,佛家戒殺...,忽然爹爹教我練武 ,學打人殺人的法子,我自然覺得不對頭。」到入無量山,迷戀上白玉彫成的女子 ─ 稱 其為「神仙姐姐」。 這位逍遙派女子留下白綢令其殺盡逍遙派弟子,段譽竟改變想法,說 道:「想來她逍遙派的師兄..害苦了她,...。這些人既害得神仙姐姐這般傷心,自是大大 的壞人惡人,你不殺他,他便殺你。」從以上可以看出,段譽的思想準則完全憑其個人喜好 ,當與環境產生衝突時,便會發展出一套道理來自圓其說。 段譽此種性格,在往後無論是殺了人或是面對王語焉的不理採,一直不斷的出現。
這種性格也正是中國人的一大特色,中國人說話常常「怎麼說都有道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價值體系不固定,這是一種文化深層 ─ 標準是建立在人身上,標準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是隨個人修行而定。中國人不習慣於思索「人生的目的」、「生命的起源」 等抽象的問題其實也是受相 對標準影響。
讓我們看看現在的例子:在塞車的時候看到人家不守交通規則,會大聲責怪到處竄的車子;但是自己不守規則的時候,卻說是為了空間能充分利用,總之;就是不會責怪自己。
關於蕭峰與段譽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兩大特質:倫理制約的權威與相對的價值體系。這種特質其實根源於中國人的「天」無位格,天理變成人間世俗的道理,對於「終極關懷」變成一種抽象的「境界」追求。

從滅絕師太看網路文化

  中國是一個沒有絕對標準的社會,基本上是呈現一種以五倫為主的制約文化。對中國人來 說:「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有意義,如果將這些社會關係都抽離,人就被蒸發掉了。 所謂「仁者,人也」,「仁」及「 人 」字旁一個「二」,亦即只有在二人對應關係中, 才能對任何一方下定義,而這「二人對應關係」即包含傳統中的五倫(君臣、父子、夫婦 、兄弟、朋友)。其實倫理規範原是好的,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維繫整個社會 的秩序。但若我們太過重視倫理輩份的關係,以至於它成為我們行事為人的唯一準則時, 我們就不得不去正視其所可能帶來「自我」的迷失。金庸小說中所提及滅絕師太和周芷若的關係,便是一種在此五倫制約文化下之典型。
在萬安寺第七層的囚室中,滅絕師太覺得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便在短短的時間中,連續要 周芷若答應三件大難事:先是立下毒誓,不許對張無忌傾心;接著要她接下峨嵋派掌門職位 ;最後甚至要她以美色相誘張無忌而取得屠龍刀和倚天劍。這短短的幾分鐘的話語造成了 日後周芷若的性格變化及註定了她與張無忌之間的愛情悲劇,小時候的周芷若本是個溫柔 細心的女孩,連張三丰都稱讚她「良心甚好」,從許多描述中,我們也不難發現 ,她雖然 是一個心機深沉的女人卻實無害人之心,只是後來她為了遵守恩師的遺命,卻不擇手段、 多行狡詐,可見在中國倫理制約對人的一生影響力之 大。而在她們這段對話中,也突顯出中國傳統以倫常輩份為牽制的社會文化,使得上對下的操控成為合理的事實,輩分在上者可以理直氣壯地用傷心、痛心的情緒或無限的權力,來逼使輩分較低者順其意而行。
其中問題就出在,當一個社會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時,我們所遵循的就只是「 別人」的標準,且不易去質疑在倫理關係中所得到的教導,沒有一個真正否定的批判思維 ;但人並非都是完美的,我們可能因此將一個錯誤的教導奉為圭臬而不自知,在中國就有 許多愚忠愚孝的慘烈故事,實在值得我們深思。在倫理規範下,我們習慣於遵從長輩的教 訓,而不曾深思過其中的對錯;在另一方面,對個人而言,在無形中「自我」便被抹煞掉 了 ,而失去了自己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甚至使個人的思考能力漸漸消退而不自知。整個 社會也會因而固守傳統,不容易產生改革,對社會的現代化更是一種無形的傷害。由以上 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倫常輩份至上觀」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質,也是一個包袱;在這 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不僅阻滯了中國文化的再更新,也使得五千年來的中國人都必須受 此束縛,受此壓力。若我們想為中國文化找出新的出路,在此傳統的困境下,如果能夠對 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重新思考,並且建立一套絕對標準,使大家在傳統 倫理制約之餘,可以有新的超越性思考模式以及新的遵循方向;如此一來,才能為傳統的中國社會注入新的生命力,才能期望中華文化的蛻變及重生。

