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論新聞:海洋經濟將成新的增長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21:23:27
中評社北京11月8日電/《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日前,人民日報海外版就此專訪了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寧吉喆。他認為,這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戰略舉措。文章如下。

  海洋作用日益重要

  問:為什麼說海洋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戰略意義?

  寧吉喆:中國不僅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可管轄海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的“藍色國土”;大陸海岸線達18000公里,面積較大的海島有7000多個;在國際海底區域還擁有數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礦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走在全國發展的前列。目前,沿海地區人口占全國的40%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60%以上,海洋運輸量占全國對外貿易運輸總量的90%。中國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有15個沿海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經濟社會活動十分活躍。同時,海洋水產品產量相當於全國肉禽蛋類總產量的1/4,海上石油資源量和天然氣資源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23%和30%,海水淡化量和冷卻水用量迅速增長。海洋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而且,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針對當前中國資源緊缺的突出矛盾,也需要加大海洋油氣資源、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為緩解國家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問題分憂解難。

  海洋意識有待提高

  問:中國海洋事業發展中還存在著哪些矛盾和問題?

  寧吉喆:一是海洋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布局亟待優化。二是海洋科技整體水平仍不高,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不多。三是海洋開發行為不夠規範,近海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扭轉,海洋防災減災形勢相當嚴峻。四是海洋公益服務能力不足,政策法規還需進一步完善,維護海洋權益的任務十分艱巨。五是海洋意識還有待提高,各方面對海洋的了解還不足。

  因此,我們一定要從戰略高度進一步認識發展海洋事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全社會樹立“藍色國土”概念和現代海洋理念,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促進中國海洋事業再上新台階。

  從五方面實施戰略

  問:“十二五”時期,應從哪些方面入手來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

  寧吉喆:一是要科學規劃海洋發展,加強規劃引導。要按照“十二五”規劃建議的總體部署,抓緊研究編制相應的海洋經濟和海洋事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中國海洋發展的戰略思路、指導方針、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研究制定提高海洋發展質量效益、開拓海洋戰略空間、規範海洋開發秩序、加大海洋執法力度、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中國海洋權益和推進海洋領域國際合作等政策措施。

  二是要大力促進海洋產業發展,實現海陸產業互動和海陸經濟一體化。制訂並實施海洋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加快發展海洋油氣、海上交通運輸、濱海旅遊等產業,著力提升海洋漁業、海洋養殖、海洋化工等產業發展水平,推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等產業有序發展,積極培育海洋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漁港等港口建設,搞好海底隧道、跨海橋梁、海底光纜、供水裝置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海岸帶及鄰近海域綜合經濟區建設,推進濱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沿海經濟區。

  三是要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促進海陸資源互補。進一步加強海洋資源的調查評價,加大海域油氣等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力度,有重點地勘探開發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國際海底資源,為海洋資源利用提供基礎和保障。重視海水直接利用及淡化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支持海水利用技術產業化,緩解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壓力。同時,提高海洋資源開發效率和綜合利用率,把寶貴的海洋資源開發好、利用好。

  四是要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促進人與海洋和諧相處。積極推進近岸重點海域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對重點海域污染物向海洋排放實行總量控制,並努力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海;科學確定圍填海規模和開發時序,加大漁業資源養護與修復,加強海洋和沿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好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海洋物種;不斷提高海洋防災減災能力。

  五是要加強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提高海洋事業發展水平。繼續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及海洋科技計劃,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大力發展深海勘探、基因工程、衛星遙感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高新技術;重點開發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體系,加快海洋信息化步伐;跟蹤和探索海洋領域重大科學與政策問題,深入研究海洋與氣候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等重要課題;抓緊開展海洋專項調查,深化極地和大洋科學考察,實施海洋能力建設重大工程。