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筹建“海南农垦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5:31:10
浅谈筹建“海南农垦博物馆” 

2010年1月28日


      建立“海南农垦博物馆”的意义。博物馆应该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产物,博物馆最鲜明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社会性、公众性、历史性和时代性。建立“海南农垦博物馆”,对于展示海南农垦的发展历史、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历史、歌颂几代海南农垦人在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史上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有着深远的意义。

对知青展馆的意见。“海南农垦博物馆”准备给“知青”一席之位,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作为当年知青的一员,感到十分欣慰。不过,可以设想,这一展馆的主题无可避免有以下一些问题上会在社会上引起争议:一是对当年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二是对知识青年在农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三是对当年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和作用的评价;四是对知青死难者的祭奠,对生存者的反思,对后来者的启示,等等。1968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既不是发端,也不是结束。实际上,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据说,全国知青总共将近1800万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笔者在1978年在农场一个生产队就发现了一个1952年来自广州郊区的女知识青年,她当时已经四十多接近五十岁的人了,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将她看作为“知青”。有人说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农村农场带去了城市的文明,也有人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耽误了整整一代人;有人说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全国多处地方建立生产建设兵团,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步一步推向高潮,也有人说正是随着1974年生产建设兵团的撤销加速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走向崩毁。《人民日报》在2008年7月18日(也就是纪念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活动中)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过这样一个概括:“在新中国的历史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史无前例的壮举,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漫长的岁月中,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同广大农民群众一道,战天斗地,用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这可能是当今中国主流媒体也是权威媒体对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评价。因为今天的座谈会不是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否必要是否正确这个话题,但又考虑到今后这一展馆如何定位如何如实反映当年的这一壮举,为此,博物馆在展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要努力做到“尊重历史文物,让历史文物说话,让历史文物评论,让历史文物启迪人们思考”。展馆不需要过多地展示写作者或收录人物的个人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评论,把评论的空间与平台通过历史文物本身让给人们,使每一个文物,都给参观者、研究者和后来者留下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而不是既不象文又不象物的东西。此外,对知青在海南农场时期的战斗与生活,建议筹建办的同志可以与广东电视台、香港凤凰台以及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香港知青联接触一下,这几年他们先后在广州、香港等地先后拍摄了这一重大题材的大型电视片、组织了知青上山下乡展览会、大型研讨会、大型文艺演出。广东档案馆也征集了不少知青珍贵的档案资料。

海南农垦重大历史事件。由于离开农垦时间已经很久,即使当年在农场工作时也缺乏这方面的资料与研究,通过对互联网上的搜索,可以看到许多有关海南农垦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介绍,不一一列举。如果从寻找海南农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线索这一角度考虑,可以从以下几条线索思考:

一、海南农垦成立58年来中央对海南的建设以及农垦的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系列决策、指示、批示、讲话、题词、视察等。

二、改革开放之前,海南农垦几次大的发展都与解放军的直接参与有密切联系:50年代初期由广西军分区机关直属分队和海南军区第26、27、28团合并组成的林一师直接加入海南大规模天然橡胶垦殖事业的建设;50年代末期10万复退军人携带自己的家属共20万人投身海南橡胶建设,有力推动了垦殖事业的大发展;60年代末期,广东农垦编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0个师,当时农垦橡胶事业如日中天。后来因种种原因兵团建制撤销,恢复农场建制,但兵团几年间的生产建设、生活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对推动农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一部海南农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历史。中国天然橡胶的种植从“无”到“有”,从海南到大陆,从国内到国外。

四是农垦体制沿革,58年来的分分合合以及海南农垦从单一经营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从单一的种植业到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到市场运作、扩大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从摆脱单纯靠吃“橡胶饭”的被动局面到大力发展和优化升级非胶产业,特别是热带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到公司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建设,等等。

海南农垦博物馆建馆,从长远的发展上看,要做到“五个有”:一有众馆皆无唯我独有的镇馆之宝(如中国第一个橡胶园的橡胶树、中国第一个割胶神刀手的胶刀、中国第一批橡胶乳制品、橡胶产品);二有广大农垦干部职工以及国内外热爱海南农垦事业的热心人士和团体的大力支持(文物、经费、口述历史等);三有一支实力强、影响大、耐得住寂寞、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研究队伍;四有一定足以支持博物馆运作与发展的工作经费,包括满足文物、自然标本的征集、科研、场地和设备的保护与修复、人员的工资与福利等需要;五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对海南农垦博物馆的希望:第一、公益性的免费开放的具有收藏展示文物、教育研究、娱乐功能的博物馆;第二、集声、光、电于一体,拥有4D、幻影成像等高科技布展方式的现代化博物馆;第三、不仅是农垦而且是海南的一张名片,既是海南农垦博物馆,又是中国天然橡胶博物馆,更是“国际旅游岛”的一个旅游参观休闲度假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