九陰真經與人治法治

  「射雕英雄傳」裡有一件很重要的東西,它關係到一次的華山論劍,桃花島上弟子為此受罰,無數英雄豪傑相爭喪命,又牽扯出一大堆恩怨情節。這就是武林中人想一窺全貌的武功秘笈──九陰真經。
  九陰真經這樣東西倒底好不好?它有上承的內功修行法,和精妙的招式,是難得的武學智慧大成。但它的出現,卻又引起搶奪殺戮,成了爭端禍由。
  或許如王真人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看後人如何善用此經。」不過,它所 帶來的軒然大波中,有些現象是值得討論的。首先,這本經書能否用作正途,發揮濟弱扶 傾的功能,端看落入哪一派手中。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很容易因家族、師門、地域 或教派自成一小團體。桃花島、歐陽父子、全真教、明教、丐幫、鐵掌幫這些幫派各據一 方,各自為政。正如梁守中在《武俠小說話古今》中所言,每一個武林幫派就是一個針插 不入、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幫派之間不多往來、或互有心結,使得他們很難破除界限, 與他人聯合。這種各自為政的情形,也使得各幫派之間的「傳承」問題變得十分重要。
  傳承包括了領袖的人選、武功絕學和幫規。該傳誰、傳什麼都有一定的規距 。這樣一來,越發畫出了一幫的界限,加深了各派的洪溝。九陰真經不管落入哪一派,絕 無發揚光大的可能。正派之幫認定它禍害天下,不公諸於世。邪派領袖一心只想圖謀己利 ,更不會與人共享。這經書最終只在某一幫內傳下去,所閱者寥寥數人。到了近代,幫派 之爭多少反應出了中國人頑強的家族、地域觀念。「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使得「團結」變一狹隘名詞,偏偏中國人又非一單一民族,中國人對「國家」觀念的薄弱是其來有自的。
  再來是談到王重陽的藏經。他於第一次華山論劍勝後,得此真經,但他既不練其中的 功夫,也不傳與弟子,只將它壓在打坐蒲團下的石匣內。王重陽是華山五人中被推崇為品 行最佳的武學大師,也最得人尊重。他藏經之舉在救天下的英雄豪傑避免因爭奪而自相殘 殺,可謂宅心仁厚。又為公平起見,他自己不練,也不許弟子練。換個角度想,這麼作固 然一時表面太平,但當他死去,而弟子武功不及野心家時,又免不了一場血腥殺戮。將它 壓在蒲團下,只是消極的防範,並非積極的解決。也許對王重陽而言,並沒有一個好的解 決辦法。他若公開,則幫派之爭重演;獨善其身 ,又與道家涵養不符,也不為他所接受。一個俠之大者,品行再好,也免除不了一場禍亂 。在此,我們看不到一個強而有力的官方制度在民間組織裡運作。一件好的事物或構想, 唯有透過健全而被大眾認可的制度實行才能發揮優點,造福人群,否則只有沒落,或被隱 藏起來。至於中國文化中不強調程序理性,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金庸小說下的女人
    ~從金庸小說下的女性談起

   人生在世,總有他(她)活的義意與目標,一個等著他(她)去完成的夢,而對有浪漫、感性動物之稱的女人,我們更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是她們一生的夢 、永恆不變的目標呢?
 金庸筆下的女主角,或生性殘暴,或溫柔如雅,或活潑開朗,或多愁善感....但有一個 特性是她們都共同擁有的,那就是「愛她們所愛的人」,如小昭、周止若、趙敏對於張無 忌,如阿紫、阿朱對於喬峰,如岳珊靈對於林平之....,這是否就是女姓一生所在追尋的 目標呢?讓我們一同來看看。
  笑傲江湖中的岳靈珊從小在父母岳不群夫婦、師兄令狐沖的呵護下長大,但至從她嫁 給了林平之呢?不但過著有夫妻之名而無夫妻之實的生活,還必須在丈夫和父親之間為難 。說實話,她大可以講出來,因為她和他並無、也無法有真正的夫妻關係,她大可和當年 離開令狐師兄而到小平子的懷抱中一般地再離開小平子,但她沒有,甚至到最後她臨死前 最後一句話亦是要令狐沖好好地照顧林平之 。我想或許真正能解釋為什麼的只能說她真的 愛林平之比令狐沖多這麼一點吧 !岳珊靈之於林平之這種大爛人,我想女性對愛的執卓與 堅毅是如此的叫人不可測度。
  天龍八部中天山童老與李秋水兩人對無涯子的愛情更是叫人驚嘆,都已經是七老八十 的人了,卻能夠為了年少時無涯子的愛情相鬥至今,小說中並無說明,不過說不定無涯子 本人老老早早就不與她們相見了,而一直至無涯子死去,她們兩個相鬥卻還沒有結束,或 許是愛情或是面子早就已經分辨不出來了,但我相信是愛情,因為當她們知道無涯子真正 喜歡的人是李秋水的小妹子的時後,她們的相鬥也消失了,並沒有繼續爭辨除了那位小妹 子外,無涯子愛誰多一點,她們不是在比較,她們真正想要的是那一份愛情,那一份專一 的愛情,專屬自己真正的感情。看來女性對愛的執卓不僅超越了年齡還跨過了生死的界線。
  或許倚天屠龍劍中的周止若和趙敏是金庸筆下最想跳出這一個女性之於愛情的模式的人物吧!但終究金庸並沒有成功,周止若和趙敏最後還是投入張無忌的懷抱。是金庸淺意思下認為女性脫離不了這個模式?或者在中國的思想體系下,金庸無法突破傳統的去創造一個不受限於這種思考 似下的女性呢?或許倚天屠龍記中的波斯明教(一個由女性來做教主的團體)是最好的答案;金庸想,但他做不到,因此他只能說中國以外的地方做得到。但很可惜的金庸在這理並沒有完全擺脫中國的束縛,因為作女教主的一定且必須是童貞女。而中國傳統所帶來的又是什麼?讓我們在一 同來看看吧!
  神雕俠侶中古墓派的古墓處於終南山上,不但風景怡人,而古墓本身亦是一個練功的 好地方,但卻因開山祖師林朝英對王重陽的戀情失敗而有了一條奇怪的歸訂:「凡是得她 衣缽真傳之人,必須發誓一世居於古墓,終身不下終南山,但若有一個男子心甘情願的為 她而死,這誓言就算破了。不過此事決不能事先讓那男子得知。」想想,既難是她衣缽真 傳之人,因該是她最愛的弟子,為何還逼她發這種毒誓呢?我想這因該有保護的意思在吧 !林朝英擔心自己心愛的徒弟下了山到了花紅酒綠的世界被騙、被欺負,所以必找一個肯 為她死的男人,一方面這個人一定不會騙她或是欺負她,即使會也一定是為她好,因為都 已經肯為她死了;另一方面這個人可以保護他在終南山下的安全,赴湯蹈火既使是死也再 所不惜。這理似乎隱約可以看到的是女性所一生要找的就是那個伴,因為找到了,她才可 以下終南山去玩,她才沒有那個後顧之憂,她才可以好好地被疼被愛,而且是一生一世的被愛,既使是被騙,要相信,他是為她好。
  很明顯的當我們去看中國等傳統、不論是三四德諸如此類的對女性的教條,你會發它們都是夫妻關係的延伸,女性一生中所追求地究竟是什麼?你說呢?
  反觀金庸筆下的男主角,他們所要做的又為何呢?我想就是不論如何、想盡辦法地好好地帶她下終南山去玩,使她沒有那個後顧之憂,使她可以好好地被疼或被愛,而且是一生一世的被愛,既使是騙她,也要是為她好吧!

由天地會青木堂選香主思考中國派系問題


  天地會青木堂用鰲拜的頭祭拜尹香主後,欲選拔適當的人選,來填空缺了兩年的香主之職,使青木堂有一名實相符的領導人.奈何,一場選賢舉能的堂內大事,卻演變為擁李派(擁戴李世力者),擁關派(支持關安基者),兩派爭執不休,僵持不下,幾至大動干戈的局面 ...........
最後,雖因有人提醒會眾曾經一同立誓,由殺死鰲拜之人,繼任香主之職,此人既非關亦非李 ,此風波得暫告結束.卻不禁令人思考,為何在中國社會中派系之爭履見不鮮?何派與派之間 無法並存,非爭至你死我活方休?在鹿鼎記中,天地會青木堂的組成份子,為了反清復明,不 知共同經歷過多少九死一生的場面,實乃同生共死的的好兄弟,然而,選香主時,不同派系者 ,勢如水火,那看到一點到患難與共的真情!放大到整個反清復明的團體,當中有區分為擁戴 魯王,福王,唐王,桂王四個派系,其中擁唐的天地會與擁桂的沐王府,互相敬重對方不屈蠻夷的氣節,忠勇復國的情操, 然而,一旦牽扯到個自的立場,所有的敬佩,尊重完全消失迨盡,只剩下對自己立場的維護,對他人立場的攻訐,雙方反目成仇.
一個群體,或因觀念的不同,或為利益的緣故,組成份子集結成不同的小團體(姑且稱之為派 系),原屬平常.派系所提供的多元化,若能善加利用,可為群體提供更多思考的面向,發揮制 衡的功能.反觀中國社會,派系的存在,往往造成群體內部的分裂,派與派之間互相攻擊,打壓 ,將過多的精力投擲鬥爭之中,而忽略群體的最終目的,致使群體元氣大傷,難成大事.分析原因,可能是下列中國文化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了派系的發展!

1.中國人的群體觀:
中國文化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發展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內 聖外王的觀念,整個思想的中心是個人,再向外延伸至家庭,國家.在此觀念的影響下,超乎個 人的團體皆被視為個人的延伸,因此舉凡家庭,宗族,國家,皆屬個人的延伸.一旦個人認同某 個群體,便只對此群體效忠,而漠視其他群體,缺乏對其他群體的真正尊重,此乃中國雖有強大的宗族力量,卻常被喻為一盤散沙的緣由.
而在派系問題中,個人只對所屬的派系盡忠,縱使同是青木堂的好弟兄,一旦派系相異,好弟兄頓時成了大對頭!人我關係的界定,往往取代理性的思考,造成對他人的全然否定!
2.惟一合法性正統的思考模式:
中國經歷長久的專制治體制後,"惟一合法性正統"的思想深植人心.
在極權統治下,政府為鞏固其政權,防止百性造反,任何不同的聲音皆視為反叛者,是不被容許存在的.於是,發展出惟一合法性正統的概念.一個群體,一但出現不同的派系,派系之間無法和平共存,互相攻擊以取得正統之地位,取得後便盡情打壓非正統者.
3.儒家文化的聖人觀:
在內聖外王的思考模式下,個人是可以藉由修養心性,臻至聖人的境界,是以,中國文化多訴諸道德的提昇,而少制度來輔助人的不完美,一旦發生爭端,往往無合理的程序可循,端看領導者的好壞來決定整個爭端品質.聖人觀導致缺乏合理的制度來統整意見,解決問題.
在日趨多元化的社會,如何使派系之間,建立對彼此的的尊重,打破自我格局,為群體利益,攜手並進,超越常久以來,深深影響著我們的中國文化,是極需努力的課題,願你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